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原因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3 06:45: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增长原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增长原因

投资由高增长到负增长的原因分析

摘要:在拉动天津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一直是主要拉动力,但近年来,天津市投资增长出现下滑现象。本文分析了天津市投资不足的原因。天津经济正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此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质量效益提升的同时对投资的影响巨大,投资增速下降是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拉动天津市投资增长的建议。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质量;经济周期

近年来,天津市投资增长出现下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09年47.1%的历史高位下降到2016年的12%,2017年投资增速继续下滑。在拉动天津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一直是主要拉动力。2009年,天津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21.5%的最高值,拉动经济增长高达20.2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远远高于消费。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投资对经济的贡献也在减小。2016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为44%,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这是否意味着天津的投资已经饱和?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的地位是否已经动摇?

1三大领域增速下降明显

1.1投资增速快速下滑,一度进入负增长通道。2017年,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下滑趋势。第一季度平稳开局,同比增速为10%,比上年末回落2个百分点;第二季度下降速度加快,上半年同比增速比第一季度回落6.4个百分点;第三季度进入负增长阶段,前三季度在上半年的基础上再回落3.9个百分点;前10个月下降至-5.6%的历史低点,相比2009年的历史高点,回落幅度达52.7个百分点。2017年,天津投资增速为0.5%,在全国排名第28位。1.2从行业结构看,投资增速下降主要三大领域。一是第三产业投资持续低迷。第三产业投资在全市投资中占比七成左右,且增长速度较快,一般高于固定资产投资。2017年1—4月,第三产业投资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全年下降1.9%,比上年回落15.9个百分点。其中,占比最高的房地产业投资下降12.6%,比上年回落18.9个百分点。二是工业投资增速快速回落。2017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特别是8月以来,部分项目建设进度放缓。全年工业投资增长3.8%,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放缓,2017年增长1%,比上年回落7.2个百分点。三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大幅下降。2017年第三季度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大幅下降,全年下降3.6%。其中,合计占基础设施投资九成左右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同比下降14.8%和5.3%。

2影响投资增长的四大因素

查看全文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原因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增大。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走高的原因,并对我国今后的外贸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查看全文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原因分析论文

到今年9月末,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已达9879亿美元,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到年底肯定会突破一万亿美元,将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个拥有超过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

十年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刚刚超过一千亿美元,而到去年底已突破8千亿美元,十年间外汇储备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7·2%,近三年更高达42%,如果按近十年来的增长率推算,十年以后中国的外汇储备就将突破十万亿美元大关,这个数字,恐怕早已超出了任何人关于一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想象,而任何国际上有关外汇储备规模与管理的理论和经验,也无法给中国提供如何管理如此巨大外汇储备的参考。

有人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不可能象近些年这样不断快速增长,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增加到10万亿美元是“天方夜谭”,因为美国迟早会纠正其巨额贸易逆差,中国也会不断寻求贸易平衡。但是这是在用传统观点看问题,而没有看到世界已经并且正在继续朝着新的世界经济格局演变。冷战结束以后,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巨大生产要素价格差距的牵动下,发达国家开始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物质产业的“新全球化”浪潮,这个新趋势,不仅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而不可抑制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增长持续扩大而不可抑制的根本原因。在过去20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主要是集中在消费类产业,目前这个转移过程已经基本上结束了,这主要表现在在发达国家的货架上,80~90%都是中国制造的产品,也表现在中国所接受的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率出现了下降,甚至出现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但是必须看到,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消费类产业仅占1/3~1/4,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大头还没有进行转移,之所以是到目前为止这种发达国家重工业的产业转移还没有形成巨大浪潮,主要是因为重工业转移需要更高的物质基础与技术环境,而以发展中国家目前的重工业技术基础来说,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例如,在发达国家的设备制造业中,机床的数控化率普遍高达60~70%,日本与德国甚至高达80%,但是直到去年中国机床的数控化率才刚刚超过30%,一些国内专门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数控化率也刚超过50%,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就限制了发达国家把许多重工业产品放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生产。

然而,起自2003年的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高潮,已经带有明显的重化工业特征,对中国工业技术基础的改造在本轮增长周期中也特别明显,仍以设备制造业的数控化率来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大约以每年不到2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提升,近三年则超过了每年5个百分点,显示出加速提升的趋势,按照目前的趋势,再用5年时间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了,因此可以预计,发达国家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重工产业的浪潮,在未来5年一定会出现。

如果在以发展中国家主要承接发达国家轻工产业转移的时代,中国的贸易顺差可以达到1500亿美元,则不难预测,当进入到重化工业转移的时代,中国的年度贸易顺差一定会超过3000亿美元,而每年所接纳的国外直接投资也会超过目前6、7百亿美元的水平,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如果国际轻工产业转移可以持续20年以上,由于发达国家的重工产业规模是轻工产业的2~3倍,未来重工产业转移持续的时间只会长于20年,而不会短于20年。如果从目前到2030年的25年内,中国平均每年的贸易顺差额是3000亿美元,接受的国际直接投资是超过1000亿美元,则25年累计的外汇收入就是十万亿美元。如果目前的外汇管理方式保持不变,仅贸易顺差与吸收外资所形成的外汇储备就是十万亿美元,说未来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还会继续保持目前的势头,有什么不对呢?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近年来在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中,能够用贸易顺差和国家直接投资流入所解释的部分,大约仅占60%,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外汇储备形成,是中国所吸收的国际“热钱”。国际热钱会集中流入中国的原因很多,也很明显,在此不想多加评论,本文想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国际“热钱”,或者说为什么国际货币的流动性为什么近年来会不断放大。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公积金和失业保险金等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在我市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也在不断增加。据对百户城镇居民的抽样调查,**年*月份社会保障支出人均**元,同比增长**%;**月份社会保障支出人均**元,同比增长**%。社会保障支出迅速增长的原因浅析如下:

一、现实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城市居民对社会保障需求的增长。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许多就业人员尤其老、重工业和传统产业的国有企业员工面临下岗的压力;近年来政府机构改革使大量公务员面临分流的压力,使居民感到现实收入增长放慢。近几年来大力推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制度改革也使居民更加重视对自身长远利益的保障投入。随着我市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居民开始面对各种个人为自己未来生活保障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其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增大。

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个人对社会保障也有明显的需求愿望。居民的需求已从满足基本现实生活的生理需求转向了对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从现实的消费需求转向对未来的保障需求。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每个月愿意花在办理社会保障支出占其收入的比重也在提高,**月份我市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支出占城市居民家庭总收入和总支出分别是**%和**%,占消费性支出的**%。

三、居民消费领域的扩宽。居民除对实物消费以外,更注意新领域的广义消费,这种广义消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通过分期付款或储蓄来积蓄购房的力量;其二就是对未来的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的消费支出;其三是个人对自身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再就业培训的支出意愿。这种广义消费实质上是一种个人投资的表现。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的加大,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

四、社会保障金的社会化发放情况较好。现在普遍实行退休人员与原企业分离,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凡是按国家法定年龄离退休人员,单位和个人不拖欠所交纳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每个月都能按时领到足额的养老金,使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有基本保障。参加了医疗保险的人员,如遇生病住院,参保人员可在养老保险处按比例报销一定的医药费,即时缓解了离退休人员的家庭困难。交纳了失业基金的,如遇失业、下岗的困难,可在养老保险处领取一定的失业救济金,使下岗职工平安度过困难时期。

五、生活观念的转变。自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有二十几年,第一批独生子女都已踏上工作岗位,他们夫妻俩人将来要承担赡养四位老人的重任,如果老人不生大病还可以,一旦有重大疾病,他们俩从精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会难以承受。随着社会养老机构的不断增加和完善,人们改变以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为减轻儿女的负担,为了自己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居民缴纳社会保障基金的意识逐渐增强。我市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较快,增幅大大高于收入的增幅。城镇居民保障支出的较大幅度增长,说明我市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正逐步扩大。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原因论文

今年年初以来,商业银行贷款增长很快,到8月末,全部金融机构的本外币贷款比去年末增加2.3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22万亿元,创近年来新高。造成贷款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增长的客观需求和商业银行以利润为中心的考核机制的驱动。当前形势下,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促进商业银行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要特别注意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完善内部考核机制,拓展服务性收费业务。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既有宏观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商业银行自身的主观原因。从客观原因看,主要有两个:

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党的十六大以后,特别是全国各地各级政府换届以后,对当地的发展都作出了宏伟的规划,新一轮经济建设的高潮蓬勃兴起;同时,前几年国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开始显现。经济建设需要投资,而近年来股市持续低迷,直接融资的渠道不畅,银行贷款成为投资的主要渠道。今年不同于往年,往年商业银行的感觉是需求不足,找不到好项目,今年商业银行各级机构普遍感觉需求旺盛,好项目很多。

商业银行对国家以往监管政策的一种滞后反应。从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看,1994年以来监管的力度越来越大,推动了商业银行内部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建设,使金融环境和金融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过去、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风险,监管的重点放在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上无疑是正确的。不良资产比率下降的幅度是衡量银行经营状况改善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对银行的评价比较偏重不良率的下降幅度。我们知道,不良资产比率是不良授信余额与同期的授信余额之比,不良授信余额(分子)的减少和授信余额(分母)的增加都可以降低不良资产的比率。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历史形成的,分子要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消化,这无论是采取清收还是核销手段都是很困难的,于是很多商业银行分支行采取扩大分母即增加贷款投放的方法,以达到降低不良率的目的。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在季末特别是年末“冲时点”就是证明,因为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不良率的考核是时点数。

但是,今年贷款的过快增长尽管有“冲时点”的因素,但不起主导作用。因为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前几年监管部门也有不良率下降幅度的要求,而今年贷款增长这么快,商业银行有的分行已经超额完成不良率下降的指标还在大力发放贷款的原因,在上述两个原因中第一个是主要的。

查看全文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原因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增大。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走高的原因,并对我国今后的外贸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查看全文

饲料引起动物体重增长缓慢原因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特殊配方饲料引起实验动物体重增长缓慢的原因。方法将文献提供的特殊饲料配方加以改进,合理配比各种营养成分,特别是提高了蛋白质的含量。结果经过改进的特殊配方饲料饲喂大鼠后,其体重增长恢复正常。结论在使用特殊配方饲料时,蛋白质含量偏低往往是引起实验动物体重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动物实验物饲料蛋白质体重增长

EffectofPeculiarFormulaFeedontheBodyWeightofLaboratoryAnimals

QIANXiaofei,TANGJiaming

(DepartmentofLaboratoryAnimalScienceof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Shanghai201203,China)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原因及建议

一、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原因

(一)城市的大力建设、工业和房地产的不正常发展。中国正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在迈向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快,需要许多的贷款资金支持。现在大多数城市都需要进一步加速都市的建设,不但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等根本性顼目,这些建设和发展都须要资金的投入,而且一些巨型的机器产业、化工业则加倍必要大量资金的撑持。而且房地产在近十年里的迅速成长也造成贷款增加过快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恢弘的货泉政策给以了房地产极大地资金撑持,造成了房地产的畸形繁荣。无论是地皮购置,还是工事动工建设阶段,甚至是在住民和注资者购买住宅的时间,在房地产无论哪个阶段,全都必要银行信贷交易的支持。这些对银号业贷款增加过快有很大的影响。(二)对银行贷款增加过快风险的了解不够。虽然连年来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有了极大的增加,但是,对于商贸银号来说,对利润的寻求是其成长的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易于容易缺乏对银号贷款增加过快的风险意识。在银行贷款增加过快的情况下,资金应该主要是注入一些热门的行当当中去,这些不仅会对社会带来非常大的风险,而且在政策调控的情况下,会潜移默化一些企业的或者个人的银号信贷资金质量。如就在前几年,非常大的贷款越过个人或者企业进来房地产行当,这种资金的大量注入加上各类炒作等,导致房地产行业的房价也大幅度的增加。而在2010年,国家越过一系的宏观调控和政策以下,部分房型首付比重提将无疑对克制需求发生重大震慑,而同时,也可能会对银行将贷款给一些肆意炒作的人的同时会带有各种极大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贷款增加过快的政策提议

(一)商业银行应该加大贷款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的决定。虽然眼前本国商贸银行对于危害的意识早已逐步的强化了,但是对于贷款增长过快带来的危险还是有很大的了解的不足需要加强。为了要控制商业银行的货款增加过快和保障银行资金的安全,就必要要加大贷款的危害意识。银行是一个有极大风险的行业,不仅是信用风险,而且有其他的风险,例如操作网风险等。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就必需强化成本的拘束理念。须要提升存款的高效性,调整客户散开存款结构资金根基;提供好的高效的服务,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建立坚固的核心存款基础;注重活期存款客户数量的扩张;加强扩大银行的存款范畴力度,积极举行存款的换代,增进储蓄的种类,延伸存款的均匀限期。同时,银行还须要注意把住信贷进度历程,防止资金的起伏不定,来躲避危害。(二)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体制导致本国商贸银行的绩效审核机制存在着许多的欠缺。首先,忽略了管理的质量,导致范畴扩张比较盲目,系缚的弱化,激励扭曲等经莒理念停留在向规模的错误之上,导致规模盲目的扩张。其次,内控管理考核严重的滞后,导致约束化问题突出,违规经营以及不正当竞争现象能够被及时纠正。银行绩效审核是适于市场需求的体制,但是这种体制也有一些欠缺,就是利润的寻求容易导致无序性,银行工作职员为了工作利润,就必需做好全面的准备来应对放贷的事物。

参考文献

[1]顾晓安,户蕾.《问题贷款———成因、识别、鉴定》.立信会计出版社.

查看全文

经济学构建原因研究论文

一、引言

关于经济增长原因的研究,古典经济学家非常重视。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国富论》,1776)中将经济增长的原因归于三个方面:自由市场、劳动分工和新机器形式的技术进步,即“三大定理”。对于亚当·斯密而言,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时能将社会福利最大化,劳动分工、技术进步对提高生产率有重要的进步作用,三个方面是经济增长中缺一不可的。随后李嘉图(DavidRicardo)、马克思(KarlMarx)、恩格斯(FriedrichEngels)等经济学家也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原因。然而,在19世纪下半叶,新古典经济学派出现以后,该学派就不再把经济增长的三个方面视为重要问题,而转而去描绘亚当·斯密的第一个思想(竞争市场的作用),并选择了效用函数、无规模报酬的生产函数这种最简单的数学工具(杨小凯,1996),而建立的这一模型却与斯密的第二个思想(劳动分工的作用)、第三个思想(技术进步的作用)是相冲突的。进入20世纪初,出现了两位伟大的经济学家研究斯密的第二个思想和第三个思想。美国经济学家扬格(A,Young)和熊彼特(JosephSchumpter)分别提出劳动分工、规模报酬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理论(1928)和以创新为基础的创新周期经济发展理论(1912),但是经济学的发展中,人们普遍接受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以至于在20世纪内,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占据统治地位。事实上,美国在20年代30年代后的经济增长与新古典经济理论是相冲突的,这使许多经济学家大伤脑筋。这一矛盾不但使新古典经济学派修改原有的理论,也使以劳动分工与组织演进为基础的制度经济学派(发展为新制度经济学派)及技术创新学派迅速发展,经济学家又开始重新思考现实的经济增长原因。至今开始出现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趋势。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索洛模型

新古典经济学是以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2—1924)为创始人,他在19世纪90年代出版的《经济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把供求论、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等融为一体的经济学体系以及均衡价格论、价值论、分配论、局部均衡论、需求弹性、供求弹性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从生产函数和利润最大化假定导出供给函数,从效用最大化导出需求函数,从供求相等条件导出协调个人利益的市场均衡,该理论最大的问题是生产函数。它在把市场竞争的功能形式化过程中,其生产函数效用函数理论框架使分工及专业化对生产率进步的作用变为与市场竞争不相容的东西了,同时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进步作用。如生产函数的公式为:Q=f(K,L),其中Q表示产出,K是资本,L是劳动。这里开始,新古典经济学派实际上只研究了斯密提出的经济增长的三个原因的一个原因:市场竞争,而抛弃了斯密的另外两个思想。从此出现了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的脱节。

二战后,为了研究经济的实际增长,经济学家索洛(R,Solow)出版《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索洛指出,增长理论应当描述或解释经济生活具有何种特征?它所作的描述究竟怎样?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基于“一个讲述得很好的模型必须能够再现发达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事实”(Solow,1957)的观点,索洛设计了一种总量生产函数:

Q=F(K,L,t)

查看全文

经济转变论文:技创新在经济转变的作用透析

本文作者:唐龙工作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发明、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发明、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历来是增长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早期经典理论经济学中,发明、创新和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移动生产函数或者生产可能性曲线促进经济增长;其传导机制通常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创造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发明,把发明转化为商业应用的创新,以及把创新扩散到整个经济社会(新帕尔格雷夫经学大词典,1996)。[9]理论界通过经济增长核算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根源,由此对技术进步和创新研究的兴趣高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因素,通过总量生产函数将其纳入经济系统,阐述了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原因,使经济增长模型对各国经济增长的现实变得更加有解释力。但是,这些经济模型在以下几方面受到学术界广泛的争论。一是技术进步的简单概念是被塞进总量生产函数作为一项来分析的,包含一切导致生产函数移动的要素。这种说法过于笼统,无法准确描述技术进步的原因,易忽略现实技术进步的某些重要方面。二是把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丝毫不依赖资本积累和经济体系内的其他变量,使技术进步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技术进步无需成本,与现实经济中技术进步需要大量研发投入、高额技术转化成本的事实不符。四是为使稳定增长成为可能,技术进步采取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的假定,但却不能解释是什么理由以及依靠什么机制使得技术进步正好是哈罗德中性的。基于上述列举的诸多原因,以一个不变比率进行的非物化技术进步概念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需要提出更为成熟的经济增长模型。理论界一条重要的研究思路是将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由外生因素到内生因素转变。技术进步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主要试图解释发明和创新的速率与偏向内在地由经济系统决定,基本沿三条路径展开研究。一条路径是进一步拓展生产要素的内涵,将技术进步物化到生产要素中,通过“有效生产要素”的概念改变先前生产函数关于生产要素性质的某些假定,使经济持续增长成为可能,如时期性经济增长模型(Solow,R.M.1960)。[10]该模型认为,新的投资是新思想的传导机制,提高新投资的比率会影响技术进步的速率;其逻辑传导路径是资本形成→工业设备的现代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这种新投资的比率影响技术进步速率的内生化思路重新肯定了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并为测度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相对贡献提供了新依据。人力资本模型是将技术进步物化到劳动力生产要素的另一尝试,通过对人力资本投资改进人口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Schultz,TheodoreW.,1961)。[11]第二条路径是将知识和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变量纳入生产函数,通过建立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将知识的外溢效应与传统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有效地统一起来,仍然在完全竞争均衡的基本分析框架下解释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这种内生化技术变化的思路最早由宇泽弘文尝试(Uzawa,H.,1962,1963),[12]后由以罗默、卢卡斯和格罗斯曼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家继承和发展。第三条路径是提出一些新的生产函数来代替总量生产函数对技术进步的刻画。如技术进步函数(Kaldor,N.1955,1962)与创新可能性边界(Kennedy,C.1962,1964,1966)两种经济模型一改先前将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分开描述的不足,阐述了要素积累率与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进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要素积累率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但是,技术进步的原因与速度在这些模型中仍然没有得到清楚的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理论界沿着技术进步和创新内生化的机制将研究继续深化。罗默从知识积累产生于资本积累的角度(Romer,PaulM.1986)、[13]卢卡斯(Lucas,RobertE,Jr.1988)[14]从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效应角度进一步深化了技术进步内生化机制。以罗默的第二代模型为起点,新增长理论家开始引入成本的概念直面研究知识积累和创新的来源及传导机制,指出只要创新的收益大于研发成本、创新的溢出效应足够大,经济增长就能自我维持。另一方面,理论界进一步拓展了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打破了完全竞争均衡的传统分析框架,将产品品种增加和质量升级纳入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尝试在垄断竞争的新经济环境下,注意非均衡动态路径,引入研发投入、“创造性破坏”、行业领先者等因素分析经济增长根源和传导机制,得到了许多对中国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有指导意义的研究结论。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的绩效评价

早期西方经典理论以经济增长为主题,按全要素增长率作为划分经济增长方式类型的标准,认为如果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度在50%以下,基本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达到和超过50%,则属于集约型经济增长。[15]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书籍和专著,试图或简或繁地计量技术进步对形形色色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索洛余值法确立了早期经济增长核算的基本分析框架,该方法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视为技术进步,对美国1909~1949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实证测度,得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主要源泉的结论(Solow,R.M.1957)。[16]这种测度结论的准确性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在两方面受到经济学家的质疑:一是将余值部分全部归为技术进步因素,排除了其他因素影响,夸大了技术进步的作用;二是将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视为同质的假定既不符合实际情况,也忽视了要素投入结构和质量的改善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衡量。对此,学术界持续地改进了以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技术进步的精准度。如丹尼森将知识的进展从全要素生产率中单列出来,并从总量层面上考虑了劳动投入的多样性,从而极大地缩小了经济增长中不能直接由实证测度因素所解释部分的大小,并细化了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认识(Denison,E.F,1962)。[17]乔根森在丹尼森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经济增长因素中资本投入因素的多样性,并落脚在各产业部门而不是总量生产函数的层次上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从而进一步缩小了“余值”的范围(Jorgenson,D.W.,1967)。[18]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经济增长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投入的增长都依赖于构造投入度量的方法。于是,一部分学者在进行经济增长核算分析时,尝试对不同国家生产率与投资(Grossman,GeneM.andElhananHelpman.,1994)[19]以及生产率与人均收入之间(Islam,Nazrul.,1995;Klenow,peterJ.andAndresRodriguez-Clare.,1997)[20][21]的关系进行实证测度,以期对影响全要素增长率的因素进行更深入地研究。27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反对将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对技术变化的度量(K.I.CarlawandLipsey,R.G,2002,2003),[22]认为因为大量技术变化涉及资源有成本地向研究和发现活动配置,这些资源仅得到正常回报,当技术被发现且实施时,技术变化的价值转化为投入成本,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应该为零。还有一些学者从更广泛的角度,如全球创新指标(Stella.Liu,2011)和衡量地区(TimothyF.Slaper,2010)、一个城市(MichaelR.Bloomberg,2010)或一个行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DavidJ.Spielman,2011)对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增长的力度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开阔了研究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绩效评价视野。总的来说,尽管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与创新的近似度量还存在一些质疑甚至争议,但将之作为衡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划分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标准仍是一个有较高认可度的指标;不过,理论界还需要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与之相关的绩效评价。

发明、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原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