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科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22:59: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证据科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剖析证据科学的走向国际视野与中国语境
【摘要】我国证据科学的出现既是英美证据法学知识传统发展演变的结果,也是回应国内司法证明领域转型的一个重要发展。证据科学的本质是司法证明领域诸多学科之间在应对新的时代问题所作出的一系列变动和整合,而变动和整合的方向则取决于社会需求和司法证明领域多学科之间的竞争。我国司法证明领域的转型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为司法证明领域诸多学科的互动提供了最基本的动力。中国证据科学应该以这些问题为核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中国证据科学的基本格局。
【关键词】证据法;证据科学;司法证明;学科
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和证据立法运动的兴起,证据法学在中国似乎正在成为一门显学。这种显学的标志便是与证据问题相关的诸多学科纷纷进入证据法领域。这些学科不仅包括本来与证据法具有天然联系的程序法,连一些关联度相对较小的实体法(比如民法、刑法)也都纷纷开始关注证据问题。加上与证据问题相关的社会科学(如认识论、逻辑学、心理学等)和自然科学(如法医学),证据领域的研究呈现出群雄并起的格局。这一格局一方面反映了证据问题本身已经成为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域,但另一方面也为证据问题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提出了挑战。换言之,如此之多的研究力量投入到证据问题领域中。如何才能使其得到有效的产出而不是陷入重复劳动甚至恶性竞争之中?对这一问题的疑问形成了本文最初的问题意识,但对于一个正处于形成阶段的知识领域来说,本文并不打算作出全面的回答,而是希望通过在我国当前证据研究领域已经作出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推进。并且在西方证据科学研究发展进程的背景参照下,结合我国当前的转型社会背景,进一步提出我国证据研究的具体定位的相关建议。为此,我们首先需要一个基础性分析框架。
一、一个基础性分析框架
尽管有如此之多的学科从不同的面向和视角对证据问题做出了研究,但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往往限于自身的视角和关注点,而对证据问题的整体领域缺乏一种宏观的鸟瞰,因而呈现出一种似乎各自为政的局面。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些学科都是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角度关注同一个领域即司法证明过程。这一个问题域并非如这些学科所显现出来的那样天然如一盘散沙,许多法学家都曾经试图用相对融贯的分析框架将其呈现出来。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证据法学家塞耶便已经提出了一个“实质性、相关性、可采性以及分量”四要素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主要集中针对的是司法证明过程的审判阶段。威格莫尔在塞耶基础上对于证据法所涉及的问题进一步精致化。尽管塞耶和威格莫尔的框架主要是集中针对审判领域,但对我们当前的证据研究领域依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本文将以塞耶框架为基础,为我国当前的证据研究领域提供一个基础性分析框架。我们先从审判阶段谈起再往前逆推至审前阶段。
司法证明过程领域问题大体上涵盖了以下八大问题。
DNA证据在刑事诉讼程序的应用探索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专家证据中的DNA证据,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纠正刑事错案中的功能更是独一无二。但DNA证据并非永远正确,它也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差错。为了尽可能避免刑事错案的发生,我国应建立DNA数据库并制定规范的DNA检测程序,同时重视证据链问题,加速科学证据立法的步伐。
关键词:DNA证据刑事诉讼程序刑事错案
刑事错案是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及各种因素的影响,错案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难以避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证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DNA证据则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控辩双方所青睐,有关DNA专家证据的采纳标准问题经常成为法庭上争论的焦点,而DNA证据在纠正刑事错案中的作用也是其他证据所无可比拟的。
一、DNA证据的特点及优势
DNA检测作为一种特殊的证据,与其他证据相比,具有独特的证据价值。该证据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DNA证据的准确率高。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如果用33.15DNA探针,两个无关个体之间相同的机会小于3000亿分之一,即便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完全相同的概率也只有200万分之一;如果用33.15和33.6两个探针,无关个体之间的相同机会就更小;二是DNA证据的稳定性强。刑事案件的绝大多数证据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或者受天气、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失去原有的价值。与之相比,DNA证据则不会受上述条件的影响,即便是埋葬在地下多年的白骨,也能通过DNA检测确定死者的身份;三是DNA证据具有客观性,不受作证者主观意念的影响。DNA检测结果是否与案件事实有关,是以科学的结论为依据的,无论操作者是谁,只要遵循科学的检测程序,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四是DNA检测时间短、识别率高,且所需检材少,特别适合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
DNA证据的特点也就是其优势所在。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优势外,DNA证据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其保存时间长,可达数年之久,并能经受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传统的血液检测结果保存时间最长不超过一个月,经典的遗传标记系统也容易被化学物品、微生物等污染而迅速变质。
数字证据概念类型与规则论文
[摘要]基于证据在程序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证据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紧密关联,要促进程序法在数字时代的发展,首先要研究的便是数字技术对包括民事、行政、刑事证据在内的程序证据制度的影响。使用“计算机证据”、“电子证据”概念并不能科学的归纳出这种证据的内涵,而“数字证据”概念则更符合其之本质特征。在证据类型上,数字证据与书证、视听资料等已有证据类型颇不相同,是一种新的独立的证据类型,并且,在证据规则上,数字证据具有与其数字技术特性相应的新规则。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证据;视听资料;书证;数字证据规则
STUDYONTHEDIGITALEVIDENCE
YUHai-fang,JIANGFeng-ge
(LawschoolofYantaiuniversity,YantaiShandon,264005)
Abstract:Inordertoacceleratethedevelopmentoftheprocedurallaw,weshouldstudytheeffectsofdigitaltechnologyonthesystemofevidence.Asfortheconcept,digitalevidenceshouldbeadopted,insteadofcomputerevidenceorelectronicevidence;asforthesortofevidence,digitalevidenceshouldbeanewsortofevidencethroughthecomparisonwithdocumentaryevidenceandaudio-visualreferencematerial.Asfortherules,theremustbesomespecialrulesfordigitalevidence.Whendosomeresearchonthenewproblemsasaresultofhi-technology,weshouldconnectthetechnologicalcharactersofitandthefeatureofit.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形成之法理解读(一)
司法权的本质在于判断,而法官判断的前提应当是对案件事实的内心确信。与人类早期的神明裁判不同,近代以来的司法裁判大多在待证事实与法定证据的相互关联中产生,这就使证据能够复原案件事实之功能被人们所普遍承认。然而,数百年的司法裁判史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无奈的结论,对证据的过分推崇和依赖并不能彻底解释个案判决的完全合理与绝对公正。因此,证据不能完全复原案件原貌之缺陷又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探求案件事实与法官内心确信之规则与法理就成为各国审判方式和司法制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中国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在完成了诉讼模式的转换之后,证据规则中潜存的大量矛盾和问题通过庭审这一平台得以充分显现。举证无限、蔑视自认、重复鉴定等严重制约审判公正与效率之现象开始蔓延,证据规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瓶颈。据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充分总结近年来司法审判经验并合理吸收学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该《规定》已于2002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了系统地了解和领会《规定》所蕴涵的内在精神,我们有必要将《规定》形成的历史背景、法理基础和价值取向,与当代中国宏大的司法改革的背景相链接,从中来认识和领悟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意义和价值。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所担负的职能,是确保法官合理分配证明风险和对案件事实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既要解决举证责任分担的合理性,又要保证法官在最大程度上发现真实的技术性。这种伦理性与技术性的双重要求,构成了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形成的法理基础。
一、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伦理性及价值基础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通过对举证责任的分配,来影响和改变当事人在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合理地确定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和确保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是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自身的伦理性要求。
人类自步入文明社会之后,司法裁判在解决纠纷与冲突的过程中,逐步代替了最初的私力救济,裁判的程序与规则也日益增加了伦理的成分。司法裁判通过对已经发生的未知事实的判断,来确定和分配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这就决定了该判断本身无法逾越主体的利益观念和价值取向。证据规则作为规范和约束司法判断的准绳,它必须吸收和汲取伦理规范中的合理成分。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伦理性集中表现为:
电子证据体系及法律定位论文
提要:电子证据是包含视听资料和计算机证据两类证据的新型证据系列,在我国的证据系统中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它具有技术性、复合性、无形性和脆弱性等主要特征,没有适当的原件形式,以复制品形式大量存在,原始证据属性较弱,间接证据属性较强,证明力相对低下。
电子证据是自电子技术出现及发展以后产生的一种新型证据类型。由于电子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存储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运用,电子商务、电子办公已经呈现如火如荼之势,深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之中,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随之而来的网络侵权、计算机犯罪、电子商务纠纷等等也频繁发生。如何在司法工作中运用、审查和确认电子证据,成了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国内专家学者和司法工作者进行了一定的基础研究,但远远没有达成统一。本文就电子证据的有关基础性问题作一综合评述和论证,以期抛砖引玉,促使电子证据规范地采纳和运用。
一、电子证据是一种新型证据
在电子技术出现之前,没有电子证据的概念。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明、使用,通过电子设备和电子技术而产生、储存的电子信息逐渐向社会生产生活渗透。法律作为调整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也逐渐接受和使用了电子证据这一新型证据。特别是在电子技术相对成熟和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证据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已经成为证据系列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电子证据的定义,目前有两个应用得较为普遍。其一是电子证据是指以储存的电子化信息资料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电子物品或者电子记录。其二是电子证据又称为计算机证据,是指在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以其记录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磁记录物[1]。
在这两个定义中,第一个定义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据此定义,以电子化(模拟和数字)形式存在的信息资料及其载体均可以作为电子证据。在其存在的形式和适用的范围上,不仅仅包括计算机设备中的电子资料,也包括其他电子设备产生的资料;不仅包括了电子记录,即电子产品所产生、储存的电子数据,而且还包括产生、储存这些电子数据的设备和储存介质;不仅包括模拟信号的电子信息,也还包括数字信息。第二个定义则将电子证据仅仅局限于计算机(个体)和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之中。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会发现第一个定义完全可以包涵第二个定义,将第二个定义称为计算机证据更为妥帖。
对于电子证据的特点,有人认为其具有双重性、多媒性、隐蔽性[2];有人认为其具有高科技性、无形性、复合性、易破坏性[3];也有人认为其具有内在实质上的无形性、外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客观真实性、易破坏性[4];还有人认为其具有技术含量高、易被伪造和篡改、复合性、间接性[5]。此外还具有收集迅速、易于保存、占用空间少、传送和运输方便、可以反复重现、易于使用、便于操作等等特点。
小议DNA证据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专家证据中的DNA证据,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纠正刑事错案中的功能更是独一无二。但DNA证据并非永远正确,它也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差错。为了尽可能避免刑事错案的发生,我国应建立DNA数据库并制定规范的DNA检测程序,同时重视证据链问题,加速科学证据立法的步伐。
关键词:DNA证据刑事诉讼程序刑事错案
刑事错案是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及各种因素的影响,错案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难以避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证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DNA证据则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控辩双方所青睐,有关DNA专家证据的采纳标准问题经常成为法庭上争论的焦点,而DNA证据在纠正刑事错案中的作用也是其他证据所无可比拟的。
一、DNA证据的特点及优势
DNA检测作为一种特殊的证据,与其他证据相比,具有独特的证据价值。该证据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DNA证据的准确率高。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如果用33.15DNA探针,两个无关个体之间相同的机会小于3000亿分之一,即便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完全相同的概率也只有200万分之一;如果用33.15和33.6两个探针,无关个体之间的相同机会就更小;二是DNA证据的稳定性强。刑事案件的绝大多数证据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或者受天气、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失去原有的价值。与之相比,DNA证据则不会受上述条件的影响,即便是埋葬在地下多年的白骨,也能通过DNA检测确定死者的身份;三是DNA证据具有客观性,不受作证者主观意念的影响。DNA检测结果是否与案件事实有关,是以科学的结论为依据的,无论操作者是谁,只要遵循科学的检测程序,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四是DNA检测时间短、识别率高,且所需检材少,特别适合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
DNA证据的特点也就是其优势所在。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优势外,DNA证据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其保存时间长,可达数年之久,并能经受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传统的血液检测结果保存时间最长不超过一个月,经典的遗传标记系统也容易被化学物品、微生物等污染而迅速变质。
循证医学在儿科住院医师培养的思考
摘要:现代医学已进入循证医学的时代。循证医学就是临床决策必须建立在当前最佳证据的基础上,也就是医生根据临床问题寻找最佳证据以回答/解决当前的临床问题,是最佳研究证据、医生技能和病人意愿的科学整合。这是一种新的临床实践模式,是临床决策来自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把最佳证据转化为临床实践技能的过程,而不只是临床经验的传承。儿科住院医师的培养,不管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形式,都应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将循证医学应用于儿科临床教学,引导住院医师经历提出问题—检索最佳证据—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培养适合现代医学发展形势的优秀儿科医师。
关键词: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最佳证据;儿科住院医师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是目前公认的最权威的临床思维理念,是最佳研究证据、医生技能和病人意愿的科学整合[1]。这是一种新的临床实践模式。临床决策来自最新循证证据,把最佳证据转化为临床实践技能。医务人员对其的掌握还是相对有限的。对刚进入临床的儿科住院医师而言,掌握EBM方法,在临床工作中认真贯彻临床循证实践,对其行医生涯具有极好的指导作用。在肺炎治疗过程中,曾报道有效的多种药物或治疗方法仍然值得商榷。这说明循证医学实践没有被医务人员广泛认识,且循证临床决策还是比较欠缺。肺炎康复者血浆疗法已经由国家卫健委正式推荐应用,且写入《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2]及《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临床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3]。然而,该研究仅为武汉10例重症病人的观察研究,没有空白对照,没有明确的纳排标准,也没有可信、客观的终点指标,其循证医学证据级别是非常低的。这种疗法需要进行严格设计并实施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只有有了明显的临床获益且不良反应小,才能成为高质量的临床证据,用于临床实践。但是,肺炎传播迅速,病人病情较重,抗疫医护人员缺乏足够的时间和条件来实施随机对照研究。为了让治疗方案更加严谨、科学,医学实践应插上科学的翅膀,循证医学应伴随医学始终。循证医学就是摈弃经验医学时代强调依据单纯的临床经验和病理生理学知识做出临床决策的做法,强调临床证据的检索及利用,用最佳证据解决临床问题。因此,对刚进入临床的儿科医生来说,学习和掌握循证医学理念,缩短临床证据到临床实践的时间和距离,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尤为重要。
一、为什么住院医师需要学习运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实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师真正进入临床实践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将书本知识转为临床工作的起始,因此,更需要规范、循证、严谨的培养和思维养成,以为今后长期的临床工作及循证临床实践打下基础。在临床轮转过程中,住院医师对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需要持续了解最新的医学信息来维持其临床能力。在每天的常规临床工作中,他们会遇到大量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疾病、临床表现、治疗、诊断及预后等方面。传统的医学知识在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显得滞后。教科书相对比较过时,没有把最新、最佳的证据转为临床实践,更新太慢。专家或上级医师的经验也不一定可靠。他们可能会由于知识结构更新等问题,提出错误的意见。成体系的继续教育效果欠佳。医学类期刊、论文及书籍数量太多,内容良莠不齐,信息泛滥。循证医学对临床规培医生来说,意味着一种新的临床实践模式。在循证实践中,他们能根据临床问题快速、有效地进行文献检索,通过评价、分析获取解决临床问题的证据等级;用目前最新、最佳的临床证据解决临床问题。在最终临床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最新循证证据,而不是专家或同行的经验或教科书的建议。
二、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意义
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司法的影响
摘要:在我国的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由于刑事诉讼程序和证据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备,各诉讼参与机关的案件承办人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够强,公正与效率价值观念的混淆,使得刑讯逼供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刑事诉讼中最为普遍的违法取证情况。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使涉诉各方的工作迎来了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冤假错案;刑讯逼供
刑讯逼供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暴露出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问题,同时也表明在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依靠侵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公民基本权利,而达到获取案件“证据”的实质。冤、假、错案的发生———血的教训证明违法的做法绝不可能够达到所预期的效果。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那些典型案例都证明了刑讯逼供所产生的不公正的后果。作者从事多年公诉工作。在《刑事诉讼法》修订以前,一般情况下被告人在庭审过程中提出刑讯逼供的控告时,合议庭往往会采取以下两种做法。第一,对于被告人提出的非法证据的排除申请认定缺乏依据而不给予支持,不判定证据是否合法以及应否加以排除,而直接在判决中不予采信。第二,受理被告人提出刑讯逼供的控告,进一步审理刑讯逼供获取的供述,但证据合法性纳入法庭调查的范围,侦查机关也仅仅一纸情况说明对被告人提出的刑讯逼供情况予以反驳,一对一的证据,而合议庭完全采信侦查机关的情况说明,以此为最终结果结束关于证据合法性的法庭调查。由此可见,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使涉诉各方的工作迎来了机遇与挑战。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侦查机关的影响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根本目的在于为了防止侦查人员违法取证,特别是以刑讯逼供为代表严重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我国《刑法》确立了“刑讯逼供罪”“非法搜查罪”“非法入侵住宅罪”,还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行为制定了相应的刑事处罚措施。以防止国家公权力对公民个人私权肆意地造成侵害。因此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侦查机关头上的紧箍咒,使侦查机关的违法行为不仅带来责任人个人的行政、刑事责任,而且对其所收集的证据带来予以排除的不利司法后果。传统的刑讯逼供的违法手段如果切实地从目的性的根源上扼杀,取而代之的必然是侦查机关采取更加现代化刑事科学技术带来的先进的侦查手段。在新形势下,科技水平发展迅速,刑事科学技术随之发展,在获取客观性更强的实物证据方面以及打击新型国际化、组织化、智能化犯罪集团方面作用更加明显。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结合刑事侦查工作的客观需要增加了技术侦查的条文,但对个别可能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技术侦查措施进行了严格的程序限制。程序严格符合法律规定,保障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秘密侦查措施、控制下交付等技术侦查手段收集的材料可以作为证据使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与侦查措施科学化、科技化,对于保障案件顺利、准确的侦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腐朽侦查手段以及刑讯逼供等手段获取的非法证据的“严打”,对技术侦查措施的确认和程序化支撑,均体现了国家刑事诉讼立法引导侦查机关从队伍建设、人员素质到刑事科学技术装备向着现代化迈进,逐步摒弃严重侵害公民人身权利、容易造成冤、假、错案的陈旧侦查方法。教育侦查人员在进行证据收集或者讯问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如同美国“米兰达”规则一样纠正警察的错误行为,保障搜查、扣押、讯问的合法进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非放纵犯罪,而是鼓励采取先进侦查技术更加准确的打击犯罪,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改善人权状况,向国际社会展现出我国更加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检察机关的影响
电子证据体系及法律定位研究论文
提要:电子证据是包含视听资料和计算机证据两类证据的新型证据系列,在我国的证据系统中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它具有技术性、复合性、无形性和脆弱性等主要特征,没有适当的原件形式,以复制品形式大量存在,原始证据属性较弱,间接证据属性较强,证明力相对低下。
电子证据是自电子技术出现及发展以后产生的一种新型证据类型。由于电子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存储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运用,电子商务、电子办公已经呈现如火如荼之势,深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之中,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随之而来的网络侵权、计算机犯罪、电子商务纠纷等等也频繁发生。如何在司法工作中运用、审查和确认电子证据,成了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国内专家学者和司法工作者进行了一定的基础研究,但远远没有达成统一。本文就电子证据的有关基础性问题作一综合评述和论证,以期抛砖引玉,促使电子证据规范地采纳和运用。
一、电子证据是一种新型证据
在电子技术出现之前,没有电子证据的概念。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明、使用,通过电子设备和电子技术而产生、储存的电子信息逐渐向社会生产生活渗透。法律作为调整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也逐渐接受和使用了电子证据这一新型证据。特别是在电子技术相对成熟和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证据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已经成为证据系列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电子证据的定义,目前有两个应用得较为普遍。其一是电子证据是指以储存的电子化信息资料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电子物品或者电子记录。其二是电子证据又称为计算机证据,是指在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以其记录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磁记录物[1]。
在这两个定义中,第一个定义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据此定义,以电子化(模拟和数字)形式存在的信息资料及其载体均可以作为电子证据。在其存在的形式和适用的范围上,不仅仅包括计算机设备中的电子资料,也包括其他电子设备产生的资料;不仅包括了电子记录,即电子产品所产生、储存的电子数据,而且还包括产生、储存这些电子数据的设备和储存介质;不仅包括模拟信号的电子信息,也还包括数字信息。第二个定义则将电子证据仅仅局限于计算机(个体)和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之中。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会发现第一个定义完全可以包涵第二个定义,将第二个定义称为计算机证据更为妥帖。
对于电子证据的特点,有人认为其具有双重性、多媒性、隐蔽性[2];有人认为其具有高科技性、无形性、复合性、易破坏性[3];也有人认为其具有内在实质上的无形性、外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客观真实性、易破坏性[4];还有人认为其具有技术含量高、易被伪造和篡改、复合性、间接性[5]。此外还具有收集迅速、易于保存、占用空间少、传送和运输方便、可以反复重现、易于使用、便于操作等等特点。
民事诉讼的证据管理论文
摘要:
对证据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克服已有认识上的谬误而又不断创新的过程。正如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一书中所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而学术理论当应以活生生的现实案例为其生命源泉。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手机短信息是一种通过电信运营商的信号网络进行传输的数字化通讯方式,对传统的证据形式提出了挑战。争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明确手机短信是否能够作为证据?并且作为证据使用后其效力又如何?
关键字:证据效力采用
一,对手机短信的可采用性和可采信性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
(一)手机短信的可采用性
证据的客观性指证据作为已发生的案件事实的客观遗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任何想象、揣测或臆造,都不能正确反映案件的客观真实,都不能成为证据。手机短信作为移动通讯营运商信号网络连接的一种新型通讯方式,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把人们所表达的意思转化为数字信号,并通过信号网络传输至对方手机,呈现在对方的手机屏幕上,因此互无“真迹”,一个指令也可轻易地修改或删除,从而有人对手机的客观性提出质疑。笔者认为,易删改的特性并不能否定手机短信的客观性,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数字化形式的手机短信毫无疑问是客观存在,不是无法感知的虚幻的东西。在网络信号正常的情况下,手机短信一旦由发出方发出,即在接收方的手机上有直观显示,并在移动通讯营运商的服务器上有相应的记录。而能够作为证据的手机短信是储存在其手机上的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