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塑造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3 08:32: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怎样塑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怎样塑造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学生在学习中,对某门功课产生较高兴趣时,其学生的互动性就会强,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学习的创造思维就活跃。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高兴与不高兴学习,其效果大不一样,这就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正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呢?大致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妙的导语,“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喜欢学、愿意学的意愿。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就在于导语的设计,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启动导入方法很多,以诗导入、以画引入、以音乐导入或以谈话引入等,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时,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引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学生,除了完成读书的主要任务外,还应心系国事天下事,了解国内外大事,可以听广播、看电视,而读报是最佳选择,报纸上登载着许多消息、通讯、评论等,而国内外大事就是通过消息这一文体叙述的,那么,什么是消息?消息有何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吧。这样导入,就会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
二、营造愉悦氛围,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往往效果比较理想,青少年喜爱趣味,常常凭兴趣办事,这就是学习的因子。心理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悦轻松时,感知效率就高,认知也越快,如果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氛围,使他们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其效果就不一样。我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注意从心理愉悦因素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比如,多音字多,不容易记住,在讲解“恶”字时,我就出了一句话“恶狗多可恶,让人看了真恶心”。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的笑声中把“è,wù,ě”三个读音掌握了;形似字容易混淆,学生分辨起来就很难,比如在教学“戌、戍、戊、戎”这几个字时,我把它编成顺口溜“横戌点戍戊中空,十字交叉就念戎。”学生很有兴趣地就会记下来。
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利用幽默艺术,创造一种新颖的、生动的、有趣的意境,这样愉快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讨论怎样塑造学生创新的学习能力
大力提倡创建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乃是当今中国社会颇为关注的时代课题。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我们,现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主席也一再强调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这就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适应形势的需要,进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探索。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学理论也强调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培养。事实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取决于人才是否具有自主创新学习能力。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学校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实际上是当代所有教育工作者当然的职业理念与人生追求。从学校教育本身来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与“学”将此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是否具有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亦即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合理的把握。对于一门具有丰富知识内涵和诸多社会功能与价值的历史学科,教师除了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外,究竟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因势利导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完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内容
(一)目标学习能力
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一个学生在学习上不思进取,无学习目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素质教育中目标要求的,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并把这一目标划分成不同层次能力,并启发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反馈矫正自己学习情况,查缺补漏,从而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对学生培养目标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在制定目标前先要使学生对教材和自己有一个正确认识、分析、不同的学生能制定不同的目标,只有这样,学生对自己学习才有自信,而不能目标太高或太低,脱离自己学习的实际,这样才会使学生一方面顺利完成自己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在学习中培养了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二)问题学习能力
教育专家认为,在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中首先是发现问题,然后是提出问题,其次才是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好习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学生提问题、问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提出产生疑问的问题,而学生自己一旦提出问题,一定会去积极思维,想尽一切办法,自觉的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怎样培养语文教育中对学生的品格塑造
摘要情感教育,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加强中职生语文情感教育,能使中职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品格得到塑造,有助于中职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能够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职生;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反映,又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情感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情感的作用,积极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以情育情,以情启智,达到既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又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承载了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情感性是其突出特征。语文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对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师生双方性情的陶冶,理想境界的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的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不揣陋见,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中职生的情感教育。
一、精心备课,酝酿情感
备课是上课的第一道工序,是上课的准备工作。备课不难,贵在精心。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备课时要准确把握情感因素,甚至可以把情感因素作为备课的一条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熏陶,教师必须要熟练地掌握教材、吃透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把教材用活,充分挖掘我们教材中的情感元素。“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这就需要教师以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精心备课,对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刻的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加以积极的贯彻。
小议怎样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的数学教育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更注重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又特别把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全过程;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最终目的。
一、营造氛围,为探究奠基
课堂气氛是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认知活动构成的精神或景象。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睿智的思维,渊博的学识,民主博爱的态度都会使学生沉浸在一种恬静与活跃、热情与凝重、轻松与严谨相统一的课堂气氛中。为此数学老师要真正钻入学生的心灵中去认识和理解其需要、兴趣、爱好、个性差异等等。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特长和力量,对犯错或存在某些缺陷的学生予以真诚同情,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适时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二、精心设问,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运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精心设疑、有的放矢,去探索数学未知领域,激发学生强烈好奇心和探究心。我在上初二《实数》这一章时在黑板上特意写一个21345819576423452的数,让学生们思考:谁能在10秒内判定它能否被3整除?有哪些方案?
方案一:2134…452÷3
小议怎样塑造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
摘要高中数学是很重要的基础学科,背负着素质教育中的历史重任,对培养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数学素质,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中生培养数学素质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教育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二十一世纪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对于二十一世纪来说,培养未来人才的素质才是重点。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合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前我国的教育热点就是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不论是从观念以及体制上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本文围绕培养高中生的数学素质做出了讨论。
一数学素质的概念
对于数学素质的概念,大家各持己见,一般是指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是一种心理的状态。对于教学目标来说,可以分为数学知识、社会需要以及语言交流等方面,主要是从人的实际生活需求而提出的。我国认为数学素质是数学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美国认为数学素质是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对数学的信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数学思维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数学素质
小议怎样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创新意识;质疑;培养;启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寻求真理、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培育创新
怎样塑造中学学生学习美术的乐趣
在初中执教的美术老师可能都有同样的感触,那就是初中生对美术课缺乏兴趣,一部分学生甚至有厌烦情绪,致使美术教育的预期目的难以实现。面对初中阶段美育的两难境地,如何做到既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新要求又符合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规律,发挥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一线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学生心智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教学内容、方法、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
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是一个人对事物感觉喜爱的一种情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内容,寻找新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相合”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选用方面要灵活多变,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满足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乐于接受。
2、给学生以希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
初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且易外露,当他们看到自己绘制的作品被老师和同学们赞美时,情绪就会振奋,并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发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与信心。在教学安排上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
小议信息技术教学中怎样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既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从事信息教育的老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信息技术学科健康地向前发展。在进行创新设疑启思的同时,不仅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收敛思维。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实践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引进教学中,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给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新的质疑和思考,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理论、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方式已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和课题。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更是任重道远,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何选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如何探索自己未来教育发展的机制和模式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从而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兴趣对智力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兴趣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皮亚杰十分重视兴趣对智力的作用,他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有这些理论都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个体认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计算机的特点,学生容易对计算机学科产生兴趣的萌芽,教师不妨以此为起点,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之成为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授电脑动画《Flash形变的介绍》一课时,我用动画的形变效果演示在一个月中月亮圆缺的形状交替变化,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完如何设置形变动画后,学生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空间。有的学生做出了喜怒哀乐四种表情交替变化,有的学生做出时钟的周转变化。课堂气氛活跃一改以往那种被动沉闷的局面。
论述怎样塑造学生在意外事故中的自救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的户内、户外活动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保证学生安全地开展各项活动。有关调查表明,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我国每年因各种事故使得数以万计天真无邪的儿童死于非命。同时,非致命意外伤害也在折磨着更多的少年儿童及其父母亲友,这些安全事故以血和生命的代价一次次敲响了安全教育的警钟,因此中小学生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然而,当今生活环境的千变万化,社会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家庭的过多保护,使许多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海啸中一孩子救了全村人的性命的事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拥有安全自护知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对小学生进行安全自护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更是小学生自我生存的需求。
怎样开展安全教育,对我国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是意外事故中的安全自护方面是学生的薄弱环节,除了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学生知道的比较多外,其他知道的较少,有的甚至是空白。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意外事故中的安全自护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
安全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环境。首先,要精心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学校的大部分用品都要从安全适用出发,减少不安全因素;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标记贴在显眼处以警告学生遵守规则,注意安全,如在楼梯口贴上靠右行的标记,转角处贴上标记提醒学生不要跑等。
其次,要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由于小学生敏感于成人的言行,他们会因为成人担忧焦虑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所以教师要经常给孩子以拥抱、微笑或身体接触等,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给孩子以情绪情感上的安全经验。当孩子出现一些危险行为时,不能一味训斥、制止,而是和孩子一起讨论可能存在的危险以及如何避免危险发生的经验等,自己总结基本的安全行为规则,增强安全自护意识。
二建立并完善安全规章制度
语文阅读教学重点确定与取舍
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酿》,文章通过写小学生“东东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酿》,文章通过写小学生“东东”在课堂上纠正老师的一个错误发音所引发的事,表现了东东勇敢、正直以及语文刘老师知错能改的美好品质。这篇文章可学之点很多。比如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插叙”这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与变化;两个人物各具的美好动人的品质等等。我们该如何确定与取舍教学重点呢?
有一位教授此课的教师是这样思考的:对于“插叙”这种写作手法,可在本课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但只需点到为止,因为此种写作手法在下一课《十年后的礼物》中,有更显著的体现;而对于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本课有较明显的体现,但是相对来讲,文章对“东东”和“老师”这两个人物正面描写的表现更丰满、更细腻、更值得挖掘,而且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初步学习了人物的多种描写方法,而刚刚升入五年级,这篇文章作为灵活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很好的范例,恰好能够深化学生对塑造人物的方法的认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这位老师就把教学重点落在了——通过人物的言行等描写,深入感受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并能正确评价刘东东和他的语文老师。基于此,这位老师设置了这样的贯穿全课的主问题——“自主探究: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东东和老师的句子。说说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这个主问题,就是紧紧地围绕着教学重点设计的。
在这个问题中,包含几个层次,首先,画出描写东东和老师的句子,这里教师没有明确是什么样的描写,那么学生自然会关注到文本中对于人物的各种描写,而找寻语言时角度就不会受限;第二,说说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这里是引导学生初步感悟人物形象与品质,实际上是对人物的一种感性认知;最后,当学生对于人物的形象与品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评价以后,教师再追问“为什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思考:我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我要如何表达我的看法?我怎样说、怎样表述才能说服别人?于是,他们的分析就会回归文本,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而那些依据当然就藏在字里行间、藏在各处描写中。
所以,就在学生寻找描写人物的语句——感性认识人物形象——理性剖析写作手法的过程中,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得到了很好呈现与突破。最后,教师再通过精炼的总结,让学生明白,原来作者就是通过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塑造出灵动、丰满、贴近现实的人物形象的。至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落实。再说教学难点的落实。根据学段特点,五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了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但是如何在自己的文章中塑造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却是非常难的。那本课的教学难点就可以落脚在: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感受作者刻画出的人物的形象,并有意愿拿起笔用这样的方法去刻画人物。
实际上,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紧密联系的。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已经引导学生认真感悟、理解了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那接下来,自然就应该着意引导学生内化输入、尝试输出。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学习了课文这样的语言范式之后,尝试去写一写自己的人物。当然,如果一篇文章的感悟还稍显单薄,我们还可以精心挑选一篇与本文主题一致、写法重叠又有区别的拓展性的文章,让学生去感悟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在两篇文章的学习与感悟之后,学生再要去写类似的文章时,语言参照就会更多,也就会更有自信了,这也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作者:张瑞雪 单位: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