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03:55: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针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针刺

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肌张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SCP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均连续治疗12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肌张力、运动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改良Ashworth肌张力(MAS)评分低于对照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MFM)评分及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DA)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CP患儿施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针刺治疗的效果较佳,可改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提高脑血流速度,利于患儿恢复。

关键词:黄芪桂枝五物汤;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肌张力;功能康复

脑瘫属致残性疾病,临床以痉挛型最为常见。据统计,痉挛型脑瘫(Spasticcerebralpalsy,SCP)占所有脑瘫的70%[1]。SCP以肌张力、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等症状为主,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生长发育。SCP始终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现阶段主要以现代康复训练为主,通过功能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病情,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中医学基于整体观念,结合辨证论治,从多靶点、多角度出发,为SCP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2]。中医学认为SCP与气血不足、经脉痹阻有关,治疗当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原则。而针刺则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具有调理气血、疏通经脉的作用,且《伤寒杂病》所载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和血通痹、益气温经之效。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针刺治疗SCP患儿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8月—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SCP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西医诊断符合《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3]中的诊断标准:婴幼儿时期即出现;脑损伤非进行性;姿势异常及中枢性运动障碍。中医诊断符合《实用中医儿科学》[4]中肝强脾弱型的诊断标准:头晕目眩、手足麻木、形体消瘦、口眼歪斜、口流清涎、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舌质淡、脉弦。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10个月至5岁,平均年龄(2.74±0.19)岁;痉挛程度:13例轻度,24例中度,6例重度;病程7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1.58±0.27)年。观察组男27,女16例;年龄11个月至5岁,平均年龄(2.86±0.21)岁;痉挛程度:12例轻度,26例中度,5例重度;病程5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1.68±0.30)年。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纳入标准纳入标准:年龄10个月至5岁;临床资料完整;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混合型脑瘫患儿;合并严重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的患儿;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的患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患儿;患有病毒性脑炎、脑肿瘤等脑进行性病变的患儿。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给予营养支持药物、脑神经活性药物、维生素等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爬行、头部控制、坐位、站立等,30~40min/次,5次/周。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刺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①针刺:取下肢穴位(阳陵泉、三阴交、承山、环跳、足三里、解溪等)、上肢穴位(手三里、曲池、肩井、臂孺、外关、肩贞、阳池、极泉、少海等)及头部穴位(风市、百会、伏兔、风池、神庭、四神聪及颞三针等),常规消毒所选穴位,采用1.5寸毫针与皮肤呈15°刺入上、下肢穴位,采用2寸毫针与头皮呈20°刺入头部穴位,得气后留针20~40min,1次/d,5次/周;②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2g,茯苓、地龙、当归、甘草、水蛭、赤芍、远志、白芍各6g,鸡血藤、益智仁、桂枝、党参各9g。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1剂/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2周。1.4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70%为显效;症状、体征部分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30%~69%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每组总例数]×100%。中医证候积分即将患儿所有中医症状按由无到重度计0~3分,并将所有症状积分相加而得。②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MAS)[5]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评估,共0~Ⅴ级(0~5分),肌张力越严重,评分越高。③运动功能:采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MFM)[6]和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7]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评估,前者包含抓握能力、视觉追踪等5个方面,共计61项,分值0~183分,后者由88项组成,分值0~264分;两量经颅多普勒超声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检测患儿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DA)血流速度。1.5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中风针刺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复视;针灸疗法

中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复视是脑干血管病的症候。笔者在深入研讨其中、西医发病机制基础上,探索采用针刺治疗中风后复视,积累了一定经验,现介绍如下。

1西医认识

复视有将一个物体看成2个的症状表现。分为单眼复试和双眼复视,以后者多见。大多是由于眼肌运动障碍,外界物体不能投射到两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所致。其病因以血管病最多见[1]。可见于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综合征、脑桥下部内侧综合征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干血管病[2]。另外,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疾病基础上,血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微栓塞或出血等微血管病变引起颅神经供血障碍,也可导致颅神经功能异常而出现复视[1]。如果微血管病变发生在眼部,神经末梢供血障碍,其支配的眼外肌麻痹,也可出现复视,呈现部分性单神经功能障碍和非神经解剖关系的定位体征[3]。后2种情况是由于微血管病变造成,其发病也呈现血管病的发病特点,突然发病,仅以复视为主诉,不伴有其他颅神经及上下行传导束受损体征。广义来说,也属中风范畴。近年来,由于各种血管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微血管病变造成的损伤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2中医病因病机

复视属中医学“视一为二”症。《灵枢·大惑论》谓:“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审视谣函》曰:“视一为二症,此症为目视一物而为二也,乃光华耗衰,偏隔败坏矣。病在胆肾,胆肾真精不足,而阳光失其主倚,故错乱而缈视为二。”其病机以本虚为主,病位在肝、胆、肾,可见肝肾阴虚、气血两虚证,并可兼夹风、痰、瘀等标实证。治宜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濡养筋脉。目前认为中风病机为肝、肾、脾不足,风、火、痰、热、瘀内邪阻闭经脉。两者发病有共同之处。所以,视歧症也是中风的一个临床表现,有研究把它归属于类中风范畴[4]。

查看全文

针刺治疗神经外科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神经外科术后偏瘫的最佳疗法。方法将本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内科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3天加用针刺,取内关、水沟、曲池、合谷、三阴交、极泉、委中等穴,并合用头针,治疗30天(每天1次),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采用针刺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针刺配合西药治疗神经外科术后偏瘫有协同作用,疗效更好。

【关键词】针刺疗法;偏瘫;手术后

偏瘫是额、顶、颞部脑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观察针刺在瘫肢恢复过程中的促进作用,2007年10月~2008年4月,笔者采用针刺疗法对25例脑外科术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选择在我院脑外科术后24h内即出现单侧上下肢肌力均下降者(按照0~5级分类法记录术后肌力),除外术前已有肌力下降或术后有意识障碍者。

1.2一般资料50例脑外科术后偏瘫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17~76岁,平均56.0±15.6岁;原发病:脑瘤12例,脑出血13例;肌力:上肢0级9例,1级5例,2级4例,3级4例,4级3例;下肢0级7例,1级5例,2级7例,3级3例,4级3例;左侧16例,右侧9例。对照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19~73岁,平均52.3±14.0岁;原发病:脑瘤13例,脑出血12例;肌力:上肢0级9例,1级4例,2级5例,3级4例,4级3例;下肢0级6例,1级5例,2级5例,3级5例,4级4例;左侧12例,右侧13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神经信息学与针刺机理透析

【关键词】神经信息学;针刺机理

针灸的理论基础是经络,针灸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结合现代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对针刺机理及经络的实质提出了种种假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目前对针灸治病的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经络的实质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是当今自然科学研究的两大热点。神经信息学是这两大学科相结合的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学、数学、工程技术等多种学科。

先进的信息科学手段和神经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神经信息学的提出和初步应用为针刺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1经穴的神经信息学特征

人体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它的传输途径是经络,针刺疗法是一种信息输入法。当人体某些调节系统或部位发生病变失去稳态时,就必然在其相应的系统或部位产生异常信息。这种异常信息会通过一定的渠道(即经络)被传输到一定的体表(如穴位及一些特定部位)上来,从而出现压痛、松弛、凹陷、变色、结节状、条索状、电阻值改变等病理信息。这种信息的输出与反馈为信息诊断提供了客观指标,如皮肤凹陷提示慢性炎症、溃疡;点片状隆起或软组织增多提示慢性器质性改变;局部结节状隆起、色灰暗多提示肿瘤;病理反应点所居部位提示病位等。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经穴具有声学、光学、电学、磁学、温度、离子浓度等物理化学相对差异性;经穴与非经穴、经穴与经穴之间在临床疗效方面也存在相对特异性。

根据穴位-脏腑相关理论可知,穴位既是探知体内信息变化的一个窗口,又是接收外界负熵信息的一个入路。针刺疗法则根据此客观指标,结合四诊所得,获得人体信息状况,从而确定适当的刺激方式及刺激量,如补虚或是泻实,轻刺激或是重刺激,这些特殊的信息由反应病变的穴位输入人体。由于穴位与失稳的系统或部位特异性相关,此负熵信息能够迅速到达发生偏差的内脏、组织、器官,加上经过神经中枢修正、整合的负熵信息,来纠正和调整异常信息的偏离,从而起到精确的调节作用,临床针刺治疗当中出现的“气至病所”现象就是这种信息调衡作用的具体体现。可以说,针灸正是利用对人体失衡之信息系统进行间接调控,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信息疗法。针刺疗法的这种诊疗过程是符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处理和反馈过程与控制规律的。

查看全文

针刺对胆囊收缩功能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穴位注射刺激阳陵泉穴、胆囊穴等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动态变化,用以证明穴位的特异性,以指导临床对胆囊疾病的治疗。方法分别设立针刺组(针刺阳陵泉穴),穴位注射组(穴位注射胆囊穴)和对照组(不给任何刺激)进行观察。结果针刺组和穴位注射组在针刺前与针刺后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阳陵泉、穴注胆囊穴对于胆囊收缩功能变化有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针刺胆囊收缩试验观察

针刺胆囊穴、超声波刺激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1]及针刺阳陵泉穴对胆囊的影响[2],国内早有报道。用以治疗肝胆疾病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肯定。为了探讨胆囊穴、阳陵泉穴的特异性,即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我们用针刺和穴位注射的方法刺激穴位,然后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观测胆囊体积变化共60例,被测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观察方法

1.1使用仪器日本AlokaSSD-256型超声波诊断仪,频率选择3.5MHz。

1.2注射药物及剂量VitB1100mg,VitB12500μg,胎盘组织液2ml。

查看全文

柴附疏肝和胃汤联合针刺治疗胃炎的疗效

柴附疏肝和胃汤联合针刺治疗胃炎的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消化系统常见病、疑难病,以上腹部胀痛、嗳气、纳差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消瘦、贫血,通过胃镜和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其发生发展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胃黏膜损伤因子的作用以及自身免疫机制和遗传因素等有关[1]。该病造成患者消化功能减退,可并发胃出血、胃溃疡,部分可发展为胃癌,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除外避免损害胃黏膜的各种因素,西医常以弱酸、增加胃黏膜营养、抗幽门螺旋杆菌和改善胃动力等为主要治疗措施,同时配合劳逸结合、戒烟酒、保持良好情绪等日常护理和少食多餐、规律进食、忌辛辣刺激食物等饮食调理,虽可短期收到一定疗效,但患者病情容易反复[2]。中药和针灸被广泛用于治疗CAG,在改善CAG症状、降低复发率和癌变率,以及保护胃黏膜完整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3-4]。笔者于2018年10月—2020年12月采用自拟柴附疏肝和胃汤联合针刺治疗CAG肝胃不和证患者32例,收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杭州市拱墅区祥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CAG(肝胃不和证)患者6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928±635)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621±096)年。观察组男性13例,女性19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4937±624)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29±087)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诊断标准

1)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精简版(2017年,上海)》[5]中CAG的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肝胃不和证”的中医辨证标准[6]。

查看全文

针刺心血管疾病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干预心血管疾病伴发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心血管疾病伴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采用针刺加支持性心理治疗和一般药物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加一般药物治疗。2组均28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自评抑郁量表分值(SDS)、自评焦虑量表分值(S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甘油三酯(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针刺干预心血管疾病伴发抑郁,可以改善负性情绪,降低血脂水平及T3升高。

【关键词】抑郁;心血管疾病;针刺疗法

Studyofcardiovasculardiseasewithdepressioninterferedbyacupuncture

【Abstract】ObjectiveToresearchtheeffectofcardiovasculardiseasewithdepressioninterferedbyacupuncture.Methods98caseswithcardiovasculardiseasewithdepression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Fiftyfivecases(treatmentgroup)weretreatedwithacupunctureplussustainpsychotherapyandgeneralmedicine.Otherfortythreepatients(controlgroup)underwentsustainpsychotherapyandgeneralmedicine.Beforeandaftergivingtreatment,thechangesofbloodlipid,T3,T4,SDSandSASweremeasured.ResultsAftertreatmentsymptomsofdepressionandanxietydisorderwereimprovedinbothgroups.TGdecreasedandT3andT4increasedinbothgroups.DecreaseofCHD,LDL-CandTGintreatmentgroupwereobvious.ConclusionTherapyofcombinationofacupunctureplussustainpsychotherapyandgeneralmedicinecanimprovenegativityemotion,decreasebloodlipidandT3,abateseverityofcardiovasculardisease.

查看全文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研究论文

【关键词】针刺方法;补泻方法;刺激量

针刺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来实现的,而补泻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针刺补泻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机体产生刺激的过程。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生理病理功能状态的不同,补泻过程中,机体所需的刺激量和所适应的刺激量则不相同。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掌握针刺补泻的量的大小尤为重要。

1补泻法与刺激量的关系

《内经》首先提出了“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针刺治疗原则,在《内经》补泻法中,迎随补泻是补泻法的总则[1],徐疾补泻法是其它补泻法的基础。补泻法与刺激量的关系我们从《内经》及后世补泻中加予探讨。

《灵枢·终始》中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灵枢·九针十二原》也谈到:“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说明补法要比泻法刺激轻,如果留针时间相同,则补法刺激量小,泻法刺激量大。

关于捻转补泻法和开阖补泻法,《灵枢·官能》中说:“泻必用员,切而转之……摇大其孔,气其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微旋而徐推之”。在泻法中捻转用“切而转之”,出针时摇大其孔,在补法中捻转用“微旋”,出针按压针孔,因此可以说补法的刺激量也是小于泻法的刺激量的。

查看全文

白虎摇头针刺手法如何治疗颈椎病

[摘要]目的:观察白虎摇头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CSR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虎摇头针刺法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Northwick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24%(40/42),高于对照组的85.37%(35/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NPQ评分、VAS评分治疗第1、3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第1、3个疗程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白虎摇头针刺手法能有效改善CSR的临床症状,提高近远期疗效,较单纯常规针刺方法更具优势。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刺;白虎摇头;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radicu-lopathy,CSR)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项僵硬、功能受限以及上肢麻木、酸胀等[1]。CSR在颈椎病临床分型中占60%~70%,目前其治疗仍以保守疗法为主。近年来针刺已广泛运用于CSR的治疗,大大提高了疗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如袁柯等[2]运用针灸治疗CSR取得了显著效果。针刺得气后,为达到治疗目的,往往需要施展一定的手法,但目前临床很少重视针刺手法的运用,因此针刺后的近远期疗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笔者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用白虎摇头针刺手法治疗CSR42例,取得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4~12月在芜湖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住院的83例CS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单双数字制成随机卡片放入信封,按照患者就诊的次序,单数者纳入对照组,双数者纳入治疗组。治疗组42例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12±5.06)岁;平均病程(2.11±0.43)年。对照组41例中,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龄(43.05±4.52)岁;平均病程(2.34±0.23)年。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查看全文

数字化虚拟人体针刺手法论文

摘要: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真实人体信息数字化的研究。针刺手法是针灸的精华和针刺疗效的关键,虽然采用一般方法对针刺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都不令人满意。在穴位融合三维数字人体的基础上,将针刺过程以力反馈形式表现出来,在针刺研究领域中可实现针刺手法的三维立体表达,可以精确形象地展示针刺操作的手法过程,可使针刺手法的效应机制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借助数字化虚拟人体从力反馈角度进行针刺手法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可视化人体计划;数字化虚拟人体;针刺手法;三维;力反馈

自美国1989年提出“可视化人体计划”以来,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进展迅速。我国于2001年香山科学会议第174次学术讨论会,启动了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数字化虚拟人体具体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采自真实人体的形态学、生物物理学等数据信息及高级计算算法整合成一个研究环境,研究人体对各种外界刺激的反应,实现人体的数字化描述。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汇集了当前较新的科技成就,为医学及多学科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个基础技术研究平台。笔者认为从力反馈角度进行数字化虚拟人体的针刺手法研究,可以多层次、全方位显示穴位的立体构筑,可以三维立体地观察针刺过程,有助于针刺手法研究的精确形象展示,为研究针刺手法提供了更直观的操作平台;有利于针刺手法客观化研究,并可使针灸学习者快速掌握各种针刺手法,为推动针刺手法的研究意义重大。特作如下探讨。

一、进行针刺手法研究的重要性

针刺手法是针灸之精华,历来被视为针刺疗效的关键。清代著名针灸学家李守先在《针灸易学》云:“不知难不在穴,在手法耳。”《神灸经论》云:“用针之要,先重手法,手法不调,不可以言针灸。”自从《黄帝内经》为针刺手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历代医家通过其丰富的医疗实践对针刺手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而明代针灸大家杨继洲就极为重视针刺手法,在《针灸大成》中就广录前贤手法,且记载了杨氏许多家传手法。近代针刺手法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承澹安、赵熙、朱琏、鲁之俊、陆瘦燕等一批针灸大家。其中针灸大家承澹安就强调指力练习;而针灸巨擘陆瘦燕认为正确熟练地运用针刺手法,是治疗疾病取得疗效的关键之一,并且注重针刺手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皆极大丰富了针刺手法的内容。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和扩大,作为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针灸疗法逐步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日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关于针刺手法的研究方兴未艾。厉氏在临床治疗时,发现运用解剖学知识可使针刺临床疗效提高。王氏认为应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模拟手工操作以阐明针刺手法的本质。运用数字化虚拟人体技术则可以多层次、全方位逼真表达人体腧穴的立体构筑,为探讨经络腧穴实质及针刺手法提供了数字化平台,操作者基于数字化虚拟人体可很好地实现腧穴精确定位,可动态模拟针刺过程,实现逼真演示针刺触及解剖结构及相关空间位置关系,可以在一个三维交互式虚拟环境下体会。为了更好地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服务,保持我国在针灸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璀璨明珠的针灸学,更应采用数字化虚拟人体进行针刺手法的深入探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