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00:22: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政监管背景下的财政权和行政权
不久前广东东莞市政府刚刚完成对全市镇级财政规模浩大的审计工作,审计报告已经上报上级政府。东莞4个地方性文件也同时出台,内容全部指向镇级资产监管漏洞。此次东莞收紧镇级财政监管的背景是,今年11月,前东莞塘厦镇镇长李为民挪用公款,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轰动一时的“东莞第一贪案”宣告审结。
针对东莞市的这种财政状况,广东省采取的措施是,从9月中旬起,东莞市由纪委牵头,联合财政局、审计局等,对其下辖的32个镇财政资金进行了内部审计检查。据透露,东莞市到目前为止,已经彻查32镇的财政资金达上千亿元之巨。内部审计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内部审计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管都会出现漏洞。财政资产光靠内部监管或行政监管恐怕是不行的,一定要跳出内部监管的制度陷阱。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在中西部地区部分贫困乡镇都出现大量财政赤字的同时,东莞却出现了大量财政结余而且财政资金被大量挪用的现象。其实,无论是中西部地区乡镇的财政赤字,还是东莞地区的镇级资产黑洞,本质上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即现行财政权与行政权合一条件下的财政监管体制弊端。我相信,如果中国的财政监管体制不实现真正的财政权与行政权分离,那么,中国其它乡镇将出现更多的李为民,即使是乡镇财政资金再充裕,也不够填补这些行政兼财政一把手的欲壑。
据透露,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称,广东将鼓励部分地区实行“镇财县管镇用”的措施。实际上,这一措施仍然具有相当的模糊性和不可行性。镇财当然是不能镇管的,而必须由上一级监督管理。也就是说,本级财政资金只能由上级管理。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最根本的问题,一是本级财政到底应该由上级的哪一个部门管理,二是本级财政权与行政权是否能实现真正的分离。如果说本级财政仍然由上级政府部门而非财政部门和人大管理,那么,资金漏洞仍然不可避免;如果说即使是本级财政由上级财政部门监管,而本级的财政权与行政权不分家,那么,财政监管仍然会有漏洞。因此,财政监管并不是本级管理或上级管理的问题,而是权力分配的问题。如果财政权与行政权不分离,那么任何监管模式都将失去效用。
当然,实现财政权与行政权的分离,并不是说就一定能监管住财政资金的漏洞,这仅仅是根本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根本前提之下,才可能谈得上财政资金监管问题的根本性解决。那么,在解决了财政权与行政权的分离之后,同样可能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同级财政,到底是行政部门的权力大于财政部门呢,还是财政部门的权力大于行政部门?或者说,在财政权上,到底是财政一把手大于财政一把手,还是财政一把手大于行政一把手?答案当然是后者。也就是说,只有财政部门才具有支配权,人大具有审批权,行政部门只有财政申请权而无财政支配权,无权干涉财政部门的财政事务。本级财政部门只接受上级财政部门、同级审计部门及同级人大的监督、管理,而不接受本级行政部门的管理。这样,就既保证了财政权的独立,也保证了财政监管的独立和到位。
中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一般是由同级政府部门提交财政预算,再报本级财政部门审核,之后再交上级政府部门审批。这恰恰就是导致财政资金失控的症结所在;真正的模式应该是,本级财政应该由本级财政部门作出预算,经本级政府审核,然后再报本级人大审批,而不是直接报上级政府部门审批,也不是直接由本级政府部门提出预算。当然,中国的实际情况往往连前者都没有做到。一般是由本级政府部门直接提出预算,然后仅仅是交本级财政部门走一下程序而已,实际的财政权并非由财政部门所支配,而是交由政府部门一把手支配,这样,就导致了财政权与行政权的合二为一,或者成了行政权统辖财政权,直接导致了财政事前监管真空的出现。由于事前的分权不合理、不到位,导致事后监管的无效性,再加上财政监管体制本身的漏洞与缺位,更使得县乡两级财政资金漏洞频发。尤其是在广东、深圳、福建、浙江这样的沿海省市,由于民办企业、村办企业及外资企业的大量存在,很多乡镇乃至村几乎都有自己的镇办企业、村办企业,而这些企业要么其上缴利润几乎全部被政府部门把持,要么这些企业全权由政府部门一把手掌握,也就是出现了政企不分现象,即往往县、乡、村的一把手就是这些企业的一把手或大股东,这种人事安排体制其实就是财政权与行政权、企业控制权的合一,而这种合一直接形成了内部监管体制,内部监管势必是不会成功的。多年来的国企改革已经告诉我们,mbo或“内部人监管”恰恰就是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而这一点,尽管现在在国企内部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然而在县、乡、村三级财政监管中却被忽视了。
乡村政权创建的考察
对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研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研究现状看,学术界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基层政权的研究比较薄弱,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系统地研究农村基层政权更是少见。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来之际,梳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其基本经验,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在新解放区以废除保甲制为中心的接管建政(1949~1950年)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有过丰富的乡村政权建设的经验,并贯彻了人民民主的建政原则。1948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县、村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要求后的一切重要工作都必须经过人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此后解放区开展了群众性建政活动,普遍建立了区村(乡)政权,为新解放区农村基层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春季,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人民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向江南挺进。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政权工作方面的重点遂转变为新解放区政权的接管与和平过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凡人民解放军初解放的地方,应一律实施军事管制,由中央人民政府或前线军政机关委任人员组织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建立革命秩序。[1]因此,在初解放的地区,军管会是统一领导军政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对旧政权接管和改造工作。
(一)接管旧政权,为乡级新政权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一般情况下,在新解放区,首先成立县临时政权机构——县人民民主政府办事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前线军政机关委任人员担任主要领导,着手接管县乡政权的档案文件和钱粮财务,整编地方武装,维持社会秩序。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后,则成立县辖的区人民政府,负责接管和接收所辖旧乡镇公所。
与中国农村政权
一、问题的提出
近代以来,在中国大陆唯一完成了、解决了土地问题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从二十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初,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提出了相宜的方针、政策,并努力付诸实践。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之於中国共产党的意义有不同的说法。很多人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发展起来、依靠的就是焕发起来的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因为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国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把土地分配给了农民,因而获得了广大农民在人力上,经济上的积极支援。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在其不断扩大的控制区域内推行的全过程中,有几个过去常常被人们用政治话语所掩盖的问题,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反覆咀嚼。中国共产党推动运动的目的单纯是土地再分配,改善农民生存状况吗?为甚么要大大超出了土地再分配的范围而涉及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会为甚么总是短暂出现很快便销声匿迹?之后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援是完全是自发的吗?为甚么一再出现左倾?很多地方为甚么要反覆进行?之后农民焕发出来的战争经济能力仅仅是出於热情吗?
笔者在此想提出的观点就是,的确是共产党得以崛起的法宝。但是,共产党的壮大靠的不是因此而获得的农民的支援,而是通过建立起来的政权对农村基层进行权力渗透,从而实现现代化国家对农民的紧密控制。理解了这一点,前面提到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二、背景
清朝以来,中国中央政权组织结构建设完善,运行周密,已臻中国前现代政治之极致。然而庞大有力的官僚机构与基层农民之间却由於技术手段的欠缺而出现真空。为了填补这个真空,国家利用了乡村中自然形成的文化权利网络,如地主士绅,耆老族长,甚至豪强恶霸,以他们为经纪人,在农村中国家权力。这些经纪人有些站在基层农民的立场上,与国家进行协商,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到国家的盘剥,可以被称为是保护型经纪;另一些则从一己私利出发,在国家与农民的经济和权利的交流中谋取最大的利益,可以被称为是盈利型经纪。无论是哪一种,只要採取利用乡村经纪人国家权力的做法,就必然会导致国家与乡村经纪分享基层权力,大量农村政治、经济资源流失
政权司党建讲话
同志们:
为期一天半的全国村委会选举工作情况分析会,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即将完成各项议程,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这次会议,是在全国上下全面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新形势下召开的,是在过去3年全国各地普遍开展新一轮农村村委会民主选举实践活动,并积累新经验的基础上召开的,对于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把农村村委会选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把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推进到一个新层次,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次会议虽然时间较短,但内容丰富,安排紧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从大家反映的情况来看,这次会议起到了这么几个作用:
第一、各地对这次会议都很重视,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料,为我们进一步把握村委会选举的进展状况提供了帮助。这次会议共印发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总体情况材料,以及青岛、宁波、武汉、贵阳、江苏镇江、江苏太仓、湖南临澧等地新一届村委会选举情况材料,还有5篇论文材料。会议还将汇总各地情况后形成的《20*-20*年全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进展报告》、《关于20*-20*年全国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的报告》、《20*-20*全国村委会选举情况分析会纪要》,印发给大家听取修改意见。上述材料尽管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但内容丰富,基本上反映了村委会选举进展状况,为开好这次会议提供了重要素材。
第二、会议气氛民主热烈,形成了许多共识。昨天下午,会议分三个小组进行了半天的小组讨论,大家围绕着有关问题,畅所欲言,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刚才,有3位同志将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分别作了汇报;云南、湖北、浙江等3个省的代表交流工作经验;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史为民研究员就村委会选举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和选举创新问题作了精彩发言。刚才,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内务室巡视员初世同同志给我们介绍了许多重要情况。同志们反映,在中国农村村民自治进入制度化、常态化后,许多规范性、程序性的问题进一步凸现了,制度化指引着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也需要规范化、程序化的支撑。这次会议开得很及时,很有必要。虽然在一些问题上看法还不尽一致,但形成了诸多共识。一致认为,从20*—2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完成的新一轮村委会换届选举总体上是健康有序、成效显著的。突出体现在:一是绝大多数农村在村委会任期届满后能够依法按程序组织换届选举,选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有新的进步;选民参与比较充分,广大农民群众经受了新一轮实践的锻炼,民主法制素质有新的提高;二是绝大多数选举结果令人满意,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愿意带来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村民,被选进了村委会班子,农村基层干部结构有新的改善;三是选举的技术创新、程序创新、工作创新不断涌现,一些难题有新的突破;四是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进一步重视,加大了组织和领导力度,取得了推进农村村委会选举和村民自治工作的新经验;五是农村村委会选举等基层民主活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一步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局面,对村民自治的其他领域和环节的衔接和互动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为今后工作的扎实推进提供了新的历史起点。
在分析讨论中,许多同志还谈到了做好农村村委会选举工作的体会和经验,也形成了许多共识:一是要加强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严格依法办事,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法律法规的特权;三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引导群众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创造民主,在实践中完善民主,在实践中提高当家作主的本领;四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创造,不断研究解决村委会选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为村委会选举注入新的活力。五是要培养一支积极致力于推动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的干部队伍,并不断完善工作运行的保障机制;六是要必须使村委会选举工作紧紧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有步骤、有程序、循序渐进地进行。
在分析讨论中,大家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和提出了当前农村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的农村村委会届期满了,没有正当理由却擅自拖延选举,个别地方依然存在指选、派选,引起群众不满;一些地方不按法定程序进行选举,导致群众上访不断;有的地方买卖选票严重,“贿选”有增多的趋势,个别违法乱纪的人乘机当选;有的农村选举后新老班子交接难;个别地方存在宗族势力、家族势力、宗教势力干预民主选举的现象,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个别地方领导重视不够,有关基层组织和干部民主法制观念不强,有的群众行使民主权利不太正确等原因,也有农村经济和社会体制配套改革不到位的原因,还有法律法规不完善,致使有些问题无法可依等原因。应该说,只要考虑到农村民主基础差,农民在村委会直接选举民主实践中锻炼的时间还不太长,党政领导积累的领导和指导农村民主的经验还很有限,各方面的制度还有待完善等因素,我们就会感到,村委会选举民主实践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是很正常的。这些问题,是基层民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也是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成熟,完全能够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
行政权研究论文
[摘要]行政法逻辑起点是行政法科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如果作为行政法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基本概念根据不足,整个行政法理论大厦就会倒塌。区分行政法逻辑起点、研究起点、理论基础、宪政理念以及基础理论是界定行政法逻辑起点的前提,探讨行政法逻辑起点应具备的条件则为界定逻辑起点提供了标准,而行政权所体现的所有特征完全胜任行政法逻辑起点的重任,因此,行政权是行政法逻辑起点的科学界定。
[关键词]行政权行政法逻辑起点科学界定
Executivepower:Scientificdefinitionofthelogicstartingpointofadministrativelaw
[Summary]Logicstartingpointofadministrativelawisafoundationstoneinthescientifictheorymansionofanadministrativelaw,Ifaccountforthebasicconceptionoflogicstartingpointofadministrativelawisinsufficient,thetheorymansionofthewholeadministrativelawwillcollapse.Itisprerequisitesofdefiningthelogicstartingpointofadministrativelawtodistinguishthelogicstartingpointofadministrativelaw,researchstartingpoint,theoreticalfoundation,ideaofconstitutionalgovernmentandbasictheory,andProbingintothelogicstartingpointofadministrativelawwillofferthestandardfordefiningthelogicstartingpoint,andallcharacteristicsthattheexecutivepowerreflectsaretotallycompetentattheimportanttaskofthelogicstartingpointofadministrativelaw,therefore,itisexecutivepowerthatcandefinedasthescientificdefinitionofthelogicstartingpointofadministrativelaw.
[Keyword]ExecutivepowerLogicstartingpointofadministrativelawScientificdefinition
学科的逻辑起点,或者称为学科的开端、学科的出发点,是我们进行研究中必须关注的问题,是决定该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起点,同时也是区别于不同理论体系的标准。[1]选择科学合理的逻辑起点,也是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论原则。行政法逻辑起点是行政法科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关系到行政法基础理论以及整个行政法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严密性。如果作为行政法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基本概念根据不足,行政法的根基必然不牢固,一旦这种概念被推翻,整个行政法理论大厦就会倒塌。由于我国的行政法理论研究尚处于完善阶段,特别是构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目标的行政法理论体系正处于艰难复杂的攻坚阶段,所以,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足够的理解,但这一问题急需解决,否则就会影响到行政法学研究的深入乃至法治政府目标的实现。本文拟就此问题展开探讨,以期有助于行政法基础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
乡镇政权弊端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现行乡镇政权的运行机制已陷入困境,各种针对乡镇体制改革的方案在理论界被纷纷提出,其中以“强化乡镇体制”、“县政乡派”、“乡镇自治”三种为主要代表观点。本文通过对乡镇现存弊端评析、三种主要改革观点的比较分析,试图论证“乡镇有限自治”是最好的改革路径,并从法律分权制、乡镇长直选和民主合作制等方面对乡镇有限自治模式予以制度设计。通过新的制度构建,期望能为乡镇摆脱当前困境,推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和谐合理的基层政权体制发挥作用。
关键词:弊端改革方案有限自治法律分权直选民主合作制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层政权的设置历经多次变化,在1954年9月通过的我国第一部宪法中,规定了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权为乡、民族乡、镇。从此,乡镇政权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的建制正式确立。但不久后由于实行制度,再加之十年动乱,因此在1958年以后的20多年间乡镇政权体制一度被取消,由“政社合一”的体制所代替。历史轮回,1982年所修订的宪法又重新确立乡镇作为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地位。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农村民主法制的发展,乡镇政权组织弊端不断暴露出来,时至今日,已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基层民主法制的进程,亟需改进。
一,当前乡镇政权的弊端及评析:
当前乡镇政权的弊端归结起来,可以说有内外两大方面:
(一)内部结构存在弊端:
乡镇政权经验交流
乡镇是我国社会的基础,乡镇机构是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组织者。乡镇机构建设和运行能否适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是关系到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大事。2**4年3月5日,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当前,收税、收费是全国大部分乡镇的主要职责,农业税取消了,乡镇政权如何运转?乡镇政府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如撤消乡镇一级政府,党在乡镇的政权如何巩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
一、现行乡镇政权体制存在的问题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现行乡镇运行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毋庸讳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行的乡镇政权体制与当前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其表现在:
1、乡镇管理职能不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乡镇政府具有下列职能:(1)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决定和命令;(2)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3)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4)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有的自主权;(5)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6)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7)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但是现实中,乡镇政府所主要做的工作却大部分是法律第七条所规定的“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代表税务机关收税、代表交通部门修路、代表教育部门举办教育……。而另一方面,诸如工商、税务、公安、邮电、交通、林业、粮食等都已经被上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或设置为派出机构,这些机构工作地点在乡镇,而人财物和业务管理权都分属上级政府部门。但同时,乡镇政府承担的责任却没有减小,反而更大了,需要化钱的包袱,如教育、卫生、交通、公共设施等,乡镇政府越背越重,不堪承受;而有利的事和权,却被条条越抓越紧。由于乡镇对这些部门缺乏控制能力,这些部门有什么问题,乡镇政府拿他们基本没有办法,如供销社卖假化肥,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工商部门乱收费,派出所、交警队、林业检查部门乱罚款,农民群众找政府,乡镇政府除了做点解释工作外根本无能为力。
2、乡镇财政越来越无力承受。90年代中期以来,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各个乡镇都直接承担着自身运转的所有经费,有的乡镇每年还要上缴部分财税供上级政府使用。目前,一般乡镇需供养5**名以上财政供养人员(目前虽说教师工资由县区财政统一发放,但实际上只是把乡镇财政从县级财政部门转一下),有的较大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千人以上,年按人均工资1万元计,那么一年乡镇用于工资发放不少于5**万,再加上乡镇机关吃喝招待、公车使用等运转经费,乡镇一年支出至少需要7**万。而目前,大部分乡镇年财税收入不足7**万,可用财力不足5**万(如果去除农业税,有的乡镇一年税收不到1**万)。剩下的财政空缺只有通过协税来解决。协税其实就是买税,税收交在自己乡镇,乡镇按照一定比例退税给纳税人,最后吃亏的国家。协税不行就贷款,有的乡镇甚至贷款交税完成任务,致使一些乡镇财政赤字十分严重。财政没有钱,有的就只好变换花样向农民收,再不行就搞干部集资,“先把我这一任税收任务完成了,下一任不关我的事”的思想在乡镇干部中普遍存在,导致部分乡镇财政黑洞越来越大。加之部分地区机构编制管理不严,在人员安置方面,乡镇便成了收容所,搞得乡镇人满为患,严重超编,致使一些乡镇政府已经到了无法运转的地步。可以断言,取消农业税后,大部分乡镇如果仍按照现行体制运作是绝不可能的。
3、乡镇政权运作随意性太大,官僚主义、自由主义严重。一些乡镇政府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而沿用过去惯用的那套行政命令的做法,直接插手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具体事务,干涉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要企业或农民做这做那。有的领导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如有的地方左一个万亩工程,右一个万头工程,劳民伤财,加重了乡镇、村的财政和农民的负担,搞得干部群众怨声载道。一些应当由专门执法部门担当的工作,如在财税工作上不是主要发挥财税部门专门人员的作用,而把乡镇干部当成了财税征收的骨干力量。因而出现了无执法权的非财税乡镇干部收税的违法问题。不仅“乡官当税官”,乡官还要当交警,在没有任何执法权的情况下管理集镇的交通;当警官,在没有任何执法权的情况下管治安;而且在不少工作中还要书记挂帅、一把手负总责,违法的事干起来还头头是道。有的乡镇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就想尽一切办法搞钱。因而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向农民(包括被执法对象)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问题,加重了群众特别是农民的负担。
气象行政权力
1气象行政权力的涵义
布莱克在《Black’sLawDictionary》一书中认为:“行政权(Executivepower)即执行法律的权力,它是总统根据联邦宪法第二条的规定而享有的广泛的权力;它与制定法律及对法律纠纷进行裁决的权力相区别。”我国法学界一般认为,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的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根据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理解气象行政权力是在《气象法》的构架下及其相关的气象法规规章所赋予的气象部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它的主要分类是:(1)气象预报管理权力。如《气象法》第二十二条: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制度。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2)防雷减灾管理权力。如《气象法》第三十一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并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雷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3)施放气球管理权力。如《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令第412号)》第376项项目名称: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单位资质认定;项目实施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市)气象主管机构;《施放气球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9号)(4)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权力。如《气象法》第三十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制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并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管理、指导和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5)气象探测环境管理权力。如《气象法》第二十一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确实无法避免的,属于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的探测环境,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属于其他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应当事先征得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方可建设。
2气象行政权力扩张形式
行政权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弱小到强大的演化历程,行政权力的这种不断扩张的趋势,是其最为典型的外部特征之一。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者之间的传统界限已被打破,行政机关不仅扩大了自己传统的权力阵地,还逐渐享有过去所难以想象的行政立法权、行政司法权,其权力行使的手段和方式也更加复杂多样。和立法权、司法权相比,今天的行政权力已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
气象行政权力作为国家事业单位行使管理社会的行政权力,同样具有行政、立法、司法的特征,气象行政权力扩张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2.1气象行政立法权的扩张
转型时代的行政权嬗变
摘要:行政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要想充分发挥行政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应坚持依法行政,摒弃违法行政;由倚重权力行政方式转向侧重非权力行政方式;由偏好干预行政转向强调多元式给付行政。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依法行政;非权力行政;给付行政
中国的"三农"问题已经阻碍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政府作出了不懈努力。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1978年),到农村税费改革(始于2003年),再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始于2006年),无不显示出行政主体或行政权在解决"三农"问题时的巨大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行政主体或行政权的作用方式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考察行政权已经发生的、正在进行的和即将展开的变化,展示行政权的变化轨迹,预测行政权从实然到应然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准确把握行政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行政合法性检讨:由违法行政到依法行政
行政权是否依法行使,主要受制于四种因素:立法的完善与否、司法的监督效果、行政执法主体的自身状况以及行政相对方的实力。撇开司法监督效果,城乡二元结构的分野改变了其他三种因素的作用力。在农村,违法行政远比在城市经常而普遍。
首先,涉农立法的缺陷与不足"庇护"了农村违法行政现象。我国行政法起步较晚,尽管每年立法数量可观法律修改频繁,但现有立法仍无法应对转型期中国社会之需。于是替代立法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大量出现,而相对于高级别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而言,县、乡政府的规范性文件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大打折扣。即使高级别的规范性文件,也可能在涉及农村的立法方面存在缺陷。这都为行政权在农村的违法行使埋了伏笔、留了余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对公民提出解决纠纷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对公民的报警案件,应当及时查处。"该条中的"立即"、"及时"是不确定概念,各地公安机关根据授权进行了细化。如江西省公安厅2000年7月颁布的《江西省公安110报警服务工作规范》(试行)第十五条规定了处警人员的出警时限为"市区5分钟,城郊10分钟内,农村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此处"最快速度"给公安机关违法行政提供了合法的借口。
行政权腐败研究论文
摘要
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而行政权力由于其自身具有缺乏监督、缺乏制约等局限性特征,使得行政权力极易被滥用,从而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并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行政权腐败表现为行政权力的滥用、行政权力的个人化和行政权力的不作为。由于行政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行政权力的实际运用者,容易受自身某种利益的驱使而滥用手中的权利,为已所用,这不但不利于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也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还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及法律尊严的维护,更不利于我国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由于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行政权主体私欲的膨胀以及目前我国行政权力的行使缺乏必要的法律监督和制约,再加之行政权力本身具有被腐败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了我国行政权腐败的主要原因。对行政权腐败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进行研究,对行政权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对行政权腐败法律制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利于我国法治社会的完善。在我国具体国情与国外经验相结合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分析,最终得出寻求行政权制约的最有效、最权威、最持久的途径是行政权的法律制约。
关键词:腐败行政权腐败法律制约
前言
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在我国也不例外。反腐倡廉一直是我国党和政府、各界学者以及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腐败作为一种外部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现象,它的背后总是权力的腐败,离不开权力的运作,总是同一定的公共权力密切相关。现实社会中所出现的权力腐败多集中在行政权的腐败,而在权力体系中,行政权力是行政机关管理内政、外交的权力,即各级行政机关依照法律的授权,在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力,在现代社会中,行政权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越来越多地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社会生活中,与普通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由于行政权自身所具有的缺乏监督、缺乏制约等局限性,使得行政权力极易被滥用,形成腐败,从而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党和政府积极进行制度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各界学者也从道德、文化、法律等各个方面对权力的腐败进行了理论分析,世界各国也相应出台了有许多解决腐败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对以上各方的研究证明,我认为寻求行政权力的法律制约是最有效、最权威、最持久的模式。对行政权的法律制约可以起到对行政权腐败预防和打击的双重作用,也可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彻底肃清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所残留下来“人治”的思想,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治社会。
一、行政权腐败的概念、形式及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