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金融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05:27: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策金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策金融研究论文
一、韩国的政策金融
(一)韩国政策金融的内容、作用及特点
韩国的政策金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控制金融系统;二是政府控制利率;三是通过金融机构向特定产业以优惠条件贷出资金。
1.韩国政策金融的内容及作用
韩国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始于朴正熙政权的建立,朴正熙高度重视国家对金融部门的控制,认为金融应该作为政府手中的得力工具推动经济增长,于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了“官治”金融体系,政府不但控制了政策制定权及金融监管权,而且在实际上控制了大部分的储蓄存款,这使政府在实施政策金融时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实力,见表1。
利率是重要的金融杠杆,韩国政府自然要将它控制在手中。政府不但把利率作为一般的货币政策工具,而且作为政策金融的有力杠杆去刺激经济的开发,其调控范围、调整幅度都相当的大,甚至不惜形成“逆利率”、“差别利率(歧视性利率)”等典型的管制利率形态。
金融政策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长三角地区雾霾天气频现,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人们的身心健康。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分析得出了目前长三角地区雾霾防治金融政策存在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实施的监管不足;雾霾防治风险投资规范化程度较低;银行信贷缺乏长效机制;储蓄率偏高;雾霾防治企业投资不足,直接融资能力较差;相关责任保险制度和金融政策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为我国区域雾霾防治的金融政策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雾霾防治;金融政策;优化策略
一、长三角雾霾防治金融政策存在的问题
1.长三角雾霾防治金融政策体系不完善。长三角地区的雾霾防治金融政策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与雾霾防治金融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太少。由于长三角地区金融政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有不少金融管理方面的政策内容没有在相关法律法规上明确规定,致使长三角地区一些大气污染企业投机取巧,利用法律的漏洞,导致大气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二是长三角多地区信息政策措施不健全。雾霾防治部门和金融机构在信息处理上存在问题,雾霾防治部门没有及时本地区企业大气污染信息,造成金融机构不能及时得到企业的大气污染信息。三是长三角地区相关的雾霾防治评价政策体系不健全,在评价工作中没有认真对企业大气污染风险进行科学地评价[1]。2.长三角雾霾防治金融政策实施的监管不足。目前长三角地区相关部门对雾霾防治金融政策实施的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金融机构没有对企业大气污染现象进行有效的监管,不少企业在借贷申请、投资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实等现象,企业大气污染风险不能及时发现。二是不少企业在投资时不注重优化投资结构,而是盲目地投资到有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领域,以赚取更大的利润。三是金融机构各部们之间存在相互推脱,违规操作等现象,监管效率低下,缺乏专业监管人才,执法不严,制度缺失,严重影响了金融政策的顺利实施[2]。四是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实行分离式监管方式,再加上受到管理权限、信息沟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长三角各地区金融监管机构只对本区域内的金融业进行监管,没有形成区域性联合监管机制。3.雾霾防治风险投资体系规范化程度较低。长三角风险投资体制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雾霾防治风险投资渠道单一。长三角雾霾防治风险投资机构主要是依靠政府、银行以及一些大型的企业,投资渠道单一,没有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二是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由于投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少,影响了雾霾防治风险投资体系的发展。三是没有专业性的雾霾防治风险投资人才,无法发挥雾霾防治风险投资体系的强大作用。四是雾霾防治风险投资过程中,隐藏着很大的风险,雾霾防治风险投资评价机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4.银行信贷缺乏长效机制。目前长三角区域内银行在金融服务领域中存在信贷业务的评价、审查、操作流程不规范,严重影响了信贷平稳安全地发展。主要问题有:一是银行在受理企业贷款时,没有对企业的业务领域进行实质性调查,企业贷款资金所投入的领域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支持政策,企业生产对环境是否造成风险,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是否安全等都不清楚。二是对企业雾霾防治风险管理信息掌握不到位,没有严格控制信贷准入。一些高污染的企业即使对雾霾防治产生负面影响,仍有可能得到贷款。三是银行审批工作不合理,审批部门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对企业贷款项目进行再审批。审批流程过于简单,审批人员素质不高,没有认真对待审批业务工作。四是在贷款发放以后,银行没对企业和相关的业务进行跟踪、调查评价,使企业把资金投入到其他领域中去违规生产等[4]。5.银行储蓄存款偏高,投资转化效率较低。当前,长三角地区银行储蓄率偏高,且近年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下表是近几年长三角主要省会或市辖区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年末余额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主要经济发达城市的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年末余额逐年上升,存贷比高居不下,从另一角度来说,投资的比例就相对下降。大量的存款积压在银行金融机构里,资金没有得到利用,对于雾霾防治企业的投资就相对减少,雾霾防治企业本身的借贷问题也受到影响,不利于长三角地区雾霾防治企业的发展和防治雾霾工作。6.雾霾防治企业投资不足,直接融资能力差。一方面,雾霾防治企业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雾霾防治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结构得不到改善,处理大气污染事件时得不到相应的技术支持,无法达到雾霾防治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投资结构不合理,雾霾防治企业在投资项目建设时没有合理优化投资结构,盲目投资,往往会向高收益项目投资,而真正需要投资的雾霾防治企业得到的资金就相对较少,影响企业的雾霾防治工作[5]。7.相关责任保险制度和评价机制不健全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大气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但目前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有:一是责任保险对象单一。目前的责任保险对象简单来说是人,如在爆发大气污染性事件时,公众生活受到严重危害,保险公司只会对公众进行赔偿,而没有对区域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事件进行赔偿。二是没有明确赔偿的额度。在保险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当发生大气污染性事件时相关赔偿的幅度范围,企业在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时,赔偿金额较少,这不利于引起企业对大气污染责任的重视。三是缺少相关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相关责任保险制度缺乏一套完整的法规体系,法律法规不完善,保险制度无法有效实施,在爆发大气污染事件时,无法可依,相关的保险赔偿问题也就无法合理得到解决[6]。
二、长三角雾霾防治金融政策的优化对策
1.完善与雾霾防治相关的金融政策体系。长三角地区想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政策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完善与雾霾防治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市场主体、责任制,规范市场行为,有效的加快雾霾防治工作。二是建立有效的雾霾防治信息机构和平台,共享相关信息。长三角地区应该建立一个环境信息数据库,收集核查信息,使信息更准确。三是长三角各级政府应加大雾霾防治的支持力度。政府是雾霾防治政策的强大后盾。四是建立有效的政策评价体系。要建立一个有效完善的评价机制,在企业雾霾防治风险中进行科学评价,从项目的计划、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合理评价。评价人员责任素质要求要高,这是保证评价准确性的关键。2.优化金融政策实施监管工作,强化监管职能。雾霾防治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加强监督管理职能,构建一个有效的监管机构,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长三角各个市级雾霾防治部门对企业大气污染风险管理要加强监管工作,收集和审查大气污染企业名单,并告知和协同金融机构审核对大气污染企业发放贷款的审批。金融机构内部也要加强监管建设,强化自身的约束力,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监管流程和方法,建立雾霾防治评价监管机制,对企业贷款的流向进行监管,如企业违规操作,就取消或收回发放的贷款,不再提供贷款支持。长三角各地区应联合建立一个区域性的金融调控机构,该金融调控机构不能仅限于本区域内的工作,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应联合区域内雾霾防防治金融监管机构共同监管调控,相互监督。3.修改风险投资政策,拓展雾霾防治投资渠道为促进雾霾防治工作以及更好的优化风险投资体系,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部门需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拓展雾霾防治风险投资渠道,弥补资金不足的缺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民间和公众参与雾霾防治资本的投入。二是培养雾霾防治专业性的人才。三是完善雾霾防治风险投资市场环境,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雾霾防治风险投资市场规范的运行。四是完善雾霾防治风险投资评价机构,雾霾防治风险投资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雾霾防治风险投资评价机构要确实履行职责,评价到位,对企业的投资要合理评价[7]。4.建立和发展银行信贷机制,倡导雾霾防治信贷。长三角处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区域内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机构承担的责任风险逐渐增强。因此,银行内部应成立专业化的信贷团队。在企业申请贷款时,必须充分对企业和相应贷款项目进行准确的调查研究,对企业进行系统地评价,对贷款资金的流动方向要时刻跟踪调查,确保发放的贷款能用到相关项目上去;对企业环境风险管理信息要掌握到位,不放过任何违规的污染企业,停止或收回对污染企业发放的贷款;贷款的审批工作要规范合理,对企业信贷要严格把关。同时也要倡导发展雾霾防治银行信贷,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信誉高的企业与银行机构合作,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对于雾霾防治建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降低贷款利率。5.积极鼓励投资,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首先,储蓄过高反映了消费的不足,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鼓励消费,鼓励人们绿色消费,降低储蓄的增长速度,提高资金的流转和利用;其次,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方式,完善发展雾霾防止金融市场,促使资金市场。债券市场、证券市场成为环保企业正常融资的渠道。积极开拓新型的金融消费方式,让居民的储蓄能够合法顺利的通过市场流转到环保企业中去。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要鼓励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保证企业生产建设时节能减排,防治企业生产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促进雾霾的防治工作向前发展。6.建构PPP雾霾防治产业基金,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长三角应该建构以PPP雾霾防治产业基金为基础的雾霾防治金融体系,有效推动雾霾防治金融的发展,在雾霾的防治工作发挥重要作用[8]。要大力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利用上海作为全国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进资本的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雾霾防治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推动雾霾的防治建设工作。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建议有:一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发展债券市场,对发展资本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债券市场要以雾霾防治企业为重点,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雾霾防治企业提高直接融资的能力,优化企业的经济、生产结构,达到防治雾霾的作用。二是积极推动和优化上市公司的发展。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要积极努力,加大产业政策优惠,大力推动上市公司的发展,支持上市公司积极创新改革,优化资本结构。上市公司要利用政策优势适时加大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融资能力,以推动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7.融合公益性评价,支持第三方评价机制。目前,长三角雾霾防治的评价工作不到位,为了对雾霾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评价,我们要建立对雾霾防治风险的管理评价,建立起公益性的评价体系,支持第三方进行评价。第三方组织主要来自于社会组织中,是评价体系的重要主体。第三方组织评价是一种非营利性的评价组织。现阶段,由于雾霾防治金融政策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推动雾霾防治金融的稳定发展,确保雾霾防治评价信息更准确合理,我们要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弥补传统雾霾防治金融机构中评价机制的不足。第三方评价模式包括:高校转接评价模式、专业评价模式、社会代表评价模式和民众参与评价模式四种模式[9]。雾霾的防治工作是当务之急,为了有效雾霾防治工作的开展。长三角地区必须不断完善雾霾防治的金融政策,利用金融政策的优点,科学引导雾霾防治企业和社会公众向雾霾宣战。
金融危机对政策导向
一、投机与扩张--华尔街模式的本质
长久以来,以大摩和高盛为代表的一批从事证券买卖、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比从事储蓄和贷款业务的传统银行受到更少监管的独立投行,一直是华尔街的“形象代言人”。他们以少量资金投入,通过杠杆作用,对各种衍生证券进行炒作,以小博大,极短时间内实现牟取暴利。在这样的模式下,风险也随着一次次交易进行而累计、扩大,最终爆发出来。
金融衍生产品主要的积极作用是“对冲”投资损失,或者说规避风险,但并不是消除风险,只不过把一部分人的风险转移到另一部分人头上。比如商业银行为居民提供住房贷款,就面临着居民违约的风险;为了转移风险,商业银行将这些贷款合同卖给房地美、房利美和投资银行等机构;投资银行当然不能成为最终的风险承担者,它一方面将贷款处理成债务抵押债券CDO(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卖给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等在内的全球投资者,让债券持有者来分担房贷的风险;另一方面,投行创造出“信用违约保险”CDS(CreditDefaultSwap),让保险公司如AIG等为这种次债提供担保。
金融衍生产品的另一个作用是投机和套利,炒家除了会投机升跌,还会投机波幅。在1995年时,衍生金融工具投机得到臭名远播。尼克·李森,巴林银行的一名交易员,造成13亿美元的损失,导致这家有数百年历史的金融机构破产。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无法还贷的风险很高。随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次贷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不断加重,同时美国房价下跌,使次贷购房者难以通过出售或抵押住房来获得融资,这样,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无力还贷。于是,房贷机构(商业银行)形成了大量的次贷坏账;“两房”、投资银行、全球各类投资者手中的大批次债由于失去偿付来源而大幅贬值,金融危机从此汹涌袭来。
“把钱借给能还钱的人。”是人类第一间银行大门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话。可是今天这些世界顶尖的银行家们竟集体把钱借给低收入者,投资银行给把贷款做成债券并且给予很高的等级,保险公司甚至为这种债券担保,为什么?
论政策性金融问题
摘要:我国政策性银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在调整生产力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弥补市场经济缺陷、促进经济协调运行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基本上达到了设立的目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对政策性银行进行改革,完善其运行机制,以便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是急需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投资
一、政策性金融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基础
政策性金融,是在一国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它是一切规范意义上的政策性贷款,一切带有特定政策性意向的存款、投资、担保、贴现、信用保险、存款保险、利息补贴等一系列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的总称。
政策性金融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存在有其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中,市场机制和原则虽然构成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协调的基础,但却不能解决经济社会中的所有问题。这不仅因为市场机制本身有其作用的边界,而且若干非经济因素也使市场机制产生许多失效的现象,即所谓的“市场失灵”。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之一的金融市场在调节金融资源的配置中,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充分竞争和金融机构本身的特性,导致不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即亦存在着“金融市场失灵”。对于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就需要政府通过创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校正,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有机统一。因此,政策性金融机制并不是完全同市场机制相反的行政机制,它具有财政“无偿拨付”和金融“有偿借贷”的双重性,是两者的巧妙结合而不是简单加总。尽管随着各国经济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政策性金融的种类、业务方式和运行范围与领域可能有种种变化,但它的基本机制与功能将长久存在并发挥作用。市场经济金融最发达的美国,将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法定为永久性机构,正是从长期实践中深思熟虑的结果。
二、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功能评价
论市场政策性金融功能观
摘要:基于市场原则的政策性金融功能观,是在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功能和金融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以政策性金融的首倡诱导与虹吸扩张性功能为主导,包括基本功能、核心功能和衍生功能不同分类在内的政策性金融特有功能观。并据此探讨了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定位和改革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功能;政策性金融;改革和定位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基于功能观点(functionalperspective)的视角分析金融体系和金融中介,是相对于传统的机构观点(institutionalperspective)的金融分析范式的重大转换。传统的机构观点将现存的机构和组织结构作为既定的前提,金融体系的调整与改革一般是在这个既定的前提下进行;功能观点则认为,在长期内,金融中介机构所履行的功能,远比它们在某个具体的经济中采取的形式和开展的业务要稳定得多,而且机构形式的变迁将最终由它们所履行的功能决定。因此应该把金融中介研究的视角定位在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上,然后根据不同的经济金融功能,建立能最好地实现这些功能效应的机构与组织。作为总体金融功能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政策性金融功能,不仅是政策性金融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一个基础性课题,而且在当前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从功能观视角研究政策性金融,能够科学而正确地认识政策性金融,从根本上澄清对政策性金融的误解、错解乃至曲解,也有助于决策层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
在政策性金融功能的研究方面,白钦先、曲昭光(1993)早期对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的分析,实际上是对政策性金融功能的初步研究。白钦先(1998)将政策性金融功能概括为直接扶植与强力推进功能、逆向性选择功能、倡导与诱导性功能、虹吸与扩张性功能、补充与辅助性功能、服务与协调功能。谭庆华(2005)认为,政策性金融具有中介功能、服务功能(基础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核心功能),在扩展功能上侧重于经济调节功能,在衍生功能上侧重于宏观调节功能。国外对政策性金融功能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小椋·吉野等(1984)认为政策性金融的主要功能是结构调整功能;日向野(1986)在国内最早提出政策性金融的诱导(功能)效应。此外,W.G.谢波德(W.G.Shephard,1975)从产业组织论的角度分析了在金融业寡占的情况下,设立与民间金融机构相竞争的政策性银行可以提高金融业的整体效率。井手和林(1992)则通过建立同为金融中介组织的政府金融机构与民间银行之间的竞争模型证明,在存在斯塔克尔伯格(Stackelberg)竞争均衡的情况下,经营方针与商业性银行不同的政府金融机构,作为领导方,引导民间金融机构行动,能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
二、基于市场原则的政策性金融特有功能观内容及效用
论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抑制
一、金融风险与货币政策的矛盾与冲突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具有内生的不确定性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有四个重要角色:(1)中央银行;(2)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及信用社;(3)资金供给者;(4)资金需求者。在这四大角色中,每个角色又由无数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在不同时点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因此,从数理角度来分析,四大角色具有多种行为模式组合,而且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各种组合模式又会相互替代,具有多重均衡的特点,不可能找到最优均衡点,在多重均衡的运行过程中,往往潜伏巨大的制度变迁风险,原因在于每个个体追逐单个利益的理性行动很有可能造成集体的非理性后果。因此,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具有内生的不确定性,它决定了金融风险与货币政策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
(二)金融风险会加大货币政策的执行难度
货币政策的真正实施,通常要求在货币工具、操作目标、中期目标或指标变量以及最终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关系。扰乱金融体系,会影响这些关系。当一个银行体系越来越资不抵债(即金融风险越来越大),操作目标(如利率)、中间目标(如货币或信贷总量)和政策目标(如稳定物价)之间的联系就会改变。也就是说,金融风险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影响货币政策的目标,会加大货币政策的执行难度。当金融风险程度越来越高时,政策工具与目标之间的正常关系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例如通过货币供应和利率来传导货币政策,会受到银行流动性不足或资不抵债的影响(有问题银行的风险表现),因为这些银行不能根据货币政策措施调整储备或贷款,还会降低对利率反应的敏感性和预见性。不会对市场力量作出反应的银行是不能靠它们来传导利率变化的。
在那些有风险的银行体系中,各种货币工具被用来执行货币政策时均会受到不稳健银行亦即有问题银行的极大影响。例如,货币市场不会拆借资金给不稳健的银行用来弥补准备金的不足,由此造成的市场分化会进一步阻碍央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货币管理,最终扰乱金融市场的运行。而货币政策正是通过金融市场传导的,当银行体系中有很大一部分银行无法依靠时,同业拆借市场会发出极端的信号,或迅速瓦解。
金融控制政策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在逐渐提高。但是目前来看,由于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纷纷到达了瓶颈期。若是想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调节市场,促进内需,达到市场的稳定。如今,世界经济逐渐向虚拟化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如何稳定增长和其是否能承受得住金融风险已成为人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对金融控制政策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简单地探讨,希望能够给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金融控制政策;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根据金融发展状况,很多的金融界专家都对其展开了系统的分析和判断,但是在金融控制政策下,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已成为大多数人研究的目标。在金融控制政策与理论充分结合的情况下,让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处在更加合理的范围内,这一课题已成为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重心。研究可以给金融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运行空间,还可以避免金融危机出现的层层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防御系统。虽然经济增长可以体现出国家的综合实力,但也是在政策的约束下,没了政策的引导,经济将会全面崩盘,出现负增长的状况。
一、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政策将物价的稳定、就业的充分、经济增长、国际收入与支出的平衡作为主要目标,但实际证明,实现这几个目标非常困难,这几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关联与互相排斥的。通货膨胀率决定着物价的稳定,只有使其处在一个较低的数值,才能确保物价的稳定;充分就业对应失业率,失业率的较低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国家汇率和利率的稳定决定了国际收入与支出的平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物价、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都与本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关联,因此,金融控制政策与其息息相关,也和国家金融发展进程相关联。由于以上几个目标都与经济增长之间既是存在联系又是互相排斥,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不同的经济研究学者在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的关系时总是得出不一致结论的原因。研究显示,大多数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都存在着双向关系,少数国家存在单向关系,我国就在其中。此前,即便是采取金融抑制的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不太相同。有些国家能够根据金融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有的国家却做不到。和世界各国之间相比较,金融控制政策是具有强弱之分的;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相比较,金融控制政策的强度也不尽相同。
二、金融政策下如何促进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
研究支持农村金融的财税政策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问题
1.农村金融供给滞后于金融需求。对小额信贷公司资本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门槛”过高及其经营业务上“只贷不存”的规定等政策限制不利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政府对不同农村金融机构在税收政策等方面仍存在不公平现象。
2.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在农民抵押物普遍不足的现实情况下,金融机构希望政府能够建立对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性担保公司,建立金融机构风险补偿以及贷款激励机制,但黑龙江省缺乏财政性担保公司、金融机构风险补偿以及贷款激励机制。
3.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全国性的较大型的商业银行,它们在各县都有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往往只存不贷,大量资金从农村流入到了非农产业。
4.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类型少,多元化不足。农业银行在农村的机构撤并以后,难以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目前农户借入资金中有70%来自民间借贷,正规金融部门只提供了农户借入资金的30%左右。
5.农业保险不完善。农业保险险种较少,而且保障水平很低。缺乏多样化的商业保险和互助保险。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1、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信贷类金融创新产品不断增加,资产业务产品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高信贷业务服务质量成为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实现了信贷结构优化,也改善了客户结构。当然,一些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过于盲目,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于我国金融企业来说,实现金融创新是必要的,同时也要根据机构的现状,严格控制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2、保险、基金等理财产品成为金融创新产品中的新亮点,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理财产品是金融机构负债业务产品中的一部分。能够确保本金不受损失的基础上获得一定收益成为客户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样也给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银行需要承担一部分金融风险。并且对于我国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来说,缺乏个性化的服务是其需要突破的瓶颈。
3、另外,中间产品业务质量的提升是我国金融机构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就目前各大金融机构的现状来说,中间业务产品较多但是技术含量并不高。机构之间的竞争较激烈,很多金融机构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这些现状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传导政策的影响主要包括对货币供给变动以及货币传导渠道的影响两个方面。其中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层次界定、外汇存款、融资贷款以及基金等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货币传导渠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财政金融政策扶持论文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合作经济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工商户及中小企业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明确信用社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法人,免征税收。
一、国外财政对农村金融扶植政策的借鉴
(一)各国把合作金融作为农业金融制度的基础
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合作经济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工商户及中小企业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合作金融的参加者多是社会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阶层,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者。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明确信用社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法人,免征税收。
信贷决策以基层信用社为主,资金清算以上层信用社为主。最基层的信用社是信贷决策的主体,上一层次的合作银行或联合社不进行干预,中央合作银行或中间层次的合作银行则发挥“信用社的信用社”作用,为基层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和融资服务,主要是解决“小”信用社普遍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单个信用社法人主体没有像大商业银行一样庞大的分支机构,缺乏自己的结算网络,业务受到限制;二是单个信用社规模小,如果备付金过多,影响信用社的盈利水平;备付金过少,容易发生资金流动性不足问题。这样,基层信用社和上一层次的信用社就形成了有效的业务合作关系。
(二)财政扶植农村金融进而间接补偿农业成为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