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3 17:27: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战略管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司战略管制与管制驾驶舱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战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从表面来看,战略规划的制定很简单:分析当前的企业形势和未来可能的环境,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指导思想和行动的框架。但事实上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分析企业内外的各种因素以及企业自身的能力。据《财富》杂志统计,全球只有不足10%的企业制定的战略规划得到了有效的执行(Fortune,December,1997)。是哪些因素制约了企业战略规划的有效运作?
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对战略的及时回顾和总结。企业战略的制定立足于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而市场在不断地变化,即使是细微的偏差也会对企业战略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企业战略规划没有与部门的行动目标相联系;还有一点是企业的战略规划没有同企业的预算工作相联系。
正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尽人意,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在90年代提出了综合评估体系(BalancedScorecard)理论。这一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的理论目前已在全球成百上千的公司、组织和政府机构得到推广,并被证明卓有成效。
综合评估体系以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核心,从财务、客户、内部运作、革新与成长四个战略层面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它将抽象的远景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指标,有效地将企业部门的运作、员工激励机制同企业的战略意图挂钩。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的评价往往仅侧重于财务方面,如销售收入、毛利、净利润等。而综合评估体系将业绩评价范围拓展到客户、内部管理和革新与成长的速度等,从而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全面地分析企业营运结果。
当然,战略规划的实现最终将体现在利润的增长上,而企业利润的增长直接源于销售的增长和客户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硬件上台阶以及员工能力的提高又推动了内部管理的完善,从而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导致市场占有率上升,并最终反映到利润的增长上。
国家企业战略管制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实行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必须而且应该在世界范围内与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竞争,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及其变化趋势,结合自身内部资源条件,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本文在从战略制定、战略实施、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我国管理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
管理是指企业在宏观层次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以达到优化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由于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企业战略管理还仅仅是一个开头。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日益加快和WTO的来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参与者的企业,是我国实现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的决定因素,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是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竞争能力的有力工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制定随意化、片面化
第一,企业制定战略管理缺乏科学的依据和论证。在制定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并不从企业本身所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出发,盲目照搬套用,互相模仿停于形式。国内的许多企业虽然也制定了自己的战略管理,但这些所谓的战略管理并不是建立在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也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当看到别的企业或行业的战略管理取得成功就盲目照搬,缺乏基础的独立判断能力,导致众多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大同小异,其最终结果可能是在行业中引起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零售单位的供应链管制战略剖析
[摘要]零售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的商品类型选择相应的供应链管理战略,对功能性商品应当采用效率型供应链,对创新性商品应当采用反应型供应链,以实现供应链与商品类型的战略匹配。
[关键词]零售企业效率型供应链反应型供应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零售业的迅速发展令人瞩目,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零售业仍然存在着巨大差距。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外零售业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零售业要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沃尔玛、麦德龙、7-11等著名跨国零售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效,中国零售业只有尽快实施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作为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将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的顾客所组成的供应链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的众多零售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运作层面上,没有将其看成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进行战略性思考,结合商品类型来构建供应链以获取战略匹配,才能使我国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施产生质的飞跃。
一、效率型供应链和反应型供应链
供应链主要有两类功能: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供应链的物流功能是指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加工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并将它们从供应链的一个节点运送到另一个节点;供应链的商流功能是指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确保以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来满足顾客的需求。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都需要一定成本,两者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其中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费用,商流成本则包括供过于求时的商品降价损失、供不应求时的缺货损失,以及由此而丧失的潜在顾客收入。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是在物流和商流这两个功能间的权衡,即反应能力与效率、成本水平之间进行权衡。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供应链趋向于尽量缩短响应时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在这种基于时间的竞争中,要求供应链运作模式与市场需求同步,不仅响应速度要快,而且要反应得柔性灵巧。供应链反应能力可用供应链完成以下任务的能力来度量:即是否能对需求的大幅度变动作出反应;是否能满足客户较短供货期的要求;是否能向客户提供较多品种的产品;是否能提供创新的产品;是否能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供应链拥有的上述能力越多,供应链的反应能力就越强。然而反应能力的提高也必须付出成本增加的代价。例如,要满足需求量的大幅变动,就需要较高的库存水平,从而导致效率水平的下降。因此,每一种提高反应能力的战略都会付出额外的成本,从而降低效率水平,反之亦然。
源自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制会计深究
内容摘要: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和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产生了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是当今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对战略管理会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内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指出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提供信息支持。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求生存、谋发展,成了企业界日益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适应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为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所需要的决策支持系统。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一)提供战略决策的信息支持。战略决策和一般决策的主要区别是对于市场环境变化的重视以及是否具有长远目标,要关注外部市场中顾客需求及竞争者实力的有关信息及变动趋势。如在北京奥运会的巨大商机面前,韩国企业界立即开始行动,规划三大战略,一是高科技战略,对华投资从过去的传统产业转为尖端核心产业;二是当地化战略,改变过去把在我国当地工厂当做单纯生产基地的作法,转为在当地完成或生产、销售、流通、再投资的全过程;三是知名度战略,在中国展开有关奥运会的各种赞助和促销活动,提高企业在中国的知名度。
(二)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作业影响动因,动因影响成本。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企业生产作业有关的成本动因;另一类是与企业战略有关的成本动因。相对于作业成本动因而言,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更大。因此,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进行成本管理,可以避免企业日后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大量成本浪费问题。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采取适度的投资规模、市场调研、合理的研究开发策略等途径来降低战略成本。
战略当代企业规则下的成本管制方式探析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成本管理模式的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成本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各项改革措施协调配合,齐步前进,推动企业各项专业管理朝着科技化方向发展。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模式的设想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实行的是一种以计划价格为基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完全成本法为内容的算帐报帐型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说是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盈亏同企业无关,企业成本意识淡薄,损失浪费惊人,甚至不少企业虚盈实亏;二是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缺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三是成本管理的现状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不利于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也不利于企业成本的宏观调控。这就要求对现行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并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和具体要求。只有对此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经济规律,自觉摆脱旧的观念,适应新的形势。其次,要学习西方国家应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借鉴其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和经验,为我所用。第三,要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要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在微观管理上,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以制造成本法为内容,以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以全面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在宏观管理上,要建立以财务成本法规为引导,以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为目标,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并用的宏观间接调控管理体系。
二、成本微观管理要建立现代成本管理体系
谈论企业战略管制理论的发展与方向
「内容提要」“企业战略”的概念随着产业革命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伴随着产业革命,产生了最初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的发展相适应,很多学者积极地参与战略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学习学派、定位学派、资源学派。
「关键词」企业战略战略管理理论学派
企业战略概念的演变
“企业战略”的概念是随着产业革命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18~19世纪伴随着产业革命,欧洲产生了以亚当。斯密、瓦特、斯图亚特等为代表的欧洲管理思想,以后在美国又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当时这些学者和管理者都是将思考的重点放在组织内部活动的管理上。到20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教授将之称为企业战略的第一种观点。1938年,巴纳德(Barnard)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和战略中分离出来,认为管理和战略主要是与领导人有关的工作。此外,他在该书中提出管理科学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效率,其他的管理工作则应注重组织的效能,即如何使组织与环境相适应。这种有关组织与环境“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波特称之为企业战略的第二种观点。60年代,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Andrews)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和渴望则是企业内部因素。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波特将其称之为企业战略的第三种观点。同一时期,美国学者安索夫(Ansoff)在研究多元化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四要素”说,认为战略的构成要素应当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果和竞争优势。由此,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逐渐由单纯的组织内部转向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研究。1965年,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关战略的著作《企业战略》,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起点。从此以后,很多学者积极地参与了战略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其中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学习学派、定位学派、资源学派是影响范围最大,在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也最具代表性的学派。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流派
1.设计学派
管理系专业从管制到服务研讨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困境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政府管制方式改革的角度撕开了传统体制的铁幕,对于推动我国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然而,由于改革是在缺乏系统性制度变革的背景和行政领导简单“命令式”的强力推动下进行的,改革中也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和缺陷。这主要表现在:
1.改革目标不明确,以非理性、非规范的方式进行。在各地一哄而起的改革中,改革者往往对改革的目标定位,审批改革的范围,以及审批项目的撤立、增减的标准不明确,缺乏整体的设计和统一的标准。各种改革措施或机构往往是临时设置的,随意性、反复性和变动性很大,影响了改革的效果。
2.重数量、轻质量,形式主义严重。各地改革都是在行政领导的强力推行下进行的,往往缺乏对改革的理性设计和明确的规范,改革的功利性取向十分明显。各部门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往往采取各种“对策”、“怪招”来对付上级的压力,改革过程往往呈现改革者和改革对象之间的谈判和讨价还价的“博弈”,导致改革沦为缺乏实质内容的形式主义,或表现为扭曲和无效。这主要表现在:
(1)为减少而减少,追求削减数目和比例的最大化,玩弄数字游戏。
(2)改头换面,变相管制,换汤却不换药。
“一带一路”境外投资法律论文
摘要:“一带一路”是主席提出共同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到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上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在“一带一路”战略支持下,境外投资越来越频繁,而针对其存在的法律风险,应予以正视及规避,以促进这一战略更好更快实施。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境外投资;法律风险;管理
“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这意味着我国境外投资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和合作项目都在稳步增加,带来了巨大的产值和投资机会。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和较好的产业资源,技术水平也较为先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备良好的合作历史,这为下一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前景令人期待,企业要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苦练内功,积极进行境外投资,而针对境外投资中有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则应积极进行预防,并加强与沿线国家企业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主体作用。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境外投资的法律风险
(一)外汇管制的风险。首先,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汇管制的影响,如果投资国不严格进行外汇管理,那么其对应的通货膨胀会比别国厉害,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严重,该国的汇率就会处于疲软状态,人们大量抛出该国货币,外汇市场就更近一步的下跌,该国的货币贬值的就更加厉害。如果情况相反的话,货币就会升值。再者,国际收支也会引起汇率变动。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是逆差,那么外汇市场对外汇需求就多,该国的外汇需求相应就要减少,结果就是外汇汇率上升,本国汇率下降,如果是相反情况,该国的国际收支是顺差,汇率就会上升。因此在一带一路境外投资的过程中,针对外汇管制存在的风险应积极予以规避。(二)海外环境复杂的风险。海外国家的政策法规、商业环境、人文传统、政治因素、社会环境等都比较复杂,相关的法律体系和行业标准与国内迥异,企业要实现境外投资,就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且部分国家在某些产业上采取一定保障措施后,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挫伤,一些企业在接国外订单时变得谨慎小心,放不开手脚,对可能面临的风险极为忧虑。一些国外采购商对我国的采购和投资会撤出和转移,流向其他的国家,这损害了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损失。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境外投资的法律风险规避建议
经济效应角度研讨出口管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问题的提出;高技术产品的规模经济效应与内在要求;高技术产业的战略意义;规模经济效应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现代国家对这类产品的出口都会施行不同程度的管制、此类出口管制的核心是平衡出口的经济利益与管制的安全利益、对安全因素及政治、外交因素讨论比较多、随着高技术产品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单位成本不断降低(单位收益不断递增)的特性、高技术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往往具有高投入性、市场需求包括既有市场(开放市场)的需求和受管制市场的需求、高技术产业对于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许多对军事至关重要的高技术、出口管制是最大程度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等,具体请详见。
一、问题的提出
为防止军品和军民两用品(既可以民用,也可以军用)的出口危害本国安全,现代国家对这类产品的出口都会施行不同程度的管制,以尽量保证本国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避免或降低国家安全利益被破坏的可能。
对于国家来说,此类出口管制的核心是平衡出口的经济利益与管制的安全利益。此外,作为对外政策的一部分,出口管制还受到国际结构、国家间政治关系(包括外交)、意识形态、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在已有的相关出口管制研究中,对安全因素及政治、外交因素讨论比较多。而对经济因素的分析则比较少。而这较少的涉及经济因素或从经济角度讨论出口管制的研究又存在明显不足,因为它们试图综合考察经济与安全因素。将一个国家的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结果只能是考察总体经济状况对国家总体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按照这一逻辑,随着国家经济的变化。一个国家要么全盘加强出口管制,要么全盘放松出口管制,这显然不符合实际。因为一个国家总体经济状况没有显著变化,但是对同一产品(军事价值没有变化)的出口管制政策却可能发生变化。比如,近些年来美国放松了对华的核出口管制政策,允许美国企业投标为中国兴建核电站。从国家总体经济的角度这难以解释。因为此间美国总体经济情况并没有显著变化。当然,从安全的角度这也是难以解释的,近些年决定安全因素的军事价值与两国安全关系在中美核贸易上没有明显变化,期间美国国内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在此问题上作用不明显。
因此,本文拟从比较微观(具体)的层面对出口管制予以分析,以深化相关研究,对有些现象作出解释,以加深我们对出口管制的理解。
国家间金融战略研究论文
在十九、二十两个世纪中,欧美亚的大国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之中,国际贸易关系和国际金融关系受到了重视,但是似乎传统的解释总是将贸易的重要性视为根本,金融战略往往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金融战略并非是国家当局的随机选择,而是金融的价值原则、制度模式和金融体系力量的综合体现和持续柄持的国家竞争手段。
一.欧美为中心的金融战略关系
l拿破仑时代的英法竞争中的经济含义:为贸易斗争所掩盖的金融战略
英国与法国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争霸战。在十八世纪的“七年战争”后,英国已经奠定了对法的优势地位,但是,两个欧洲大国的真正决战是拿破仑时代。这场战争有着非同一般的经济价值观的斗争,法国重视实物经济,这一点确可以追溯到法国人魁奈开创的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而英国则坚定地奉行重商主义,重视贸易与金融。拿破仑的战略是封锁英国,使之难以获得足够的实物资源,而迫使其通货膨胀,打击其以金融贸易为根基的重商主义体制,方法就是禁止欧洲大陆的货物输入英国;英国的战略是反封锁法国,禁止海运货物输入法国,迫使法国必须更有效地运用欧洲大陆的资源,这便增加了法国在欧洲的政治运行成本。
似乎拿破仑法国与英国的战争成为一场贸易保护战,这仅是一种非常表面的现象。实际上,贸易战在双方并非是非常严格与彻底的,欧洲大陆与英国的贸易以及美洲与法国的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持续着。双方的战略中心是英国的海上金融体系与拿破仑的大陆政治体系在资源组织上的竞争。
英国确是陷入了通货膨胀,而法国与欧洲大陆各国,尤其是西班牙的政治关系的激化与恶化也深刻地削弱了拿破仑体制。就结果来看,英国人没有组织起有力的贸易保护体制,并有效地阻止其自身的金融动荡;而法国也没有能够在欧洲大陆建立起新的经济体系,法国式的反封建的革命破坏了欧洲固有的政治体系的稳定,加剧了法国拿破仑战争的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最终,是欧洲各国抛弃了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