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信用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3 12:31: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债券信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企业债券信用利差探究
内容摘要:随着短期融资券市场的逐步壮大,短期融资券的信用风险可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企业债券的信用利差将成为决定包括短期融资券在内的企业债券定价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国内对信用利差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国内外债券的信用利差研究进行综述,系统总结了债券信用利差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分析信用利差的估计和拟合方法、信用利差定价和信用利差期限结构,希望对企业债券的合理定价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信用利差企业债券定价模型期限结构
债券是信用风险的重要载体,研究债券的信用利差不仅对违约事件和违约概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且直接有利于信用风险管理和信用产品定价。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发行的企业债券一度发生过违约事件。
虽存在着监管不利的原因,但也反映出我国企业债与国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信用利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曾导致意大利国债相对于德国债券信用利差的上升和波动。对信用利差的研究不仅可以预警企业的信用评级变动,而且有利于相关投资者、企业和国家在预见违约事件可能发生前及时利用无风险资产和债券进行套期保值。随着我国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市场的逐步扩大,短期融资券市场的信用风险将对整个市场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企业债券的信用利差将会成为决定包括短期融资券在内的企业债券发行、交易定价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信用利差的研究不仅有必要性而且也有紧迫性。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用利差”成为JournalofFinance,JournalofFixedIncome等国际学术刊物在信用风险领域研究的前沿。信用利差的内涵、理论和度量、估计方法是在信用风险理论和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开展了现有的信用利差期限结构模型及相关实证研究。
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市场论文
一、中国债券市场不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在资本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机构投资者日益壮大,并逐渐成为市场主力的情况下,发展债券市场已经成为完善市场结构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我国的债券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债券总量只占GDP的24%,相比国际上95%的比例,所占比重还很小,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债市无论是市场规模、债券品种,还是市场发育程度,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表现为市场规模过小,品种过少,市场参与者单一,债券流动性差,市场体系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
截至2002年2月,国债余额约为14000亿元,金融债券余额接近8400亿元,全部为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发行的准政策性债券;作为企业债券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债券,在我国的规模较小,余额800亿元,仅为国债余额的5%,为同期股票市值的近2%,随着国债和金融债券规模的不断增加(见上图),相对而言,企业债券的规模还在不断的下降。即便是规模少之又少的企业债券,也全部为大型优质国有企业所发,具有准国债性质。
造成企业债券市场如此不发达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是一级市场严格受管制,企业更喜欢股权融资,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不足等。除此之外,债券承诺了还本付息,对收益的满意程度和还本付息能力的综合评价是投资债券的前提。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信用评级市场的不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本文仅就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及其与企业债券的发展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探讨。
二、造成评级市场不发达的主要原因
1.受债券品种缺陷的影响,信用评级的地位难以确立
农村信用社拓展银行间债券探讨
摘要:农村信用社通过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可以实现资产优化配置、提高资产流动性以及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因此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拓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本文对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农村信用社拓宽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有助于提升农村信用社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的水平。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问题
农村信用社自1999年开始参加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到现在为止农村信用社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业务范围在逐渐扩大,交易量也在逐渐提升,已经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重要交易主体。农村信用社通过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资金的利用率,从而为农村信用社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农村信用社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且寻找出合适的解决策略可以帮助农村信用社不断拓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提高交易量,促进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的提升。
1银行间债券市场概述
债券市场是进行各种类型债券交易的场所,我国的债券市场主要包括两个,即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主要由人民银行监管,我国超过90%的债券交易都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的,而且银行间债券市场还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共市场业务调整货币量的一个重要场所,由此可见银行间债券市场在我国金融市场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农村信用社也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者[1]。银行间债券市场主要进行利率债和信用债两种类型的债券交易,其中利率债主要是由国家财政部、地方政府等部门发行的,安全性非常高,信用债则主要由商业银行、非金融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主体发行的,存在着一定的信用风险。银行间债券市场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交易商协会、上清所等机构负责监督管理。
2农村信用社拓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的问题
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市场论文
一、中国债券市场不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在资本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机构投资者日益壮大,并逐渐成为市场主力的情况下,发展债券市场已经成为完善市场结构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我国的债券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债券总量只占GDP的24%,相比国际上95%的比例,所占比重还很小,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债市无论是市场规模、债券品种,还是市场发育程度,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表现为市场规模过小,品种过少,市场参与者单一,债券流动性差,市场体系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
截至2002年2月,国债余额约为14000亿元,金融债券余额接近8400亿元,全部为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发行的准政策性债券;作为企业债券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债券,在我国的规模较小,余额800亿元,仅为国债余额的5%,为同期股票市值的近2%,随着国债和金融债券规模的不断增加(见上图),相对而言,企业债券的规模还在不断的下降。即便是规模少之又少的企业债券,也全部为大型优质国有企业所发,具有准国债性质。
造成企业债券市场如此不发达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是一级市场严格受管制,企业更喜欢股权融资,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不足等。除此之外,债券承诺了还本付息,对收益的满意程度和还本付息能力的综合评价是投资债券的前提。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信用评级市场的不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本文仅就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及其与企业债券的发展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探讨。
二、造成评级市场不发达的主要原因
1.受债券品种缺陷的影响,信用评级的地位难以确立
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分析论文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用利差”成为JournalofFinance,JournalofFixedIncome等国际学术刊物在信用风险领域研究的前沿。信用利差的内涵、理论和度量、估计方法是在信用风险理论和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开展了现有的信用利差期限结构模型及相关实证研究。
(一)信用利差的内涵界定
西方学术界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企业债券和无风险债券的收益率之间的差额称为利差。最初人们认为利差完全是由预期的违约风险造成的(RochaandGarcia,2005)。而Brown(2001)认为利差主要由流动性溢价和预期违约风险造成的违约损失、风险溢价三个重要部分组成。本文将由预期违约风险造成的性质相似的债券之间的利差定义为狭义的信用利差(以下简称信用利差)。在风险中性的环境下,对信用利差的这一描述是合理的。但在现实中,大多数的债券持有人属于风险规避者,他们对于所承担的风险会要求一个额外的补偿,即违约风险溢价。因此企业的违约风险所造成的利差应该包括预期违约损失补偿(defaultmargin)和风险溢价两个方面,本文将两者之和定义为广义的信用利差。
(二)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研究
实际经济环境中触发违约事件发生和信用利差改变的因素很多,例如全球经济危机、国家实际汇率变动、市场不完全、企业破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税收等。
债券信用评级的问题及对策探索
摘要:当前我国债券信用评级还处于发展初期,存在评级质量不高、无序竞争等问题,难以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权威性的服务,阻碍了信用评级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信用风险、增强资本市场运作效率等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究其根本原因,解决相应问题:一是加快征信立法进程,协调强化监管,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债券市场评级外部环境;二是评级机构自身应完善内部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自律合作,努力树立行业公信力。
关键词:信用评级;债券信用评级;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质量
一、引言
信用评级是指独立的专业化机构对影响评级对象的各类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就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偿债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且用简单明了的符号进行表示的经济行为。债券信用评级主要指信用评级机构以发行人及其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为对象进行的信用评级。发达国家实践表明,债券信用评级通过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防范信用风险,增强资本市场运作效率,帮助政府部门增强资本市场有效监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债券信用评级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目前信用评级已成为企业进行债券融资的必经程序之一。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债券信用评级还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评级质量不高、评级行业存在无序竞争等问题,阻碍了债券信用评级作用的发挥。我国债券市场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凭证式国债市场三个部分,银行间债券市场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债券的存量、交易量、企业主体债券发行量均占90%以上,本文拟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例,分析债券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发挥信用评级揭示发债企业的风险,保障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提供参考。
二、评级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开展情况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概况
公司债券市场探究论文
一、要区分“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
(一)一种观点认为公司债券可以从企业债券中划分出来(沈炳熙,2007)。
从逻辑上分析,公司债券确是企业债券的一种;从现实需要来看,公司债券可以从企业债券里划出来,并不需要重新建立一套专门为公司债券交易流通服务的市场基础设施,而是完全利用现有的场内外市场设施。
以发债主体来确定债券性质的逻辑来看,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不仅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债券,而且在范围上也相差不大。这是因为:一方面公司是企业的具体形式之一,公司和企业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国《公司法》允许国有企业以公司的形式存在,因此,多数国有企业也是公司,而在我国企业债券多是由国有企业发行。所以可以说公司债券是企业债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实生活中要复杂得多:第一,现在企业债券中确有一些非企业发行的债券,如由铁道部发行的铁道建设债券。第二,在现有的企业债券中,用于项目建设的债券所占比重过高,而用于经营目的债券所占比重过低。第三,从债券发行监管的角度看,企业债券的发行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但是,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发行是由中国证监会管理的。由于上面的原因,企业债券既不可能把全部公司债券都包括在内,也无法排斥某些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债券。为了保持债券市场管理体制的稳定性,在不对监管格局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情况下,公司债券应该从企业债券中划分出来:企业债券中非真正以企业信用为基础而发行的债券、非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以项目建设为筹资基本用途而发行的债券,应当继续留在企业债券之内;而真正以企业信用为基础、在证券监管机构监管下、由经营非特许业务的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应当列入公司债券的范围之内。
(二)另一种观点认为必须将公司债券与企业债券相分立(王国刚,2007)。
王国刚认为企业债券实质上是政府债券,并非公司债券,但是我国将“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混为一谈,从而在管理体制上严重制约了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所以他认为必须将公司债券与企业债券相分立,两种债券在制度上、体制上和管理部门上相分离,同时保留企业债券。
公司债券交易评级的发展综述
[论文摘要]本文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文献进行综述,这主要涉及以下研究方面:发展我国公司债券市场首先要区分“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其次要取消公司债券强制担保并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再者要促进债券交易市场发展,重点是发展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来提高公司债券流动性。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众所周知,公司债券能否有效发挥其融资和治理作用,与其交易的场所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正相关关系。最近几年来,我国公司债券行量都在增长,但是目前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仍然滞后,不少学者提出了有益的见解和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交易市场
一、要区分“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
(一)一种观点认为公司债券可以从企业债券中划分出来(沈炳熙,2007)。
从逻辑上分析,公司债券确是企业债券的一种;从现实需要来看,公司债券可以从企业债券里划出来,并不需要重新建立一套专门为公司债券交易流通服务的市场基础设施,而是完全利用现有的场内外市场设施。
以发债主体来确定债券性质的逻辑来看,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不仅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债券,而且在范围上也相差不大。这是因为:一方面公司是企业的具体形式之一,公司和企业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国《公司法》允许国有企业以公司的形式存在,因此,多数国有企业也是公司,而在我国企业债券多是由国有企业发行。所以可以说公司债券是企业债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实生活中要复杂得多:第一,现在企业债券中确有一些非企业发行的债券,如由铁道部发行的铁道建设债券。第二,在现有的企业债券中,用于项目建设的债券所占比重过高,而用于经营目的债券所占比重过低。第三,从债券发行监管的角度看,企业债券的发行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但是,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发行是由中国证监会管理的。由于上面的原因,企业债券既不可能把全部公司债券都包括在内,也无法排斥某些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债券。为了保持债券市场管理体制的稳定性,在不对监管格局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情况下,公司债券应该从企业债券中划分出来:企业债券中非真正以企业信用为基础而发行的债券、非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以项目建设为筹资基本用途而发行的债券,应当继续留在企业债券之内;而真正以企业信用为基础、在证券监管机构监管下、由经营非特许业务的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应当列入公司债券的范围之内。
企业债券市场制度约束转换分析论文
一、导论
本文的约束性制度分析框架是建立在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内涵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即制度是与具体行为集密切相关的规范体系。本文所谓的约束性制度安排是在制度抽象内涵基础上的具体化,是为了研究特定问题而做的有目的性的概念框定。所谓约束性制度,是指针对特定的目标和约束对象,由一系列规则(包括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参与人及其实施机制所构成的制度均衡。根据定义,我们可以明确约束性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特定的约束目标和约束对象(即被约束的客体)、规则(包括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组织或个人(即实施约束的主体)以及制度实施机制。不同的约束性制度安排会对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引起市场运行效率的差异。就企业债券市场来说,约束性制度安排是为了保证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有效,从而对企业的发债行为实施必要的制度约束,以减少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约束性制度安排最重要的实施机制,就是能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做出很好的鉴别,从而保证市场债务契约的有效执行,既要保护投资者的投资利益,同时又不能因噎废食把信用良好的企业拒之于市场之外,阻碍企业债券市场的正常发展。
本文依据约束性制度安排的规则(包括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博弈参与人及其策略行为选择的不同,进而形成的不同制度实施机制,将企业债券市场的约束性制度分为两类,即政府约束制度和市场约束制度。至于是否存在其他可行的约束性制度安排,本文不做深入探讨。同时,本文的研究有两个基本的假设前提:(1)假设对债权人保护的法律能够得到严格执行,发债主体的债务责任存在法律的硬约束,即如果出现逾期不能偿债付息,发债企业将面临法定的破产清算;(2)假设两种约束制度具有相同的目标,即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以保证企业债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有效,这一假设是为了消除政府多元目标对模型研究的可能影响。
二、企业债券的政府约束制度分析
企业债券市场的政府约束制度分析的前提是,假设政府具有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动机,以实现企业债券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的充分有效。为实现此目标,政府通过制定行政法规,运用政府管理手段对发债企业的发债资格、债券发行价格以及发行数量实施严格限制,从而对可能的高违约风险企业构成市场进入限制,以保护投资者的投资利益。由此,政府的行政法规,以及由政府、企业、投资者和信用评级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构成的动态博弈过程,就形成了政府约束制度的实施机制。市场参与主体依据各自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条件来选择最优的策略行为,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化收益。
自1987年《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实施以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约束一直是典型的政府约束性制度安排。政府对企业债券的发行实施严格的政府审批制和年度发行额度计划。同时,对发债主体的资格进行严格限定,非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几乎没有资格发行企业债券,并且从1994年开始,地方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也受到限制。在这些限制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价格和数量也做了相应的限制性规定,债券的发行价格不得高于相同期限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的40%,企业一次性发行的债券数量必须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并指定用途。政府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行政性规则约束,对发债企业、投资者和信用评级机构的最优策略行为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浅谈债券违约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摘要:公司债券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是刚性兑付的,但自2014年“11超日债”宣告无法兑付利息开始,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的隐形规则被打破。随后债券违约事件对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产生多重冲击,导致产业债的信用利差加大,国企、民企融资能力分化,发行人信用融资能力萎缩等。有鉴于此,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提出加强信评披露审查,加速僵尸企业出清,纾困有潜力企业,引导投资机构长期决策等措施以提振资本市场。
关键词:信用风险;资本市场;经济周期
一、引言
债券投资长期以来一直有着“刚性兑付”的预期心理,投资人几乎认为债券不会违约,即使发生违约,也有政府来协助偿还。许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标的选择时并不关注交易标的的信用风险,导致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区分和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错误地抬高了无风险收益率的水平,使整个市场积累较多信用风险。但是这个情况在2014年被打破,2014年3月,“11超日债”因发行人经营不善,导致其在付息日无法足额兑付相应利息,“11超日债”遂正式成为国内首例违约的债券。之后受经济周期降速换挡、信贷政策收窄、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债券市场违约现象频现,引发资本市场较大的恐慌,债券市场出现明显分化。
二、债券违约
(一)债券违约的表现。一是债券违约主体数量多。2014年债券市场违约主体数量仅5家,随后2015年违约主体数量快速攀升至25家,截至2019年末,累计违约148家。2014年债券违约仅4只,至2019年当年新增违约债券201只,累计违约债券539只,债券违约呈现常态化趋势。二是债券违约金额大。2014年当年债券违约总金额1.6亿元,2019年当年新增债券违约总金额1762.98亿元,累计债券违约总金额4372.63亿元。三是违约主体行业分布广泛。此次债券违约主体极为广泛,涉及申万二级行业56个,几乎覆盖了所有细分行业,暴露出较深的经济周期性问题。四是债券后续兑付率低。债券违约并非全部无法清偿,而是随着时间推移,发行人和投资人双方的谈判和努力形成一定的违约回收,如“11超日债”在付息违约后引入了战略投资者,最终实现债券的全额兑付,但随着债券违约数量的增多,债券违约回收率亦呈现下降趋势。(二)债券违约的成因。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当前我国处于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增长速度换挡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构调整阵痛期、化解多年来积累的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导致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加上监管部门实行金融严监管、去杠杆,融资渠道收紧导致发行人融资能力弱化,尤其是民营企业再贷款难度加大,形成违约。二是行业产能过剩,低资质发行人淘汰出局。债券市场出现的许多负面事件发生在钢铁、水泥、煤炭、化工、有色金属、造船等强周期或产能过剩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内部发行人分化严重,低资质发行人面对行业性的亏损和融资能力下滑,有可能作为僵尸企业被淘汰,进入破产程序。如东北特钢、广西有色等因破产而导致到期债务违约。三是企业激进投资,引发流动性危机。企业家通常都有将企业做大做强的理念和目标,与国企相比,民企更注重经济效益,也更容易做出激进投资的决策,但是投资需要充裕的资金流作为支持,这往往是民企欠缺的。因此民企经常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增发等方式获取资金,如果投资决策出现失误,导致资金缺口无法弥补,将对企业造成重大影响。例如,三胞集团是一家传统3C零售连锁企业,由于受到互联网零售的冲击,公司转型进入新消费、医药健康等领域。公司通过大量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质押股权等融资方式获取资金,总计斥资300亿进行并购扩张,导致债务规模逐年扩大,新业务拓展不理想造成流动性紧张,最终形成严重的债务违约。四是公司治理存在漏洞,资本市场信息披露机制还有待加强。部分发行人企业内控和信息披露存在问题,例如辅仁药业大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现金流并且账面货币资金用于关联方借款担保并被私下划转最终导致违约,其对外担保并未披露,导致债券投资者未及时识别风险,失去了债券卖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