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角色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15:23: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府角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府角色的转变
一、传统理论下的政府在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角色
(一)自然垄断行业的“市场失灵”稀缺有限的资源为极少数的经营者独占形成的行业为自然垄断行业,如电力、交通、通讯、管道运输等。这些行业不仅投资需求大,回收期长,沉淀成本大,还具有克拉克森等经济学家所指的规模经济显著的特点。此外,由于该行业含有公共事业领域,还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因而,传统理论认为,由独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经营会带来更高的效率,政府需要进行严格的进入管制。在自然垄断行业中还存在一个定价问题。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自然垄断行业会出现亏损现象,若由企业自由定价,则企业会选择以平均成本定价,从而把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获得垄断利润,大大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这就是自然垄断行业的“市场失灵”现象。政府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PublicInterestTheoryOfRegulation)作为对市场失灵的回应,把政府视为公共利益的化身,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充当严格管制的角色。(二)自然垄断行业中的“政府失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实践证明,政府的严格管制非但没有带来更高的效率,反而还得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主要在于“政府失灵”现象严重:(1)“A-J”效应。在研究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时,经济学家采用了A-J模型,模型中的约束条件为:〔R(K,L)-WL〕/≤S。其中S为政府规定的投资回报率,R为收入,K为资本量,L为劳动力的数量,W为劳动力价格。可见,投资回报率以资本为基数。阿费契和约翰逊的研究表明,在投资回报率管制下,企业会产生一种尽可能扩大资本基数的刺激,从而效率低下。(2)政府规制的部门利益理论(SectionalInterestTheoryOfRegulation)施芝格勒认为,政府规制是产业自己争取而来,并为特定产业的利益服务而设计和实施的。由此的产物便是,“政府被俘”,寻租现象相伴而生,甚至引发政企同盟现象。(3)政府规制成本巨大。在政府的严格规制下,企业与政府之间进行着博弈。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往往处于被动境地,企业拥有许多“私人信息”,从而产生“道德祸因”,使政府规制政策失效(规制成本加大),社会利益缩小(规制效益减少)。从我国来看,电力、铁路、民航等自然垄断行业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长期以来,自然垄断行业采取国有企业高度垄断经营状态。长期垄断带来的结果是:价格高,服务质量低,政府集政策的制定者、监督者、业务的经营者为一身,使垄断的性质摇身变为行政性垄断。
二、现代经济学中的自然垄断行业与政府
(一)现代经济学中的自然垄断行业1982年,鲍莫尔,威利格等经济学家从部分可加性(Subadditivity)的角度重新解释了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特征。他们认为,即使规模经济不存在,即使平均成本上升,只要单一企业供应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就仍然最小,该行业就仍然是自然垄断行业。(对自然垄断的管制,源于《现代经济学前言专题》)将此理论运用到多产品生产行业,则自然垄断行业可用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来解释。即单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用公式简单表示为:TC(Qx,Qy)<C(Qx)+C(Qy)。鲍莫尔等经济学家提出了可竞争性市场理论,即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市场上供给者行为构成很强约束的市场。他们认为,市场属于垄断结构,如果实际的或潜在的市场约束足够强,使市场近似于完全可竞争性市场,自然垄断是有效的垄断,经济规制不再必要。该理论为放松规制,引入竞争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纷纷在银行、电信、民航、电力等领域采取了放松管制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缩小政府涉足范围,通过规制改革重新构建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二)以英国电力行业的改革为例市场层面:英国电力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垂直一体化格局,旨在建立竞争性市场。电力产业链是由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四大环节构成,英国将发电和售电环节分离出去。发电系统由全国电力公司(NP)、电力生产公司(PG)、国营核电公司、苏格兰南、北电力公司、中小型发电公司(IPP)、外国电力公司等组成,形成竞争格局。在输、变电领域,由全国电网公司独家经营电力市场。在供电领域,成立了12家地区供电公司,直接面向电力用户供电,大于等于100KW的用户可自由选择供电公司。英国政府将市场进行分割是有理论和实践依据的。袄特森认为,产业性质的变化可以随技术因素和需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市场的发展,电力行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独家经营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行业自身的特点看,发电和售电业务不具有固定性网络的特点,自然垄断性不强,为自然垄断行业中的非自然垄断业务。Primeaux等专家对电力行业作过实证研究,他们收集了同时存在两个电力供应企业的城市和只存在一个电力供应企业的城市的可比较成本数据,发现一个企业提供电力并不比两个企业提供电力具有较高的效率。可见,并不是自然垄断行业所有产品(业务)都具备自然垄断特性,实行“一刀切”的政策是不科学的。政府层面:1989年英国修定了“电力法”,并由此设立了能源工业规制办公室(OFFER),它是一个独立于企业的专门的行业管制机构,主任任期五年,该机构职能是:维护市场秩序,保证有足够电力供应,发放电力经营许可证。英国还设立了两个监督机构,其一为垄断和兼并委员会(MMC),负责对竞争领域中,OFFER认为没有实现有效竞争的任何领域调查;其二为公平交易委员会,旨在维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在英国社会中还有专门的电力消费者委员会,共同防止消费者利益受损。市场与政府结合层面:政府在竞争领域立足于建立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交易制度。英国在此领域,建立了两个“中心”一个“市场”。两个中心是面向所有发电和配电公司开放的电力交易中心;英格兰和威尔士电力交易中心,在这里,10万千瓦容量以上的发电机组由国家电网公司统一调度,通过运营该交易中心,以竞价方式完成供求之间的平衡。在合同市场上,发电厂和用户就电价达成协议,通过谈判签定双边合同,确定上网电价。在必要时,OFFER也会作出必要的规制。在垄断领域,政府主要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规制制度。在电价上,英国政府就采取了激励规制制度。为防止垄断低效率,政府运用了最高限价(RPI-X)作为规制工具,政府经过一段时间(如3-5年)对规制模型中的变量值重新评估,重新定价格上限,上限以下,价格可以自由浮动。这样,相对于投资回报率规制来看,提供了一种能让企业在短期内降低成本,以获得较大利润的制度设计。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该方法仅运用于电力行业自然垄断业务领域,在非自然垄断业务领域由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通过上述改革,明确也解决了谁是规制者,规制谁,谁来监督规制者的三“W”问题,提高了政府管制的科学性和
管制效率。从实践来看,改革后英国取得了较大成效,老电厂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如NP1994年与1990年比成本下降了21%,同时电价下降了,如1996年比1990年家用电价下降了11%。
三、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在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角色问题
浅谈政府股市角色转换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股票市场面临的许多问题与政府在股票市场中的角色、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定位密切相关,这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随着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导致的负面作用日益突出,因此政府应当调整其在股票市场中扮演的角色,减少对股票市场过度直接干预,实现政府角色的合理转换,从而促进股票市场的稳定、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股票市场政府过度直接干预角色转换
自1990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规模迅速扩张。但是,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困扰着我国股票市场的成长和走向成熟。部分学者认为产权、政府行为和转型等方面的缺陷是导致股票市场诸多问题的制度根源。
我国股票市场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
1985年后由于拨改贷,财政拨款停止,国有企业融资来源只有依靠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对于我国国企而言,债务融资一般指银行贷款。银行完全由国家控制,这使得通过银行向国有企业提供金融资源成为可能;政府拥有强大的控制力,行政性分配金融资源,保证了体制内经济的平稳增长。但由于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及行政干预,银行主导下的金融支持政策致使我国的国有银行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累积了巨大的风险,同时,过于依赖银行使得国有企业的负债率过高。政府转而关注通过资本市场渠道来实现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股票市场的产生与发展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密切相关。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股权融资终极控制人类型“优势”远较债务融资突出,不仅无需偿还利息,本金也无需偿还,资金作为一种稀缺的要素,在这里成为“免费的午餐”。在政府的控制和主导下,上市公司绝大部分由国有企业组成。表1列出了2003年上市公司控股特征。由表1可知,即使将乡、镇政府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列入非政府控股类型,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所占比例在2003年仍有76%。2000年以前这一比例更高。
从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的股票市场是以配合国有企业改革为前提而产生和发展的,股票市场的战略定位是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服务,政府是以牺牲和扭曲股票市场的本性和功能为代价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维护社会及经济的平稳转型,这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股票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股票市场原有定位的局限性日益突出,股票市场的核心功能—资源配置功能被严重削弱,政府对于证券市场的主导和扭曲所造成的代价也越来越高昂。在股票市场中,政府作为监管者要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作为上市公司的所有者,又是特殊利益主体,存在强烈的自利性倾向,二者存在尖锐的角色冲突。因此应当重新审视和思考政府的在股票市场中的角色及股票市场的定位。股票市场定位不应再仅仅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附属物,仅仅被视为免费或廉价资金的供给机器;从股票市场中承担的角色而言,政府的视野应更宽广,不应仅仅从国有上市公司的视角,更应从包括各类企业和公众、投资者在内的全方位的角度看待股票市场。
有关政府角色的思索
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是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重要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趋势——由传统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或“新公共管理”)的发展。此书在比较分析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基础上,指出了公共管理必将代替传统的公共行政,成为一种新的典范。同时本书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探讨了政府角色的变化、新公共管理的特定方面,责任以及公共管理的新模式等内容。本文将就书中《政府角色》一章进行粗浅评析,尝试讨论在一个公共管理者眼中的政府角色和政府作用。
1政府角色的讨论以及作者主要观点的分析
休斯认为,政府具有不同的角色,其整个活动范围是难以测量的;公共部门的活动对整个经济和社会都有影响,公共管理者所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政府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对于政府的活动边界和范围的讨论,书中举出了一些相左的理论:一种是认为政府只应提供那些市场不能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其他则认为,既然政府是通过政治过程所表达出来的人民意愿的集中代表,那么其范围就不应存在限制。这些其实是反映了政府和市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间的行为界限。商品和服务是否应该一直由政府提供,还是应该将政府的这些职能移交给私营部门去完成?政府是否还要继续提供大量的补贴和进行那么多的管制(尤其在经济方面)?在经济领域,政府究竟采取怎样的行为,活动的界限在哪里?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中,正常的交易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有效率地完成,但是这并不代表就不需要公共部门。作者认为公共部门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市场机制自身不足以实现所有的经济职能;甚至,离开了政府,市场便无法运转。市场自身不足、维护市场运行的法律框架、符合社会价值观的财富分配、稳定的经济增长等问题,都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但他也认为,政府行为仅应出现于市场失灵的领域之内,政府在这些特定领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1.1市场失灵
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理论基础——市场失灵理论是政府经济职能和行为的一个重要依据。本书概括了市场失效的主要类型:公共物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不完全。市场失灵理论可以为政府行为提供某些指导作用,但如果完全将其作为政府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指南,则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产生问题。休斯引用施蒂格勒和弗里德曼夫妇的观点——将市场失灵作为政府干预的合理依据,可能会导致过多的政府干预。但是,利用市场失灵的概念人为地缩减政府活动的范围,可能会导致对其他重要价值,如公平、机会均等、民主责任、自由等的忽视。这些讨论是针对市场失灵理论运用的限度的问题。作者提醒:市场可能失灵,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政府行为也同样可以失灵。
1.2政府工具
规范并购政府角色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企业并购中政府行为介入的缘由;政府行为的效应分析;对政府行为在国有企业并购中的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企业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行为、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政府介入甚至直接替代企业并购行为成为我国企业并购的一个突出特征、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我国长期实行高就业、低收入的政策、政府的介入将会给国有企业的并购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政府行为的负面效应分析、地方政府对企业并购的排斥和恐惧造成的负面影响、政府对企业并购的盲目热衷和推崇造成的负面影响、明确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地区协调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近二十年来,中国企业的并购高潮不断,有关企业并购的理论研究也成为热点。不同于国外的是,在体制转轨背景下的中国,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与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并购,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如何规范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提出了建议。
【论文关键词】政府行为企业并购效应
企业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行为、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在西方发达国家己经司空见惯,仅美国从1897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西方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角色是政策的制定者和裁判员,主要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及采取某些特殊政策对企业并购进行间接控制。我国企业兼并从1984年最初兴起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4—1987年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为1988—1991年间的第一次并购高潮;第三阶段为1992-1997年间的第二次并购高潮;第四阶段为1997年迄今的市场化程度加强阶段。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由于我国政府既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又是社会经济管理者,同时又存在企业并购制度短缺和市场制度功能缺位的双重约束,导致我国政府处于企业并购的主体地位。政府介入甚至直接替代企业并购行为成为我国企业并购的一个突出特征。因此,如何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并购中政府行为介入的缘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其中市场起基础性作用。企业并购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易,也应通过市场本身的作用,由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决策,促使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全社会的效率,从这个角度讲,政府不应进行过多的干预。但是,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也会出现市场失灵,这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
股市政府角色转换论文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股票市场面临的许多问题与政府在股票市场中的角色、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定位密切相关,这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随着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导致的负面作用日益突出,因此政府应当调整其在股票市场中扮演的角色,减少对股票市场过度直接干预,实现政府角色的合理转换,从而促进股票市场的稳定、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股票市场政府过度直接干预角色转换
自1990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规模迅速扩张。但是,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困扰着我国股票市场的成长和走向成熟。部分学者认为产权、政府行为和转型等方面的缺陷是导致股票市场诸多问题的制度根源。
我国股票市场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
1985年后由于拨改贷,财政拨款停止,国有企业融资来源只有依靠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对于我国国企而言,债务融资一般指银行贷款。银行完全由国家控制,这使得通过银行向国有企业提供金融资源成为可能;政府拥有强大的控制力,行政性分配金融资源,保证了体制内经济的平稳增长。但由于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及行政干预,银行主导下的金融支持政策致使我国的国有银行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累积了巨大的风险,同时,过于依赖银行使得国有企业的负债率过高。政府转而关注通过资本市场渠道来实现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股票市场的产生与发展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密切相关。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股权融资终极控制人类型“优势”远较债务融资突出,不仅无需偿还利息,本金也无需偿还,资金作为一种稀缺的要素,在这里成为“免费的午餐”。在政府的控制和主导下,上市公司绝大部分由国有企业组成。表1列出了2003年上市公司控股特征。由表1可知,即使将乡、镇政府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列入非政府控股类型,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所占比例在2003年仍有76%。2000年以前这一比例更高。
从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的股票市场是以配合国有企业改革为前提而产生和发展的,股票市场的战略定位是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服务,政府是以牺牲和扭曲股票市场的本性和功能为代价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维护社会及经济的平稳转型,这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股票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股票市场原有定位的局限性日益突出,股票市场的核心功能—资源配置功能被严重削弱,政府对于证券市场的主导和扭曲所造成的代价也越来越高昂。在股票市场中,政府作为监管者要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作为上市公司的所有者,又是特殊利益主体,存在强烈的自利性倾向,二者存在尖锐的角色冲突。因此应当重新审视和思考政府的在股票市场中的角色及股票市场的定位。股票市场定位不应再仅仅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附属物,仅仅被视为免费或廉价资金的供给机器;从股票市场中承担的角色而言,政府的视野应更宽广,不应仅仅从国有上市公司的视角,更应从包括各类企业和公众、投资者在内的全方位的角度看待股票市场。
政府在旅游营销中角色探究论文
一、政府在旅游营销的目标和作用
1.树立旅游地的中长期形象和战略发展目标
政府参与营销旅游地,主要的目标和作用在于,树立旅游地的中长期形象和战略发展目标。绝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饭店、旅行社、景点等,为了竞争和生存,其经营战略重点往往只考虑短期,调查预测和具体经营行为也都是短期的,这种短期战略,必然忽视对大量全局性的、具有战略价值的和不具有直接产出性的营销的投入。
2.解决旅游业和与旅游相关的众多子产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培育旅游地的现实活力和长远成长力
现实经济生活中,信息一般是不完全的,而且获得信息往往要付出成本。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信息成本会影响到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和资源配置效率。在旅游产业中,信息的密集性有着特殊的意义。旅游产业中主客体之间、客体和媒体之间、主体和媒体之间存在大量的供需不相等和信息不充分的分布特征。很少有其他领域能像旅游那样把信息收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旅游服务的无形性、旅游设施的不可移动性和旅游产品的非存贮性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无形的旅游服务在销售时是无法展示的,而且通常在远离消费地点被预先销售。
3.政府用强有力的策划活动和热点盛事活动,增强区域旅游的吸引力和被关注程度
诠释国企改革中的政府扮演的角色
内容提要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两大理论思路中政府角色的体现;第二部分写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中是怎样定位政府角色的;第三部分写我国新政企关系架构中的政府角色定位。我试图通过理清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完成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的定位。在国有企业改革思路上,我主张坚持政府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前提下,将国有企业分为“政策型”和“经营型”两大类,“经营型”企业必须全部推向市场;在借鉴西方成功经验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从着重控制投入转向着重控制产出,二是强调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在国有企业中引进私人资本进行监督,三是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杠杆、法律和产业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在我国新政企关系架构中,将政府角色定位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监督者、宏观经济目标的设计者和调控者、市场规划者、产业政策和行业法规的制定者、市场执法和监督者、对外贸易开拓者、社会保障维护者。
引言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既有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的改善,又有体制环境的变革;体制的转变涉及多种社会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改革过程中和改革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和政府角色定位问题。国有企业改革与政府角色定位是相互包容,紧密相连的两个过程。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必然涉及政府在政企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角色的定位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给政府角色定位,弄清楚政府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首先必须理清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和政府功能与角色定位。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一是从公共行政理论看,政府是为社会运行、发展提供服务的,政府功能应适应其管理、服务社会的需要;只有理清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才能根据需要对政府管理企业的功能进行改造。二是就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讲,国有企业改革应是政府功能调整的先导;要谈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必须先讲清楚国有企业怎么样改,然后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目标,进行政府角色定位。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思路中体现的政府角色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两种理论思路。
政府经济角色管理论文
“有关政府与经济关系的问题既是政治学,也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无论对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同样重要。”(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蒂:《政府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三联书店出版,1992年,第1页)。对政治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历史渊源久远,最早可以追溯至法国孟克列钦重商主义思想,18世纪,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说对政府与经济关系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为今后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一些新的经济学学说不断涌现出来。例如德国的新历史学派、美国的制度学派、边际学派、数理经济学派,以阿弗里德?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为代表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机之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在国际学术领域,政府干预主义思潮与自由放任主义思潮一直主导着政府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各个国家依据本国不同的实际情况,在处理政府与经济发展关系中采取了不同的理念模式,如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发展模式、瑞典民主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日本法人式以及东亚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等等。不同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对各个国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单元从把握有关政府与经济发展理论的脉络及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通过重点探讨某些经济政策的政治含义、自由放任与积极干涉之间的取舍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和亚洲金融危机与政治有关的成因,加深对政府与经济发展的理解认识把握。
政府的经济角色
约翰?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处于政府角色分为必要的政府角色与可选择的政府角色,其中,必要的政府角色包括保护人身与财产的安全、防止和制止暴力和欺诈,以及增进普遍福利。而可选择的政府角色主要是指命令式干预或非命令式干预。近代意义上的政府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结构之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政府角色并不完全相同。在早期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主要承担“守夜人”的角色,很少干预经济生活,“自由放任”是当时奉行的信条,人们普遍认为“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后,“看不见的手”一度失效,政府角色从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政府角色表现为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大规模干预。70年代出现的“滞胀”,则表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干预性角色又走过了头,于是,各主要发达国家又对政府角色开始进行重大调整,从“看得见的手”发展到“有限制的适度的国家干预”,即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这两只手的结合。一直到现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角色还在作继续的调整。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政府角色设计的合理和优化,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自由放任的思潮
1、新古典学派的论点
阿弗里德?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为代表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他将供求论、生产消费论、边际效用论、节欲论等各种经济理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折中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为前提假设,完全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解释时常价格的形成和波动,并借以说明资源的配置和收入分配问题。根据这一理论体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但使每种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应得的报酬,而且还可以自行调节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从而是完善的,因此该学派认为通过市场的自行调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因此国家干预是不必要的,应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中,由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它的主流学派位置也被凯恩斯主义所取代。
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的定位
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的定位
内容提要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两大理论思路中政府角色的体现;第二部分写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中是怎样定位政府角色的;第三部分写我国新政企关系架构中的政府角色定位。我试图通过理清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完成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的定位。在国有企业改革思路上,我主张坚持政府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前提下,将国有企业分为“政策型”和“经营型”两大类,“经营型”企业必须全部推向市场;在借鉴西方成功经验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从着重控制投入转向着重控制产出,二是强调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在国有企业中引进私人资本进行监督,三是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杠杆、法律和产业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在我国新政企关系架构中,将政府角色定位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监督者、宏观经济目标的设计者和调控者、市场规划者、产业政策和行业法规的制定者、市场执法和监督者、对外贸易开拓者、社会保障维护者。
引言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既有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的改善,又有体制环境的变革;体制的转变涉及多种社会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改革过程中和改革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和政府角色定位问题。国有企业改革与政府角色定位是相互包容,紧密相连的两个过程。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必然涉及政府在政企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角色的定位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给政府角色定位,弄清楚政府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首先必须理清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和政府功能与角色定位。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一是从公共行政理论看,政府是为社会运行、发展提供服务的,政府功能应适应其管理、服务社会的需要;只有理清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才能根据需要对政府管理企业的功能进行改造。二是就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讲,国有企业改革应是政府功能调整的先导;要谈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必须先讲清楚国有企业怎么样改,然后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目标,进行政府角色定位。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思路中体现的政府角色
政府预算机构角色转变论文
【摘要】绩效导向预算是建立在计量经济学基础上的一种公共财政管理工具,随着绩效预算在我国公共预算管理中的推广应用,政府预算机构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一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绩效导向预算预算机构角色转变
绩效导向预算(PerformanceBudgeting)是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并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也就是把资源的分配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的预算系统。简单地说,政府实施绩效预算是为了提高效率和效度,即增强公共财政责任。广义地讲,这是一场由管理者发动的、自上而下地控制总支出的手段,同时也是纳税人初始的、自下而上地追根问责的诉求,还是一线管理者在项目管理中为了提高效率、彰显效度的自发运动。随着我国公共预算透明度的不断提高,绩效导向预算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预算模式,政府预算机构的角色转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一、绩效导向预算的相关理论模型
绩效预算是一种建立在计量经济学基础上的公共财政管理工具,需要通过大量科学地精密测算以界定政府部门的工作绩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货币资金管理模型。在绩效预算构建过程中,数量经济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生产函数模型,其应用最为广泛。
生产函数是一种技术关系,它表明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由每一组特定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所能得到的最大产出或收益。一般生产函数模型是计量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统计研究之一,由柯布(C.W.Cobb)和道格拉斯(P.H.Douglas)于1928年提出。它在企业管理中被广泛地应用,其目的是度量投入产出的效率。绩效预算采用绩效测量与比较,将企业组织的科学管理办法运用到政府绩效预算中。具体是通过测量政府活动或计划的有效产出,再计算出每一项活动或计划需要的单位时间和单位费用,进而归总计算出整个部门的预算,进而比较实际的投入产出率与预期的投入产出率,以确定政府工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