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14:15: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府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府管理转型
一、政府在西部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论依据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多种重大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正在引发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要抓住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政府继续充当经济增长主体,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政府掌握较多的资源要素配置权,会抑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必然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动用公共资源和行政手段,介入市场竞争过程,会扭曲土地等要素的市场价格,鼓励和保护低效率,增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冲动;一些地方采取措施保护本地市场和本地企业,设置行政壁垒、分割市场,会扭曲和削弱了政府的监管行为、弱化了监管能力;一些地方政府将自己的经济增长目标分解给部门和企业,替企业“招商引资”、以特殊优惠吸引鼓动企业投资,以及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高管人员任用的干预,扭曲了政企关系,抑制了企业活力;出现的不良业绩有人“买单”,企业也就失去了改善的动力;政府经济职能过度扩展,挤压了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空间。政府对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的干预,使他们不能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中独立发挥作用。没有市场中介的服务做支撑,使企业有事就得求助与政府,市场作用难以很好发挥。
二、西部开发过程中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城市功能体系不完善,产业结构趋同,政策普惠化以及政府行为不规范和低效率等问题。
1.西部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损害了分工效益,使区域间结构性矛盾激化,由于缺乏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国产业分工的角度对本地区产业选择和定位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只是从地区资源禀赋状况出发进行产业选择,甚至出于地方政府非理性的“政绩意识”,完全缺乏客观依据和基础而盲目仿效发达国家或地区选择高科技产业,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因主导产业选择上的类似和产业结构的趋同而使地区的相对优势丧失;另一方面,趋同的产业结构不仅进一步加剧了地区之间在招商引资上的激烈竞争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对外资的吸引力。
2.城市功能体系不完善。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在于能否造就出若干个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中心城市,加快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在于能否造就出若干个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中心城市,加快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及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城市体系结构的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利用、房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西部城市普遍开放程度低,在城市的建设和经营上,计划经济的色彩较为浓厚;且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对外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有排斤心理。同时,城市化相关政策和基础设施不配套。如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问题、融入城市社会的问题、教育特别是子女的教育问题,都
政府公共管理
一、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性质
(一)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民主政治性
在民主的社会里,政府组织是由大众所创立的,为了大众而设立,以及需要对大众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法治政治,因此,民主政治更是责任政治。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体现了民主制度的发展。政府从不负责任,到负完全的责任,是由于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
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种委托-之间的关系来概括。委托-理论是伴随着现代股份制公司的出现和发展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其核心是通过明确委托人与人特定的责、权、利关系,建立相应机制,处理公司结构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以及各层组织之间的关系。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委托-关系可以广泛地发生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的活动中。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公民的委托,公民委托的前提是政府必须为公民的利益而行使公共管理权力,同时,不允许政府滥用公共权力,并且行使权力者必须因使用了公共权力来承担相关的责任。
但是,在现代社会,从权力的运作方式来看,政府权力在不断扩张。社会发展也要求政府扩张权力,而权力的扩张如果缺少了边界,那么权力总会越过边界而发生滥用权力的现象。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碰到政府权力扩张的现象,政府自身也有不断扩张权力的动力,如果缺少对于权力的控制的方式,政府权力仍将继续增长。
公共部门权力的增长具有两面性,由于国家权力的存在,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权力的存在也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正如诺思所说:“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1]政府权力运用适当可以让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乃至出现超越常规速度的发展,但是,一旦政府权力使用不当,将会严重危害到民主政治前途。在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上,最好的解决之途就是:“授予政府多少权力,必须课以相等的责任。”
政府管理变革论文
经济全球化已经对世界各国的公共行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全新的要求。全球化进程中的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问题也日益为各国政府所密切关注。
一、经济全球化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新的世界性经济运行机制的启动,跨国公司、全球金融机构、世界性经济组织等成为主要角色先后登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加强。全球范围内的组织国际联合、控制资源流向、影响经济生活、引导文化潮流、操纵信息媒体,深刻地影响着主权国家的社会生活,也对传统的权力运作带来了挑战。哈贝马斯认为,全球化的经济超出民族国家的调控能力,迫使人们去寻找替代方案——如把迄今民族国家所承担的社会福利职能转让给跨国机构。对于政府来说,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政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主权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性既有利于用规则贸易取代强权贸易,从而给予发展中国家自我保护的手段,也将为国际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由于在客观上要求分工的深化与市场规模的扩张,全球化也推动着生产从国内区域间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推动着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在追逐规模效益与分工效益的过程中,跨国公司通过投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协调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格局,推动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向哪个地区,就会加速哪个地区的发展。同时,全球化也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各国都在力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加速自身发展。因此,全球化无疑拓宽了政府活动的空间和领域。
另一方面,全球化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典型的后发型国家,中国要成功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在全球化竞争中立稳阵脚,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得力的政府,求真务实、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政府,放眼全球、目标远大、应急有策、精干高效、运转灵活的政府。但现有政府管理体制仍旧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政策的可预见性和法规的透明度不高,依法行政的理念很难植入。从依法治国的理念载入宪法到有法必依成为行政主体的自觉行动,中国的历程十分漫长。另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甚至知法犯法的情况在实践中依然大量存在;凭经验办事、按首长的指示办事、看上级的脸色办事、搞“暗箱行政”等情况在一些地方还屡见不鲜。内部法规大于国家法律,造成垄断经济,即“权力经济”,其主要表现为:市场准入,壁垒限制;长官意志,一言九鼎;行业垄断,为所欲为;法规体系薄弱,程序性法规匮乏。这些表现都与全球化不相容。
采购管理政府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区属机关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完善和规范政府采购运行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下简称“采购法”)及有关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区属机关事业单位(以下简称“采购单位”)实施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采购活动,适用本办法。
政府采购范围:按照区财政局公布的“**区政府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执行。
第三条政府采购实行监督管理与操作执行相分离的管理体制。
区财政局是区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政府采购活动中的各项监督管理职责,具体工作由区政府采购办公室(以下简称采购办)负责。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研讨
摘要:政府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系统的危机管理包括危机的预防与应对。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能够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一个有序、规范、条理的轨道中,保证政府在危机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预防管理
Abstract:Thegovernmentpubliccrisisisrefersto,inthegovernmentmanagesintheaffairofstate,hasliketheearthquake,epidemicdisease,theeconomicalfluctuation,theterrorismandsoontocausetheheavylossessuddenlytothesocialpubliclifewiththesocialordertheevent.Occursmoreandmorefrequenttodayatthecrisis,acountrymustreducecrisis''''soccurrence,reducescrisis''''sloss,enhancesthegovernmenttodealwithcrisis''''sefficiency,mustestablishsystem''''scrisismanagementmechanism.System''''scrisismanagementwithdealsincludingcrisis''''sprevention.Theeffectivecrisismanagementmechanism,canacceptgovernment''''scrisismanagementapersonorder,thestandard,inorderlinesstrack,guaranteedthegovernmentwhenthecrisisoccurscanintheshortesttimetheeffectivereassignmentsocialresource,bringsthelossthecrisistoreducetothelowestdegree.
keyword:Governmentpublic;Crisismanagement;Preventionmanagement
一、政府公共危机的预防管理
1.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是危机预防管理的核心部分,其职能是对各种潜在危机进行预测,为危机的处理制定有关策略和步骤,危机发生后,指挥中心立即做出反应,负责指挥危机的处理。在美国,危机管理的决策中枢由总统、副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国务卿、国防部长等组成。俄罗斯的决策指挥中心由总统、国家安全秘书、紧急情况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等组成。从世界范围看,总统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机制,议会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理为核心的机制。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没有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中心,灾害发生后,一般都是临时成立工作组应付危机,这种工作组不能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缺乏对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行有效总结、分析、保留和借鉴。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危机的社会里,只有成立常设规范的危机管理中心,才能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到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政府知识管理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广度及由此而产生的整个社会运作的效率越来越快,知识己经成为新时代下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是伴随知识经济浪潮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提出为组织的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政府,作为社会的综合管理组织,其使命是向整个社会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等弊端。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化和复杂化,政府角色从被动的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者向主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者转变,公众和企业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政府组织和业务模式逐渐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对于政府来说,如何解决其固有问题,使其能够胜任知识经济时代的这些新要求,就成为现阶段摆在政府组织面前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将知识管理引入政府,使得政府从过去老一套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找出新的对策,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为政府谋求一个健康良性的发展思路。
1.2选题意义
信息时代已经演进至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于信息的追求持续不断,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放眼未来,各组织单位都在积极发展新的IT应用形式,例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商务智能、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等,以进一步加快自身的发展,提高竞争力。新的经济体系正以史无前例的惊人速度产生信息,并在业务伙伴、员工及顾客间传递。但是随着信息量的暴涨,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辨识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择精去芜,进而采取对组织有利的行动。
政府管理变革论文
经济全球化已经对世界各国的公共行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全新的要求。全球化进程中的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问题也日益为各国政府所密切关注。
一、经济全球化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新的世界性经济运行机制的启动,跨国公司、全球金融机构、世界性经济组织等成为主要角色先后登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加强。全球范围内的组织国际联合、控制资源流向、影响经济生活、引导文化潮流、操纵信息媒体,深刻地影响着主权国家的社会生活,也对传统的权力运作带来了挑战。哈贝马斯认为,全球化的经济超出民族国家的调控能力,迫使人们去寻找替代方案——如把迄今民族国家所承担的社会福利职能转让给跨国机构。对于政府来说,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政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主权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性既有利于用规则贸易取代强权贸易,从而给予发展中国家自我保护的手段,也将为国际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由于在客观上要求分工的深化与市场规模的扩张,全球化也推动着生产从国内区域间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推动着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在追逐规模效益与分工效益的过程中,跨国公司通过投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协调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格局,推动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向哪个地区,就会加速哪个地区的发展。同时,全球化也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各国都在力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加速自身发展。因此,全球化无疑拓宽了政府活动的空间和领域。
另一方面,全球化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典型的后发型国家,中国要成功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在全球化竞争中立稳阵脚,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得力的政府,求真务实、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政府,放眼全球、目标远大、应急有策、精干高效、运转灵活的政府。但现有政府管理体制仍旧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政策的可预见性和法规的透明度不高,依法行政的理念很难植入。从依法治国的理念载入宪法到有法必依成为行政主体的自觉行动,中国的历程十分漫长。另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甚至知法犯法的情况在实践中依然大量存在;凭经验办事、按首长的指示办事、看上级的脸色办事、搞“暗箱行政”等情况在一些地方还屡见不鲜。内部法规大于国家法律,造成垄断经济,即“权力经济”,其主要表现为:市场准入,壁垒限制;长官意志,一言九鼎;行业垄断,为所欲为;法规体系薄弱,程序性法规匮乏。这些表现都与全球化不相容。
政府组织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政府管理总结表彰讲话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继市委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市“两会”之后召开的又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一次展示成果、激励先进的表彰会,也是一次鞭策后进、鼓劲加压的动员会。这次会议特意安排在春节之前召开,昭示着市委、市政府完成全年目标的决心更加坚定,各项工作从头紧抓的态度更加鲜明,推动跨越发展的举措更加有力,坚持严格考核的导向更加明确。刚才,缪瑞林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就民主评议行风问题作了很好的讲话,一批年度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个人受到了表彰;市委、市政府还与各县(区)签订了2009年度目标责任状。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作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刚过去的2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事业捷报频传、亮点纷呈的一年。全市上下始终坚持“好字当头、后发快进、干字为本”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态,锐意进取,克难奋进,经济社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两个提前实现”、“五个增幅第一”的显著成绩。“两个提前实现”,就是财政总收入提前两年实现80亿元目标,达到92.1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前两年实现5500元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950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五个增幅第一”,就是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实际到账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省第一。同时,我市还荣获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环保节能新型示范城市”称号,这是我市第一个世界级的荣誉;当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优秀集体”,改革成就得到各方面的认同;连续两年荣获全省惟一的省政府“财政收入增收表彰单位”,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也获此殊荣,全市实现“满堂红”,标志着区域经济步入了跨越发展的轨道;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社会治安安全市”,社会治安群众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二、苏北第一,所辖县(区)均被表彰为“社会治安安全县(区)”;全市初中升学率达96.9%,连续四年位居苏北第一,等等。这些成绩,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各种挑战和困难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各级党政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广大干群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结果,也是我们始终坚持目标管理制度、强化目标管理考核的结果。
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应对各种挑战、抢抓重大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市委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市“两会”,确定了“确保经济增长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坚持好快干、跨越不动摇”的工作导向,提出了“能上加能、快上加快、好上加好”的工作要求,这是市委、市政府顺应发展大势作出的重要判断,着眼时代潮流作出的战略选择,审时度势作出的科学决策。确保经济增长领先全省,是一种敢于争先的锐气、立志领先的勇气、誓为人先的豪气,是一种目标高于全省、速度快于全省、效果好于全省的追求。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目标重于一切、目标高于一切、目标压倒一切”的观念,切实增强领先全省的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锁定目标不动摇,紧抓目标不松劲,冲刺目标不懈怠,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以经济增长领先全省的新业绩续写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经济增长领先全省的宏伟目标,激励着我们彰显我能,昂扬斗志。目标是动力,是信心。只有高远的目标定位,才能激发昂扬向上的斗志;只有执着的发展追求,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我市13年来的发展,无不印证了这一既浅显又深刻的道理;13年来的巨变,无不揭示了这一反复得以证明的事实。当前,宿迁迎来了又一次越坡过坎、蓄势跃升的发展机遇,面临着新一轮经济调整、市场洗牌的多重考验,前进的道路上必然充满艰辛与坎坷,必然充满挑战与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领先全省的宏伟目标不动摇,彰显我能,昂扬斗志,定能跨越难关严寒化暖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态,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压不倒、打不垮的精神状态,在攻坚中奋进,在破难中超越,不为目标留余地,只为崛起找出路,压力越大越向前,真正把宏伟的奋斗目标和巨大的发展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前进动力。要全面激发“争先、争优、争一流”的万丈豪情,奋斗不息,一往无前,敢于创造超越对手的发展强势,超越自我的发展氛围,超越前人的发展业绩,欲与天公试比高,勇闯华山一条道,创造明天更美好。
经济增长领先全省的宏伟目标,催促着我们跨越发展,崛起奋进。目标是旗帜,是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目标有多大,发展的成效就会有多大;境界有多高,发展的水平就会有多高;眼界有多宽,发展的天地就会有多宽。当前,宏观环境的复杂形势和宿迁现有的发展条件决定了,实现领先全省的宏伟目标,最坚定的抓手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持续长久的大项目引进,最见效的投入是打基础、管长远、收效快的基础设施建设,最长久的动力是供需两旺、繁荣稳定、持续增长的消费市场需求。领先全省的宏伟目标,催促我们以钢铁般的意志闯难关、保增长,深入开展“企业发展促进年”和“千名干部帮千企”活动,与企业一道共克时艰,共渡难关,赢得发展;催促我们以雷霆般的阵势招大商、攻项目,大力开展“亿元大项目推进年”活动,全面打响招商引资“211战役”;催促我们以暖流般的措施抓农业、惠民生,大力推广“三来一加”,加快建成10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高效农业产业带;催促我们以不间断的投入建平台、筑载体,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催促我们以潮涌般的推力促消费、扩内需,不断增加消费群体,提升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环境,真正让“消费马车”跑得更快。
政府预算管理研讨
政府预算,过去通常称为国家预算。在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中,必须严肃政府预算的法治性,并用以约束政府的财政活动。至今为止,我国政府预算尽管具有法治形式,但并无实质内容,有法不依导致了我国财政工作的极度紊乱状态。它严重地危害着我国财政的正常运行,如任其发展还可能毁掉我国的改革大业。因此,认清政府预算的法治性质,并遵循其要求改革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否则,不管人们采用怎么样的努力,要解脱我国财政于目前的极度困难状况之中是不可能的。本文将对此问题给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一、“计划”仅是政府预算的关键形式
我国关于政府预算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一认为政府预算就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2]。这是认为政府预算就是“财政计划”;一认为政府预算“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基本分配手段,是有计划地筹集、供应资金,制约经济结构与比例、速度,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重要工具,反映着主要的财政分配关系。从计划管理财政收支角度看,国家预算就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其收支是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3]这是认为政府预算既是“财政计划”又是“分配关系”。两类看法都认为政府预算是政府收支计划,但它们的分歧在于:政府预算除了“财政计划”之外,是否还是一种“经济关系”?前者的答案是否定的,而后者则是肯定的。
认为政府预算仅是财政计划的看法有着充分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从历史看是封建君主被迫编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从现实看则是近现代政府每年都编制、执行和审核财政收支计划,而形成了一种新财政范畴。英语称该范畴为“Public(Government)Budget”。其中Budget表示如何使用并筹集相应钱款的计划,冠之以Public或Government,即表示政府财政计划。该词中译为“政府预算”,取中文“预算”一词的预先计算与安排控制未来经济活动的财务计划之意;加上“国家”一词,就是表示财政计划。这就鲜明地概括了该范畴的计划性特征。可见,将政府预算定义为财政收支计划是有其正确性的。但如进一步考查则可看出,仅从计划角度是难以正确概括和把握政府预算的性质与内容的。
财政作为国家或政府的分配活动,其收支规模是巨大的,因而总需要依靠某种计划来安排和规范。完全没有计划而放任自流的财政活动是不可思议的,即使是自然经济时期的财政也如此。
平头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尚且需要某种计划,更何况君临天下的君主呢?我国古代早已存在财政计划现象,人们还由此得出政府预算不迟于周朝就已出现的结论。[4]可见,财政活动与财政计划总是不同程度地相共存的。但由此得出政府预算早已产生的结论则有失偏颇,因为那实际上是将政府预算等同于财政了。这无异于取消政府预算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