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操纵行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00:25: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证券操纵行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证券操纵行为见解
1证券操纵的内涵
我国《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规定,证券操纵是指任何单位或个人以获取利益、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其资金、信息等优势或者滥用职权操纵市场,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制造证券市场假象,诱导或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证券投资决定,扰乱证券市场的行为。
根据我国《暂行办法》对证券操纵的概述,笔者认为,所谓证券操纵行为是指:任何机构或个人,利用其资金、信息等优势或滥用职权影响证券市场的自由运作,故意抬高、稳定、压低证券市场价格,诱使其他投资者买卖证券,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换言之,任何机构和个人人为地故意变动或稳定股票、债券等证券行情,以引诱其他机构和个人参与买卖交易,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或转嫁风险的,均属操纵行为。
2我国关于证券操纵行为种类的认定
我国《证券法》以及中国证监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共规定了连续交易、约定交易、自买自卖、蛊惑交易、抢先交易、虚假申报、特定价格、特定时段交易等8类市场操纵行为的认定:
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论文
【内容提要】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正式把证券市场的发展列入国家的长期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这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无疑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无可否认我国证券市场尚处发展的初期,存在着过度投机、内幕交易等欺诈违法现象,本文拟就证券市场的主要欺诈形式——操纵行为,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新近通过、颁布并将于今年七月一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有关规定,不揣冒昧,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求教大方。
一、操纵行为的科学界定。
“操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用不正当的手段支配、控制”。我国多数学者在民商法书籍中,援用现成法规——《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第七条精神来确定证券操纵定义,即操纵行为是指任何单位或个人以获取利益、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其资金、信息等优势或者滥用职权操纵市场,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制造证券市场假象,诱导或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证券投资决定,扰乱证券市场的行为。
美、日等证券立法较为发达国家的典型解释为:“意图造成不真实或是以令人误解其买卖处于活跃状态;或者抬高或压低证券的价格,以诱使他人购买或出售该项证券而进行涉及买卖某一证券的一系列交易行为”。
也有部分观点认为,操纵是指:“为抬高、压低、稳定某种证券价格而实施的一系列故意干扰证券市场供求的自由运行”的行为。
证券操纵行为探讨论文
一、操纵行为的科学界定。
“操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用不正当的手段支配、控制”。我国多数学者在民商法书籍中,援用现成法规——《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第七条精神来确定证券操纵定义,即操纵行为是指任何单位或个人以获取利益、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其资金、信息等优势或者滥用职权操纵市场,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制造证券市场假象,诱导或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证券投资决定,扰乱证券市场的行为。
美、日等证券立法较为发达国家的典型解释为:“意图造成不真实或是以令人误解其买卖处于活跃状态;或者抬高或压低证券的价格,以诱使他人购买或出售该项证券而进行涉及买卖某一证券的一系列交易行为”。
也有部分观点认为,操纵是指:“为抬高、压低、稳定某种证券价格而实施的一系列故意干扰证券市场供求的自由运行”的行为。
综观上述三种概念表述的内涵及外延,笔者认为均有欠妥之处:第三种表述概念过于简约,以致没有将操纵行为包涵无遗。第二种解释在对操纵行为涵盖方面同样有重大遗漏之处。首先,操纵行为虽一般表现为入市交易行为,但并非所有的操纵行为都需要入市交易才能实现。例如,为影响证券的发行、交易而故意散布谣言或不实资料,就是一种比较古老且十分典型的操纵行为。其次,也未能包括违反证券交易的自由运作精神而作故意稳定某种证券或证券市场价格的行为。即作所谓的安定操作。第一种定义除概念描述稍显冗长、繁琐外,倒还差强人意。
笔者认为,所谓证券操纵行为是指:任何机构或个人,利用其资金、信息等优势或滥用职权影响证券市场的自由运作,故意抬高、稳定、压低证券市场价格,诱使其他投资者买卖证券,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换言之,任何机构和个人人为地故意变动或稳定股票、债券等证券行情,以引诱其他机构和个人参与买卖交易,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或转嫁风险的,均属操纵行为。
证券操纵行为研究论文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正式把证券市场的发展列入国家的长期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这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无疑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无可否认我国证券市场尚处发展的初期,存在着过度投机、内幕交易等欺诈违法现象,本文拟就证券市场的主要欺诈形式——操纵行为,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新近通过、颁布并将于今年七月一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有关规定,不揣冒昧,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求教大方。
一、操纵行为的科学界定。
“操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用不正当的手段支配、控制”。我国多数学者在民商法书籍中,援用现成法规——《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第七条精神来确定证券操纵定义,即操纵行为是指任何单位或个人以获取利益、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其资金、信息等优势或者滥用职权操纵市场,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制造证券市场假象,诱导或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证券投资决定,扰乱证券市场的行为。
美、日等证券立法较为发达国家的典型解释为:“意图造成不真实或是以令人误解其买卖处于活跃状态;或者抬高或压低证券的价格,以诱使他人购买或出售该项证券而进行涉及买卖某一证券的一系列交易行为”。
也有部分观点认为,操纵是指:“为抬高、压低、稳定某种证券价格而实施的一系列故意干扰证券市场供求的自由运行”的行为。
综观上述三种概念表述的内涵及外延,笔者认为均有欠妥之处:第三种表述概念过于简约,以致没有将操纵行为包涵无遗。第二种解释在对操纵行为涵盖方面同样有重大遗漏之处。首先,操纵行为虽一般表现为入市交易行为,但并非所有的操纵行为都需要入市交易才能实现。例如,为影响证券的发行、交易而故意散布谣言或不实资料,就是一种比较古老且十分典型的操纵行为。其次,也未能包括违反证券交易的自由运作精神而作故意稳定某种证券或证券市场价格的行为。即作所谓的安定操作。第一种定义除概念描述稍显冗长、繁琐外,倒还差强人意。
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法律规制探讨
证券市场在为市场提供投资资本的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而操纵市场行为却由个别投资者利用自身优势,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诱导中小投资者买卖证券,从中获取差额利益。这不仅损害了证券市场的交易秩序,也侵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打击了他们对市场投资的积极性,对整个市场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一、证券市场操纵的概念及其原因
(一)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概念。何为“操纵”,即使对证券研究颇为深入的美国、日本、英国在其现行证券法之中也未对操纵行为予以明确的界定,但是各国学者却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而我国《证券法》第71条通过列举与兜底条款的方式禁止任何人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因此笔者认为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是指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或信息优势,影响证券市场的价格和数量,使之达到某一水平以诱使投资者买卖证券,从中获取差额利益的一系列行为。(二)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原因。我国证券市场不如英美证券市场健康、合理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其一是相关立法不够完善严密,《证券法》第77条虽然通过列举三项行为与一项兜底条款对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予以了规定,在立法上确实是一大进步,但其仍未能进行精确的定义,留给司法和行政极大的自由裁量的缝隙;其二在民事赔偿责任方面的规定不够完善,作为一种扰乱证券市场交易秩序,侵害投资者财产权利,打击投资者交易积极性的行为。虽然在我国《行政法》、《刑法》上予以了处罚甚至是入刑,但其毕竟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然,我国民商领域对其却并未过多的涉及,对该行为进行民事赔偿的规定亦寥寥无几。
二、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法律规制及理由
(一)完善反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立法。我国对市场操纵行为的法律规制主要有《证券法》、《刑法》以及《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试行)》。刑法中有关规定几乎照搬《证券法》原文,其他的条例、规则与《证券法》、《指引》也并未有过大差异,没有体现新的研究成果。《证券法》76条、203条也仅是对操纵行为和操纵市场行为的行政处罚作出了简单的规定,因此在犯操纵行为方面的立法还应加以完善。首先,应对市场操纵行为的法律界定予以精确化;其次,应将市场操纵行为与欺诈行为理清。虽然很多学者认为市场操纵行为与欺诈行为相关,但其并不必然被包含于欺诈。例如基于真实交易行为的市场操纵行为是否属于欺诈范畴?然后,市场操纵行为是行为犯还是结果犯?笔者认为《指引》对市场操纵行为的认定要求有一定的结果的规定存在不妥之处,如视为结果犯,不仅不能及时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也可能会因为信息滞后等原因不能及时将证券市场交易秩序恢复至正常状态,为了预防证券市场发生大的波动从而影响经济秩序,可以学习美国、香港把可能引起特定结果出现的行为认定为市场操纵。(二)建立操纵市场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由于我国对操纵市场行为的民事赔偿制度仅有原则性的规定,例如《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77条的原则性规定,“违法本条例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对责任主体、责任性质、赔偿方式与范围均未规定,因此在实践中多由法官自由裁量,则不免有失公允。因此笔者认为可用侵权的过错推定原则进行归责。再次应将赔偿义务人限定为与该违反行为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个人或单位。将赔偿范围限定为操纵行为期间因买卖被操纵证券所遭受的损失。同时可比照美国法的规定,将诉讼时效规定为2年。
三、结语
剖析操纵证券市场法律责任承担论文
摘要:建立完善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民事责任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投资者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迫切要求。操纵证券市场民事责任构成要件为:责任主体、操纵者主观过错、操纵者客观上实施了操纵违法行为,操纵行为造成投资者损害事实、操纵证券市场民事责任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证券市场;民事责任;构成要件
操纵证券市场民事责任构成要件指在一般情况下构成该类侵权行为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包括主观过错、违法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四方面。结合证券市场司法实践,本文将操纵证券市场民事责任构成要件列为:责任主体、操纵者主观过错、操纵者客观上实施了操纵违法行为,操纵行为造成投资者损害事实、操纵证券市场民事责任的因果关系。
一、责任主体
基于投机博利或转嫁风险的心态而持续性进行违法爆炒、恶炒,甚至联手托市或共同打压目标证券的行为人均应成为操纵证券市场民事责任的主体,具体包括发行人、发起人、上市公司、承销商、上市推荐人、证券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
二、操纵者主观过错
略论证券市场民事责任因果关系的研究
摘要:建立完善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民事责任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投资者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迫切要求。操纵证券市场民事责任构成要件为:责任主体、操纵者主观过错、操纵者客观上实施了操纵违法行为,操纵行为造成投资者损害事实、操纵证券市场民事责任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证券市场,民事责任。
操纵证券市场民事责任构成要件指在一般情况下构成该类侵权行为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包括主观过错、违法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四方面。结合证券市场司法实践,本文将操纵证券市场民事责任构成要件列为:责任主体、操纵者主观过错、操纵者客观上实施了操纵违法行为,操纵行为造成投资者损害事实、操纵证券市场民事责任的因果关系。
一、责任主体
基于投机博利或转嫁风险的心态而持续性进行违法爆炒、恶炒,甚至联手托市或共同打压目标证券的行为人均应成为操纵证券市场民事责任的主体,具体包括发行人、发起人、上市公司、承销商、上市推荐人、证券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
二、操纵者主观过错
连续交易型证券操纵行为的认定标准探讨
摘要:连续交易型证券操纵行为是最隐蔽、最难认定的操纵行为之一。因其操纵手法与正常的证券交易行为在表面上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在证券监管中,发现难、调查难、认定难是其典型特征。对此操纵行为,我国所有法律法规皆为一般概括,语焉不详,甚为笼统。直接导致证监会在实际查处过程中,无法可依,查处的公信力下降。本文试图对连续交易型操纵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确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
关键词:证券操纵;连续交易;认定标准
一、连续交易型操纵行为简述
连续交易型证券操纵行为是指单独或联合以拉高、压低或维持证券交易价格或者影响证券交易量为目的,在某一时间内对某一证券进行连续的买卖的行为。该操纵行为的基本特征为,连续以阶梯上涨型的价格高价买入或连续以阶梯下跌型的价格低价卖出,纵观诸多买卖行为的整体表现是单边的买或卖,不排除期间夹杂个别反向卖出或买入。单独观察其每一笔交易,都是真实的,因此需要通过长期观察、分析才能发现和认定。
二、我国相关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连续交易型操纵行为的法律规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但对该行为的认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试行)》的规定2007年3月27号证监会以“证监稽查字[2007]1号”文件形式向下属单位下发了“关于印发《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试行)》的通知,该《指引》第三章“操纵手段认定”中第二节即为“连续交易操纵认定”,其第二十二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的,可以认定为连续交易操纵:(一)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二)联合买卖证券或者连续买卖证券;(三)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证券交易量”。同时,在其他条款中,对“资金优势”、“持股优势”、“信息优势”及“连续买卖”等概念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认定。该《指引》与前述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相比,虽有巨大进步,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第一,该指引从来未以官方形式正式,不能作为执法的依据。因此,证监会在监管执法中,从来没有援引过《指引》的任何规定,而不援引也只是在形式上是合法的,如果证监会依此《指引》认定案件,却不援引又带来行政处罚没有法律依据的尴尬。从实践来看,我们也发现,该指引下发后,并未给证监会的执法带来明显的变化,查处的案件数量也没有明显的上升。第二,该《指引》对“连续交易操纵”的规定,虽然比较详细,但却只有客观行为和结果的认定,而遗漏了主观目的要件,这在实际操作中,容易扩大打击范围,造成执法不公。在实践中的上市公司收购行为,其客观表现也体现为集中资金优势、联合或单独对某一股票进行连续的买入行为,客观上也会造成该支股票价格的上涨,但行为人并没有操纵股票价格的主观目的,不宜认定为操纵市场行为。第三,该《指引》将操纵行为的结果表述为“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证券交易量”,要求必须现实的对证券价格或交易量产生了实质的影响,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不利于对操纵行为发生初期的及时查处;二是结果出现再查处,事后市场的恢复和投资的损害赔偿比较困难。如果能在操纵发生的初始阶段发现并及时查处,才能更好的维护投资者的权益,保障市场的交易秩序。综上,我国目前对连续交易型操纵行为的规定,都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证监会的监管难题,市场操纵成风,在暴涨暴跌中,投资者损失惨重。
证券市场行为法律规制研究
摘要: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由来已久,由于其对国家的金融市场带来的严重的危害,一直都是各国证券法明确禁止的行为。虽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时间尚短,但是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发生层出不穷。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操纵证券市场立法沿革的简介,进而分析其所具有的危害性,具体阐述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主观心理和客观行为,并提出对于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规制建议。
关键词:操纵证券市场;主观心理;客观行为;法律规制
截止到2019年6月,根据证监会的通报来看,今年已经惩处了249起操纵证券市场行为,可见操纵证券市场行为发生之频繁。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据记载的第一起操纵证券市场行为案发生在1814年的法国。随后,从欧美到亚洲,各个国家的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此起彼伏。关于操纵证券市场行为,建立近三十年的中国证券市场也在所难逃,如开始的“亿安科技案”“农凯集团案”等,最近发生的“北八道集团案”“孟祥龙案”“福建道冲投资管理案”,操纵证券市场行为层出不穷。本文首先对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立法沿革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现阶段对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规制情况。
一、操纵证券市场行为概况
(一)我国关于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立法沿革。我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在1990年12月19日才开始营业,可以说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尚处在襁褓时期,我国证券立法的发展也刚起步,一切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关于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法律文件最早的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出台的《上海市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而第一部全国性法规则是1993年国务院出台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且在同一年的9月,国务院又接着出台了《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禁止欺诈办法》),开始逐步禁止各种操纵证券市场行为。其中,《禁止欺诈办法》界定了操纵证券市场行为,将操纵证券市场行为定性为证券欺诈行为,但当时对其中的“操纵市场”“影响价格”“制造假象”等要素的内涵并不明确。为了中国证券市场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惩处操纵证券市场犯罪,1997年《刑法》初次规定“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其后,2005年《证券法》修订时对操纵证券市场行为进一步完善,将相对委托和冲洗买卖的构成要件予以更改。为此,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也作了相应的修改,为“操纵证券市场罪”,与《证券法》上所规定的行为方式保持一致。修改后的条款虽简短规范,但也导致适用时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界限模糊不清。随后证监会于2007年出台的《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实行)》,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4年审议的《证券法修订草案》,以及两高于2019年6月颁布的《关于办理操纵证券、期货市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都在逐步完善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内涵及具体类型。(二)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定性及危害。操纵证券市场行为实质上就是行为人利用人为的方式在证券市场操纵证券的价格,影响证券市场价格,以此制造证券市场的虚假繁荣现象,并引诱一般不知情的投资者参与投资而从中牟取暴利的行为。这本质上是一种证券欺诈的行为。即在证券的发行和交易时,行为人为了获得非正当的利益而采用欺诈的手段并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证券法中都将操纵证券市场行为定性为证券欺诈行为,如美国对于操纵市场行为的规制,直接在其证券法规中的反欺诈条款规定,欺诈行为包括操纵市场、内幕交易、虚假陈述等。而我国《禁止欺诈办法》中的第二条也将证券发行、交易及相关活动中的操纵市场、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欺诈客户等列为证券欺诈行为。操纵证券市场行为不同于一般的违法犯罪行为,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隐蔽性。其不仅严重破坏公开、公平、公正的证券、期货市场原则,严重损害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而且严重破坏证券、期货市场管理秩序,危害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总的来说,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危害性主要包括:第一,虚构供求关系,误导资金的流向;第二,违反三公原则,破坏市场竞争机制;第三,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扰乱社会秩序;第四,危害金融安全,破坏国家经济。金融对于国家就好似人体的大动脉,一旦受损,就会带来致命的打击。人们也通常将证券市场比作一个国家经济的晴雨表,可见操纵证券市场行为对于国家经济具有严重危害性,对于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规制应该更加严厉。
二、操纵证券市场行为主体主观心理分析
市场行为民事赔偿责任论文
[摘要]
操纵市场行为是一种扭曲价格机制,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破坏证券市场公正性的违法行为。操纵市场行为可大体分为“虚伪交易型”、“实际交易型”、“恶意散布、制造虚假信息型”与“其他操纵行为”等四大类。建立完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能够有效的遏止操纵市场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操纵市场行为、证券、民事赔偿责任
一、引言
证券市场的功能之一就是由市场自由提供投资资本,供需关系是资本自由流动的关键性因素,对供需关系的人为干预或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是对市场自由性的破坏[i].操纵市场行为正是这样一种对市场自由性加以破坏的证券交易中的禁止性行为。所谓操纵市场行为[1],也被称为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行为或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是指以人为的方法使证券市场供需力量无法发挥其自然调节作用,而将某一证券之价格控制于某一水平,操纵者于是可以按照这一价格出售或买进该种证券;操纵者出售证券的价格必高于正常供需所决定的价格,而其买进证券的价格必然低于正常供需所决定的价格。[ii]操纵者坐收差额利益,造成新购进者被套牢或新出售者损失,损人利己。
依据经济学的理论可知,商品的公平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平衡。因此,证券的公平价格也取决于供求关系,但这种公平价格的形成应当以市场健全正常的运转为基础,一旦供求关系受到人为的干预,那么价格机制必然受到扭曲,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公正性,最终将危害一国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中的操纵行为对证券市场的危害,首先表现在以人为创制的虚假投资参数代替证券市场的真实投资参数,使证券价格不能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真实地反映市场供需关系。其次,对于依据虚假参数进行证券交易的投资者,操纵性价格与操纵性交易量成为操纵者欺诈的工具;第三,操纵证券市场行为对于银行信用波动以及证券抵押贷款也会构成影响。[iii]美国在本世纪30年生的证券市场大崩溃的原因之一就是操纵市场的行为非常严重。证券市场的科学性就在于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力,禁止各种垄断、操纵行为,使单一或集团投资者难以在较大幅度内随意操纵价格。这就必须依靠法律机制限制与扼阻各种操纵市场的行为,必须提高市场竞争力,保证市场价格反映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iv].因此,各国、各地区的立法、司法都严厉禁止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惟其如此,方能有效的发挥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保护投资人尤其是中小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他人的随意侵害。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证券投资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