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联盟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3 17:38: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战略联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战略联盟

深究战略联盟人力资源监管

技术革命和经济的全球化使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为了既实现全球化的范围经济又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创新性和柔性,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合作伙伴建立战略联盟。然而,战略联盟失败的比率似乎很高。有人曾经对49个国际战略联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分之二的战略联盟在联盟形成的两年之内就遇到了严重的管理和财务困难。其中,将近33%的战略联盟被联盟双方认为是失败的。导致战略联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联盟内部的人力资源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因此,探求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途径就成为战略联盟管理实践的重要问题。

战略联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战略联盟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具有一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点,而且由于联盟形成的复杂性,它还拥有自己的独特方面:

联盟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

战略联盟是以平等互利的原则形成的经营联合体,联盟组织中的各方都是平等的。首先是实力的平等,每一合作方都必须持有重要的王牌,无论是在技术、市场准入、人员或其他领域。任何一个合作者都不会要一个软弱的合作伙伴。其次是权力的平等,权力的平等不仅仅是股权结构比例大小的问题,也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合作的一方不能凌驾于另一方之上,联盟中势力较强的一方在制定管理决策时要考虑另一方的要求。第三是利益分配的平等,在联盟中,各方必须获得与其付出相应的收益。不能一方所得丰厚,而另一方所得微薄,这样的联盟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战略联盟的雇员来源多样性

查看全文

产业集群中战略联盟

产业集群与战略联盟

(一)集群对地区竞争优势的影响

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了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一词,之后又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新的高峰,他认为,产业集群往往从三个方面增强区域的竞争优势:

提高该区域成员企业的生产率,具体表现为:集群提高了企业专业化程度;空间的临近性、技术联系和人际关系使技术和专业化知识在集群更好地传播和积累;集群可以促进产品互补和联合营销;同时集群会给面临相同环境的竞争者带来强大的激励效应。

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度,增强了创新能力。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使之成为创新中心。同时近距离的观察模仿,使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方式得到迅速扩散,增强了企业快速反应的能力和灵活性。集群有利于判定创新需求,降低参与者在获取信息上的花费,更能灵活地将创新机会转化为运营和战略优势,从而带来未来生产率的增长。

促进新企业的建立。集群提供了更丰富的资产、技术、投入和员工配置,从而能够降低新企业进入的门槛,扩大和加强集群本身。

查看全文

透析物流战略联盟及其特点

摘要:物流联盟是在第三方物流发展基础上兴起的物流组织又一创新。物流联盟的出现是物流服务一体化和物流企业协同化发展的需要。物流联盟具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缩短企业管理战线、转嫁风险等特点。物流联盟的选择对于第三方物流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加强物流战略联盟运营的管理,以促进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前言

近几年现代物流业已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发展态势,各类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具有物流服务性质的企业,包括小型货代和专线公司,全国不下300万家。但绝大多数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规模不足与战略资源短缺等弊端。中国加入WTO后,呼唤企业改变原有的孤立经营的传统模式,物流企业之间从对立竞争向协作竞争转换的迫切性越来越明显,组建物流战略联盟已成为物流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策略。

二、物流战略联盟及其特点

(一)物流战略联盟的出现是物流服务一体化和物流企业协同化发展的需要

1.物流服务一体化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变化趋势,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要能为客户提供全程物流业务服务,即所谓“一站式”、“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而出于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利于管理和控制等目的,也逐步由以前的分散物流服务向只面对少数的物流企业方向发展。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服务内容也逐渐转变为客户供应链的管理与不断优化。综合物流业务的开展,实现多式联运、仓储、运输、信息服务、供应链设计等各种物流功能的一体化,是第三方物流最终发展方向。物流企业的“混业”经营—船运公司上岸、货代公司下海、互为或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扩张,加速了物流服务或供应链管理市场的一体化整合。

查看全文

企业战略联盟研究论文

一、战略联盟的概念

所谓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或实现战略目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是自发的,联盟各方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具有边界模糊、运作高效、机动灵活等特点。战略联盟改变了传统的以竞争对手消失为目标的对抗竞争,联盟中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以寻求企业竞争优势。国际国内战略联盟都得到迅猛发展,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其客观必然性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善于利用各方面的力量,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企业通过与自己有共同利益的其它企业或单位建立战略联盟,彼此可以通过合作发挥优势。

二、战略联盟的特征

战略联盟把目标聚集于新产品、新市场和新行业,通过对成员企业技术、管理、资金、信息、市场等资源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更强大的协同优势,共同做大市场“蛋糕”,为客户和股东创造最高的价值。战略联盟也不同于企业间的购并行为。购并意味着投入大量资金,全盘接纳对方企业的各类资产,操作复杂,风险很大;而战略联盟并不强调伙伴之间的全面相容性,它所重视的是相互之间某些经营资源的共同运用,对相容性的要求是部分的、有选择的。根据不同的选择,可以组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合作联盟,具有灵活、快速、经济等优势,因而受到诸多企业的青睐。

三、企业战略联盟的动因

1.战略联盟可使企业获取互补资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查看全文

深究中国大学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主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1]企业战略联盟对于企业节省研究开发费用、降低风险、拓展区域市场,增强企写论文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大学若借鉴企业战略联盟的组织运作模式,将有利于整个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及优化,提高高等教育机构整体的办学效益。对应于企业战略联盟而言,大学战略联盟是指大学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为实现大学学术水平的提高、降低大学的管理成本,共同解决大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战略目标,并通过各种契约而建立起来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一、建立大学战略联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1.高校扩招带来的问题

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0%,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幅度扩张与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又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写论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以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为例,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导致师资短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准入的“门槛”,导致教师队伍的质量与水平参差不齐;同时,随着兼职教师的增加,教师队伍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专职教师所占的比例下降,导致教育质量的整体滑坡。

在实践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是增设高职高专院校、重点高校兴办二级学院、大力发展独立学院,但这些做法又带来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如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缺乏,专业重复设置,结果造成办学资源的严重不足。

查看全文

战略联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内容摘要:在战略联盟的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考察了战略联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联盟人力资源的整合模型。模型包括共同愿景、人才配置整合、观念整合、利益整合四个变量。

关键词:战略联盟人力资源整合模式

技术革命和经济的全球化使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为了既实现全球化的范围经济又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创新性和柔性,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合作伙伴建立战略联盟。然而,战略联盟失败的比率似乎很高。有人曾经对49个国际战略联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分之二的战略联盟在联盟形成的两年之内就遇到了严重的管理和财务困难。其中,将近33%的战略联盟被联盟双方认为是失败的。导致战略联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联盟内部的人力资源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因此,探求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途径就成为战略联盟管理实践的重要问题。

战略联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战略联盟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具有一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点,而且由于联盟形成的复杂性,它还拥有自己的独特方面:

联盟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

查看全文

企业构筑战略联盟的成因剖析论文

【摘要】本世纪初,我国大型煤炭企业战略联盟迅速发展,战略联盟成为大型煤炭企业规模扩张和市场营销的主要模式,是大型煤炭企业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本文从大型煤炭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状态入手,分析了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以使企业能更好地明确建立战略联盟的动机及目标,为联盟成功打下基础。研究发现,政治与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是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外部动因,而弥补战略缺口、追求规模经济、降低经营风险、获得共生经济效应和知识经济效应是其内部动因。

【关键词】大型煤炭企业战略联盟外部动因内部动因

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消费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稳定在67%左右,煤炭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煤炭产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大型煤炭企业对其行业环境各要素(煤炭用户、运输企业、政府、市场运行规则及市场发育程度)进行了重新认识与反省,建立了与下游企业(如钢铁、电力等企业)、协作关系企业(如铁运、航运及港口等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等的战略协作与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成为大型煤炭企业规模扩张和市场营销的主要模式,是大型煤炭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大型煤炭企业纷纷建立战略联盟?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内外部动因有哪些?本文将从大型煤炭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入手对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动因进行分析,以使企业能更好地明确建立战略联盟的动机及目标,为联盟成功打下基础。

一、大型煤炭企业战略联盟的外部成因

1、政治与政策因素

影响大型煤炭企业战略联盟的政治和政策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整体形势和有关煤炭行业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及长远规划等。

查看全文

战略联盟发展障碍解决论文

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摘要】战略联盟是有效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新思维,然而因为多种原因,战略联盟的失败率却相当高。文章从剖析战略联盟失败背后存在的一些障碍性问题入手,对寻求解决办法进行系统性思考,通过清晰认识战略联盟基础性问题,合理完善战略联盟构建全过程,有效实现六个层面的整合,以此明确基本原则和思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些相应的具体策略,以找到克服障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关键词】战略联盟发展障碍解决方法1【Title】ObstaclesOfStrategicalAllianceAndSystematicSolutions【Abstract】Strategicalallianceisanewstrategicalthinkingthatcaneffectivelyenhancecorporatecompetitiveadvantages.However,duetoveryingreasons,thefailurerateofstrategicalallianceisveryhigh.Thispapertriestoseeksolutionsthroughsystematicthinkingbyfirstanalyzingobstaclesbehindstrategicalalliancefailures.Thenbyrealizingthefundamentalproblemsofstrategicalalliance,improvingthewholeprocessofitsformation,andintegratingthesixaspects,itidentifiesthefundamentalprincipals.Onthefoundationoftheseanalyses,thispaperdevelopssomespecificstrategiestofindeffectivesolutionstoovercometheseobstacles.【Keywords】strategicalalliances;obstacles;solutions【文献综述】一、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当今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但企业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基于这种关系而建立起来的战略联盟体现了既竞争又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的思想,它对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有着深远的意义[1]。然而战略联盟的构建具有极大的风险性,诸多障碍性问题的存在,使其失败率相当之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障碍性问题,成功构建并维持战略联盟,成为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大事。众所周知,任何问题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因素所构成的网络,事物的发展都处在一个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之中[2],因此对解决障碍性问题办法的思考绝不能局限于对几种简单策略的寻求,而必须以系统的思维方法,从整体上对影响战略联盟正常运作的诸多因素进行把握,从而实现战略联盟障碍性问题的有效解决,这也就是该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所在,即以系统性思维模式寻求解决战略联盟障碍性问题的方法,促使战略联盟成功运作,发挥其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重大作用。二、理论研究动态对企业战略联盟的研究基本属于战略管理范围。其概念由美国DEC公司前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儿(R.Nigel)最早提出。至今,并没有一个关于战略联盟的明确意义。事实上,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容和形式都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之中。目前,在英文文献中,主要使用的概念有:StrategicAlliance,Strategiclinkage,Strategicpartnering等等[3]。综合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意见,可以对战略联盟的基本概念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一般把其界定为:战略联盟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着对等实力或者互补资源的企业之间,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和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考虑,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合作研究与开发,共享资源和增强竞争力等目的,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的松散型合作竞争组织[4]。战略联盟的演进经历了传统战略联盟、现代战略联盟、新兴战略联盟三个发展形态。最早的战略联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工业化初期的卡特尔形式,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早期的联盟主要是指价格联盟,因为工业化初期,产品差异不明显,产品竞争在市场上主要表现为产品价格之间的竞争。但这种联盟,被认为是共谋获取垄断的手段,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一般国家均有立法予以限制。二战后,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逐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商品极大丰富,企业开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与欲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风险无处不在,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以自身的资源往往无法达到战略目标,选择合作联盟成为必然,此时的战略联盟基本上是以产品为中心,包括合作研究与开发联盟,联合生产联盟,市场开拓与发展联盟三种。而此后出现的新兴的企业战略则是指知识经济到来的知识联盟以及相似的联盟形式。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取代了资本成为最重要且最稀缺的要素,企业通过联盟,可以使知识的交流在一种半内部化的状态下完成,解决企业无法高效获得自身稀缺知识资源的状态,并与其他组织合作也可以创造出新的能力。目前知识联盟主要有虚拟企业联盟、动态联盟等形式[5]。进入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战略联盟的发展,其具体形式也越来越多,一些学者开始对其设立标准,进行合理界定。Yashino和Rangan(1995)给出了战略联盟三个必要和充分的特征条件[3]:(1)两个或多个企业联合致力于一系列目标,并在联盟后保持独立性;(2)合作企业分享联盟的收益并控制特定业务的绩效,这可能是联盟难以管理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3)合作企业在一个或多个关键战略领域如技术、产品等方面持续作出贡献。按照这一标准,兼并、接管、收购、跨国公司的海外分部这些形式都不算是联盟。我们认为,这一限制对战略联盟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可以澄清在联盟概念上的含混不清的问题。战略联盟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市场的契约安排方面主要包括联合研究与开发、联合产品研制、长期供货合约、合作生产、联合营销、共享分销渠道和服务、标准检验;另一方面是产权安排,这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不形成新的实体,这包括小股权投资或参股和交换股权,另一部分则是新建企业[3]。以上是针对战略联盟概念、演进过程、具体形式界定多数学者研究得出的较为统一的认识。然而由于视角不同,对战略联盟形成的机制至今说法不一,存在很多的理论,这里举出国外专家提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理论以作简单的了解:1、价值链理论[7]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1988)一书中创建了价值链理论。波特将企业看作是一个综合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这些活动波特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一个企业的价值链蕴藏于范围更广的一连串活动中即价值系统中。它提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主要指最终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潜在来源是因为各企业的价值链互不相同,即企业在价值链各环节中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可以使合作各方一起协调或合用价值链,以扩展企业价值链的有效范围,从而共同获得竞争优势。波特定义的战略联盟为企业之间的长期协议,既超出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又未达到合并的程度,它包括技术许可证、供应协定、销售协定和合资经营等形式。不同企业价值链中的合作与互补(如生产与营销方面的合资经营)为横向联盟。而发生于波特称之为纵向联系的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厂商、销售渠道的价值链之间的联盟(如供货协定)为纵向联盟。两种形式,两种联系,结果都是通过协调和合作获得最优化及竞争优势[8]。2、企业能力理论[6]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能力理论得到瞩目,企业能力理论实际上是一系列具有特定密切联系的理论的结合体。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动力能力论”和“企业知识基础论”,这些理论认为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正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着资源互补性,为使其在价值活动中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在价值链各环节上相互合作,以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扩大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边界。理论分析具体如下:(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沃纳菲尔特、格兰特、巴尔奈等学者的研究促成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流派——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这一理论认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共同构成企业的潜在能力。但各企业的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同时也不能完全流动,所以战略联盟的构建成为一种需要。战略联盟可以使资源运筹的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在更大范围内促进资源的合理配制,从而带来资源的节约并提高其使用效率。(2)企业能力理论认为,最终产品的竞争只是表面现象,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在于企业核心能力之争。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核心能力具有独特难以模仿性,只有通过联盟合作关系才能相互学习与相互补充,从而形成更大的竞争合力,这便导致了企业广泛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来实现核心能力的创建。(3)帕维特、纳尔森、福斯和格兰特等人提出的企业知识理论认为,生产的关键投入和企业价值最重要的来源是知识,社会生产是在知识的引导下进行的。以进行知识转移和共同创建新知识为目的的结盟通常被称为知识联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上的学习和交流成为企业合作的核心。博格、顿肯和弗里德曼的研究表明:80年代初期,50%的联盟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是为了对方知识,因此把这种为了转移和学习知识的联盟称之为知识联盟。3、交易费用理论[9]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总是伴随着交易而进行的,而交易过程又是有成本的,交易费用理论以交易费用为分析工具,研究经济组织和各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战略联盟被认为是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它顺应了企业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的需要,通过建立较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稳定双立交易,减少签约费用并降低覆约风险。80年代以来,专业化和分工使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交易增加,引致了越来越高的交易费用,是80年代后期以来战略联盟蓬勃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避免市场不完全带来的过高交易成本的自主模式。4、合作竞争理论[3]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面对不断变化的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开始对企业竞争关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即从对立竞争转向大规模的合作竞争,形成了一种新的竞争观——合作竞争观。合作竞争理论认为,竞争并不排除合作,有时,合作更有利于提高竞争效率。战略管理研究因而在90年代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即研究的重点从竞争转向合作。现代合作过程中产生了新型竞争者,构筑了新的行业体系,创造了新的竞争类型。战略联盟就是这样一种新型合作竞争团体,当共同创建一个市场时表现为合作,当进行市场分配时表现为竞争。战略联盟各方旨在创造并分享一个不断成长的更大市场的目标正是这一新竞争观的体现。由于战略联盟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近年来才传入我国,因此对它的研究,国内学者一般还是遵循国外一些知名学者的思路,不过在一些实际操作中,许多专家也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如在对战略联盟的负效应分析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的王方华、赵昌平、葛卫华老师提出了战略联盟存在路径依赖性的问题[10],而具体有关这方面理论的阐述将在正文中进行。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创新观点和主要内容本文采用系统研究方法,对战略联盟发展障碍解决方法的思考,不是从某个点着手,而是着眼于系统性分析。首先明确战略联盟的真正含义,在对基本性问题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把对解决问题方法的寻求放到整个联盟构建过程中去,通过完善构建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实现联盟的优化,并且提出六个层面的整合,以进一步明确基本原则和思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些具体的应对策略,从而通过这一系列系统的分析和实践找到克服战略联盟发展障碍的方法。而本文最大的创新就体现在这一系统性的思考过程中。一般出现问题后,人们都急于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性方法,而缺乏对问题的整体认识和对过程的系统性思考,而本文克服了这一点,以系统思想指导全文。此外,本文还对一些知识点的内容作了增补以求更为全面,如在战略、战术、操作、人际关系、文化整合中创造性地加入了组织整合这一因素,构成六大层面的整合[2]。此外,在文章许多地方本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此就不详述。以下来介绍本文大致框架,以求得对其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文章总体架构分为五大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依次为: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六种影响战略联盟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它包括:路径依赖性的形成及其引发的负效应;不合作行为的产生;组织管理的滞后性;文化冲突的发生;联盟内部缺乏相互信任和足够的沟通;联盟建设时间的难以掌控。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战略联盟对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的重大意义,指出尽管发展战略联盟困难重重,但是仍必须坚持这一组织创新,指出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战略联盟的基本问题,包括其定义和分类的界定,为进一步深入剖析奠定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主要从战略联盟的构建过程中探询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并且提出战略、战术、操作、组织、人际关系、文化六大层面的整合,不仅用它指导业务,也用它指导思想。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克服障碍的六种具体对策性方法。参考文献:[1]于克信.论战略联盟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J].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p2001,(3):78-81.[2]周健临.管理学教程[M].p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35-137.[3]李新春.企业联盟与网络[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26-33.[4]郭昕炜.战略联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思路[J].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1,(3):74-77.[5]史言信.论企业战略联盟形态演进[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3):105-108.[6]陈耀.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研究与评述[J].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2,(9):47-52.[7]黄丽薇.战略联盟的价值链观点[J].企业研究,p2002,(3):101-103.[8][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102-200.[9]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03-411.[10]赵昌平,王方华,葛卫华.战略联盟的负效应及其启示[J].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p2002,(10):115-117.【正文】当今世界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单独的企业已很难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去慢慢积累各种成功的要素,于是企业从战略的角度通过各种方式联合起来,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构建起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这已形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大联合的时代潮流。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战略联盟的失败率很高。据估计战略联盟的失败率超过了60%[1]。当然导致战略联盟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这种高失败率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我们绝不能忽视。随着战略联盟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如何发掘出这些问题,并且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将是构建好战略联盟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一、战略联盟的发展障碍分析(一)联盟容易产生路径依赖性,引发负效应企业在结成战略联盟时,很容易产生一种固化的关系,形成路径依赖性。所谓路径依赖性是指与决策和成果相关的承诺,它通常是以高变化成本为特性的,路径依赖性能放大那些管理者所熟知的具有潜在危险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位置锁定性偏袒和逐步增长的承诺效应[1]。前者指的是企业的决策制定者们通常倾向坚持当前的战略而不选择更有吸引力的战略的现象。这是因为采用新的战略会带来极大的风险,同时也会使机会成本增加。身为决策制定者的高层管理者人员为了减少自己可能承担的责任,降低推行新战略所冒的风险并且减少其工作量,一般倾向于维持现状,坚持现有的战略。而后者是指管理者在面对负反馈时,通常会感到一种证实投入到联盟中的时间和资金是明智的需要。当企业和别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高层管理者为了证实联盟决策的正确性,往往会支持现有联盟并给予其资源上的保障,即便有更好的战略出现,高层管理者一般也不会放弃这种思路,仍执着于现有的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建立后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路径依赖性,而一旦形成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负效应。比如,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战略的柔性和灵活性,不能适应外在动态环境的发展变化,或使企业放弃与最佳战略伙伴合作的机会等等,从而使战略联盟失败的概率大大增加。(二)战略联盟容易引发不合作行为战略联盟一般是以联盟各方企业签署的共同协议为基础,要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联盟成员应当在战略与行动上都要合作,然而联盟本身的松散性,成员之间在战略、组织、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合作行为在战略联盟中极容易产生,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联盟各方竞争地位的失衡导致联盟不合作的产生[2]。企业竞争地位的平衡是维持联盟的一个关键要素,当联盟开展后,随着各方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可能会造成某一方竞争实力提高,而另一方相对竞争位势下降,平衡被打破,自然就容易造成不合作。2.联盟各方收益的不完全对称破坏企业的平等合作[2]。由于联盟所得收益构成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联盟企业共享,另一部分按照各企业对联盟贡献的大小等指标加以分配。从而有的企业受短期利益影响,不惜损害共同利益而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无视联盟的整体利益,从而破坏联盟的融洽,造成对方不满。3.联盟企业为保护自身的核心能力设置障碍,影响整个联盟的合作关系[1]。事实上,在战略联盟的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各自的核心能力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又为防止核心知识不被联盟伙伴窃取而设置种种障碍,这种行为很容易引发彼此间一系列的不信任与不合作。4.联盟伙伴的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联盟认识不同也容易引发不合作行为[1]。这是因为往往高层管理者认识到了联盟的好处与重要性,而中下层管理者从本部门出发,并不认同这一点,从而联盟的执行仅停留在战略层次,而中下层管理者并不合作。5.战略联盟伙伴具有文化、组织、战略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导致联盟运行中冲突的出现。总的来说,造成企业间不合作行为的因素是相当多的,而不合作本身就对联盟有着致命的打击,一旦产生而没有得到有效而及时的解决,将会使联盟走向解体或至少不能取得预期的效应而归于失败。(三)战略联盟增加了组织管理上的难度,使得一般的管理很难跟上联盟是一种非股权式的松散的合作体,其运作存在着行政与市场的双重机制,由于它不能单纯以行政命令来解决各方的利益与冲突,所以要求按市场规律建立并运行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来维持组织的正常运作[2]。这对于单一企业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有不少联盟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组织管理没有跟上联盟发展的需要,在一些战略规划、执行协调等重大问题上由于缺乏组织保证而出现失误,从而导致联盟的失败。(四)战略联盟容易引发文化的冲突战略联盟不仅是业务上的联合,也存在文化上的融合与交流。然而不同组织的文化融合是很难的。由于各个企业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会转化为经营管理上的差异,从而加大战略联盟的管理难度。当联盟企业各方的文化出现冲突而文化的交流并不能使它们有效融合在一起时,可能会弱化企业文化,降低联盟伙伴的文化凝聚力。并且如果文化上的冲突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则会引发矛盾冲突的升级,威胁联盟的稳定。(五)联盟内部往往缺乏相互信任战略联盟通常以目标、任务、观念、经济以及文化的共同协议为基础,它要求联盟成员应当在战略联盟与行动上积极合作,然而由于战略联盟伙伴是独立实体,他们习惯于以自己的文化、组织、战略目标来理解和看待联盟问题,从而容易对对方企业的行为不理解或者不信任。另一方面,联盟各方在参与合作中,担心由于联盟而将企业机密暴露给对方,往往会采取一些保护和防范措施,有保留地进行合作,导致联盟各方信任与亲密程度降低,使联盟的效果受到极大的抑制。(六)战略联盟构建的时间难以掌握Spekman在1996年的调查表明大型复杂的联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建立其信任,通常联盟的建立与运转之间所耗时间为三年到四年[1]。这不仅因为单纯组织关系上的建设就耗费大量的时间,高层管理者建立起私人的关系网,联盟的信任等各方面的建设也需要更长的时间。长的时间周期虽有利于管理者有充分时间来解决联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它也同时延长了战略决策的时间,在快速变动的企业经营环境中,过长的时间会使战略归于失败。或者丧失一些良好的机会。所以不能合理的掌控时间,也会对联盟发展构成相当的威胁。由此可见,战略联盟的构建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困难重重,但是否因此就放弃它呢?对这个问题,通过下一个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出明确的答案。二、战略联盟发展重要性分析pp战略联盟是许多谋求更多发展机会的企业所不可回避的,因为这种战略上的新思维对企业经营有着广泛而重要的意义。pp从根本上说,战略联盟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适应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加强和发展其核心能力,保持和获取竞争优势[2]。这是因为在动态环境条件下的企业竞争必须更多的依托于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即核心能力,以及建立在这种能力基础上的竞争优势。然而核心能力具有独特难以模仿性。单靠企业自身发展和逐渐培养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能迅速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位势。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正确地识别和选择符合企业竞争战略原则的资源和能力,并且对这些资源和能力加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并且要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加强投入,学习和积累,通过创新和整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而构建战略联盟正是企业为培育核心能力,获取竞争优势而开辟渠道,创建环境,学习积累的路径之一。它能通过企业间相互学习和相互补充快速实现企业实力的增强和竞争位势的提升。现在以资源互补或风险共担等为基础的产品联盟正逐渐向新型的知识联盟转变。这种知识联盟以向战略伙伴学习为主要目的,通过建立战略联盟获得新知识,同时将其与自身的核心能力连接,加速自身核心能力的开发与提升以创造价值。它在组织资源的运作形式上以松散的网络型为特征,又以长期互惠性为联结,赋予了企业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为企业在识别新的市场机会,增大企业的组织资本上提供了新的机会,为企业提供了有利于核心能力发育和提升的环境与条件。归根结底,战略联盟的意义最终就是体现在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的创建上,作为组织创新,它成为了一种最重要的竞争战略手段[3]。[1][2]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若从具体的方面看,战略联盟在意义表现得更为突出鲜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获取先进技术或实现技术资源的共享并非所有的公司都拥有相同的优势,所以许多公司寻求建立联盟是为了找到具有互补性技术优势的合作伙伴,通过联合,两家或更多的公司就可以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向市场推出先进的产品,实现技术资源的共享。此外对于本身技术实力比较薄弱的企业而言,通过与存在某些技术优势的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可以在不断的协作中学习和掌握对方优势的技术和技能,加快自己技术进步的速度,避免自己开发的极大风险与成本代价[4]。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就已采取了许多积极的行动,在电信,汽车,机械等行业就与许多外国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5]。2.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和实现风险共担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经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如果企业本身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缺乏国际经营的经验,无疑会增大这种风险。战略联盟的建立将有效的降低这种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通过合作,企业可以获取资金,技术,人才等外部资源,而且可以相互交流信息,传递技术,通过提高企业自身实力以提高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4]。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可以有效的分散风险,因为联盟各方共同承担风险,从而减小了意外情况造成的不良后果对其中任一参与企业的冲击。3.拓展新的市场任何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都有自己一套比较完善的销售网络,当它们计划拓展自己的市场时,都面临针对新市场建立一个销售网络的问题。如果相关企业能在竞争基础上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利用对手已有的销售网络进行市场拓展,则可以避免销售网络的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销售竞争,而且还可分担彼此的固定成本。这尤其在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时用的比较多。我国优秀的企业大都拥有比较完善的国内销售网络,如果其产品想打入国际市场,却缺乏足够的营销力量,则可以寻找一家同样拥有优质产品当缺乏中国市场销售渠道的国外企业进行战略联盟,利用国内过剩的销售能力换取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6]。4.实现规模经济通过汇集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的资源,战略联盟通常可以提供从事一种特定经营的最有效的规模。如果能有效实现联盟的组合及整合,往往还能使企业发挥出整体大于个别企业加总的巨大协同效应。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意义使尤其重大的。中小公司可以联合起来成功的与大型全球公司相竞争。试想,如果不联合组成商用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的一些欧洲公司中,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拥有足够的投资水平以实现与波音公司进行同等规模和实力的竞争。即使像GE这样的世界最大的公司也与其他公司携手,以便更有效的生产产品。所以尽管实施战略联盟具有很大的风险,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障碍性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甚至否定它。高风险带来高收益。只要我们能够采取合理的措施就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规避风险,就能获得巨大的利益。以下将开始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系统性的思考。三、对战略联盟基础性问题的思考我们对战略联盟发展障碍的解决不能只强调一些策略性方法的使用,而必须先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即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战略联盟,它的定义、分类是什么。由于战略联盟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对其认识并没有形成完全的统一。而对其基本问题认识上的模糊和不准确往往是导致问题发生的根源所在,所以我们必须对其定义和分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才能有助于我们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必须来分析战略联盟的概念和分类等基础性问题。战略联盟最早起源于日本企业界的合资浪潮中,后盛行于美国的企业界。其概念由美国DEC公司前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儿(R.Nigel)最早提出。但对其概念的界定,并无统一的定义,一般界定为:战略联盟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着对等实力或者互补资源的企业之间,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和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考虑,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合作研究与开发,共享资源和增强竞争力等目的,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的松散型合作竞争组织[7]。战略联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非股权式的联合,强调的是一种“以共同利益为核心,以协调一致为基础”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的控制与支配[6]。战略联盟是自发的,联盟各方保持着原有企业经营独立性,具有边界模糊,运作高效,机动灵活,技术先进,彼此信任等其他特点,它改变了传统的以竞争对手消失为目标的对抗性竞争,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通过寻求企业竞争优势以实现双赢[8]。从最早的价格联盟,经历后来的产品联盟直至现在流行的知识联盟,战略联盟发展出了很多形式,为了给战略联盟范围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Yashino和Rangan(1995)给出了战略联盟三个必要和充分的特征条件[9]:(1)两个或多个企业联合致力于一系列目标,并在联盟后保持独立性;(2)合作企业分享联盟的收益并控制特定业务的绩效,这可能是联盟难以管理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3)合作企业在一个或多个关键战略领域如技术、产品等方面持续作出贡献。根据这些特征条件,兼并、接管、收购、跨国公司的海外分部这些形式都不算是联盟。而诸如许可证、特许经营、交互许可、联合研究开发等形式都是比较典型的战略联盟。在此基础上,Yashino和Rangan再根据结盟组织的互动关系和潜在冲突程度而划分出了四种类型的战略联盟[9]:潜在冲突高低前竞争联盟竞争联盟后竞争联盟非竞争联盟低高组织互动的程序1.前竞争性联盟:这是指一些常常分别处在不相关产业内的企业联盟,它们在某些特定领域如新技术开发上结成联盟,对此,它们一般都不具备单独开发的实力,而期望在产品开发出来后再各自独立生产和营销。作为潜在竞争对手,联盟各方都尽力保持战略上的灵活性,避免对此形成依赖,随着产品开发和商品化过程推进,保护自身核心能力则成为联盟的关键。2.后竞争联盟:这通常是指产业内的垂直价值链关系,如制造商与供应商或经销商之间结成的联盟。在这种联盟中,合作的冲突比较小,保护核心能力和学习的战略目标就退居次要地位,主要的联盟目标就是保持战略的灵活性和创造附加值。3.竞争联盟:这种联盟处于较高的互动水平,但伙伴企业在终极产品市场上可能成为直接的竞争者,冲突较大,因而灵活性和附加值不是关键,保护核心能力不被效仿是关键,学习对手也是非常重要的。4.竞争联盟:这是产业内非竞争企业之间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如通用汽车和Isuzu联合开发小型汽车双方出售。这一联盟的企业尽管处在同一产业之间,但彼此一般由较大的差异,因而相互学习成为管理者首要的问题。四、从战略联盟构建过程的分析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对战略联盟的基本概况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后,就可以开始寻找具体的办法。而事实上,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把对问题答案的寻求放到整个联盟构建过程中分析。其实一个完善的构建程序本身也就能保证把问题出现的频率尽可能降低。真正完整而合理的构建过程应包括七个环节,只有做好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才能实现联盟整体意义上的优化[10]。具体的分析如下:1.必须明确战略联盟的动机。只有先明确战略联盟的出发点,才能为建立联盟确立明确的目标,指导整个联盟的运行方向。2.根据动机选择合作对象类型,锁定一个大的寻找方向。联盟对象可以是同一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可以是外包厂商,可以是融资渠道中的银行,甚至也可以是竞争对手。选择的标准就是一定要符合战略联盟的动机,是为解决某个问题,实现某个目标而与其它企业相联合。3.寻找并确定正式的合作伙伴。在企业已经明确了联盟动机和对象类型后,企业就必须为寻找合作伙伴而积极努力。它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企业的资料与信息,按照规定标准选择少数作为可能的发展对象,在试探性接触以明确了对方的合作意向后,与有意向的企业进行会面与交涉,通过彼此条件上的优势,利益上的结合,有时甚至是人格上的魅力相互吸引,找到企业合作联盟的基础。通过这样的过程能够、保证企业能足够了解对方,选择合适的联盟对象,防止错误的选择造成企业人力、物力、才力上的浪费,同时避免企业错过宝贵的商机。4.正式签署合作协议。通过不断的沟通和谈判,双方逐渐在各个方面,尤其是关键领域达成一致,拟订计划,签订合约,正式确定合作关系。协议的正式签署表明合作关系的正式确立,一定程度上对联盟企业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5.矛盾冲突与磨合阶段。联盟各方虽然在签约时已经就许多方面,尤其是主要问题达成了一致。但当联盟正式开始运作时,实际操作中仍会遇到许多开始时没有预见到的新情况,或者时刚好与预计相背离的情况,此外,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多变性也使实际与计划有一定的出入,在这种情况下,矛盾与冲突使难以避免的。针对出现的种种问题,联盟各方必须以建设性的态度通过不断的协商,修正来减少彼此的分歧,一起共同探讨融洽相处,适应现实的技巧。这一过程是至关重要的。联盟能否维持下去,能否朝更好的方向发展,直接取决于磨合的好坏。如果联盟企业间的分歧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那么联盟企业间的裂痕必然会逐步扩大,不信任,抵触的情绪便会在联盟中滋生,联盟必然会走向瓦解。6.持续性反馈和控制阶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前面各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一环节的工作检视出来。联盟中是否存在路径依赖性倾向,是否存在不合作行为,组织管理是否出现明显的滞后与不协调性,内部是否缺乏信任和必要的协调,整个联盟工作进度和节奏是否合适,都可以在控制中得以体现,然后组织及时把这些信息反馈给相关的部门和管理者,促使他们能及时、准确、有效的解决问题。7.初步形成阶段。随着双方对这种协作关系的不断适应,这种战略联盟也相对的稳定下来,同时这也意味着战略联盟的初步成功,及时总结成功的合作经验,相互之间持续性的沟通成为这时期联盟工作的重点。我们应该注意到良好的过程只是一个基本的保证,除了程序上准确完整的操作外,我们还必须注意六个层面上的整合。把这种整合贯穿于整个构建的方方面面,并形成为我们思想中的一种对战略联盟的自觉认识。因为只有实现积极有效的整合,才能减少分歧,达成一致,并且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这六大整合即是[10]:1.战略整合联盟企业各方的高层领导者必须就联盟的战略发展进行持续性的接触与沟通,以此共同探讨联盟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确定每个企业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战略以适应联盟调整的总体要求。他们之间接触的越多,获取的信息就越多,达成的理解就越深刻,在联盟总体战略的制定与变动上就更容易达成共识,使得企业沿着合作而不是冲突的方面演进,从而有效抑制不合作行为的产生,同时也由于对战略目标发展能形成共识,从而能促使企业相互监督,有效克服其路径依赖性,使联盟能随环境而动,不断适应战略的需要而进行调整。2.战术整合联盟企业各方为了实现有效的战术整合,通常会任命一位高级管理人员,专职负责联盟的管理工作。他们相互磋商,共同计划联盟的操作方案与具体细节,协调彼此的行为,使企业间联系更为紧密,实现战略联盟的正常运作。沟通是实现战术整合的一大关键。因为联盟各方只有行动协调一致,总体效应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沟通,联盟只是寻求各自领域的局部优化,必然使联盟的整体优化大受影响。这样,通过战术整合,不仅联盟内可以通过持续性沟通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与支持,同时,通过协调彼此的行为,可以大大降低管理上的难度。3.操作整合这种整合相对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学习和培训是最简单的整合手段。联盟企业的各方一般都会计划安排参与对方的培训计划,以使其在用语和产品开发标准上达成一致,这对于以技术合作为目的的联盟企业尤为重要。在进行操作整合后,企业就可以完全解决管理中各种标准不一致的问题,从而极大提高管理的效率。4.组织整合①由于联盟是由不同企业自发形成的非股权式松散的联合,强调一种良好的合作与互动,从而联盟的企业在自身的组织设计上必须考虑到联盟合作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彼此之间才能更好的协调。由于联盟的开展一般都只是局限在某些领域,所以一般企业专设负责联盟的部门,并且设计好该组织和本企业其他部门,联盟对方合作企业的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以确保组织上实现良好的整合,使整个联盟成为一架高效运转的机器,各部分运行顺畅有效。这一部分整合也就是解决联盟中具体组织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5.人际关系整合事实上,企业之间就联盟事宜达成再多的协议也只是美好的愿望,只有当企业的许多人员彼此开始了解,并且愿意努力去交换技术、接洽顾客或者愿意加入合作队伍,或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联盟的关注与支持,诞生于纸上的广泛协作才能真正付诸于实践。此外,稳固的人际关系还将有助于及时解决某些可能升级的小冲突。而人际关系的整合难度比较的大,因为这涉及不同企业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员工,组织一般可以采用培训、学习、工作轮换、社交活动等多种方法实现有效整合。6.文化整合。不同的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重要影响力。如何实现文化整合是战略联盟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在组织哲学、管理模式、组织制度等领域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则会导致联盟企业在合作中冲突不断。相反,如果彼此的文化能够实现有效的融合与吸收,无疑会增进联盟间的沟通与理解,增强整个联盟的聚合力。而要有效进行文化上的整合对联盟各方企业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一方面他们要尽可能保持组织原有良好文化基本不变,另一方面又要吸收对方的一些文化精髓,并以此为补充进一步发展自身文化,形成与联盟相适应的企业新文化。五、几种具体的对策分析以上都是以比较大的角度来看待联盟障碍的解决方法,而具体到操作上,存在着一些比较具体的对策。通过对这些对策的学习和把握,可以使我们对如何克服战略联盟障碍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为准确的把握。这些对策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注意建立新型的组织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组织关系,这是确保战略联盟高效运作的保证,它必须注意:1.对联盟的管理与执行要在战略与执行两个层面上展开,使高层与中层管理人员都参与到联盟的管理与执行中来,统一它们的思想,以保证战略联盟的战略能有效的执行,防止出现执行者采取一些与战略制定者的目标不相符的行为[1]。2.要增加战略联盟的柔性。由于战略联盟具有路径依赖性,它降低了战略的柔性,使得企业不能有效适应环境的复杂变化而在竞争中归于失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强调创新,建立一种愿景式的联盟成为保持联盟灵活性,使之柔性化的良好手段[1]。3.建立完整的信息沟通网络。联盟企业间必须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才能尽可能保持本企业发展目标与合作目标的高度一致,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沟通网络成为企业必然的选择[2]。4.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具有这样一种逻辑思维:组织间接触的广度成为合作的关键,从而企业不能把合作停留在简单的金钱交换关系上,要努力创建伙伴间非交易性的,事业导向层面的关系,加强组织内技术与能力的交流[2]。(二)注意选择合适的联盟对象选择联盟伙伴必须具有长远的目标,必须做好详细的调查研究。首先在明确企业实施战略联盟的动机后,依据动机选择可能的合作企业,在仔细审查了其技术、市场、风险承担力等与本企业相关的因素后,依据与其能否产生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的效应,予以确认。一般认为可以根据兼容性、能力和投入三方面因素来选择战略联盟伙伴[4]。兼容性高,发展能力强,所需投入少的企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的首选。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联盟对象必须实现和本企业的战略互补。(三)注意战略联盟的风险防范战略联盟处于一种动态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中,随时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中有一些会对联盟构成巨大的威胁。如果不及时观察到这种变化趋势的发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规避,联盟企业往往会遭致重创。因此,企业必须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承受能力进行预测并加以防范。企业一般可以通过采取几种方法进行风险的防范:建立并完善合作企业的自身监控机制,在成立之初就针对联盟的运行,设立监督机制,以便随时了解联盟系统内部生产要素的生产运转和转移情况,保证联盟发展目标系统与经营目标系统的功能得以实现;设立独立的实体,以便于进行个别的监督与控制;在许可证转让中制定反向许可安排;在联盟规划中制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2]。(四)注意战略联盟内部的协调、信任和沟通[3]首先,必须保持联盟伙伴的长期战略目标协调一致。当然这并不是说其各方目标必须完全一致,由于它们的目标冲突难以避免,如何缩短或消除目标差距与冲突成为保证战略联盟有效运行的手段。其次,必须建立信任。信任可以促使联盟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尤其当联盟的运作出现各种危机时,信任成为使其克服困难最为重要的因素,相互猜疑的必然后果是联盟的瓦解。最后,沟通有助于建立联盟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沟通必须随时、随处进行,从而保证整个联盟处于动态适应变化的状态。(五)注意联盟企业文化对此,联盟企业一方面应注重自身文化的开发,同时要吸收合作方的优秀文化,将其注入到管理实践中去,有效实现企业文化的兼容,创造出新的战略联盟文化。在文化整合的初期特别要注意防止一种文化的惯性,即以本企业文化来理解联盟中其它企业的行为,自我文化惯性的结果通常是导致沟通障碍,理解分歧,冲突不断。联盟各方企业应该针对文化的整合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开展文化的学习培训以加速对对方企业文化的了解,相互交流讨论问题以取得对对方一些基本认识方式的洞察,联盟的企业之间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实现彼此间更好的沟通。(六)注意控制联盟形成的时间长的时间周期虽有利于管理者有充分时间来解决联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它也同时延长了战略决策的时间,在快速变动的企业经营环境中,过长的时间会使战略归于失败。或者丧失一些良好的机会。从而合理控制联盟形成时间,成为联盟企业应该注意的一大问题。既要保证足够时间以实现有效合作关系的建立,同时也应尽量加快合作步伐,争分夺秒,减少时间的浪费。为此,建立一项明确而又完备的计划,并在联盟组织中设立一个监控机制,成为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监控机制的作用得以实时掌握联盟构建的进展情况,并与计划要求相对比,及时发现差距并向有关的联盟合作企业方反馈信息,从而调整其工作以确保计划能及时高质量的完成。pp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系统性思考,制约战略联盟成功的障碍对我们来说不再是不可克服。只要企业首先能明确战略联盟的真正含义,在此基础上按照合理而规范的程序按部就班的构建联盟,并把六大整合融入整个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去,依托于一些具体的策略性行为,就能科学有效的解决障碍性问题,推动战略联盟的良性运行。注释:①组织整合是本人在对周健临老师所著《管理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提到的其它五个层面整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补充提出的。【参考文献】[1]赵昌平,王方华,葛卫华.战略联盟的负效应及其启示[J].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p2002,(10):115-117.[2]张弘.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障碍与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p2001,(3):81-85.[3]于克信.论战略联盟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J].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p2001,(3):78-81.[4]陆旦.跨国战略联盟: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J].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2,(12):103-107.[5]周力军.论企业战略联盟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1,(4):48-49.[6]郭昕炜.战略联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思路[J].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1,(11):74-77.[7]陈耀.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研究与评述[J].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2,(9):47-52.[8]陈志宏.企业战略联盟的前提条件、运作形式和运营策略[J].世界经济研究,p2002,(4):79-83.[9]李新春.企业联盟与网络[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26-33.[10]周健临.管理学教程[M].p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35-137.[11]史言信.论企业战略联盟形态演进[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7):105-108.[12][美]安德鲁?坎贝尔.战略协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50-96.[1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102-200.[14]宋华.网络化经济时代企业战略联盟的竞争力分析[J].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1,(11):85-98.[15]蒋运通.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16]高建光.企业联盟的目标协调[J].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2,(8):80-82.[1][2]

查看全文

我国企业战略联盟对策探讨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各种类型的企业联盟。但一些企业联盟在运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致使其未能充分发挥联盟的优势。鉴于这种情况,本文从建立战略联盟对于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意义入手,指出我国企业开展战略联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战略联盟,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议

企业战略联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兴的战略管理思想。战略联盟(strategicalliance)最早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杰尔(R•Nigel)提出。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或实现战略目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是自发的,联盟各方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具有边界模糊、运做高效、机动灵活等特点。战略联盟改变了传统的以竞争对手消失为目标的对抗性竞争,联盟中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为合作而竞争,靠合作来竞争以寻求企业竞争优势。战略联盟的独特之处在于:在增强联盟企业总体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并不削弱每个企业的原有核心竞争力。它可以在保持双方核心竞争力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后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建立战略联盟对于提高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意义

作为时代的产物,战略联盟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培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中国企业而言,建立战略联盟具有如下意义:

1.有利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查看全文

企业战略联盟竞争管理论文

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摘要】当今世界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核心竞争力互补的企业都企图运用战略联盟来寻求竞争优势。本文从战略联盟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联角度入手,通过对企业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及其核心竞争力特征的分析,探讨了企业战略联盟生命周期中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并指出贯穿这一管理过程的主线是联盟核心竞争力的学习。这为我国企业在战略联盟条件下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创造并维持持久竞争优势,提供了可以借鉴之处。p【关键词】战略联盟生命周期核心竞争力联盟学习1【Title】ManagementoftheCoreCompetitiveness【Abstract】Thecompetitionamongenterprisesisbecomingfiercerandfiercerinourtimes.Enterpriseswithcomplementarycorecompetitivenessallattempttoengageinthestrategicalliancetoseekcompetitionadvantages.Thisarticlestartswiththeintroductionoftheinterrelationbetweenthestrategicallianceandthecorecompetitiveness;andthen,bytheanalysisofthelifecycleofthestrategicallianceandthecharacteristicofthecorecompetitivenessaccordingly,theauthordiscussesthemanagementofthecorecompetitivenessinthiscycle,andpointsoutthatthestudyofthecorecompetitivenessisthemostimportant.【Keywords】trategicalliance;lifecycle;corecompetitiveness;alliancestudy【文献综述】企业战略联盟(StrategicAlliances)最早起源于日本企业界的合资浪潮中。一些日本企业在寻找合资伙伴时,发现也可以只购买先进的技术,这便是战略联盟的雏形。战略联盟的概念虽然起源于日本,却首先在美国企业界盛行。1990年以来,美国国内及跨国性质的战略联盟,每年以25%的增长率快速发展。“战略联盟”这一概念,也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最早提出。一、战略联盟的概念关于战略联盟概念的界定,学术界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学者们分别从战略管理(代表人物:Michael?E?Porter)、资源集合体(代表人物:Stuart)、社会学(代表人物:Gulati)、企业能力理论(代表人物:Beamish)、合作竞争(代表人物:Sierra)等角度对战略联盟进行了认识和界定。战略联盟概念的一般界定是:战略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实力或者互补资源的企业之间,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和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考虑,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合作研究与开发、共享资源和增强竞争能力等目的,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的松散型合作竞争组织。二、基于企业能力角度的战略联盟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能力理论得到瞩目,企业能力理论实际上是一系列具有特定密切联系的理论的集合体。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动力能力论”、和“企业知识基础论”,这些理论的共性是:更加强调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能力理论为战略联盟做出了最新的解释。企业之间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在价值链各环节上相互合作,从而能力在价值活动中创造更大价值的深层原因就在于企业之间存着资产互补性。通过联盟可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扩大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边界。这里的资产包括企业资源、核心能力和知识资源:(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沃纳菲尔特(B?Wemerfelt)、格兰特(R?M.Gromt)、巴尔奈(J?Rrney)等学者的研究促成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流派——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Theory)的产生,这一理论认为企业间战略联盟的必要性在于不完全流动,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可以通过联盟而获得,企业的资源不仅指有形资产,而且还包括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共同构成企业的潜在能力。同时,各企业的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也不能完全自由流动。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就来源于选择性的积累和配置以及要素市场的不完善。而战略联盟使企业资源运筹的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在更大范围内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带来资源的节约并提高其使用效率。(2)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其基本特征是独特不易模仿性,是在特定的“路径依赖”中积累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不是某一单一单个技术和技能。哈默和普拉哈拉德探讨核心专长的一种方法是使用比喻的方法,将企业看作一棵树,企业的最终产品是果实,最终服务是叶子,结合产品和服务的战略业务单位(SUB)是树枝,核心产品是树干,它支撑了战略业务单位和最终产品,而支持核心产品的核心专长,就是树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要彼此互异的核心能力以形成更大的竞争合力,是促使双方建立联盟合作关系,聚合彼此核心能力的原动力。(3)帕维特(Pavitt)、纳尔森(Nalson)、福斯(Foss)和格兰特(Grant)(1996)等人提出的企业知识理论认为,生产的关键投入和企业价值最重要的来源是知识,社会生产是在知识的引导下进行的。企业知识可被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难以表达,难以转移,只有通过应用和实践才可外现并获得。以进行知识转移和共同创建新知识为目的的结盟通常被称为知识联盟。Inkpen(1998)把通过知识联盟和对方建立合作关系是获取隐性知识的良好途径。博搁、顿肯和佛里德曼(1982)的研究表明:80年代初期,50%的联盟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是为了获取对方知识,因此把这类为了转移和学习知识的联盟称之为“知识联盟”。三、我国关于战略联盟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张堃(2001)认为企业战略联盟中核心能力的管理实践基于三个方面:核心能力的重新部署、保护以及学习/发展。并指出它们不是彼此孤立,而是暗示了一定的逻辑层次关系,遵循了一定联盟从建立到完善的基本时间顺序。于克信(2001)指出战略联盟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密切相关,其关键问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因此,企业要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把握战略联盟特点及其演变趋势,选择好的合作伙伴,构建资源和能力基础上的战略模式,建立学习型战略联盟,培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向涛(2001)用学习派的理论研究战略联盟的管理,介绍了战略联盟的学习循环机制,指出可以通过联盟成员的学习加强这种机制,持续这个循环,从而延长联盟持续期。陈耀(2003)对企业战略联盟竞争优势创造的基础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企业战略联盟的核心能力互补,提出通过战略联盟促进企业间核心能力的互补,使竞争优势获得新的延伸,并通过战略联盟促进企业间核心能力的融合,使企业形成新技能,开拓新业务,从而获得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周柯(2003)对企业基于资源(能力)的互补性组建的战略联盟进行了研究,指出联盟中资源的共享和战略联盟的实施过程呢中会有共享风险、企业文化冲突、诚信等问题。林季红(2003)阐述了资源基础论的战略联盟观及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启示,指出企业应致力于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运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与其他企业结成联盟,以此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调整的灵活性。四、本文的思考框架、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从总体上看,国内外理论界和学术界对战略联盟、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单独研究都已经比较深入,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较从战略联盟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关联角度出发,把二者联系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却比较少。事实上,战略联盟的目标就是通过控制和利用外部独特的战略资源或战略要素来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是进入战略联盟的首要的合作资本,也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战略联盟的建立和发展,反过来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不过,战略联盟究竟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带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要取决于企业在战略联盟生命周期中对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管理得越好,战略联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作者从以上考虑出发,写作了本文。本文从对核心竞争力以及战略联盟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联的认识入手,提出了战略联盟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企业战略联盟生命周期中的核心竞争力管理,指出:在联盟初建期,要遵循更节约成本的某种路径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重新部署;在联盟快速发展期,要通过建立模仿障碍或资赋来完善和保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联盟成熟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技术上的创新和企业已有核心竞争力的整合;在联盟衰退期,企业要有培育可能取代传统技能基础的新核心竞争力的气魄和胆识。而贯穿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全过程的主线是联盟的学习,企业要努力通过联盟学习发展核心竞争力。文章最后指出,战略联盟生命周期中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企业要正视和学会处理联盟中企业文化的冲突。本文有机结合了战略联盟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我国企业在联盟条件下更好地发展核心竞争力,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参考文献:[1]史占中.企业战略联盟[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林季红.资源基础论的战略联盟观及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启示[J].中国经济问题,2003,(1):77-80.[3]陈耀.企业战略联盟竞争优势创造的基础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3,(1):51-54.[4]于克信.论战略联盟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J].工业企业管理,2001,(3):78-81.[5]周柯,杨梅英.资源互补性的企业战略联盟[J].经济论坛,2003,(2):33-34.[6]陈耀.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研究与评述[J].工业企业管理,2002,(9):47-52.[7]张堃.论战略联盟中核心能力的管理[J].经营与管理,2001,(5):45-47.[8]向涛.论战略联盟的学习机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9):32-36.[9]杜云月等.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2,(3):59-64.[10]赵秋君.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1):31-35.[1][2][3]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正文】前p言当今世界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市场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挑战,企业需要不断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寻求竞争优势。而随着企业间竞争的主题由完全对立竞争向合作竞争转化。联盟战略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许多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企图运用战略联盟来达到核心竞争力的互补,并获得竞争优势。在战略联盟网络条件下,企业作为合作资本的单个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联盟的整体能力,因此已不同于单个企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进一步保持或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关注其在联盟条件下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利用联盟关系不断培育和提升作为参与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战略联盟与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密歇根大学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尔提出的。这一理论被引入中国后,引起了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1、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作用(1)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蒂斯?皮萨尔和舒恩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而巴顿则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定义为“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因此综合以上定义,企业核心竞争力可定义为: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创新系统中关键资源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pp核心竞争力不是某一单个技术和技能,而是资源、知识、技能、信息和价值的集合体,不仅包括对已有的知识、资源、技能的融合和运用,而且包括敏锐感觉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市场机遇和及时为顾客提供价值的能力。它可以表征或外显为市场预测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产品营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资金投入能力、企业文化氛围、战略决策能力、价值增长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等。(2)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备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正是形成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和价值增长的重要保证。首先,核心竞争力超越了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部所有的战略业务单位,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博弈,因此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力比任何产品或服务都长,培育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其次,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和优势,其意义超过单一市场上的成败得失,对企业的价值增加尤为重要。第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摈弃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超越部门利益和市场机遇的局限,更多地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重视识别和构建核心竞争力,以取得持久竞争优势。这样有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2、战略联盟与企业核心竞争力资源基础论认为,战略联盟的必要性在于不完全流动、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可以通过联盟获得。而具有这些特征的资源经过整合就可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就找到了战略联盟与核心竞争力的契合点。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实力或者互补资源的企业之间,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和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考虑,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合作研究与开发、共享资源和增强竞争能力等目的,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的松散型合作竞争组织。(1)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互补组建战略联盟。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利用生产要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能力,而要发展这种其他企业难以企及的独特能力,首先是企业必须拥有或者通过某些渠道拥有某些独特的生产要素;其次,企业必须以独特的方式对可以获得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和利用。由于要素市场竞争机制的存在,企业往往难以拥有,特别是长期拥有某些独特的生产要素,这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特征是其独特不可模仿性,它是在特定的“路径依赖”中积累形成的。因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要彼此互异的核心竞争力以形成更大的竞争合力。这就促使企业双方或多方建立联盟合作关系,聚合彼此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战略联盟便应运而生。通过组建战略联盟,企业可以实现核心竞争力互补、融合及新技能创造,获得和强化企业竞争优势。(2)战略联盟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联盟的目标就是通过控制和利用外部独特的战略资源或战略要素来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在战略联盟中,企业仅在关键环节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在次要环节则通过资源外取,借助其他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这就可以使企业更多地集中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战略联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机制是:战略资源→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最终产品→)强化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即企业在战略联盟既定的市场环境中,依据其所拥有和控制的战略资源构建和培育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整合核心竞争力创建核心产品,在核心产品基础上产出最终产品或直接出售,这样就可以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市场影响力,塑造出更强整体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三、企业战略联盟生命周期及其核心竞争力特征分析从以上对战略联盟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联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战略联盟与核心竞争力其实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出于建立战略联盟的目的和愿望,合作企业之间只有具有某种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联盟的伙伴成员;而在战略联盟组建之后,在联盟良好运行机制的作用和影响下,企业的这种核心竞争力又会被提升。但是,在联盟的发展历程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并表现出一定的特征。1、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企业战略联盟也存在发生、发展、衰退的过程,即它具有生命周期。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一般包含以下四个时期:初建期、快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由于联盟合作契约的不完备性降低了对合作各方的约束、关系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导致了相互的不信任、合作企业利益的争夺浪费了联盟资源等原因,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一般较短,企业的合作过程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且联盟在高速发展期也可能走向衰退。2、战略联盟生命周期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分析如前所述,随着战略联盟的成长,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参与联盟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将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图1:企业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及其核心竞争力特征与管理对策pppp阶段ppppp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ppppppp管理对策pppp初建期pppp单个、松散、存在不确定性pppp核心竞争力的重新部署pppp快速发展期pp已识别,但可能被模仿pppppp核心竞争力的完善与保护pppp成熟期pppp较完善,但面临重新谈判的挑战pp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和整合pppp衰退期pppp逐步丧失地位,寻求新联盟pppp核心竞争力的更新(1)联盟初建期。单个企业在分析外部环境及其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战略目标,据此来寻找能够带来本企业所渴望的技术、技能、知识、风险分担和进入市场的机会优势,以及文化上相容、相似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并以自己已有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合作资本组建并进入联盟。在这一时期,每个企业仅仅只将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入联盟中,也就是说这些单个的核心竞争力还处于松散状态,还没有确定它们在联盟中的分配机制。并且,由于联盟还处于前期投资期,见不到多少收益,单个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阶段还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2)联盟快速发展期。参与联盟的各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此时已经走上正轨,合作范围不断扩展,合作内容不断深入,合作收益也开始兑现并不断增长。在这一阶段,单个的核心竞争力经过重新部署和融合后,企业已经识别了各自在联盟中的核心竞争力,并会利用这种核心竞争力创建核心产品以及最终产品,取得竞争优势及经济效益,但是这一时期高速增长的收益成为联盟各方争夺的目标,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稳定,其核心竞争力也存在被联盟内其他企业模仿,甚至是窃取的危险。(3)联盟成熟期。参与联盟的各方企业之间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合作带来的收益已经比较稳定,最高收益就出现在这一时期,联盟内企业自身也逐步成熟,且部分企业力量不断壮大,它们将会要求利润的重新分配和企业之间的重新谈判,这将导致部分企业竭力保护的核心竞争力再次受到威胁和挑战。(4)联盟衰退期。企业之间的冲突大于合作利益,联盟关系的维持困难重重,直至最终各方解除合作关系,联盟内企业由合作转入分散乃至针对性竞争,部分企业寻找到新的合作伙伴,进入新联盟。在这一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联盟中的地位逐渐地丧失,向联盟的一般化能力演变,企业需要寻求新的战略资源或战略要素来强化和更新现有核心竞争力。四、企业战略联盟生命周期中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因为典型的战略联盟表现为合作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上的联盟,而我们又必须认识到,核心竞争力不是一种固化的竞争力,而是一个动态系统,所以,在战略联盟的环境下,企业如何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同现实中大多数事物一样,战略联盟中的核心能力的管理首先表现为一个过程。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将首先假定战略联盟中的合作各方能够拥有某种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清晰地识别并界定之。这样,循着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发展轨迹,企业在联盟中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实践将基于以下四个方面:核心竞争力的重新部署、完善和保护、整合和提升以及更新,如图2所示。强pppppp(1)ppp(2)ppp(3)pppp(4)企在ppppppppppppppppppp核心竞争力的pp核心竞争力业联ppppppppppppppppppp创新和整合pppp的更新核盟ppppppppppp核心竞争力的心中ppppppppppp完善和保护竞的pppp核心竞争力的争地pppp重新部署力位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新联盟弱ppppppp初建ppppp成长pppp成熟pppp衰退ppp联盟生命周期ppppppp图2:企业战略联盟生命周期中的核心竞争力管理轨迹1、初建阶段——核心竞争力的重新部署核心竞争力依赖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异质性资源,而企业发展的独特性决定了异质性资源必然是企业一定历史进程的产物。在这一企业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假定,企业在建立联盟之前在内部或市场范围内将核心竞争力已经做了部署,这些可能是高级人才,也可能是一流的市场营销网络。由于企业战略联盟并不是严格的一体化,只是含有或隐含有某种契约形式的企业间合作关系,所以无论具体的联盟形式是什么,联盟参与方都要以一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核心资源)作为初期的投入。这样在联盟的初建阶段,相对于企业进入联盟之前已经形成的部署来看,其核心竞争力(核心资源)必须在联盟协议范围内通过一定的机制进行重新分配。在联盟中,参与联盟的企业依然是一种非一体化关系。而我们知道,企业间任何形式上的“合作”都多多少少意味着至少在某一方面节约了市场交易成本。企业战略联盟的重要特征之一——边界模糊恰好暗示着在某一个或几个边界上,市场行为被大大削弱了。在一个理想的状态下,企业规模是越大越好。然而往往由于市场缺陷、政府管制以及信息不对称等等原因导致企业内部分配核心竞争力所需耗费的成本可能要大于通过市场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核心竞争力分配所耗费的成本。因此,在企业通过战略联盟以达到扩大企业边界的过程中,其核心竞争力的重新部署也必然要遵循着更能节约成本的某种途径而进行。例如基于共同的市场目标,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部署于符合联盟各方共同利益、能为各方创造生长点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创新方向上。2、快速发展阶段——核心竞争力的完善和保护在战略联盟的发展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能由于联盟各方之间利益的争夺而被其他企业顺手牵羊地带走。因此,如何在联盟关系中保护核心竞争力不被模仿,不被窃取,或者保护核心能力不致下降且更加臻于完善,是这一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的焦点问题,也是联盟关系中核心竞争力管理的重要问题。根据前面提到的假设,我们初步认定,参与联盟的企业必然能够识别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样,我们至少有以下两种方式来完善或保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建立模仿障碍。尽管企业资源从长期来看,无法保证不被对手模仿,但就短期而言,企业资源尤其是其核心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却是企业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和持续性赢利能力的重要条件。至少有以下四种特征使得资源难以被模仿:首先,资源的独一无二性。它使得核心资产在本质上难以被模仿;其次,“路径依存”。它使得竞争者对企业资源进行模仿存在困难。由于路径依存原因,企业资源不能被瞬间获得,而必须建立在时间基础之上,加快速度达到同样规模与效果是困难的;第三,因果模糊性。它表明潜在的复制者既不能了解真正有价值的资源是什么,也不能识别想复制的资源的精确构成。因果模糊性的资源常常是企业能力,它们存在于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人际交往中,可能更依赖于少数异常个体的个性。第四,经济因素。当竞争对手能复制企业的资源时,但由于有限的市场规模存在,则它会因经济原因而选择放弃。当战略围绕着大量资本投资建立时,如复杂的连续性处理机器,由于规模敏捷性与特定的具体市场问题,则这种情况更有可能发生。如果企业存在多重模仿障碍,则其核心竞争力可能更加难以模仿或窃取。建立模仿障碍为公司保护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受侵犯提供了基本的保障。(2)通过资赋完善和保护核心竞争力。资赋是指企业过去逐渐形成的一种资源或者某种禀赋,如专利、行为标准等。通过建立模仿障碍来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被损害,并不总是有效的。事实上,企业资源被模仿的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因此,如果在建立模仿障碍的同时,企业再拥有某种资赋,将使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市场领先地位更加牢固。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微软公司。当微软公司于80年代初开始为IBM公司生产的计算机设计操作系统时(实际上微软的DOS系统是从另外一家公司购买的),微软有意无意中保留了对DOS的所有权。IBM预装DOS的计算机开始风行全球时,DOS也逐渐变成了行业标准。计算机用户及应用软件开发商们发现,他们再也离不开DOS了。而微软申请的专利则保护了微软在核心技术上不受其他厂商侵犯。后来的Windows操作系统则几乎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翻版。很显然,专利和行业标准不是微软的核心竞争力,但其在事实上却起到了维持微软较高的赢利能力以及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作用。我们无法去假设一旦这些资赋不存在了,微软将如何继续保持其持续竞争优势。3、成熟阶段——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和整合随着联盟进入成熟阶段,不断有新技术的突破、新产品的开发,因而,联盟对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会有些改变,这就要求企业利用内外环境和条件,不断进行创新和整合,以达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等要素的有机结合,明显带有技术的特征,因而这里所指的创新是以技术为主的创新,包括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没有技术上的突破性创新,所创建的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是十分有限的,因此企业要在加强研究与开发,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重视汲取和获得相关的新技术和技能,来改进或创新技术核心体系,造成核心竞争力新的整合。这种核心竞争力的整合,不仅是关键能力,有效能力的提升,而且是那些多余、落后、无关的机制、程序或功能的消除,并由此而形成“11>2”的增值效应。当然,企业还要注意技术创新的时机,由于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其中即蕴藏着不少机会也潜伏着陷阱。。这里所说的整合指的是对已有核心竞争力进行的有机整合,从而进一步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有效进行整合,就必须做到识别已有核心竞争力,并从企业整体上统一配置资源和能力。如果不能确定最终产品的竞争力与某些特定能力之间的关联性,也就难以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识别已有核心竞争力是进行核心竞争力整合的首要条件。这也是核心竞争力管理的关键所在。4、衰退阶段——核心竞争力的更新这一阶段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如顾客需求的不断改变,技术的持续进步,竞争者的不断模仿和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逐渐损减或丧失;或者由于联盟内部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变化,比如说由于联盟投资不足,造成核心竞争力的萎缩;由于企业疏忽,核心竞争力被联盟伙伴顺手牵羊带走并撤退到新的联盟,造成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更新。企业要关注产业动态和竞争对手的动态,及时了解和培育可能取代传统技能基础的新核心竞争力。旧能力的更新和新能力的培育方向可以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培育企业准确进行市场诊断和需求分析,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能力;培育有助于突破阻碍创新的企业刚性,洞察企业下一步方向及选择的能力;培育提高企业的速度、一贯性、敏锐性、灵活性和创造力的能力;培育企业的系统思考能力和变革适应的能力等。通过更新,企业获得新的核心竞争力,并在联盟解散时将之带入新的联盟,进行下一轮的循环。5、主线:联盟核心竞争力的学习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同现实中大多数事物一样,企业战略联盟生命周期中的核心竞争力管理首先表现为一个过程,需要保持持续的全程管理。在排除了所有的偶然因素以及某些特性之后,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一过程中的四个既相互紧密联系又逻辑层次分明的步骤——核心竞争力的重新部署、核心竞争力的完善和保护、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和整合、核心竞争力的更新。从分析中不难发现,贯穿这一管理过程的主线是联盟核心竞争力的学习。对于参与联盟的企业而言,自身的学习自然不必多说,如何向合作者学习也是重要的问题。它是保护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之道。因此,传统的以资源互补或风险共担等为基础的战略联盟正向新型的学习型战略联盟转变。这种学习型战略联盟是以向战略伙伴学习为其主要目标,通过建立战略联盟获得新知识,同时将其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融合连接,加速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开发和提升,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企业战略联盟之间核心竞争力的相互学习绝非总是对等的。有学习对等特性的企业联盟通常都是非互补型的合作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这意味着学习联盟的各方必然是其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可能一不小心,合作一方会被认为是窃取了对方的技术或知识。为避免类似尴尬局面的出现,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通过在协议中对合作双方的权、责、利作详细的规定。尽管合同不可能完备,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一方法对于可预见的风险还是可以规避的。对于具有学习不对等特性的企业联盟来说,情况则稍微复杂一些。但无论如何,除非某一合作方想开发出新的核心竞争力,否则,这一学习过程的效果将比不上具有学习对等性的企业联盟。通过联盟学习发展核心竞争力,可能还同自身的核心刚性有关。根据D.L.巴顿(巴顿,1995)的提法,核心刚性在物理系统、管理系统、技能/知识以及价值观等四个方面显示其作用。考察非正式一体化的所有联盟形式,几乎无不在其参与联盟的进程中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这个方面。即使是最偶然的机会联盟,参与联盟方也不得不至少在管理系统、技能/知识以及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发生接触。比如,可能参与联盟的一方的领导人过分地相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忽视了对方潜在的优势(比如早期的IBM和微软),这种盲目乐观的情绪可能也影响到参与联盟工作的具体工作人员,这就妨碍了学习的进行。也有可能,联盟一方过多地关注彼此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只是因为已成事实的联盟关系,才不得不勉强自己与对方合作,从而导致联盟双方的精力没有放在相互学习,而是相互猜忌、防范上。因此,参与联盟的企业必须学会在物理系统、管理系统、技能/学习以及价值观等四个方面防止核心刚性在企业内部的蔓延。6、应该注意的问题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除了遵循战略联盟生命周期的基本时间顺序,并推进联盟学习以外,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对企业管理者的要求。在战略联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尝试在核心竞争力管理的这四个步骤之间做出某种决策,并且能够学习做出此种决策的种种技巧,甚至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的评估来评价联盟的效果或绩效。企业高层管理者还必须努力培养以战略的眼光来看待联盟中的核心竞争力管理。战略联盟终究是短暂的,而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则是长期的。尽管可能为了联盟整体的利益,企业将不得不放弃原先在核心竞争力上的某些要求,但适当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必然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2)对企业文化冲突的处理。企业之间文化的融合对战略联盟及企业本身的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企业战略联盟存在的基础是企业间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但除了这些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的差异外,联盟内还存在许多互相抵触、难以相容的因素,它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以及联盟的持久性带来阻碍作用,并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文化上的差异。由于联盟各企业相互独立,彼此是平等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它们之间往往在经营理念、管理风格、组织结构乃至员工的行为习惯上发生冲突,从而影响了彼此间的合作信任关系,给资源共享带来极大的障碍,造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的困难。因此,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对企业间文化冲突的影响做出可预见性的估计,并通过各种途径尽量减少这种不良影响。[1][2][3]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从对核心竞争力以及战略联盟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联的认识出发,分析了战略联盟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核心竞争力特征,进而对企业在这一周期中的核心竞争力管理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研究。但是有关企业战略联盟生命周期中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实际性操作、具体方法的引进以及实证方面的研究,作者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做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参考文献】[1][美]迈克尔.波特,加里.哈默等.未来的战略[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中国财经出版社.[3]陈佳贵.战略联盟:现代企业的竞争模式[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4]蒋运通.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第二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5][英]安德鲁.坎贝尔等.核心能力战略[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6]史占中.企业战略联盟[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7]周柯,杨梅英.资源互补性的企业战略联盟[J].经济论坛,2003,(2):33-34.[8]于克信.论战略联盟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J].工业企业管理,2001,(3):78-81.[9]韩釉岚.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J].工业企业管理,2000,(6).[10]谢科范等.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J].科学学研究,2001,(4):32-36.[11]陈耀.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研究与评述[J].工业企业管理,2002,(9):47-52.[12]张p.论战略联盟中核心能力的管理[J].经营与管理,2001,(5):45-47.[13]向涛.论战略联盟的学习机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9):32-36.[14]秦斌.企业战略联盟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8,(9).[15]陈耀.企业战略联盟竞争优势创造的基础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3,(1):51-54.[16]林季红.资源基础论的战略联盟观及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启示[J].中国经济问题,2003,(1):77-80.[1][2][3]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