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22:24: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绩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绩观贯彻心得

政绩,即为政之业绩,是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贡献。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总看法,包括哪些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

对政绩的评判,必须坚持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有形绩”,又要看“无形绩”;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政绩作为“客观反映主观”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实践出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政绩应当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总之,看政绩决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因为这里面有看得见的“硬件”与看不见的“软件”,还有可量化的成绩和不可量化的成绩,政绩背后的客观条件也不尽一致。一届政府、一个干部的政绩如何,只要把已经做了的、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自己认为的政绩交给群众,看群众是否赞同,答案就一清二楚。群众是否拥护是衡量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干部政绩观的最高标准。

错误政绩观的表现形式和成因

应当看到,我们绝大多数同志都能正确对待政绩,都想在任上竭尽所能多干点事情,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生活富裕,多出政绩,多做贡献。

但也确有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政绩,政绩观出现扭曲和偏差,严重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突出表现“六重六轻”,即重“显绩”,轻“潜绩”。专干“显山露水”、“表面风光”的事,对百姓疾苦、群众困难漠不关心。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当前、届内出效益的事情考虑得多,为今后和下届做铺垫的事考虑得少。热衷于“短、平、快”的政绩,对涉及长远利益的基础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发展。片面地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理解为抓经济,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一切工作都系在GDP上,围绕GDP转。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做事情,想问题,只站在本单位、本地区的角度去思考,不从大局着想,不考虑全局利益,有的甚至以牺牲全局利益来换取局部利益。重“官”意,轻民意。一切都按照领导意旨办事,唯领导是从,唯上级是听,不考虑实际情况,不顾及社情民意,做一些劳命伤财的事,甚至以损害老百姓利益来换取自己的“政绩”。重形式,轻务实。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避实就虚,拈轻怕重,心浮气躁,追名逐利,不择手段,搞虚假政绩,出“水分”工程。

不正确的政绩观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带来的后果却是一致的——导致形式主义滋生和蔓延。一是图虚名,招实祸,误党误国;二是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三是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查看全文

关于正确政绩观的思考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党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在新形势下,树立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就是对干部选拔使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由发展实绩来说话、来决定,努力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一种谋发展、会发展、善发展的风气和导向,把干部的精力引导到干实事、求实效上来。

首先,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是相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绩观。在要求领导干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同时,更要全面、准确地看待其政绩,坚决防止一头重、一头轻的倾向。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与发展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为准确地看待和评价干部政绩奠定基础。

其次,要用长远的眼光识别政绩。科学发展观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可持续发展,即发展的后劲和长远性。因此,要辩证地对待和识别干部的“显绩”与“潜绩”,引导干部干当前、谋长远。看一个干部的政绩,不仅看近期工作、当前的目标完成情况,还要看为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多少基础,增强了多少后劲。既要鼓励干部多干实事、多做贡献、多出政绩,又要考察识别其有无弄虚作假、贪图虚名、欺上瞒下的行为。特别是在我县实行的抓项目、促发展上,必须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有紧迫感,又要防止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倾向。

第三,要用综合的指标考核实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体制、机制和具体制度紧密相联,要靠有效的制度作保证。为此,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考察机制、考核制度和奖惩办法等,以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考核干部政绩时,既要考核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又要考核社会指标以及其他辅助指标、岗位职责指标的完成情况。通过全面综合的考核,从而认准干部的实绩。

第四,要树立重公论的用人导向。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要使领导干部明确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把追求政绩的出发点定位在造福百姓、造福社会上,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出政绩。为此,要坚持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抓起,教育引导干部联系群众,求真务实,不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不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不搞劳民伤财的达标升级活动,不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不乱铺摊子,不乱上项目,把政策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民力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查看全文

政绩观决定发展观

中部六省采访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发现,一些地方领导的发展观不同,该地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结果就大不一样,但发展观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政绩观还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缺乏制度性保障,亟需引起决策层高度重视。 尽管每到一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成为地方官员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政治词汇,但许多地方违反科学发展观的行为却不时显现。某省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口号,但当地媒体披露的当地放任开发商割松树脂严重破坏森林的照片,让人触目惊心。而在中部所到之地,能看到一条清澈的河流已成为奢望和惊喜。宽阔的市政马路、豪华的城市广场、气派的办公大楼总是让人看到了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影子。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但这种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基础上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而偏离了上述方向的发展,都是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背道而驰的。

口口声声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一些政府官员为什么还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为什么为了一时的政绩可以“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为什么重“显绩”、轻“潜绩”,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说到底,一些地方的科学发展观还停留在口号上、倡导上,做官是以作秀为重,做事为虚;是唯上、唯书,不唯实。事实证明,凡是没有正确政绩观的领导干部,就不可能保证有科学的发展观。

政绩观决定发展观,但正确的政绩观需要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考评体系为保证。就像高考成为指挥棒,素质考试就要大打折扣一样;如果对地方官员政绩的考量和评价,更多地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出发,从宽阔马路、市政广场的面子工程出发,从上级领导的好恶和少数人选少数人出发,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照样会是一句空话。

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提出已有一段时间,站在提出这一科学论断同样的高度,尽快建立科学可行、规范合理的保障机制,确保其真正树立和落实,已迫在眉睫。

查看全文

领导干部政绩观党课讲稿

教学对象:基层领导干部;

教学目的:帮助学员理解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意义、内涵和途径;

教学提示: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资料,可展开讨论;

教学时间:1.5小时。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古已有之的为官之道。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对这样的古训自然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把在任期间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创造一番业绩,为百姓谋得一些福祉,作为自己从政为官的追求。应当说,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拥有这样的追求是应该的。但是,为什么而建立政绩,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又该怎样取得政绩?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并不是每个党员、每个领导干部都清楚的,或者说看法都是正确的。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也就构成了政绩观。政绩观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也有十分错误的。我们不难看到,有些领导干部因为头脑中缺少正确的政绩观,做出了许多欺世盗名、劳民伤财的事。这些做法,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正因为如此,总书记最近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意义

查看全文

干部政绩观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正确的政绩观与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最新理论成果。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要求:各级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看待政绩,科学衡量政绩。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也会影响到一个干部、一届班子、一支队伍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正确政绩观,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任务。

一、地方领导干部正确政绩观的内涵

地方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正确政绩观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正确政绩观的灵魂。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政绩,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把创造政绩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创造出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政绩。

求真务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看待政绩,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政绩,用兢兢业业、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创造政绩。求真务实,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省情、县情和乡情,按照实际情况制定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防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察实情、讲实话,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求真务实,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把握规律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求真务实,就是要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付诸实践,见诸行动,狠抓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发展,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正确政绩观的根本目的。共产党人的政绩,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绩。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为群众谋利益,还是为个人谋利益,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我们党所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民谋福祉,为群众创政绩,应该是每个领导干部的终身追求。违背人民的意愿,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是政绩,而是败绩。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的实践中,必须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为崇高理想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干好每一项工作和为人民办实事的一致性。

查看全文

以正确政绩观展现先进性

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是靠实实在在的政绩来展现的。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既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展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方面。

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政绩观直接反映着党员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与党的性质、宗旨相一致,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吻合,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绩观,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绩观。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政绩,应该是每个党员干部的终生追求。

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政绩。

树立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实干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把握规律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查看全文

正确的政绩观评判干部政务

政绩观,是干部在履行职责、追求政绩过程中所持的根本认识和观念态度,它直接反映从政的价值取向,是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政绩观,便有什么样的政绩,用什么样的政绩观评价干部政绩,便有什么样的干部。因此,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单位、部门、地方的顺利发展,也会影响到干部、班子、队伍的健康成长,乃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用正确的政绩观评判干部政绩,有利于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有利于促进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干部形成正确的实践观,坚持凭实绩论英雄,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根本途径。

用正确的政绩观评判干部政绩,就要坚持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准确把握政绩“为了谁”的问题。政绩为谁而树,是检测和衡量干部政绩的试金石,是为干部政绩“定性”的根本尺度。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政绩是虚脚的政绩,偏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政绩是虚假错误的政绩,甚至是败绩。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看干部创造的所谓政绩,主观上是否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客观上是否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问题、创造了利益。现在一些干部搞工作、想问题,不是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去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而是把心思用在揣摩迎合领导的意图上,如何让领导满意高兴,这也是许多虚假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屡禁不止的根源。这些干部追求“政绩”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立碑留名,为自己加官进爵。因为急着当官、出“政绩”而心浮气躁,表现在工作中重“显绩”轻“潜绩”,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热衷于“显山露水”、做“表面文章”、玩“数字游戏”,甚至于弄虚作假,搞虚假政绩,欺世盗名,危害社会,伤害群众,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因此,对干部的政绩,首先要加以考察和甄别的,就是创造政绩的出发点和利益归宿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透过现象看本质,自觉地坚持民本思想,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评判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把群众公认原则贯穿于政绩考核的全过程。政绩“利了谁”、“损了谁”,群众心里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政绩考核必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扩大社会参与,推行考核公开,形成广泛监督。要改变过去以内部考核为主、上级对下级考核为主的做法,实行开放式、“倒金字塔”式的考核办法,推行政绩公示制,把考核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评价;探索建立干部政绩群众一票否决制,完善相关评议程序办法,逐步实现干部考核主体下移,变领导认可为群众认同,刚性推进政绩“民本位”意识。

用正确的政绩观评判干部政绩,就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准确把握政绩“优与劣”的问题。真正的政绩,应是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政绩,是群众需要的政绩,是没有后遗症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地方在干部政绩考核中,简单地把政绩与GDP的增长、招商引资、财税入库等几个经济指标划等号,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导致一些干部不切实际,不顾民力,不计长远,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给后任和一方百姓留下沉重的包袱。还有一些地方考核评价政绩,往往只停留在就绩论绩的层面上,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缺乏综合考察分析,因而一俊遮百丑,一个亮点掩盖了一堆问题,导致政绩考核失真,用人失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全面看待政绩,防止主观片面性。我们的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干部创造的政绩也应该是全面的政绩。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进政绩评价和考核办法。在指标设置原则上,要善于提纲挈领,抓住重点,防止指标面面俱到,过多过滥;内容上要全面科学,综合反映经济与社会、自然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防止片面以经济指标“论英雄”;标准上,既要重数字,又不能唯数字,防止片面以数字论“成败”;方式上,要注意客观分析显性政绩与隐性政绩、个人政绩与集体政绩、现任政绩与前任基础、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现实成效与长远发展、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关系。另一方面,政绩是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在突出干部工作实绩的基础上,还要按照德、能、勤、绩、廉即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考核。唯有如此,才能比较全面地考核认定一个干部。公务员之家

用正确的政绩观评判干部政绩,就要坚持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准确把握政绩“得与失”的问题。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政绩作为“客观反映主观”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判断一项政绩的真与假,优与劣,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才能得到证明。因而,考核干部政绩,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其政绩实现的实践过程。任何一项政绩的取得,都必须要付出一定的行政成本,投入一定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政绩应是扣除这些投入之后的“净值”,考核干部政绩,必须认真分析和计算这个“投入产出比”。有的单纯从结果上看成效很大,但其形成的过程却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其成本已远远超过产生的效益;有的从局部来看有一定贡献,但却违犯了国家的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有的从上面看工作有一定起色,但却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在群众那里影响很坏;有的从眼前来看有一定利益,但却损害了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违背,等等,都需要我们从创造政绩的实践中去加以考察和鉴别。因此,对干部政绩的考核,必须贯穿于干部判断、决策和实施某项工作的过程之中,从静态的结果追溯动态的过程,通过过程考核引导干部在追求政绩时讲成本、求效益、重实效,正确处理好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依法行政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促进以正确的政绩观实践好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实实在在的政绩。

查看全文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当今政界,公仆们渴望政绩、追求政绩、创造政绩,其心境是不难理解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同样是在追求政绩,有的为群众所称道,有的却被百姓所指责;有的成为千秋功臣,有的却成为千古罪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当前在先进性教育的过程中,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首先应当搞清楚“为谁树政绩”“树什么样的政绩”“怎样树政绩”回答这些现实问题,是这次党员先进性教育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课题。

政绩观是关于政绩的本质、内涵和追求政绩的目的、途径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立业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指南,也是领导干部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杆。

为官一任,须有政绩。创造政绩有两种动力:一是为百姓利益而为,一是为个人利益而做。不同的动力,不同的方式,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前阶段存在于干部中对“政绩观”的扭曲现象大致有这样三种典型,值得引起关注:

1、形式主义政绩观,反映在“四重四轻”上

重硬轻软——有些干部喜欢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经济指标、形象工程、城市面貌等,不愿去干那些既看不见又见效慢的事,比如创新体制、改革机制、发展文化事业等。

查看全文

浅谈郑培民的政绩观

政绩是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岗位职责所取得的绩效。政绩是领导干部从政的人生追求,是群众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政绩观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事关干部升迁,事关民心向背,事关事业兴衰。中央要求领导干部要向郑培民同志学习,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解决当前一些同志在政绩观上存在的考虑个人得失过多,心浮气躁,华而不实,做表面文章的突出问题,关键要解决政绩为谁树、靠谁树、怎么树的问题。郑培民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时刻不忘以共产党员的党性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时刻思考着“怎么做人”、“怎么用权”、“为谁谋利”三个基本问题。从郑培民从政的人生历程,不难看出政绩源于民生,政绩出自实干。

一、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树政绩,在树政绩中回答“怎么做官”的问题。

政绩观,实质上反映了对待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态度。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干部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郑培民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从一名普通干部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的历程,是一个不断作贡献、出成绩,树形象、树政绩的历程。但是,他坚持做官先“做人”,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做为民造福、为民解难的贴心人,他在树政绩之前先“树人”,先树“忧民、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先树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品格。他的政绩没有建立在广场街道上,没有建立在显山露水处,而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思想上,建立在务实进取的工作中,建立在老百姓的心坎里。“汨罗经验”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湘潭经济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做人的根本准则,在今天,实事求是更是我们思发展、树政绩的基本要求。郑培民在近20年的领导工作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心尽力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走上至富之路,身体力行地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为农民增收不遗余力;他推动当地名优支柱产业的扩张升级,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他努力推动全省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总结推广素质教育经验,发展壮大“电视湘军”、“出版湘军”、“体育湘军”,在实事求是地工作中树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政绩。一个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恪守做人准则,不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靠装样子、摆架子、铺摊子来树政绩、谋私利、求升迁,他经不起历史的检验,他骗不了人民的眼睛,他逃不脱党和国家的监督和制裁。做官就要先做人,树政绩就要先树人,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准则。

二、用因地制宜的办法树政绩,在树政绩中回答“怎么用权”的问题。

谋假绩、虚绩易,出真绩、实绩难。政绩是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郑培民是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从湘潭到湘西,没搞迎来送往,没搞施政演说,而是在日记中写下“温饱问题、民族问题、财政问题、移民问题”等大事和“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树立稳定前进,增强后进的思想”等思路。当前,一些同志不愿啃“硬骨头”,只拣“松土”挖,什么工作容易出“政绩”就抓什么,什么事情有轰动效应就干什么。这是对人民群众无益,对党的事业有害的。郑培民敢于啃“硬骨头”,善于啃“硬骨头”,他勇于面对现实,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因地制宜地定政策、出措施、想办法,在化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中创政绩,在解决重大疑难问题中留政绩。

查看全文

树立正确政绩观

怎样看待政绩,如何树立政绩,这是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如果政绩观不正确,工作中就会急功近利、欺上瞒下,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需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处理好“唱功”与“做功”的关系。“唱功”,是鼓动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一种能力,是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才能。但是,如果领导干部刻意在“唱功”上作文章,说起来头头是道,听起来天花乱坠,但就是不干实事,不为人民群众切切实实谋利益,这就走向了反面。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好的“唱功”,更要有好的“做功”,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善抓大事、实事,把政绩体现在干大事、办实事上。现在考核政绩的内容很多很细,只有做了大事、实事,才称得上是“功”。这里说的大事指的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事,实事指的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也就是诸如入库税收增加了多少,城乡人民收入增加了多少,就业岗位增加了多少,居民储蓄增加了多少,等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硬性量化指标,最能体现工作的虚与实、经济发展的快与慢、政绩的大与小,也最能让那些只顾“唱功”、没有“做功”的人失去市场。

处理好争奖杯与争口碑的关系。奖杯,是上级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对于有实实在在意义的奖杯,领导干部理所当然要争,这有利于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有利于推动工作不断上新台阶。但是,如果领导干部干工作仅仅是为了拿奖杯,甚至为此搞一些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那对工作反而有害无利,使老百姓怨声载道。因此,创造政绩不能眼中只盯着奖杯,更要看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千重要万重要,群众需要最重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都应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自己工作的最高标准。一切群众不满意的言行,都应当及时纠正;一切群众不满意的风气,都应当坚决克服。不欺上瞒下,不追逐名利,不损害群众利益。要争、要拼、要搏的,应该是老百姓的口碑。

处理好有形政绩与无形政绩的关系。领导干部在任期内上了多少项目,兴了多少企业,修了多少条路,造了多少座桥,建了多少幢楼,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实绩,如果实实在在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就理应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体现了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并能形成办实事、求实效的政绩导向。但是,领导干部不仅要注重有形的实绩,而且要注重无形的、潜在的实绩。尤其是各项社会事业、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时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其成效却难以很快显现,但这些都是为有形政绩创造发展条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方面,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追求政绩,必须坚持辩证、发展、全面、均衡、长远的眼光,既要紧紧抓住当前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做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建立有形的政绩;又要干当前、想长远,多做一些诸如“百年树人”这样的长远之事,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建立无形政绩。用这样的眼光看政绩,以这样的政绩观来指导工作,才能创造出真正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政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