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社会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16:38: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府社会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府社会管理

小议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

摘要:重视民生,关注民生是十七大报告的重要特色。政府社会管理改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和路径选择。运用多重委托理论和基于民生视角,从制度层面探讨和研究政府社会管理改革。

关键词:政府社会管理;民生;委托理论

保民、安民、重民,贵在政府。政府社会管理改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的关键。本文则从多重委托理论的角度分析和阐释了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改革。

1多重委托理论下的政府社会管理

1.1委托理论的内涵

委托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契约理论,基本内容是:当一个或更多的行为主体(委托人)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人)为其提供服务,并授予其某些决策权,委托人根据人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

查看全文

政府社会管理探究论文

1多重委托理论下的政府社会管理

1.1委托理论的内涵

委托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契约理论,基本内容是:当一个或更多的行为主体(委托人)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人)为其提供服务,并授予其某些决策权,委托人根据人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

1.2多重委托

学术界有单重委托和双重委托理论之说。冯根福在2004年提出了双重委托。在现实中,委托并非单重或双重的,而是多重的。多重委托,指委托是层层委托形成了以委托链为核心的多向度的委托关系。

1.3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的多重委托关系

查看全文

政府社会管理论文

1多重委托理论下的政府社会管理

1.1委托理论的内涵

委托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契约理论,基本内容是:当一个或更多的行为主体(委托人)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人)为其提供服务,并授予其某些决策权,委托人根据人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

1.2多重委托

学术界有单重委托和双重委托理论之说。冯根福在2004年提出了双重委托。在现实中,委托并非单重或双重的,而是多重的。多重委托,指委托是层层委托形成了以委托链为核心的多向度的委托关系。

1.3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的多重委托关系

查看全文

政府社会管理能力若干问题探究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须继续承担引领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的责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要求、特点、我国政府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加强政府管理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政府社会管理能力

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担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协调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职能。总理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所谓政府社会管理能力,是指政府科学地整合和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和管理手段,履行自身职能,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本领和力量。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是公务员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目标是通过管理理论、规律和行为、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提高政府管理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须继续承担引领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的责任。政府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活动是否有效,在一定意义上说,直接取决于政府能力的高低,政府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不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加强政府能力建设,使政府能力与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相适应,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法回避的重要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问题。

实施有效的政府社会管理,需要我们明确政府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能力要求,需要广泛借鉴国际社会政府社会管理经验,进行政府社会管理理论创新,提高政府公务员社会管理能力。

一、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要求和西方社会政府社会管理的特点与经验

查看全文

改善民生之政府社会管理改革剖析

摘要:重视民生,关注民生是十七大报告的重要特色。政府社会管理改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和路径选择。运用多重委托理论和基于民生视角,从制度层面探讨和研究政府社会管理改革。

关键词:政府社会管理;民生;委托理论

保民、安民、重民,贵在政府。政府社会管理改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的关键。本文则从多重委托理论的角度分析和阐释了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改革。

1多重委托理论下的政府社会管理

1.1委托理论的内涵

委托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契约理论,基本内容是:当一个或更多的行为主体(委托人)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人)为其提供服务,并授予其某些决策权,委托人根据人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

查看全文

深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思考以及决策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重大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提出了新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分析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借鉴国外政府社会管理的经验教训,切实强化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国际经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开展的,因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国际经验。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

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理论大体经过了产生、发展与反思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中叶,在西方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冲突频繁发生的大背景下,以追求社会和谐、社会均衡为目标的社会秩序理论的产生,是西方社会建设理论产生的标志。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反思,以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福利理论与福利国家理论获得了重大发展,使西方社会建设的理论逐渐走向成熟,西方国家采用了成功应对社会危机的社会政策手段,为西方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相对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应对新兴工业国家发展的国际竞争压力,西方国家开始反思福利国家建设的理论,出现了重视教育、就业培训、科技与知识投入的“第三条道路理论”与“社会投资型国家”理论,这标志着西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理论进入了反思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重大实际影响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理论主要是社会秩序理论、福利国家理论、第三条道路理论等。

社会秩序理论。社会秩序理论是一些着名社会学者提出的整体性社会学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将社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认为社会整体的和谐表现为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秩序就需要促进社会整合、实现社会团结。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奠定了社会秩序理论的基础,他提出了整体性的社会研究视角。他认为,社会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社会是人类生活的有机整体,即社会有机体;这种整体结构同它的部分与要素之间具有一种“普遍的和谐”,这种普遍的和谐的根基在于人性;社会整体的和谐性表现为社会秩序,不和谐则表现为社会冲突,因此,社会秩序是社会最基本的整体性特征。孔德提出了“重建秩序”的构想,即社会秩序的原则: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扩大人类自然拥有的博爱的倾向;协调家庭、等级、行会、地方团体、教会、国家等组织和群体的关系,社会分工应该考虑到每个人的本性、教育、地位与专长,各得其所;要增强政府权威与调节,建立“开明政府”;要建立复合性的政治权威,所有的政治权力都必须要有物质基础、思想指导、道德制裁和社会控制。此外,涂尔干还提出了社会团结理论。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社会学的中心概念是社会团结,他认为社会团结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一致、结合的关系,其基本观点是:发达的社会团结是一种有机团结;社会团结的物质基础是分工,精神基础是集体意识;法律是保障社会团结的力量;要消除社会团结所受到的威胁,实现社会层次上的整合;要防范社会失范或社会解组等现代社会的特殊危机。

查看全文

政府社会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社会管理与中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演进;中国原有社会管理模式的特征与不足;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模式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社会管理是一项非常古老的管理实践、社会管理是当代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一个普遍的共识是经历了两个时期、随着国家对社会的接收和覆盖,政府几乎垄断了全部社会权力、政府全面而深刻地进入社会领域,事实上包办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静态化和非制度化、社会因而缺乏自治能力,同时也丧失了蓬勃生机与活力、当前中国特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管理的当然主体、保障社会稳定与良性运转是现代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非政府组织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管理主体、市场经济使国人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得到开发与增强等,具体请详见。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对社会领域的要求,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状况,适时地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政府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响应这一趋势,学术界和实务界对社会管理的概念与内涵、范围与领域、目的与途径展开了广泛研究和讨论。作为沧海一粟,本文拟就新时期中国政府社会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社会管理与中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演进

社会管理是一项非常古老的管理实践。自从人类突破家庭生活的界限、进入社会状态开始,为实现社会关系和谐以及社会有序运转而进行调控的管理活动也就随之出现。国家产生之前,社会事务简单有限,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社会内生的、自发的和依循惯例的。国家从社会中分离出来后,内生性社会结构(如家庭、慈善团体、教会组织)对社会事务的自我管理依然存在并发挥着主要作用,与此同时,国家为了实现和巩固政治统治开始在社会管理中扮演起重要角色,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利用暴力强制、行政规制、法律规范、道德宣教等多种手段显在或潜在地干预社会生活。正如恩格斯所说,“国家的政治统治到处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建国以来,在强国家弱社会的关系格局下,当代中国的社会管理始终以政府为主,社会管理是当代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早在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就把社会管理纳入其职能体系,设立了以内务部门(后来是民政部门)为代表的专门从事社会管理的组织机构,除此之外,其他政府部门、各生产组织和事业单位也承担着各种具体的社会管理职责。六七十年代,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范围急剧萎缩,且与政治统治职能相互混淆在一起,不能明确区分开来。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来,中国政府的改革和各项工作一直围绕着“刺激经济增长”和“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展开,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忽略或轻视,处于从属地位和停滞状态。但与此同时,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刺激和带动了中国社会转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社会形态从传统向现代方向的迅速转变打破了中国既有的社会结构,使社会利益结构和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明显分化,社会组织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社会公共事务日趋繁杂,社会公共领域迅速扩展,公共精神和公民社会轮廓初现;另一方面,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诸如失业、贫富分化和区域差异、种群歧视和弱势群体、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它们与原有的社会问题如社会治安、自然灾害等交织在一起,增加了社会管理的幅度和治理的难度,如果政府不能在此方面有所作为,势必阻碍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2002年,中国共产党根据新形势重新调整了国家和政府的职能,将其确定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部分,社会管理终于得到决策者的重视,进人纲领性文件获得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的地位。2005年3月,总理在提交给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领导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并明确提出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任务。从近年来党和政府针对社会管理做出的系列动作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完善,社会公共领域开始受到密切关注,通过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来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和主要内容。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法律、财经等很多问题,其中首先要解决是就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形成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实际的新型社会管理格局。

二、中国原有社会管理模式的特征与不足

查看全文

探究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能力强化策略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须继续承担引领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的责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要求、特点、我国政府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加强政府管理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政府社会管理能力

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担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协调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职能。总理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所谓政府社会管理能力,是指政府科学地整合和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和管理手段,履行自身职能,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本领和力量。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是公务员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目标是通过管理理论、规律和行为、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提高政府管理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须继续承担引领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的责任。政府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活动是否有效,在一定意义上说,直接取决于政府能力的高低,政府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不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加强政府能力建设,使政府能力与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相适应,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法回避的重要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问题。

实施有效的政府社会管理,需要我们明确政府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能力要求,需要广泛借鉴国际社会政府社会管理经验,进行政府社会管理理论创新,提高政府公务员社会管理能力。

一、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要求和西方社会政府社会管理的特点与经验

查看全文

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能力综述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须继续承担引领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的责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要求、特点、我国政府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加强政府管理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政府社会管理能力

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担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协调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职能。总理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所谓政府社会管理能力,是指政府科学地整合和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和管理手段,履行自身职能,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本领和力量。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是公务员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目标是通过管理理论、规律和行为、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提高政府管理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须继续承担引领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的责任。政府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活动是否有效,在一定意义上说,直接取决于政府能力的高低,政府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不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加强政府能力建设,使政府能力与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相适应,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法回避的重要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问题。

实施有效的政府社会管理,需要我们明确政府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能力要求,需要广泛借鉴国际社会政府社会管理经验,进行政府社会管理理论创新,提高政府公务员社会管理能力。

一、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要求和西方社会政府社会管理的特点与经验

查看全文

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对策分析论文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重大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提出了新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分析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借鉴国外政府社会管理的经验教训,切实强化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国际经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开展的,因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国际经验。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

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理论大体经过了产生、发展与反思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中叶,在西方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冲突频繁发生的大背景下,以追求社会和谐、社会均衡为目标的社会秩序理论的产生,是西方社会建设理论产生的标志。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反思,以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福利理论与福利国家理论获得了重大发展,使西方社会建设的理论逐渐走向成熟,西方国家采用了成功应对社会危机的社会政策手段,为西方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相对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应对新兴工业国家发展的国际竞争压力,西方国家开始反思福利国家建设的理论,出现了重视教育、就业培训、科技与知识投入的“第三条道路理论”与“社会投资型国家”理论,这标志着西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理论进入了反思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重大实际影响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理论主要是社会秩序理论、福利国家理论、第三条道路理论等。

——社会秩序理论。社会秩序理论是一些著名社会学者提出的整体性社会学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将社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认为社会整体的和谐表现为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秩序就需要促进社会整合、实现社会团结。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奠定了社会秩序理论的基础,他提出了整体性的社会研究视角。他认为,社会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社会是人类生活的有机整体,即社会有机体;这种整体结构同它的部分与要素之间具有一种“普遍的和谐”,这种普遍的和谐的根基在于人性;社会整体的和谐性表现为社会秩序,不和谐则表现为社会冲突,因此,社会秩序是社会最基本的整体性特征。孔德提出了“重建秩序”的构想,即社会秩序的原则: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扩大人类自然拥有的博爱的倾向;协调家庭、等级、行会、地方团体、教会、国家等组织和群体的关系,社会分工应该考虑到每个人的本性、教育、地位与专长,各得其所;要增强政府权威与调节,建立“开明政府”;要建立复合性的政治权威,所有的政治权力都必须要有物质基础、思想指导、道德制裁和社会控制。此外,涂尔干还提出了社会团结理论。埃米尔·涂尔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