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方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3 06:34: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增长方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增长方式

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贸易总量相当于1978年的105倍,世界排名从第29位上升到第3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这是自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与货物贸易出口的绝对量迅猛增长相伴的是,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也在逐年提高,从1980年的0.89%提高到2005年的7.3%。在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外贸依存度也从1978年的9.8%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66.2%,显著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46.75%),已经成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

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导致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我国出口比较集中的市场上,出口商品数量增长迅速,引发大量的贸易摩擦。1978年~1989年,我国外贸总体上处于逆差,扩大出口、增加创汇是当时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向我国加速转移,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从1990年起,我国外贸持续保持顺差(1993年除外),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7%左右。保持适度的外贸顺差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保持汇率和宏观经济的稳定,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但另一方面,从2005年起,中国顺差每年以7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增加,令中国宏观经济承受了巨大压力,也引起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

从另一角度来看,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人均只有1513美元,而据WTO的统计,美国是8427美元,日本是7136美元,韩国是7920美元。可见,从贸易数量与贸易金额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从外贸增长方式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粗放投入实现的,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增长的基础也比较脆弱,我国要成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带来的影响

1.外贸出口重数量轻质量

查看全文

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贸易总量相当于1978年的105倍,世界排名从第29位上升到第3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这是自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与货物贸易出口的绝对量迅猛增长相伴的是,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也在逐年提高,从1980年的0.89%提高到2005年的7.3%。在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外贸依存度也从1978年的9.8%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66.2%,显著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46.75%),已经成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

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导致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我国出口比较集中的市场上,出口商品数量增长迅速,引发大量的贸易摩擦。1978年~1989年,我国外贸总体上处于逆差,扩大出口、增加创汇是当时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向我国加速转移,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从1990年起,我国外贸持续保持顺差(1993年除外),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7%左右。保持适度的外贸顺差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保持汇率和宏观经济的稳定,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但另一方面,从2005年起,中国顺差每年以7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增加,令中国宏观经济承受了巨大压力,也引起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

从另一角度来看,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人均只有1513美元,而据WTO的统计,美国是8427美元,日本是7136美元,韩国是7920美元。可见,从贸易数量与贸易金额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从外贸增长方式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粗放投入实现的,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增长的基础也比较脆弱,我国要成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带来的影响

1.外贸出口重数量轻质量

查看全文

怎样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我国农业发展今后将继续面临日趋明显的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克服这一制约,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实现产品优质化、布局区域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一)加快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和要求,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一是从源头抓起,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提高农业生产良种化水平。二是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认证,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三是搞好动物疫病防治,加强畜禽粪便污染的治理和无害化利用,推广畜禽养殖清洁生产工艺,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二)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水平。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因地制宜,适应市场,依靠科技,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优势产区。品种上要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布局上要尽快向最适宜区域集中,避免地区间结构雷同,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档次和水平。经营上要注重完善营销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建立特色产业体系。

(三)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一是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二是加快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三是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四是重点研发高强度、可降解地膜,以及高光合作用生态棚膜,推进农膜向高功能、低成本、无污染方向发展。五是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

(四)加快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科技、信息、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支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二是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农技推广机构、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专业化、系列化服务,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三是健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农业、向农户提供各种服务、最低保证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

查看全文

经济发展与增长方式的分别

本文作者:王彦奇工作单位:大同煤矿集团雁崖煤业公司

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济理论研究中一般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视为同一概念。之后,经济学开始把二者区别开来:将经济增长定义为产出的增加,并认为这是发达国家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将经济发展定义为结构的改变,并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其实二者是不可以完全割裂开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经济增长方式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二者构成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追求集约型、效益型增长,即又好又快地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更有效、更持续地进行,也就转变成了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没有一定幅度的经济增长,也就不会有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现状,已不能简单地只求经济增长,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协调发展。

1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在概念上的差别

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它的核算常采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指标。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更深刻,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变化,而且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因素,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所以,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转换,不仅仅是从“增长”到“发展”两个字的简单调整,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生重大导向作用。

2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渊源、产生条件不同

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约束,要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方式。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较小,资本、技术、制度等要素比较稀缺,土地、矿产、水、环境等要素的稀缺问题还不突出。当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本和技术与尽可能多的自然资源相组合,注重经济增长方式。但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生产要素的稀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整,强调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查看全文

云南经济增长方式探究

本文作者:苏红军工作单位:中共大理州委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这是“十一五”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云南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应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应于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阶段,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对应于较为发达的经济发展阶段。当一个经济体较为落后时,它的经济增长只能依赖于资源、土地、劳动、资本的投入,因为这时候它没有实力进行大规模的科研投入以实现科技创新。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单靠资源、土地、劳动、资本的投入已远远满足不了增长的需要和发展的要求,因为这些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率在不断下降。这时候就必须靠技术的进步、靠制度的完善、靠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靠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去推动经济发展。从全国来看:尽管我国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比较粗放的特征。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年,我国约占世界的’,但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原煤为.%、钢铁为,、氧化铝为、水泥为’。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仅为美国的%/&;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从云南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推进,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云南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表现在: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能源和电力的消耗强度有所下降,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量降低。但与国际水平相比,我省经济仍然呈现出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特征: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率较低,单位产出的能耗较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推动。尤其是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和对资源的过多依赖,各种资源将难以为继。从近年来部分地区频繁发生的“电荒”、“油荒”中,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资源的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甚至会出现资源紧张,带来所谓“增长极限”问题;不转变增长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人居环境和质量将会恶化;不转变增长方式,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将面临着被发达地区越拉越远的可能,综合竞争力将难以提升。为此,云南必须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云南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需要指导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技术、资源条件和经济实体基础。特殊的地理气候、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为云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发展规模化清洁能源工业的优势。云南有丰富的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和洁净煤技术优势,为发展规模化清洁能源工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资源条件。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亿&’,居全国第三位,可开发装机容量(多万&’,年发电量约,占全国可开发装机容量的,-.,居全国第一位。云南省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能总辐射量约%/)1亿万千卡,相当于-/亿吨标准煤的发电量;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接受的日照时数、日照强度,使云南成为全国最利于开发利用太阳能的地区。此外,丰富的地热资源、多气候带多物种的生物资源和风能资源,为发展清洁能源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我们加强能源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勘探工作,做好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提高资源开发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云南可望成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工业基地和优先发展地区。"、有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和创新支柱产业的优势。生物产业以其高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高效益的特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特色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省是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广阔的山区为各种动植物生长提供了无限的空间,生物资源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随着“九五”、“十五”以来的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烟草、茶、胶、畜、林等传统优势产业继续巩固提高,绿色食品、天然药物、生物制药、花卉等新兴生物产业快速成长,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人才、技术、环境条件逐步形成,良种繁育、生产、加工、销售和推广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已成为我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有发展旅游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的优势。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云南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近年来的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不断提高,旅游竞争力不断提高,云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客源集散地和旅游经济强省。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省金融、保险、物流、通讯等现代服务业和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占经济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稳步提高,既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我省加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条件。、有扩大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只有大开放才能大发展。云南处于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和沟通太平洋、印度洋“两洋”的战略枢纽地带,连接,个国家,邻近"%个国家,面对资源富集和拥有"-亿人口的东南亚、南亚两大市场,地缘优势突出。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国际大通道战略的实施,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开放开发环境向好的方面发展。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积极引进来、走出去,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产业合作和贸易往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就一定能够形成依托对外开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互动格局。%、有一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使我省在优先发展清洁能源、生物产业、矿产资源精深加工等多方面,积累了比较雄厚的技术、人才优势,为我省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着力自主创新、进一步转变“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奠定了基础。

查看全文

中国需要怎样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实现振兴,除了社会稳定以外,还必须解决好“三位一体”的问题,即内部体制问题、增长方式问题和外部环境问题。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能同时找到一个适合的方式,经济不可能长期稳定快速地发展,或者它虽然发展了,但会走更多的弯路,付出更大的代价。

□要防止和克服一些领导干部在“政绩观”上存在的偏差,如自觉不自觉地更重视任期内经济增长的“量”、形象变化的“快”、对外影响的“大”,而对基础性的工作热情不高、对事关长远的事用心不多、对见效慢的任务关注较少等等,那种在错误发展观的支配下干出的所谓“政绩”,往往是不科学的、只注重眼前发展的。

□在中央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观”之后,同样要坚持科学的改革观。这几年国家及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涉及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关企业改革、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房改、医改、车改等改革措施,倾斜性严重,不少改革措施被一些集团利益,被一些人为因素所左右,许多改革方案政策措施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高代价的增长

火热的夏季,国家统计局在7月16日公布了同样火热的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8773亿元,同比增长9.7%,为1997年以来同期我国经济最高增速。

查看全文

如何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建议》把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十一五”期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举措,认真落实这项重要任务,对提升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效益有重要意义。

第一,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一是出口商品中,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仍占有一定比重,不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加剧了国内资源和环境压力。二是出口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制造环节上,即使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国内增值率不高。三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少,据商务部的统计,我国出口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出口产品的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足10%。四是数量的持续扩张,导致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我国出口比较集中的市场上,我国商品数量增长很快,引起较多的贸易摩擦。

第二,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建议》指出,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这是因为就业压力仍将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相对低劳动成本的优势还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因此,发展对外贸易仍将是我们长期的任务和优势。《建议》要求,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从国内产业发展的基础看,我国具备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一是国内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较快提升,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电站设备在内的一批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有望出现突破性的快速增长。二是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继续提升,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以从出口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三是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提升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加强研发能力,有利于提升其出口商品的国内增值率。

(2)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层次。加工贸易不断发展是全球产业内、产品内分工体系不断深化的必然现象。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为47.6%,其中占出口的比重为55.2%。加工贸易提供了超过2500万人的就业机会。加工贸易产品也在不断升级,我国出口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中,90%以上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建议》提出,要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3)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建议》要求,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2004年,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额所占比重为19%。我国仅为11%。“十一五”期间,我国服务贸易应该也有可能得到较快发展。一是服务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将为服务贸易提供更好的国内产业基础。二是服务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一批优势产业,在工程承包、远洋运输、旅游、商业和餐饮业等服务贸易领域很有发展潜力。三是全球服务外包的趋势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查看全文

探究后危机时代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外向型经济取得极大的成就,依靠出口导向为主的增长方式给我省的经济增长、就业增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已经完成其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出口导向型战略的许多弊端更加凸显出来。2009年第三季度以后世界经济出现不同程度的回暖,预示着世界经济开始进入所谓的“后危机时代”,福建省的外贸增长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在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的双重影响下,福建省外贸增长方式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外贸增长方式的调整势在必行。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福建省;外贸增长方式

1福建省外贸发展新特点

1.1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和增长率高于加工贸易,且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

从2000年以来,福建省各种贸易方式的进出口总额均比较大,且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处于贸易顺差。2000~2004年一般贸易出口小于加工贸易出口总额或者持平,加工贸易出口额自2000年超过50亿美元以来,呈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比较快,在2004年达到148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18%。但是自2005年起一般贸易出口总额反超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而2007年起一般贸易进口总额也高于加工贸易进口总额,自2005年开始,一般贸易的贸易总额超过加工贸易的贸易额,并且差距越来越明显。加工贸易外向型依赖性程度过高,易受世界经济的影响,这在金融危机蔓延的2008年和2009年体现得相当明显,一般贸易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大大地超过加工贸易。从二者进出口变化速率来看,2008年之前,一般贸易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加工贸易除了个别年份亦是如此,而进入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增速、进口增速出现了负的增长,而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速远大于出口增速。

因此,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后福建省外贸发展的一个新变化是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和增长率高于加工贸易,且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

查看全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论文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

在中共中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中使用粗放型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后,各方面对该问题的讨论兴起,集中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底转变什么,比较典型的看法有:(1)由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2)外延的粗放型向内涵的集约型转变;(3)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4)由轻型结构向重型结构转变。

在认识和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方面要克服三个误区:一是认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粗放增长。事实上,马克思并没有把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技术进步对立起来,数量的扩张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其一是在原有技术水平上的数量扩张,其二是在技术进步基础上的数量扩张,外延的扩张可能是任何国家在任何阶段都必不可少的;二是认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就是粗放经营。事实上,同样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也可能有集约型的经营方式和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如在同一技术水平下扩建,可以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和工程成本控制,也可以有铺张的、不计成本的项目管理;三是认为内涵扩大再生产比外延扩大再生产效益高。不同的资源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外部环境下,就有不同的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选择增长方式的机制

(一)跨期安排

我们所确定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的衡量标准是其持续性。所谓持续性,就是在未来仍能保持今天的增长,而不是停滞。那么,是哪些因素制约了经济在未来的增长?我们认为主要有:(1)因资源的消耗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和新的资源的开发速度,或者超过了节约使用资源的技术发展的速度,导致经济的增长面临资源的强制约;(2)经济增长对环境的过度使用和掠夺性经营导致环境不可自动恢复的破坏,而增加了在未来的环境治理上花费巨大的成本;(3)忽视技术进步、新产品的开发、人力资源的积累而导致经济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在未来被高水平的企业和区域所超越;(4)没有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生产关系的意识,回避经济增长中的体制性因素,如不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组企业、产业,回避矛盾,致使失去调整的机会,问题累积甚至发生质的跃迁。

查看全文

经济增长方式的绿色GDP探索

本文作者:刘亚军工作单位:中共朝阳市委党校

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年均增长率在9%以上。然而,中国GDP的高速增长是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下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0。这是对/发展是硬道理0的丰富和补充,更加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为我国经济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任务,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从方方面面来做工作,引入绿色GDP对国民核算体系进行改革、调整和完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国民经济核算指标-GDP的地位与缺陷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目前,世界各国都把GDP作为国民经济最主要的核算指标,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都把它作为重要指标并成为世人关注的经济/晴雨表0。从生产角度看,GDP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生产规模,而且能够反映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从需求角度看,GDP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需求规模,而且能够反映这个国家的需求结构,也就是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及其具体构成项目在总需求中所占的份额。从地域角度看,GDP不仅能够反映各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能够反映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等。虽然GDP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它本身也存在许多缺陷:GDP只是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计量,没有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计算在内,它本身只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否,而不能说明一个地区或国家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而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对我国政府近年来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了巨大的挑战。1.GDP不能反映社会成本。GDP只反映经济增长,而并不反映经济增长的代价,不反映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损失。比如,采伐树木,使生态环境破坏,但GDP仍然增长,企业生产造成水污染,GDP也增长。2.GDP不能衡量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GDP所计算的是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增加值,至于生产效益如何,产品能否销出去,报废、积压、损失多少,真正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的有效产品增长多少,GDP是体现不出来的。3.GDP不能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个别地区和个别领导干部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短、平、快0工程等,重复建设严重,使GDP增长了,领导的政绩产生了,但其中不少资源的配置是效率低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上述缺欠,要求我们对目前的核算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随着新的发展观的确立,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理论界就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引入绿色GDP来弥补GDP的缺陷。

二、绿色GDP的积极效应与难点

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的价值,然后再减掉创造GDP所造成的污染的治理成本。绿色GDP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反映了质量、效益。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党政官员的政绩观,推动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其积极意义还在于:第一,绿色GDP有利于科学和全面的评价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对资源耗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计量,可以知道为取得一定的经济发展成就,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从而可以使我们客观和冷静地看待所取得的成就,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资源和环境损失。第二,绿色GDP可以为干部政绩考核提供新的科学的客观评价标准。以往对干部的政绩考核,主要是以GDP的增长为标准,结果为了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用绿色GDP指标能考核出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时付出了多大资源环境的代价,他的真正政绩有多少,从而进一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绿色GDP有利于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向社会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绿色GDP作为关系到一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公共信息,必将促进政府更加关注本地的宏观发展战略,使政府从热衷于具体项目管理转向做好发展规划和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上来。第四,绿色GDP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绿色GDP的发展可以更广泛地让社会公众了解资源消耗与节约状况和环境保护与破坏程度,使公众对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绿色GDP的积极效应显示了它可以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核算指标,而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也需要绿色GDP。科学发展观呼唤绿色GDP,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催生绿色GDP。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经济长期实行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与错误的政绩观和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引入绿色GDP,调整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虽然绿色GDP有如此重要的积极效应和采用的必要性,但真正建立起绿色GDP的指标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为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是技术的难度。技术上有两大难题:一个是资源环境的损耗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比如,工业污染引发的生态破坏和健康损失是污染发生之后逐渐显现的,有的需要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才被发现,其成本算到哪一年才准确?另外一个难题是资源环境成本的计量较难处理。环境成本是指某一主体在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造成的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低成本以及为管理其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支出的防治成本总和。环境成本计量是绿色GDP核算的基础,但环境成本的计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困难主要来自于环境成本具有累积效应和环境损失的多因性以及非市场价格问题等。再次,国际上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倡导下,绿色GDP核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哪一个国家完成全面的绿色GDP的核算指标体系,因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绿色GDP核算从理论走向实践,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0,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的方法与体系。再次,绿色GDP核算的制度安排基本是一个空白。这主要包括:(1)环境法规的不完善。随着绿色GDP核算理论与方法的完善,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方面的环境法规与政策,从而为绿色GDP核算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2)统计法规的不完善。目前环境资源统计工作部门协调机制还不健全,与绿色GDP核算有关的环境统计规划、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还未出台。最后,还有一个就是对绿色GDP的认识存在问题。不是对绿色GDP必要性认识不足,复杂性认识不够,就是夸大绿色GDP的作用,盲目崇拜;甚至认为绿色GDP是万能的,有了绿色GDP,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都能解决了。这些认识问题必须不断加以克服和解决,才能为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建立扫清思想观念障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