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09:55: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法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法文化浅谈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离不开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而先进的政法文化作为先进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政法队伍建设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应该认真落实十七大报告关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政法文化的内涵,不断创新求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政法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为促进政法工作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然而,究竟什么是政法文化?本人在动笔之前,查阅了许多资料,但都难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范围。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文化”有三种涵义: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二是指考古学用语;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另外,在现实生活中,“文化”通常会被视为一种教育程度和意识形态。很显然,在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主要是第一种。在归纳了各方的见解之后,我们更倾向于下面这种看法:政法文化是政法组织群体在长期的职务活动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它是政法思想、政法精神、政法职业道德和政法价值观的总和,其核心是政法精神和价值观,政法精神和价值观的培育要通过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和任务来体现,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构建。结合政法工作实际,我们认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爱岗敬业、高效廉明、公平公正、文明热情”可基本涵盖政法精神。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基本治国理念,也是全国人民的根本诉求。“爱岗敬业”,是从事政法工作乃至所有从业人员的基本工作要求,无需多论。“高效廉明、公平公正、文明热情”,是最强的民愿,也是政法工作最基本的职业自律。
尽管政法文化不可能直接替代实际的业务工作,但它对于提高政法人员素质、塑造政法人员形象、加强政法工作、改善干群关系都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必然对政法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法文化建设。但如何才能加强?怎样才能取得实效?我们认为,在工作中应该坚持“文化主导、重在建设”的原则,着力在“五立”上下功夫。
一、加强素质建设以立本。这里所说的素质,既包括先天具有的人的自然属性,又包括后天经过学习和锻炼形成的人的社会属性。政法人员的素质是指从事政法工作的人员所应该具备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文化水平、科技技能的心理素质、纪律作风和身体状况等多方面的条件。政法人员素质是政法人员文化形象塑造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政法人员形象塑造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要围绕着“五心”(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人民、热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朋友、孝心献给父母)为内容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做人基本准则的教育,从而塑造政法人员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其次是围绕着“三张合格证”(学业合格证、岗位技能合格证和做人合格证),狠抓政法人员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补习和自修等不断提高政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其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需求。
二、发挥典型示范以立标。如果说政法人员价值观是政法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内容,那么政法机关的功臣模范、标兵等典型便是政法队伍总体价值观的化身、组织力量的缩影和政法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功臣模范和标兵是振奋人心、鼓舞队伍士气的导师,是政法人员信赖的偶像。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够体现政法人员群体的价值观念,所以他们才能够为人所不足,行人所不及。他们也许在政法组织中不担任一定的职务,也许算不上高级人才,但他们德高望重,倍受人们的尊重。他们身上体现出社会和政法队伍追求的真谛,处于政法文化的中心位置,对政法文化的形成和强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模、标兵是一种象征,是政法人员心目中有形的精神支柱,是对外展示政法人员形象的名牌。如果没有政法系统的英模,政法文化就会因缺乏感召力和凝聚力而支离涣散。因此,在政法人员形象塑造过程中,要大力挖掘、树立一批模范、标兵等各类先进典型。在树立和发现典型时,首先要善于挖掘典型的“时代美”,要使典型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能够概括代表政法队伍的时代潮流。其次,要提高捕捉典型的“大众美”。政法工作是平凡的,我们在发现培养典型时要注意他们捕捉朴实无华的美,给人们以亲切之感。再次,我们要注意保持和维护典型的“自然美”。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确定典型,辩证真实地宣传塑造典型,以展示给人们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中的政法人员和政法群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我们树立和宣传政法人员典型的根本要求,也是人们乐于向典型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司法局政法文化建设方案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市委政法委和区委政法委关于加强政法文化建设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经常性教育机制,培育政法机关核心价值观,丰富政法文化实践活动,打造政法文化品牌,推动区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建设的发展,现制定区司法局加强政法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主要措施
(一)加强学习教育。要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在区司法行政队伍中营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浓厚氛围,真正使学习成为一种需要、一种境界,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努力造就一支有学识、有经验、能创新的司法行政队伍。要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培训班、研修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提高职业素质。区全体司法行政人员要围绕“精通业务,胜任本职”的要求,熟练掌握各种司法行政业务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说理释法、做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讲究司法行政艺术、服务工作大局、保障经济发展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真正做能文能武、能胜任各种不同岗位、高水平履行职责、人民满意的司法行政工作者。
(三)加强廉政建设。要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等制度。大力开展警示教育,充分运用反面教材,剖析典型案件,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及时对有违法违纪苗头的司法行政干部进行警示。全面掌握司法行政干部的思想动向,通过司法行政队伍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错误思想倾向,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和诫勉。
(四)增强团队意识。要用团队目标、集体精神、拼搏干劲把司法行政干部团结在一起,使全区司法行政干部认同团队目标、珍惜集体荣誉、善于合作共事,形成同心同德的凝聚力、众志成城的向心力、群策群力的创造力、无往不胜的战斗力,不断推动我区司法行政工作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
构建政法文化和政法委建设调研参考
建立长效机制。树立典型模范。为了激发政法队伍的活力,坚持从严治警。全县政法机关下大力气抓典型教育。开展了争创人民满意单位及干警、优秀执法官等系列活动,开展了公正执法、司法为民,树立政法干警良好形象活动以及学习先进典型人物活动。通过树立干警身边的先进人物来激励干警自觉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倡导一种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于事实、大公无私、廉洁奉公、以身殉法的精神。
一、关于政法文化建设
政法文化不同于单纯的法治文化,认为。更多地是指一种职业文化、职业精神,一种行业性的文化。比如,近年来治安状况明显进步,政法战线不断涌现出先进人物,身上所展现的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和执法公正等素质,实际上就是政法文化价值取向和与时俱进精神的良好体现。作为山东精神的基石,政法文化理应成为塑造山东精神的准则、判断标准和发展导向。政法文化反映了人类现代文明的一些理念或精髓,比如法治、平等、人权等,与公正、民主、自由、秩序等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抓好政法文化对于塑造山东精神十分重要。塑造山东精神,不单单是要求人们具备一些基本的行为操守,更重要的要思考山东精神的基本内核是什么。从人类现代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看,塑造山东精神,关键是提倡一种好的政法文化氛围,从制度建设高度加强对政法文化的培育,并在全社会逐步培养起一种现代的民主和法制精神。
以政法机关、政法人员、政法行为作为主要载体,政法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依法执政。实践中。而且渗透到政法规则的设计者、执行者、监督者中,泛化到各个社会群体之中,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平安和谐山东,没有一种现代的政法文化渗透于其中,不可想象的政法文化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主要是指政法干警在长期履行法定职责、执行党的政策,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中所积淀的共同群体意识、行为方式,指导、约束政法各机关整体行为及政法干警、法律服务人员行为的价值理念。政法文化主要反映在政法各机关的建设发展理念、规章制度、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外在形象,法官、检察官、警官等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等方面。政法文化作为一种政治价值理论,不仅作用于政法机关的整体作为,而且作用于每名干警、法律工作者行为,对政法机关及其所有工作人员具有强力的指导作用和约束作用。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政法文化是当代政法机关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表层文化,即党委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机关的外在形象,包括执法和法律服务机构的名称、办公(执法)场所形象、执法人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工作形象、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等。第二是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属于浅层文化即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赋予政法机关的行为规范。包括政法各机关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管辖权、业务范围)机关管理、执法程序、终端结果的处置和运用等,执法理念、法治理念和团队精神。第三是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属于深层文化,包括政法机关每一名干警、法律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感、使命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法机关的整体工作目标的追求。上述三个方面文化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高度的和谐性,同步发展,不可分割。
也是和政法文化的建设成就分不开的县拥有目前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有赖于政法战线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与近几年着力抓政法文化的建设不无关系。一个地方的安全问题相当重要,对于提升综合竞争力作用非同小可。近年来县政法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政法文化还没有取得广泛的信任,距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自身的政法文化建设还不到位有关。判断一个地方是否发达,除了看它经济发展水平如何,还要看它社会文化观念怎么样。一般来说,一个不发达国家的普通老百姓对法律往往不会有亲切感。因为法有时候会有些威慑力,老百姓对法律理解更多的刑法。而在发达国家,法,尤其是民法的渗透力非常强大,老百姓通常把法看成是自己的行为规范,甚至于邻里之间、朋友之间有什么扯不清的问题也常常通过法律的手段加以解决。所以,有了文本的法律,有了司法行为,不见得就具有我所理解的政法文化。塑造政法文化的时候,应该考虑怎样使老百姓和法律亲近起来,使他树立一种法律意识,这一点很重要。这就要求我要进一步加大普法工作的力度,要发挥群众力量,用民主的手段来加强社会治安,要从理念、制度、行为、物质和形象五个层面着手,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公道、高效的政法干警队伍,体现出平安和谐精神,体现出山东的特点。
政法文化建立及县乡级政法委建立调研报告
一、关于政法文化建设
也是和政法文化的建设成就分不开的县拥有目前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有赖于政法战线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与近几年着力抓政法文化的建设不无关系。一个地方的安全问题相当重要,对于提升综合竞争力作用非同小可。近年来县政法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政法文化还没有取得广泛的信任,距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自身的政法文化建设还不到位有关。判断一个地方是否发达,除了看它经济发展水平如何,还要看它社会文化观念怎么样。一般来说,一个不发达国家的普通老百姓对法律往往不会有亲切感。因为法有时候会有些威慑力,老百姓对法律理解更多的刑法。而在发达国家,法,尤其是民法的渗透力非常强大,老百姓通常把法看成是自己的行为规范,甚至于邻里之间、朋友之间有什么扯不清的问题也常常通过法律的手段加以解决。所以,有了文本的法律,有了司法行为,不见得就具有我所理解的政法文化。塑造政法文化的时候,应该考虑怎样使老百姓和法律亲近起来,使他树立一种法律意识,这一点很重要。这就要求我要进一步加大普法工作的力度,要发挥群众力量,用民主的手段来加强社会治安,要从理念、制度、行为、物质和形象五个层面着手,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公道、高效的政法干警队伍,体现出平安和谐精神,体现出山东的特点。
政法文化不同于单纯的法治文化,认为。更多地是指一种职业文化、职业精神,一种行业性的文化。比如,近年来治安状况明显进步,政法战线不断涌现出先进人物,身上所展现的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和执法公正等素质,实际上就是政法文化价值取向和与时俱进精神的良好体现。作为山东精神的基石,政法文化理应成为塑造山东精神的准则、判断标准和发展导向。政法文化反映了人类现代文明的一些理念或精髓,比如法治、平等、人权等,与公正、民主、自由、秩序等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抓好政法文化对于塑造山东精神十分重要。塑造山东精神,不单单是要求人们具备一些基本的行为操守,更重要的要思考山东精神的基本内核是什么。从人类现代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看,塑造山东精神,关键是提倡一种好的政法文化氛围,从制度建设高度加强对政法文化的培育,并在全社会逐步培养起一种现代的民主和法制精神。
以政法机关、政法人员、政法行为作为主要载体,政法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依法执政。实践中。而且渗透到政法规则的设计者、执行者、监督者中,泛化到各个社会群体之中,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平安和谐山东,没有一种现代的政法文化渗透于其中,不可想象的政法文化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主要是指政法干警在长期履行法定职责、执行党的政策,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中所积淀的共同群体意识、行为方式,指导、约束政法各机关整体行为及政法干警、法律服务人员行为的价值理念。政法文化主要反映在政法各机关的建设发展理念、规章制度、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外在形象,法官、检察官、警官等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等方面。政法文化作为一种政治价值理论,不仅作用于政法机关的整体作为,而且作用于每名干警、法律工作者行为,对政法机关及其所有工作人员具有强力的指导作用和约束作用。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政法文化是当代政法机关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表层文化,即党委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机关的外在形象,包括执法和法律服务机构的名称、办公(执法)场所形象、执法人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工作形象、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等。第二是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属于浅层文化即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赋予政法机关的行为规范。包括政法各机关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管辖权、业务范围)机关管理、执法程序、终端结果的处置和运用等,执法理念、法治理念和团队精神。第三是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属于深层文化,包括政法机关每一名干警、法律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感、使命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法机关的整体工作目标的追求。上述三个方面文化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高度的和谐性,同步发展,不可分割。
二、关于县级政法委建设
两大法系行政法研究论文
一、两大法系行政法的差异
1.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观念的现代转变必然要求行政与法的结合,即行政法的产生是行政与法结合的一种结果。法治主义价值确立为国家观,是行政法的概念获得现实基础的思想条件。当行政活动贯彻法治主义原则时,才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法概念。由于各国行政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同,各国行政法理论对行政法的概念表述也不尽相同。
英美法系国家中,最早给行政法下定义的是英国著名法学家奥斯丁。他在《法律学》一书中认为,公法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宪法,另一部分是行政法,行政法是规定主权行使之限度与方式的法。
两大法系在行政法概念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英美法系的学者更注意从控制、防止行政权力膨胀、保护私人利益的角度分析行政法概念;而大陆法系国家更侧重从国家管理的角度确立行政法概念。第二,英美法系行政法学者侧重以法的支配原理为基础构建行政法的概念;而大陆法系国家侧重于从权力的需求与公共利益的角度思考行政法的概念。第三,英美法系的学者们通常是从狭义的角度理解行政法的概念,其内容比较狭窄,如美国的行政法概念就不包括试题法和内部行政法;而大陆法系的学者们理解行政法侧重于其广义内容,既包括实体法又包括程序法,既包括外部行政法又包括内部行政法。
2.行政法的地位:作为宪法组成部分的行政法与独立的部门法
局长在司法文化创新动员会讲话
同志们:
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全国法制宣传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我们司法部门的一项光荣而神圣的职责使命。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政法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三个至上”的原则,加强司法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坚持把司法工作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去谋划、推动、实施,顺利完成了“五五”普法规划明确的各项任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市级以上执法示范窗口单位11个、法治校园11个、诚信守法企业8个、民主法治示范村12个、民主法治社区8个。2010年12月,宜君县被全国普法办授予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今年5月份,宜君县被、司法部评为2006-2010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宜君县司法局局长孙宏伟、煤业集团公司宣传部干部张战军两位同志被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受到、司法部的表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推动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司法文化建设是推动司法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司法工作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司法队伍建设的精神血脉。我们要以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深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系统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创新司法文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司法队伍,促进我市经济社会事业科学发展。
一、把党放在心中,保持政治上坚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司法文化建设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全面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只有全面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内涵,才能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古代民法文化特征研究论文
摘要: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民法这个论题,自清末变法修律至80年代法学复苏一直多有争论,但肯定者也极少论及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在今天制定民法典的征途上,透视传统民法文化的特征,汲取传统文化的积淀,对于制定一部具有真正中国意义的民法典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民法文化;形成原因
中国古代有无民法,自清末变法修律至今一直多有争论,但肯定者也极少论及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本文试图勾勒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并简要分析一下形成这些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原因,以期了解我国民法的文化底蕴,也能对我们现今的民法典进程有所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法律文化更是独树一帜。自然经济的禁锢,等级制度的藩篱,使得传统民事制度处于夹缝之中,高度发达的刑事法律制度,更使其显得苍白无力。以至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法律是以刑法为中心的法律模式,民事法律是一个空白。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民法,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法体系。但不论从客观存在的需要调整的民事关系,还是保存下来的法律文本,我们都可以窥见民法之一斑。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保守性与封闭性、宗法性与伦理性也深深烙印于民事制度之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民法文化。
一、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
发达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独特气质。虽然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法体系,但透过多样的法律形式,我们仍可以发现隐于其中的民法精神和独特之处。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点论文
摘要: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民法这个论题,自清末变法修律至80年代法学复苏一直多有争论,但肯定者也极少论及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在今天制定民法典的征途上,透视传统民法文化的特征,汲取传统文化的积淀,对于制定一部具有真正中国意义的民法典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民法文化;形成原因
中国古代有无民法,自清末变法修律至今一直多有争论,但肯定者也极少论及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本文试图勾勒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并简要分析一下形成这些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原因,以期了解我国民法的文化底蕴,也能对我们现今的民法典进程有所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法律文化更是独树一帜。自然经济的禁锢,等级制度的藩篱,使得传统民事制度处于夹缝之中,高度发达的刑事法律制度,更使其显得苍白无力。以至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法律是以刑法为中心的法律模式,民事法律是一个空白。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民法,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法体系。但不论从客观存在的需要调整的民事关系,还是保存下来的法律文本,我们都可以窥见民法之一斑。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保守性与封闭性、宗法性与伦理性也深深烙印于民事制度之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民法文化。
一、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
发达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独特气质。虽然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法体系,但透过多样的法律形式,我们仍可以发现隐于其中的民法精神和独特之处。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公民基本权利与宪法之治论文
1954年宪法开创了我国宪法的新纪元,新中国宪法事业经历了风风雨雨、兴衰荣辱的半个世纪。为了发展我国宪法学研究与教育事业,2005年4月15日,许崇德宪法学发展基金和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治
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社会变迁与新中国宪法之路”征文颁奖典礼,同时举行了由基金和研究中心创办的首届“全国研究生宪法论坛”。与会者以“推动宪法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为主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主导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基本的目标,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实现与保障成为国家生活的主旋律;在中国宪法之治的伟大实践中,宪法理念日益丰满,宪法制度日渐成熟,这将有助于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
有学者选取了“人权”入宪的历史意义的研究视角,认为“人权”入宪是我国宪法建设历史的积淀,也为我国今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一条款仍然存在着适用性的问题。在公共权力对于私权利的干涉方面,有学者认为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但前提是公共权力必须有合法合理的依据、方式以及程度,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而目前我国有些地方城市拟推行“禁讨令”则是公共权力对私权利的过分干预。更有学者从反向提出“基本权利直接拘束审判权”的论断,认为审判权应负有对其适用的法律进行违宪审查的义务;适用法律时应作宪法取向的解释;当法律缺位时要求法院直接适用宪法。
还有学者对迁徙自由进行法经济学的分析,认为迁徙自由是人类社会经济规律运行的结果,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模式决定着我国迁徙自由法律制度的调整变化。因而,迁徙自由权的立法保障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迁徙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写入宪法;第二,改革集体土地制度,把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转变为真正的个人土地财产权;第三,积极推动户籍改革。另有学者认为,迁徙自由是一个包容性的综合性的权利,包括入籍、就业、工作、住房、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和迁徙自由不可分割的权利。
宪法文化与宪法变迁
透析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有无民法,自清末变法修律至今一直多有争论,但肯定者也极少论及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本文试图勾勒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并简要分析一下形成这些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原因,以期了解我国民法的文化底蕴,也能对我们现今的民法典进程有所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法律文化更是独树一帜。自然经济的禁锢,等级制度的藩篱,使得传统民事制度处于夹缝之中,高度发达的刑事法律制度,更使其显得苍白无力。以至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法律是以刑法为中心的法律模式,民事法律是一个空白。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民法,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法体系。但不论从客观存在的需要调整的民事关系,还是保存下来的法律文本,我们都可以窥见民法之一斑。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保守性与封闭性、宗法性与伦理性也深深烙印于民事制度之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民法文化。
一、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
发达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独特气质。虽然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法体系,但透过多样的法律形式,我们仍可以发现隐于其中的民法精神和独特之处。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简单化
与罗马法以及后来的大陆法系相比,中国古代的民法极不发达。民事法律制度调整的权利义务内容多集中在婚姻、家庭关系方面,而有关物权制度、法人制度、诉讼制度这些在罗马法上发达的制度内容却很少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