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05:28: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整体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整体护理观念指导监护思索
整体护理是一种护理行为的指导思想或称护理观念,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去的指导思想。整体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的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个人的最佳护理。现就如何在基层医院搞好整体护理的实施与应用工作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996年在内三科、外一科正式开展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的试点工作,至2000年各科室全部开展了整体护理工作。方法:
⑴转变观念,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整体护理是护理模式一次质的飞跃。长期以来护理工作是以疾病为中心展开的,只重视严格执行医嘱及对疾病本身的观察,忽略了患者的要求。现在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护理工作既要完成多种操作技术,同时也应注意对患者心理、社会、精神等各方面的影响。如果思想观念得不到根本转变,整个护理工作就无法展开下去。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举办培训班全员培训(培训率100%)、组织整体护理相关知识理论考试等措施,加强护士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护理队伍的自身素质,不断地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反映整体护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优越性和发展的必然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推广、总结、完善,进一步提高和促进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使整个护理得以顺利开展。
⑵领导重视是整体护理工作实践的关键:医院成立了整体护理实施与应用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对整体护理工作的实施给予全力支持。2004年2月26日,开始实施“二项社会承诺”服务:
①开设方便门诊,免费进行健康咨询和就医指导,为患者办理复查性的各种检查,检验申请单免收挂号费。
深究整体观阅读教学的操作性
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怎样读书。阅读即通过“看”和“诵”意义上的“读”达到对课文含义的理解。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理解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阅读方法和技能技巧的形成等都离不开对课文的分析。语文教学实际是语文整体观的教学。那么,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主体,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整体性原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首先,从解词释义到课文分析都应考虑整体性对部分的制约关系。如解词释义,任何一个词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都是从整体结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比如一个“一”字,孤立的看无所谓准不准确。而在唐代诗僧齐己的《早梅》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一”,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早”字,又描摹了孤梅独放的奇特景象,用得准确。又如“闹”字进入宋代诗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词中,以动写静,传神如化,引人联想地渲染出一片盎然的春意,诗人也因此得到了“红杏尚书”的美名。
第二,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抓点睛之笔。在艺术品的整体结构中,常常有一个和作品整体质密切相关的重要部分,它的表现状况直接关系着整体质的表现是否充分。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关键句,抓能体现文章主题和思想感情的句子,抓作品的“文眼”、“诗眼”,在这些上面大做文章,其他的读一读也就可以了。比如,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的“文眼”就在“活该”二字上,教学中就应该抓住这两字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理解文章。为什么“活该”?文章全文论的就是一个“该”:雷峰塔“该”倒,白蛇娘娘“该”解放,玉皇大帝“该”拿办法海,法海“该”做“蟹和尚”、“该”出不来。“活该!”真的“活该!”
第三,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结构的协调完整性。作品结构的协调完整性是由组合成整体的部分决定的,符合这种整体性的组合,就显示出和谐协调的特性,反之则不能。例如,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和白朴的《天静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进行对比教学。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组自然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凄凉的景色,暗淡的色泽,衰败的意味,低沉的格调。它们很容易组成一个整体,表现一种和谐、统一的情调:游子思乡的情怀。白朴的《天静沙·秋》提供了落日、残霞、老树、寒鸦和青山、绿水、红叶、黄花两组意象,情调意味不一致。前组是萧条衰败的情调,后一组是充满生机和朝气的景象。两组自然景观又不存在从整体出发的对比关系,不像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的自然景观与“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对比反衬,体现出在夕阳西下的背景中“断肠人在天涯”的愁思。白朴的《天静沙·秋》的意象组合不能构成协调完整的整体。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批评其“松散零乱,看不出内在联系,好似散金碎玉、断线珍珠。”
第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不能肢解有机整体,不能断章取义。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应该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由整体到局部。先让学生把课文看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凭着初感让他们自个儿去玩味,揣摩蕴涵于整篇课文中的的感情基调、主题思想、独有的写作方法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测、琢磨,说不定一束顿悟的火花将照亮思维的一角,刹那间抓住课文的主旨和特征,再接着分析整体的各个部分。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药》,就大可不必枝枝节节的随文爬行,不必分成若干段,搞字字落实,句句推敲。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紧扣人物对待革命者夏瑜的态度,理清全文的人物关系:夏三爷、康大叔、红眼睛阿义——助纣为虐;一群无名看客——观杀取乐;华老栓夫妇、华小栓——以血为药;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幸灾乐祸;夏四奶奶—悲愤交错;夏瑜的战友——献花于墓。我们从人物关系这个整体出发,弄清了不同人物对夏瑜的死所抱的态度,就不难看出,小说一面把革命者的悲惨遭遇和群众的麻木放在一起,一面又在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了一个花环,所表达的主旨是控诉封建统治的罪恶,提醒和唤起民众的必要,透过黑暗、悲哀的现实,显示光明、美好的前景。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把课文看作一个整体网络,从整篇课文入手的教学,才能克服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弊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华德福教育整体课程观的基础综述
论文关键词:华德福人智学整体教育整体课程
论文摘要:斯坦纳创建的华德福教育发展至今,其课程已形成突出的整体观,斯坦纳完备的“人智学”理论,提出“身”、“心”、“灵”整体发展,将人看为一个整体;整体教育的理论也将华德福教育纳入其中,并提出整体课程传递、交换和转化的特点。
奥地利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RudolfSteiner)于1913提出“人智学”的概念,并与奥地利创立了“人智学学会”。依托于“人智学”这一理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工厂主依弥尔·莫特(EmilMolt)支持,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创办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至今具有近百年发展历史的华德福教育,截至2006年12月的统计结果,已经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发展了921所完整的12年制华德福学校、98所华德福教师培训机构、还有其他分布世界各地的幼儿园、成人教育机构以及特殊教育机构实施华德福教育。
早在二十世纪之初,民主自由的教育思想在欧洲逐步盛行,“新教育运动”作为一种思潮通过近一个世纪理论与实践的更新和考验,依旧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华德福教育就是其一。华德福教育尊重“人性化”发展,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和解放。它构建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主张个体“身”、“心”、“灵”三个维度均衡和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它反对压迫的学习,并为学生在自主真实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创造力。一直以来,华德福教育倡导的整体观念,在其课程中显露无遗,重视“身”、“心”、“灵”整体发展,将人看为一个整体,形成这样的课程观,总其理论基础,有斯坦纳的“人智学”思想和后人系统的整体课程理论。
1华德福教育整体课程的“人智学”基础
20世纪初,斯坦纳曾提出,一种真正的教育思想必须有其哲学思想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因此,斯坦纳坚持其人智学研究直至去世。斯坦纳研习吸收了歌德(Goethe)、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Witgenstein)、以及精神科学的相关知识之后,将研究转为探索人类心灵、认识自我本质的一种特别的“精神科学”即“人智学”(Anthroposophy)。这是一套完整的理论,是斯坦纳的华德福教育学的教育思想、课程思想、以及教学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并在其他领域如建筑,艺术、医学和农学中加以应用。
语文整体观念管理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段精辟的文字告诉我们: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是分为两大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第二阶段: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上述内容的。完成这个从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过程就是走完阅读的全过程,俗称走完“来回趟”。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是“有来无回”,忽视后半个阅读过程。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突出读写训练重点。事实上,从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来看,只重视了一般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了读写基本功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依据教材编排特点来进行训练组的训练。因此,要突出读写基本功训练,还得从认识训练组教材的特点开始。作为读写例话这样一种形式,它是训练组教材中的一部分,更必须立足整体来考虑它的教学。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二组为例,谈谈训练组教学的大致过程,而读写例话的教学就可窥见一斑。
现行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材是按读写训练组的形式编排的,每一个训练组又是一个什么特点呢?从编写来看,读写成对,相互对应;从训练来看,有一个训练体系,前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发展的结果;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它有导读、预习、讲读课文、阅读课文、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六部分,包含着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地位作用上来看,它是重点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既然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当然应该按这样的教材特点来教。我觉得,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改革,至少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过去,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确定是多元化的,由于主攻方向不明了,多是只完成半个阅读过程,只能是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得到一些有关字、词、句的训练,而读写能力却得不到提高。怎样才能较好地确定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应该由一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来定向,这是因为一组教材中的导读、预习、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都是受读写训练重点所制约的。导读,介绍该组重点训练项目;预习,提示学生怎样学好重点训练项目;课例,是举例、感知重点训练项目;读写例话,理解重点训练项目;基础训练,运用重点训练项目发挥其功能。这个功能实际上都指向重点训练项目,是一种整体功能。从这一点来考虑一组读写的重点训练项目,理所当然的是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共有的教学目标,共有的训练重点。
第二,要重视教学结构的设计。训练组的结构不同于单篇教学的教学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它发挥整体功能,旨在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二)结构形式。以重点读写训练项目作为核心和依据,贯穿于一组教材的全部内容。(三)整体训练。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在一组教材的阅读过程中不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四)整体效应。整个教学是一个学生由悟到懂到实践的自学训练过程,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悟”的阶段。这是第一教学环节,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对所学的重点训练项目有所领悟。其主要活动为:(1)由导读引出教学目标;(2)由预习导出操作步骤;(3)由课例中的思考、练习找到默读思考的“纲”;(4)以思考题为导向,自学阅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形成技能。那么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就是先要知道本组学习的目标是学会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再了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方法的步骤,然后按照提纲边读边想。经过反复揣摩,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有个初步认识,最后按照课后提示,用学到的方法去学习阅读课文。(二)“懂”的阶段。这是第二大教学环节,也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课例”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这一环节先是重温课例有关内容,分析其特点,然后再归纳其共同特点,最后达到理解的境界。(三)实践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是放手让学生练习,这个练不是盲目地练,而是按读写训练项目的要求定向练;这个练也不是少量地练,而是大量地练。通过练,将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化为技能技巧。由上述各环节的教学安排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结构是一个以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以练为主的训练过程,是一个适应训练组教学的一种训练结构,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第三,要重视时间的再分配。要把教学课时变为可用课时,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随着教学组训练的需要,教学课时要进行一个较大的调整。总的趋势是,压缩阅读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增加第二阶段的课时,即减少教师讲的时间,增加学生练的时间,做到真正的由扶到放。在实验班里,教师根据其经验强调讲读课从语言文字到理解内容的教时不超过一课时,强调要打通课时,统筹安排,并且对课时进行一个原则规定。如一课时教完的课文,上半堂为阅读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下半堂为第二阶段;两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为第一阶段,第二课时为第二阶段;三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教第一阶段,第二、三课时教第二阶段。这样的安排,为读写训练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如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时数由11节压缩为7节,这7节中,用之于第一阶段的只有2节,用之于加强读写训练的就有5节。时间宽裕了应该怎样利用?我认为,只有按照训练组的过程来练,才有可能使这些时间成为有效时间,达到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的目的。
为什么必须以训练组为单位进行整组训练呢?我们可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系统论认为:结构是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形式,是要素的组织形式,是从系统内部反映系统的整体性。而功能主要是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反映出的能力,是从系统外部反映系统的整体性。这个系统的外部环境,是否可以理解为教材结构外的教师和学生。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中间,教材起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功能总是一定结构的功能,如果改变系统的要素就会影响系统的功能,如果改变其结构也就会改变其功能。单篇单教之所以不好,就是任意改变了一组教材的要素,改变了一组教材的结构。单篇单教不利于打好基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必须加以改革,建立起一套与教材相适应的整组训练体系。这样,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才能深化,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才能发挥训练组的整体效应。
探索整体观阅读教学的操作性
摘要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理解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阅读方法和技能技巧的形成等都离不开对课文的分析。语文教学实际是语文整体观的教学。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整体性原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作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探讨。
关键词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怎样读书。阅读即通过“看”和“诵”意义上的“读”达到对课文含义的理解。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理解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阅读方法和技能技巧的形成等都离不开对课文的分析。语文教学实际是语文整体观的教学。那么,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主体,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整体性原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首先,从解词释义到课文分析都应考虑整体性对部分的制约关系。如解词释义,任何一个词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都是从整体结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比如一个“一”字,孤立的看无所谓准不准确。而在唐代诗僧齐己的《早梅》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一”,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早”字,又描摹了孤梅独放的奇特景象,用得准确。又如“闹”字进入宋代诗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词中,以动写静,传神如化,引人联想地渲染出一片盎然的春意,诗人也因此得到了“红杏尚书”的美名。
第二,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抓点睛之笔。在艺术品的整体结构中,常常有一个和作品整体质密切相关的重要部分,它的表现状况直接关系着整体质的表现是否充分。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关键句,抓能体现文章主题和思想感情的句子,抓作品的“文眼”、“诗眼”,在这些上面大做文章,其他的读一读也就可以了。比如,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的“文眼”就在“活该”二字上,教学中就应该抓住这两字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理解文章。为什么“活该”?文章全文论的就是一个“该”:雷峰塔“该”倒,白蛇娘娘“该”解放,玉皇大帝“该”拿办法海,法海“该”做“蟹和尚”、“该”出不来。“活该!”真的“活该!”
第三,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结构的协调完整性。作品结构的协调完整性是由组合成整体的部分决定的,符合这种整体性的组合,就显示出和谐协调的特性,反之则不能。例如,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和白朴的《天静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进行对比教学。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组自然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凄凉的景色,暗淡的色泽,衰败的意味,低沉的格调。它们很容易组成一个整体,表现一种和谐、统一的情调:游子思乡的情怀。白朴的《天静沙·秋》提供了落日、残霞、老树、寒鸦和青山、绿水、红叶、黄花两组意象,情调意味不一致。前组是萧条衰败的情调,后一组是充满生机和朝气的景象。两组自然景观又不存在从整体出发的对比关系,不像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的自然景观与“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对比反衬,体现出在夕阳西下的背景中“断肠人在天涯”的愁思。白朴的《天静沙·秋》的意象组合不能构成协调完整的整体。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批评其“松散零乱,看不出内在联系,好似散金碎玉、断线珍珠。”
关于法律基础教学的整体观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对法律基础教学的整体观起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其时效性,我们必须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从思想上坚持全方位、全程、全员育人的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实质。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观念”占了首位。学校以育人为本,但是必先要育德。这从根本上说明了学校的教育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贯穿于所有的教学中。在法律基础教学中我们也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必须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法律基础教学。第二,所有课程中都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实践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仅仅将教学当作谋生的工具,只看中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在本课程教学中给学生思想教育的职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由专门的教师来教授。现在高校的教学已经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一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校的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相辅相成,在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充分地提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在法律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第三,老师除了教授知识以外,还肩负着育人的责任,这已经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课老师、学校共青团干部和党政干部以及班主任的优势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我们将所有老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门学科中去。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可以以课程设置的方式教授伦理知识,从而从根源上对同学们的道德认知能力进行培养。
二、法律基础知识教学整体观由法学教育的使命所决定
有学者指出,“法学是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由此可见,道德与法律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在教授同学们法律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站在道德和价值的角度去体会和学习法律精神。法学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解析正义。所以在“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需要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实现道德价值包含于法治的目标中。历史上,法律与道德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康德所说,法是道德的外在化。而道德是法的精神之所在。没有道德就没有法,正因为有道德才有了法。思想道德提现了法律职业的精神和品格,在法律中包含了真善美与假丑恶等价值的判断,所以法律的教学是避免不了道德等内容的。法治的客观目标是公平与正义,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有必须要有人的主观因素参与其中。仅仅是法律自身制度的完善,并不能诠释法律的生命意义。法律的生命很大程度是取决于法律工作者的素养和资质。司法过程实际就是法律工作者以自己的认知能力去证明已经发生的事实,并且根据已经制定的法律加以判决,这就要求法律工作者必须要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加以体现,这样法律工作这的思想道德素质便直接对法律公正产生影响。作为法律工作者,其职业道德素养便决定了公平正义实现的程度。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法治的基础是法律工作者的道德思想内涵。所以在法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思想道德的培养。思想道德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法学教育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教授“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时,我们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所以本校在“法律基础知识”的课程设计时要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观念,在教材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
本文作者:刘青工作单位:江夏区卫生学校
基于整体阅读观的中学语文论文
一、整体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
首先要重视整体感知文章,将文章看作是完整性的艺术,在整体意识上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形式和内容,能够分析文章局部在整体中的含义和地位,将文章的部分和整体之间进行联系。其次是强调文章部分和整体之间的有机结合。整体阅读观就是要将文章当作是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最后加强阅读主体的个性考验。整体阅读教学需要学生具有重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文章的理解,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和文章进行交流对话,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断在自我完善。
二、整体阅读观在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1.制定目标任务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要运用整体阅读观时老师必须首先制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整体阅读观的教学一般有三个目标: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三是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体验式阅读方式。传统的散文阅读教学主要是对文章的剖析忽视了情境的交流,一般最后学生对文章一些词句段落的理解胜过了对文章整体意义的理解。在散文教学中要懂得使用整体阅读观,在分析完文章中一些措辞的意义之后还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内涵。比如在学习鲁迅的《秋叶》是,就从单一的词句上分析,文章显得非常的平淡,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却能感受到一种对生活状态的无可奈何。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
2.遵循基本原则
基于整体观初中数学教学分析
1沿袭学习路径,感受数学的悠远之境
章建跃博士指出:“数学具有‘追求最大限度的一般性模式的倾向’,有一套具有普适性的思考结构.”[2]这里的“一般性模式”,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路径,也是章先生提倡的研究问题的“基本套路”.纵观数学教材,可以发现,虽然章节内容各不相同,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研究对象的逻辑关系、数学知识的呈现等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研究不同类型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学会借鉴以往的学习经验,并沿袭普适性的研究路径展开学习.案例1《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从这节课开始,学生将系统学习平面几何,从知识内容来看,它是今后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从研究方法和路径来看,可以为今后研究其他图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本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研读本节课教材编排的内容,也要熟悉整个初中阶段平面几何的学习内容,找出“一般性模式”,按照“背景—图形—定义—表示(三种语言)—性质—联系和应用”的逻辑路径展开教学,尤其在课堂小结时,要求学生自已回顾总结研究的步骤,从而明晰研究几何对象的“基本套路”,达到“示以学生思维之道”的目的.在接下来学习《角》时,首先问学生:我们学习《线段、射线、直线》时,是按照怎样的研究思路进行的?引导学生回顾后,指出:今天我们将借鉴这样的路径研究《角》.同样地,在平行、垂直、余角和补角等内容的学习时,也都可以用相同或相近的思路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新知是“有路可走”的.案例2法则教学.章建跃博士认为:数学的命根子是推理,数学的童子功是运算.[2]法则教学兼具了培养学生推理和运算能力的功能.以“有理数的加法”为例,它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一条运算法则,教学时要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能够将其放置于整个体系中去思考,理出法则教学的基本套路,按“背景—数学式子—法则—联系和应用”的逻辑顺序展开教学.与前面几何教学相似,在全课总结环节,也要引导学生自己对研究过程进行梳理,为后续学习提供可以借鉴的学习路径.同样地,概念、公式、定理、性质等内容的教学也都有其共性.教学中,教师要梳理出研究学习的基本模式,引导学生学会沿袭以往的学习路径,从而能够顺利探得新知、挖得宝藏,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珠穆朗玛峰”虽然离自己很远,但“登山”的路就在脚下,从而切实体会到数学的悠远之境.
2学会融会贯通,感受数学的融通之美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自然拓展的结果.比如数的演变过程,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的需要,先产生自然数,接着产生分数,然后是有理数、无理数……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融会贯通,特别要注意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让学生感受到,随着数学知识的自然拓展,原有的很多规定、法则等都会有相应的升级、更新.案例3《幂的运算》.这一章节内容,教材中先安排了四课时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以及《同底数幂的除法(1)》的运算法则,这几种运算都建立在幂的指数为正整数的前提下.在第五课时学习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两组题目:第一组①(-3)2÷(-3)-2;②(-3)2×(-3)3;③12()-1×12()2;④12()-1÷12()-2.要求学生先计算,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①和②,③和④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与除法运算性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第二组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1)(4-2)3=4-6;(2)(-2×3)-2=(-2)-2×3-2.学生依据负整数指数幂的规定,分别计算等式的左右两边,确定出这两题都正确.然后教师提问:这两个式子给你们什么联想?设置这两组习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知道,幂的运算性质扩展了,使得同底数幂的乘法和除法运算性质实现互通,它们的本质是一致的;二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的统一美、整体美.事实上,基于整体观的初中数学教学不仅可以像案例1、案例2那样反映一个板块的联系,也可以像《幂的运算》一样,体现在一个章节的前后融通中.这两组习题其实也是新知学习后的“回头看”,它就像一个控制键,按下它就是打开了新旧知识联结的阀门,新知得以与旧知自然连通,旧知也得以更新与升级,学生眼中的数学是可以融会贯通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融通之美.
3加强类比迁移,感受数学的灵巧之意
类比迁移是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通过类比,可以有效地将已有知识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正向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细心研读教材我们便会发现,有不少知识点虽然所在章节不同,但内容非常相近或类似,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实行“点对点”的迁移,在沿袭“路径”中探究新知,在纵横比较中加深理解.案例4教学《分式》可以类比《分数》进行.比较看,分数和分式同属于“数与代数”这一板块,它们都可以按照“背景—对象—定义—性质—运算—应用”的设计线索展开(图1);从章节编排体系横向比较看,它们的知识脉络是一致的(图1):它们的定义形式类似、基本性质的内容类似、约分和通分的方法及依据类似、四则运算的法则类似,实际应用的范围也有类似之处,所以类比《分数》进行《分式》的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应用已有学习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能提高他们对知识生长链整体性的认同感.像这类体系相同、知识点类似的章节还有很多,都可以进行类比教学.例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之间,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之间,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等.同样地,概念是种属关系的知识之间也可以进行类比迁移.学习相似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它的特殊情形———全等.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也可以类比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方法和过程展开.新旧知识的沟通与类比,让学生发现,对于不同章节里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由于它们的知识结构有相似之处,此时的探究学习并不需要另辟蹊径,而是有窍门的,是可以“巧学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灵巧之意.
整体护理观念在临床中应用论文
【关键词】整体护理;临床应用;探讨
[摘要]探讨整体护理及整体护理内涵,整体护理组成,临床应用依据,在临床应用时人为关怀是整体护理的核心,整体护理在临床应用时需各部门协调完成。
[关键词]整体护理;临床应用;探讨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护理人员正不断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水平,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努力为患者实施身心两方面的整体护理。
1整体护理及整体护理的内涵
整体护理是一种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与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整体护理的内涵:强调入的整体性,将护理对象视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的人,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强调护理的整体性,要求为护理对象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强调护理专业的整体性,要求护理实践的各个环节密切联系,协调一致。整体护理的实践特征: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实施主动的计划性护理,体现护患合作过程。
天人相应观整体护理论文
【关键词】整体护理天人相应
随着“以人为本”的整体化护理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护理工作的实质已从过去的疾病护理发展为对已患病或未患病“人”的护理,也更多的考虑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如何遵照天人相应论,对已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正确的评估,更好的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使中医护理得以发扬光大是值得护理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1天人相应在人体的生理反应
作为自然界中组成部分的人类,时刻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和支配,如《灵枢·邪客》所云:“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洲,人有九窍……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2]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活动,又可归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同时人体五脏功能活动,与四季、五时相关:平旦为肝木所主(7:00~9:00),日中为心火所主(11:00~13:00),脾主日(13:00~15:00),肺主下晡(15:00~17:00),肾主夜半(23:00~1:00)[3]。这些均说明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
2人体病理反应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人体的生理节律与时间变化相应而协调,一旦这种协调被破坏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即病情的变化也同样具有时间节律性,《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2]。即“夫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如肝病在夜半(23:00~1:00)多相对安静,此时为肾水所主,木得水养;病情加重在下晡(15:00~17:00),因金旺而乘木,患者神志转清易在平旦(7:00~9:00),因木旺于寅卯而相助机体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