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农业保险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06:17: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策性农业保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策性农业保险

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索

摘要:自古以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农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我国作为自然灾害最为严重频繁的国家之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就成了规避农业风险、缓解农民负担的重要手段。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区,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模式上的探索和创新,对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总结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和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财政政策;成都市

一、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1.农业保险走向多元化。近10年来,成都市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特色农业保险不断增多,呈现保费规模大幅增长、险种体系多层次发展的现象。2011年,成都市公告,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指导规划区(市)县给予100%的补贴,并完成了三层地区(市)县传统农业保险奖励补助为80%,两层区(市)县为50%。2014年,成都已经有23种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在未来三年,计划特色农业财政补贴面积每年增加20%,根据总面积3000万亩来计算,覆盖面积从10%到2017年的70%,基本上做到重点覆盖和应保尽量保。2.农业保险费率趋于合理化。2018年1月,四川省财政厅下调部分补贴品种农业保险费率的公告,马铃薯、森林、小麦三种保险标的物保险费率均实施新的保险费率,此次费率下调是目的是:不是为了减少财政补贴,是为了降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整体费率,使得保险费率更合理化,减轻农户以及各级财政部的财政负担,通过科学合理以及积极稳妥的动态调整来有序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3.制度不断完善赔偿制度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确定保险费和补贴比例和金额。成都市保险经办机构在遵循政策补偿的基础上,按照规定设置合理的补贴险种以及赔付条件,政府建立赔偿制度,维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增强农业保险制度在经办保险机构以及农户的信心。

二、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问题

1.巨灾风险制度以及再保险制度不完善。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体系,要求各级政府去尝试和探索建立,2013年3月1日,《农业保险条例》就再保险制度的运行提供指导。巨灾补偿体系虽然在成都市开始建立,但还处于萌芽发展阶段,仍需要各级政府不断实践、探索和完善。现在实行的生猪与蔬菜价格保险试点,是以农产品价格为赔付依据的新型农业保险,主要针对因价格大幅下滑,低于既定或者约定价格,给农户造成的损失,政府给予赔偿。水稻价格指数保险已经准备开展,但是并没有运行,导致覆盖面不足。2.道德风险。投保人存在道德风险。有些投保人认为买了保险没有用到就是损失,有些地方并未发生灾害,投保人就故意损害自己农作物以获得赔偿;还有就是因收成不好,但赔偿较少,投保人就扩大受损面积,保险公司难以判断事故原因只得赔偿。同时,保险人存在道德风险,一是夸大受灾情况或者伪造受灾以获得政府更多补贴,二是少给投保人补贴,以此赚取中间差价,获得利润。成都市现阶段虽然应用“农贷通”让保险公司公平竞争,但是网上信息并不能证明投保人选择的保险公司是不会有道德风险的。3.资金到位滞后。中国农业保险一直存在补贴资金获得时间长的问题,成都市也不例外,虽然流程简化,并实现线上流程,但投保人在申请后需要等较长时间,比如等斟查人员到现场勘察、等政府审批通过、等资金到位。此外,在农业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中还存在补贴滞后的情况,一些试点作物已收获,形成不能进行承保保险的情况。

查看全文

政策性农业保险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开展情况

2004~2007年,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是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通过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2007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到“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增加政策性农业险试点”。财政部在《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管理办法》(财金[2007]25号)中对关系国计民生、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农作物品种实行由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当年中央财政安排1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开展吉林等6省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对农险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6省区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1.4亿亩,占试点地区播种面积的70%.与此同时,中央财政2007年还对全国的能繁母猪保险给予11.5亿元的预算额度,生猪和能繁母猪保险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全国共承保能繁母猪2888万头,超过全国存栏总量的60%,2008年对能繁母猪还将做到“应保尽保”。

据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人保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方面承保农作物面积已突破7600万亩,是2006年全国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的17倍;承保生猪突破4100万头,保额达514亿元,其中承保能繁母猪2443万头,承保面超过50%;在台风频发的省,区开展政策性农房保险,承保农房近2500万户,承担风险责任3300亿元;在9个县区参与经办新农合业务,共覆盖农村人口230万人,管理的基金规模近9500万元。2007年,中国人保共实现农险保费收入28亿元,累计承担种养业风险责任近1300亿元,保费规模是2006年全年的12.5倍,是2006年全行业的3.3倍。

200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要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2008年,财政部还将继续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地区,保监会也将统筹研究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保险保费补贴办法,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及巨灾风险保险体系。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2008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表示,将全面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简化理赔程序,切实提高服务水平,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这一系列指导方针和政策的出台,为我国现代农业保险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二、试点险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保险责任范围与农民要求有一定差距。如水稻种植保险只保因寒害、洪涝、暴雨、冰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灭失或绝收损失,农民希望能将旱灾和病虫害损失也列入保险责任范围。水稻孕穗期寒灾造成空壳率90%以上,或成熟期受害达80%及以上才能理赔,出险起赔点过高;每亩200元的保额偏低,不足以弥补投入的物化成本,化解保障水稻种植风险。渔船责任险仅开展60匹马力以上“三证齐全”的渔船的全损险,渔民要求扩大为一切险,并将渔业辅助船也列入保险范围。

查看全文

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究论文

一、发展农业保险服务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

以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三低”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农民投保能力低。农民的低收入水平限制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这是由我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规模小所决定的。三是农业保险服务水平低。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人员不足,加之农业保险成本高,造成定损、理赔等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因此,今后应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结合吉林省试点已取得的经验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今后应主要探索以下四种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即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订单农户参加保险,打造一条龙头自身保险订单农户种植、养殖保险的链条。在稳步开展链条两端保险的同时,逐步向农户种植、养殖之外的人身和财产保险延伸。2005年,安华农保公司开展的玉米、烟叶、草莓、肉鸡等项政策性农业保险均采取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一是龙头企业可适当给予参保订单农户适当的保费补贴,强化产业化链条的紧密度。二是参保农户出险后,保险公司可与龙头企业协作,利用其人员、技术、机构等方面的优势,在现场查勘、协助理赔方面发挥作用。如玉米、烟叶种植保险的赔款,就是借助试点地区龙头企业的力量,共同查勘现场,并由出险地企业分支机构代替保险公司及时发放赔款。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即以合作组织为参保范围,向合作组织内的社员提供保险,充分发挥社员之间信息比较对称、联系比较紧密、利益比较相同等特点,相对集中地开展较大规模的保险业务。2005年吉林省梨树县开展的生猪养殖巨灾保险,选择的就是梨树县百信和富邦农牧合作社。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合作社社员比较集中,养殖规模较大,风险意识较强,投保积极性较高,农户之间的示范作用较明显。二是对合作社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有一个经营实体支撑,如饲料加工厂或稳定的销售渠道,在保险的开展上,有的合作社对参加保险的饲养户给予饲料或销售上的一些优惠,这就吸引了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从而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吉林省共有各类比较规范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000多个,为这种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订单农业的统保模式。即结合行政区划和粮食订单,对试点区域内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成本巨灾保险进行统保的试点模式。2006年,吉林省的桦甸市由政府成立农业保险领导小组,以县为单位,按照粮食直补面积实行统一投保,由桦甸市政府组织收缴地方财政补贴和农户自交保费部分,现场查勘由政府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协同保险公司共同开展,并代保险公司统一向受灾农户发放保险赔款。四是分散经营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围绕农村家庭财产、人身意外和责任保险所采取的。通过与全省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农村金融系统和农村经营管理站、农机推广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农业管理与服务部门建立兼业代办关系,深入农村,针对分散农户开展保险业务。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对家财、意外、学平等保险的需求不断加大,这些保险不仅能保障农民不因突发变故而致贫、返贫,而且也是保障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一种体现。

二、农业保险服务应不断开辟新的营销渠道

农业保险业务的分散性、单个保险单位的小面值决定建立营销渠道的原则应是:以高效优质服务为前提来节约成本;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接近参保农户;兼顾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充分挖掘农村潜在力量。按照这样的原则,应开辟多渠道、多形式、多身份加入的营销渠道。一是农村信用社渠道。农信社是农村网络最健全、与农民联系最紧密的金融机构。通过农信社保险业务,利用其在农村的营业机构网点优势和人员优势,广泛开展,既能节约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又能促进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二是银行、邮政渠道。在安华农保公司2005年的试点中,农业银行、邮政系统等已开始代办“三农”保险业务。农业发展银行也与农业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开始探索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与政策性银行的合作。由于农业保险与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形成了良好效果。吉林省于2006年提出要求,由省农信联社、相关金融机构同农业保险公司,对农村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发放大额贷款,并实行先保险后贷款的政策。三是农村经管、农机渠道。农村经营管理站、农机、农技推广站在农村都有健全的机构和人员,与农民建立了良好的联系渠道,通过他们农业保险业务更容易被农民所接受。同时,通过业务,这些部门能增加中间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问题。吉林省共有乡镇780个、9,000个行政村,一旦这项计划开始实施,代办网点可向下延伸到每一个乡镇,触角触及到每一个村屯。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保险机构设置和服务上的诸多难点。四是自行组建直销渠道。吉林省的公主岭市尝试按照这种模式,组建了直销队伍。2005年8月份,在公主岭市的24个乡镇,组建了5个跨乡镇管理的农村营业部、24个乡镇营业分部、240多名农村营销员组成的农村队伍。这些营业部、营业分部的建设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通过这种渠道,还能较好地对农业保险进行宣传。

三、农业保险服务应有针对性地设定风险防线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在2005年的试点中,从四个方面对农业风险加强预防。第一,加强售后跟踪服务。为减少保险标的损失,为参保农户提供优质的保险保障服务,农业保险公司招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广泛的售后技术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信任,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广泛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第二,加强防灾器械投入。比如,在烟叶保险中,根据烟叶种植地域多为浅丘陵、山坡地和地形地貌易发生冰雹灾害的特点,保险公司、省影响天气办公室、烟叶公司共同协调购置了大批的防雹炮,安置在冰雹多发地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灾害损失。第三,建立疫情预警机制。为超前做好畜牧业保险疫情监测工作,农业保险公司制定了《养殖业保险防疫工作实施方案》、《养殖业保险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养殖业保险疾病监测方案》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005年,在白城市奶牛保险过程中,技术人员在开展售后跟踪服务发现承保地区发生疫情后,及时逐级上报,公司立即启动《养殖业保险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将承保奶牛进行有效隔离,并派专人密切观测疫情防控情况,使防控措施及时、得力。第四,加强监管和技术指导。在延边梅花鹿保险工作中,农业保险公司专门指派高级兽医师赴承保地区,对承保的梅花鹿进行逐个查体验标,并给保险标的建立疾病治疗档案,与养殖场的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梅花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经常深入养殖场开展技术指导。在2006年3月初的梅花鹿转场过程中,农业保险公司的两名高级兽医师始终跟随鹿群转场的全过程,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跟踪服务,保证了梅花鹿的安全转场。

四、农业保险服务应不断进行创新

查看全文

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完善探讨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相对于商业性农业保险而言的,是政府对于保障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而设计和实施的具有政策扶持和优惠的制度性安排,其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与运用、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以及农业的保险机制的完善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发挥了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基础性作用。(一)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国家粮食生产、农副业生产提供保障长久以来,我国的农业保险都是以商业保险的方式来运作的,这难以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而农业发展的基本特性决定了需要一个有政策性扶持的保险机制或制度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利益,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二)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商业性农业保险的重要补充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为商业性农业保险解决困境,化解危机。而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费用高,且涉及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其保险制度又具有寄生性,所以只能通过政府来提供低保费式的保险供给。政策上的实惠、低保费或多或少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保险的不足。(三)政策性农业保险能降低农业保险中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弥补农业保险中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比如道德风险问题,当农户或者投保的集体大户在投保之后,可能会对自己的农作物等保险标的消极管理,从而给保险公司带来了道德上的风险。类似的道德风险在农业保险中普遍存在并难以控制。这可能造成农业保险在定损时加大难度,而且再加上定损时可能会受其他的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比如地方保护主义等,导致定损过高,这些都会加大保险公司运作的成本和生存难度。而逆向选择同样加大了农业保险的实施难度。相对于一些自然灾害很少的地区,那些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农户一定会积极投保,这就使得保险的风险全都集中于某一地区,事先的预估的利率被更改,保险公司为避免大额风险不得不提高投保的门槛,致使投保的农户不愿意再投保。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施的过程中,运用行政干预手段,对农业保险进行规范,严格督导,有效地减轻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四)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利于农业保险与国际接轨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也是大势所趋。只有规范化、合理化地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才可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审计方法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施过程中的违规。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推广使用过程中的违规主要出现在承保、理赔和财务三个环节当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承保环节中的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保险标的有虚构现象,且对不符合承保条件的标的进行承保;投保单中的特殊情况或约定未在保单中表明或备案;承保到户没有彻底执行;承保资料中没有分户农户的资料清单;以其他个人或机构或保险公司为农户代垫付保险费;以公司的资金冲抵保费或手续费。第二,在理赔环节中的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理赔档案管理不规范,档案中有相关的页面没有填写;用假案骗保、故意扩大理赔金额;约定赔付比例,如采取协商确定损失率,或者与投保人约定最高赔付率的方式进行理赔;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偿义务不及时;实际被保险人与赔款接收人不符;未执行理赔到个人,在理赔回执单中没有被投保人或单位的签字,赔付理赔款没有按照规定直接赔付给具体的投保人;保险户收到的实赔款小于应赔款。第三,在财务环节中的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在农业保险费用中弄虚作假;长期挂账一些不被财政部门认可的保险标的,如一些不属于财政补贴范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标的、一些超过当年财政预算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标的;违规列支“三农”工作经费;以其他名义支付协保费用,比如以技术咨询费名义支付。(二)垫交农户自交保费。垫交农户自交保费和自动垫交保费有所区别,自动垫交保费是指农户有意向交付保费而没及时上交的时候,保险公司代交的。而垫交农户自交保费是相关单位或个人为骗取保费所做的虚假承保、理赔等违法违规行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都采用了无纸质无现金的收支付方式,它贯穿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理赔以及财务等各环节始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业的经营风险。利用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比照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投保过程中的POS机刷卡记录,就可以轻易地查出问题所在———如投保业务是否是同一账户刷卡所为;又比如冒用他人名义投保或者垫交农户自交保费的,就会存在同一账户多次刷卡、刷卡金额较大或者跨区域等问题。(三)集中投保、理赔在大户名下。通常情况下,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集体组织投保业务和种植大户业务,按照“单个出单”、“保险利益”、“验标承保”的原则分别进行签单承保。散户和规模养殖户合并作为统一承保人承保在养殖险业务中是不被允许的。在理赔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广,具有频繁性、周期性和不确定性,且危害严重,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只赔付一部分投保农户或集体大户的时候,那么一定和自然灾害的一般性规律不相符合,或者保险公司在集中定损时利益只给大户,没有涉及小户投保人,保险的赔付款不是直接赔付给指定受保人,而是支付给村里的无保险利益者,那么必然存在虚假承保或理赔等问题。

三、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的对策

(一)从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的操作规范和制度落实上抓起。第一,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单位的承保操作规程、承保管理制度作为重点。保险公司在建立和完善承保管理制度时要做到横向到面,纵向到点,不留死角;在规范操作流程的时候,注意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制度的执行力上。在制度落实工作中,遇到一些诸如虚假保险标的,要严格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制度,坚决做到不该保的标的或不符合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以内的标的,一律不予以承保;投保单中特别约定未在保单中载明或未有备案的情形,要坚决予以避免,在农户投保的过程中,就应该向农户表述清楚并在事后经相关保险监管部门备案。第二,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业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及道德修养。政策制度的落实,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执行者。而执行者业务素质的高低,就决定了制度的落实情况。保险公司作为为农户服务的主体,一方面要有一个完善的员工教育培训平台,对下属的所有保险业务员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和职业操守教育。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进程中相关的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有问题的员工进行追究处罚,对有贡献的员工进行嘉奖。第三,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出政策性农业保险应有的服务价值。构造出理想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环境,消除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过程中的违法违规,不能靠“堵”,而要靠“疏”。要寻找出利益双方的均衡点,让合作的双方利益诉求都得到合理的满足,而良好的服务便是这最佳的均衡点。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消费者———农户,购买保险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出险,如果保险公司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长,为农户或相关投保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比如说一些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服务,使得农户或相关投保人在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防范和降低风险的作用,那么作为卖方市场的保险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就会显示出来,农户或投保人一方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就会得到有效的遏止或消除。(二)突出重点,弱化次要环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多而杂,在审计工作中,为节省审计资源,提高效率,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过程中可以坚持明确险种、归纳常规、紧盯资金、注重效益的原则;先总体后局部、先重点后次要,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从整体上把握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的同时,要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如重点关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资金的管理使用、承保和理赔、农户投保、垫交农户自交保费等主要环节。此外,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审计的过程中,要突出重要内容,关注特殊领域,如集中投保、理赔在大户名下,这样的投保业务是不是存在弄虚作假,特别是一些笼统性的投保标的,如以村委为单位或者以大户的名义投保是否存在问题;特别是在财务方面,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去向也是重点。(三)综合运用,准确把握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多种审计手段。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工作中需使用的审计方法有许多,根据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审计方法,需要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人员既要具有相关的审计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为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依据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征分析,可以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第一,分析性复核法。作为实践中一种常用而有效的审计方法,分析性复核审计法就是将所得的各种材料包括一些非纸质的资料,利用审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知识与常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将其中的各个因素抽丝剥茧,通过逻辑性合理化的判读、考证和制度化规范化的考量,找出事物本质之间的相互关联、根本实质。如政策性农业保险中一些基础档案资料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通过投保人的相关资料,看赔付时的受益人签名是否一致等等。既可以正面审核,也可以反面对比审核。具体的思路做法可以是先分析复核审计对象的各种构成以及相互间的关联,再逐个分析单独的小个体,最后再从资金财务入手分析。第二,资金流向追踪审计法。所谓的追踪资金流向审计法就是根据资金的运转流向进程来进行审计,通过对一笔或者多宗资金的流向进程摸底盘查,搜寻资金的运转线索,从而得出结论,判断审计对象标的是否合规的一种审计方法。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中,通过资金流向,可以探查或发现有无虚增赔付额度,有无乱标赔付经费,是否存在虚假的保险案件以及赔款资金是否真正赔付到农民手里等等。可以通过资金在实际操作中的流经路径,发现很多细节性的问题,纠正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违法乱纪问题。第三,数据审计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移动互联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和传统的以纸质资料记录和承载数据不同,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企业都改用了电子硬盘数据方式。审计对象的数据保存也由以往的纸质记录材料变成了由电子数据来代替。熟练地运用和操作这些电子数据以及使用这些电子媒介也是如今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工作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这种审计方式就是利用互联网海量的数据以及检索功能,与审计对象采集数据分析对比,截获有利于审计工作的相关信息,再利用电子图表、数据库等进一步查找分析,最终揭示事物本质,还原事情真相。(四)采取多种跟踪审计方式。跟踪审计方式比较新颖,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对审计对象保险标的进行必要的、客观的、如实的、符合法定程序的跟踪监管。这种跟踪审计可以有效地弥补政策性农业资金链的短板,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可以充分地利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有限的资源和经费,做出最有效、便捷、优质的服务。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的过程中,应合理运用多种跟踪审计方式。比如,既可以采取定期跟踪也可以采取不定期跟踪;既可以一次性全程无遗漏地跟踪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对象,也可以连续多次地不定期跟踪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对象。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年度审计项目任务安排,定期跟踪审计农业保险政策执行情况。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资源少、任务重,在通常情况下除非有特殊要求,否则只能实施不定期跟踪审计。有时为了及时反映承保客体情况、揭露问题本质、完善政策实施情况,在某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实时跟踪审计。开展实时跟踪审计方式的硬件要求相对比较高点,审计单位必须要有比较完备的数据采集、运行、处理等信息系统。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中,采取实时跟踪审计方式时,上到财政部门,下到保险公司审计部门或者政策性农业保险经办机构,都要有高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审计法来具体实施。

查看全文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验问题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和导向不明确

为什么要试验举办政策性农业保险,这种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政策目标和导向是什么?这是试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各地政府至今还不统一或存在众多疑惑的问题。他们说,办农业保险是中央为了确保粮食安全,但我们地方花这么多的精力和金钱,有什么好处?加之中央没有相关配套政策,害怕遇到大灾还“吃不完兜着走”。这样,地方上的积极性会打折扣,而且这点有限的积极性也很难持久。有的地方政府不仅没有能力给农业保险试验以补贴,而且还想从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得到一些好处(从保险经办公司得到一些手续费收入)。这就更难期待农业保险试验的真正启动。

二、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组织和推动农业保险的费用分担无章可循

各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验,不可能单纯依靠商业性保险公司,基本上都是以行政组织和推动为主。有的试点省,例如浙江省、江苏省淮安市都将农业保险承保面作为试点市、县政府的业绩考核重要手段。因此,在推进的过程中,除了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以外,地方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乡镇的农经中心等都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宣传、展业、收费、查勘、定损、理赔工作。但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实际上是他们临时附加的一项工作,由于没有专门的编制和行政职责岗位,有关农业、财税、发改部门只能临时抽出一部分人员开展此项业务。鉴于我国农业经营的分散性和小规模经营,各地用于农业保险的宣传、展业、查勘、定损的成本相当高,而保险公司从所收取的保费中提取的经营管理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给这些人员,这部分费用实际上还是由财政负担,但“师出无名”,有的试验地区根本没有这项费用,这些地方的区县乡镇基层干部也就没有积极性。这将可能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持续推进。

三、农民的自主投保意识参差不齐

农业保险对农业经营者来说虽然可以帮助他们分散生产风险,稳定其生产收入,保证简单再生产的持续进行。但是,由于农业灾害频繁,风险大,费率高,投保农业保险的预期收益不高(特别是对于那些家庭收入主要不靠农业的农户来说收益更是相对有限),农户购买保险的支付能力有限或者虽然有支付能力但不感兴趣,这就使很大一部分农民即使有政府的部分保费补贴也不会自愿投保。但对于费率相对较低、政府补贴较高险种(例如浙江温岭的露地西瓜保险),农民感到有利可图时,其参与热情就比较高,甚至排队投保,100%投保。这种情况给农业保险经营如何平衡农民自愿投保和准确费率、适度财政补贴关系的研究带来了挑战。

查看全文

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论文

一、种养业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畴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畴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的粮食食品,是不可替代的、人们生活必需的;养殖业的肉蛋食品也是不可替代的、人们生活必需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应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外的涉农的可保风险,如财产险、人寿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应为以下几方面提供保障:

一是为植物食品安全提供风险保障。涉及全民植物食品安全的农作物应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花生、油菜等经济作物;蔬菜、水果也应考虑适用政策性农业保险。至于棉花等作物,虽不危及食品安全,但因为是重要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作物,也应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二是为动物食品安全提供风险保障。涉及全民食品安全的动物应包括:牛、猪、羊等家畜;鸡、鸭、鹅等家禽;养殖的鱼、虾、蟹等水产品。

三是为渔民渔船安全提供风险保障。从事海洋、大河捕捞的渔业生产,需要保险的保驾护航,应对渔民的人身伤亡和渔船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在上述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内,政策性农业保险应主要承保旱灾、水灾、雹灾、风灾、冻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承保日常性疾病等动物死亡风险。对超出一般水平的巨灾,国家应另行安排救济和帮扶。

查看全文

政策性农业保险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3号)、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8〕26号)、《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8〕27号)和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新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新党办发〔20**〕14号文件)、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政策性保险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新政办发〔2007〕219号)、《关于做好我区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的通知》(新政办发〔2007〕196号)精神,为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促进农牧民增收、提高农业生产抵御风险和农民生产自救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适合州直实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保农牧民不因灾致贫、灾后能够迅速恢复生产生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为目标,以政府政策支持、农牧民得到实惠和保险企业可持续经营为着眼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州直农业政策性保险,不断探索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的有效途径,加快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努力减轻农牧民受灾损失。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原则。要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组织和推动作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和前提,并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规划制订、实施步骤、保费筹措、运行方式、政策措施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二)不盈利原则。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盈利部分,应转入风险基金,以备大灾之年。

查看全文

政策性农业保险论文

1政策性农业保险概述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与商业性农业保险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政府为了实现和保护农业的发展而实施的农业保险或建立的农业保险制度。在政策性保险中,国家会给予相关农业保险一定的政策扶持和优惠,以缓解农业生产过程中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农业保险不同于以往所说的农村保险,保险对象是农业作物,而非农业生产者的其他财产及人身安全。

1.1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点

政策性农业保险除了具有一般的农业保险的性质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与政策由国家制定,具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属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政策主要有保险费补贴、管理费补贴、再保险补贴和帮助建立巨灾风险准备基金四个方面。每一方面的补贴都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由此可见,国家的宏观调控贯穿了其各个方面。(2)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国家对农业的一种扶持政策,其保险制度往往不具有盈利性,生产者的投入成本也远小于商业性农业保险的投保成本。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看作是国家对农业的一种净投入,是政府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保证农业生产而推行的一项政策。因此,该保险的损失率也较商业性农村保险更高。①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在国家的引导下进行的。自2004年起,连续多年的政府一号文件都在一直强调要大力扶持和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②从经营方式来看,这种保险的经营者一般是由政府指派委托给保险公司经营的。

1.2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

对农业生产者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一种低投入高保障的保险,对其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作用:

查看全文

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及对策

1定西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

1.1政策性保险面积较大

截至2011年底至2014年底,全市承保玉米面积分别为5.22万hm2、6.147万hm2、7.136万hm2、6.213万hm2;截至2012年底至2014年底,马铃薯分别为12.12万hm2、12.073万hm2、11.86万hm2;2014年,中药材产值保险承保面积0.585万hm2。

1.2政策性保险保费较高

截至2011年底至2014年底,玉米保费收入分别为1174.95万元、1383.27万元、2247.86万元、1956.97万元;截至2012年底至2013年底,马铃薯保费收入分别3817.9万元、3802.9万元;玉米、马铃薯保险农户自筹保费占保费收入的15%,中央省市县财政补贴85%。2014年,中药材产值被保险农户所缴保费与总保费的占比为当归33.3%、黄芪46.7%、党参39.4%。

1.3政策性保险承担种植风险较高

查看全文

政策性农业保险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吉林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保险必须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并要高度重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等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风险防范

按照中国保监会“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统一部署,自2004年起,全国多个地区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并成立了三家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在欧洲有一百多年农业保险经营历史的法国安盟在四川成都设立了分公司,尝试在中国开展农业保险。作为试点省份之一,吉林省自2004年底开始农业保险试点,试点的载体为总部设在吉林省的专业性农业保险机构——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地方的支持下,2005年,吉林省开办7个品种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涵盖大宗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主要养殖品种。承保种植作物总面积40多万亩、养殖畜禽4,000多万头俱,共10多万农户得到保险保障。通过试点,农业保险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减轻政府救灾、救济压力等多个重要方面发挥了“一保多安”的积极作用,得到各级政府、农民和企业的好评,农业保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已成为政府支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保障措施。但在下一步深入开展农业保险试点中,应有效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办模式、营销渠道、风险防范和加强农业保险公司的自主创新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研究。

一、发展农业保险服务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

以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三低”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农民投保能力低。农民的低收入水平限制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这是由我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规模小所决定的。三是农业保险服务水平低。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人员不足,加之农业保险成本高,造成定损、理赔等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因此,今后应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结合吉林省试点已取得的经验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今后应主要探索以下四种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即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订单农户参加保险,打造一条龙头自身保险订单农户种植、养殖保险的链条。在稳步开展链条两端保险的同时,逐步向农户种植、养殖之外的人身和财产保险延伸。2005年,安华农保公司开展的玉米、烟叶、草莓、肉鸡等项政策性农业保险均采取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一是龙头企业可适当给予参保订单农户适当的保费补贴,强化产业化链条的紧密度。二是参保农户出险后,保险公司可与龙头企业协作,利用其人员、技术、机构等方面的优势,在现场查勘、协助理赔方面发挥作用。如玉米、烟叶种植保险的赔款,就是借助试点地区龙头企业的力量,共同查勘现场,并由出险地企业分支机构代替保险公司及时发放赔款。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即以合作组织为参保范围,向合作组织内的社员提供保险,充分发挥社员之间信息比较对称、联系比较紧密、利益比较相同等特点,相对集中地开展较大规模的保险业务。2005年吉林省梨树县开展的生猪养殖巨灾保险,选择的就是梨树县百信和富邦农牧合作社。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合作社社员比较集中,养殖规模较大,风险意识较强,投保积极性较高,农户之间的示范作用较明显。二是对合作社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有一个经营实体支撑,如饲料加工厂或稳定的销售渠道,在保险的开展上,有的合作社对参加保险的饲养户给予饲料或销售上的一些优惠,这就吸引了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从而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吉林省共有各类比较规范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000多个,为这种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订单农业的统保模式。即结合行政区划和粮食订单,对试点区域内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成本巨灾保险进行统保的试点模式。2006年,吉林省的桦甸市由政府成立农业保险领导小组,以县为单位,按照粮食直补面积实行统一投保,由桦甸市政府组织收缴地方财政补贴和农户自交保费部分,现场查勘由政府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协同保险公司共同开展,并代保险公司统一向受灾农户发放保险赔款。四是分散经营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围绕农村家庭财产、人身意外和责任保险所采取的。通过与全省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农村金融系统和农村经营管理站、农机推广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农业管理与服务部门建立兼业代办关系,深入农村,针对分散农户开展保险业务。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对家财、意外、学平等保险的需求不断加大,这些保险不仅能保障农民不因突发变故而致贫、返贫,而且也是保障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一种体现。

二、农业保险服务应不断开辟新的营销渠道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