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05:38: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策能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政策医药服务能力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贵州省雷山县苗医药服务能力的研究,为多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思考。方法:通过专家访谈、田野调查和调查问卷,对雷山县民族医药的苗医药服务能力进行了解。结果: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制度,但政策的落实及地区发展个性化政策的出台亟待完善。结论:苗医药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苗族医药的整体发展,也不利于苗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民族自治县;苗医药;服务
我国苗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苗族人民在历史长期的迁徙、在与自然环境抗争、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运用智慧将各种动植物、土石、金属及巫术相融合,形成了苗族独创的救死扶伤的医药文化——苗医药文化。贵州省雷山县是一个拥有15万人口及较完整苗族文化体系的多民族自治县,县内有苗族、汉族、瑶族、洞族、水族和彝族等6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78%,独特的地理环境生长了23种珍惜保护动物和200多种名贵中药材,因此它不仅是贵州省历史上中药材主产区,还有着“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及“苗疆圣地”的美誉。在雷山苗医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据调查苗药是当地70%的农民、38.7%的城镇居民就医的第一选择。在综合指标选择中,苗族医师作为就医第一选择达到55.%,疑难杂症选择达38.2%、乡镇医院选择占19.8%,县人民医院选择占42%[1]。由于我国各地区人文科学、风俗习惯的不同,中医药服务在各地有着鲜明的运作模式和运作特点[2]。
一、雷山县苗医药服务现状
(一)雷山县国营医疗机构苗医药服务现状。雷山县内没有中医药的专科医院,只有一所县人民医院,院内设有中医科,科室设有门诊诊室1间,住院部诊室1间,在用病床25张。科室有6个医生,6个护士,在6个医生中具有正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2人,6人均毕业于专业本科院校。中医科目前尚未开展苗医药的相关服务。(二)雷山县民营医疗机构苗医药服务现状。雷山县目前共有民间医师257人,民营医疗诊所17所,其中12所集中在县城,5所分散在乡镇。其中有两所民族医院因名气和规模较大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别为福源民族医院和雷山回生苗医堂。1.福源民族医院。文玉忠是福源诊所的负责人及主诊医师,也是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医药代表性传承人。诊所服务面积370个平方左右,工作人员22人,除1名苗族医师和1名苗族医士外,还有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护士6人,无职称人员3人,后勤人员1人。福源诊所在治疗直肠炎、结肠炎、阑尾炎等十几种胃肠道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疗效,医院所用苗药除少部分购买以外,大部分草药均采至苗岭雷公山,医院每天的门诊人数在30-45人左右,医院有住院病床6张。福源民族医院经营理念由传统的苗医药诊疗向现代医疗转变,医院将传统民族医药和现代治疗仪器相结合,引进了现代熏蒸的治疗设备,帮助病人通过洗浴熏蒸的方法提升苗药吸收疗效。同时医院也引进了B超机、碎石机等西医诊疗设备,也采用一些西医的治疗手段。扩大诊疗项目,增加诊疗收入。2.雷山回生苗医堂。雷山回生苗医堂位于雷山县望丰乡公统村,王增世是苗医堂的负责人及坐诊苗医,他对苗医药有几十年的潜心研究,让许多人摆脱病痛,医技受到人们的肯定,因此人们送他人“苗医圣手”的称号,同时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医药传承人,取得了民族医师的资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医堂面积在180平方左右,王增世外与其十余名学徒共同为当地居民开展医疗服务,医馆的特点在于精湛的苗医技术、苗医医理和治疗手法,治疗特色覆盖骨科、血栓和各种疑难杂症。3.其余苗医馆服务能力。雷山还有一些小有名气的苗医馆如;以治疗肝病为特色的杨氏苗族医馆、以治疗结石为特色的江氏苗医馆、以治疗骨伤为特色的何氏苗医馆。他们较福源民族医院和回生苗医堂而言,行医人数较少,诊所面积不大、服务项目都较少。
二、公共政策视角下的雷山县苗医药服务分析
高校形势与政策能力素质研究
1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
比较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网络时代的“形势与政策”课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新颖的。在网络这个大资料库中,选取的材料更加丰富,时效性强,各种评论和观点的互动性、延续性强。在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中,网络已然成为他们的学习新天地,他们十分关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国家方针政策,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如果授课教师一味照搬照抄引用网络信息,讲述观点时缺乏自我的思考和探究,必将使学生感到空洞乏味,大大减弱“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整合“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用素材和创新教学新模式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的能力素质。该课教师是灵魂人物,要提高该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在网络新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新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就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
2“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能力素质结构
2.1实质上
第一,获取信息的能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获取适用的信息就解决了“材料”问题。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往往拘泥于课本教材和时效性不强、针对性不够的书面材料,无法与现实的理论热点、时事政策同步,授课内容乏味、过时、缺乏“生命力”。在获取信息之前应当明确所需信息的性质、搜寻范围、目标定位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不动摇,明确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坚决同反政府的敌对势力做斗争,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度觉察力。例如,轰动一时的“家乐福”事件中,敌对分子煽动恶意言论、挑唆事端、鼓动群众特别是大学生参加抵制“家乐福”的活动,企图制造社会混乱、反共政治运动。那些怀有险恶用心的敌对势力在网络和手机短信等媒介中散布谣言、混淆视听、迷惑大众,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时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当果断抵制此类信息,引导同学们正确看待此事件而不是广而宣之。新兴网络时代,增加了授课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教师应当运用好网络,平时养成浏览重要新闻和专业性网站的习惯,积极加入微博、BBS论坛、QQ群等互动媒介,加深对适用话题的思考和研究。第二,筛选信息的能力。在浩瀚的网络媒介中,信息繁多杂乱,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应当从专业学术的角度结合该课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加甄别。在筛选过程中要做到既快又准,抓住关键词,明确该课需要的信息类型。第三,归纳信息的能力。在选取和筛选信息结束后,就要把适用的信息按信息类型归纳起来,然后根据课程编排的顺序将归纳后的信息按照此顺序排放起来。在归纳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由表及里。
2.2形势上
综合生产能力政策意见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实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一)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的重大措施,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意义重大。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改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少,支农的力度要不断加大。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在其他地区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在牧区开展取消牧业税试点。国有农垦企业执行与所在地同等的农业税减免政策。因减免农(牧)业税而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给予适当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可自主决定进行农业税免征试点。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地方财政也要根据当地财力和农业发展实际安排一定的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制度和机制。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继续实行化肥出厂限价政策,通过税收等手段合理调节化肥进出口,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种坑农害农行为。
(二)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缓解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县乡的财政困难,中央财政要采取有效措施,根据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对粮食主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和补助。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调整中央财政对粮食风险基金的补助比例,并通过其他经济手段筹集一定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强生产能力建设,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公共政策能力党的执政能力研究
【摘要】作为我国国家资源分配的主要方式之一,公共政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中国共产党还是政策贯彻落实的有力执行者。而执政党的能力体现方式也包含着对于政策的落实和贯彻。所以我们应该做好党的执政能力与党对政策执行的能力的研究与分析,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公共政策;能力视野;政党;执政能力
作为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主要是通过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的表现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所体现的。这就说明执政党的政策能力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此外我们还应该将政党政策和国家政策做好区分,如果不能够做到有效的区分就会导致执政党员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风险。
一、政策能力的概述
(一)政策能力的概念。现阶段,全球范围内对于政策能力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有权威的定义,但从一些资料从我们也可以找到对于政策能力的解释,政策能力的高低可以从政策对于环境的改变程度以及效果上判断,这就使得政策能力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代表执政党和政府的工作效率。所以我们可以对于政策能力进行推测,政策能力是以公共权威主体即执政党通过对于具有公共性政策的制定、推行,从而使国家的公共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政策能力表现形式的研究分析。1.制定政策的能力。公共问题是人们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的原因,但如何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到这个公共问题,并且做好对于公共问题的分析是政策制定的一大难点。由于相关的公共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利益,所以在进行问题确定的时候,相关的干部很难对问题的范围划分清楚,所以确定好公共问题是制定政策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然后再根据相关的情况,制定出相应政策。而如何制定出一个符合各方利益的政策也是一个难点,不管如何制定政策,总会对一部分人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而现阶段下,也没有一个全面、具体的决策途径或者是相关的模式。所以通过公共问题的确定以及政策的制定也能够体现出执政党政策能力。2.执行政策的能力。政治制定出来就需要相关的落实和观测,而在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任何的问题都会导致政策效果的降低。在进行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执政党的党员干部总会遇到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新的从未有过的问题,由于缺乏一定的经验,就影响政策的效果,在政策执行的时候,执政党的党员干部应该要尽量地降低执行过程中问题的出现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从而使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和贯彻并且将政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3.评估政策的能力。一般来讲,评估的行为贯穿政策活动的始终,但是由于多数情况下评估就不具备一定的作用,所以人们更愿意将评估放在政策落实之后。通过对于政策执行的结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从而确定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影响范围,并且还可以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一个依据,此外还可以通过结果来判断公共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政策执行人员的监督,避免公共问题被掩盖,对于政策执行结构的评估,实际上就是对于执政党的执行能力的一个体现。
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区域创新能力财政政策选择探讨论文
摘要: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引导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实施和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发挥财政导向功能,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注重财政扶持,促进科技创新与转化。同时,也要积极探索财政政策的创新。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创新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创新
当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地位。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区域经济也正日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区域经济是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1]。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也是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之一。作为政府宏观调控主要手段之一的财政政策需要为区域创新提供强大的财力和政策支持,并通过激励、引导机制促使区域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财政政策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创新能力与财政政策作为
1.区域创新能力与财政支持
经济学意义上的区域是指特定时空范围内社会资源、技术资源和自然资源的集合,其范围既有地理上的特性,又与行政区域的划分特点有关[2]。经济区域是经济基础的范畴,而行政区域则是上层建筑的范畴;但它们密切相关,行政区域的领导者担负着发展本区域内经济的重任,而任何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又离不开其所属于的行政领导者的管理与协调。
组工干部应在提高政策运用能力上下功夫
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组织工作特别是干部人事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且责任重大、事关全局。认真学习、理解、掌握这些政策规定,不断提高政策运用能力,既是组工干部做好组织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加强组工干部能力建设的题中之义。笔者认为,组工干部提高政策运用能力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要提升认识,在增强政策意识上下功夫。组工干部要讲政策、重程序、守规矩,是对组工干部从事组织工作这份职业的必然要求。的确,党的组织工作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有着各种明确的政策规定,容不得半点随意性。这些与组织工作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都是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概括社会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都是我们做好组织工作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政策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我们工作水平的高低。实践证明,对组织工作的各项政策学习得透彻,把握得准确,就可以增强组工干部处理问题的能力,工作起来就会游刃有余;反之,如果把握不好这些政策,或者说在贯彻执行这些政策的过程中走了样,就不仅会做不好组织工作,而且可能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危害,造成损失。而当前,一些组工干部政策意识不强,对党的组织路线、干部政策学习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全面,问这个不知道、问那个不太清楚;把握和运用政策还不够准确、到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离领导和群众的要求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组工干部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做好组织工作没有强烈的政策意识、没有一定的政策运用能力是不行的,也只有不断提高政策水平,组工干部才能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机遇,把党的组织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要系统深入,在认真学习政策上下功夫。组工干部学习政策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己补充“营养”、苦练内功、提升能力的过程。近年来,为了保证组织工作能够顺利谋势、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中央、省、市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干部人事、基层党建和人才工作等方面的新政策、新规定和新方法,如《干部任用条例》、《党内监督条例》、中央“5+1”法规文件等,其政策性、原则性、程序性都非常强。这就要求我们组工干部必须有重点的、系统地去学习,认真钻研,掌握精髓,把握实质,真正做到了然于胸,全局在握。特别是要熟悉《干部任用条例》的基本内容,掌握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程序、环节、原则,做到烂熟于心,运用自如。组织部门担负的责任重大,日常工作千头万绪,工作忙是必然的,但即使再忙再累,组工干部都不能放弃学习,尤其是忽视学习政策。只有了解和熟悉了与组织工作密切相关的党内法律法规,组工干部才能不断提高政策水平,提高政策运用能力。
要准确把握,在严格执行政策上下功夫。政策既是生命线,也是警戒线,更是高压线。执行政策就是执行纪律。能不能严格执行政策,是检验一级组织部门、一个组工干部能否与上级组织、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一个重要标尺。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组工干部要自觉把执行政策放在首位,坚持以政策为指导,以政策为依据。对党组织设置、干部任免、党员发展等组织工作的方方面面的政策规定,组工干部必须把握准确,严格执行。比如,如何吸收新阶层新经济组织中的“六种人”入党;如何处理农村村支两委的关系;如何发挥党的代表大会在闭会期间的作用;如何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处置不合格党员等等。对这些在实践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都要求组工干部必须严格执行相关的政策规定。同时,组工干部贯彻执行政策,既不能打折扣,也不能截留走样。在日常工作中,要敢于坚持原则、规范程序,认真把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使用好,职责履行好。在执行政策时,组工干部既不能凭印象、凭感觉随意改变政策;也不能重人情轻原则、重关系轻程序,乱开政策口子;更不能因人而异地执行政策,引发不公平、不平衡和社会矛盾。
论区域创新能力财政政策选择论文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创新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创新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引导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实施和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发挥财政导向功能,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注重财政扶持,促进科技创新与转化。同时,也要积极探索财政政策的创新。
当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地位。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区域经济也正日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区域经济是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1]。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也是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之一。作为政府宏观调控主要手段之一的财政政策需要为区域创新提供强大的财力和政策支持,并通过激励、引导机制促使区域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财政政策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创新能力与财政政策作为
1.区域创新能力与财政支持
经济学意义上的区域是指特定时空范围内社会资源、技术资源和自然资源的集合,其范围既有地理上的特性,又与行政区域的划分特点有关[2]。经济区域是经济基础的范畴,而行政区域则是上层建筑的范畴;但它们密切相关,行政区域的领导者担负着发展本区域内经济的重任,而任何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又离不开其所属于的行政领导者的管理与协调。
对于提升政策能力实施环境立省战略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加快贵州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为此,在今年召开的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的五大发展战略,把“环境立省”放在了首位,将“保住青山绿水”作为执政理念。由于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党委和政府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始终是政策的核心主体,所以,提升政策能力对我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转变观念是实现“环境立省”战略的前提
据统计,全省现有矿山总数6523处,其中开采煤炭的矿山2316处,该数字还不包括在建及私挖盗采矿山。矿山的分布、开采及影响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占贵州省国土面积近40%。截至*年底,贵州全省耕地面积2625.81万亩,人均耕地只有0.68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7%。环保部门统计,截至*年底,贵州省各类矿山破坏土地总面积已达2132.49平方公里,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污染面积达853.88平方公里;同期,通过各种手段恢复土地350.26平方公里,治理污染土地620.48平方公里,开发重建率仅为33.13%。矿产资源开发对土地、特别是对耕地的破坏,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贵州某些县,前些年GDP只有几千万元或几百万元人民币,短短几年,一下子超过一个亿,甚至几个亿;GDP上去了,可资源被采空了,生态被破坏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仅换来一时的经济增长。但是,人们能顾及这些吗?这真是一种两难处境。
从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是相互作用,互为依存的关系看,不断协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整体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持续发展系统。具有后发优势的贵州会不会在加快发展进程中重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怎样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而言,我们非常需要一种“深层生态学”的智慧。这种智慧以系统理论作为科学基础,但超越了科学的框架,而与中国传统哲学非常接近,就是儒道世界观中随处可见的某种朴素的对于生态环境存在的直觉和保护它的生态智慧,如“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思想。就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而言,无为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物质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这种智慧要达到对全部生命总体与宇宙秩序相联系的意识,通过人对自己在地球生态系统及宇宙中的角色的体验,以求超越世俗生活的深刻转变,实现从过度的物质消耗到自愿的简朴生活,从经济和技术增长到精神的发育和成长的转变,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去创造健康、丰富的新生活,自觉地促进自然生命力的周期再生和更新,使生态文明的观念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
二、提升政策能力是实现“环境立省”战略的根本
组工干部政策能力交流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组织工作特别是干部人事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且责任重大、事关全局。认真学习、理解、掌握这些政策规定,不断提高政策运用能力,既是组工干部做好组织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加强组工干部能力建设的题中之义。笔者认为,组工干部提高政策运用能力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要提升认识,在增强政策意识上下功夫。组工干部要讲政策、重程序、守规矩,是对组工干部从事组织工作这份职业的必然要求。的确,党的组织工作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有着各种明确的政策规定,容不得半点随意性。这些与组织工作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都是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概括社会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都是我们做好组织工作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政策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我们工作水平的高低。实践证明,对组织工作的各项政策学习得透彻,把握得准确,就可以增强组工干部处理问题的能力,工作起来就会游刃有余;反之,如果把握不好这些政策,或者说在贯彻执行这些政策的过程中走了样,就不仅会做不好组织工作,而且可能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危害,造成损失。而当前,一些组工干部政策意识不强,对党的组织路线、干部政策学习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全面,问这个不知道、问那个不太清楚;把握和运用政策还不够准确、到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离领导和群众的要求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组工干部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做好组织工作没有强烈的政策意识、没有一定的政策运用能力是不行的,也只有不断提高政策水平,组工干部才能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机遇,把党的组织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要系统深入,在认真学习政策上下功夫。组工干部学习政策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己补充"营养"、苦练内功、提升能力的过程。近年来,为了保证组织工作能够顺利谋势、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中央、省、市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干部人事、基层党建和人才工作等方面的新政策、新规定和新方法,如《干部任用条例》、《党内监督条例》、中央"**"法规文件等,其政策性、原则性、程序性都非常强。这就要求我们组工干部必须有重点的、系统地去学习,认真钻研,掌握精髓,把握实质,真正做到了然于胸,全局在握。特别是要熟悉《干部任用条例》的基本内容,掌握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程序、环节、原则,做到烂熟于心,运用自如。组织部门担负的责任重大,日常工作千头万绪,工作忙是必然的,但即使再忙再累,组工干部都不能放弃学习,尤其是忽视学习政策。只有了解和熟悉了与组织工作密切相关的党内法律法规,组工干部才能不断提高政策水平,提高政策运用能力。
要准确把握,在严格执行政策上下功夫。政策既是生命线,也是警戒线,更是高压线。执行政策就是执行纪律。能不能严格执行政策,是检验一级组织部门、一个组工干部能否与上级组织、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一个重要标尺。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组工干部要自觉把执行政策放在首位,坚持以政策为指导,以政策为依据。对党组织设置、干部任免、党员发展等组织工作的方方面面的政策规定,组工干部必须把握准确,严格执行。比如,如何吸收新阶层新经济组织中的"六种人"入党;如何处理农村村支两委的关系;如何发挥党的代表大会在闭会期间的作用;如何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处置不合格党员等等。对这些在实践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都要求组工干部必须严格执行相关的政策规定。同时,组工干部贯彻执行政策,既不能打折扣,也不能截留走样。在日常工作中,要敢于坚持原则、规范程序,认真把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使用好,职责履行好。在执行政策时,组工干部既不能凭印象、凭感觉随意改变政策;也不能重人情轻原则、重关系轻程序,乱开政策口子;更不能因人而异地执行政策,引发不公平、不平衡和社会矛盾。
要遵循规律,在灵活运用政策上下功夫。政策是用来指导和推动工作的,执行政策规定必须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组工干部学习掌握政策,不仅仅是为了熟悉一些政策条文,搞纸上谈兵,而应当着眼于运用政策去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和事业的发展。当组织工作打不开局面,面对重重困难时,还要善于从政策中寻找方法,寻求突破。但是,当前的一些工作中,有的地方执行政策搞的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仅仅满足于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干、文件怎么写就怎么干;或者断章取义,一阵风、一刀切的问题不同程序地存在。比如,一提干部年轻化,就层层递减年轻;一讲学历,就唯文凭是举;一强调班子性别结构,就搞拉夫凑数;一搞竞争上岗,就以票论英雄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工作上的片面性必然反映出组工干部在执行政策上的偏差,也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影响组织部门的形象。因此,组工干部在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条文时,既要严格掌握政策,又要注意灵活性;既不能让群众问住,也不能让困难难住;既要用足用好政策,又要遵循组织工作的客观规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出现偏差。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组织工作中的很多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组工干部还要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观察、分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善于抓住组织工作中的固有规律,善于解决关系组织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探求组织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努力为完善政策以及制定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政策建议
摘要:科技创新能力是河北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京津冀一体化为河北省创造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因此客观评价京津冀一体化下的河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政府制定科技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2020年实现实现“三个提升、两个突破、一个确保”。为更加清晰的阐述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本文采取量化加权的方法评价京津冀一体化下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此为河北科技创新战略制定提供参考意见。
一、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的目的就是将各个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简单化,以此找到更多的信息目标,以此为战略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指标体系构建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注重指标的科学性、注重创新活动的系统性、强度科技创新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注重创新主体的互动性。
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