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经营机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01:47: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证券经营机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证券经营机构

证券经营机构经营风险探究论文

证券经营风险从证券经营机构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经纪业务风险和自营业务风险;中国券商应逐渐由粗放经营向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集约经营转变,建立一个系统、高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风险控制作为法人的自律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健全的内控制度。

「关键词」证券经营机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0)06-0048-02

证券经营机构的经营风险指证券经营机构在证券买卖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主观原因造成的风险主要是指证券经营机构自身的管理、操作失误引起的损失;客观原因引起的风险主要是指因证券市场不可预见、客观因素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一、证券经营风险的种类

证券经营风险从证券经营机构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经纪业务风险和自营业务风险。由于证券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的性质、特征不尽相同,因此,引起风险的原因也不尽一致。

查看全文

证券经营机构经营风险试析论文

证券经营风险从证券经营机构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经纪业务风险和自营业务风险;中国券商应逐渐由粗放经营向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集约经营转变,建立一个系统、高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风险控制作为法人的自律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健全的内控制度。

「关键词」证券经营机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0)06-0048-02

证券经营机构的经营风险指证券经营机构在证券买卖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主观原因造成的风险主要是指证券经营机构自身的管理、操作失误引起的损失;客观原因引起的风险主要是指因证券市场不可预见、客观因素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一、证券经营风险的种类

证券经营风险从证券经营机构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经纪业务风险和自营业务风险。由于证券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的性质、特征不尽相同,因此,引起风险的原因也不尽一致。

查看全文

证券经营机构风险防范论文

证券经营风险从证券经营机构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经纪业务风险和自营业务风险;中国券商应逐渐由粗放经营向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集约经营转变,建立一个系统、高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风险控制作为法人的自律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健全的内控制度。sO100

「关键词」证券经营机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0)06-0048-02

证券经营机构的经营风险指证券经营机构在证券买卖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主观原因造成的风险主要是指证券经营机构自身的管理、操作失误引起的损失;客观原因引起的风险主要是指因证券市场不可预见、客观因素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一、证券经营风险的种类

证券经营风险从证券经营机构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经纪业务风险和自营业务风险。由于证券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的性质、特征不尽相同,因此,引起风险的原因也不尽一致。

查看全文

证券经营机构经营风险防范论文

证券经营风险从证券经营机构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经纪业务风险和自营业务风险;中国券商应逐渐由粗放经营向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集约经营转变,建立一个系统、高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风险控制作为法人的自律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健全的内控制度。

「关键词」证券经营机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0)06-0048-02

证券经营机构的经营风险指证券经营机构在证券买卖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主观原因造成的风险主要是指证券经营机构自身的管理、操作失误引起的损失;客观原因引起的风险主要是指因证券市场不可预见、客观因素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一、证券经营风险的种类

证券经营风险从证券经营机构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经纪业务风险和自营业务风险。由于证券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的性质、特征不尽相同,因此,引起风险的原因也不尽一致。

查看全文

证券经营机构风险防治及内部控制研究论文

证券经营风险从证券经营机构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经纪业务风险和自营业务风险;中国券商应逐渐由粗放经营向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集约经营转变,建立一个系统、高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风险控制作为法人的自律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健全的内控制度。

「关键词」证券经营机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证券经营机构的经营风险指证券经营机构在证券买卖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主观原因造成的风险主要是指证券经营机构自身的管理、操作失误引起的损失;客观原因引起的风险主要是指因证券市场不可预见、客观因素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一、证券经营风险的种类

证券经营风险从证券经营机构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经纪业务风险和自营业务风险。由于证券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的性质、特征不尽相同,因此,引起风险的原因也不尽一致。

(一)经纪业务的风险

查看全文

证券违法犯罪

一、对证券违法犯罪的简单分组分析

1.从证券违法犯罪的方式分析

如果我们将这346个违法犯罪行为按其犯罪方式归类(见图2),就会发现它们有一定的同质性,主要的犯罪方式有透支挪用、法人投资者(主要是券商)以个人名义炒股、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披露虚假财务报表、“三类”企业(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违规炒股(1999年,证监会公布允许“三类”企业合法进入股市的规定,“三类”企业入市已不属于违法行为)、市场操纵、欺诈发行、内幕交易、虚假消息等。其中最常见的是资金透支挪移的违法案件,包括券商向投资者透支,券商挪用投资者的保证金,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等,占32.9%;第二位的是法人投资者以个人投资者的名义开户炒股,而且券商以个人账户进行自营业务为主,占19.1%;第三位是中介机构提供的虚假证明,包括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律师出具不真实的法律意见书,资产评估师出具虚假的资产评估报告等,占10.7%;与中介机构提供的虚假证明相关的披露虚假财务报告所占比重也较大,为8.4%,排在第四位。以上四类案件发生的比重较大,都超过了10%或接近10%,应该是证券违法犯罪监管的重点。其他的违法犯罪行为所占的比重都较小,是否加大监管力度要依监管部门的投入而定。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告整理

逐年考察各类证券违法犯罪方式所占比重的前三位(见表1),可以看出在1997年以前证券违法犯罪中欺诈发行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与当时证券市场发行中“规模控制,限报家数”的政策有关。当时对企业而言重要的是能得到发行指标,如果达不到上市的标准,只能通过各种虚假手段完成上市,出现多起欺诈发行案也不足为怪。而1997年证监会大力清查进入股市的违规资金,结果使得三类企业违规炒股的发案比重上升到第二位。1998年以后证券违法犯罪所占的比重的前三位与通过总体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2.从证券违法犯罪的主体分析

查看全文

证券投资咨询活动防范与惩治

一、现阶段我国非法经营证券投资咨询活动的特征与影响

一是采取公司化运作,组织性强。该类犯罪团伙均以投资公司的名义通过人才市场等渠道招聘并组织了不具证券从业资格或证券业执业资格的人员,充当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业务人员,以销售股票软件的名义,非法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他们明确分工,有人负责网站维护和会计统计,有人负责培训和管理,有人负责招揽“客户”,有人负责“安抚”高危“客户”,他们共同配合,按照公司模式运行,形成一整套严密的组织体系。二是跨省市作案,涉案范围广。该类犯罪团伙以全国各地中老年投资者、证券知识不高者、风险意识较差者为作案对象,伪装成投资专家或者合法机构,使用化名,利用设立的网站和打电话的方式向这些不特定的公众宣称,如果客户购买公司的股票软件,加入会员,则能提供证券内幕投资信息。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类投资者对经济发达地区投资水平高的信任和幻想一夜暴富的心理,实施非法经营骗取钱财。三是作案过程环环相扣,欺骗性强。先是一名员工以投资助理的身份负责经常和客户打电话联络感情,用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假、大、空话术来宣传公司实力,骗取客户的信任并向客户推荐个股信息,让客户购买初级版本的炒股软件;同时另安排一人以投资经理的身份作为掮客用“被抽中为幸运客户,可获得更为优惠和功能更强大的炒股软件”为诱饵,设法让客户购买升级软件、购买内幕消息及联合私募、游资进行炒股获利等谎言诈骗客户钱财。为避免客户提出炒股软件使用不理想或怀疑被骗的投诉或举报行为,还制作“风控表”以对被骗客户进行跟踪调查、安抚疏导,从而麻痹被害人。

二、非法证券经营的界定及非法证券投资咨询的法律分析

(一)非法证券经营的界定。非法证券经营活动,是指没有或尚未获得证券从业经营资格的中介机构或个人,违反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非法买卖或者买卖公司股票,从事股票承销、经纪(买卖)、证券投资咨询等证券业务的行为。①非法证券经营包涵两个条件:第一,经营主体未依国家注册登记或许可,或者合法经营主体超越登记或者许可范围从事证券业务;第二,该行为为法律所禁止,通常在非正规市场进行。主要表现为无经营主体资格经营证券业务或者有经营主体资格违法经营证券业务。我国立法对此类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法规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这两个法律法规当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条规定了非法经营罪,“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三)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的;……”。《证券法》也对证券经营规定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证券业务。未经批准,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的,由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另外,国务院、证监会、证券业协会了一系列通知和公告,以打击非法证券经营活动,提醒投资者。2006年12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发行股票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了政策界限和依法监管的范围:(一)严禁擅自公开发行股票。(二)严禁变相公开发行股票。(三)严禁非法经营证券业务。股票承销、经纪(买卖)、证券投资咨询等证券业务由证监会依法批准设立的证券机构经营,未经证监会批准,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经营证券业务。违反上述三项规定的,应坚决予以取缔,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严厉打击以证券期货投资为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通知》,2004年证监会了《关于进一步打击以证券期货投资为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2006年中国证券业协会了《关于防范非法证券活动的风险提示公告》,2008年1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中国证监会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整治非法证券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均严厉规定了根据《刑法》、《证券法》和《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以证券期货投资为名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从重、从快地给予严厉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使此类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二)非法经营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法律分析。非法经营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行为在金融市场频频发生,从本文案例来看,行为人大多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建立专业论坛、电话等方式发展会员、客户,并以会员费、售卖炒股软件等名义收取费用,承诺利用所谓的内幕信息指导投资,为其提供证券咨询服务。根据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关于办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业务刑事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第一条第一、二款:违反证券期货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未获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从事下列有偿服务之一的,属于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行为:(一)……或通过电话、短信、传真等方式公开招揽客户,向投资者或客户提供证券、期货投资分析、预测或建议等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服务;(二)以出售炒股软件等名义,变相从事推荐股票等证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只有在取得中国证监会业务许可的前提下,才可从事证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第六条对单位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所要具备的条件做了具体规定,第十二条对个人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所要具备的条件做了具体规定。②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是特许业务,有着极为严格的准入条件,综上法律规定,我们可以看出,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单位,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取得中国证监会的业务许可,甚至还须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而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人员,不仅应当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从业资格,还必须加入一家有从业资格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因此可以认定,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以提供证券投资信息为名售卖炒股软件的,擅自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行为,符合非法经营罪的构成要件,可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其刑事责任。为了规避法律,在开展投资咨询过程中,行为人还会以销售炒股软件的名义要求投资者缴纳会员费,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其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的行为本职,投资者购买所谓的炒股软件、缴纳会员费主要还是因为行为人为其提供了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从主观目的上来说,这类非法经营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诱使投资者进行投资,进而向投资者收取费用,以此达到谋取非法收益的目的。因此,行为人通过电话、网络等设备,向投资者股评文章或选股信息,承诺利用所谓的内幕消息指导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并向投资者收取高额软件费或会员费的行为,从实质上来说,行为人正在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如果该行为人成立的公司不具备从业资质,行为人也未获得从业资格,那就是既无经营资质,又无从业资格的情况下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如果达到法定追诉标准③,那么就应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非法证券经营产生的原因分析

不法分子以证券投资为名,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诈骗群众钱财,反映出该类非法证券活动具有手段隐蔽、欺骗性强、蔓延速度快、易反复等特点。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证券市场结构发展不完善,相应法律规范及监管缺位。证监会主要是监管上市公司,虽然《证券法》第197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设立证券公司或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由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罚款。但是,对于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的执法范围、权力、手段均没有具体的规范措施,而对于监管此类行为,工商、公安等部门又觉得经营范围的事难处理难界定,正因为管理上的缺位给不法机构和人员有机可乘,使得这几年冒出大批违法经营证券业务的公司或机构。(二)参与者的投机心理和信息不对称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在非法证券经营活动中,犯罪分子抓住了投资者的暴利投资心理,口头虚假承诺高收益,抓住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了解不深入,相关法律规范不熟悉,急于赚钱或弥补亏损的心理劝诱投资者,此外,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主要依靠非公开媒体传播的小道消息来获取不完全的股票信息,存在着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之证券市场结构发展不完善,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非法经营证券活动的猖獗发展,并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三)相关部门或机关对危害性宣传力度的欠缺。非法证券活动具有手段隐蔽、欺骗性强、涉及人数众多的特点。我国证券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国外成熟证券市场相比,仍呈现中小投资者为主体,个人投资、散户为主,弱势群体比例高,分辨能力较差,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虽然国务院、证监会、证券业协会及相关部门都多次通知、公告提醒投资者警惕非法证券活动,但是由于公开宣传途径,尤其是主流宣传媒介并未能最大程度地接触到此类的投资者并引起重视,仍有很多投资者不能在事前得到足够信息,而在事发后才醒悟。

查看全文

证券公司民营化的股东刍议论文

一、证券公司民营化的背景

随着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近年来证券公司民营化力度在逐步加大,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纷纷成为证券公司的股东,甚至大股东。民营企业进人证券行业,通过参股甚或错综复杂的股权设置从而完全影响证券公司经营管理,其动机有着更深层次的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证券市场规模将越来越大,国内券商将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证券业又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市场的集中度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中小券商要生存发展,必须做大做强。最近两年来,由于市场行情低迷,证券行业持续全行业亏损,使得证券公司经营异常困难。为解决生存问题,增资扩股被摆在了第一重要位置。而一些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实业或者证券投资的经营,如今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其各种资源的整合需要一个资本运作平台,业务的超常规扩张急需融资平台的支持。同时一些采取私募基金方式运作成功的企业也要洗脚上岸”。在这种双方各有需要的基础上,双方联姻水到渠成。

二、证券公司民营化中的股东层面的问题

多种股权成分的并存对证券公司的经营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然而,2003年以来,相当多的民营化证券公司,比如民生证券、富友证券、亚洲证券等都不约而同地出了问题,引来国家有关监管机构的介人。这些证券公司的问题几乎都是由股东层面开始,最终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作,许多甚至发生违规、违法行为,导致公检法的深度介人。

归纳起来,这些证券公司在股东层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股东出资不实。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一式:①利用经营上相关联的便利,将证券公司的关联子公司的资金作为股权受让金或资本金,成为新股东,实际上己方一分钱都没有出;②利用从证券公司协议借款方式获得资金,向其投资,成为股东。实际形成以证券公司自身的资金成为其股东,并分享权益的“空手道”股东:③注册资金未实际到位或涉及股东主体资格间题,形成所谓名义持股。之所以会出现出资不实,在一定程度上证券公司要负重要的责任,证券公司为了拿到综合牌照,以方便开展其他多种业务,在市场低迷,各种机构对参股证券公司抱有审慎态度,为达到增资扩股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权益之计。这种情况在中国的证券公司极为普遍,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这样一来,实际出资股东与名义出资股东必然有矛盾,如果名义出资股东不谋求其他利益,或者这些股东没有被个别实际出资股东利用来达到某种默契,那么可能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但实际情况则恰恰相反。

查看全文

证券仲裁问题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参与各方的关系日趋紧密和复杂,各种证券争议也逐渐增多,并呈现出显著的专业性和多样性。与此同时,证券诉讼制度由于种种原因进展缓慢,远不能满足解决大量证券争议的要求。因此,在积极推进证券诉讼制度建设的同时,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证券争议的诉讼外解决方式(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ADR),尤其是应当加快构建证券仲裁制度。

仲裁(Arbitration)亦称“公断”,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给第三方居中进行裁决,并约定自觉履行该裁决的一种制度。以这种方式解决证券争议,即为证券仲裁(SecuritiesArbitration)。

证券仲裁最早产生于美国,起初只是解决证券交易所会员之间纠纷的一种手段,带有中世纪商人自治的色彩。后来,证券仲裁逐步扩大适用于交易所会员与非会员之间的证券争议,并且仲裁解决的证券种类也由开始仅限于股票发展到适用于证券法规定的各种证券。在美国的判例上,证券仲裁甚至可以适用于会员机构内部的劳动关系纠纷。美国证券仲裁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则,使得证券仲裁真正成为与证券民事诉讼平行发展的纠纷解决方式。

我国证券仲裁的理论、立法与实践现状

我国证券仲裁的立法十分滞后,除《仲裁法》对证券仲裁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之外,目前仅有两部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涉及到证券仲裁:

1、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以下简称《股票条例》)。该条例第七十九条规定:与股票的发行或者交易有关的争议,当事人可以按照协议的约定向仲裁机构申请调解、仲裁。而第八十条规定:证券经营机构之间以及证券经营机构与证券交易所之间因股票发行或交易引起的争议,应当由证券委批准设立或者指定的仲裁机构调解、仲裁。《股票条例》第一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证券仲裁进行了规定。

查看全文

透视混业经营与中国证券业发展

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标志着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发展的时代潮流。而我国加入WIO已近两年,这意味着国内证券业愈来愈直面国外“全能型”金融集团“巨无霸”的无情冲击。而我国目前现行的分业经营将使证券业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迅速壮大和成熟起来的重任,我国证券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国证券业的发展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的两难悖论:要么坚持对证券业现在有利而终将死路一条的分业经营,要么抉择死而后生的混业经营之路。在这个关键时刻,如何对中国证券业发展方向进行有效梳理和理性思考,是我国证券业存在和发展的最高支撑点和可靠根基。

一、混业潮进逼中国证券业

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1月12日正式签署了该法案,从而使其最终生效。该法案的核心内容就是废止运行了66年之久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放宽了对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的行业限制,允许其交叉经营,从而结束了近70年金融分业经营的历史。克林顿称该法案“将带来金融机构业务的历史性变革”。一些经济观察家认为,新法案的通过,标志着全球金融业告别分业经营,重新进入混业经营时代。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此后5年间国外银行将彻底进入中国市场和国内金融机构平起平坐、同台竞争。面对这种形势,我国证券业是固守分业经营模式的老路还是加紧步伐实施混业化改革呢?现在时间将要过半,中国的证券业已经走到了一个经营体制的历史岔路口。

站在全球金融史的高度观察,混业经营其实并非新鲜之事。事实上,20世纪世界金融发展史,金融业的经营体制经历了从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到发展阶段的分业经营再到发达阶段的混业经营的一个否定到自我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进程。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到了9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银行资金大量涉足证券、期货、房地产等领域,造成了金融风险陡升。为了控制日益严峻的金融风险,199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对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更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银行业分业经营的原则。虽然,在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混业经营的尝试从未停止过,以致出现光大、中信等模式,但一直到今天这个“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法律框架的禁区未被打破,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分业经营的最后一个“堡垒”。

从美国的经验看,金融经营体制的实施也经历了一个“混-分-混”的历史演进过程。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实施混业经营,而30年代的“大危机”砸碎了初级阶段混业经营的梦想。被誉为“分业经营法典”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实施。其隔离措施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降低金融风险的作用,它在支持经济的发展、维持美元的国际地位方面,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80年代后美国经营体制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的变化,金融创新活动使得投资银行业的收益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银行业业务创新能力受阻,竞争力不断降低。与此同时,一直实行全能银行制的欧陆国家的混业经营模式,对美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提出空前的挑战。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美国银行业开始千方百计的寻求出路。他们首先采取兼并和金融创新手段向证券业渗透。政府也心领神会开始放松管制,默许甚至鼓励金融机构的相互渗透。90年代尤其是中后期,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活动加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融合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并购风起云涌。而且美国在分业经营道路上的两大盟友英国、日本的相继“变节”更使得分业经营雪上加霜,1999年混业经营在美国东山再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