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补偿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07:57: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征地补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征地补偿

征地补偿争议裁决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征地补偿争议裁决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由省人民政府裁决的征地补偿争议。

法律、法规对征地补偿争议的裁决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承办由省人民政府裁决的征地补偿争议裁决工作。

第四条征地补偿争议先协调后裁决,并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

查看全文

征地补偿争议协调裁决通知

各市国土资源局:

为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争议裁决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和用地者的合法权益,现将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33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实施。

一、认真学习,充分认识征地补偿争议裁决制度的重要性。各地应从保护被征地农民和用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度,认真组织学习,广泛宣传,深刻领导精神实质,进一步推进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的实施。

二、扩大征地补偿争议裁决范围,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除对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的补偿标准有异议可以申请裁决外,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涉及的对被征地地类、人均耕地面积、被征土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认定有异议,以及对区片综合地价的适用标准和计算有异议的,都可以申请征地补偿争议裁决。未经依法批准的征地补偿争议,不在协调裁决范围。

三、坚持合法性审查与合理性审查并重的原则,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协调裁决不对经依法批准的征地合法性进行审查。在对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进行合法性审查时,应当对其实施过程进行合法性审查。实施过程不合法的,应当予以纠正。切实加强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合理性审查,逐步建立起对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地类情况等相关因素的评估调查机制,量化合理性审查的标准,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四、高度重视协调工作,加大协调力度,力争通过协调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对于当事人依法申请协调和裁决承办机关依规定转送协调的案件,应当在规定期限内予以协调,并制作书面协调意见书送达申请人,协调不成的,要告知当事人申请裁决的途径和期限。

查看全文

征地补偿监督办法

为加强对全市征地补偿安置的监督工作,维护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和其他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市征地补偿安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市征地补偿实施办法》(市政府第103号令)、《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征地补偿安置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的通知》(政发〔〕30号,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监督原则

严格依法依规依程序实施征地补偿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实施征地补偿的原则;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原则;及时足额点对点直接拨付补偿资金的原则;强力推进拆迁腾地的原则。

二、监督内容

(一)对征地补偿程序的监督

充分发挥区、县(市)政府、区管委会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主体作用,对各区、县(市)政府,大河西先导区、区管委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乡镇(街道)实施《条例》、市政府第103号令、《暂行规定》和《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实施〈市征地补偿实施办法〉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土资政发〔〕12号)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查看全文

征地补偿安置裁决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

全国推行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座谈会之后,按照部的统一部署,各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一些地方对推行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还存在着畏难情绪,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缺乏主动性,协调裁决制度建设尚未在全国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推进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及时化解因征地补偿安置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推行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推行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各种矛盾和纠纷纷繁复杂,突出多变。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因征地补偿安置引发的矛盾和纠纷日益突出,已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一些地方由于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不落实,致使许多因征地补偿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得不到及时处理,部分地方甚至发生了群体性事件,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全面推行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是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的重要手段,对于引导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通过法定渠道化解征地矛盾,解决征地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推行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是实施土地管理法规、完善征地程序的客观需要。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为解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确立的专门制度。20**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28号)又提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裁决机制,维护被征地农民和用地者的合法权益”。当前,随着农民对征地补偿的日益关注和补偿标准的不断提高,在实施征地中发生的矛盾、纠纷和冲突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启动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程序,来解决矛盾,化解纠纷,这对于保证土地管理法规的顺利实施、完善征地程序、切实强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实施征地中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推行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是有效化解征地实施中矛盾和纠纷的有效途径。在市、县政府实施征地过程中,一旦发生纠纷,迫切需要上级政府进行协调和裁决,尽快解决矛盾,避免旷日持久的诉讼、上访,甚至激化矛盾,形成群体事件。湖南、重庆和安徽等省(市)推行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的试点,已经在化解征地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规范政府行为、完善征地程序,普及法律法规、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国务院领导对试点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国土资源部全面推进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推行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是法规有要求,现实有需要,实践有经验,应当加快进行。

查看全文

征地补偿争议裁决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推行征地补偿争议裁决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的重要手段,对于引导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通过法定渠道化解征地矛盾,解决征地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0**年《**省征地补偿争议裁决办法》开始实施,及时处理和化解了一批因征地补偿安置引发的矛盾和纠纷,为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办理的案件看,也存在补偿标准不合法、补偿不到位,甚至挤占、克扣、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用等问题。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做好征地补偿争议裁决中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规范征地补偿行为,减少争议发生

(一)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编报征地方案时,要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现场勘测,确定被征土地的类别,提交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勘测定界报告书、勘测定界图,查明土地权属状况,核准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核定各类被征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确定补偿倍数。

(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或者乡镇农民集体所有。村民小组经营、管理的土地属于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在土地家庭联产承包中未打破村民小组(原生产队)界线,不论是以村委会还是村民小组的名义与农户签订农业承包合同的,土地都归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不得将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村农民集体或乡镇农民集体所有。

(三)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每年公布当地各类农用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作为计算征地补偿费用的依据。

查看全文

城乡征地补偿清查方案

为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用地,清理历年来征地补偿款遗留问题,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强征地补偿管理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通知》(政[]2号),结合本区实际,制订开展征地补偿款专项清理工作方案如下:

一、范围和内容

对历年来辖区内所有建设项目用地的征地补偿款发放情况进行清理,对尚未发放到位的征地补偿款组织逐户发放,化解长期积存矛盾,维护安定稳定。对专项清理中发现侵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依法严肃查处。

二、专项清理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年12月12日—15日)

1、各镇(街)、区国土分局要成立专项清理领导小组,专人负责该项工作。要制定征地补偿款专项清理工作方案,并于12月15日前报区效能办、区国土分局、区审计局备案。

查看全文

征地补偿安置制度

为规范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工作,保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等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工作,保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等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人民政府批准征地所引发的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裁决。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对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由争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先行协调;协调不成的,可以依法向省人民政府申请裁决。

省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承办由省人民政府裁决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工作。

第四条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实行先协调后裁决,并遵循合法、合理、公开、高效和便民的原则。

查看全文

浅议征地补偿行政案件的审理

在法院审判工作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以征地补偿作为行政诉讼案由的案件。此类案件的直接表现形式为当事人对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的签订、履行等有争议,该类案件问题复杂,矛盾众多,各地法院执行标准也不一致,大家争议颇多。笔者拟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实际审判工作经历,谈谈审理此种类型行政诉讼案件应厘清的几个问题。

一、征地补偿安置协议是一种行政合同,征地补偿案件属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征地拆迁工作在全国各地铺天盖地陆续展开,由此而带来的社会矛盾也不断涌向法院。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纠纷就是其中之一。此类型纠纷主要表现在当事人对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等过程中。根据纠纷的表现形式,有些法官认为此类型纠纷属普通民事合同纠纷,应属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但笔者认为,此类协议是一种典型的行政合同,属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一)、征地补偿安置协议是一种典型的行政合同。

征地补偿安置协议是指征地行政主管机关(通常为区、县级以上国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定程序将一定范围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转为国家所有权,并就经济补偿、安置等问题与被征地方协商一致而签订的协议。由此可见,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签订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和行政职能,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的一方当事人必为行政机关,依《重庆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第三条第一款“市和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领导,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实施。”的规定,该行政机关必为市和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征地补偿安置协议同时还属于一种合意行为。而根据方世荣教授在全国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上对行政合同的定义,我们可知,行政合同又称行政契约,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和履行行政职能,与相对人之间经过协商,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根据该定义标准,结合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的签订背景、签订目的、双方当事人等要素,我们发现,征地补偿安置协议是一种典型的行政合同。

(二)、征地补偿纠纷属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查看全文

国家征地补偿权力制度的法律综述

论文关键词:征地补偿/国家权力/公民权利/合理机制

论文内容提要:中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起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历部宪法中都有征地之内容,但直到82宪法及其修正案通过以来,第一次确立了征地与补偿的唇齿关系,有了较为完整的征地补偿宪法规范。征地补偿必须具有宪法明示或认可的公共利益之目的,而非“建设”或“国家建设”,通过正当而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和可行的救济机制平等地保护城乡公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是完善中国征地补偿制度不可或缺之因素。征地补偿是一项宪法制度。国家享有征地的固有权力。但如同国家享有其他权力一样,国家行使这项权力必然伴随着一定的宪法义务与宪法责任。补偿就是行使征地权力必须履行的义务,获得补偿则是被征地公民享有的权利。征地补偿说到底就是国家和公民之间的权力(利)义务关系。

征地与补偿看起来是两个法律行为,但同属于一个法律关系并常常见诸于同一法律规范。(注释1:如《法国人权宣言》第17条之规定: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之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的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再如美国宪法第5条修正案之规定:未经正常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凡私有财产,非有正当程序,不得收为公用。)有征地必予补偿,无补偿则无征地,二者是唇齿关系。国家征地直接或间接指向的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则往往是公民个人,因此,征地补偿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就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权利(力)义务关系。基于此,如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的权利则是征地补偿这一宪法制度所应彰显的基本价值。本文拟在这一前提下,对中国征地补偿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作一探讨。征地补偿是一项宪法制度,由宪法所确立。征地,是宪法授予国家的权力:由国家基于公共利益之需要,依照法律对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予以征收、收购、征用等;补偿,是宪法对国家行使征地权力设定的法定义务与宪法责任。同理,对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而言,获取补偿是其应有之权利,而认可并接受国家对其土地的征取则是其不得选择的义务。

一、征地补偿制度在新中国宪法和法律中的发展

中国现行国家征地补偿制度是建立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宪法和法律所确立的制度之基础上。建国以来,随着国家社会、经济、政治诸方面的发展和宪法与法律的变迁,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注释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3条。)

查看全文

小议征地补偿历史变迁与创新

提要我国征地补偿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没有明确标准阶段、规定年产值标准阶段和辅助参考区片综合价阶段。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源于计划经济时期,存在诸多缺陷:产值倍数法不科学、补偿范围过窄且分配方式欠妥以及补偿原则模糊。经过几年的创新探索,2001年确立的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今后应不断完善征地补偿制度,补偿方式采用“公平补偿”、扩大补偿范围、建立合理的补偿费分配机制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征地补偿;历史变迁;创新探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必然趋势,因此土地征收是各个国家或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制度(张全景、王万茂,2003)。在征地过程中如何给予失地农民合理的补偿、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早已成为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回顾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的历史变迁,指出我国征地补偿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进而阐述了始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征地补偿制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暴露出的缺陷。最后研究了几个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创新探索成果,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关于征地补偿制度的若干改革构想。

一、我国征地补偿制度历史变迁

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的历史变迁,三个阶段的主要政策及其核心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12月5日中央政府出台了新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征地制度法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规定首次提出了以年产值为标准的补偿概念,强调“评议商定”以及“公平合理”。1958年实施的新《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补偿标准的年限发生变化,补偿范围有所扩大,对补偿费的发放也做了详细规定,并且提出了安置失地农民的问题。这一阶段制度的特点是:补偿标准很低,灵活、不具有强制性,符合当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随后的10年,土地征收制度的发展基本停滞。(柴涛修等,200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