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3 20:18: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战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战争浩劫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灾难;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对战争的危害有较深刻的认识,培养起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点:两次世界大战的危害和影响
教学难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货币战争读后有感
目前读到过的书中,还没有那本书能像货币战争一样让我的心贴荡起伏、思绪混乱而有震撼。
初看似乎讲述的是事实;继续似乎是小说,读到一半似乎是事实;当读到最后感觉是真理;回味反思后让我茫然。
开始,对现实很乐观、雄心勃勃;后来消极、低迷;往下是憧憬;似乎理解、领悟;最后是怀疑加上心情的凝重。
主要内容:书中主要讲述了,银行家们是如何编制和精心巧妙地设计每一场战争、每一次金融危机、每一次的谋杀总统、每一位经济学家的理论来攫取他们利润最大化的。其本质是每一次的战争、危机、总统不是自然规律,不是个人意志的决定,而是全世界中最富有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及其人的巧妙设计,而在这其中每个人包括经济学家:凯恩斯等的名流,每一位总统及政客都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棋子,工具。
摘自《货币战争》的几句经典语录:
1.如果说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延续,那么政治斗争利益冲突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较量。
货币战争读后感
这本书的红火的确是有一段时间了,多次在图书馆里路过好书的榜单,都见它赫然在列,雄踞榜首,于是多次想要认真研读这本书,但是,潜意识告诉我,只有经过时间考验的书本,才会是真正的好书(本书的作者宋鸿兵在其博客里写道:“流金岁月,岁月只留金!”,大概也是这个意思);而且,大学一年级一路下来,我始终觉得,我在经济与金融领域涉足尚浅,而且学业繁忙,若是阅读这本书,难免囫囵吞枣,难免会有不理解的地方。
于是等到这个假期之际,我问起看过这本书的室友,他说经过一学期的思考以及与课本知识的对照,这本书的确非常好,每每他对萨缪尔森书中描述的美国银行系统创造货币的过程与实质感到迷惑时(而的确美国的银行系统是很令人迷惑的),他就会去翻阅这本书,每次都会有新的体会。看来这本书起码经过了我这位博学的室友一年的考验,具有一定的含金量。于是我就借了这本书,开始研读之。
这是一本我一口气读完的好书,一连五天。但是我需要在这里说明的是,也许这本书会有些许偏颇,材料也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这本书至少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世界的经济与金融,我们应当关注这本书的大价值而忽略小错误,所以这样讲来这本书绝对是好书。
这本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史料,描摹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各国人在世界金融市场呼风唤雨乃至兴风作浪的过程,简述了货币的发展史以及对于金钱与财富的角逐是如何引导了近现代西方经济与金融制度、货币制度的变化,最终作者还提出了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看待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变动以及对于汇率如何进行管理、如何防范国际金融投机分子对中国经济的攻击等问题。
实际上看完这本书我就已经想马上动笔完成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但是细想之余确实不敢贸然动笔。由于金融知识尚属匮乏,如若动笔必然会产生一篇言辞激昂但是内容空洞的东西。因此又取来考夫曼的《现代金融体系》一书,当作金融入门书本进行阅读,至此也开始对金融体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若再深入则开始进入金融计算部分(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认为还是不要动用数学工具为好,只运用简单的逻辑推理即可),于是便决定停止深入阅读金融书本而开始写这篇或许会十分冗长的读书笔记。
看完这本书后我经过自己的总结与思考提出了以下的一些问题,而此读书笔记便旨在以我学到的经济与最近恶补的金融知识理解并且结合这本书给出自己的回答——这些答案不一定对,甚至可以被称作浅薄或者错误;但是我认为,只要认真去做就会有收获,在知识层面上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现在战争与文化论文
关键词:思想随笔暴力行为军事学研究思想史研究东西方战争观
一
按研究一门学科的规矩,必须首先解释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范围、方法和意义等等,似乎不如此,你所研究的东西就谈不上成体系、成气候。我不敢断言战争与文化研究是一门学科,但至少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这门学问在中国学术界泾渭分明、壁垒森严的条块划分中属“孤鬼游魂”,不知归属哪个学术“山头”。这种流浪者状态亦有其便利之处,可以独往独来,不受拘束,所以也就省去了许多概念游戏。尽管如此,现既已汇集成册,便还是要硬着头皮不得不对“战争”和“文化”这两个历来难以界定的概念斗胆作一番探讨。
象征派诗人瓦雷里(PaulValery)说过,任何词汇都是经不起推敲的,语言就象两座悬崖之间勉强搁置的一块木板,你只能轻轻地快步走过,如果你在中间跳起来蹬几下,想试试有多牢靠,那么你将连同木板一块掉进万丈深渊。瓦雷里岂止是诗人?简直是一位真正窥破人类语言奥秘的大师。确确实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科学研究中存在着语义和概念经不起认真推敲的现象。像“战争”、“文化”这类概念的定义,近代以来到底有多少种恐怕难以统计,也无从判断哪一种定义比其他的更准确。这一现像本身就表明:语言是不可靠的、建立在抽像语言基础上的概念更是靠不住的。
语言、概念不可靠是因为人们以追求终极真理的态度对待它们,另一方面,语言、概念又是可靠的、有用的,君不见整个世界不是依赖它们在运作?所以一旦用追求永恒真理的执著精神对待概念时,我们立刻会在定义的密林里迷路,并且在研究一开始就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我们用“有用”作寻找定义的引路人时,一切会变得简单而明朗。一切与人类有关的事物、包括界定概念的工作在内,只有对人类“有用”才具有意义。我们必须用我们所不信任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对语言的不信任,这句话是语言、概念不可靠性同有用性高度统一的最精炼的表述。
所以,对一个概念下定义时的思维定位,与其放在追求永恒的真理上,不如放在如何有利于我们论述的展开上更为明智。这样,我们便可从容不迫面对“战争”、“文化”等概念的无数种定义,并且开始自己的工作。
战争制胜要素哲学思索
战争中的人与武器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两个主要因素,如何认识和评定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是战争问题上唯意志论和唯物论的分水岭。长期以来,我国军事思想界一直主张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创立了人民战争制胜理论;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中又出现了海军制胜论、空军制胜论、原子武器制胜论等,以武器为第一要素的制胜理论。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人与武器的关系如何、何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成为新的命题。科学的战争制胜观是军事学术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建设和军事斗争的指导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反思传统军事思想,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军事科学提供了契机。
一、认识论
人是武器装备发挥作用的决定因素人和武器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但在这个统一体中两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对等的。认识论原理告诉我们,战争不是什么怪物,战争也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中,人始终是主体,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而武器装备是客体,是进行战争的手段。武器是为人的目的服务的,是由人支配、控制和使用的。武器装备能否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武器装备没有人使用就是一堆死物,就无法体现武器装备本身的价值。恩格斯指出:“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使用它们。”[1]斯大林说:“没有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是死的东西。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能够创造出奇迹来。”[2]1982年叙以贝卡谷地的空战中,以色列空军一举摧毁叙利亚部署的19个苏制“萨姆-6”地空导弹连,并击毁了80多架苏制歼击机,使叙利亚在贝卡谷地惨淡经营10余年、耗资20多亿美元的防空体系毁于一旦,而以军只损失10架飞机,包括6架无人驾驶飞机和直升机。为什么双方的损失会如此悬殊呢?“萨姆-6”地空导弹是原苏联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较为先进的野战防空武器,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曾经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叙军使用后没有经过任何改进,其制导频率已经被以军掌握,以军针对其制导频率研制了相应的电子对抗系统,并在这次空战中对“萨姆-6”地空导弹的制导系统成功地进行电子干扰,从而使其无法发挥作用。海湾战争中拥有近800架作战飞机的伊拉克空军,几乎没有同多国部队交手就败下阵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飞机是从国外购买的,飞行员训练不足,地勤维护技术也没能掌握,凡事都要依赖外国专家,战争到来时外国专家一撤走,伊拉克人就难免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因此,就人与武器装备的关系而言,人始终居于主导的、决定性的地位,这是被战争实践反复证明、不容置疑的真理。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虽然武器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大提高,有些武器装备已具备了人的某种“活”性,但是,即便到了战争中大规模使用机器人时代,人与武器的关系也不可能改变。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是人研发和生产出来的,在作战中仍要靠人的支配才能发挥作用。武器装备越先进,技术越复杂,对人的依赖性也就越大。人是战争实践的主体,是武器装备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因此,一般意义上说,提升军队人员的综合素质,比发展武器装备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正如指出的:宁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要让装备等人才。
二、矛盾论
战斗力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人和武器在战争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切军队都是由人和武器的结合而形成的,人和武器是军队构成的两个必备要素,两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一方面,战争中的人只有使用武器,才成为军队,战争才具有暴力特征;另一方面,武器也只有借助于人,才能被运用于战争,表现其作为暴力工具的本质。因此,在研究战争制胜问题时,我们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将人与武器对立起来,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从而得出“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或“武器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的结论,首先是一个极其严重的思维错误。矛盾论的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战争的胜负同样是战争中各种矛盾运动的结果。孙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道”、“天”、“地”、“将”、“法”,进而比较双方“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赏罚孰明?”在分析己方的基础上再与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就可“以此知胜负矣”。这是孙子对战争胜负因素的看法。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也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军事、政治、经济、自然条件、主观指导和战争性质以及国际援助七个要素。这些要素是影响战争胜负最基本的因素,每一个基本的因素又可再分为许多具体因素,从而使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形成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有机系统。战争是一个对抗性的动态的矛盾运动过程。战争中,潜在因素和现实因素、偶然因素和经常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人的因素和武器的因素都对战争的胜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系统中,没有一种因素能够单独地、孤立地发挥作用。在军事对抗中,潜在因素只有转化为现实因素,才能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现实力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再强大,也不能保证一定能打赢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潜在的综合国力只有转化成军力;军力进一步转化成战场对抗中的现实作战力量,才会对战争的胜负产生直接影响。这种现实力量既可表现为偶然因素,又可表现为经常因素;既可区分为物质因素,又可区分为精神因素,但在最终的对抗中,都要表现为一定的力量来进行。因此,在影响战争胜负的诸多矛盾中,人和武器这一对矛盾才是战争中经常起作用的主要矛盾,其它一切矛盾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人和武器这一对矛盾之中。说过,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这里所说的力量不是别的,归根结底就是人和武器这两个基本的要素构成的现实战斗力。由此可见,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研究战争胜负问题上,我们一定要系统地考察影响战争胜负的诸多矛盾,并着力解决好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要矛盾。只有把人和武器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对敌战斗力优势,才能在力量对抗中取得胜利。现达国家特别重视通过建立快速的国防动员体制与平战结合的军工体制,将国家潜在力量迅速转化成军事力量,再通过前沿存在以及快速反应和快速投送,使军力快速转化成战场作战能力,道理就在于此。国力、军力、战斗力这三者当中,只有战斗力对战争的胜负结局才会产生直接影响。
三、运用战斗力制胜观指导新时期军事力量建设与作战
美国战争小说流变嬗变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部历史,一个历史就会有一条演变的线索。人类的文学小说都是以历史为背景,来刻画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情感。美国文学家在面对自己国家以战争为主导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展现了美国的历史进程或者说是战争史。随着美国战争的演变,美国战争小说也从自然主义逐渐向新历史主义过渡。本文主要以美国战争小说的演变为线索,探讨美国小说的历史进程。美国建立的这几百年来,经历了不少战争。从建国前的独立战争,到后来的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到后来成为世界霸主后的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美国几乎时时刻刻经历着战争。由此可见,如果说美国文学史是一部战争史,也不为过。战争是美国文学上一个永不淡却的话题。美国战争小说中有不少佳作广为流传,在战争中成长的美国战争小说对各个政治风云、重大事件、权力关系十分敏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阶段。
一、美国战争小说的起源
美国建国时,欧洲的启蒙运动已经完成。美国早期的文学思想家、贵族阶层受到欧洲启蒙运动主义思想的熏陶,倡导完全自由,写作、生活多表现为浪漫主义形式。具有美国本土思想的是美国战争小说的鼻祖詹姆斯•库珀,也是唯一一位。他的代表作《间谍》是美国第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开创了美国战争小说的历史。本书以美国大陆战争为背景,运用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展现了一位保守的英国军官、一位渴望独立的美国军官和纽约贵族两姐妹之间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主人公们前一刻可能在同一个屋檐、同一个餐厅、同一个娱乐场所,毫不设防、几乎绝对信任对方的相互交流、共享娱乐,但是下一刻可能是相对于兵戎相见的战场上,为各自的国家,各自的国民奉献自己。虽为美国国民,但是在文学创作方面,库珀还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用一种浪漫的手法模糊化敌人与友人之间的界限,不偏重于哪个国家会取得胜利。库珀的这种不注重成败、模糊化的创作方式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美国战争小说的自然主义浪潮
南北战争后,美国战争小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世纪末,工业文明的进步,美国物质财富的剧增,美国社会财富分级,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为美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素材,美国文学创作由浪漫主义向自然主义发展。美国早期的自然主义作家是克莱恩,他通过战争小说的背景,再现了这个充满残酷和邪恶的现实。其代表作《红色的英勇勋章》中,主人公亨利•费来明在面对南北战争的残酷现实时复杂、矛盾的心态,就像红军长征时人民的反应一样,亨利在军队路过自家门前时,毫无畏惧、激情满怀地加入了军队。然而现实却是,当他看到漫天的枪林弹雨时,亨利想到的只是“我会当逃兵吗”。尽管在每次的战役中亨利的表现不错,但他时刻被这种无形的压力所逼迫,因此即使他成了英勇的旗手,但未来对他来说仍然不很明朗。战败了的亨利闯入一片丛林,身处迷宫一样的大自然的他还是想逃跑,却逃不脱,就像现实的生活一样。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亨利自始至终都无法摆脱被大自然控制的命运。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马尔科姆•布拉德、欧文•肖、诺曼•梅勒。他们都以南北战争为题材来描绘社会生活,其中广为流传的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克莱恩的自然主义强调强大的自然外力对人类命运的决定作用,人们可以与大自然抗争,但也只是徒劳。
三、迷惘的现代主义时期
美国战争小说嬗变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部历史,一个历史就会有一条演变的线索。人类的文学小说都是以历史为背景,来刻画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情感。美国文学家在面对自己国家以战争为主导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展现了美国的历史进程或者说是战争史。随着美国战争的演变,美国战争小说也从自然主义逐渐向新历史主义过渡。本文主要以美国战争小说的演变为线索,探讨美国小说的历史进程。美国建立的这几百年来,经历了不少战争。从建国前的独立战争,到后来的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到后来成为世界霸主后的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美国几乎时时刻刻经历着战争。由此可见,如果说美国文学史是一部战争史,也不为过。战争是美国文学上一个永不淡却的话题。美国战争小说中有不少佳作广为流传,在战争中成长的美国战争小说对各个政治风云、重大事件、权力关系十分敏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阶段。
一、美国战争小说的起源
美国建国时,欧洲的启蒙运动已经完成。美国早期的文学思想家、贵族阶层受到欧洲启蒙运动主义思想的熏陶,倡导完全自由,写作、生活多表现为浪漫主义形式。具有美国本土思想的是美国战争小说的鼻祖詹姆斯•库珀,也是唯一一位。他的代表作《间谍》是美国第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开创了美国战争小说的历史。本书以美国大陆战争为背景,运用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展现了一位保守的英国军官、一位渴望独立的美国军官和纽约贵族两姐妹之间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主人公们前一刻可能在同一个屋檐、同一个餐厅、同一个娱乐场所,毫不设防、几乎绝对信任对方的相互交流、共享娱乐,但是下一刻可能是相对于兵戎相见的战场上,为各自的国家,各自的国民奉献自己。虽为美国国民,但是在文学创作方面,库珀还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用一种浪漫的手法模糊化敌人与友人之间的界限,不偏重于哪个国家会取得胜利。库珀的这种不注重成败、模糊化的创作方式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美国战争小说的自然主义浪潮
南北战争后,美国战争小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世纪末,工业文明的进步,美国物质财富的剧增,美国社会财富分级,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为美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素材,美国文学创作由浪漫主义向自然主义发展。美国早期的自然主义作家是克莱恩,他通过战争小说的背景,再现了这个充满残酷和邪恶的现实。其代表作《红色的英勇勋章》中,主人公亨利•费来明在面对南北战争的残酷现实时复杂、矛盾的心态,就像红军长征时人民的反应一样,亨利在军队路过自家门前时,毫无畏惧、激情满怀地加入了军队。然而现实却是,当他看到漫天的枪林弹雨时,亨利想到的只是“我会当逃兵吗”。尽管在每次的战役中亨利的表现不错,但他时刻被这种无形的压力所逼迫,因此即使他成了英勇的旗手,但未来对他来说仍然不很明朗。战败了的亨利闯入一片丛林,身处迷宫一样的大自然的他还是想逃跑,却逃不脱,就像现实的生活一样。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亨利自始至终都无法摆脱被大自然控制的命运。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马尔科姆•布拉德、欧文•肖、诺曼•梅勒。他们都以南北战争为题材来描绘社会生活,其中广为流传的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克莱恩的自然主义强调强大的自然外力对人类命运的决定作用,人们可以与大自然抗争,但也只是徒劳。
三、迷惘的现代主义时期
媒介战争研究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战争报道是媒介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而中国正欠缺这方面的研究。本文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过专门探讨。文章认为整体战争时代是一个全民总动员的时期,国家和公众站在完全一致的立场,此时国家对新闻的控制尚不严格。局部战争时期国家与公众关系出现较大分裂,媒介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是研究者着力探讨的焦点,主要提出了主导与跟随作用两种意见。同时,这一时期政府和军队加强了对媒介的控制。哈林还在社会学意义上对战争时期媒介与舆论的互动、意见领袖的作用、记者在战争报道中的角色等问题作了探讨,并把战争纳入文化体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媒介战争战争报道书报检查制公众国家军队记者主战反战
自农业革命深深介入到科技、文化、社会和政治结构的重大变革中以来,战争就一直处于社会生活的中心。但是,本应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的战争研究,却被排除在社会研究主流之外。在媒介研究中也是如此。尽管一战期间战争新闻的刺激,使得基于调查实验的媒介研究取得了更重大的扩展,但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思维范畴上都显得十分薄弱。现在情况有所改变。越战以后,学者的兴趣向“媒介与战争”这一研究主题转移,马岛战役(即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促使这种趋势在英国加速发展,随着海湾战争的打响,更使之成为多国学者的思索范围。
本文将分3个部分对“媒介与战争”研究进行考察。
整体战争时代的媒介
从战地职业新闻报道来看,现代战争新闻起始于克里米亚半岛战争已被普遍认同。南北战争中产生的由书报检查制度和官方许可制构成的双重系统十分重要。这个体系在后来的战争中不断得到改进。“官方许可——书报检查体系”的存在与“整体战争”的发展紧密相连。在对战争与社会的综合性研究中,“整体战争”的概念是理解现代进程的关键。
战争与新闻研究论文
摘要:早在古时的口头新闻时代,战争与新闻传播就有着密切的关系,进入现代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时代,两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更加复杂。就CNN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来探讨现在社会中战争与新闻之间的关系,着重与战争对新闻传媒的成就和新闻媒体对战争的反作用。
关键词:新闻传播;战争;CNN
从古以来,战争与信息的传播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的时候,战争与传播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传递战争的状况、结果等方面。古波斯人和雅典人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马拉松战争”。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得斯的士兵回去报信。菲迪皮得斯一直从马拉松跑至雅典中央广场,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体力衰竭倒地而亡。古雅典人的这次战况传递是新闻传播早期——口头新闻时代的典型代表。还有诸如中国古代的击鼓传讯、烽火报警等等都是口头新闻时期的比较典型的补充方式。
总的来说,由于当时种种条件的限制,古代的新闻传播与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是有很大差别的,特别是远距离的传播,几乎都是“滞后传播”,所以,新闻传播及其所导致的大众舆论对战争的影响并不大。
进入现代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时代,新闻传播与战争的关系进一步强化。新闻传播并不仅仅只是用来报道战争的状况、结构,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胜负;另一方面,也有众多媒体因为报道战事而声名鹊起,一跃成为传媒界的大腕。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广播网(U.S.CableNewsNetworks),即我们通常所说的CNN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由战争成长起来的传媒界大腕儿。本文将就CNN的发迹史说明战争与传媒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是战争在促进媒体的发展方面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一、CNN的发迹——海湾战争对CNN的促进
货币战争读后有感
宋鸿兵写的《货币战争》购买时间不短了,但到前段时间才集中精力翻阅。读后整体感觉:作为一本学术著作,有些观点发人深省,有些观点似是而非;作为一本小说,有些情节引人入胜,有些情节催人入眠。下面谈谈几点感受。
《货币战争》讲的是从十九世纪欧洲银行家一步步发展壮大到操控政治、经济的走向,为自身利益服务的故事。比如这些财团与美官员串通成立了私有的美联储,使得美国政府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当政府需要发行货币则必须将美国公民未来的税收抵押给美联署,向其贷款,而为此要支付庞大的利息。美联储要做的只是印钞票,再坐收利息。此外,几大财团还联合引爆两次世界大战,操控石油价格以获取石油美圆,操控各种国际组织如imf、世界银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乃至引发多次经济危机。几大财团就是通过合伙抬高一国的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制造巨大的金融泡沫,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抽身出来打压价格,引发泡沫崩溃,导致此国公司和民众的大量破产,再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大量优质资产,从而控制一国的经济,获取巨大的利益的。
作者认为,打击这些金融财团最好的办法是恢复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所谓金本位,是指以黄金储备为货币发行的依据,并且持币人可以用固定的兑换率随时换取等值黄金。注意,在金本位制下,只有黄金的价格是固定的(即兑换率),而非其他商品的价格也是固定的,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也就反映了它们相对于黄金的比价变化。不过,对于同样实行金本位的多个国家来说,由于其本币的单位含金量是固定的,因此相互间的汇率当然也就固定了。因此,金本位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及方便进行国际交易和结算。这样,国家才不会被迫的增大货币供应,引发流动性过剩,导致金融泡沫。这样的货币体系会导致货币具有更强的购买力,而对经济危机免疫,这样受益的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辛苦积攒的财富也不会被外国财团以低价轻易的掠夺。
按照作者的观点,重新确立金本位制就可以稳定货币价格,国际银行家就不能通过制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来剪老百姓的羊毛了。这样看来,黄金的价格难道真的要像一些金融炒家说的要迈向2000美元了?但是按照作者的逻辑,很难相信这些金融炒家会希望确立金本位,减少他们炒作市场制造危机的空间。而且,即使确立金本位,贵金属市场本身会不会遭受炒作?存疑。所以黄金是万能的吗?我看未必。关键还是,要把以货币制定权为核心的经济决策权真正归于人民,归于占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无产者和一般有产者,而不是极少数的极端有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