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分析师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00:50: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证券分析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证券分析师话语分析与实践
证券市场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正确分析市场信息并对其做出恰当反应。但证券市场大量的信息披露及相关市场信息需求主体自身知识的缺陷,很难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有效地被广大信息主体捕获,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有效性。而证券分析师作为解读市场信息的专业人士就显得尤为重要,证券分析师运用其对于市场公开信息的分析能力优势以及信息资源渠道优势,将信息分析结果从只属于分析师专属的私人信息状态转化为市场公开状态,最终实现加强市场有效性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证券分析师并非完全“道德人”,他们也会有意无意的运用自身的话语优势,直接间接地影响投资人判断,实现其私人收益。这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挫伤了投资者的市场信息。鉴于此种状况,研究证券分析师如何运用其话语优势影响投资者信息判断就十分有必要。
一、知识考古学及证券分析师话语分析的相关研究现状
“知识考古学”是福柯在其学术研究生涯中对“话语”进行分析时采用的一种基本模式。所谓“知识考古学”,就是一种应用“考古学”的意识和方法来对“知识”或“观念”的构成(前提、条件、机制)与演变过程进行考察和分析的方法。按照福柯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一书中的说法,“知识考古学”的主要目的是“旨在重新发现在何种基础上,知识和理论才是可能的;知识在哪个秩序空间内被构建起来;在何种历史先天性基础上,在何种确实性要素中,观念得以呈现,科学得以确立,经验得以在哲学中被反思,合理性得以塑成,以便也许以后不久就会消失”。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说,也即讨论问题的时候,不是从思想传统本身的脉络出发,而是着眼于历史中的话语实践,关注“思想如何以话语的形式,即历史情境中的言说行为,而不是简单的概念的发生———参与和创造了历史”(刘禾,2010)。[1]从这个层面上讲,知识考古学也就明确地成为一种对“话语”的构成和演变过程进行考察和分析的研究方法。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证券分析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分析师股票评级和推荐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分析师股票评级和推荐的长期效应;分析师报告中其他信息的市场反应;分析师报告信息含量的来源和影响因素研究(郑方镳和吴超鹏,2006)。[2]对于改善资本市场有效性的目的而言,证券分析师的分析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是很必要的研究视角。这些已有研究都把证券分析师话语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研究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却是证券分析语是话语主体———证券分析师行为的结果。这种行为受到主体意识的很大控制。胡奕明等(2003)在《证券分析信息解读能力调查》一文中指出证券分析师对年报信息的使用能力在提高,对管理信息和会计信息的使用频率都有所上升,且会计信息的使用比例远高于管理信息。[3]这也就说明了证券分析师在其分析行动中所占有的能动性地位,证券分析师如何筛选信息、用什么方法分析信息、以何种方式提供信息都会对广大信息受众产生影响。纵观国内现有对证券分析师相关问题研究的现状,很少涉及对证券分析师主体的研究。正是基于此种研究现状及研究特质的启发,笔者试图尝试着结合资本市场中的股评现象,沿着知识考古学研究路径追寻证券分析师话语分析的新思维。
二、基于知识考古学视角下的证券分析话语重新审视
我国现有关于信息研究的边界往往定位在信息(包括证券分析师的行为)本体作为客观存在对信息接受者的牵引作用,很少考虑信息形成的过程及其在度构建过程,也即福柯所说的很少考虑知识信息在哪个秩序空间内被构建,其在历史情境中的发展路径。而在证券分析师场域里,证券分析师信息的再传递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受众的接收边界,所以,研究证券分析师的话语架构对于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对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不言而喻。
(一)证券分析师语境的信息构建分析
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研究
【摘要】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成熟,证券分析师在证券市场中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证券分析师出具专业性强,归纳市场信息的分析报告,提高市场定价效率,还通过投资咨询服务帮助投资者获取收益。证券分析师作为投资者和发行人的中介,存在有利于投资银行或有利于投资者或有利于自身的行为,这种利益冲突会使投资者降低对分析师的信任度或远离市场,或使证券机构难以生存。证券分析师可能存在为牟取自身利益而损害客户的利益,导致金融市场无法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问题的现状探究其成因,并提出完善“中国墙”及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其监管,从声誉机制抑制其产生。
【关键词】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金融风险
一、引言
近年,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更多的民众成为投资者,证券分析师作为金融市场上掌握高度的专业知识和分析技术的从业人员,金融市场的重要枢纽,其影响力越来越大,促进信息的快速传导和市场的定价率以及为投资者带来盈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同样突出,证券公司多元化的业务使利益冲突问题有了存在的条件,为自身利益损害投资者利益,阻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证券分析师则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出现违规炒股,或进行内幕交易等行为,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使利益冲突问题更加严重,证券分析师倾向于乐观的盈余预测和股票评级的研究报告,诱导信息匮乏的中小投资者购入相关证券,造成不良后果。鉴于上诉情况,证券分析师所出具的建议客观性和独立性受到重要关注。2016年证券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279.94亿元,其中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1052.95亿元、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568.47亿元、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519.99亿元、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164.16亿元、投资咨询业务净收入50.54亿元。证券经纪、证券自营、承销与保荐三大传统业务收入合计占营业收入的65.29%。在证券公司发展多元化业务时,我国的研究学者在利益冲突的视角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调查,对于利益冲突的起因及其造成的后果都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速度快,但建成时间短,证券分析师因利益冲突问题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就越发严重。本文通过对利益冲突现状进行研究,提出证券分析师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使更多投资者受益,同时更好地稳定金融市场,进一步适应经济新常态、激发自身活力有重要意义。
二、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的现状
(一)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内涵。证券分析师指的是在证券领域从业的人员,通过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分析技术,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投资理财信息咨询服务。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问题是指,证券分析师利用证券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通过自身具有的信息优势有偏颇不够客观的研究报告误导投资者。作为同时服务上述两个市场主体的信息中介,证券分析师在职能上可能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证券分析师可能出具乐观报告,有利发行者,诱导更多投资者参与投入,加大投资金额,从而获得经纪业务的收入。由于中小投资者专业水平和信息成本受限,轻信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证券分析师就可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剥夺中小投资者利益。信息不对称,证券分析师立场和职能的利益冲突问题将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发展。(二)我国证券分析师乐观倾向的报告。采用十大最佳券商对于各行业所的研究报告,将研究报告所持的股票评级分为买入、增持、中性、减持、卖出五种,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这十家证券公司对上市公司的股票的投资评级中“增持”和“买入”评级占比为42%和55%,而中性的投资评级占比仅为3%,“减持”和“卖出”占比均为0,其出现的股票评级次数在各个行业仅为一次甚至没有。如表1所示,证券分析师基本只买入和增持的股票评级,基本回避所有减持卖出的建议。由此看出证券分析师总体上倾向于乐观的盈余预测,支持投资者加大投资资金比例,而对于减持和卖出相关的负面消息则选择回避。并且当上市公司因曝光丑闻事件而导致股价下跌,投资者遭受损失时,大多数的证券分析师仍然表示维持评级,较少的证券分析师认为将要下调评级。三、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的原因分析(一)来自于证券公司内部的压力。由于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多元化的影响,公司的创新业务与传统业务交错执行。证券公司在一级市场为上市公司的承销与并购业务是其高额利润的主要来源。证券公司要求证券分析师关于目标公司最好的股票评级取悦目标客户,拉高股价,从中获利。证券公司可能买入股票后,为了使所持股价上涨让证券分析师不具有客观性的研究报告来诱导投资者进行购买,然后证券公司再大量抛售其分析师推荐的股票,以从中获取高额利润,恶意操纵市场,来带不良影响。(二)来自机构投资者的压力。在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是证券公司的主要客户,对证券公司的营业利润造成较大压力,机构投资者对于资金的盈利要求较高,对进行托管的证券公司造成了较大的压力。证券分析师为此将会因此诱导普通散户购买股票拉高股价,以此操纵价格,损害散户的利益。(三)源于证券分析师个人利益的影响。当证券公司的薪酬制度规定证券分析师的利益主要通过投行业务增值时,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这样的薪酬制度下,证券分析师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具有乐观倾向的盈余预测或股票评级,诱导投资者买入股票带来更多的佣金报酬或者使所在证券公司所承销的股票股价上升。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因而丧失应具有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由投资者的投资顾问变成诱导投资者进行消费的营销团队。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也会使证券分析师倾向乐观的预测盈余,给与投资者买入或增持的决策建议,从而诱导投资者加大交易额,推动股价的急速上升,使投资者盲目跟从,进而实现更高的交易量,获取更高的佣金收入。相反,若是证券分析师给出减持或卖出的建议,投资者对市场期望下降,交易额会随之减少,而通过传统业务获利的证券公司也将因此受到影响。这样的传导机制使利益冲突问题越发明显,并且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行为将有损投资者利益。
证券分析师相关法问题分析论文
一、证券分析师职业的出现
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有效性建立在两个假设前提上:一是证券价格对证券信息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二是存在一种能够提供与传递信息并保证信息质量的法律制度。(注:齐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5。)证券监管旨在通过树立市场信心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其主要手段是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随着证券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披露报告中出现大量晦涩难懂的法律和会计术语,超出了普通……
在我国,真正意义的证券分析师尚未出现,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在2002中国工商论坛上指出:我国将在适当时候推行证券分析师制度。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了十几年,从事股评工作的人不在少数,但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证券分析师。证券分析师制度的推出,除证监会大力推动外,还需要证券业内部的力量。该职业的产生首先应基于市场需要,我国1998年《证券法》并未采用证券分析师的概念,而是用了“证券咨询机构专门从业人员”的冗长称谓。2000年7月证券业协会制定的《中国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也只是略微提及。
二、证券分析师的市场角色与法律定位
当证券发行人的预期利润、管理决策等可能引起证券价格发生较大变动时,为辟免其证券价格过渡波动,发行人会将信息选择性地披露给一些证券分析师和机构投资者,再由他们做出市场预测和投资建议,这种选择披露的方式表面上看有利于证券价格的稳定,实际上违背了证券监管理念。证券分析师为避免被发行人排除于信息公布所选择的人员范围外,有时会不得已做出对发行人有利的评价或建议,而不敢提相反意见。(注:施天涛、李旭从“选择披露”到“公平披露”——对美国证券监管新规则的评价与思考[J],环球法律评论,2001.(4).492。)2000年8月,SEC试图以实现市场机会真正平等的公平披露规则而代之选择披露规则,效果如何有待实践检验。
证券分析师相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无论在信息的搜寻还是证实上都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多数解释证券市场效率的理论都十分强调证券分析师在获取证券信息方面的优势。证券分析师有两个基本职能,首先是从发行人以外的渠道搜集有关证券价值的重要信息,例如,利率、竞争者行为、政府行为、消费者偏好、人口变动趋势等。这些信息是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发行人所依赖的参考资料;其次是证实和比较发行人披露的信息,防止恶意欺诈并消除偏见。(注:[美]小约翰·科菲市场失灵与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13。)
证券分析师行业现状发展论文
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脚步已经走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十几年来,证券分析师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已经成为普及证券知识、推动理性投资和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当前,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正面临国内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同业竞争的双重挑战,这一新形势既蕴藏着发展的新机遇,又急切呼唤着新的改革。
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是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以管理部门实现监管为标准,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1984—1991)。这个阶段是证券分析师行业的萌芽和孕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刚刚开始,管理层、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投资者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全国性的有形交易市场尚未形成。在一些大城市一级半市场上,开始有人研究股市行情,传递信息,指导操作,但尚未形成稳定的证券咨询群体。
第二阶段是自发阶段(1991—1998)。这个阶段是证券分析师行业飞速发展阶段,也是管理部门监管处于真空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证券市场成立之时,为适应证券公司的需要,证券咨询部门纷纷成立,最早是从券商的客户服务部门开始,准确地说是营业部对股民进行的“入门指导”,离严格意义上的咨询业务相距甚远。在这一阶段,证券市场刚刚成立,投资者还比较陌生,此时,证券分析师的作用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入门指导”的作用。接着,我国证券市场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由于证券市场投机风气弥漫,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基本上是建立在对“政策”“、庄家”、“内幕消息”等概念上,为迎合投资者投机的需要,各类“股评家“”股评人士”“、市场人士”、“证券研究员”活跃在证券交易所和各种新闻媒体之上,新闻媒体也推波助澜,而且市场缺乏政策监管。在这种大环境下,证券分析师行业出现了大量的违规行为。
第三阶段是规范发展阶段(1998—至今)。这个阶段是证券分析师行业规范发展的阶段,各类管理法规和条规相继出台,管理部门开始监管。面对证券咨询业的放任自流和大量违规行为的出现,监管层开始引起注意,1998年4月1日《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公布并实施,开始对从业机构和人员实行资格审查,加上其后颁布执行的《证券法》,中国证券咨询监管法规在某些方面甚至比香港同类法规还要严格。2000年7月16日我国颁布实行了《中国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并且在2002年12月13日成立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委员会,使证券分析师的管理趋于规范。但是,多年监管空缺造成行业总体素质偏低和短期的投机心态已经深入人心,很多证券分析师缺乏耐心长期深入的研究,投资者还没有形成对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的广泛需求。
证券法问题研究论文
一、证券分析师职业的出现
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有效性建立在两个假设前提上:一是证券价格对证券信息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二是存在一种能够提供与传递信息并保证信息质量的法律制度。(注:齐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5。)证券监管旨在通过树立市场信心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其主要手段是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随着证券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披露报告中出现大量晦涩难懂的法律和会计术语,超出了普通……
在我国,真正意义的证券分析师尚未出现,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在2002中国工商论坛上指出:我国将在适当时候推行证券分析师制度。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了十几年,从事股评工作的人不在少数,但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证券分析师。证券分析师制度的推出,除证监会大力推动外,还需要证券业内部的力量。该职业的产生首先应基于市场需要,我国1998年《证券法》并未采用证券分析师的概念,而是用了“证券咨询机构专门从业人员”的冗长称谓。2000年7月证券业协会制定的《中国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也只是略微提及。
二、证券分析师的市场角色与法律定位
当证券发行人的预期利润、管理决策等可能引起证券价格发生较大变动时,为辟免其证券价格过渡波动,发行人会将信息选择性地披露给一些证券分析师和机构投资者,再由他们做出市场预测和投资建议,这种选择披露的方式表面上看有利于证券价格的稳定,实际上违背了证券监管理念。证券分析师为避免被发行人排除于信息公布所选择的人员范围外,有时会不得已做出对发行人有利的评价或建议,而不敢提相反意见。(注:施天涛、李旭从“选择披露”到“公平披露”——对美国证券监管新规则的评价与思考[J],环球法律评论,2001.(4).492。)2000年8月,SEC试图以实现市场机会真正平等的公平披露规则而代之选择披露规则,效果如何有待实践检验。
证券分析师相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无论在信息的搜寻还是证实上都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多数解释证券市场效率的理论都十分强调证券分析师在获取证券信息方面的优势。证券分析师有两个基本职能,首先是从发行人以外的渠道搜集有关证券价值的重要信息,例如,利率、竞争者行为、政府行为、消费者偏好、人口变动趋势等。这些信息是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发行人所依赖的参考资料;其次是证实和比较发行人披露的信息,防止恶意欺诈并消除偏见。(注:[美]小约翰·科菲市场失灵与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13。)
论证券分析民事责任论文
[摘要]证券分析师是向投资者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士。他们对第三人的民事责任应该定性为侵权责任,并采取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其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可以考虑借鉴“欺诈市场”理论和“信赖推定”原则,减轻第三人的举证责任,以有效地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同时通过合理界定第三人的范围和规定免责事由,以保护证券分析师的合法权益,实现二者利益的平衡。
[关键词]证券分析师、第三人、民事责任
证券分析师在我国又称为股评师、股票分析师,他们是向投资者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士。他们通过向公众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在引导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提高证券市场的透明度,规范证券市场运作、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ST中科、银广厦、蓝田股份等造假股股价疯涨的背后,确有一些证券分析师在其中推波助澜。为此,中国证监会根据《证券法》、《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制定了《关于规范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行为若干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加强对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证券分析师的监管。
证券分析师因其违法违规行为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的,是否应该承担民事责任呢?《证券法》和《暂行办法》均未对证券分析师的民事责任作出规定。作为补救,《通知》在第7条中规定,“投资者或客户因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人员的执业活动违法或者犯罪而遭受损失的,可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损害赔偿。”那么,该如何具体界定证券分析师的民事责任呢?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些探讨。
一、界定证券分析师民事责任的价值
何为证券分析师呢?笔者将其定义为:证券分析师是依法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和执业资格,就证券市场、证券品种走势及投资证券的可行性,以口头、书面、网络或其他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分析、预测或建议等信息咨询服务的专家。其专家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其一,执业工作的独立性。这是证券分析师执行业务的首要要求。它要求证券分析师在执业时要保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独立姿态,并在工作上、地位上及利害关系上独立于当事人。其二,具有证券从业人员资格。即证券分析师应具备与其职业要求相符合的知识、技能,并得到相应主管部门的认可。其三,证券分析师给服务对象所提供的服务是非定型性的。即证券分析师服务的对象一般为非特定化的大众投资者。其四,行业自律性。各国证券投资咨询人员一般都存在其行业自律机构,指导证券投资咨询人员的执业行为,并对违规者作出制裁。
证券市场效率机制建设论文
证券市场效率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是证券价格准确性和证券流动性[1]证券价格越准确,证券资产流动性越高,那么证券市场效率也越高
有效率市场必须使证券价格及时准确地反映所有影响公司价值的信息这一过程包括三个不同的环节:信息形成;信息准确性验证;基于信息对证券重新定价信息形成过程包括搜集所有尚未公开的影响证券价格的信息信息准确性验证是指证实信息来源可靠性及信息本身可靠性基于信息对证券重新定价需要对信息加以分析以决定其价值,然后利用价值和价格之差进行交易
具有流动性的市场必须具有足够的交易量让大多数买方和卖方迅速完成交易流动性的实现主要经由三个途径:投资组合调整消费-投资调整价格意见差异投资组合调整通过改变投资组合的构成以便组合符合投资者预先设置的风险和回报水平来提供流动性消费-投资调整通过影响投资部门和消费部门之间资金的双向流动来创造流动性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价格意见差异通过促使低估证券价值的市场参与者与高估证券价值的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来形成流动性
既然我们已经假定维持证券市场效率的要求是让价格反映所有信息,并确保市场具有流动性,那么监管部门面临的问题就是:谁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监管部门可以在几个市场参与者群体中选择第一个群体是内幕人士,他们掌握了非公开信息,有能力分析和处理一般市场信息和具体公司信息第二个群体是证券分析师或称信息交易者,他们专门搜集和分析一般市场信息和具体公司信息第三个群体由流动性交易者组成,他们基于与一般市场信息和具体公司信息无关的消费-储蓄方面的原因购买并持有股票组合最后一个群体是噪音交易者,他们行动缺乏理性,错误地相信自己拥有信息优势或者更好的交易策略在这四个群体中,噪音交易者或者流动性交易者对市场效率缺乏兴趣,只有内幕人士和证券分析师可能承担提高市场效率--在证券价格中反映所有相关信息以及创造交易流动性的任务
下文将首先证明,内幕人士和证券分析师不能同时存在,所以监管部门必须在这两者之中选择其一证券监管部门禁止了内幕人士参与交易,因此选择了证券分析师,引导分析师自发承担起提供有效率定价和流动性的任务其次,本文将论述证券监管部门使用主要监管手段——披露义务以及禁止欺诈操纵和内幕交易来实现证券市场效率的机制然后,本文将阐明证券监管如何帮助形成了竞争性的证券分析师市场,以及这一市场是如何促进市场效率和流动性的
一内幕交易被禁止,证券分析师是适合承担维持市场效率任务的群体
论我国证券业信息制度论文
信息隔离监管制度,又称“信息长城”、“中国墙”或“资讯隔离墙”,是指通过在综合性金融机构内部设置一系列的隔离机制,来控制或者隔离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以防止利益冲突或内幕交易的发生。
一、我国证券业构建信息隔离监管制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006年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复苏,市场对投资研究的需求大增,研究报告的影响力日益显著。证券研究部门和证券分析师在公开场合或以研究报告等形式,披露或透露未公开信息或不实信息,导致股价异常波动的案件也逐渐增多,对市场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上述情况反映出我国证券业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存在弱化问题,为此而设的业务隔离措施未取得应有监管效果。投资研究独立性降低的诱因主要在于利益冲突,但专门用于解决证券业利益冲突和内幕交易的信息隔离监管制度,我国当前尚未构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亦未能引起人们足够重视,这也是致使相关案例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信息隔离监管制度缺失造成的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以美国教训为例,在1990年代末21世纪初以网络等高科技股为代表的美国股市牛市初期,其信息隔离的实施和利益冲突的防范主要依靠自律。为追求利润,投资银行鼓励研究部门发表利好研究报告,分析师投资建议也以做多为主。泡沫破裂后,分析师信誉大跌,其研究分析被称为“泡沫添加剂”。大案频发,众多著名投行被重罚,直接导致美国信息隔离监管规则被全面修订,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信息隔离监管立法的新革命。
我国目前市场环境与条件与美国当时类似——牛市初期、投资研究日益受到各方重视、研究部门地位提升、研究机构定位向内外兼顾或对外服务为主转化、对投资研究独立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隔离监管规范缺失、对相关部门与人员利益冲突的监管依据不足、监管力度不够等。从美国问题爆发的发展历程看,我国当前已经具备了滋生和酿发此类大案要案的土壤。信息隔离监管很可能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成为助长股市虚假繁荣,影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个潜在重大风险点。
证券市场效率机制研究论文
证券市场效率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是证券价格准确性和证券流动性。[1]证券价格越准确,证券资产流动性越高,那么证券市场效率也越高。
有效率市场必须使证券价格及时准确地反映所有影响公司价值的信息。这一过程包括三个不同的环节:信息形成;信息准确性验证;基于信息对证券重新定价。信息形成过程包括搜集所有尚未公开的影响证券价格的信息。信息准确性验证是指证实信息来源可靠性及信息本身可靠性。基于信息对证券重新定价需要对信息加以分析以决定其价值,然后利用价值和价格之差进行交易。
具有流动性的市场必须具有足够的交易量让大多数买方和卖方迅速完成交易。流动性的实现主要经由三个途径:投资组合调整、消费-投资调整、价格意见差异。投资组合调整通过改变投资组合的构成以便组合符合投资者预先设置的风险和回报水平来提供流动性。消费-投资调整通过影响投资部门和消费部门之间资金的双向流动来创造流动性。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价格意见差异通过促使低估证券价值的市场参与者与高估证券价值的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来形成流动性。
既然我们已经假定维持证券市场效率的要求是让价格反映所有信息,并确保市场具有流动性,那么监管部门面临的问题就是:谁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监管部门可以在几个市场参与者群体中选择。第一个群体是内幕人士,他们掌握了非公开信息,有能力分析和处理一般市场信息和具体公司信息。第二个群体是证券分析师或称信息交易者,他们专门搜集和分析一般市场信息和具体公司信息。第三个群体由流动性交易者组成,他们基于与一般市场信息和具体公司信息无关的消费-储蓄方面的原因购买并持有股票组合。最后一个群体是噪音交易者,他们行动缺乏理性,错误地相信自己拥有信息优势或者更好的交易策略。在这四个群体中,噪音交易者或者流动性交易者对市场效率缺乏兴趣,只有内幕人士和证券分析师可能承担提高市场效率--在证券价格中反映所有相关信息以及创造交易流动性的任务。
下文将首先证明,内幕人士和证券分析师不能同时存在,所以监管部门必须在这两者之中选择其一。证券监管部门禁止了内幕人士参与交易,因此选择了证券分析师,引导分析师自发承担起提供有效率定价和流动性的任务。其次,本文将论述证券监管部门使用主要监管手段——披露义务以及禁止欺诈、操纵和内幕交易来实现证券市场效率的机制。然后,本文将阐明证券监管如何帮助形成了竞争性的证券分析师市场,以及这一市场是如何促进市场效率和流动性的。
一、内幕交易被禁止,证券分析师是适合承担维持市场效率任务的群体
对海峡两岸财务预测制度的比较
【摘要题】海外视野
【正文】
预测性信息是上市公司基于其生产计划和经营环境,对外披露的反映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的前瞻性财务信息,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公开披露能使外部使用者了解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状况,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在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下,会计也在趋于国际的协调。海峡两岸经济贸易的来往更紧密,因此本文对两岸有关财务预测信息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海峡两岸的财务预测制度简介
目前,中国大陆有关财务预测信息的规定没有形成体系,散见于各行政法规、规章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解释中,主要有《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等。台湾的财务预测制度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主要有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十六号——《财务预测编制要点》、审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审计准则公报第十九号——《财务预测核阅要点》、证券暨期货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公开发行公司财务预测资讯公开体系实施要点》等。
二、海峡两岸财务预测制度比较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证券投资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