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02:33: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浙江大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一,学位论文基本要素
1,学位论文封面
2,英文题目与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
3,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
4,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
5,目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探索
摘要: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简称“双创”)人才的重要平台,构建“双创”教育载体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培养农科人才为例,分析我国“双创”教育的现状,探索高校在构建“双创”教育平台方面的举措,总结了“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经验。
关键词:“双创”;农科人才;实践基地
伴随科技创新带来的划时代改革,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智库储备。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在“双创”教育平台构建和“双创”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阶段,优化高校“双创”教育体系、构建“双创”平台已成为培养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双创”教育开始较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双创”教育实践相比,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高校依然没有形成系统的“双创”教育实践体系,创新创业育人载体建设及管理等仍需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高等院校在“双创”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学校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平台的投入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双创”需求;很多实践教育过程只限于形式,实验平台、场所、工具均未能达到学生课程实践的要求,理论课程时间长,实操机会少。这都对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思维能力造成一定影响,且许多具有前瞻性或独具一格的科技创新项目无法开展或被迫中途停止。
二、浙江大学“双创”教育探索
李约瑟与浙大研究论文
[摘要]以研究和宣传中国古代科技史闻名于世的李约瑟博士,曾在1944年两次访问处于抗战困苦条件下的浙江大学,本文对这一访问的历史背景、详细经过进行了史料发掘,并就其历史意义作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李约瑟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史
一
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早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李约瑟就以其对胚胎生物化学的卓越贡献而饮誉全球,成为该学科的奠基人之一。40年代中期,是李约瑟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他的一生由此分为两个差异很大的前后半生。前半生,主要是作为杰出的生物学家和胚胎学家为世人称颂,后半生则倾注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别感情,以从事中国科技史研究为己任。他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自?quot;十宿道人",因为他发现他的名字约瑟夫(Joseph)最古老的译音是"十宿",以"十宿"谐"约瑟",隐喻星座,并把自己的中文姓取为"李",以与老子李聃同姓为荣。
李约瑟作为一个在国际生物学界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痴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科技成就,是从二战期间出使中国开始的。我国抗日战争后期(1942-1946),李约瑟博士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和英国生产部的支持,出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和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并在重庆组建中英科学合作馆。他经由印度飞越驼峰进入昆明,在云南、贵州、四川参观了一些学术单位。在已经经历了6年抗战的贫困中国,亲自驾车,踏遍大后方的十个省,东南到达闽、粤,西北直上秦、陇和敦煌千佛洞,西南到达云南洱海之滨,行程5万多公里,访问了三百余个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接触到上千位学术界著名人士,其中有竺可桢、李俨、钱宝琮、钱临照、刘仙洲、郭沫若、傅斯年、李济、陶孟和、王亚南等人。
他积极地通过英国文化委员会供应当时中国所缺乏的新刊图书,并从印度代购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药剂;又竭力介绍中国科学家的于国外科学期刊,推荐很多人到英国进修研究。也邀请了一些英国学者来华讲学并协助他工作,为当时受日本封锁的中国科学家、医生和工程师提供援助。其夫人李大菲(DorothyMoyleNeedham)于1944年也来到中国,夫妇俩活跃在大后方的文化学术界。
上大学,你准备好了吗?
浙江大学在杭州,因此,作为浙大的校长,很少会有机会与湖北高中阶段的青年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从同济大学毕业到结束后成为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期间大约有8年时间是在湖北度过的,也正是这8年,把我的专业从“建筑学”变成了“计算机”。
虽然这个过程很长的变化不是完全在湖北完成的,但起点是在襄樊。这个变化至少说明了一点——一个人在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并不是他在大学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一个人在大学里究竟能学到什么,固然与他选择的大学和专业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为上大学做了什么准备,这四年他是如何度过的?这也正是我想借《湖北招生考试》与青年朋友说的——
第一句话是,上大学,你要准备好转变你的学习理念。我想,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考试”是你生活和学习的中心点,因为每一分的差异都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道路,同时,青少年阶段学习的一个特点是在老师、家长、社会合力督促下学习,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命令你做各种各样对考试有用的作业。但进入大学,尤其是进入高水平大学之后,情况就完全不是这样了。你必须学会自己在海量的信息中去捕获对你有用的东西,这个“有用”的内涵很大,但有一个基本点,那就是你对自己将来的定位,就如浙大的老校长竺可桢先生当年对进入浙大的新生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到浙江大学来干什么?第二,将来出去做什么样的人?这也就是你进入大学之后生活和学习的中心点,你必须首先学会用这个新的中心点去替代原来已经固有的那个中心点,你才会学会主动地去适应大学新的教学方式、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新的学习方法,去决定自己要学什么、要怎样学?才能很快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才能学得更多,学得更广,学得更快,学得更深。
我当年是以建筑师的身份接受分配到襄樊去工作的,但我完成的第一个设计不是建筑,而是炼铁炉,这两者之间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都需要画图纸,我成为“人工智能专家”与这张与建筑无关的图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从此我开始慢慢地进入了机械设计、自动化和计算机研究领域,但我这个“人工智能专家”与其他“人工智能专家”的不同也在于我具有建筑师的美术背景,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学科交叉”的结果。这也是我想在这里说的第二句话,你要用上大学的四年,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独特知识结构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导型人才。这就是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近20年发展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从以“专业为本”到“以人为本”。以浙江大学为例,如果你们在二十年以前进入浙江大学,可能有人会对你们说,今后你们要成为一个计算机工程师,要成为一个著名的医生,如此等等。但是在今天,我们对你们要说的是,你们首先在浙江大学要学会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因此,浙江大学对学生的要求,是希望他们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共同得到提高。在知识方面,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在面上要宽,在某一专业方面要深,同时要实现专业知识的交叉,因为交叉最创新;在能力方面,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很好的交往能力,而且要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在素质方面,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有伟大的人格,有很好的道德。只有这三者结合在一起,你们才能具备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导者所应有的优秀品质。一所高水平大学,学校的责任是为学生实现这一目标创造必要的条件,但目标的最终实现还是要靠你们自己来完成。
50年前,一个人在大学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几乎可以用一辈子;20年前,一个人在大学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还可以用相当长一段时间,但今天,你们所面对的时代,到大学里学专业知识已不是最主要的目的了,因为专业只是你们走向世界的一扇小门,而这个世界,有无数的房间也有无数扇门。上大学,你们要找到的,是一种特别的钥匙,只有拿到了这把特别的钥匙,世界才会向你豁然敞开,可以让你任意选择想去的地方。
市校合作新农村建设启示
摘要:湖州市通过与浙江大学的市校合作,特别是利用浙江大学的技术创新能力,不仅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和农产品研发不足的短板,为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收入打下了基础;而且实现了湖州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扭转了工业污染给湖州市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改善了湖州市城乡生产和生活环境,推高了湖州市的环境承载力,为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条件,并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市校合作;新农村建设;湖州模式;启示
湖州市地处浙江北部,国土面积5818平方公里,是一座拥有257.89万人口的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761.02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29527元,折合成美元为人均3690元。同年湖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33元,两项指标在浙江省11个地市中处于中游水平。2006年,为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决定发挥湖州“三农”工作基础与资源优势和浙江大学强大的人才、技术优势,举全市和全校之力合作共建湖州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十年来,市校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成员不断增加,合作形式不断丰富,合作内容不断深入,合作势头不断加强,合作成果不断涌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乡协调发展,以及增强湖州全体人民发展“获得感”方面,践行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城市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全面优化、生活质量全面改善、文明素质全面提高、民主管理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形成。
1市校合作互利共赢
2006年以来,在湖州市和浙江大学共同推动下,市校合作成绩可圈可点,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
1.1推动湖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高水平大学创业教育的三个转变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大众创业越来越成为实现中国梦、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逐渐成为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2013年11月,向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发出贺信,勉励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开启创业理想,开始创业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2014年9月,总理在天津达沃斯论坛的开幕致辞中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与‘草根创业’的新浪潮”;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并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进一步鼓励高校做好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其核心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开创型思维。创业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提升,不仅是为了适应就业形势变化之趋势,更是为了确保大学生跟上知识经济与高新技术发展的时代步伐,同时也是综合型大学适应教育国际化和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当前,全国各类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活动。而高水平大学在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如何合理定位创业教育,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符合内外需求的“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战略规划,以期在未来创业教育道路上实现新的突破,还需进一步研究、实践和探索。
一、从碎片化、松散性到机制化、组织性的转变
在商业模式不断裂变、细分、革新的年代,大学创业者的形成往往是零星的、松散的和自发的。因此,大学的创业教育在某些情况下被碎片化处理、松散化管理。碎片化、松散性的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对创业教育知识体系的疏离,不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有误,组织化程度不高。“部分领导、教师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片面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创办企业、提高就业率,创业教育是精英化、功利性或实务性教育。”[1]这是对创业教育的狭义理解,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创业者和创业教育的组织者带来诸多不便,致使创业教育呈现出一种松散化的状态。二是规范化培训不够。尽管创业教育在高校有着蓬勃的发展,但创业学尚未完全纳入国家学科建设体系,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仍被划入第二课堂范畴,由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开设培训并开展相关工作,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师资力量匮乏,创业教育模式缺乏独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目前,创业教育的课程比较单一:一种模式是在工商类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加上创业学课程;另一种模式是面向全校选课学生开设创业学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模式距离中国创业学“课程体系”仍然很远。[2]三是创业氛围营造不够。受传统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知程度不高,缺乏主动学习创业知识的意愿;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也没有营造创业教育的氛围,很多高校只是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项事务性工作,这直接阻碍了创业氛围的形成和创业文化的发展。对于高水平大学来讲,创业教育更是关系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创新文化的实现,这对于创业教育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制化、组织化、有序化的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创业教育对于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随着创业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创业教育将从课堂教学走向“专业+实践”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是未来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因此,未来高校创业教育将在健全组织机构,加大创业扶持政策力度,构建多元创业资金体系,完善多样、灵活的课程体系和搭建创业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转变,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机制化、组织化发展。高水平大学开展创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把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作为培养“时代高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向社会输送更多有志于担当社会责任、创造社会财富的创业精英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逐步形成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创业素能为核心、以创造价值为动力、以创业实践为抓手、“学研产用”相结合、分层分类的创业教育模式,逐步引导创业教育从碎片化、松散性到机制化、组织性的转变。浙江大学紧密依托浙江省地域优势,注重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平台支撑。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创业教育工作,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将“求是创新”校训融入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出台《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停学创业的暂行规定》等文件,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处理创业与就业、学业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浙江大学创业教育的机制化、组织性和规范化发展。截至目前,浙江大学形成了以创业发展中心、浙大创业苗圃、创业育成中心、资本相亲会等为代表的创业实践载体,以浙大微创联盟、浙大创业实践指导中心、浙大创业训练营、《创业浙大》编辑部等为代表的创业社团组织,以浙大天使对接项目大赛、浙大蒲公英创业大赛、浙大PBE创业大赛、“新尚杯”创业邀请赛等为代表的大学生创业竞赛,以及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技术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为代表的创业关联平台。这类组织和机制的建立保证了浙江大学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从学科技术单一化到多学科集成融合的转变
“单一化”是众多创业者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包括创业者的学科背景单一化、专业技术单一化以及投资项目单一化。单一化的创业模式带来了诸多问题:创业团队组成同质化;创业项目创新度不够,技术含量不高,可替代性强;管理水平不高,互补性差;等等。同时,单一化的创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创业教育呈现出单一化的局面,主要包括:(1)教育目标单一化。部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或者创业教育的目标过于单一,仅仅将创业教育作为解决高校就业问题的途径,而没有将其上升到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业教育的发展。(2)教育内容单一化。虽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但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一般由从事企业管理学教学和从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教师担任,由于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教学中更多倾向于理论教学,简单地照本宣科,对学生缺乏吸引力”[3]。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创业教育内容的单一化,不利于学生创业素养和创业意识的培养。(3)教育模式单一化。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事务性工作层面,多由就业指导中心牵头,主要通过学校以及省级层面的创业竞赛的形式开展,学校的创业教育形式多停留在讲座和分享层面,缺乏实践的内容。单一化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创业人才的培养。(4)教育成效单一化。教育成效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有的高校为了追求创业教育的效果,过于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荣誉,而对学生的参与面和实际教育效果关注不够。“有的高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为了追求获奖而安排高水平教师直接参与作品设计,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比赛变成了教师比赛。”[4]过于功利地追求创业教育效果的做法明显违背了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管理、人文、心理等多门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开创性思维与企业家精神,善于创新、创造并具备管理技能的人。创业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需要从知识传授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把创业教育的理念扩大化,把创业教育渗透到各个专业中,打造跨学科的创业教育平台。高水平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是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将更加强调多学科的继承与融合。“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具有创业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能够在社会上生存的人。”[5]因此,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创业者的一种综合能力,这就决定了创业教育必然是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高水平大学的创业教育将从传统的“一言堂”式的课堂教学走向“理论+案例”、“仿真+平台”、“指导+实践”、“专业+创业”的教学模式,这不仅需要集合多学科的力量,在专业教育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融入商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还意味着创业团队的成员也应具有多学科背景,其核心技术的组成也是多学科集成融合。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浙江大学紧密依托学科优势,构建了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其一,构建基于“通识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浙江大学的创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从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举办创业竞赛,到学校开办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再到开设创业教育等30余门创业教育类通识课程,浙江大学已经把创业教育理念扩大到各个专业,力争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具有创业精神并具备基本的创业知识。此外,浙江大学成立了亚洲首个创业管理博士点,建立了创业研究的学科群,由资深文科教授王重鸣担任创业教育学科负责人。其二,开展“全链条式”的教育活动。通过论坛、沙龙等平台激发创业意识;依托勤工助学与创业指导中心以及“蒲公英”青年创业学院等100多个学生社团,开展各级各类创业比赛,强化科研训练,增强创新能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导师计划”,聘请学校首位文科资深教授担任创业教育导师,邀请200余位企业家、投资人、行业专家等担任校外创业实践导师,强化师资配备;与斯坦福大学、硅谷孵化器联合成立“浙江大学硅谷创业实验室”,与百森商学院、里昂商学院联合开展“全球创业管理”硕士(GEP)项目,推动创业教育国际化。其三,开办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强化班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优秀创新素质及创新技能的高科技产业经营管理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本土智慧、足以担负起民族兴衰重任的未来企业家。在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创办15年之际,学校顺应新形势,改革了强化班的培养模式,推进强化班进入“2.0”时代。一方面,推出了新的培养方案,所有课程均邀请校外专家或导师参与,学生进入强化班之后便开始组建团队、设计创业计划,将创业实践全面融入强化班课程中;另一方面,吸收部分优秀研究生和校友共享课堂,实现内外互动。此外,还为学生搭建了更广阔的国际平台,使学生能够汲取国际营养。基于此,浙江大学创业团队涉及的行业门类包括传媒广告类、文化创业类、服务咨询类、生化环境类、机械电子类、农林食品类、教育培训类、软件互联网类等八大门类。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日益多元化,分工日益精细化。
三、从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研到学而优则创的转变
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方法研究
摘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开展创业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创业教育的起源进行了探讨;然后,通过对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调研,结合文献研究的成果,归纳并提出了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两种典型模式;最后,针对财经类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开展创业教育的有利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财经类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的模式选择和相应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创业教育;培养机制;典型模式;创业
1创业教育的起源与本质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首次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的概念,后被译为“创业教育”。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全面阐述了创业教育概念,即求职和创造新岗位。1998年又进一步指出了“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讲,是培养具有具有首创精神、开拓意识、创业能力、社交和管理才能的开创个性的个人。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的适应性、守成性教育,而是注重把创业精神和开拓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学术性和职业性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更好地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提高发挥作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是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它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深化,是开展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张帆、张帏,2003)。
2当前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模式比较
保健协会工作报告
一、前言
大学学生保健协会于2010年3月22日正式注册成立,至今已走过了第一个半年。万事开头难!这半年,对于我们新生社团,是充满挑战而又意义重大的半年。从社团的筹备到正式注册再到每一个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的每一步都是学生保健协会历史上的第一步。值得庆幸的是,协会始终有着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迎接挑战,一起开拓创新。同时,还要感谢学校团委、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校医院、浙江大学公体部等单位指导,以及所有关心过、支持过、帮助过我们的老师、同学以及朋友们,是你们让hpa度过了顺利而又精彩的开端。
自正式注册成立以来,协会始终坚持“宣传健康理念,普及医学知识,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宗旨,紧紧围绕“健康”这一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晨跑调研,《爱健康》杂志免费发行,杭州高校大学生社团健康联盟,爱肝、防结核科普宣传,按摩培训,第一时间甲流科普……这些精彩的活动无疑使我们协会在广大师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协会所做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构筑健康生活,远离疾病困扰,服务浙大学子”。
二、学年活动总结:
品牌活动:
中医养生讲座
智能化行政服务论文
一、建设目标
浙江大学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战略和“精管理,大服务”行政服务理念,结合“一流管理服务师生”主题活动,以师生员工为中心,以办事需求为向导,以办理事项为主线,以向师生员工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网上办事服务为目的。通过项目建设切实让师生员工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网上办事服务,使更多的服务事项具备“一站到达、一站受理、一站办结”的功能,达到全校机关部门在线服务集成化、网络化、全程化、专业化的目标。
二、建设内容
浙江大学一站式行政服务办事大厅由物理行政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服务事项及信息化支撑系统四个部分组成,本文重点介绍行政服务办事大厅信息化支撑系统的建设。
2.1信息化支撑系统总体结构
信息化支撑系统是行政服务办事大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师生开展一站式服务的重要支撑工具,信息化支撑系统由服务网站、叫号系统及受理系统三大子系统组成。
高等医学教育的对比及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美国哈佛医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两所国内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分析不同医学教学模式的特点,总结对比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希望通过借鉴总结不同院校的改革经验,为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体系;高等医学教育;教育改革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提高,高质量医学诊疗以及医学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美国作为西方高等医学教育的代表,其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自2015年始,美国较多医学院校对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本文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为基础,讨论和比较中美两国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希望能为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哈佛医学院教学模式特点
哈佛医学院自1985年以来实行“新途径”(newpathway)教学模式,即前两学年“以器官系统为基础”(organsystembasedlearning,OSBL)和“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后两学年以临床实践为主。2015年至2016年,哈佛医学院通过总结前期经验和反馈,提出了新的医学教学模式(图1)[2]。与之前的“新途径”教学模式相比,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第一学年以医学基础课为重点,更加强调了医学实践课程(practiceofmedicine,POM)。而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由改革前以OSBL和PBL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以功能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即以特定疾病主题开展的多学科教学。医学实践课程贯穿第一学年,与第二学年的临床见习(principalclinicalexperience,PCE)相衔接。可以看到,医学实践课程和临床见实习贯穿整个签两年半的医学课程中,在入学开始即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可见此次课程改革对临床实践的重视程度(图1)。另外,在课程改革中,第三、第四学年增加了医学生领导力培训课程(leadershipdevelop-ment),由高年级实习医师直接带教低年级见实习医师。“学-用-教”模式的开展,将医学生独立学习、教学相长以及领导力培训结合在一起[3]。
2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教学模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