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别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03:01: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甄别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冬凌草细微甄别论文
摘要:目的为鉴别和进一步研究开发冬凌草提供方法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茎、叶的解剖结构,用水合氯醛透化法观察冬凌草茎叶粉末的显微特征,并观察其原植物和药材性状。结果描述了冬凌草的原植物和药材性状的特征,确定了其茎叶及粉末的显微鉴别特征。结论此研究结果可为冬凌草的鉴别和进一步开发利用冬凌草提供依据。
关键词:冬凌草;性状;显微鉴别
冬凌草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碎米桠Rabdosiarubescens(Hemsl.)Hara的地上草质部分,产于我国河南、山西、四川、贵州等地。冬凌草味苦,性微寒,具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及抗肿瘤之功效。河南民间用于治疗咽喉肿痛、食管癌等已有五十余年历史,临床报道其水及醇提取物对食管癌、贲门癌、肝癌、乳腺癌有一定疗效。近年来的药理研究充分证明,冬凌草有良好的消炎、抗菌、镇痛作用,可有效地抑制甲型、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研究证明二帖类中的冬凌草甲素和冬凌草乙素是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多数学者对冬凌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上,而对其生药学鉴别的研究不足。为此,笔者对冬凌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别做如下研究。
一、材料与仪器
1.1材料实验用冬凌草于200904采集自河南济源地区,经药学院生药学科董诚明教授鉴定为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属碎米桠Rabdosiarubenscens(Hemsl)Hara的全草。
1.2仪器及试剂光学显微镜XS-A4型显微镜;旋转式切片机(上海医疗器械四厂)。石蜡为专供生物组织切片用,二甲苯、无水乙醇、95%乙醇、水合氯醛为分析纯(杭州长征化工厂),番红、固绿为生物纯试剂(北京索来宝科技有限公司)。
木香类药材的药用功能甄别论文
【摘要】[目的]由于木香类药材种类不同,功效主治有别,易引起临床使用混淆。[方法]经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系统地整理出木香类药材商品名的来源,产地,及药材鉴别要点。[结果]木香类药材来源不同其功效主治有别。[结论]由于药材性状,显微鉴别不同,功效主治各有侧重,望临床甄别使用。
【关键词】木香;中药鉴别;甄别使用
木香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味辛苦,性温,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临床上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等症,煨制后涩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为治疗腹痛、泻痢的常用药。《名医别录》称之为蜜香、青木香。李时珍谓:“昔人谓之青木香,后人因呼马兜铃根为青木香,乃呼此为南木香,广木香以别之。”在配方过程中,医生处方中常见有云木香,川木香,土木香,青木香,红木香及越西木香等带有“木香”之名出现,为了不致混淆,准确无误地付给处方中所需的正品,从而不影响疗效。
一、商品名来源及产地
木香:主产于云南丽江、迪庆州等地,奉为地道的药材,可称“云木香”。由印度等地经广州进口,通称“广木香”。川木香:产于四川及西藏。土木香:产于河北。越西木香:产于四川的越西,西昌。红木香:产于浙江,安徽等地。青木香:产于四川、江苏等地。
二、药材性状,显微鉴别
调整净收益甄别上市公司获利能力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探究的方法和反映操纵手段的财务指标的选择;探究数据的选取;统计结果;探究结论;探究结果的启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利润指标内含的企业获利能力不具有长期稳定的特性、净资产收益率在10%区域集中的上市公司均达到上市公司总数的20%、按照特定的标准选取作为对比探究所需要的标准企业、通过非营业活动提高净利润、通过虚假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或有意扩大赊销范围调整利润总额、对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推迟确认、利用关联交易调整利润、财务指标差异及其显著性统计结果、财务指标中体现的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手段、上市公司操纵净收益手段的改变、净收益或利润总额有关的指标表现企业真实盈利能力存在严重缺陷等,具体请详见。
[关键字]:上市公司利润利润操纵操纵财务财务指标指标
我国股票投资者目前面临的一个和投资决策分析有关的新问题就是相当多的上市公司利润指标被人为操纵,利润指标内含的企业获利能力不具有长期稳定的特性,用这种不具有稳定性的利润指标猜测未来,其结果的正确性将难以保证。每个企业采用的利润操纵手段可能不完全相同,但假如这些操纵手段能够在财务指标上反映出来,那么只要我们能够发现财务指标异常的规律,就可以快速地判定企业是否有操纵利润的嫌疑,从而提高分析的效率。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可能存在利润操纵行为的企业进行总体财务指标特征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从而揭示这些企业可能采取的调整净收益的手段,引导投资者在财务分析时关注轻易体现利润操纵行为的财务指标,迅速有效地甄别上市公司真正的获利能力。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1996、1997和1998年之间,净资产收益率在10%区域集中的上市公司均达到上市公司总数的20%,甚至更多。这些上市公司具有相当大的操纵净收益的嫌疑,因此笔者选取这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包括资产负债表数据和利润表数据分别进行财务指标特征的分析。
一、探究的方法和反映操纵手段的财务指标的选择
笔者借鉴国外对失败企业和收购及被收购企业的财务指标特征的探究方法,针对有操纵利润嫌疑的企业,设计出财务指标特征分析的步骤如下摘要:第一,根据理论常识分析净资产收益率受到人为操纵的企业其可能的操纵手段,然后选择和操纵手段相对应可能受到影响的财务指标。第二,按照特定的标准选取作为对比探究所需要的标准企业。第三,计算出可能存在利润操纵的企业以及作为对比的标准公司各个财务指标的平均值。第四,将两类企业同一个财务指标的平均值进行对照,观察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第五,为了排除因个别极值无法删除,或统计样本内部的数据比较分散对统计结果的干扰,笔者同时采用“十分法”对各样本的全部数据进行排序,直接观察各样本数据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分布状况,比较两组数据在分布上的差异。“十分法”的原理是,将样本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找出样本中每十个百分点的数量位置所对应的财务指标,10%位置的财务指标数值表示有10%的企业该财务指标值低于该数值,而90%的企业该财务指标高于该数值,以此类推。每相邻的两个十分点位置上的财务指标表示有10%的企业该财务指标数值分布在这两个数值之间。最后,对得出的统计结果进行解释。
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特征及与他行为竞合的甄别
中国《国家赔偿法》中的行政赔偿制度扩大了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中的行政赔偿范围,使其适用不仅局限于具体行政行为,还包含了与行政职权相关的侵权行为,即学理上的行政事实行为。行政事实行为虽然在理论界颇多争议,可以暂时不管。但准确界定“与职权相关的行为”和熟练把握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特征,对正确适用国家赔偿法,及时处理行政赔偿案件至关重要。
一、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特征
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职务活动中的个人侵权行为,由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该行为的法律特征:
1、行政事实行为表现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个体恣意行为。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制造”的,他们在完成行政管理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由于个体素质、执法水平、主观等因素的制约,难免会有“越轨”行为,这种越轨的行为往往外现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中违反行政职责要求而任意妄为,从而造成对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的侵害。对这种个人恣意行为如果完全由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个人承担责任,从行政管理职能角度讲,不利于鼓励公职人员大胆管理;从被害人角度讲,个人承担赔偿责任则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国家赔偿法将这种个人行为造成侵权纳入行政赔偿法的范畴是科学合理的,但行政事实行为的实质并未因赔偿法的规定而自然有所改变,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在所在行政机关赔偿被害人后还是要被追偿的。
2、行政事实行为是与行政职权有关的一种侵权行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既是一般个体,也是特殊个体,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常会做出一些与职务职责没有直接联系的行为,如行政执法人员在职务行为过程中购买商品的行为,虽然发生在执行职务活动期间,但与行政管理职权没有直接关联,不能视为是行政事实行为,只是一般的民事行为。只有在执法期间,在实际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时发生的个人恣意侵权行为才能视之为行政事实行为。如行政执法人员在询问时殴打行政相对人,询问是行政具体管理行为,殴打则属于与职务相关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个人恣意行为,后者即是公认的行政事实行为。这一特征是认定行政事实行为的最重要法律特征。
3、行政事实行为不直接产生行政法律效果。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发生的与职务相关的个人行为,这种行为不是行政管理本身所要追求的目的和结果,而是由于个人恣意行为增加的“副产品”。因此,行政事实行为的发生只是引起行政赔偿的法律后果,不直接引起管理机关与相对人之间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这一点,与职务行为能产生的法律效果有很大区别。职务行为也可能因为违法而同样引起行政赔偿责任的法律后果,但其主要的法律后果是在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产生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行政机关职能的要求操作。如行政机关作出扣押运输车辆的决定并予实际扣押,非经有权机关撤销,行政相对人必须接受这一扣押行为的约束,这就是行政法上的法律效果。扣押车辆是一种职务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相反,如果在扣押车辆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殴打了行政相对人,殴打行为不是行政机关管理所追求的目的和结果,这种行为不会在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产生行政法上的法律关系,自行为作出时即是违法的,是行政执法人员个人所为与职务相关的恣意行为,只产生殴打引起的刑事责任或行政赔偿责任。
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意见
为统一、规范个人债权处理原则,保护小额投资者利益,保持证券市场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为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建立市场纪律约束机制,防范道德风险,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并了《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收购意见》。《意见》全文如下: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时期,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金融监管制度不够完善,一些金融机构风险不断暴露。为了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国家采取了大量积极有效措施,逐步化解了面临的金融风险。在风险处置中,国家对个人债权实行全额兑付,虽然维护了社会稳定,但也带来不可忽视的道德风险。在利益的驱使下,少数金融机构从事违规经营活动,一些个人投资者为追求高额回报,仍然购买违反国家政策规定的高利金融产品,甚至不自觉地参与违规活动,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聚。为了维护金融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同时也为了保护小额投资者利益,防范道德风险,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在存款保险和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建立之前,按照“依法清偿、适当收购”的原则处理停业整顿、托管经营、被撤销金融机构(以下简称被处置金融机构,不包括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中的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问题。为落实并规范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的收购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收购范围
(一)收购的个人债权范围
本意见确定收购的个人债权是指居民以个人名义在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中开立账户或进行金融产品交易,并有真实资金投入所形成的对金融机构的债权,不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合伙企业等开立账户或进行金融产品交易而形成的对金融机构的债权。收购的个人债权范围如下:
1.个人储蓄存款。
乡村信贷结构与对策履行
按照Adams和Fitchett的界定:受到中央货币监管部门或者金融市场监管部门监督与管理的金融行为或组织,称之为正规金融,而把所有处于中央货币监管部门或者金融市场监管部门监督与管理之外发生的金融活动或组织称之为非正规金融[1]。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上,正规金融通常是政策决策层所关注的焦点,并被确定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然而,农村正规金融往往面临着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双重约束[2],这种双重约束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萎缩,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低下,广大农民和中小企业得不到必要的发展资金。除正规金融之外,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还存在着与正规金融平行的非正规金融。尽管非正规金融资本进入正规金融领域的合法途经存在障碍,但众多研究者发现,在经济转型期间,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经济领域内活动相当普遍,并且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越来越大[3][4][5]。针对这种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现象,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推进工业化,对金融部门采取金融抑制政策,或者政府出于纠正市场失灵等原因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干预和抑制,从而导致广大农民和小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而求助于非正规金融组织[6][7][8];只要*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正规与非正规借贷合约的微观结构:一个比较分析》。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非正规金融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批准号:08BJY146);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为上市股份制公司后的风险防范研究”(批准号:2007-JJ10)。解除金融抑制,实行金融自由化,就可以消除非正规金融活动,但是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并没有支持这一理论假说。不完全信息范式认为,由于信息、交易成本、垄断和外部性等原因,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运用市场机制配置信贷资金,而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恰恰具备了正规金融所不具备的诸如抵押、信息和交易成本等优势[9][10][11],使得非正规金融具有顽强的自生能力。因此,运用信息经济学、现代合约理论等分析工具来考察正规与非正规金融运行机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应用这些分析工具关键在于分析正规与非正规借贷合约的微观机理,从而揭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微观原因。
一、现代合约理论视角的借贷合约安排
现代合约理论认为,所有的市场交易可以还原成合约关系(并以此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这样任何一个经济活动就离不开合约,并且对一项经济交易的调节可以通过显性或隐性的合约来实现。签定合约时,合约内容确定了某种状态下参与人应该采取何种行动,且在参与人之间如何分享该行动所产生的收益和分担该行为所带来的风险。相应地,各类金融交易也可还原成金融合约,并通过这些金融合约来调节金融活动。诸如借贷协议、债券、股票和保险单等显性金融合约,实质上就是规制金融交易行为的凭证或文件协议,除运用这些显性的金融合约来调节金融活动外,还存在着各种隐性金融合约来调节金融交易。从合约权利与收益的配置状况来看,金融合约可以分为权益型、债务型、衍生型和混合型四种类型,正规与非正规金融交易的合约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上四种类型(卓凯,2006)。
探究不对称信息下合约不完全的根源问题,以及如何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设计一种合约来约束或规范合约参与人的行为问题,是现代合约理论探讨的核心内容。因此,一项有效合约所必须的两个基本要素———充分或较充分的市场信息和合约的履行机制,就成为现代合约理论重点关注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信息范式来分析金融(借贷)合约的结构及效应,运用不对称信息概念来剖析信贷市场上的信贷配给问题,使人们对信贷配给所产生的机制及效应,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Stiglitz和Weiss证明,在信贷市场上,如果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存在着不对称,则贷款人因为借款人所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而实施贷款额度的配给,因此,在信息不完全的信贷市场上(即使没有人为的干预),信贷配给将作为一种长期均衡现象而存在[12]。Williamson证明,签定合约后,贷款人必须付出一定监督成本,才能获知投资项目所实现的收益,而这种监督成本的付出会引起贷款人的期望收益降低,当期望收益降低到某一临界值时,贷款人将拒绝向一部分借款人发放贷款[13]。现代合约理论所关注的另一个领域就是合约履行机制问题。现代合约理论认为,如果签定合约后,合约所确定的行动结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履行,则任何事前的合约将变成一张废纸。借贷合约亦不例外。当借贷合约的履行和违约惩罚的相关制度安排不完善,甚至执行相当困难时,则借款人选择策略性的故意违约的动机将增加,有时可能会选择欺诈手段[14]。因此,现代合约理论指出,由于交易参与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经济现实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一项经济(金融)合约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充分的或较充分的信息和合约的有效履行。因而,对任一借贷合约的设计,必然面临着(签约前或签约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和(签约后)合约的履行机制问题。具体来讲,一项运行有效的借贷合约要处理好甄别、激励、监督和合约履行问题[15][16]。一是甄别问题。
借款人风险类型存在差异,而贷款人没有充分的、系统的信息来区别借款人类型;另外,借款人在贷款偿还能力及意愿上亦存在着差异,并且偿还能力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生产能力及积累财富的能力。由于信息不对称,贷款人面临着逆向选择而不能利用价格机制(利率)来出清市场。二是激励问题。给定信息不对称条件,借款人也许具有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使贷款人面临道德风险,为克服这一问题,贷款人将引致较高的成本,因此,借贷合约的设计必须满足借款人的激励相容约束以及贷款人的要求。三是监督问题。一旦贷款发放后,诸多因素均可能导致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发生变化,贷款人必须花费成本来观察这些因素变化可能引起还款率的变化,以及诱使借款人从事合同约定的生产活动。四是合约履行问题。借贷合约到期后,强迫借款人偿还贷款通常比较困难,特别是制度及法律基础设施不健全,以及按照法律程序操作费用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而传统式的抵押(即使存在)也不可能保证贷款及时偿还。
保险业反洗钱
一、保险机构作为一般金融机构在反洗钱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动力不对称
洗钱者可以分为主动洗钱者和被动洗钱者。主动洗钱者主要基于以下目的:一是将犯罪收益变成表面合法的资金,即洗钱是贩毒、走私等上游犯罪的下游犯罪,其动力来自于“价值创造”的使命,即“实现价值”;二是把合法资金洗成黑钱以用于非法用途,如把银行贷款通过洗钱来资助恐怖行动或其他非法活动,主要是基于利益之争,达到政治宗教甚至是报复目的;三是将一种合法资金洗成另一种表面合法实际不合法的资金,如把国有资产通过购买团体年金,将公款转移到个人账户以达到侵占目的,即“公饱私囊”,满足私利。而被动洗钱者在洗钱过程中,既增加了收入,又过失地成为了主动洗钱者的帮凶,如,保险公司增加了保费;中介人得到了佣金;跨国洗钱中,资金流入国增加了外汇收入和税收收入。无论是主动洗钱还是被动洗钱都给洗钱者带来一定实际意义上的好处,洗钱带来的巨大收益就如同一个磁力超强的磁场吸引着洗钱犯罪者。
反洗钱是一种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领导的行政行为,其动力主要来自于社会的正义感。反洗钱行为会使反洗钱的积极参加者付出一定的经济或其他成本。而我国又有规定:罚没收入和追缴的赃款要全部上缴国库。如此一来,保险机构反洗钱所付出的制度成本、雇员成本、展业成本、核保成本……根本无从得以补偿;对于协助国而言,成本大于收益,一部分外汇无偿流出,可能还会因此导致国际收支的困难。如由于缺乏国内法规的直接管制,地下保单的保单中介人很少有反洗钱的意识。再加上地下保单的佣金提成非常高,一般来说,首期佣金高达60%,有的甚至达到80%—100%,为了招揽业务,他们通常不会严格追查保费的来源,对客户资料的审核也是能宽则宽。可见动力的严重不对称,很可能会导致洗钱犯罪恶性膨胀,而反洗钱行动热情不高、力度不够的局面。在我国目前以保费作为保险公司业务评价的体制下,参与洗钱还可增加一定时期的保费。所以,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公司,追求短期利益,会使其乐于看到资金流到自己的手中,而懈于追究资金的性质及来源,不愿去监控资金的流向,更不愿意去建立一套显然要增加保险机构成本但又不直接创造利润的反洗钱体系。
(二)外部效应的不对称性
若从经济学的外部性角度来分析洗钱与反洗钱,则洗钱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具有负外部性,即“向他人施加成本,而非为他人带来收益”——洗钱活动损害了合法的商业活动和健全的金融市场,造成一国经济政策的失控,导致经济扭曲和动荡,所有这些都由国家和无辜的其他人来承担。而反洗钱是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动,即“不被补偿的收益向他人溢出”——反洗钱行为维护了社会正义,稳定了金融市场,使国家和人民受益。这种外部效应的严重不对称,给反洗钱工作埋下了严重的隐患。下面建立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
银行业稳定研究述评论文
内容提要:近期有大量文献分别从竞争与银行风险转嫁激励,竞争与银行授信行为,以及竞争与银行危机传染等不同的角度研究了银行竞争与银行业稳定之间是否存在权衡关系。虽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未就此达成一致的看法,但某些观点对于制定银行管制政策却给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银行竞争银行业稳定风险转嫁授信行为危机传染
近二十多年来,西方各国银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同时出现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趋向:一方面,管制放松后,银行竞争程度明显增强;另一方面,经过数次并购浪潮之后,银行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①。一般认为,增强竞争可以促使银行业以更为低廉的价格向社会提供更多金融产品,能改善社会福利。但就金融监管部门而言,保证银行业稳定似乎更为重要。他们长久以来的信条是。银行竞争与银行业稳定之间存在着权衡(Trade-off)关系,竞争可能会导致诸如银行破产、银行恐慌等不利于社会的后果②,基于这种信条,他们通常会采取某些限制银行业竞争的政策措施。显然,这两种观点的对立涉及到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基础理论问题,即,银行竞争与银行业稳定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一、银行竞争与银行风险转嫁
通过将吸纳活期存款与发放贷款两种业务置于同一组织机构之下,银行可以为社会提供特性资产转换服务③,这也决定了银行具有财务杆杠比率高的资本结构特征。根据委托-理论(JensenandMeckling,1976),企业财务杠杠比率越高,其风险转嫁(RiskShifting)的期望收益越大,从事高风险活动的激励就越强。
就银行而言,其财务杠杆比率很高,且其债权人主要由众多分散的小额存款人构成,一般不了解银行经营行为以及潜在风险。当竞争加剧导致银行利润水平下降时,银行股东和经营者将风险转嫁给存款人的动机就可能增强,从而承担过量风险,给银行业的稳定带来潜在威胁④。
保险业反洗钱困境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洗钱领域逐渐向保险机构延伸,防范并打击保险洗钱成为目前金融业反洗钱的重点之一。保险机构作为一般金融机构在反洗钱中面临动力不对称、外部效应的不对称性、信息的不对称等现实困境。因而要有效地遏制保险业洗钱,就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对金融保险领域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全面围剿保险业洗钱活动。
[关键词]保险业;洗钱;反洗钱
保险洗钱是指一些个人以及团体利用保险市场及保险中介市场的渠道,将非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投保、理赔、变更、退保等方式来掩饰、隐瞒其来源或性质,以逃避法律法规制裁的行为。一般说来,保险业最容易在洗钱的放置和离析阶段被洗钱者利用,如将来自销售或其他犯罪所得直接购买寿险保单或为进一步模糊监管者的视线,将已存入银行的非法资金购买人寿保单。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流向境外的保费有百亿元之多,香港每年保费收入为400多亿元港币,其中来自内地的保费收入达120亿元港币,占香港寿险市场的三分之一,而且从内地收取的保费每年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保险业洗钱方法和技术越来越巧妙、先进和隐蔽,给识别和打击洗钱犯罪造成了很大困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保险业反洗钱法律不健全,保险监管存在漏洞(魏国强,2003),趸缴的人寿保单是最佳的洗钱工具(陈亮,2000)等都使保险公司极容易被动地扮演不光彩的“洗钱机”角色。
一、保险机构作为一般金融机构在反洗钱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动力不对称
洗钱者可以分为主动洗钱者和被动洗钱者。主动洗钱者主要基于以下目的:一是将犯罪收益变成表面合法的资金,即洗钱是贩毒、走私等上游犯罪的下游犯罪,其动力来自于“价值创造”的使命,即“实现价值”;二是把合法资金洗成黑钱以用于非法用途,如把银行贷款通过洗钱来资助恐怖行动或其他非法活动,主要是基于利益之争,达到政治宗教甚至是报复目的;三是将一种合法资金洗成另一种表面合法实际不合法的资金,如把国有资产通过购买团体年金,将公款转移到个人账户以达到侵占目的,即“公饱私囊”,满足私利。而被动洗钱者在洗钱过程中,既增加了收入,又过失地成为了主动洗钱者的帮凶,如,保险公司增加了保费;中介人得到了佣金;跨国洗钱中,资金流入国增加了外汇收入和税收收入。无论是主动洗钱还是被动洗钱都给洗钱者带来一定实际意义上的好处,洗钱带来的巨大收益就如同一个磁力超强的磁场吸引着洗钱犯罪者。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茶领域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技术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大施拳脚。近年来,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完善可以帮助农业进行多种鉴别、鉴定工作。茶叶在审评、加工、栽培方面主要通过自身的色泽来进行甄别和判断,这就给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在茶叶领域中的运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和可行性。利用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对茶叶进行审评和甄别可以达到远高于传统人工的效率和结果。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茶领域;运用
1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应用到了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随着各种成像原件、成像技术的发展,当前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已经具备了高精度、高色差地分析物体之间细微的差异和变化的能力。通过对物体细微差异在图像上的分析使得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进行高效的形状判定。计算机视觉处理系统由图像输入、处理、存储、输出各部分组成,主要通过CCD(Charged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拍摄获取所检测物的具体图像信号,并通过模数转换的形式将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型号。通过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对图像数字信号进行处理、转换,对数字信号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提取与分析,得出全面的对于目标信号的图像特征值,进而实现对检测物的甄别、监控和判定。与传统的人工视觉甄别相比,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具有精准、快速、相关性状可量化等特点。
2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在茶领域的应用现状
由于外观特征是茶叶在培育、加工、评审方面需要评判的重要依据,而外观特征在人工肉眼判断方面又缺乏一个量化的定性标准,所以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在茶领域的运用就成为了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