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完善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06:07: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策完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支持政策系统完善
我国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以后,对农业发展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粮食产量连续7年增长,粮价基本稳定。然而,养猪业发展却起伏不断,猪肉价格暴涨暴跌,养殖户无所适从,老百姓也为“菜篮子”发愁。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完善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亟待探索研究。
一、近年来猪肉价格波动的新特点
1.周期短。2003年以前,我国猪肉价格有波动,但没有那么频繁。如1993年猪肉价格较快上涨后,到1997年都是相对稳定;1998年猪肉价格回落后,到2003年也是变化不大。然而,2003年以后,猪肉价格波动频繁。2003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开始较快上涨,2004年底涨到峰顶后开始回落;2007年又开始上涨,2008年涨到峰顶后回落;2009年秋开始反弹,2010年1-6月又迅速下跌;2010年9月又上涨,2011年9月达到最高价位后至今才相对稳定,但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猪肉价格如此频繁的涨跌,之前是比较少见的。
2.幅度大。2003年以前猪肉价格波动的幅度比较小。1989-1993年猪肉价格基本没有变动,每公斤在6-7元之间;1993年猪肉价格开始较快上涨,1994年的涨幅最大,从年初的8元左右/公斤,涨到年底的近14元/公斤,涨幅6元,近80%;1998年猪肉价格回落到10元/公斤,跌幅4元,近30%;1998-2003年猪肉价格多维持在10-11元/公斤之间(只有1999年3月降到7-8元/公斤,但很快又恢复到10元/公斤)。而2003年之后,猪肉价格波动的幅度比较大。2004年猪肉价格由2003年的11元/公斤涨到15元/公斤,2006年又降到11元/公斤。到2008年,猪肉价格又涨到25.77元/公斤[1],上涨15元之多,接近140%。2009年4-6月猪肉价格又下跌到16元/公斤,跌幅10元,近40%。到2011年9月,全国各地猪肉平均价格再涨到30元/公斤[2],上涨近100%。有的地方猪肉零售价还曾达到40元/公斤。如南京市苏果超市中山北路店,五花肉47.6元/公斤[3],北京部分超市猪肉的零售价也达40元/公斤。
3.影响深。2003年以前猪肉价格波动还在合理的范围内,很多农民还继续养猪,消费者还能承受,社会反响不大。而2003年,特别是2007年之后,猪肉价格波动对养猪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很大。一是猪肉价格大起大落使养殖户无所适从。猪肉价格上涨,人工、饲料及其他生产资料的价格也跟着上涨,养殖户收益不多;而猪肉价格下跌,人工、饲料及其他生产资料的价格却有“刚性”,难以下降,养殖户亏损,养殖规模大幅收缩。至今,仍有很多原养殖户“谈猪色变”,不敢养殖或恢复原有养殖规模。二是引发通货膨胀。价格波动具有联动性、传导性、同步性和放大效应。猪肉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会引发人们对农产品、特别是食品涨价及劳动力工资提高的预期,从而带动其他产品价格在短期内全面上涨。如2010年7-8月,由于受猪肉及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我国早籼稻、小麦、棉花等出现了大幅上涨,到2011年1月,粮食价格同比上涨达15.1%[4],而之前则一直保持着稳步上涨的态势。三是人民的生活质量降低。猪肉是我国大多数居民的肉类食品,猪肉价格的上涨,居民的生活开支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福利降低。“猪肉吃不起”已成为当前一些市民的口头禅。
二、猪肉价格波动的原因
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讲话
祥同志们: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惠民济民的一项重要措施,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事关广大退耕农民利益,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央做出了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决定。7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退耕还林座谈会,曾培炎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8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明确了各项政策措施。省政府对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高度重视,省政府常务会议先后两次听取汇报,进行研究。巨峰省长作了重要指示,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今天召开这个会议,就是要贯彻国务院会议和通知精神,贯彻省政府常务会议和巨峰省长指示精神,全面部署我省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工作。刚才,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任永昌同志就有关工作讲了具体意见,希望大家认真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重大意义我省自*9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到*6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336.4万亩,占全国总量的9.6%;中央投资累计达192.9亿元;涉及21个市州、176个县市区、622万农户、2250万农民。工程的实施,为推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扶贫帮困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促进了生态安全。工程实施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和国土绿化进程,全省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24.23%提高到*6年底的30.27%。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得到有效治理,大幅度减少了进入江河的泥沙量,不仅显著改善了我省生态状况,而且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据省水文总站监测,长江支流涪江、嘉陵江、青衣江等江河泥沙含量平均减少32%—78%。据省林业厅生态效益定位监测,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全省累计涵养水源量208.95亿立方米,减少土壤侵蚀量2.91亿吨。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全省三分之一的农民直接从退耕还林政策中受益,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国家政策补助3100元。工程实施还使部分退耕农民从单一的种植业中解放出来,转向发展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和劳务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据抽样调查,*6年工程实施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退耕还林贡献率达12.5%,其中高寒地区达25.3%,个别县达50%。三是稳定了粮食生产。退耕还林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了农业生产布局,实现了“树上山、粮下川”;转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耕作习惯,促进了集约化种植。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粮食总产保持稳定。*5年全省粮食单产较*8年增加40斤;*1年以来,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5年达到680亿斤,今年预计将达690亿斤。四是促进了社会和谐。退耕还林是扶贫帮困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特别是高寒地区、贫困山区的贫困农牧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全省57个民族县和32个贫困县(不包括民族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782.9万亩,中央和省级投入120.7亿元,有291.6万农户1115万人直接受益,贫困面貌有了较大改变,密切了党和政府同农牧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和繁重。从生态状况看,工程实施区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实施退耕还林后虽有较大改善,但稳定性比较差。从经济状况看,退耕林地营造的林木大多还处在未成林或幼林阶段,短期内难有经济效益。从农户生计看,退耕农户绝大多数缺乏增收门路,长远生计没有得到解决,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一旦停止补助,部分退耕农户的生计将会出现困难。特别是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由于基础条件和自然状况等原因,一些退耕农户极有可能返贫,存在毁林复耕的危险,退耕还林成果难以维护。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我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多次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反映,请求延长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限。省政府曾向国务院进行专题请示,我省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提交了有关建议和提案。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组织有关方面充分听取各种意见,反复进行研究论证,做出了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决定。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退耕农户的深切关怀。我省作为实施退耕还林的重点省份,切实做好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吃透精神,准确把握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内容国务院完善退耕还林政策,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从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出发,规定了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另一方面,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出发,规定了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这对于促进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增收致富,确保退耕还林“稳得住、不反弹”,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一)明确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国务院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目标任务是“两个确保”: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二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基本原则是“三个相结合”,即: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中央制定统一的基本政策与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相结合。我们领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首要和根本性目标任务;有效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既是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重要目标任务,也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保障;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既需要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也需要地方各级各部门的认真负责和积极工作,还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退耕农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明确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内容。一是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根据验收结果,兑现补助资金。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规定的补助标准基础上,再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凡*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从*7年起发放补助;*7年以后到期的,从次年起发放补助。针对我省民族地区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补助依赖性强,停止或减少现金补助将使不少退耕农户陷入生活困难的实际,经请示国务院同意,对我省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以及少数民族自治县和享受民族地区待遇县共57个县(以下简称“57个民族县”),退耕农户直接补助按退耕地每年每亩230元(含每年每亩20元的生活补助费)的标准执行。同时,省政府决定,原省财政安排用于补贴57个民族县每年每亩退耕地30元的粮食补助资金,仍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二是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一定规模资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西部地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和享受西部地区政策的中部地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以及补植补造,并向特殊困难地区倾斜。中央财政按照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各省区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并从*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省。根据我省实际,经省政府研究,决定除57个民族县外,省里按照已安排退耕地每年每亩105元的标准核定各县市区资金总量,将专项资金包干到县。依据批准的专项规划,从*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对57个民族县所需的专项建设资金,省政府已向国务院专题请示,省级有关部门到国家有关部委作了反映,我也向国务院张平副秘书长进行了汇报,都得到了给予支持的答复。三是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国务院明确要求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重点包括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作为安排年度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各地要按照专项资金包干额度,自下而上,实事求是地编制专项规划。同时按照经批准的专项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制。三、突出重点,扎实抓好完善政策各项工作国务院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坚持“两个确保”的目标任务和“三个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把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一)以民为本,认真落实退耕农户直补政策。对退耕农户继续直接补助,关系到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各地要予以高度重视。在逐户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对退耕还林质量合格的农户,按照政策规定的标准,经公示后及时足额地兑现补助资金。对业主(大户)转包农户耕地退耕还林的,补助资金应全额直接兑现给原土地承包经营农户。业主(大户)应与原土地承包经营农户,在不违背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公平公正地协商确定双方权益,签定有效的书面合同或协议。各级人民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不得违背退耕农户的意愿,强迫签订退耕地转包合同或协议,决不能损害原土地承包农民的利益。(二)因地制宜,切实抓好专项规划编制。搞好专项建设,是国务院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重点,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基础。各地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需要和可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以县市区为单位,自下而上、实事求是地编制专项建设规划。专项建设规划要与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向生产生活条件差、长远生计困难的退耕农户倾斜,并与当地新农村建设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需要注意的是,专项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行集中规划、统一安排,不能从上到下划比例、分项目、切资金。县级专项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后,报市州政府审核汇总上报省政府。各县市区要按照每年每亩退耕地不低于2元的标准,制订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安排方案,并随专项规划逐级上报。省级专项规划由省政府组织编制,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牵头负责,林业厅、发改委、西部办、财政厅、农业厅、水利厅、粮食局、扶贫办、以工代赈办等省级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其中,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和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由省农业厅牵头,生态移民规划由省以工代赈办牵头,补植补造方案和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由省林业厅牵头。省级专项规划和工作经费安排方案经省政府审核后,一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会后,省级有关部门要抽调专人到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相关工作。(三)整合资金,加大专项建设力度。国务院通知明确要求,中央有关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惠农财政资金等各项扶持资金要继续按原计划安排,并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统筹使用。鼓励退耕农户和社会力量投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允许退耕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省里和各地都要将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及支农惠农财政资金等各项扶持资金统筹安排,加大整合力度,进一步发挥专项建设在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产发展和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四)突出重点,继续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国务院决定,原定“十一五”期间退耕还林*0万亩的规模,除*6年已安排的400万亩外,其余暂不安排。要求进一步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编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林业、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严格遵循突出重点、不占用基本农田、保证农民口粮需求的基本原则,科学编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今后,新增退耕还林任务安排要与成果巩固直接挂钩,凡是政策落实不好、工作措施不到位、成果巩固出现问题的地方,一律不再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为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国家将继续安排荒山造林、封山育林任务,有关地区要认真落实。(五)加强管理,确保退耕还林建设成效。林木“三分造、七分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必须加强林地林木管护。各市州要完善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责任,搞好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等工作。给退耕农户的生活补助,要与管护责任挂起钩来,促进农户加强管护,切实提高退耕还林地的质量和林木生长成效,杜绝毁林复耕。在不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间种豆类等矮秆农作物,实现以耕促抚、以耕促管。四、加强领导,确保完善政策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工作,事关广大退耕农户根本利益,事关生态建设成果巩固。根据国务院通知精神,省里起草了贯彻意见。经过反复研究、多次修改,已于9月18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为了使贯彻意见更切合实际,我们已印发大家征求意见,请认真研究修改,会后我们将根据大家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后正式印发。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按照中央和省里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把这项关系国计民生、关乎生态安全的大事办实办好。一要认真落实责任。国务院通知明确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原则。省政府经认真研究后决定,我省坚持实行退耕还林工程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市州、县市区”原则。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市州长、县市区长为第一责任人。省政府还决定,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和通报,严格奖惩。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保障退耕还林工作经费,落实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巩固成果的必要经费。对人均财力困难的工程县市区,省财政将通过转移支付给予适当补助。二要强化部门协作。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落实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工作的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在认真编制好专项规划的同时,按照各自职能,履职尽责,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林业部门要认真做好退耕还林质量监管、技术指导以及后续产业发展和补植补造的实施、验收等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做好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整合衔接及项目监督等工作;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补助资金,做好资金兑付到户等工作;农业部门要做好基本口粮田建设和农村能源建设的实施和验收等工作;以工代赈办要做好生态移民的实施和验收等工作。其他相关部门都要围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发挥应有的作用。三要加强宣传引导。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要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国务院和省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精神,使各项政策措施得到各级干部和广大退耕农户的理解和拥护。这里特别强调,要教育和引导退耕农户在感受国家惠民政策关怀的同时,抓住国家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积极开辟增收渠道,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加强对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四要严格监督检查。我省退耕还林近年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先后四次对我省退耕还林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曝光,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今后几年,我省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涉及资金总额近240亿元,与现行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叠加后,明年起每年资金总额将达40亿元左右。各级人民政府要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资金管理,严禁挤占挪用。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作用,加强对资金拨付、发放、使用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退耕还林信访和举报制度,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坚决严肃查处,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特别是政府负责人的责任。同志们,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是一项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大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认真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切实抓好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构建和谐*作出新的贡献!谢谢大家。
社保政策完善策略调查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基本养老保障办法》、《区基本医疗保障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我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根据区委主要领导意见,区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对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等6项社保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精神,结合实际,现提出进一步调整完善的意见建议,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一、调整完善的基本原则
社保政策的调整,涉及方方面面,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群众关注度高,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积极稳妥予以推进。
1.逐年提高原则。要坚持履职为民的执政理念,将全区新增财力更多的用于改善民生,通过完善保障体系,使群众享受的保障水平和生活品质逐年得到提高,并在全市各县(市)区中保持领先地位,从而让全区人民更多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2.统筹兼顾原则。对相关社保政策的调整完善,既要符合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使群众享受的各项保障努力做到“同城同待遇”、“同质同待遇”,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财政负担和群众承受能力。
3.整体平衡原则。通过调整完善,促进各项政策间既体现保障待遇的差别性、又有一定的平衡性与合理性,从而便于我区的社会保障制度相互衔接、统一管理。
招商局政策完善报告
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商务局的关心指导下。县招商引资工作迎难而上,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招商引资效果显著。
县全年签约引进项目117个。完成160%投资过亿的项目22个,完成县下达任务的160.3%其中工业项目64个。完成146.7%协议引进资金227.6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5080万美元,完成100.5%位外资11126万美元,完成106.9%内联引资形成固定资产35.7亿元,完成102%其中省外境内资金23.6亿元,完成102.6%实现三资企业销售收入60.3亿元,完成102.2%启动重点项目建设99个,完成154.7%;建成投产投运项目74个,完成160.9%综观年我县招商引资工作,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简化办事顺序。
简化项目前置审查工作顺序。对项目准入实行限时办结,推行“一站式”前置审查。10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前置审查和商务协议审定,全年共进行前置审查13批次,审查56个项目,其中准入或原则准入项目51个;由招商局负责审批的事项,一个工作日内办结,全年共料理外资企业设立或变卦等事项40批次。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受到投资者的好评。
(二)完善政策体制。
出台了县招商引资优惠方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优惠政策》县发展陶瓷和石材产业优惠政策(试行)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增强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修订《县招商引资中介人和信息提供人奖励办法》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招商引资的热情。对优强项目、重点产业、中小企业给予政策、资金等扶持。制订《县年招商引资工作目标任务及考核办法》切实强化了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
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完善探讨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相对于商业性农业保险而言的,是政府对于保障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而设计和实施的具有政策扶持和优惠的制度性安排,其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与运用、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以及农业的保险机制的完善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发挥了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基础性作用。(一)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国家粮食生产、农副业生产提供保障长久以来,我国的农业保险都是以商业保险的方式来运作的,这难以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而农业发展的基本特性决定了需要一个有政策性扶持的保险机制或制度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利益,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二)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商业性农业保险的重要补充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为商业性农业保险解决困境,化解危机。而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费用高,且涉及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其保险制度又具有寄生性,所以只能通过政府来提供低保费式的保险供给。政策上的实惠、低保费或多或少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保险的不足。(三)政策性农业保险能降低农业保险中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弥补农业保险中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比如道德风险问题,当农户或者投保的集体大户在投保之后,可能会对自己的农作物等保险标的消极管理,从而给保险公司带来了道德上的风险。类似的道德风险在农业保险中普遍存在并难以控制。这可能造成农业保险在定损时加大难度,而且再加上定损时可能会受其他的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比如地方保护主义等,导致定损过高,这些都会加大保险公司运作的成本和生存难度。而逆向选择同样加大了农业保险的实施难度。相对于一些自然灾害很少的地区,那些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农户一定会积极投保,这就使得保险的风险全都集中于某一地区,事先的预估的利率被更改,保险公司为避免大额风险不得不提高投保的门槛,致使投保的农户不愿意再投保。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施的过程中,运用行政干预手段,对农业保险进行规范,严格督导,有效地减轻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四)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利于农业保险与国际接轨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也是大势所趋。只有规范化、合理化地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才可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审计方法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施过程中的违规。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推广使用过程中的违规主要出现在承保、理赔和财务三个环节当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承保环节中的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保险标的有虚构现象,且对不符合承保条件的标的进行承保;投保单中的特殊情况或约定未在保单中表明或备案;承保到户没有彻底执行;承保资料中没有分户农户的资料清单;以其他个人或机构或保险公司为农户代垫付保险费;以公司的资金冲抵保费或手续费。第二,在理赔环节中的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理赔档案管理不规范,档案中有相关的页面没有填写;用假案骗保、故意扩大理赔金额;约定赔付比例,如采取协商确定损失率,或者与投保人约定最高赔付率的方式进行理赔;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偿义务不及时;实际被保险人与赔款接收人不符;未执行理赔到个人,在理赔回执单中没有被投保人或单位的签字,赔付理赔款没有按照规定直接赔付给具体的投保人;保险户收到的实赔款小于应赔款。第三,在财务环节中的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在农业保险费用中弄虚作假;长期挂账一些不被财政部门认可的保险标的,如一些不属于财政补贴范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标的、一些超过当年财政预算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标的;违规列支“三农”工作经费;以其他名义支付协保费用,比如以技术咨询费名义支付。(二)垫交农户自交保费。垫交农户自交保费和自动垫交保费有所区别,自动垫交保费是指农户有意向交付保费而没及时上交的时候,保险公司代交的。而垫交农户自交保费是相关单位或个人为骗取保费所做的虚假承保、理赔等违法违规行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都采用了无纸质无现金的收支付方式,它贯穿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理赔以及财务等各环节始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业的经营风险。利用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比照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投保过程中的POS机刷卡记录,就可以轻易地查出问题所在———如投保业务是否是同一账户刷卡所为;又比如冒用他人名义投保或者垫交农户自交保费的,就会存在同一账户多次刷卡、刷卡金额较大或者跨区域等问题。(三)集中投保、理赔在大户名下。通常情况下,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集体组织投保业务和种植大户业务,按照“单个出单”、“保险利益”、“验标承保”的原则分别进行签单承保。散户和规模养殖户合并作为统一承保人承保在养殖险业务中是不被允许的。在理赔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广,具有频繁性、周期性和不确定性,且危害严重,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只赔付一部分投保农户或集体大户的时候,那么一定和自然灾害的一般性规律不相符合,或者保险公司在集中定损时利益只给大户,没有涉及小户投保人,保险的赔付款不是直接赔付给指定受保人,而是支付给村里的无保险利益者,那么必然存在虚假承保或理赔等问题。
三、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的对策
(一)从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的操作规范和制度落实上抓起。第一,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单位的承保操作规程、承保管理制度作为重点。保险公司在建立和完善承保管理制度时要做到横向到面,纵向到点,不留死角;在规范操作流程的时候,注意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制度的执行力上。在制度落实工作中,遇到一些诸如虚假保险标的,要严格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制度,坚决做到不该保的标的或不符合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以内的标的,一律不予以承保;投保单中特别约定未在保单中载明或未有备案的情形,要坚决予以避免,在农户投保的过程中,就应该向农户表述清楚并在事后经相关保险监管部门备案。第二,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业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及道德修养。政策制度的落实,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执行者。而执行者业务素质的高低,就决定了制度的落实情况。保险公司作为为农户服务的主体,一方面要有一个完善的员工教育培训平台,对下属的所有保险业务员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和职业操守教育。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进程中相关的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有问题的员工进行追究处罚,对有贡献的员工进行嘉奖。第三,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出政策性农业保险应有的服务价值。构造出理想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环境,消除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过程中的违法违规,不能靠“堵”,而要靠“疏”。要寻找出利益双方的均衡点,让合作的双方利益诉求都得到合理的满足,而良好的服务便是这最佳的均衡点。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消费者———农户,购买保险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出险,如果保险公司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长,为农户或相关投保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比如说一些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服务,使得农户或相关投保人在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防范和降低风险的作用,那么作为卖方市场的保险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就会显示出来,农户或投保人一方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就会得到有效的遏止或消除。(二)突出重点,弱化次要环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多而杂,在审计工作中,为节省审计资源,提高效率,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过程中可以坚持明确险种、归纳常规、紧盯资金、注重效益的原则;先总体后局部、先重点后次要,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从整体上把握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的同时,要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如重点关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资金的管理使用、承保和理赔、农户投保、垫交农户自交保费等主要环节。此外,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审计的过程中,要突出重要内容,关注特殊领域,如集中投保、理赔在大户名下,这样的投保业务是不是存在弄虚作假,特别是一些笼统性的投保标的,如以村委为单位或者以大户的名义投保是否存在问题;特别是在财务方面,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去向也是重点。(三)综合运用,准确把握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多种审计手段。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工作中需使用的审计方法有许多,根据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审计方法,需要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人员既要具有相关的审计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为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依据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征分析,可以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第一,分析性复核法。作为实践中一种常用而有效的审计方法,分析性复核审计法就是将所得的各种材料包括一些非纸质的资料,利用审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知识与常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将其中的各个因素抽丝剥茧,通过逻辑性合理化的判读、考证和制度化规范化的考量,找出事物本质之间的相互关联、根本实质。如政策性农业保险中一些基础档案资料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通过投保人的相关资料,看赔付时的受益人签名是否一致等等。既可以正面审核,也可以反面对比审核。具体的思路做法可以是先分析复核审计对象的各种构成以及相互间的关联,再逐个分析单独的小个体,最后再从资金财务入手分析。第二,资金流向追踪审计法。所谓的追踪资金流向审计法就是根据资金的运转流向进程来进行审计,通过对一笔或者多宗资金的流向进程摸底盘查,搜寻资金的运转线索,从而得出结论,判断审计对象标的是否合规的一种审计方法。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中,通过资金流向,可以探查或发现有无虚增赔付额度,有无乱标赔付经费,是否存在虚假的保险案件以及赔款资金是否真正赔付到农民手里等等。可以通过资金在实际操作中的流经路径,发现很多细节性的问题,纠正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违法乱纪问题。第三,数据审计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移动互联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和传统的以纸质资料记录和承载数据不同,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企业都改用了电子硬盘数据方式。审计对象的数据保存也由以往的纸质记录材料变成了由电子数据来代替。熟练地运用和操作这些电子数据以及使用这些电子媒介也是如今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工作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这种审计方式就是利用互联网海量的数据以及检索功能,与审计对象采集数据分析对比,截获有利于审计工作的相关信息,再利用电子图表、数据库等进一步查找分析,最终揭示事物本质,还原事情真相。(四)采取多种跟踪审计方式。跟踪审计方式比较新颖,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对审计对象保险标的进行必要的、客观的、如实的、符合法定程序的跟踪监管。这种跟踪审计可以有效地弥补政策性农业资金链的短板,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可以充分地利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有限的资源和经费,做出最有效、便捷、优质的服务。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的过程中,应合理运用多种跟踪审计方式。比如,既可以采取定期跟踪也可以采取不定期跟踪;既可以一次性全程无遗漏地跟踪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对象,也可以连续多次地不定期跟踪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对象。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年度审计项目任务安排,定期跟踪审计农业保险政策执行情况。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资源少、任务重,在通常情况下除非有特殊要求,否则只能实施不定期跟踪审计。有时为了及时反映承保客体情况、揭露问题本质、完善政策实施情况,在某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实时跟踪审计。开展实时跟踪审计方式的硬件要求相对比较高点,审计单位必须要有比较完备的数据采集、运行、处理等信息系统。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审计中,采取实时跟踪审计方式时,上到财政部门,下到保险公司审计部门或者政策性农业保险经办机构,都要有高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审计法来具体实施。
公共政策评估现状及完善途径
摘要:公共政策评估在当前公共政策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的、合理的政策评估可以有效地提高政策的价值和民主。然而在实际的评估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公共政策的评估,其主要表现在评估主体过于单一、评估体系不完善以及缺乏合理的评估途径等。本文就这些问题突出几条对策,帮助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效率。
关键词:政策评估;评估现状;完善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公共政策评估已经成为当前政策执行、政策监控、政策终结以及政策结果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对当前政策所达成的目标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然,政策评估体系如何按照特定的方法、科学有效的可行性进行效益和效果认定分析是当前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理论
政府作为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组织者和决策者,其在公共评估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主体,有效地发挥出政府的职能将是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方向。其基本理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是政府职能决定论,另一方面是行政效能决定论。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也是行政管理的最根本体现,从行政评估职能可以体现出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政府职能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基本政策统治的基本内容,其覆盖了经济职能、文化职能,是确保经济稳定、文化生活的基本。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完成行政活动以及功能的重要体现,这种体现是效益和效率的综合表现。其评估的基本制度是公共政策评估体制运行的基本框架,对公共政策评估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
财政支农政策的完善诠释
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支农政策的存在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重要性,这已被大家所共识。但是,现行的支农政策以及实施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没有形成一个全面化、长期化的支农政策体系。因此,尽快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迫在眉睫。但是,这一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现有的政策体系并积极创建新的政策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合这些政策,区分其主次和先后顺序,统筹安排这些政策,使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最终实现政策框架的整体目标。
一、财政支农政策的完善
(一)稳定农业投入政策,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1.要确保国家新增财力向农业倾斜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每年以1500亿元~2000亿元的幅度递增,据初步预测,这一增长势头在“十一五”期间仍会保持下去。建议国家财政每年新增财力分配要切出10%~15%的份额用于农业,这是强化农业投入的一条重要渠道。
2.财政投入要依法进行
政策改革与完善论文
1内部输入:政策问题构建的传统模式
政策始于问题,之所以需要某项特定的公共政策,就是因为需要解决某种特定的实际问题。与政策问题构建相关的社会问题有着巨大的复杂性,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和判断受着诸多非统一的个体性因素制约(如社会地位、伦理道德、经验知识等)。如何认识社会问题,如何筛选问题,谁参与筛选问题,不同的方式将导致政策方案的大相径庭。一个事实是否构成问题,一个问题是否构成政策问题,会面临着很大的异议。谁能在问题构建上把握主导权,就能自然的在这之后的系列环节中占据主动权,就有可能形成有利于自己的价值分配格局。反之,一项利益要求如果不能顺利地通过政策输入途径到达政策制定系统,那么它们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满足。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政策问题构建上一直存在着“内部输入”的问题。“内部输入”这一概念最早源自于美国学者罗杰•W•科布。在他的《比较政治过程的议程制定》一书中,将政策议程的模型划分为三种类型:内在提出模型、动员模型和外在提出模型。这里的内在提出模型即是“内部输入”。
根据张小明在《内部输入:解读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输入机制》一文的定义,“内部输入”是指“来自于系统内部的对政策制定系统的要求和支持”张文指出,在“内部输入”模式中,利益要求不是由政策制定系统外部的社会利益群体输入到系统中去,而是以党组织和政府官员主动进行利益要求的认证和利益综合的输入。这一决策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与大一统的集权体制相匹配的,因而运行平稳。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一决策方式又与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强政府”)相匹配,因而长时间延续下来。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运行,政府范围的逐步收缩和人们价值取向、利益需求的多元化,“内部输入”的机制从公正性和实效性这两个方面受到了挑战。
从公正性方面,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将政策问题的构建权垄断在一个群体内,容易使政策的目标方向和公共性质根据系统内部成员的偏好发生偏移,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从实效性方面,在现代背景(主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输入”模式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政策对社会反应极慢,许多公共问题存在已久,直到危机爆发,才被提上议事日程(“非典危机”即是一例证);二是更多地呈现“单方案决策”,社会公众无法输入其它有效的方案,不能多方案的择优,从而影响了政策质量。
2公众议程:政策问题构建的结构性缺失
完善农村金融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分析
1.农村金融组织难以满足三农要求?
近年来,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更加注重集约化经营,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大量撤并。另一方面,随着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些乡镇实施撤并,设在这些乡镇的信用社及农业银行营业所也发生同方向变动,从而使有限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分散性的金融需求。而且,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过分强调风险防范,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严重挫伤了信贷员的放贷积极性。他们为减轻责任追究,实行严格审批程序和审批条件,人为设置贷款障碍,拉长信贷决策链条,制约了三农对资金的要求。
2.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定位不明确,缺乏分工协作?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虽然比较健全,但服务面窄,其职能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仍有许多盲点。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逐步退出了农村服务领域,政策性金融机构仅仅围绕粮棉油收购做文章,没有体现出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农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也没有体现出政府对弱势产业的重视,农业基础性设施建设少有金融机构问津,弱势群体特别是贫困人口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支持。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农村信用社因历史包袱沉重,甚至相当一部分社已资不抵债,加之结算手段落后,吸储能力不足,很难真正发挥好为三农服务的主力军作用。
3.农村金融组织产权不清,内部治理结构残缺不全
进口政策的缺失及完善诠释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进口能提高生产率,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从而起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进口,就无法实现其短时间内跻身经济强国的跨越。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进口政策中存在一些缺失,使进口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削弱。本文试图分析我国进口政策存在的缺失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以期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取更多的优势与利益.
关键词:进口政策;技术创新;复进口
一、新贸易理论关于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点
长期以来,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出口能创造外汇,并能带动国内投资和就业的增加,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事实上,进口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亦不应低估。有些国家,如日本、韩国,如果没有进口,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跨越。近几年,我国也开始认识到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国内学术界亦开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胡亚冬(2006)、杨十二(2006)等就中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我国现行进口理论中存在的偏差和政策上的缺失使进口在我国未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
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之间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大卫?李嘉图在比较优势理论中指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都绝对高于贸易伙伴国,只要该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在该国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外贸易不仅能使该国从他国获得较便宜的产品,还可以提高本国生产效率、产量及国民福利;同时贸易还能稳定国内物价,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