征信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09:56: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征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征信业监管分析论文
一、完善征信业监管体系的必要性
完善征信业监管体系的目的是通过运用征信法规、开展征信监管、实行行业自律等方式,规范征信机构的行为,维护征信市场的正常秩序,促进征信业健康稳定发展,保障被征信人的合法权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我国征信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加快征信业发展己成为社会共识,而仅靠征信业的自然发展无法满足市场紧迫的现实需要,必须由政府进行推动。征信监管机构作为政府推动的执行者,可以通过制定征信业发展的整体规划,认可征信机构的执业资格,监管征信机构和征信市场的运作,营造良好的行业竞争氛围,培育市场需求主体等多种方式,促进征信市场的形成,确保征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维护被征信人合法权益的客观需要
征信业涉及征信机构、被征信对象、征信产品使用者等多个方面,对各方的权利、义务和各环节运作都要进行规范,其中保护被征信人合法权益是征信监管的重要内容。征信业监管体系一般通过三种途径维护被征信人合法权益,一是通过征信立法保障被征信人的知情权、异议权、纠错权等权利,同时明确界定征信机构数据采集的范围和用途、数据扩散的条件等。二是赋予部分政府部门专门负责实施被征信人数据保护事宜。三是以多种方式确保被征信者及时发现问题并以较低的成本提出异议和加以解决,树立被征信者对征信机构的信心。
浅析个人征信体系
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是以城市为单位,以贷款卡为借款人向金融机构办理信贷业务的媒介,使用现代化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连接各级金融机构信贷信息登记咨询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主体的企业及个人征信体系,对规范借款人信用行为,实现信贷业务的“户籍化”、“有序化”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而且,当前建立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主体的企业及个人征信体系已具备了条件。
1.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自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运行至今,通过不断升级,逐步完善了系统的各项功能,为建立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主体的企业及个人征信系统奠定了技术基础。
2.系统联结的各个使用部门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相继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制度和办法,为建立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主体的企业及个人征信系统提供了制度保障。
3.培训和锻炼了一大批系统的操作和维护人员,为建立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主体的企业及个人征信系统奠定了人员基础。
4.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运行至今,系统数据库中已存储了大量的借款人信息,为建立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主体的企业及个人征信系统奠定了数据基础。
目前影响建立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主体的企业及个人征信体系的因素主要有:
农村商业银行征信研究
摘要:为适应迅速发展的当代经济,农村商业银行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改革和完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也飞速发展,进而暴露出诸多问题,追其根本,全在于农村征信工作过于落后。而大数据技术可有效解决农村的征信难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村征信体系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大数据技术在农村应用的可能性以及大数据征信技术的优劣,提出了运用大数据技术帮助商业银行建设农村征信系统的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征信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经济又迎来了一次飞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的增长,农村商业银行也在进行着改革和完善。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促使银行的信贷业务也不断增加,进而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征信工作推进困难。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解决农村商业银行的征信困难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方案,为不太乐观的征信环境注入新的活力,帮助优化农村商业银行的征信工作,进而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前进步伐。
1农村商业银行的征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村征信体系不完善。由于农村金融过于分散、回报率低且周期长,使得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不愿意花大量的成本来从“零”开始建设征信系统,从而造成了农村的征信只能依靠外部机构。然而,目前市场上的信息提供平台并不能为银行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况且这些信息的时效性也得不到保证。征信机构和信息咨询机构的泛滥,以及缺乏对这些机构的有效管理,造成了市场上信息倒买倒卖、虚假信息充斥的状况。这样的市场环境无疑也为农村征信系统的建设增加了阻碍。1.2农村征信手段囿于传统、信息片面。由于我国农村经济条件差异大,互联网设备的普及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总体来说,我国农村信息的采集仍然是以人力采集为主要方式的,这样的采集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而且信息的更新效率很差,不能保证信息的时效性。此外,农户的收支、所有的资产、工作稳定情况以及已发生的信贷记录等这些静态的信息是农户信息的主要内容,但这使得农户的信息内容缺乏动态的交易行为信息,无法全面地体现出一个农户的实际状况,这就容易造成征信失误。而且,由于农村的文化特殊性,信贷信息的收集太过信赖民户间的交际圈,使得信息的采集过程中存在太多的情感倾向,不仅片面而且不具有可信性。1.3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缺少资金、人才和技术的实质投入。目前,农村征信系统不成体系,信息市场无序,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然而,商业银行本质上是驱利的,完善农村征信系统这个工程收支不成比例,商业银行不愿意在这个工程上花大力气。而政府和有关的部门没有相关的财政支出预算和专项资金筹集渠道,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这个项目的完成。而且,在缺少资金的同时,征信人才和技术的匮乏同样是阻碍征信体系建设的又一大难题。
2大数据征信对农村商业银行征信的适用性
小额信贷征信与立法规范
摘要:1993年,中国社科院正是引入国际小额信贷模式,政府和央行以及银监会等机构也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小额信贷的发展。虽然近些年来,小额信贷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但是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作为金融创新产品,小额信贷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低收入群体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小额信贷;征信;立法规范
我国的小额信贷项目,最初起源于农村,是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农民。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小额信贷开始走向城市,针对失业人员和低收入群体,为其创业和生活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开展小额信贷有效地解决了城市低收入群体与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也进一步完善了金融体制,丰富了金融市场的组织形式,也提升了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综合分析了小额信贷在制定政策和征信规范以及法律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笔者认为,应当不断完善小额信贷的信用基础建设,要求相关主体建立征信体系,采用有效的奖惩机制,对信贷风险进行防范,还要对小额信贷的合法性进行明确,确保人人享有同等权利,还要不断完善法律与政策框架的制定,对融资渠道进行规范,以促进我国小额信贷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小额信贷征信体系的概况
(一)基本情况。央行为各商业银行建立了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成立了专门负责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征信服务中心,对于促进整体体系建设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也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且推动了征信立法的进程。现阶段,关于征信立法的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央行等相关部门正在努力推动条例的出台,以加快行业标准化建设。近些年来,我国征信制度发展得非常迅速,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也正有序发展,在构建农村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进而带来了信用环境与融资环境的改善。(二)构建征信体系的意义。构建征信体系对于小额信贷发展而言,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现代金融体系要想稳定发展,必须要建立在征信体系的前提下,并且要不断强化征信体系建设,对信用环境进行完善,这是小额信贷实现较好发展的基础。其次,建立征信体系能够有效预防小额信贷的风险,伴随信用体系的完善,各方主体将更加注重其信用状况,信用违约的风险自然大大降低[1]。为了对市场秩序进行规范,确保市场安全,必须完善征信体系建设,所以信用也就衍生出了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只有完善征信体系建设,才能有效的降低和预防风险。因此,在信用机制的约束下,小额信贷的使用者必将尽可能的避免信贷风险的暴露。此外,征信制度是建立在正式的资料基础上给予当事人客观的信用评价,所以,征信机构的设立是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对信用资料合理地进行使用,有效的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的便捷性。(三)完善奖惩机制建设。在进行交易时,充分了解对方的信用情况,能够量化自身承担的风险。而量化信用要建立在信用评级的前提下,以评估各种影响信用的因素,确定其信用等级,作为投资和交易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信用激励机制作为独立第三方对信用数据进行采集,同时作为构建信用体系的保障。现阶段我国小额信贷主要参考的是农户的信用度,如果该值增加,则能够再次获贷款甚至额度更大,这就体现了信用机制的激励作用。通过该机制也能促使农户积极还款,确保小额信贷业务正常开展。同时也要完善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的建设,将违约情况降低到最低。因此,需要完善信用机制的建立,才能确保小额信贷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信用基础。
二、小额信贷的立法规范
融合外汇违规与征信信息分析
融合方式构想
要实现两大系统的有效结合,必须处理好数据采集和数据查询利用两大环节。数据的采集和融合。一是征信系统数据的采集。目前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收录的信息包括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在金融机构的借款、担保等信贷信息,以及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等。信息主体的不良记录产生后,经金融机构甄别整理后传输到征信中心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二是外汇违规信息的采集。外汇违规信息采集使用了外汇案件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纸质报表和系统传输两种形式采集数据。外汇局分支机构外汇检查人员,在外汇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中录入外汇违规信息并传输到总局外汇案件信息管理数据库汇总,经整理维护后,按照金融机构传输征信信息的方式通过专线接入征信中心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三是两者的结合方式。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采集到上述信息后,按信息主体(即企业和个人)对数据进行匹配、整理和保存,如将企业的组织机构代码和企业机构信用代码,个人的身份证号码设为关键字段合并信息源,将属于同一主体同一时段内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形成该企业或个人的信用档案,并在金融机构查询时作为信用报告输出。此时的信用报告就应该同时反映了征信基础信息、不良信贷信息、外汇违规信息等。征信中心和外汇局统一建立数据报送、查询、使用、异议处理、安全管理等各种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建立完善的用户管理制度和信息交流机制,对用户实行分级管理、权限控制、身份认证、活动跟踪、数据主体(企业和个人)监督。数据的查询和利用。以外汇管理部门与金融机构为例,两部门为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的主要查询使用部门。查询目标指向同一信息主体同一时段内的整合后的信用信息。目前的征信系统是一个多口径的综合信息系统,有成熟、完备的数据生成格式,能够为包括外汇管理部门在内的其他部门分配查询权限,不需要通过重新构建信息检索数据库来搭建查询使用数据的桥梁。各数据使用部门可通过征信部门分配的查询权限,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直接查询和利用数据。
融合的难点
融合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融合之前必须确保各系统基础数据经过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融合也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让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完整而权威的征信报告。而目前各系统数据库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成为后续系统融合的一大障碍。数据生成机制不同决定采集时间存在差异。一笔不良信贷信息从行为发生到生成信息入库一般需3个工作日,而一笔外汇违规信息从违规行为发生到生成外汇负面信息录入外汇案件信息管理系统的时间往往是一个季度(目前外汇局按季度统计外汇违规信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时间差,有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某信息主体在同一时段内既有不良信贷又有外汇违规,但由于数据采集的时间差,导致其征信信息中只反映了不良信贷信息而没有反应外汇违规信息。这就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主体征信状况,系统融合的意义也无法得到体现。争议信息的处理程序有差异。目前,征信信息管理已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争议数据处理流程,但是外汇违规信息披露工作则尚未建立对应的处理机制。这不利于实现数据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如果系统输出的信用报告中仍包括存在争议的数据,那么征信系统的实用价值将大打折扣。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与外汇违规信息数据库之间缺少规范的接口程序。为了两系统后续能够方便快捷地共享数据,编写规范的接口程序是十分必要的。外汇违规信息披露的信息量还十分有限。目前,纳入外汇违规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只有检查部门立案处罚的违规信息;今后,包括涉汇主体未登记备案信息、外资企业未参加年检信息、个人因多次购汇或结汇进入关注名单等其他重要信息,也应该采集入库。这有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主体未来的信用趋势状况。
破解困境
一是加强基础数据库的维护。应统一数据标准,只有从源头上严格把关数据质量才能保证两系统的顺利融合。比如同一主体在同一时段内的不同地点的外汇违规信息,在融合之前必须已然完成整合,这样才能更进一步与其他征信信息合并,不至于造成信息凌乱。二是统一数据采集时段,尤其是提高外汇违规信息报送的时效性,以保障信息主体同一时段内的征信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三是系统间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工作机制。特别是外汇违规信息披露工作,要及时建立异议信息处理机制,确保每一笔入库数据都是准确无误的,保障最终的征信报告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四是及时编写外汇违规信息接入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接口程序。目前法院与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之间的接口程序已经启用,我们可以参照执行。另外,在接口程序正式启用前,我们可以通过征信管理系统“关注信息”模块导入外汇违规信息,实现数据共享。五是将涉汇主体基础信息、关注类外汇信息作为外汇违规信息数据库的补充信息纳入数据库中,以更好地体现相关信息的全面性和参考价值。
征信管理述职汇报
总、分行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工作总结一年来。各位同事的热心帮助和关心下,本人收获颇多,感想颇多。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
确保征信管理工作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指向明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工作目标的根本保证。工作中,时刻关注理论发展的新动向,以先进理论指导具体工作。总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讨论会上,精心准备,总结交流心得体会,得到领导肯定。结合征信立法工作,加强调研,调研中深入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机关党委将本人撰写提交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创征信管理新局面系列调研”之《征信立法研究报告》作为人民银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推荐给中央国家工委。
二、积极参与制定《征信管理条例》已获行长办公会专题讨论原则通过
征信立法的条件正越来越成熟。根据国务院法制办2008年1月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社会信用体系法制建设专项工作的工作安排》总行于年内向国务院法制办上报《征信管理条例(送审稿)总行领导运筹帷幄,积极推动出台《征信管理条例》一直是近年来总行征信管理局的重点工作之一。经过前几年的探索和积淀。果断决策,全局上下协同作战,殚精竭虑,条例》立法工作正稳步加快推进,现已取得重大进展。
直接执笔或参与撰写了相关调研报告;多次对征信的概念内涵、行业发展模式、业务种类、业务管理方式、许可条件等问题进行了较系统和深入的探讨;根据国务院新“三定”方案对人民银行征信管理职责的调整,本人全程参与了条例》制定。先后参与了对地方信用立法、信用服务市场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情况的调研。对2002年上报国务院的征信管理条例(代拟稿)及近几年来形成的数个条例草稿进行了认真研究;多次参加了征信管理局、条法司以及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组织的征信立法专题讨论会及内部改稿会;积极听取和学习了有关专家、学者对《条例》制定中诸如征信的概念和边界、征信管理的出发点、征信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征信管理的手段、方式等诸多重要议题的意见和建议;较准确地领悟和贯彻落实了总行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所提意见较好的被《条例》采纳吸收。12月5日,征信管理条例》已经行长办公会专题讨论并原则通过。
论外国征信机构特点
为推进我国社会征信体系的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考察团于2003年2月9~20日,对英国、德国和意大利提供消费者信用报告服务的社会征信机构(以下简称征信机构)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考察。
一、征信机构的基本性质
征信机构一般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消费者(指自然人)的信用信息资料,为客户提供消费者的信用报告和相关信息增殖服务,帮助客户判断和控制信用风险的企业,其所从事的领域属商业性服务行业。
英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均未对消费者信用报告行业设定特殊的准人限制,任何公司均可自由进入该行业。从征信机构的所有者性质看,英国的征信机构都是私人部门所有,德国和意大利则既有国有的征信机构(一般也被称为公共信用调查系统或公共征信机构),也有私人部门所有的征信机构(以下称民营征信机构)。意大利的公共征信机构与民营征信机构的业务重点有很大不同,其公共征信机构主要采集公司和贷款数额较大的个人客户的信息,并且这种信息一般都是贷款信息,其目的也主要是为中央银行更好地监督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服务。民营征信机构主要是为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贸易和邮购公司等主要的信息使用者服务,其采集的信息具有覆盖人群广、总量大,信息来源渠道多、信用记录更全面等特点,因此民营征信机构的服务范围更广泛,目前在德国和意大利居于其国内市场主导地位的也都是进行商业化运作的民营征信机构。
消费者信用报告市场的自由准入并不意味着该行业没有进人壁垒,事实上,该行业的进入壁垒要远高于其他行业,这种壁垒主要表现在获取信息方面。目前各国一般都对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信息公开作出规定,但由于私人机构并没有公开自身所掌握信用信息的义务,所以征信机构信息采集的难点在于如何获得私人部门的信息。由于银行等私人机构的信息对征信机构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得不到信息提供者支持的征信机构将注定难以进人该市场或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行业的自由准人和客观存在的进人壁垒是该行业在许多国家呈现出垄断竞争格局的根本原因。目前,英国和意大利的消费者征信市场基本被两家机构所垄断,德国的SCHUFA公司也占据了该国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各国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内有两家或以上的信用局,其优势主要在于竞争会降低信用报告的成本,提高信用报告的质量,同时会提供更多的符合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增殖产品。
个人征信活动权利论文
据近日一些财经报纸的报道,在央行新近上报中编委的方案中,很可能有关于设立信用管理局的方案,业内人士开始担心新的管理框架将会带来信用资源的垄断,并对我国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征信体制还是建立以市场为主导征信体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而,基于我国的情况,以政府为主导还是以市场为主导进行征信建设都有一定的理由支持,但是,无论将来采用何种征信体制,都必须以尊重消费者权利为首要原则。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无论对于金融机构还是销售商来说,消费者的个人信息都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有获娶利用、交流这些信息的强大冲动,同时也必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消费者被损害的问题,这些损害以侵犯个人隐私权和使个人信用利益得不到实现为最。
纵观各国的立法,其立法目的大都试图在保护个人隐私和使个人数据公正、合理流动之间进行平衡的。但个人的隐私权则是法律第一关注的,所以各国规范征信的法律也基本上都是隐私权利保护法和个人数据保护法为主体的。即通过规范消费者对个人数据的权利以及传播这些数据的限制来保护消费者在征信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损害。如澳大利亚的1990年《隐私权法》,信用报告直接被准予适用,欧盟也是用“欧盟数据保护法”来保护征信数据开放后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德国在1990年修订的《联邦情报保护法》也直接规定了法的目的是在个人情报处理中,保护人格权不受侵害。因此,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促进征信的健康发展,法律必须给予消费者对自己信用资料的一定的控制权、支配权,才能保证消费者隐私的保护和信用报告的公正、合理、准确。考察各国法律,我认为法律至少应赋予消费者以下权利:
1、消费者的同意权。征信机构收集消费者的信用资料,必须征得消费者的同意,这种同意原则上必须是书面。消费者的同意表明了消费者与征信机构契约关系的形成,征信机构必须公正、合理地收集消费者的信用资料。征信机构收集、提供该信用资料的目的也必须征得消费者的同意,如果消费者不予同意,征信机构则要明确告知不予同意的后果。
2、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的知情权是对自己本人信用资料的知情权。即消费者有权了解征信机构收集、保有的信用资料的内容、性质、使用目的和利用者的姓名。当自己的就业、信用申请等被拒绝时,消费者也有权知悉被拒绝的理由以及作成信用报告的机关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另外,消费者也有权直接得到一份自己的信用报告及其副本。
3、信用资料开示请求权。信用资料的开示,是消费者知情权的一项强有力的保障。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想知道自己的信用资料被登录、利用情况,向征信机构的简单了解即可达到目的。然而信用资料的开示,则需遵循一定的程序,并由专业人员负责解释,征信机构也必须书面告知消费者的该项权利。
个人征信业发展论文
摘要:在西方,个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而我国目前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正面临着“信用缺失的瓶颈”制约,个人征信制度的建立是其发展的突破口。但我国目前发展个人征信业却受到信用法规不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健全和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未建立等因素的制约。个人征信业的发展必须从加速征信立法、建立管理机构和完善运作机制等方面着手。
个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按客户对象划分出的专门的以低收入的个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的业务范围和市场,是对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的银行及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商业银行的业务重心从“生产服务”转向“消费服务”,消费者已成为各国际性大银行的“座上宾”,在银行的利润来源表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我国个人银行业务正面临着“信用缺失瓶颈”,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个人征信制度、推动我国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金融界的现实课题。
一、国内外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比较与差距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消费需求主要以信用消费需求为主,它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以信用消费为核心的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却十分落后。
(_)国外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程度较高。在英美等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金融业在GDP增加值中的份额已超过6%。这些国家面向居民个人的消费信贷、银行卡等个人银行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领域和效益源泉。如美国的花旗银行,个人信贷占贷款总额的60%,英国的马克莱银行、汇丰银行等主要商业银行,个人金融服务占其全部收益的60%-90%;银行资产50%以上为住房按揭贷款。在银行卡业务方面,发达国家银行卡业务的股本收益率超过30%,资产收益率达3%,是贷款业务盈利能力的3倍多。在美国,每年6000多万家庭用银行卡付款消费。
(二)我国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相对落后。目前我国银行开办的个人银行业务主要是在住房按揭、汽车贷款、助学贷款等消费信贷及信用卡领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银行转向发展以银行卡为重点的个人金融业务。到2003年末,全国银行卡发行量6.5亿张,但使用率较低。2003年全国使用银行卡消费金额是3380亿元,仅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7.2%。
社会征信体系问题及对策
社会征信体系存在三大问题
(一)法规建设进程迟缓,目前的草案尚不成熟。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运营全过程都需要法律法规支撑。到目前为止,只有上海、深圳出台过关于个人征信方面的地方法规,国家层面尚没有统一的有关社会征信体系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这使得构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薄弱。大量可以开放的信息封闭在行业主管部门手中,部门之间因缺乏法规约束而难以协调。
当前制约联合征信开展的瓶颈问题是缺乏强制公开信息、有限制披露信息和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法规,而不是限制中介机构(特别是一些市场自发成立的从事信用增值服务的机构)发展的问题。
(二)全国征信体系模式的选择众口不一。首先,在全国征信体系构建方面,有人认为,征信体系建设应当自上而下开展,除上海之外不再搞其它试点,主要依托银行信贷登记系统,建立全国数据中心;但地方同志和许多专家认为,全国统一建设起步慢、立法时间长,数据更新效率低,协调管理有难度,应当在条件好的中心城市扩大试点,然后横向联合、互联互通、上下结合。其次,在基础数据采集方面,一种观点认为企业与个人信用数据库并立,由一个机构管理运营;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与个人征信差别很大,应仿效发达国家的分立模式。再次,在征信体系的基础数据库平台建设方面,一种观点认为应由政府出资作为信息基础设施来建设;另一种观点认为完全可以市场化商业运作。
近年来,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征信体系建设,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开展了本地区征信试点或法规起草、征信机构筹建等实质性工作,对宣传引导企业和公民诚信观念、整治市场秩序、树立本地区诚信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实践表明并未出现财政资金流失、重复建设和重大违法违规的不良后果。因此,地方积极性不应受到抑制。笔者认为扩大试点本身并无风险,基础数据库接口从技术上讲也没有大的障碍,应当保护地方积极性,稳步扩大试点,继续摸索经验。
(三)商业银行组建征信机构设想欠妥。根据国际经验,建立社会征信体系应当遵循市场公平、公正和个人自愿的原则。上海试点表明,当前条件下,由政府指导推动联合征信、第三方中介按市场规律运行的模式比较成功。笔者认为,“将人民银行现有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剥离出来,由各商业银行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征信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管理企业、个人信贷信息征集工作”的设想欠妥。原因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