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14:51: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府会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当代政府会计运算的选择
政府会计是指以政府作为会计核算主体,用于确认、计量、记录政府接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报告政府运行的宏观经济信息以及政府对公共财务自愿管理的业绩及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会计系统。在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下,政府会计是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整合。现代政府职能已逐步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兼具受托责任。完成好这一使命有赖于政府会计系统对政府所掌管的经济资源及其投入和产出的结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便如实反映政府履行职责和实现职能的情况。
1收付实现制下的我国政府会计
传统的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确认的是实际入库的预算资金,便于安排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并如实反映预算收支结果。此外,收付实现制操作简单,易于理解。在收付实现制下,实际只产生现金流量表信息,按现金收到确认的收入并不完全符合收入要素的定义,当收入实现和收款不同期发生时,收到的现金不代表当期收入的真实情况,而是反映现金流入;按现金支付确认的是支出并非费用要素,当费用发生和付款不同期发生时,支出的现金不代表当期付出的真实代价,而是反映现金流出。这样收入与支出的差额不反映净资产或结余变化,而是现金净流量。对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下要求信息透明度问题,它可能无能为力,有时甚至会误导政府决策。
收付实现制的“不分期”、“不配比”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不客观”、“不可比”。具体来看:
1.1收付实现制导致会计信息不客观
如上所述,收付实现制不能真实地反映当期财政收入和支出。在收付实现制下,将本不属于本期国家财政收入的资金确认为当期财政收入,会导致当期财政收入的高估,提高了政绩。同时低估当期的财政收入,将本属于国家财政收入的资金不确认为当期财政收入,挪作他用。在收付实现制下低估当期的财政支出虚增了国家可供支配的财力资源,不利于国家各个年度的预算编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耗费,不能进行准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从而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
深究我国政府会计改革
摘要:中美政府会计发展进程不同,从会计核算基础来看,美国政府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中国政府会计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所处会计环境的不同。会计是一定环境的产物并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政府会计亦是如此。因此,我国的政府会计基础改革要适应本国的环境才能奏效。
关键词:政府会计;会计环境;会计基础
政府会计基础改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在政府会计基础改革方面,已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是从制度本身来谈改革,而忽视了所处的会计环境的影响。确定会计基础,要考虑会计环境,不同的会计基础适用于不同的会计环境。相比美国而言,中国政府会计基础改革进程缓慢,其原因并不在于权责发生制制度本身,而主要是目前我国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的条件还不成熟,这些条件就构成了影响政府会计基础改革的会计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权责发生制强调交易的经济实质,收付实现制更注重与预算的一致性。我国政府会计管理控制过程以预算会计为主,这就更依赖于收付实现制,从而影响了改革的步伐。政府会计基础改革首先受政治环境的影响。会计是反映客观经济活动的工具,所以经济的发展状况会影响会计活动,从而影响会计基础改革。政府会计基础改革实施的主体是会计人员,而会计人员的观念、素质是在一定的文化教育环境中形成的,所以文化教育环境势必会影响改革的进程。政府会计基础改革中涉及大量的数据转换,这就需要计算机系统的支持,所以科技发展水平也会影响改革的进程。当然,政府会计基础改革离不开具体的法律环境。由此可见,政府会计基础改革要顺利,首先要创造一个改革的会计环境或者在改革的同时改善环境,所以本文换个角度,通过分析中美两国政府会计环境的异同,寻找更适合中国政府会计基础改革的会计环境,来促进政府会计基础改革。
一、中美政府会计环境对比
(一)内部环境(见表1)
政府会计改革与审计推动研究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诱致性因素
政府会计改革是一个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3](P131)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4](P3)政府会计制度是规范政府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进而调节各个利益相关者社会关系的正式规则。近年来随着政府会计环境的变化,产生了诱致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因素,进而产生了潜在的制度收益,这表明现有政府会计制度安排有待改革。(一)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国外有关学者运用社会经济地位指标进行的研究表明,信息使用者收入水平越高,承担的税负就越高。处于较好社会经济状况的个人比较关注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的信息披露,这也会促使一个更富有信息量的政府会计系统的发展。[5](P51-5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在经济的推动和全球化的冲击下,人民的政治需求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公众和组织有序参与政治活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参与治理的激励促使公众希望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形成对公开、真实、完整、充分的信息的需求。就政府会计信息而言,要求从过去主要对预算执行信息的需求转向公共管理绩效、公共服务成本和财政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从而知晓、监督和评价政府的治理行为和绩效。显然,现有的以预算管理为导向的政府会计制度存在着不足,不能使公众和组织更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推动改进政府治理。(二)现代政府优化治理的意识增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进行了公共管理改革,改进公共部门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政府信息透明度。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变革理念,改进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积极履行政府职责,追求良好的治理。从政府信息的角度讲,以下两个方面提高了对政府会计改革的需要:一是注重公共资金使用的规范和绩效,追求资源配置使用的绩效最大化,真实准确反映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与耗费。如公共财政制度改革需要政府会计改革以便提供技术支持和成果评价;财政投资支出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必然要求在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二是关注政府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一些国家爆发的政府债务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高度关注经济安全特别是国家(政府)的安全。因为国家是全部风险的终极承担者,而这些风险事关国家主权的安危。(三)其他因素的影响与作用随着政府对外交往程度的扩展,国际社会也会对我国政府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提出要求。寻求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政府同样面临着来自全球竞争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比国内利益集团的博弈更不可忽视。不可否认,政府会计不仅是一国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也是一国行政水平与治理理念和开放态度的信号传递,还是各国之间交流的对话平台。制度的比较优势也会成为制度变迁的诱因,少数国家所运用的政府会计制度及其所体现出的制度竞争优势必然为其他国家所效仿。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项制度变迁能否发生,并不在于旧的制度是否效率低下。制度变迁有它的产生环境和诱因、供需关系和动力机制。制度变迁的需求并不必然发生制度变迁的供给。制度变迁的供给,取决于政治秩序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比一般的物品供给更为复杂。制度的产生又是社会各既得利益集团权力或力量对比的结果。虽然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诱致性因素已经得到体现,但是在现实中未能获得足够的作用空间。再加上政府主导社会下的政府会计制度供给主体与被规范客体同一性的矛盾,致使真正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进展缓慢。(一)政府会计改革的诱致性因素没有获得完全的作用空间知识基础是制度变迁的依赖因素之一。在全球开放的当代社会,有关政府治理与公众参与政治的社会知识已经比较普及,国外所进行的政府会计改革经验也给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制度选择借鉴。政府会计改革在知识基础上应当不存在问题。政府会计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既有制度路径形成的阻碍、会计制度变迁成本和变迁收益的对比关系。第一,既有制度路径的阻碍。制度结构中的许多制度安排是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所以一项制陆晓晖: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审计推动度变迁需要其他制度的配套,如果其他相关配套制度还处于原有制度框架下而没有适时的改变,那么改革将难以推行。虽然我国的民主建设取得很大成效,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的程度加深,对政府的信息知情权增加,但并没有能够更多地影响政府行为。这一点从政府部门公布“三公”经费开支的过程使得公众不满也可看出。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下,政府与立法机构间属于强势政府与弱势立法机构关系,加之全民直选机制的缺乏,我国的政治竞争环境属于低竞争状态。政府部门整体上相比其他利益团体,还处于主动位置,有着一定的力量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利益集团对于政府会计改革的愿望就不一定得到强烈响应。第二,政府会计改革的成本与收益。政府会计改革是一项大型的系统工程,涉及制度的信息搜寻成本、选择成本和风险、设计成本、转换成本和运行成本等,除了信息搜寻成本较低以外,其他成本都会比较高昂。比如选择哪种政府会计制度、会计制度机会成本与风险的评估、会计信息提供成本和会计人员培训成本等都是需要考虑的。趋向于“企业化”的未来政府会计与现有的预算会计相比,并不是简单的修订和补充,而是政府会计观念的重塑和新的概念框架以及财务报告体系的建立。同时,政府会计改革的收益并不像企业会计改革那样明显和及时。依托于活跃资本市场的企业会计改革影响及时、效用突出,可以立即引起利益相关者的获利改变,将制度的外部收益内部化。而处于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环境下的政府会计改革,则不会迅速产生明显的收益,在路径依赖的惯性作用下,制度诱致性变迁的激励显然不足。(二)我国的政府主导型体制强化了政府会计制度供给的矛盾性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物品,一般由国家供给。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具有交易费用低、更有效和规模经济的优势。由政府通过命令和法律实现的制度变迁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我国会计制度具体由属于政府部门的财政部制订并颁布实施,通常采取渐进式的逐步推进方式,先在某一范围内试验,再总结,再推广,最大限度地减少新制度的推行阻力,减少交易费用。与企业会计制度安排关系不同的是,虽然制度供给方都是财政部,但是企业会计制度的规范对象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企业利益集团,而政府会计制度的规范对象则是政府部门,更多地主要就是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这就产生了制度供给的矛盾性。国外的政府会计制度制订机构很多也是在财政部,或者是财政部与其他部门联合成立的机构。如英国,中央政府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在财政部,财政部制定政府会计准则时,应征求财务报告咨询委员会(FRAB)的意见,它是财政部下设的相对独立的机构。在美国,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ASAB)是联邦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它由10名成员组成,其中3名来自联邦财政部、预算管理办公室(OMB)和审计总署(GAO),1名来自国会预算局,其余6名来自非政府的私人部门,其中,联邦财政部、预算管理办公室和审计总署三个部门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均有一票否决权。政府会计制度安排关系的这种自我供给自我消费的特殊性,使得政府会计制度变迁效率更高,阻力更小,但是受制度消费者自身意识影响更大。当制度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足时,制度供给者的供给也就不足。所以,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多是制度的强制性变迁,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既是制度的强制性变迁,更多是制度的诱致性变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受到议会和公众的制约更多,影响更大,更有进行政府会计改革以迎合各利益主体的动力。而我国当前可以说依然是个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部门自身的意志对改革的发起、进程和力度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于前述的各种原因,财政部的政府会计改革就不免难有实质性的进展。(三)政府会计改革本身影响大难度大政府会计的对象涉及的是公共资金领域,从会计是对产权的核算和确认与保护,即产权会计的角度讲,政府会计维护着公域的秩序,牵涉到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当产权关系发生大的变迁引起产权制度发生变革时,会计制度也会因此而变革。不过公产权中的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变化更加复杂,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使如何均衡各方利益的难度增加。政府也是有限理性的,制度安排的复杂性会产生制度供给的不足。另外,从政府内部的角度讲,政府官员为了实现预算最大化目标,通常会占据信息优势地位,影响委托方或监督方对其进行业绩考评的结果,以此来拒绝以改善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政府财务透明度为目标的政府会计改革,保持其信息优势地位。政府会计人员出于执业惯性与抵御竞争的考虑,也不可能自发支持政府会计改革。
我国政府审计应在推动政府会计改革中发挥作用
在一个国家之中存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存在不同的民族或种族,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些不同的主体常常有不同的需求。政府也不是一个单一的利益主体,政府内部的不同部门也有不同的需求。制度创新的供给主要取决于一个社会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和力量对比。制度变迁的直接推动力是各个利益集团维护自身利益的活动,他们之间的政治博弈将决定改革的方向与最终的效果。制度的消费没有排他性,因而在制度变迁的推动中存在着搭便车的问题,出现了集体行动的“困境”。这时,“选择性激励”也许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选择性激励驱使潜在集团中的理性个体采取有利于集团的行动。[7](P41)如果参与制度变迁的某个团体能够获得较多的制度变迁收益(包括经济的、荣誉的等等),分享更多的合作收益剩余,其为集体利益行动的效用符合自身的效用,便有激励去推动制度的变迁。政府审计作为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利益集团,可以通过政府会计改革获得收益,应当努力推动政府会计改革,影响改革的方向与成果。而且,相比其他利益集团,政府审计有着更多的便利条件参与其中。所以,政府审计应当在政府会计改革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推动政府会计改革的前行。(一)政府审计努力推动政府会计改革是政府审计自身的需要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关系密切,政府会计本身就是政府审计的主要对象之一,是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内生的免疫系统,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功能,推动着国家实现良好治理。政府审计监督权力运行、关注政府活动绩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依托具体的审计业务和审计对象。如通过政府的资产负债信息了解政府财务状况,分析潜在风险,揭示问题,提出建议,以维护经济安全运行,避免出现政府信用危机;通过政府资产负债成本信息分析评价政府的运转绩效,帮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通过政府财务报告全面反映政府的经济活动,为评价政府的经济责任提供基础;通过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为监督和制约权力提供条件。目前的政府会计信息不能很好地满足政府审计不断深化的审计职责,借助政府会计改革,政府审计可以更好地发挥审计作用,履行审计职能,获得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实现审计组织的价值,提高政府审计的影响力。政府审计发展与政府会计改革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能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二)政府审计推动政府会计改革的优势分析政府审计推动政府会计改革不仅存在无形而巨大的选择性激励,而且更具备其他集团所不完全拥有的优势。第一,体制优势。政府审计与政府其他部门同属于政府行政体制内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最终职责、运行目标和存在环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与政府和其他部门有着正常和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交易费用低,可以直接表达政府审计对政府会计改革的诉求。第二,专业优势。政府审计具有较高的专业性。由于业务上的要求,政府审计对政府会计比较接近和熟悉,对现行政府会计存在的不足、不同政府会计模式的特点、政府会计改革的可行性和路径选择等方面的问题,有着比较深刻细致的了解,能够提出比较切实可行具有实际意义的改革建议。第三,信息优势。政府审计作为专门的经济监督部门,通过日常大量的审计业务,直接掌握了第一手的包括政府会计方面的资料,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债务审计等,都涉及到了政府会计的各方各面,常年积累的丰富信息为政府审计增加话语权、提高参与改革的效率提供了深厚的保障基础。(三)政府审计推动政府会计改革的措施政府审计作为政府会计改革重要的推动力量,可以采取很多的措施来有所作为。在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政府审计在很多方面加强对真实完整透明的政府信息的要求,突出政府会计的重要意义,充分拉动对制度变迁的强烈需求,来强化制度的供给,从而推动政府会计改革。1.政府审计通过审计行为推动政府会计改革(1)政府审计通过日常相关的审计业务工作来推动政府会计改革。预算执行审计、部门决算审签、经济责任审计等都可以作为大力推动改革的途径。例如,在审计报告中指出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和导致的后果,提出政府会计改革的建议,引起财政部门和更高层级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决算审签制度通过对决算报表的审计,提出审签意见,提高预算部门的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决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综合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能够极大地促进政府财务报表体系的形成,推动政府信息的规范、精确、全面。在经济责任中,为评价政府领导的经济责任,需要政府财务报告反映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当前全面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从信息的需求方面提出了对政府会计的要求。事实上,国家投资、预算执行、政府债务、经济责任审计等表明,现实中存在着大量因政府会计的制度性缺陷导致的信息不完整、不真实、不可靠,影响了会计信息的价值,掩盖和模糊了公共资金的真实状况。政府审计以自身业务实践的证据说明问题,具有极高的可信性和说服力。(2)政府审计通过实施审计发展战略推动政府会计改革。一项制度的变迁需要其他相关制度的变化和拉动,审计发展战略是关于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政府审计发展的一个宏观计划和主要的实现途径与策略,是关于审计机关在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履行法定职责的一个长远规划。[8](P33)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的运行目标和职责是要监督制约权力、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提高治理绩效,实现国家良好治理。政府审计发展战略必然要体现治理的要义,通过政府审计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促进政府部门更加关注职责、关注绩效、关注风险,进而内生出包括对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力激励,并积极行动,加快改革步伐。如政府审计关于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的发展战略已经对政府会计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审计提出的着眼于发展民主法治和依法行政的需要,积极推动财政预算及其执行结果公开,也将促进政府会计改革进行。2.政府审计通过其他途径推动政府会计改革政府会计改革需要外部环境的推动,制度环境的部分变化是改革的先决条件。在日常业务程序之外,政府审计还可以运用其他的方式表达意愿,促进会计改革环境的充分成熟。例如,向权力部门和国务院提交关于政府会计改革的建议,以政府审计实践的视角,运用信息优势从宏观层面总结提炼政府会计制度性缺陷导致的各种问题,提出有关的改革诉求。也可以在其他关于绩效审计、债务审计等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政府会计改革。同时,政府审计要主动加强关于政府会计改革的理论研究。知识积累对制度变迁具有正效应,良好的学习机制有利于技术与制度的创新。提高政府审计自身关于政府会计的研究水平和力度,才可能有扎实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准确适度地参与到政府会计的改革中,提升政府审计在政府会计改革中的规范性和信赖度,真正成为政府会计改革的有力咨询。而且,一定规模的理论研究可以形成强烈的舆论氛围,强化信息宣传的导向。此外,政府审计还可以通过参与讨论、参与政府会计制度制定等争取在政府会计改革中的发言权的方式,积极推动政府会计改革。
政府会计改革研究论文
目前我国的会计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预算会计指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经一系列改革已经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相协调,而预算会计目前实行的是1998年实施的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内的预算会计制度。我国目前政府会计体系仍沿用原来的预算会计管理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预算会计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原有的预算会计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实的需要,建立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三足鼎立”的会计体系模式是现实的选择[1]。本文重点探讨和研究政府会计改革的相关问题。
一、政府会计面临的挑战
(一)会计的体系不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尽管对预算会计管理体系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正式规范的标准体系,随着部门预算的编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等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客观上要求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统筹考虑,构建一体化政府会计。只有明确了预算会计的分类,才可以明确各个类别会计核算的目的,根据其活动目的考虑其会计核算的特点加以规范,以充分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二)核算的内容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政府职能的转换强调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受人民之托,用人民的资金,来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包括对国有资产管理、债务管理和财政资金的使用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控,而这些都离不开政府会计的改革和政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科学、合理和完整的会计信息,而信息是由政府会计核算的内容所提供的完整准确的数据所支撑。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实质上只是财政收支会计,核算内容主要是财政收支活动,没有覆盖全部会计要素,特别是在诸如固定资产和长期负债核算和管理方面有明显不足。政府的固定资产只由行政单位会计记录,各级政府的财政总决算并不反映固定资产情况,对长期负债以及其他政府债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和核算。所以政府会计核算的内容,不能全面地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的整个财务状况,越来越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中国政府会计规范探究论文
摘要:政府会计规范的基本任务是规范政府会计行为和业务操作。国外政府会计规范有准则模式和制度模式两种,笔者在借鉴先进经验和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现阶段应建立“以基本准则为统领,以制度为主体”的政府会计规范模式。
关键词:政府会计规范;准则模式;制度模式
政府会计规范体系是用于指导和规范政府财务会计信息产生和传输的系统,基本任务是规范政府会计行为和业务操作。选择适合的政府会计规范模式的要求有:立足国情,尽可能与国际惯例协调、趋同;适应财政诸项改革的需要,体现政府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关要求;力求理论上讲得清,实务上行得通;改革成本低、效益高,社会震动小。
一、政府会计规范的两种模式
在国外,由于政府会计功能定位的不同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法制理念的差异,导致各国的政府会计规范模式也不尽相同。论文百事通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准则模式,即用准则形式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用指南或手册形式规范账务处理和业务操作,这一模式以美国、英国为代表;另一种是制度模式,就是把需要规范的内容都置于制度内,这一模式以德国、法国为代表。一般而言,侧重于财务会计管理的国家,多采用准则模式;侧重于预算会计管理的国家,一般采用制度模式。
二、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会计规范体系的缺陷
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论文
摘要: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就其本质而言,作为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的确认标准,是一项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或是一种假设。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现行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的缺陷,提出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必然性、重要意义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预算会计政府会计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指以交易或事项的是否发生来确认和记录收入或支出,以计量会计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取得的财政收入与消耗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差异,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某一会计主体某一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等情况。收付实现制,又称为现金制,是指以现金的实际收付来确认交易或事项,计算会计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现金收入支出之间的差额。实施这一核算基础的目的在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某一会计期间现金的筹措情况、使用情况以及报告现金的余额等信息,主要满足管理者重点关注现金余额,控制现金变化的需要。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就其本质而言,作为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的确认标准,是一项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或是一种假设。前者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基准确认收入和费用,后者以权利义务的发生作为基础确认收入和费用。从会计信息的内容来看,权责发生制信息更具决策的相关性,更全面、更完善,能够较好地反映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正如美国学者Clarst.Homgren所指出的:“权责发生制下的收益能更好地计量营业成果与付出努力的关系,现金收付制只关注主体通过目前营业所获现金的能力,这是个狭隘但又重要的问题”。
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的缺陷
收付实现制已不能适应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近年来,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政府投融资主体多元化,随着私人部门介入公共领域,对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议政府会计引入公允价值的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政府会计中引入公允价值的可能性,并初步在政府会计各要素中引入公允价值。
[关键词]政府会计;公允价值
1公允价值在政府会计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传统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存在一个悖论,即不能同时获得可靠性和相关性,它们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产生这一悖论的主要原因是传统会计的计量模式是一维的,对于同一会计事项,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之间只能取其一,而历史成本强调可靠性,公允价值强调相关性。人们对公允价值的不信任感致使会计信息严重不相关,财务报告正在加速丧失其作用。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政府会计通过采用多维计量方式,将彻底消除这一悖论,可靠性和相关性将实现统一。这种多维计量方式将产生多维的会计信息,综合地反映政府服务提供的情况。
扩大预算会计对象范围,即扩大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范围,原有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会计要素的范围都将得到扩充。预算会计中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用历史成本计量预算资金尚可,然而一旦扩大会计对象范围,历史成本的弊端必然暴露无遗。经济越发展,公允价值会计越重要。
政府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不完全相同(资产、负债及收入相同),但可以对应起来:净资产对应所有者权益、支出对应费用、利润对应结余。资产是会计要素的基础,其他会计要素都可以用资产来定义:资产是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流入。负债是将来可能要放弃的经济利益,具有与资产相反的特征,因此被称为负资产。净资产是未来经济利益的净流入,即资产和负债的差额。收入是净资产的增加,支出是净资产的减少,结余是收入和支出的差额。资产是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流入,而未来经济利益通常用未来现金流量来计量,因此资产最主要的本质特性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既然所有的会计要素都可以用资产来定义,则未来现金流量是最能恰当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性的会计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符合会计要素的本质特性。推广到政府会计中,同样如此,以公允价值计量政府会计中的资产,则其他要素也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即公允价值在政府会计中得到了全面应用,则建立了基于公允价值的政府会计。
深究国内外政府会计目标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行政府会计改革。明确政府会计目标,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这对于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国内外政府会计目标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立足我国国情,会计论文对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政府会计目标;会计环境;受托责任
以目标作为财务会计与报告研究的逻辑起点是规范会计理论中的主流理论,而会计目标受其所处的会计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改革中,并未提出明确的预算会计目标,但“政府会计改革和政府会计准则建设应当理论先行,能使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有的放矢,少走弯路,才能使我国政府会计标准的制定和政府会计改革能够真正解决我国实际问题”(刘玉廷,2004)。因此,明确政府会计目标,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这对于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国内外政府会计目标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立足我国国情,对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进行了探讨。
一、政府会计目标的涵义
会计目标即提供财务信息或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或目的。理论上,会计目标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不同观点。受托责任的概念起源于两权分离,当所有者把经营权委托给人时,人就承担了受托责任,他们要管理好委托人的财产,并就财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如实地向委托人报告。因此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委托人关注的是信息的可靠性。其后,由于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很多的委托受托关系都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委托人和受托人并不直接接触。此时,委托人除了关心受托责任的履行外,开始更加关注受托人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有利于其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决策,故产生了“决策有用观”,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政府会计目标即为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或目的,目前,国内外关于政府会计目标的论述也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但由于会计环境的不同,各国的政府会计目标在不同程度上也呈现出差异。下文对国内外政府会计目标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述评。
二、国外政府会计目标研究述评
政府会计制度缺陷与对策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财税体制改革和财务管理改革的深入进行,现行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又显现出诸多新问题,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在分析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制度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现行政府会计制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政府会计;预算会计;对策
自1951年《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政府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政府会计制度》两项制度实施以来,我国政府(预算)会计制度至今已过去50多年,经过多次改进和完善,已经形成了现行的以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主的制度体系。
1现行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
1.1紧盯预算的核算对象难以满足政府、社会公众等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平衡计分卡在政府会计的应用综述
[摘要]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政府会计开始越来越多地借鉴企业管理会计的先进技术,如平衡计分卡。本文探讨了平衡计分卡在政府会计中运用的可行性,并具体分析了平衡计分卡在政府绩效评价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运动;平衡计分卡;政府会计
1新公共管理运动促使政府会计技术的改进
罗辉(2006)认为,政府管理会计是公共部门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效益为目标,为公共部门经济与管理活动全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提供会计信息服务的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系统。它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后受到各国公共部门的重视与运用。
20世纪70年代后,针对政府面临的各种问题,西方各国开展了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并在全球迅速推广。新公共管理强调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运用。新公共管理运动导致了公共部门方式与理念的转变以及技术和方法的改变。由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无法使公共部门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也无法适应环境,不具备强调绩效、注重产出和结果等特征,那么就需要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引入企业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方法,所以政府管理会计不能满足于传统的基于预算、成本与绩效的方法,需要引入企业管理会计的先进方法,而平衡计分卡就是近年来在企业管理会计中广为流行的一种方法。
2平衡计分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