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发言稿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13:04: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府发言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的人口思想与我国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反思
【内容提要】本文是作者为纪念同志诞辰110周年而撰写的纪念文章。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长期以来有很大争论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的人口思想进行的评价,认为应该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历史地看待当时的人口观点,的主导思想是在阐述社会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不是强调人越多越好;第二部分是阐述五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一普”之后,人口思想的主基调是提倡节育,主张有计划地生育。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了适合当时条件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第三部分是对五十年代批判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评价,认为不能过分夸大“批马”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作用;第四部分是对广泛流传的“错批一人,多增三亿”提法的评价,认为这一提法缺乏科学依据。
作为20世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无论对中国革命还是建设,都做出了极其伟大的历史贡献。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创立了思想,作为这一思想有机组成部分的人口思想,不仅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而且提出新中国建立以后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论断,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即使在50年代,人口思想的主基调是提倡节育,主张有计划地生育。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了适合当时条件的、以宣传教育和提倡节制生育、有计划的生育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正是这一时期的政策为我国70年代大规模、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工作准备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经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阶段。当我们在新的世纪重新审视历史的时候,有必要客观地去认识和评价的人口思想与我国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
一、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历史地看待《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的人口观点
1949年8月5日,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美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与美国的关系》的白皮书,以及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杜鲁门总统的信,阐述了1844年《望厦条约》以来的中美关系史。在白皮书和艾奇逊的信件中,充满了隐瞒和捏造的事实以及对中国革命的污蔑。这些歪曲事实的言论在当时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同志从1949年8月14日至9月16日连续发表文章,批驳这些歪曲历史的观点,揭露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其中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这篇文章中,集中阐述了当时的人口思想。针对艾奇逊把中国革命的发生说成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对土地造成不堪负担的压力,政府不能解决吃饭问题的结果时,指出:“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么?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都是由于人口太多么?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的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大多么?美国一百七十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华盛顿杰弗逊们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迫和剥削美国人,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为这些封建朝廷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人所以举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为俄皇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至今还是土地多过人口很远的。蒙古土地那么广大,人口那么稀少,照艾奇逊的道理是不能设想会发生革命的,但是却早巳发生了。”(注:《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1399页。)在这里反复举例说明,革命的发生是由于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必然结果,革命的发生和社会制度的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方式而不是人口过剩。
还针对艾奇逊由于中国人口过多,没有一个政府能够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的观点,针锋相对的指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注:《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1400页。)、“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我们是艾奇逊反革命理论的驳斥者,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注:《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1399页。)
农用地产能核算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全省农用地产能核算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发[20*]1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土资发〔20*〕79号)、《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一五”规划》(国土资发〔20*〕]3号)、《关于印发<20*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4号)、《关于部署开展20*年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3号)等文件要求,全面了解和掌握农用地资源状况,以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全省工作的统一部署及农用地产能核算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实施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农用地产能核算的意义
农用地产能核算工作是国务院部署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之一。开展此项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科学评价不同区域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分析评价农用地利用强度和潜力,切实掌握我国农用地资源状况的重要举措。开展农用地产能核算工作,有利于实现土地管理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并重管理转变,对今后各地基本农田划定与征地制度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工作目标和内容
根据国土资源部《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的要求,本项工作的开展,应当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一是农用地分等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农用地产能核算,摸清我区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
农村勤廉双优工作汇报
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我镇于去年启动农村基层“勤廉双优”争创活动。半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纪委的精心指导下,我镇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宣传教育、着力解决问题,做到了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宣传深入细致、活动紧凑有序、剖析深刻到位,整改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镇辖6个村,10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408人。有党支部9个,共有党员516名,其中农村党员438名,机关支部党员33名,科级党员干部6人。
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勤廉双优”争创活动的领导,镇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6位党员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党支部、机关各部门和驻镇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抽调专门力量组建了办公室,由镇党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做到了机构、场所、人员、经费“四到位”。
在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勤廉双优”争创活动中,我镇贯彻落实“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全面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镇”的工作主题,紧紧围绕“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增强科学判断能力,提高科学规划水平,强化科学管理措施,健全科学创新机制”这条主线,继续坚持“生态优先、资源为本、产业带动、统筹发展”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区位提升、产业调优、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全面建设生态文明镇,努力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主要做法
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发言稿
会议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有幸参加全市农村工作经验交流会议。这为我提供了一次向各位领导、同志们学习提高的大好机会,我非常珍惜,在此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各位领导、同志们把在农村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倾囊相授。
农村稳定则全局稳定,农民富裕则全民富裕。党中央和国家连续三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加强农村、农民、农业工作,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更充分说明了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就以农为主的鱼化而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农村管理,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执政能力,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我是1999年从部队转业到雁塔区委组织部,2003年2月到鱼化寨街道办事处先后任主任、书记,一直从事农村工作。在工作中遇到了许多新变化、新问题,也一直在努力思索,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效。今天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交流,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同志们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鱼化寨街道办事处地处雁塔西部,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总面积23平方公里,全办20个行政村,7个社区,城乡人口10万余人,常住人口4.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3万人,驻地大中型企事业单位29家,大专院校5所,先后兴办企业200余家,各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递增。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深入实施,由于部分干部认识和工作不到位,工作随意性大,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工作的顺利进展。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这些问题根子都在过去和现任的干部身上,就是乡街缺乏对村组的有效监督,没有形成务实管用的农村工作套路。如果继续沿用老思路、老经验、老办法,就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特别是对农村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比较普遍、比较深刻的问题,就会捉襟见肘,只能是应付捻弄。为了从根子上切实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群众路线与法治思维的统一思考4篇
第一篇
一、群众路线蕴涵的立法观念
1.维护群众利益的立法价值观
“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首要内涵,坚持群众路线意味着立法应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法律对利益的维护是通过对权利的保障来实现的,马克思提出“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2]176“当然,只有当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因而是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人民的意志创立的时候,才会有确实的把握”。[2]349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法必须体现人民意志。1920年在《大公报》发表的《释疑》中提到,“以后的政治法律,不装在穿长衣的先生们的脑子里,而装在工人们农人们的脑子里。”[3]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董必武在《论新民主主义政权问题》讲话中指出,新的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后的法律,要“根据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来拟定。”[4]正是根据这一立法价值观,新中国成立后,打破旧的法律体系,建立了劳动人民群众自己的法律体系。指出,“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它是维护革命秩序,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生产力的。”[5]359当今时代利益多样化,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始终是立法的主要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从量上说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从质上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6]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生活的变化使新的社会阶层开始出现。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法的价值目标,并不等于法律只顾及某一阶层的利益,也不意味着对各阶层利益不分主次地维护。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应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7]87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推动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8]坚持群众路线,解决好人民最紧要的利益问题是立法的基本要求。
2.群众充分参与的立法民主观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重要内容,立法要相信人民群众,问计于人民群众,问需于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充分参与立法过程。1954年制定宪法时,中央人民政府将草案向全民公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全国人民参加讨论的共有1.5亿多人。许多地区参加学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人数,达到当地人口的70%以上,有些城市和个别地区达到90%以上。从1954年6月15日至9月10日,历时三个月的讨论中,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经整理后共计118万多条。[9]在分析总结1954年宪法时,指出,“这个宪法草案,结合了少数领导者的意见和八千多人的意见,公布以后,还要由全国人民讨论,使中央的意见和全国人民的意见相结合。这就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领导和广大积极分子相结合的方法。过去我们采用了这个方法,今后也要如此。一切重要的立法都要采用这个方法。”[5]126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参与立法得到了很好地实现,1982年宪法修订、《行政诉讼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草案都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指出,“立法工作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反映群众意愿,这样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就具有贯彻实施的广泛群众基础。”[10]402如今,立法民主不只是一种观念,还是重要的法律规范。2000年颁布实施的《立法法》第五条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该法第三十四条和第五十八条还规定,列入常务委员会议程的法律案、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为了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度,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重大或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草案,要向社会听取意见。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规定,今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予公开,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领域不断扩大,参与的方式也实现了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