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21:34: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绩之本在于为民

所谓政绩,就是从政的成绩。我们党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弄清什么是政绩,怎样树政绩,为谁树政绩,也就是要认识到“政绩之本在于为民”。

政绩的本质是为民。从执政党角度看,广义的政绩是指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建树的功绩。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政绩,是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做出的业绩。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从党的性质、宗旨的要求来说,还是从自己肩负的使命、责任来说,都必须有所作为,做出成绩。共产党人所创的政绩,说到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创政绩,应该是每个人民公仆的终身追求。为人民创政绩,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为人民创政绩,才能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政绩真实地反映着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以及其所负责的地区或部门的工作成就。领导干部通过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创造了政绩,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为人民群众办了好事实事,这是对事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有才华和能力的表现。

实现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民。每位领导干部都应该经常想一想,党和人民把自己放在一定的岗位上,是为了什么?自己怎么做,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湖有句名言,“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义,珍惜好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道出了领导干部从政为官、履行好领导职责的根本,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明白,我们所要的政绩,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是勤奋工作、埋头苦干、求真务实得来的实绩,而不是出于一己私利或其他不正当目的,图虚名务虚功的假政绩,更不是劳民伤财、祸国殃民的假政绩。每位领导干部都必须摆正权力与责任、政绩与服务的关系,清醒地认识到为民做出政绩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份内之事。人民把权力与责任交给了我们,把信任与期望寄托于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尽心竭力地为人民工作,干出成绩呢?

评价政绩的最高标准是为民。政绩是主观努力同客观绩效的统一。“群众心里有杆秤”,考察领导干部政绩的科学标准是人民群众的认同度。我们的任何决策、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我们的干部有没有政绩,政绩大小,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要用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最高目的,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政绩的根本尺度。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看待和评价政绩问题上,也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有些干部,为了哗众取宠、讨好上级、捞取政治资本,不惜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树立自己的所谓“政绩”。这样的“政绩”,这种弄虚作假的态度和做法,不仅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群众毫无益处,而且最终也会毁了自己。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创造出党和人民满意的政绩。

政绩的取得归功于民。个人的才智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作为个人,领导干部做出了一定的政绩,固然与本人的德才素质有关,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只有顺民意、谋民利,才能得民心,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成就事业,创造政绩。政之所兴,在顺民意;政之所废,在逆民愿。如果我们的政策、决策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损害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岂会有领导者个人的政绩?只有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只有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把科学的正确的决策落到实处,我们的领导干部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能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建功立业,不断成长进步。

查看全文

政绩意识思考

“政绩”,按《现代汉语词典》最新版本的解释,“指官员在职期间办事的成绩”。这一解释虽然简短,但却十分精辟地说出了政绩的基本内涵。政绩是一个官员得以褒奖的凭据乃至日后升迁的阶梯。古往今来的为官从政者无不十分重视自己的政绩。

对官员政绩的评价,要受到人的认识能力与缺少有效测评手段等的制约。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官员的政绩,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考核官员政绩,为官一任,不仅要造福一方,而且还不能损害其他各方的利益,还要恩泽子孙后代才行。只有那些能够兼顾各方利益,并能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的成绩,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是为官者的政绩。

关于政绩的评价,无论是在质与量的把握上,还是空间与时间的考察上,都还难以找到科学的途径。有关官员的政绩考核和工作评价,至今世界许多国家也还都在探索当中。在我国,为了能对各级干部的工作成绩给出一个公正准确的评价,许多组织部门和干部主管部门在考核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从看报表到搞测评,从一个GDP到若干指标体系,从定性考核到数据分析,从“打钩”到“评分”……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考核方法、考核指标不断翻新,另一方面却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照旧层出不穷。这说明,光靠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体系的完善还难以考核出真正的政绩,也难以使我们的干部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念。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否认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的重要,因为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本身就是一种导向。但是,再公正客观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面对各种各样的造假手段,也会失去它的效用。

对于共产党人来讲,执政不是为了做官,追求政绩也不应是为了个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是根本要义。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和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工作成绩最终也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只有把人民作为政绩评价的最高裁决者,我们才能找到破解政绩评价这道难题的有效途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追求政绩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到人民中去,虚心向人民学习,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工作,俯首为民办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一再证明,我们许多政绩的取得实际上最初都是人民群众的创造,也正是尊重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推广,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有了我们的所谓政绩。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倾听群众呼声,察民情顺民意,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做损公肥私的“政绩文章”。只有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兼顾好各方面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并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增强科学性和预见性,才能作出一番经得起群众检验和历史推敲的政绩。

党中央强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作为人生最高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视个人名利乃至政绩淡如水,才能视人民利益重如山。从这个意义上讲,“淡化政绩意识,强化为民思想”,应当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查看全文

政绩观贯彻心得

政绩,即为政之业绩,是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贡献。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总看法,包括哪些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

对政绩的评判,必须坚持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有形绩”,又要看“无形绩”;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政绩作为“客观反映主观”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实践出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政绩应当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总之,看政绩决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因为这里面有看得见的“硬件”与看不见的“软件”,还有可量化的成绩和不可量化的成绩,政绩背后的客观条件也不尽一致。一届政府、一个干部的政绩如何,只要把已经做了的、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自己认为的政绩交给群众,看群众是否赞同,答案就一清二楚。群众是否拥护是衡量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干部政绩观的最高标准。

错误政绩观的表现形式和成因

应当看到,我们绝大多数同志都能正确对待政绩,都想在任上竭尽所能多干点事情,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生活富裕,多出政绩,多做贡献。

但也确有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政绩,政绩观出现扭曲和偏差,严重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突出表现“六重六轻”,即重“显绩”,轻“潜绩”。专干“显山露水”、“表面风光”的事,对百姓疾苦、群众困难漠不关心。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当前、届内出效益的事情考虑得多,为今后和下届做铺垫的事考虑得少。热衷于“短、平、快”的政绩,对涉及长远利益的基础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发展。片面地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理解为抓经济,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一切工作都系在GDP上,围绕GDP转。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做事情,想问题,只站在本单位、本地区的角度去思考,不从大局着想,不考虑全局利益,有的甚至以牺牲全局利益来换取局部利益。重“官”意,轻民意。一切都按照领导意旨办事,唯领导是从,唯上级是听,不考虑实际情况,不顾及社情民意,做一些劳命伤财的事,甚至以损害老百姓利益来换取自己的“政绩”。重形式,轻务实。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避实就虚,拈轻怕重,心浮气躁,追名逐利,不择手段,搞虚假政绩,出“水分”工程。

不正确的政绩观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带来的后果却是一致的——导致形式主义滋生和蔓延。一是图虚名,招实祸,误党误国;二是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三是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查看全文

依据政府职能考核政绩

当干部要看政绩,故大凡为官者,通常都很关心政绩考核。关心的人越多,政绩考核的标准就越显重要。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级如何考核,下级就如何努力。政绩考核就如同"指挥棒",它决定着政府工作的方向。

在政绩考核方面,我们有经验,但也有教训。计划经济时期,上级重产值,轻效益。于是下级就不惜代价,追求产值。为了增加产值,拼命上项目、铺摊子。人们今天所批评的那些盲目上马现象,其实与"重产值"的考核方法不无关系,"政绩工程"成为典型的"害人工程"。再有,就是数字造假。由于上级要看产值,比数字。于是,下级能借到钱的,纷纷上项目;借不到钱的,就做数字文章。数字造假,当官的是得了好处,可群众却苦不堪言。

对政绩考核,确有研究的必要。所谓政绩,即政府的业绩。这个问题,显然与政府职能有关。考核政绩,必须先弄清政府的角色,对政府职能予以准确定位。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政府的职能主要有四个:保证国家安全、维护司法公正、弥补市场失灵、保护和帮助贫困人员。维护国家安全和司法公正,这样的工作必须由政府来做,因为除政府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组织和个人能承担起这些职责。

市场失灵,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信息不对称;一是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优胜劣汰规律失灵。而公共产品导致市场失灵,原因在于它的消费没有排他性,张三使用不影响李四使用。因此,公共产品收费很困难。所以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来提供,由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

第四项职能--扶贫,这是政府职能的应有之义。市场经济讲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谁来兼顾公平?当然是政府。政府有四大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稳定物价,追求适度经济增长,维持收支平衡。而充分就业是第一位的,因为失业会增加贫困,贫困会危及稳定。对政府而言,稳定始终要压倒一切。因此,建立扶贫和社保体系,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查看全文

透析矿难多发与政绩指标

摘要:煤炭资源型地区的煤炭产业收入对地方官员的政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政府官员唯GDP标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对官员政绩考核的歪曲,违背了科学发展的考核观,立足于此,探讨构建科学的官员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关键词:煤矿经济;矿难

纵观我国众多矿难事故,近几年来,广西南丹矿难、山西繁峙矿难等系列案件,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担忧。

煤矿事故的一再发生,已成为转型期中国政府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为什么在中央三令五申的情况下,地方矿难事故依旧不断?矿主和地方政府之间是不是存在勾结?为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对中央、地方与官员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观察和审视。

1煤矿经济与地方政绩

在过去20多年,各级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定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并以此作为各级政府管理者政绩考核、决定干部升降、去留的依据,形成了所谓“一手高指标,一手乌纱帽”的压力型体制。在扭曲的制度激励下,地方官员把注意力都放在短期经济利益上而不是长期的社会效益上,他们“理性”地选择追求有形政绩(如兴土木、上项目等)而忽略无形政绩(如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等)。一旦外在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就可能成为所谓的“应付型组织”。在一些重要的产煤区,煤炭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命脉,采矿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矿上的税收在地方财政税中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对经济发展的迫切愿望以及地方官员基于上级经济偏好的政绩需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地方当局对矿产的掠夺性开采。因此,很多矿区都走上了“靠矿吃矿”的道路,导致众多富矿区成为全国有名的特大事故隐患区。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担心影响政绩、上级追究责任以及矿主怕承担事故责任和罚款,导致事故调查和处理不顺畅,事故受理及查处渠道不畅通。

查看全文

药食监管政绩创新

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干部职工要在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上出政绩,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有效是食品药品监管人员最大的政绩。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政绩是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因素,同干部的选拔使用紧密挂钩,因而,对促使广大干部创优争先,始终起着有效的激励作用。必须承认

,争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业绩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思想追求和行为表现,应大力倡导和鼓励,但如果把握不好,一味把政绩视为个人实现某种要求的资本,当作向组织讨价还价的法码,势必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上把劲使偏,干费力不讨好的蠢事,甚至助长部分同志做表面文章,搞假政绩。作为一名公务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健是树立公心,切实把创业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放在为广大消费者患者服务、多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来。这样的政绩符合民意,受干部职工的拥戴。

人事部门是做人的工作,同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打交道,政策性强,触一发动全身,很不容易出新,更不容易创出惊天动地的政绩。然而,面临当今社会优胜劣汰、不进即退、各方面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倘若人事工作裹足不前,就不能同监管事业竞相发展的步子达成和谐,势必影响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的发展。鉴于此,我们要自觉地适应时展要求,在复杂困难的环境下真正创造出令干部职工都满意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良好政绩,必须把握好“三新”。

一、做好人事工作要树立新观念。人事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必须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理论上的创新推动工作的进步。比如,讲政治的观念,坚持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用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注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做好干部职工的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奉献改革的大局观念,确保各项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实践证明,观念一新,充满生机,观念滞后,面貌依旧。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当前应着重搞清楚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搞清楚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人事工作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和积累了一些反映规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但继承和发扬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使其更具现实的生命力。二是要搞清楚深化改革与保持稳定的关系。实践证明,凡是在用人制度等方面改革力度大的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就稳定,事业发展就增添活力。反之,思想封闭,观念保守,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单位,人心就散,问题就多。市局党组开展的中层干部轮岗,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就启示我们,深化改革与保持稳定并不矛盾,越是求稳怕乱,问题和矛盾就会越来越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以与时俱进为前提,以谋求前进为目的,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才能从根本上奠定稳定的基础。三是要搞清楚执行上级指示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上级的指示,是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不能照抄照转,否则就会脱离实际,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事工作面临解决的各种利益关系和深层次矛盾将更加复杂,更加突出,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我们迅速做出反映,拿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从这一实际出发,人事工作要自觉地适应时展要求,就必须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工作指导上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经验,引领人事工作在不断化解风险、解决矛盾,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干部职工的利益中持续健康发展。

二、做好人事工作要有新思路。常话说,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近几年,市局人事工作紧紧围绕服务食品药品监管事业这个大局,在实践中探索和形成了许多好的工作思路。市局在开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这个焦点难点上,坚持以“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的思路指导和实施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许多情况表明,思路对于推动工作实践的创新发展十分重要,思路一变,面貌大变。履行好职能职责,关健在于把握大局,创新思路,而这种思路必须符合监管事业要求,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时念,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具体说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先进性。工作思路是否具有先进性,决定着整个人事工作的起点和标准,决定着人事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服务水平。确定工作思路,一定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围绕服从服务大局这个主题,充分考虑人事工作的每一项政策、每一项部署是否有利于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干部职工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来谋划,确保在工作思路上紧跟时代步伐,体现先进性要求。二是突出开拓性。谋求人事工作创新发展,必须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如果墨守成规,就不可能迈开创新的步伐。几年来,市局人事部门围绕促进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这个主题,在人才工作上提出了一系列举措,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机关环境。三是注重科学性。工作思路的谋划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思路能否实现。要确保思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深入调查研究,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掌握新动态,寻求新办法,只有通过深入广泛地体察民情,倾听民声,集中民智,使确立的思路符合民意,贯彻起来才能政令畅通。四是把握系统性。人事工作涉及面广,办任何事情都要站在干部职工利益的立场上,统盘思考,周密谋划,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尤其在当前各项改革配套推进条件下,出台每一项政策措施,都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考虑到大家的承受能力,把改革的速度、深度同大家的承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改革措施有群众基础。

三、做好人事工作要努力争取新成效。抓落实是思路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没有落实,再好的思路等于束之高搁,失去意义。抓落实要讲求工作方法,树立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说到底是一个求真务实的问题,要打开局面,取得政绩,就是要在转变作风、推进工作落实上有所建树。人事工作需要落实的任务很多,关健的问题,在推进重点工作落实上拿出新招;另一个是要围绕人事工作的难点和棘手问题搞探索,在解决人事工作发展的关健环节上求突破;再一个是要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搞探索。一是把科学思路落到实处。实施人才强局战略,是市局党组着眼大局的重要决策,做好人才工作是人事部门的重要职能,人才工作做得如何,是反映人事部门大局意识强不强和政绩大小的重要标志。对此,我们都应牢固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着力围绕拓展人才来源,提升人才素质,优化人才配置、发挥人才作用等工作重点,积极献计献策,谋划政策,研究对策,抓好落实,当好参谋和助手。二是把强化公务员综合素质的思路落到实处。作为管理公务员的公务员,人事部门务必树立忧患意识、发展意识,立足于长治久安,切切实实把公务员队伍管理好、建设好。要结合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着力围绕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建立完善学习、教育、培训、考核、监督、奖惩、纪律等衔接配套的管理机制,加大依法管理公务员各项法规制度的落实力度,以从严治政的理念、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干部职工信得过的公务员队伍。三是把人事热点难点工作的思路落到实处。人事工作同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公平公正地处理好各类人事热点事项,是践行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人事部门过硬的政绩。确保公平公正地处理维系干部职工的热点事项,一靠政策,二靠监督,三靠纪律。尤其对机关事业单位进人、军转干部接收安置、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公务员职务晋升等敏感事项,全面引入公平竞争机制,该考试的必须考试,该竞争上岗的必须竞争上岗,以公平求公正、以公正求公道,取信于民。要不断加大人事权力的监督力度,办任何事项,只要不属于国家涉密规定范围内的,都要无条件地向干部职工公开,保障大家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严肃人事纪律,对不按程序、超越职权、暗箱操作甚至顶风违纪的人和事,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并且公开曝光。坚持公平公正,能有力地扶正祛邪,在全系统营造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争创业绩的良好氛围,这是食品药品监管事业进步的本质体现,开创这样的可喜局面,正是人事部门需要的良好政绩;正是干部职工满意的政绩。

查看全文

干部政绩考察情况的报告

党*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按照中组部《关于在组织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届三中全会精神通知》要求坚持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深入领会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不断总结干部政绩考察经验积极探索干部政绩考察方法力求在干部政绩考察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上迈出新步伐一年来实践与探索我们在干部政绩考察工作中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切合税务部门实际政绩考察机制和制度有力地推进了干部政绩考察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程促进了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现将在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办法和措施

为了提高干部政绩考察工作质量在干部政绩考察工作中我们立足于构建科学合理干部政绩考察机制注重综合考察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在干部政绩考察工作中坚持“五个原则”、做到“三个结合”、实行“两个制度”

(一)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做到平时考察与定期考察、任职前考察相结合为抓好干部日常政绩考察我们组建了总局巡视组对全国省级国家税务局人事财务管理情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税收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巡视检查并建立考察档案将巡视检查结果作为干部政绩日常考察一项重要内容;在一年一度公务员年度考核中我们运用个人述职、民主测评、分管领导评述等方式进行干部年度考核把干部年度考核作为定期考察常规性工作;我们把后备干部考察作为干部任职前考察一项基础环节来抓如今年4至10月我们在总局机关和国家税务局系统副厅级后备干部集中选拔工作中总局抽调了108人组成18个考察组分赴各省市对经考试入围401名人选进行了考察通过单位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专项调查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全面考察后备干部人选政绩情况我们综合干部日常考察、年度考核和任职前考察等各项考察结果确保对干部政绩进行客观、公正、准确评价

(二)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做到领导和群众、定性考察与定量考察相结合每次干部政绩考察前我们都事先制定详尽考察实施细则对考察方式、考察内容、考察程序、考察结果评价与运用、考察机构与考察职责等作出详细规定力求做到标准细化、指标量化便于操作在制定考察内容、量化指标时我们区别不同层次干部制定不同侧重考察标准对每个方面确定一定分值既从质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又从量要求上加以把握做到定性考察与定量考察有机结合增强考察科学性我们采取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方法既重视领导意见又尊重群众意愿和呼声如在干部政绩考察中我们对省级局领导、总局司局级领导、总局和省局处级以下干部等若干层面区分现职干部、后备干部两种类型制定不同考察办法和评分标准并分别不同层次人员测评分数确定一定折合比例把领导评价和群众评价结合起来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评价干部

(三)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当前业绩与长远发展、协调发展相结合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正确政绩观在进行干部政绩考察过程中通过设置科学政绩考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备政绩考察评价标准形成正确发展导向如在对系统干部税收业务政绩考察中我们淡化收入任务硬指标不简单地把税收任务大小、超额多少作为评价干部政绩优劣唯一标准而综合考虑其所在单位税收征管质量、税政管理水平和税收管理效率并在全系统试行征管质量“六率”考察指标(登记率、申报率、入库率、滞纳金加收率、欠税增减率、处罚率)不断完善干部任期内工作实绩考察在干部任用中我们坚持干部任用试用期制对新提拔干部一律实行试用一年在试用期间全程跟踪考察确保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干部德才表现

查看全文

关于正确政绩观的思考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党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在新形势下,树立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就是对干部选拔使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由发展实绩来说话、来决定,努力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一种谋发展、会发展、善发展的风气和导向,把干部的精力引导到干实事、求实效上来。

首先,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是相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绩观。在要求领导干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同时,更要全面、准确地看待其政绩,坚决防止一头重、一头轻的倾向。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与发展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为准确地看待和评价干部政绩奠定基础。

其次,要用长远的眼光识别政绩。科学发展观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可持续发展,即发展的后劲和长远性。因此,要辩证地对待和识别干部的“显绩”与“潜绩”,引导干部干当前、谋长远。看一个干部的政绩,不仅看近期工作、当前的目标完成情况,还要看为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多少基础,增强了多少后劲。既要鼓励干部多干实事、多做贡献、多出政绩,又要考察识别其有无弄虚作假、贪图虚名、欺上瞒下的行为。特别是在我县实行的抓项目、促发展上,必须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有紧迫感,又要防止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倾向。

第三,要用综合的指标考核实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体制、机制和具体制度紧密相联,要靠有效的制度作保证。为此,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考察机制、考核制度和奖惩办法等,以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考核干部政绩时,既要考核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又要考核社会指标以及其他辅助指标、岗位职责指标的完成情况。通过全面综合的考核,从而认准干部的实绩。

第四,要树立重公论的用人导向。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要使领导干部明确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把追求政绩的出发点定位在造福百姓、造福社会上,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出政绩。为此,要坚持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抓起,教育引导干部联系群众,求真务实,不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不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不搞劳民伤财的达标升级活动,不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不乱铺摊子,不乱上项目,把政策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民力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查看全文

执政为民谋政绩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扎实创造政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总书记向领导干部提出的这一新要求,对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宗旨,提高党的领导能力、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要求。政绩是执政党利用执政权力、运用执政条件,在执政期间努力创造的事业成果。一个政党的政绩观鲜明地体现着该政党的性质、方向和宗旨。把大公无私和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作为基本的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必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大政绩。我们党80多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当前,尽管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但党的性质、宗旨没有变,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创造政绩的宗旨没有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更需要树立与党的性质、宗旨相一致,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吻合,与时展要求相适应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需要。是否有正确的政绩观,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执政水平,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实践证明,有正确的政绩观,能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干部,才是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比较高的干部,也只有他们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对政绩缺乏正确认识,工作的出发点不是更多地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而是为个人图名谋利,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民群众自然不会对他们产生信任。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自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牢记“两个务必”,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党的执政地位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和保证。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党中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应该说,我们大多数干部能够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创造了扎实的政绩,但也有一些干部为了捞取个人名利,视政绩为得到提拔重用的资本,因而急功近利,只讲速度,不求实效;有的则好大喜功,盲目投资,大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给一方百姓的生存和发展留下隐患。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努力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应做到以下几点:

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从创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此,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有的领导干部对权力缺乏正确认识,认为手中的权力是靠自己奋斗或是上级恩赐的,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个人化、商品化,以权谋私;有的为了早出、快出、多出政绩,不管实际,不顾民意,独断专行,造成大量浪费,损害了人民利益,也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破坏了党的形象。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坚决防止权力滥用;要切实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和情感,认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和力量源泉,做到时刻把群众的利益、群众的疾苦、群众的冷暖、群众的安危挂在心上,多出乐群众所乐、忧群众所忧、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政绩;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上帮民富,在生活上解民困,在思想上解民惑。

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的一切工作,只有尊重自然规律,适应发展的要求,才能创造出符合人民利益的真正政绩。首先,要在全面发展中谋政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整体推进本地区、本部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发展促进政治进步和文化繁荣,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真正把所管辖的地区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其次,要在协调发展中谋政绩。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通过解决地域、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众之间差距较大的问题,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再次,要在可持续发展中谋政绩。要坚持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和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决不能为了个人政绩,只顾当前,不顾长远,吃祖宗饭,断子孙粮。

查看全文

政绩考核如何改

谁来考核?考核谁?考什么?这些问题目前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政绩考核制度改革有待深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当前,要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建设高效率的服务型政府,就要加快转变职能,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理顺上下级政府机构设置,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确保政令畅通。为此,需要按照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政权职能的要求,重新设计市县级地方领导政绩的指标考核体系、考核办法和考核程序。

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存在很多弊端,致使“干部出数字,数字干部”、“借债搞政绩工程”等现象屡见不鲜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层在市县两级,因此,政绩考核的主要对象是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人。现行的以GDP为主要指标考核地方领导干部政绩的体系、方式和程序,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行考核体系使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一味地把注意力放在GDP上,致使“干部出数字,数字干部”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下,由于领导干部将经济发展目标看得过重,因而GDP增长、GDP总量排位、人均GDP指标、农民人均收入等等成为一个地区干部政绩的主要反映指标。在这种情况下,虚报数字、数字中水分很大的情况很严重。各省的GDP增长速度要比全国的高,各地市的增长速度要比全省的速度高,各县的增长速度要比全地市的高,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二是由于考核中参观考察看表面的多,因而出现了很多虚假的政绩工程。比如假的小城镇、假的农业科技基地、假的养牛大户等等。由于办公大楼、培训中心、大厦、广场、草地等显眼的形象工程开工建设太多,耗费财政巨大,致使社会保障资金短缺,教育投入薄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