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06:14: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策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策性

政策性农业保险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开展情况

2004~2007年,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是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通过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2007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到“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增加政策性农业险试点”。财政部在《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管理办法》(财金[2007]25号)中对关系国计民生、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农作物品种实行由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当年中央财政安排1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开展吉林等6省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对农险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6省区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1.4亿亩,占试点地区播种面积的70%.与此同时,中央财政2007年还对全国的能繁母猪保险给予11.5亿元的预算额度,生猪和能繁母猪保险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全国共承保能繁母猪2888万头,超过全国存栏总量的60%,2008年对能繁母猪还将做到“应保尽保”。

据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人保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方面承保农作物面积已突破7600万亩,是2006年全国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的17倍;承保生猪突破4100万头,保额达514亿元,其中承保能繁母猪2443万头,承保面超过50%;在台风频发的省,区开展政策性农房保险,承保农房近2500万户,承担风险责任3300亿元;在9个县区参与经办新农合业务,共覆盖农村人口230万人,管理的基金规模近9500万元。2007年,中国人保共实现农险保费收入28亿元,累计承担种养业风险责任近1300亿元,保费规模是2006年全年的12.5倍,是2006年全行业的3.3倍。

200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要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2008年,财政部还将继续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地区,保监会也将统筹研究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保险保费补贴办法,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及巨灾风险保险体系。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2008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表示,将全面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简化理赔程序,切实提高服务水平,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这一系列指导方针和政策的出台,为我国现代农业保险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二、试点险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保险责任范围与农民要求有一定差距。如水稻种植保险只保因寒害、洪涝、暴雨、冰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灭失或绝收损失,农民希望能将旱灾和病虫害损失也列入保险责任范围。水稻孕穗期寒灾造成空壳率90%以上,或成熟期受害达80%及以上才能理赔,出险起赔点过高;每亩200元的保额偏低,不足以弥补投入的物化成本,化解保障水稻种植风险。渔船责任险仅开展60匹马力以上“三证齐全”的渔船的全损险,渔民要求扩大为一切险,并将渔业辅助船也列入保险范围。

查看全文

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索

摘要:自古以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农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我国作为自然灾害最为严重频繁的国家之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就成了规避农业风险、缓解农民负担的重要手段。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区,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模式上的探索和创新,对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总结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和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财政政策;成都市

一、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1.农业保险走向多元化。近10年来,成都市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特色农业保险不断增多,呈现保费规模大幅增长、险种体系多层次发展的现象。2011年,成都市公告,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指导规划区(市)县给予100%的补贴,并完成了三层地区(市)县传统农业保险奖励补助为80%,两层区(市)县为50%。2014年,成都已经有23种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在未来三年,计划特色农业财政补贴面积每年增加20%,根据总面积3000万亩来计算,覆盖面积从10%到2017年的70%,基本上做到重点覆盖和应保尽量保。2.农业保险费率趋于合理化。2018年1月,四川省财政厅下调部分补贴品种农业保险费率的公告,马铃薯、森林、小麦三种保险标的物保险费率均实施新的保险费率,此次费率下调是目的是:不是为了减少财政补贴,是为了降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整体费率,使得保险费率更合理化,减轻农户以及各级财政部的财政负担,通过科学合理以及积极稳妥的动态调整来有序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3.制度不断完善赔偿制度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确定保险费和补贴比例和金额。成都市保险经办机构在遵循政策补偿的基础上,按照规定设置合理的补贴险种以及赔付条件,政府建立赔偿制度,维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增强农业保险制度在经办保险机构以及农户的信心。

二、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问题

1.巨灾风险制度以及再保险制度不完善。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体系,要求各级政府去尝试和探索建立,2013年3月1日,《农业保险条例》就再保险制度的运行提供指导。巨灾补偿体系虽然在成都市开始建立,但还处于萌芽发展阶段,仍需要各级政府不断实践、探索和完善。现在实行的生猪与蔬菜价格保险试点,是以农产品价格为赔付依据的新型农业保险,主要针对因价格大幅下滑,低于既定或者约定价格,给农户造成的损失,政府给予赔偿。水稻价格指数保险已经准备开展,但是并没有运行,导致覆盖面不足。2.道德风险。投保人存在道德风险。有些投保人认为买了保险没有用到就是损失,有些地方并未发生灾害,投保人就故意损害自己农作物以获得赔偿;还有就是因收成不好,但赔偿较少,投保人就扩大受损面积,保险公司难以判断事故原因只得赔偿。同时,保险人存在道德风险,一是夸大受灾情况或者伪造受灾以获得政府更多补贴,二是少给投保人补贴,以此赚取中间差价,获得利润。成都市现阶段虽然应用“农贷通”让保险公司公平竞争,但是网上信息并不能证明投保人选择的保险公司是不会有道德风险的。3.资金到位滞后。中国农业保险一直存在补贴资金获得时间长的问题,成都市也不例外,虽然流程简化,并实现线上流程,但投保人在申请后需要等较长时间,比如等斟查人员到现场勘察、等政府审批通过、等资金到位。此外,在农业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中还存在补贴滞后的情况,一些试点作物已收获,形成不能进行承保保险的情况。

查看全文

什么叫政策性破产

自2000年以来,新破产法草案历经多次修改。在2004年6月财经委提交人大常委会的草案中,有关企业法人治理的条文已经相当充实。大体上讲,这些条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破产程序期间对管理层行为的限制,二是对破产程序开始前行为的追究。

目前,新破产法草案已经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两次审议。其间,法律委员会对破产法草案做了一些改动。本文以下的论述和引用的条文,均以2004年6月财经委提交常委会的审议稿为依据。至于法律委员会改动后的条文,不妨等到新破产法正式颁布以后再作介绍和评论。

一、破产程序期间对管理层行为的限制

1、接管制度

草案设立了管理人这一法定机构。管理人由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时任命。草案第23条规定的管理人职责中,第一项就是“接管债务人的财产、账册、文书、资料、印章等”,接下来还有调查财产状况、决定内部事务和日常开支、聘用人员、决定营业、管理和处分财产、接受给付和参加诉讼等职责。为了保证这些职责的履行,草案规定了债务人企业的管理层必须承担的一些义务。草案第18条规定,自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之日起,债务人的有关人员承担下列义务:(1)妥善保管其占用和管理的所有财产、帐册、文书、资料、印章和其他物品;(2)根据人民法院、管理人要求进行工作,并如实回答询问;(3)列席债权人会议并如实回答债权人的询问;(4)未经人民法院许可,不得离开住所地;(5)不得担任其他企业的董事、经理等职务。这里所说的“有关人员”,包括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经人民法院决定,可以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和主要业务人员。

按照国际上使用的术语,上述义务中的前两项为“合作与协助义务”,第三项为“信息提供义务”,最后两项属于“附属义务”。关于合作与协助义务,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拟订的《破产立法指南草案》(2004年稿)指出:“为确保破产程序可以有效和高效率地进行,一些就一定程度内替换或监督债务人作出规定的破产法,对债务人规定了与破产代表合作和协助破产代表履行其职责的一项一般性义务,而有些法律则规定债务人不得作出可能有害于程序进行的行为。合作义务的一个重要部分将是交出资产控制权以及业务记录和帐册,从而使破产代表能够对破产财产实行有效的控制。”[8]关于附属义务,该文件指出:“一些破产法在债务人的合作与协助义务之外,还规定了一些附属义务。例如,这些义务(适用于自然人债务人,或法人债务人的管理人员和董事)可能包括(未经法院或破产代表许可)不得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债务人提出离开或被迫离开其居住地须通知法院或破产代表,必须向破产代表或法院披露所有往来通信,以及其他一些涉及个人自由的限制。对于法人债务人,还可对法人总部的搬迁实行限制,而破产法可以要求取得法院或破产代表的同意。这些限制可能极为重要,有助于避免因在破产程序启动后债务人离开营业地和董事及管理人员辞职这种通常做法而造成破产程序的中断。这些附属义务如果列入破产法,应当与其基本宗旨和给予合作的一般义务这一种宗旨相应;这些义务也可能受到上述有关人权公约和协定的限制。”[9]

查看全文

论政策性金融问题

摘要:我国政策性银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在调整生产力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弥补市场经济缺陷、促进经济协调运行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基本上达到了设立的目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对政策性银行进行改革,完善其运行机制,以便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是急需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投资

一、政策性金融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基础

政策性金融,是在一国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它是一切规范意义上的政策性贷款,一切带有特定政策性意向的存款、投资、担保、贴现、信用保险、存款保险、利息补贴等一系列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的总称。

政策性金融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存在有其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中,市场机制和原则虽然构成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协调的基础,但却不能解决经济社会中的所有问题。这不仅因为市场机制本身有其作用的边界,而且若干非经济因素也使市场机制产生许多失效的现象,即所谓的“市场失灵”。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之一的金融市场在调节金融资源的配置中,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充分竞争和金融机构本身的特性,导致不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即亦存在着“金融市场失灵”。对于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就需要政府通过创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校正,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有机统一。因此,政策性金融机制并不是完全同市场机制相反的行政机制,它具有财政“无偿拨付”和金融“有偿借贷”的双重性,是两者的巧妙结合而不是简单加总。尽管随着各国经济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政策性金融的种类、业务方式和运行范围与领域可能有种种变化,但它的基本机制与功能将长久存在并发挥作用。市场经济金融最发达的美国,将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法定为永久性机构,正是从长期实践中深思熟虑的结果。

二、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功能评价

查看全文

政策性银行转型论文

原文标题:政策性银行转型方向已定:综合性开发金融机构

“未来的政策性银行,不仅要在进出口方面融入国际经济,同时在国际资本流动、收购兼并、资源的互相补充等方面也要发挥重要作用。”4月2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一次会议上对中国政策性银行未来发展做出的判断,也揭开了政策性银行在新形势下转型方向的谜底—“综合性开发金融机构”。

“‘综合性开发金融机构’一方面要从事政策性非盈利业务来弥补‘市场失灵’,另一方面要开展商业性盈利业务来避免‘政府失灵’,使银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如此解释。

而在改革方向确定之后,“现在重要的是如何找到一条合适的转型之路。”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贺强教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按照央行预定的工作时间表,2006年政策性银行将按“一行一策”的原则,分步制定、实施改革方案。《中国经济周刊》获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的“个性化”改革方案均已完成,并由央行上报到了国务院。

政策性银行要“变脸”

查看全文

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究论文

一、发展农业保险服务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

以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三低”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农民投保能力低。农民的低收入水平限制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这是由我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规模小所决定的。三是农业保险服务水平低。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人员不足,加之农业保险成本高,造成定损、理赔等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因此,今后应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结合吉林省试点已取得的经验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今后应主要探索以下四种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即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订单农户参加保险,打造一条龙头自身保险订单农户种植、养殖保险的链条。在稳步开展链条两端保险的同时,逐步向农户种植、养殖之外的人身和财产保险延伸。2005年,安华农保公司开展的玉米、烟叶、草莓、肉鸡等项政策性农业保险均采取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一是龙头企业可适当给予参保订单农户适当的保费补贴,强化产业化链条的紧密度。二是参保农户出险后,保险公司可与龙头企业协作,利用其人员、技术、机构等方面的优势,在现场查勘、协助理赔方面发挥作用。如玉米、烟叶种植保险的赔款,就是借助试点地区龙头企业的力量,共同查勘现场,并由出险地企业分支机构代替保险公司及时发放赔款。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即以合作组织为参保范围,向合作组织内的社员提供保险,充分发挥社员之间信息比较对称、联系比较紧密、利益比较相同等特点,相对集中地开展较大规模的保险业务。2005年吉林省梨树县开展的生猪养殖巨灾保险,选择的就是梨树县百信和富邦农牧合作社。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合作社社员比较集中,养殖规模较大,风险意识较强,投保积极性较高,农户之间的示范作用较明显。二是对合作社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有一个经营实体支撑,如饲料加工厂或稳定的销售渠道,在保险的开展上,有的合作社对参加保险的饲养户给予饲料或销售上的一些优惠,这就吸引了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从而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吉林省共有各类比较规范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000多个,为这种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订单农业的统保模式。即结合行政区划和粮食订单,对试点区域内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成本巨灾保险进行统保的试点模式。2006年,吉林省的桦甸市由政府成立农业保险领导小组,以县为单位,按照粮食直补面积实行统一投保,由桦甸市政府组织收缴地方财政补贴和农户自交保费部分,现场查勘由政府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协同保险公司共同开展,并代保险公司统一向受灾农户发放保险赔款。四是分散经营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围绕农村家庭财产、人身意外和责任保险所采取的。通过与全省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农村金融系统和农村经营管理站、农机推广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农业管理与服务部门建立兼业代办关系,深入农村,针对分散农户开展保险业务。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对家财、意外、学平等保险的需求不断加大,这些保险不仅能保障农民不因突发变故而致贫、返贫,而且也是保障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一种体现。

二、农业保险服务应不断开辟新的营销渠道

农业保险业务的分散性、单个保险单位的小面值决定建立营销渠道的原则应是:以高效优质服务为前提来节约成本;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接近参保农户;兼顾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充分挖掘农村潜在力量。按照这样的原则,应开辟多渠道、多形式、多身份加入的营销渠道。一是农村信用社渠道。农信社是农村网络最健全、与农民联系最紧密的金融机构。通过农信社保险业务,利用其在农村的营业机构网点优势和人员优势,广泛开展,既能节约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又能促进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二是银行、邮政渠道。在安华农保公司2005年的试点中,农业银行、邮政系统等已开始代办“三农”保险业务。农业发展银行也与农业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开始探索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与政策性银行的合作。由于农业保险与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形成了良好效果。吉林省于2006年提出要求,由省农信联社、相关金融机构同农业保险公司,对农村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发放大额贷款,并实行先保险后贷款的政策。三是农村经管、农机渠道。农村经营管理站、农机、农技推广站在农村都有健全的机构和人员,与农民建立了良好的联系渠道,通过他们农业保险业务更容易被农民所接受。同时,通过业务,这些部门能增加中间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问题。吉林省共有乡镇780个、9,000个行政村,一旦这项计划开始实施,代办网点可向下延伸到每一个乡镇,触角触及到每一个村屯。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保险机构设置和服务上的诸多难点。四是自行组建直销渠道。吉林省的公主岭市尝试按照这种模式,组建了直销队伍。2005年8月份,在公主岭市的24个乡镇,组建了5个跨乡镇管理的农村营业部、24个乡镇营业分部、240多名农村营销员组成的农村队伍。这些营业部、营业分部的建设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通过这种渠道,还能较好地对农业保险进行宣传。

三、农业保险服务应有针对性地设定风险防线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在2005年的试点中,从四个方面对农业风险加强预防。第一,加强售后跟踪服务。为减少保险标的损失,为参保农户提供优质的保险保障服务,农业保险公司招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广泛的售后技术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信任,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广泛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第二,加强防灾器械投入。比如,在烟叶保险中,根据烟叶种植地域多为浅丘陵、山坡地和地形地貌易发生冰雹灾害的特点,保险公司、省影响天气办公室、烟叶公司共同协调购置了大批的防雹炮,安置在冰雹多发地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灾害损失。第三,建立疫情预警机制。为超前做好畜牧业保险疫情监测工作,农业保险公司制定了《养殖业保险防疫工作实施方案》、《养殖业保险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养殖业保险疾病监测方案》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005年,在白城市奶牛保险过程中,技术人员在开展售后跟踪服务发现承保地区发生疫情后,及时逐级上报,公司立即启动《养殖业保险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将承保奶牛进行有效隔离,并派专人密切观测疫情防控情况,使防控措施及时、得力。第四,加强监管和技术指导。在延边梅花鹿保险工作中,农业保险公司专门指派高级兽医师赴承保地区,对承保的梅花鹿进行逐个查体验标,并给保险标的建立疾病治疗档案,与养殖场的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梅花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经常深入养殖场开展技术指导。在2006年3月初的梅花鹿转场过程中,农业保险公司的两名高级兽医师始终跟随鹿群转场的全过程,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跟踪服务,保证了梅花鹿的安全转场。

四、农业保险服务应不断进行创新

查看全文

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完善探讨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相对于商业性农业保险而言的,是政府对于保障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而设计和实施的具有政策扶持和优惠的制度性安排,其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与运用、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以及农业的保险机制的完善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发挥了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基础性作用。(一)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国家粮食生产、农副业生产提供保障长久以来,我国的农业保险都是以商业保险的方式来运作的,这难以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而农业发展的基本特性决定了需要一个有政策性扶持的保险机制或制度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利益,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二)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商业性农业保险的重要补充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为商业性农业保险解决困境,化解危机。而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费用高,且涉及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其保险制度又具有寄生性,所以只能通过政府来提供低保费式的保险供给。政策上的实惠、低保费或多或少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保险的不足。(三)政策性农业保险能降低农业保险中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弥补农业保险中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比如道德风险问题,当农户或者投保的集体大户在投保之后,可能会对自己的农作物等保险标的消极管理,从而给保险公司带来了道德上的风险。类似的道德风险在农业保险中普遍存在并难以控制。这可能造成农业保险在定损时加大难度,而且再加上定损时可能会受其他的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比如地方保护主义等,导致定损过高,这些都会加大保险公司运作的成本和生存难度。而逆向选择同样加大了农业保险的实施难度。相对于一些自然灾害很少的地区,那些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农户一定会积极投保,这就使得保险的风险全都集中于某一地区,事先的预估的利率被更改,保险公司为避免大额风险不得不提高投保的门槛,致使投保的农户不愿意再投保。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施的过程中,运用行政干预手段,对农业保险进行规范,严格督导,有效地减轻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四)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利于农业保险与国际接轨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也是大势所趋。只有规范化、合理化地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才可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审计方法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施过程中的违规。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推广使用过程中的违规主要出现在承保、理赔和财务三个环节当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承保环节中的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保险标的有虚构现象,且对不符合承保条件的标的进行承保;投保单中的特殊情况或约定未在保单中表明或备案;承保到户没有彻底执行;承保资料中没有分户农户的资料清单;以其他个人或机构或保险公司为农户代垫付保险费;以公司的资金冲抵保费或手续费。第二,在理赔环节中的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理赔档案管理不规范,档案中有相关的页面没有填写;用假案骗保、故意扩大理赔金额;约定赔付比例,如采取协商确定损失率,或者与投保人约定最高赔付率的方式进行理赔;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偿义务不及时;实际被保险人与赔款接收人不符;未执行理赔到个人,在理赔回执单中没有被投保人或单位的签字,赔付理赔款没有按照规定直接赔付给具体的投保人;保险户收到的实赔款小于应赔款。第三,在财务环节中的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在农业保险费用中弄虚作假;长期挂账一些不被财政部门认可的保险标的,如一些不属于财政补贴范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标的、一些超过当年财政预算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标的;违规列支“三农”工作经费;以其他名义支付协保费用,比如以技术咨询费名义支付。(二)垫交农户自交保费。垫交农户自交保费和自动垫交保费有所区别,自动垫交保费是指农户有意向交付保费而没及时上交的时候,保险公司代交的。而垫交农户自交保费是相关单位或个人为骗取保费所做的虚假承保、理赔等违法违规行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都采用了无纸质无现金的收支付方式,它贯穿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理赔以及财务等各环节始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业的经营风险。利用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比照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投保过程中的POS机刷卡记录,就可以轻易地查出问题所在———如投保业务是否是同一账户刷卡所为;又比如冒用他人名义投保或者垫交农户自交保费的,就会存在同一账户多次刷卡、刷卡金额较大或者跨区域等问题。(三)集中投保、理赔在大户名下。通常情况下,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集体组织投保业务和种植大户业务,按照“单个出单”、“保险利益”、“验标承保”的原则分别进行签单承保。散户和规模养殖户合并作为统一承保人承保在养殖险业务中是不被允许的。在理赔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广,具有频繁性、周期性和不确定性,且危害严重,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只赔付一部分投保农户或集体大户的时候,那么一定和自然灾害的一般性规律不相符合,或者保险公司在集中定损时利益只给大户,没有涉及小户投保人,保险的赔付款不是直接赔付给指定受保人,而是支付给村里的无保险利益者,那么必然存在虚假承保或理赔等问题。

三、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的对策

(一)从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的操作规范和制度落实上抓起。第一,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单位的承保操作规程、承保管理制度作为重点。保险公司在建立和完善承保管理制度时要做到横向到面,纵向到点,不留死角;在规范操作流程的时候,注意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制度的执行力上。在制度落实工作中,遇到一些诸如虚假保险标的,要严格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制度,坚决做到不该保的标的或不符合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以内的标的,一律不予以承保;投保单中特别约定未在保单中载明或未有备案的情形,要坚决予以避免,在农户投保的过程中,就应该向农户表述清楚并在事后经相关保险监管部门备案。第二,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业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及道德修养。政策制度的落实,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执行者。而执行者业务素质的高低,就决定了制度的落实情况。保险公司作为为农户服务的主体,一方面要有一个完善的员工教育培训平台,对下属的所有保险业务员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和职业操守教育。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进程中相关的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有问题的员工进行追究处罚,对有贡献的员工进行嘉奖。第三,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出政策性农业保险应有的服务价值。构造出理想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环境,消除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过程中的违法违规,不能靠“堵”,而要靠“疏”。要寻找出利益双方的均衡点,让合作的双方利益诉求都得到合理的满足,而良好的服务便是这最佳的均衡点。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消费者———农户,购买保险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出险,如果保险公司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长,为农户或相关投保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比如说一些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服务,使得农户或相关投保人在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防范和降低风险的作用,那么作为卖方市场的保险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就会显示出来,农户或投保人一方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就会得到有效的遏止或消除。(二)突出重点,弱化次要环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多而杂,在审计工作中,为节省审计资源,提高效率,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过程中可以坚持明确险种、归纳常规、紧盯资金、注重效益的原则;先总体后局部、先重点后次要,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从整体上把握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的同时,要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如重点关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资金的管理使用、承保和理赔、农户投保、垫交农户自交保费等主要环节。此外,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审计的过程中,要突出重要内容,关注特殊领域,如集中投保、理赔在大户名下,这样的投保业务是不是存在弄虚作假,特别是一些笼统性的投保标的,如以村委为单位或者以大户的名义投保是否存在问题;特别是在财务方面,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去向也是重点。(三)综合运用,准确把握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多种审计手段。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工作中需使用的审计方法有许多,根据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审计方法,需要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人员既要具有相关的审计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为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依据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征分析,可以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第一,分析性复核法。作为实践中一种常用而有效的审计方法,分析性复核审计法就是将所得的各种材料包括一些非纸质的资料,利用审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知识与常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将其中的各个因素抽丝剥茧,通过逻辑性合理化的判读、考证和制度化规范化的考量,找出事物本质之间的相互关联、根本实质。如政策性农业保险中一些基础档案资料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通过投保人的相关资料,看赔付时的受益人签名是否一致等等。既可以正面审核,也可以反面对比审核。具体的思路做法可以是先分析复核审计对象的各种构成以及相互间的关联,再逐个分析单独的小个体,最后再从资金财务入手分析。第二,资金流向追踪审计法。所谓的追踪资金流向审计法就是根据资金的运转流向进程来进行审计,通过对一笔或者多宗资金的流向进程摸底盘查,搜寻资金的运转线索,从而得出结论,判断审计对象标的是否合规的一种审计方法。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中,通过资金流向,可以探查或发现有无虚增赔付额度,有无乱标赔付经费,是否存在虚假的保险案件以及赔款资金是否真正赔付到农民手里等等。可以通过资金在实际操作中的流经路径,发现很多细节性的问题,纠正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违法乱纪问题。第三,数据审计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移动互联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和传统的以纸质资料记录和承载数据不同,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企业都改用了电子硬盘数据方式。审计对象的数据保存也由以往的纸质记录材料变成了由电子数据来代替。熟练地运用和操作这些电子数据以及使用这些电子媒介也是如今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工作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这种审计方式就是利用互联网海量的数据以及检索功能,与审计对象采集数据分析对比,截获有利于审计工作的相关信息,再利用电子图表、数据库等进一步查找分析,最终揭示事物本质,还原事情真相。(四)采取多种跟踪审计方式。跟踪审计方式比较新颖,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对审计对象保险标的进行必要的、客观的、如实的、符合法定程序的跟踪监管。这种跟踪审计可以有效地弥补政策性农业资金链的短板,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可以充分地利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有限的资源和经费,做出最有效、便捷、优质的服务。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的过程中,应合理运用多种跟踪审计方式。比如,既可以采取定期跟踪也可以采取不定期跟踪;既可以一次性全程无遗漏地跟踪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对象,也可以连续多次地不定期跟踪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对象。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年度审计项目任务安排,定期跟踪审计农业保险政策执行情况。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资源少、任务重,在通常情况下除非有特殊要求,否则只能实施不定期跟踪审计。有时为了及时反映承保客体情况、揭露问题本质、完善政策实施情况,在某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实时跟踪审计。开展实时跟踪审计方式的硬件要求相对比较高点,审计单位必须要有比较完备的数据采集、运行、处理等信息系统。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中,采取实时跟踪审计方式时,上到财政部门,下到保险公司审计部门或者政策性农业保险经办机构,都要有高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审计法来具体实施。

查看全文

政策性包袱与国企改革

内容提要:本文构造一个考虑了政策性负担的博弈模型,希望找到取消政策性负担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我们通过利用这个模型,对私有化但仍保留政策性负担与取消政策性负担,企业依然是国有这两种改革思路进行比较,发现虽然这两种政策均可以使企业选择最有效率的生产行为,但考虑到增强企业的自生能力与解决预算软约束问题等因素,后一种政策应该优于前一种政策。接着我们还进行了政策选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对现实与我们理论预测的偏离给出了一个初步的解释。

关键词:国企改革政策性负担私有化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却一直都是一个没有被攻克的“堡垒”,并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低效率?许多经济学家把它归结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诚然,这确实是一个原因。但我们知道任何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应该还要去寻找一些其他的一些更加本质的原因。

在这里,我们仿照了Becker(1974)(关于Becker这个模型的进一步讨论,可参见Gibbons,1992),构造了一个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博弈。在我们的模型中,主要考虑了国家强加给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这个因素,并想考察它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一、Model:

假设国家与国有企业进行如下的博弈:

查看全文

论市场政策性金融功能观

摘要:基于市场原则的政策性金融功能观,是在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功能和金融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以政策性金融的首倡诱导与虹吸扩张性功能为主导,包括基本功能、核心功能和衍生功能不同分类在内的政策性金融特有功能观。并据此探讨了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定位和改革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功能;政策性金融;改革和定位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基于功能观点(functionalperspective)的视角分析金融体系和金融中介,是相对于传统的机构观点(institutionalperspective)的金融分析范式的重大转换。传统的机构观点将现存的机构和组织结构作为既定的前提,金融体系的调整与改革一般是在这个既定的前提下进行;功能观点则认为,在长期内,金融中介机构所履行的功能,远比它们在某个具体的经济中采取的形式和开展的业务要稳定得多,而且机构形式的变迁将最终由它们所履行的功能决定。因此应该把金融中介研究的视角定位在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上,然后根据不同的经济金融功能,建立能最好地实现这些功能效应的机构与组织。作为总体金融功能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政策性金融功能,不仅是政策性金融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一个基础性课题,而且在当前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从功能观视角研究政策性金融,能够科学而正确地认识政策性金融,从根本上澄清对政策性金融的误解、错解乃至曲解,也有助于决策层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

在政策性金融功能的研究方面,白钦先、曲昭光(1993)早期对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的分析,实际上是对政策性金融功能的初步研究。白钦先(1998)将政策性金融功能概括为直接扶植与强力推进功能、逆向性选择功能、倡导与诱导性功能、虹吸与扩张性功能、补充与辅助性功能、服务与协调功能。谭庆华(2005)认为,政策性金融具有中介功能、服务功能(基础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核心功能),在扩展功能上侧重于经济调节功能,在衍生功能上侧重于宏观调节功能。国外对政策性金融功能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小椋·吉野等(1984)认为政策性金融的主要功能是结构调整功能;日向野(1986)在国内最早提出政策性金融的诱导(功能)效应。此外,W.G.谢波德(W.G.Shephard,1975)从产业组织论的角度分析了在金融业寡占的情况下,设立与民间金融机构相竞争的政策性银行可以提高金融业的整体效率。井手和林(1992)则通过建立同为金融中介组织的政府金融机构与民间银行之间的竞争模型证明,在存在斯塔克尔伯格(Stackelberg)竞争均衡的情况下,经营方针与商业性银行不同的政府金融机构,作为领导方,引导民间金融机构行动,能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

二、基于市场原则的政策性金融特有功能观内容及效用

查看全文

政策性农保建议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若干意见》(政发〔2009〕2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确保灾后生产能力恢复为出发点,以保大灾、保大户、保主要品种为重点,深入贯彻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坚持政府推动、农户自愿、市场运作,按照广覆盖、多品种、高标准的要求,采取共保经营为主、互保合作为辅的运作方式,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到年底,力争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品种大户参保率达到60%以上,并通过3至5年的努力逐步达到70%以上,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保障。

二、保险品种

在做好水稻、能繁母猪、奶牛、油菜、公益林等必保品种和大棚蔬菜、露地西瓜、柑橘树、林木、生猪、鸡、鸭、鹅、淡水鱼等选保品种参保工作的基础上,鼓励各地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抗风险需要,探索开办特色保险品种。

三、保费补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