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3 06:41: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增长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增长机制

自然增长机制优抚对象通告

为进一步改善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待遇,保障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应提高,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省民政厅、财政厅关于规范建立在乡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通知》(民优[2004]172号)精神,县政府决定建立县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是指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优待标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而相应提高的动态增长制度。

二、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适用对象,限于享受定期抚恤没有工作的残疾军人;享受定期抚恤的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简称“三属”);享受定期定量补助的在乡红军失散人员;享受定期定量补助的在乡复员军人(含带病回乡退伍军人)。

三、优抚金是指抚恤、补助、优待金之和。优抚金标准以上年度全县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参照基数,并根据全县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进行相应调整。全县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出现负增长时,优抚金标准维持不变。如中央或者省政府统一调整的标准高于当地自然增长的标准,按中央或省政府统一的标准执行。

四、调整各类优抚对象优抚标准参照基数。

(一)没有工作的残疾军人优抚标准,以上年度全县职工平均工资收入为参照基数。一级因战残疾军人优抚标准,不低于参照基数的100%,其他残疾军人按一定比例递减。

查看全文

农民养老金增长机制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四届八次全会《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决定》要求,经区政府第126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发放对象及标准

1、发放对象

自年1月1日起年满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具有本区常住户籍、每月实际领取养老金低于最低养老金发放标准的农业人员。

2、发放标准

最低月养老金的发放标准,以年发放的100元为基数,三年内每年增加40元,年最低养老金水平达到每人每月220元。

查看全文

税收增长机制构建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税收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的意见》精神,确保该项工作顺利推进,现就建立促进税收稳定增长长效机制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为确保及时解决税收收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总结推广工作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市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由市税收稳定增长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区常务副县(区)长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分析和解决收入管理中存在问题,制定下一阶段税收管理工作重点。

二、建立税源定期普查制度

为及时了解税源状况,每年开展一次税源普查工作,掌握政策性、经济性税源增减情况,摸清税源底数,建立健全动态税源数据库,分析、掌握税源变化规律,准确预测税收收入增长趋势,为税源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性数据。

三、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制度

查看全文

我国政府公信力增长机制研究论文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不能缺少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本文阐述了现代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动机制,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依据公信力的变动机制。试图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快速、有效、可持续地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现状;提高

构建和谐社会已是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建设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建设的主导力量应该是各级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是主导力量和主体力量相互信任、互为支持和共同配合的长期过程。拥有一个得到广大民众信任与支持,拥有高度公信力的现代政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变动机制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政府公信力同政府能力、满意度、动员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公信力不同于政府能力,公信力的评价主体是公众,政府能力只有转化为行为和行为结果才能获得公众的评判。一般而言,政府能力和公信力是正比关系。如果政府能力越强,社会发展越快,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越高,那么政府公信力就越强,但前提是政府能力必须主要去满足广大公众的利益需要。(2)公信力与满意度基本相同。正常社会状况下,公信力来源于公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满意度越高对政府也就越信任:两者稍有差别,满意度更多是公众对政府在物质利益提供方面的感受,而公信力是对多种方面和长远利益的综合感知,特别是在强意识形态下的社会,公信力可能更多地源于对敌人的仇恨和未来美好的梦幻。(3)公信力与动员力有区别,动员力依赖于政府公信力,但政府公信力并不能完全转化为动员力,其中要受到多种中介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组织程度、公民的政治心理等。公民社会发达、社会组织程度高及民众参与意识强,公信力在转化为动员力的过程中就流失得较少。

查看全文

论政府公信力的增长机制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不能缺少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本文阐述了现代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动机制,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依据公信力的变动机制。试图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快速、有效、可持续地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现状;提高

构建和谐社会已是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建设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建设的主导力量应该是各级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是主导力量和主体力量相互信任、互为支持和共同配合的长期过程。拥有一个得到广大民众信任与支持,拥有高度公信力的现代政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变动机制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政府公信力同政府能力、满意度、动员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公信力不同于政府能力,公信力的评价主体是公众,政府能力只有转化为行为和行为结果才能获得公众的评判。一般而言,政府能力和公信力是正比关系。如果政府能力越强,社会发展越快,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越高,那么政府公信力就越强,但前提是政府能力必须主要去满足广大公众的利益需要。(2)公信力与满意度基本相同。正常社会状况下,公信力来源于公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满意度越高对政府也就越信任:两者稍有差别,满意度更多是公众对政府在物质利益提供方面的感受,而公信力是对多种方面和长远利益的综合感知,特别是在强意识形态下的社会,公信力可能更多地源于对敌人的仇恨和未来美好的梦幻。(3)公信力与动员力有区别,动员力依赖于政府公信力,但政府公信力并不能完全转化为动员力,其中要受到多种中介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组织程度、公民的政治心理等。公民社会发达、社会组织程度高及民众参与意识强,公信力在转化为动员力的过程中就流失得较少。

查看全文

我国政府公信力增长机制论文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不能缺少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本文阐述了现代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动机制,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依据公信力的变动机制。试图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快速、有效、可持续地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现状;提高

构建和谐社会已是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建设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建设的主导力量应该是各级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是主导力量和主体力量相互信任、互为支持和共同配合的长期过程。拥有一个得到广大民众信任与支持,拥有高度公信力的现代政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变动机制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政府公信力同政府能力、满意度、动员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公信力不同于政府能力,公信力的评价主体是公众,政府能力只有转化为行为和行为结果才能获得公众的评判。一般而言,政府能力和公信力是正比关系。如果政府能力越强,社会发展越快,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越高,那么政府公信力就越强,但前提是政府能力必须主要去满足广大公众的利益需要。(2)公信力与满意度基本相同。正常社会状况下,公信力来源于公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满意度越高对政府也就越信任:两者稍有差别,满意度更多是公众对政府在物质利益提供方面的感受,而公信力是对多种方面和长远利益的综合感知,特别是在强意识形态下的社会,公信力可能更多地源于对敌人的仇恨和未来美好的梦幻。(3)公信力与动员力有区别,动员力依赖于政府公信力,但政府公信力并不能完全转化为动员力,其中要受到多种中介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组织程度、公民的政治心理等。公民社会发达、社会组织程度高及民众参与意识强,公信力在转化为动员力的过程中就流失得较少。

查看全文

政府公信力的增长机制刍议论文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不能缺少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本文阐述了现代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动机制,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依据公信力的变动机制。试图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快速、有效、可持续地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现状;提高

构建和谐社会已是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建设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建设的主导力量应该是各级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是主导力量和主体力量相互信任、互为支持和共同配合的长期过程。拥有一个得到广大民众信任与支持,拥有高度公信力的现代政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变动机制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政府公信力同政府能力、满意度、动员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公信力不同于政府能力,公信力的评价主体是公众,政府能力只有转化为行为和行为结果才能获得公众的评判。一般而言,政府能力和公信力是正比关系。如果政府能力越强,社会发展越快,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越高,那么政府公信力就越强,但前提是政府能力必须主要去满足广大公众的利益需要。(2)公信力与满意度基本相同。正常社会状况下,公信力来源于公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满意度越高对政府也就越信任:两者稍有差别,满意度更多是公众对政府在物质利益提供方面的感受,而公信力是对多种方面和长远利益的综合感知,特别是在强意识形态下的社会,公信力可能更多地源于对敌人的仇恨和未来美好的梦幻。(3)公信力与动员力有区别,动员力依赖于政府公信力,但政府公信力并不能完全转化为动员力,其中要受到多种中介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组织程度、公民的政治心理等。公民社会发达、社会组织程度高及民众参与意识强,公信力在转化为动员力的过程中就流失得较少。

查看全文

谈论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摘要:随着品牌经济的出现和区域功能的转变,区域品牌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地区相继提出了依靠发展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构建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对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品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观察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正向关系,这种正向关系表现在:区域品牌较好的地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也较好,反之,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往往落后。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强势品牌越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则所创造的国民财富就越多,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品牌塑造是密切相关的[1]。

一、文献综述

波特(1998)认为,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产业群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获得交易成本、外部经济和创新等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品牌效应凸现,提升区域品牌就势在必行了。波特(2002)又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源于国家内部众多的产业簇群,区域品牌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簇群,带动区域周边地区的发展。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品牌之间的关系,这方面国内已有许多研究。孙宏杰(2002)认为,区域品牌包含的两个要素中的第二个要素品牌效应,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夏曾玉(2003,2004)通过对“温州现象”的考察,分析了建设区域品牌的好处以及温州建设区域品牌的经验。陈方方(2005)强调,地域品牌有识别、搭载、聚集、刺激的经济效应。何铁(2005)指出,品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查看全文

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诠释

摘要:随着品牌经济的出现和区域功能的转变,区域品牌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地区相继提出了依靠发展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构建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对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品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观察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正向关系,这种正向关系表现在:区域品牌较好的地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也较好,反之,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往往落后。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强势品牌越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则所创造的国民财富就越多,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品牌塑造是密切相关的[1]。

一、文献综述。

波特(1998)认为,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产业群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获得交易成本、外部经济和创新等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品牌效应凸现,提升区域品牌就势在必行了。波特(2002)又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源于国家内部众多的产业簇群,区域品牌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簇群,带动区域周边地区的发展。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品牌之间的关系,这方面国内已有许多研究。孙宏杰(2002)认为,区域品牌包含的两个要素中的第二个要素品牌效应,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夏曾玉(2003,2004)通过对“温州现象”的考察,分析了建设区域品牌的好处以及温州建设区域品牌的经验。陈方方(2005)强调,地域品牌有识别、搭载、聚集、刺激的经济效应。何铁(2005)指出,品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查看全文

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解析

摘要:随着品牌经济的出现和区域功能的转变,区域品牌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地区相继提出了依靠发展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构建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对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品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观察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正向关系,这种正向关系表现在:区域品牌较好的地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也较好,反之,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往往落后。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强势品牌越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则所创造的国民财富就越多,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品牌塑造是密切相关的[1]。

一、文献综述

波特(1998)认为,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产业群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获得交易成本、外部经济和创新等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品牌效应凸现,提升区域品牌就势在必行了。波特(2002)又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源于国家内部众多的产业簇群,区域品牌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簇群,带动区域周边地区的发展。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品牌之间的关系,这方面国内已有许多研究。孙宏杰(2002)认为,区域品牌包含的两个要素中的第二个要素品牌效应,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夏曾玉(2003,2004)通过对“温州现象”的考察,分析了建设区域品牌的好处以及温州建设区域品牌的经验。陈方方(2005)强调,地域品牌有识别、搭载、聚集、刺激的经济效应。何铁(2005)指出,品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