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案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4 02:00: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诈骗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保险诈骗案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以欺诈手段骗取保险赔款的各类案件不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这些案件的发生,不但使保险人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保险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和打击保险诈骗活动已成为当前我国保险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财产保险领域中诈骗案件的特点、成因及防范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保险诈骗的法律特征

保险诈骗行为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非法占有保险赔款为目的,采取各种欺诈手段,骗取保险人赔款的违法犯罪行为。作为保险领域出现的这种违法犯罪现象,其社会危害性已构成了对金融保险秩序的破坏,国家从立法上明确界定了保险诈骗的法律性质,为打击和惩处这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武器。《保险法》第27条列举了三种保险诈骗行为,第131条又规定: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997年3月14日颁布的新刑法对保险诈骗罪作了明文规定。因此,保险诈骗行为具有违法与犯罪两种性质,同时受到两个基本法的调整,《保险法》对违法行为作了明确的处罚规定,《刑法》则对构成犯罪的保险诈骗行为制定了量刑标准。其法律特征是:第一,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违法犯罪的故意,即有诈骗、非法获取保险赔款的目的;第二,主体的特殊性,即实施诈骗行为的人必须是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第三,行为人在客观上必须实施了利用保险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第四,行为的结果侵害了受法律保护的金融保险秩序。

在我国保险领域中,诈骗案件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二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三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四是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伪造、变造的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

二、保险诈骗的成因

(一)从社会环境和诈骗心理分析

查看全文

保险诈骗案防范对策论文

一、保险诈骗的法律特征

保险诈骗行为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非法占有保险赔款为目的,采取各种欺诈手段,骗取保险人赔款的违法犯罪行为。作为保险领域出现的这种违法犯罪现象,其社会危害性已构成了对金融保险秩序的破坏,国家从立法上明确界定了保险诈骗的法律性质,为打击和惩处这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武器。《保险法》第27条列举了三种保险诈骗行为,第131条又规定: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997年3月14日颁布的新刑法对保险诈骗罪作了明文规定。因此,保险诈骗行为具有违法与犯罪两种性质,同时受到两个基本法的调整,《保险法》对违法行为作了明确的处罚规定,《刑法》则对构成犯罪的保险诈骗行为制定了量刑标准。其法律特征是:第一,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违法犯罪的故意,即有诈骗、非法获取保险赔款的目的;第二,主体的特殊性,即实施诈骗行为的人必须是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第三,行为人在客观上必须实施了利用保险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第四,行为的结果侵害了受法律保护的金融保险秩序。

在我国保险领域中,诈骗案件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二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三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四是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伪造、变造的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

二、保险诈骗的成因

(一)从社会环境和诈骗心理分析

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认识的局限性,造成比较多的是从个人的投资回报和利益角度来看待保险,因而,不少人的保险意识有偏差,认为投保得不到赔偿就是“吃亏”,应当说这是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实施诈骗的内心起因之一。

查看全文

财产保险诈骗案防范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保险诈骗的法律特征;保险诈骗的成因;保险诈骗案的防范措施;保险诈骗案件的调查方法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保险诈骗行为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非法占有保险赔款为目的、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违法犯罪的故意、行为人在客观上必须实施了利用保险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从社会环境和诈骗心理分析、从保险业管理现状分析、从法律实施的环境分析、加大“两法”宣传力度,增强保险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运用法律武器,严肃查处诈骗犯罪分子、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保险人员的素质、及时查勘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案情,寻找揭露诈骗的突破口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以欺诈手段骗取保险赔款的各类案件不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这些案件的发生,不但使保险人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保险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和打击保险诈骗活动已成为当前我国保险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财产保险领域中诈骗案件的特点、成因及防范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保险诈骗的法律特征

保险诈骗行为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非法占有保险赔款为目的,采取各种欺诈手段,骗取保险人赔款的违法犯罪行为。作为保险领域出现的这种违法犯罪现象,其社会危害性已构成了对金融保险秩序的破坏,国家从立法上明确界定了保险诈骗的法律性质,为打击和惩处这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武器。《保险法》第27条列举了三种保险诈骗行为,第131条又规定: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997年3月14日颁布的新刑法对保险诈骗罪作了明文规定。因此,保险诈骗行为具有违法与犯罪两种性质,同时受到两个基本法的调整,《保险法》对违法行为作了明确的处罚规定,《刑法》则对构成犯罪的保险诈骗行为制定了量刑标准。其法律特征是:第一,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违法犯罪的故意,即有诈骗、非法获取保险赔款的目的;第二,主体的特殊性,即实施诈骗行为的人必须是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第三,行为人在客观上必须实施了利用保险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第四,行为的结果侵害了受法律保护的金融保险秩序。

在我国保险领域中,诈骗案件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二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三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四是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伪造、变造的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

二、保险诈骗的成因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的信用证诈骗案例探析

论文摘要:文章全面系统地剖析摘述了国际贸易结算中不法分子相互句结,利用信用证进行金融诈骗产生的原因,并根据我国金融、外贸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对和防止利用信用证进行诈编的相关措施。

论文关键词:跟单信用证;货权凭证;打包贷款;议付陷井;软条款;苛刻条款;开证押金;质押

随着我国加人WTO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国际分工的逐渐深化,国家之间发生的货币收付越来越多,当前世界上跨国间每天发生数千亿美元的国际结算业务。

当前跨国间货物交付数量巨大,交易额惊人的买卖交割主要得益于国际贸易结算中在经常不断地使用不可撤消的跟单信用证(IrrevocableDocumentaryL/C)和保函(Bonds)这两个重要的银行“产品”,以单据(Documents)作为支付媒介,才使跨国间互不相识的买卖双方能消除互不信任,顺利实现商品与金钱的交换(Exchange)。

一、信用证业务的基本概念

信用证业务中的跟单信用证是指一家银行根据进口商的请求和指令所作出在满足信用证条款和条件下,凭指定的单据向出口商保证付款的一项约定。因此,信用证是开征行作为信用媒介有条件的付款承诺。一般说来受益人取款的前提是“单单相符”和“单证相符”,其含义是“提供的单据符合信用证的条款要求,并且通过单据证明信用证所有条款、条件已被执行”。故此受益人(出口商)要交付的单据中包含“物权凭证”(Titletothegoods)。进口商(开汪申请人)向开证银行(IssuingBank)付款后取得全套装运单据(shippingDocuments)也就取得了货物的拥有权。然而,信用证eg业务本身却存在着一个致命弱点—即容易产生欺诈,导致利用信用证进行金融诈骗的案件屡屡发生。那是由于信用证业务的特点所决定—开证行是以提交相符单据为付款条件,又只管单据表面相符而不管货物交付的真实情况,这就为那些犯罪分子利用空头信用证(没有货物交付)的假单据向银行骗取巨额资金而留下了隐患。另一方面,信用证业务项下“打包贷款”业务,又为外贸公司的某些犯罪嫌疑人和不法外商相互勾结,或以融资方式,利用国外银行开立的虚假信用证向议付行抵押贷款,骗取巨额贷款留下伏笔。

查看全文

银行业金融诈骗案件防范论文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诈骗案件呈现出涉案金额高、数量持续上升的特点。仅从数量上看,我国银行业金融诈骗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说,现阶段金融诈骗案件给银行稳健经营和金融安全带来极大风险。近年来,审计查处了不少金融诈骗案件,有效地维护了金融秩序。本文试对金融诈骗高发的原因和如何防范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目前银行业金融诈骗案件高发的原因

(一)银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金融诈骗案件的高发性。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主要业务还是资金运作,具有资金密集、充裕的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金融诈骗案件的高发性:就犯罪“利润”而言,金融诈骗犯罪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行为。同样是犯罪,金融诈骗犯罪所产生的“利润”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犯罪,更能驱使不法分子去触犯法律。

(二)社会不良风气促使内外勾结,导致金融诈骗案件高发。从公安部门对审计移交案件的反馈来看,几乎所有金融诈骗案件都是内外勾结作案。银行业从业人员敢于以身试法的原因很多,但目前社会不良风气绝对是关键因素。一是就目前社会环境而言,人们往往把占有货币多少、物质条件的好坏作为判断个人能力、地位或成功与否的标准。这就很容易使银行业从业人员的心理天平向金钱物质方面倾斜,犯罪欲望难以抑止,社会不法分子也会乘虚而入,内外勾结实施金融诈骗。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银行人员的观念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消极因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不断膨胀,一旦有合适土壤,其就会生根发芽。

(三)一把手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尽管各家银行都明确规定,重大经营决策要集体讨论或由党委集体作出决策,但事实上主要负责人特别是一把手的权利很少受到制约,而“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如我们在查处一外资企业金融诈骗案件时,发现贷款发放时S银行部分信贷管理人员也曾提出过异议,但由于贷款最终决定权在“一把手”,因此该企业从S银行处获得的授信额度和贷款余额始终在增加。在该集团贷款已出现重大风险的情况下,S银行仍将这些贷款作为正常类贷款反映,当地有关监管部门也没有对此给予应有的关注,导致金融诈骗案件的发生,给国有金融资产带来巨大损失。

(四)银行业微妙的心态助长社会不法分子的气焰。近些年,审计查处一些金融诈骗案件时,经常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银行业对金融诈骗案件也有所察觉,对社会不法分子也非常愤恨,但出于“家丑不可外扬”,能不张声色地从诈骗人手中多追回资金、把损失转嫁到其他家银行的考虑,往往不选择报案,而是仅在内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轻描淡写的处理,这无疑助长了社会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查看全文

侦查治理保险诈骗案健康发展保险行业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做好报案登记与谈话,详细了解发案经过;认真勘查出险现场;严格审查相关的证明文件和卷宗;研究投保、索赔经过,发现骗赔征象;围绕案件关键问题进行技术鉴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案件线索、加强与保险公司的联系,主动挖掘保险诈骗线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出险现场是证据的可靠来源地,勘查现场是收集证据、识别诈骗的重要途径、审查证明文件内容的真实性、审查证明文件有无伪造、变造迹象、审查理赔卷宗,发现内外勾结骗赔线索、保险诈骗案件中涉及到的技术问题较多、与保险公司联合设立举报电话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保险诈骗犯罪对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保险诈骗案件侦查应把握好以下环节:做好报案登记与谈话,详细了解发案经过;认真勘查出险现场;严格审查相关的证明文件和卷宗;研究投保、索赔经过,发现骗赔征象;围绕案件关键问题进行技术鉴定;加强与保险公司的联系,主动挖掘保险诈骗线索。

【关键词】保险诈骗;侦查

当前,随着保险业务的不断拓展,保险诈骗犯罪愈演愈烈,成为危害保险业健康发展的毒瘤。“入世”以后,我国保险市场将逐步开放,保险业面临的风险也将增大,保险诈骗犯罪将对保险业构成更加严重的威胁。对此,急需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以遏制。加强保险诈骗案件的侦查,严厉打击保险诈骗犯罪,是公安工作服务于保险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笔者在此对保险诈骗案件的侦查方略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做好报案登记与谈话,详细了解发案经过

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一般会通过各种方式向保险人报案。有的案件,如人身保险的被保险人伤亡的案件,投保人、受益人在向保险人报案的同时,还会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保险人接到报案后认为其中有诈,再向公安机关报案。报案登记与谈话认真、细致与否直接关系到侦查工作的成败。在这一阶段,由于案发不久,即使行为人有意诈骗,也不可避免地会留有漏洞,而来不及弥补。而对于出险真正原因、经过可在日后通过有关部门的调查、鉴定加以证明。因此,报案时陈述的案情可能与事后的调查结果或鉴定结论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对于识破保险诈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可能为侦查人员查明保险诈骗事实提供线索。所以报案登记、报案时所作的登记与谈话记录,对于侦查工作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及时收集证据,固定出险经过,不仅无法全面掌握案情,而且会使骗赔者有了任意改变陈述的机会,使以后的侦查工作陷于被动,甚至导致骗赔得逞。

查看全文

法务会计下网络股票、期货诈骗证据研究

【摘要】近几年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增加,加大了国家对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尤其是“互联网+”行动战略的实施使得网络股票、期货诈骗的隐蔽性越来越强,给网络股票、期货诈骗案件侦查与证据收集造成巨大影响。法务会计通过利用会计资料审计等手段为司法侦查提供证据,以此实现对网络股票、期货诈骗案件的侦查与诉讼。立足于法务会计视角,以法务会计与网络股票、期货诈骗案件侦查结合为切入点,论述在网络股票、期货诈骗中应用法务会计手段进行证据收集的具体策略,提出网络股票、期货诈骗证据收集的对策,以提高公安和检察系统办案侦查人员的法务会计水平,提高电子证据的合理应用能力。

【关键词】法务会计;网络诈骗;电子证据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网络股票、期货交易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与此同时也给网络诈骗提供了空隙。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监会消费者保护局局长邓智毅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几年全国电信诈骗平均每年损失100亿元,年均受骗人数达40余万人。其中股票期货诈骗案件呈高发态势,网络股票、期货诈骗存在交易地点不确定、交易形式多样化以及交易时间不固定的特点,因此给网络股票、期货诈骗案件的证据收集造成巨大挑战,影响网络期货诈骗案件侦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证据收集是对网络股票、期货诈骗立案和诉讼的重要依据,因此基于网络交易的特点,电子证据在网络股票、期货诈骗证据收集中具有重要的分量,本文立足于法务会计视角对网络股票、期货的电子证据进行系统研究,以此提高网络股票、期货诈骗案的侦查质量,形成有力的震慑力。

一、法务会计与网络股票、期货诈骗证据的关联

法务会计就是利用会计学和审计方法与调查技术,通过调查获取有关的财务资料,以此为案件侦查和诉讼提供证据的学科。法务会计应该遵循真实性、合理性以及独立性,以沟通、协调为主,诉讼为辅的原则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判断报告,为认定经济犯罪事实提供证据,从而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网络股票、期货诈骗就是不具有股票期货交易的主体通过虚拟交易平台,以获取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进行的非法股票期货交易活动。网络股票、期货诈骗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一是针对投资者急于求富心理实施诈骗活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金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条件,部分股民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参与到股市中。而不法分子则利用股民的贪婪心理,通过“内部消息”以及不提风险只提回报而实施的诈骗行为。二是现有法律惩治力度薄弱。“法律不存在根本性的空白,但在执行层面上,违法犯罪者成本太低。三是投资者维权成本太高。网络诈骗案的取证涉及跨省追踪诈骗电话,去深圳腾讯公司取得QQ和微信的证据,去工商和金融部门取得工商执照和期货经营资格的认定,哪个受害人只靠个人力量都无法得到相对完善和充足的证据,从而无法得到司法机关的受案和立案,因其维权成本太高实质上很难维权[1]。实现对网络股票、期货诈骗案件的侦查与诉讼关键在于证据的收集,网络股票、期货诈骗案件存在如下特点:(1)交易地点不固定。网络期货诈骗主体往往通过租赁某个场所作为办公地点,一旦实施诈骗之后,就会搬离办公地点,使得公安机关无法确定具体的犯罪场所。(2)交易对象不确定。网络给交易提供了广泛空间,尤其是交易对象不确定,诈骗犯罪嫌疑人通过网络可以对全国各地的投资者进行诈骗。例如某地的投资者相信犯罪分子的高收益虚假承诺,进而通过网络对其进行投资,投资者往往基于各种顾虑在发生诈骗之后选择沉默,给案件侦破造成影响。(3)交易手段的隐蔽性。网络股票、期货诈骗的主要手段就是利用网络实现交易。以金钱交易为例,网络诈骗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金钱交易的隐蔽化,受害者的资金往往通过支付宝第三方打入到犯罪分子指定的账户中,而且双方也没有签订有效的法律合同,造成交易的隐蔽性。因此基于网络股票诈骗案件的隐蔽性和网络化特点使得证据收集存在很多弊端,需要通过法务会计手段实现对网络诈骗案件证据的收集。

二、法务会计在网络股票、期货诈骗证据收集中的具体应用

查看全文

保险诈骗法律特征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以欺诈手段骗取保险赔款的各类案件不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这些案件的发生,不但使保险人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保险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和打击保险诈骗活动已成为当前我国保险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财产保险领域中诈骗案件的特点、成因及防范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保险诈骗的法律特征

保险诈骗行为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非法占有保险赔款为目的,采取各种欺诈手段,骗取保险人赔款的违法犯罪行为。作为保险领域出现的这种违法犯罪现象,其社会危害性已构成了对金融保险秩序的破坏,国家从立法上明确界定了保险诈骗的法律性质,为打击和惩处这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武器。《保险法》第27条列举了三种保险诈骗行为,第131条又规定: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997年3月14日颁布的新刑法对保险诈骗罪作了明文规定。因此,保险诈骗行为具有违法与犯罪两种性质,同时受到两个基本法的调整,《保险法》对违法行为作了明确的处罚规定,《刑法》则对构成犯罪的保险诈骗行为制定了量刑标准。其法律特征是:第一,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违法犯罪的故意,即有诈骗、非法获取保险赔款的目的;第二,主体的特殊性,即实施诈骗行为的人必须是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第三,行为人在客观上必须实施了利用保险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第四,行为的结果侵害了受法律保护的金融保险秩序。

在我国保险领域中,诈骗案件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二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三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四是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伪造、变造的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

二、保险诈骗的成因

(一)从社会环境和诈骗心理分析

查看全文

打击电信网络违法犯罪工作宣传方案

为有效预防和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提高全镇群众自觉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避免或减少重大财产损失,决定即日起在全镇范围内开展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犯罪宣传活动。为确保宣传活动取得实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民意导向,紧紧围绕建设“平安”为目标,按照“防范为主,以打促防”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全镇各村(社区)、有关单位的职能优势,因情施策,开展多层次、多样式、多角度的网络电信诈骗犯罪防范宣传工作,使人民群众“提高防范意识,捂紧钱袋子”,大幅降低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保护公民财产安全。

二、组织领导

成立由镇长为组长,政法委员、综治副书记,党委宣传委员,党委委员、派出所所长为副组长,其它相关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镇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犯罪宣传工作领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镇综治中心),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好方案制定、工作指导、督导,确保防范宣传工作落地见效。

三、活动时间

查看全文

研究法律适用及对策

一、办理集资诈骗案件中遇到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践中,对于如何认定“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存在分歧。比如被害人达到多少人才能认定为“社会公众”。有人认为,被害人达到3人以上就可以认定为社会公众,理由是,我国刑法中多以“3”这个数字作为认定多次、多人的标准,比如多次盗窃、多次抢劫等等,司法解释均以“3次”作为认定的标准。笔者认为,如果仅以被害人数多少来认定社会公众,未免以偏概全。“这种认定方式忽视了对行为人主观意图的考察,没有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是向特定的对象募集资金,还是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往往把对特定的众多人募集当作公开募集,而把具有公开性募集的故意,却因为募集的人数较少而当作是特定对象募集。对社会公众的认定,没有从主观的意图、行为的对象、行为方式上全面去考虑,会导致对问题的定性不准确”。具体办案中,对不特定对象应从两方面理解:

(1)被害者人数必须达到3人以上,这是量方面的要求;且被害人与行为人之间在吸收资金之前一般是没有联系的,通过他人介绍或媒介才建立起关系,这是质的方面要求。实践中,如果仅向亲朋好友集资的,不成立本罪。但是,在被害人中偶尔包括少数亲朋好友的,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因为集资诈骗往往是通过熟人口口相传,集资也是先从亲朋好友中开始发展扩散的。

(2)“集资对象是否特定的判断,既要考察行为人主观上是否仅向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又要考察其客观上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可控。如果行为人对集资行为的辐射面事先不加以限制,事中不作控制,或者在蔓延至社会后听之任之,不设法加以阻止,应当认定为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二)对于主观故意的认定在实践中,对于认定犯罪嫌疑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存在很大争议。如果仅凭集资款没有及时归还就推定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不分析行为人未归还集资款的原因,有客观归罪之嫌;或者在犯罪嫌疑人没有供述情况下,办案人员根据自己的推定来判断是否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对推定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这必然导致个案认定的不统一。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司法实践中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1)借助于行为人的供述直接证明。如朱某某集资诈骗案中,朱某某供述自己在被他人欺骗投资失败负债100余万元左右开始,即开始编造种种理由向多人借款,为了支付高额利息就拼命拆东墙补西墙,但利息与本金窟窿还是越来越大,在完全丧失偿还能力的情况下仍购买两辆宝马轿车和高档商品房来掩盖空账的事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