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3 06:23: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增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增产

夏玉米增产技术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夏玉米;无土育苗;栽培技术

论文摘要:阐述了夏玉米无土育苗方法,并结合旋转回归设计试验结果,总结了夏玉米无土育苗移栽的高产配套技术,包括选用中晚熟品种、培育壮苗、移栽苗龄不宜太大、移栽适宜密度7.80~8.25万株/hm2,最佳氮肥施用量为施纯N150.0~187.5kg/hm2,以期指导夏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及高产、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支柱粮饲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因而通过改革栽培技术,增加科技投入,依靠提高单产保总产,是玉米生产的迫切要求。试验研究证明,夏玉米无土育苗移栽增产效果显著,是玉米栽培上的一次革命。育苗移栽播期可提早15~20d,成熟期提早7~9d,千粒重提高55~60g,增产13%~15%;育苗移栽可使植株基部节间缩短,次生根增多,较直播玉米株高矮32.4~65.0cm,穗位降低25.6~60.0cm,单株叶面积较小,抗倒伏能力增强,利于密植夺高产;育苗移栽可避免6月下旬多雨年份“芽涝”,抵抗玉米生育后期的风灾,也可在6月严重干旱年份保证玉米适期播种,正常成熟,获得好收成。实践证明,夏玉米育苗移栽既是实现正常年份高产优质的措施和特殊年份提高抗灾应变能力的科学手段,也是保护地区季节设施栽培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1无土育苗方法

在靠近大田的空闲地上作畦,畦宽1.5~2.0m、畦深6cm,畦四周筑埂,畦底铲平踏实,畦一头开一排水沟,畦长视苗量而定,畦内放6cm厚腐熟好的土杂肥,踏实,铺平,把浸好的玉米种均匀播种在育苗基质上,在种子上再盖一薄层烂草末。为防地下害虫,播前或播后在育苗基质上喷浇250倍的敌百虫或1000倍久效磷药液,播后浇足水,播后第2天、第3天下午各喷浇1次水,直至出苗,齐苗后一般不再浇水。

苗床播种密度,应视计划的移栽苗龄而定,苗龄长的播种密度宜稀,短的宜密。五叶期移栽,据试验以播410粒/m2左右为宜,1hm2需秧畦净面积180m2,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50。此播量在畦内按6cm行距、4cm株距摆播为好。育苗基质厚度以6~7cm为宜。

查看全文

粮食稳定增产安排意见

一、总体要求

依照落实中央及本市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本市“三农”工作首要任务,以粮食高产创建和优质稻米开发为重点,以农田水利建设和高水平粮田设施建设为抓手,认真落实各项稳粮政策,明确工作责任,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措施到位,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千方百计促进本市粮食稳定增产和持续增效。

二、目标任务

其中水稻面积在160万亩,确保本市粮食收获面积稳定在250万亩(次)以上。优质水稻种植比例达95%以上。实现粮食单产稳定增长,确保全年粮食总产在10亿公斤以上。

加强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以施好拔节孕穗肥、开展穗期病虫防治为重点,力争夏粮获得丰收。搞好农用天气预报服务。着力抓好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工作。争粒数、争粒重,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力争全市二麦平均单产不低于260公斤。

扩大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力争秋熟水稻坚持稳定。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力争水稻产量稳中有增。大力推广机插秧、机条播、秸秆还田、精确定量栽培等增产关键技术,努力提高水稻单产水平,力争全市水稻平均单产不低于550公斤。

查看全文

农业资源投入增产效率

1引言

农田生态系统是利用自然资源与人工添加资源生存与发展的半人工生态系统,其产出是两类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最适宜的土壤条件和最佳管理水平下,当水分与肥力能充分满足需求时,作物的最大生产力便由当地的光热和温度条件决定,这是在最优条件下作物产量的理论上限,称作气候生产潜力[1]。作物生长依赖的自然资源主要指光照、降水、气温、土壤及自然肥力,但自然资源受到地理区位限制;土壤结构不佳,供肥能力不足,病虫害猖獗等亦会影响作物的产量。为弥补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必须向农田生态系统补充作物生长所需而当地却短缺的资源,即能减少农田内部消耗并增加其生产力的人为添加的物质与能量,常用的添加资源有:人工辅助动力(农机、电力、人力、役畜),肥料(农家肥、化肥),农药(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农用塑料薄膜,灌溉。要获得尽可能高的生产力,需合理利用两类资源,尤其不应盲目追求人工添加资源投入水平的提高,而应以满足需要为限,因为,随着人工添加资源投入水平提高,生产成本将增加,投入资源对增产的贡献率在下降,即投入资源的边际效益减少,所以,尽可能节俭、适度地投入人工添加资源不仅经济上合理,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寻找制约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原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保护生态环境,有必要了解资源投入产生的增产效果,并据此评价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在这方面,已有的方法主要是比值分析法[2]、生产函数法[3]、包络分析法[4]、能量效率评价法[5]、因子-能量评价法[6]、能值评价法[7]等。但目前我国对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还未形成理论体系,许多理论问题尚在探索和完善之中。本文以农业生产中的人工添加资源为对象,探讨其投入的增产效果。然而,农业生产需投入诸多种类的人工添加资源并收获多种产出,在缺少每种产出和特定资源对应数据的条件下,先用TOPSIS法对多种产出进行综合,在此基础上,借助农业资源的边际投入量研究各种人工添加资源的边际利用状况,以期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了解安徽省各市种植业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及其地区差异,并在资源利用研究方面有所改进,为从可持续利用角度评价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提供方法与依据。

2研究方法

2.1农业资源的边际投入量

仿经济学“边际效益”概念,用边际投入量MRi度量农业资源投入的增产效果:MRi=Δri/ΔQ(1)式中ri为某种具体资源(如电力、农膜、水等);Q则为农业产出(如谷物、棉花、花生、蔬菜等),由于缺少与特定产出对应的投入数据,为便于讨论,本文对产出做了综合,即Q为农业综合产出,综合的方法见2.2章节;Δri及ΔQ为特定资源投入与综合产出在不同时段的变化量。由公式(1)可见,从效果来看,农业投入资源ri有3种利用状态:(1)MRi>0,表示Δri与ΔQ同方向变动,即ri增加或减少,Q相应增加或减少,这表明追加资源ri还有提高产出的余地,此时,MRi越小,表示为了获得同等产出增加量ΔQ,需要追加的资源量Δri越少。(2)MRi<0且Δri<0,表示ri减少Q却相应增加,这意味着现有生产方式可以实现节约资源ri的目标,是较理想的资源利用状态。(3)MRi<0且Δri>0,表示ri增加Q却相应减少,这就意味着在现有生产方式下,ri的增加不能产生“增产”效果,继续追加ri已无必要,因而应减少ri的投入。当资源ri处在(1)状态和(2)状态时,表明其得到了较合理的利用,尤其使资源处在(2)状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

2.2TOPSIS方法

查看全文

夏玉米增产技术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夏玉米;无土育苗;栽培技术

论文摘要:阐述了夏玉米无土育苗方法,并结合旋转回归设计试验结果,总结了夏玉米无土育苗移栽的高产配套技术,包括选用中晚熟品种、培育壮苗、移栽苗龄不宜太大、移栽适宜密度7.80~8.25万株/hm2,最佳氮肥施用量为施纯N150.0~187.5kg/hm2,以期指导夏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及高产、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支柱粮饲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因而通过改革栽培技术,增加科技投入,依靠提高单产保总产,是玉米生产的迫切要求。试验研究证明,夏玉米无土育苗移栽增产效果显著,是玉米栽培上的一次革命。育苗移栽播期可提早15~20d,成熟期提早7~9d,千粒重提高55~60g,增产13%~15%;育苗移栽可使植株基部节间缩短,次生根增多,较直播玉米株高矮32.4~65.0cm,穗位降低25.6~60.0cm,单株叶面积较小,抗倒伏能力增强,利于密植夺高产;育苗移栽可避免6月下旬多雨年份“芽涝”,抵抗玉米生育后期的风灾,也可在6月严重干旱年份保证玉米适期播种,正常成熟,获得好收成。实践证明,夏玉米育苗移栽既是实现正常年份高产优质的措施和特殊年份提高抗灾应变能力的科学手段,也是保护地区季节设施栽培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1无土育苗方法

在靠近大田的空闲地上作畦,畦宽1.5~2.0m、畦深6cm,畦四周筑埂,畦底铲平踏实,畦一头开一排水沟,畦长视苗量而定,畦内放6cm厚腐熟好的土杂肥,踏实,铺平,把浸好的玉米种均匀播种在育苗基质上,在种子上再盖一薄层烂草末。为防地下害虫,播前或播后在育苗基质上喷浇250倍的敌百虫或1000倍久效磷药液,播后浇足水,播后第2天、第3天下午各喷浇1次水,直至出苗,齐苗后一般不再浇水。

苗床播种密度,应视计划的移栽苗龄而定,苗龄长的播种密度宜稀,短的宜密。五叶期移栽,据试验以播410粒/m2左右为宜,1hm2需秧畦净面积180m2,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50。此播量在畦内按6cm行距、4cm株距摆播为好。育苗基质厚度以6~7cm为宜。

查看全文

夏玉米增产技术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夏玉米;无土育苗;栽培技术

论文摘要:阐述了夏玉米无土育苗方法,并结合旋转回归设计试验结果,总结了夏玉米无土育苗移栽的高产配套技术,包括选用中晚熟品种、培育壮苗、移栽苗龄不宜太大、移栽适宜密度7.80~8.25万株/hm2,最佳氮肥施用量为施纯N150.0~187.5kg/hm2,以期指导夏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及高产、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支柱粮饲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因而通过改革栽培技术,增加科技投入,依靠提高单产保总产,是玉米生产的迫切要求。试验研究证明,夏玉米无土育苗移栽增产效果显著,是玉米栽培上的一次革命。育苗移栽播期可提早15~20d,成熟期提早7~9d,千粒重提高55~60g,增产13%~15%;育苗移栽可使植株基部节间缩短,次生根增多,较直播玉米株高矮32.4~65.0cm,穗位降低25.6~60.0cm,单株叶面积较小,抗倒伏能力增强,利于密植夺高产;育苗移栽可避免6月下旬多雨年份“芽涝”,抵抗玉米生育后期的风灾,也可在6月严重干旱年份保证玉米适期播种,正常成熟,获得好收成。实践证明,夏玉米育苗移栽既是实现正常年份高产优质的措施和特殊年份提高抗灾应变能力的科学手段,也是保护地区季节设施栽培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1无土育苗方法

在靠近大田的空闲地上作畦,畦宽1.5~2.0m、畦深6cm,畦四周筑埂,畦底铲平踏实,畦一头开一排水沟,畦长视苗量而定,畦内放6cm厚腐熟好的土杂肥,踏实,铺平,把浸好的玉米种均匀播种在育苗基质上,在种子上再盖一薄层烂草末。为防地下害虫,播前或播后在育苗基质上喷浇250倍的敌百虫或1000倍久效磷药液,播后浇足水,播后第2天、第3天下午各喷浇1次水,直至出苗,齐苗后一般不再浇水。

苗床播种密度,应视计划的移栽苗龄而定,苗龄长的播种密度宜稀,短的宜密。五叶期移栽,据试验以播410粒/m2左右为宜,1hm2需秧畦净面积180m2,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50。此播量在畦内按6cm行距、4cm株距摆播为好。育苗基质厚度以6~7cm为宜。

查看全文

莜麦良种繁育实现增产论文

摘要:没有健全的良种繁育制度,一个优良的品种就会失去原有的优良性状。文章针对莜麦的良种繁育技术中,克服品种退化采用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种子检验的统一标准和操作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良种繁育;方法;注意事项;种子检验

良种繁育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提高良种种性,为生产提供合乎标准的种子和保持良种的纯度和质量,满足生产上对良种的大量需要。提高良种繁育技术,严格去杂去劣,提纯复壮,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

1莜麦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优良品种并不能一劳永逸。良种和劣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个优良品种如果在一个地区长期种植,又没有健全的良种繁育制度,就会失去原有的优良性状,以致发生优良性状退化、抗病力减弱、纯度降低、成熟期不一致、生活力和产量下降等退化现象。如莜麦某一品种中出现植株高低不齐,成熟期早晚不一致,穗形、铃形、苗色不一致等情况,这就是品种混杂退化的表现。

引起品种混杂退化原因很多,不同作物,不同品种,退化的原因也不同。莜麦虽是自花授粉作物,但在自花授粉作物中,天然异交也是有的,这就是生物学上的混杂。耕作栽培条件与良种的要求不相适应,久而久之良种的抗逆性和丰产性就会下降;还有宇宙射线、化学物质刺激等因素造成天然突变,也会使品种内某些植株的特征、特性发生质变;在播种、收获、脱粒、贮藏过程中,因管理不善、不细,造成不同品种之间人为的机械混杂,也会使品种纯度降低、抗逆性变弱、产量下降。生产用种的品种混杂,主要是指机械混杂,由于良种中混进不同品种的种子,如不注意去劣去杂,“今年混进一粒籽,明年杂了百粒种”,使品种由纯变杂,甚至完全丧失了原品种的增产特性。引进的良种,由于自然条件,栽培制度的变化,时间久了,也会发生退化变劣的现象。

查看全文

农协粮食增产工作方案

为保证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目标,根据省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管理制定分区联系责任制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实行分区联系负责制

省农委由省农技总站负责联系我市。市粮食增产工程联系工作由市农推站、市植保站、市种子站、市土肥站联合组成三个联系小组负责联系指导。

二、工作要求

(一)督促检查

各联系小组必须在关键农时(育秧或育苗、移栽、中期管理和收获四个关键环节)到各自联系区(市、县)巡回督促检查项目实施情况。督促检查要做到“七查七看”:一查项目组织领导和技术队伍建设情况,看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小组是否建立,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是否到位;二查项目区布局情况,看是否真正在中低产和边远落后地区实施;三查示范点与科技示范户落实情况,看示范点选择是否恰当、面积是否达标,科技示范户是否落实,技术是否完全到位;四查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到位情况,看其是否按计划完成;五查培训宣传发动情况,看技术培训是否扎实,宣传发动是否到位;六查补贴资金使用情况,看物资补助是否公示和到位,补贴资金是否真正按规定用到实处;七查工作档案情况,看有关资料是否收集齐全。针对查找出的问题督促实施单位及时认真整改。

查看全文

粮食稳定增产实施意见

2012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认真做好粮食生产工作,继续保持粮食稳定增长,是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县各级各单位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今年粮食生产工作的重大意义,坚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心,增强做好粮食生产工作的责任感。为切实抓好全县粮食生产发展,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根据鄂政办发[2012]57号精神,经县政府研究,现就开展2012年全县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总体要求,创新工作机制,发挥政策效应,搞好服务指导,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挖掘科技兴粮潜力,努力开创我县粮食生产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5万亩,平均单产比上年增加7公斤,达到370公斤,总产量达到23.13万吨。稳定粮食增产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增加玉米、水稻、马铃薯、豆杂等作物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同时在夏粮生产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秋粮作物管理,争取以秋补夏,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二、统筹安排,强化措施,确保粮食稳定增产

(三)落实粮食播种面积。要把面积落实责任及任务分解到乡(镇)、村、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做到农田不抛荒,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耕地面积;抓好耕作制度的改革,提高耕地复种指数;采取针对性措施制止耕地撂荒,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短期和季节性流转;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种粮面积,提高补贴标准,利用旱地和边缘地发展红薯、豆杂等旱粮作物。

查看全文

粮食增产潜力问题调研报告

一、基本状况

1.栽种前提

(1)天气前提。属中亚热带湿热季风气候区,显示为四时清楚,热量足够,雨量充分,酷寒期短,暑热期长,夏秋多旱。年平均太阳辐射能总量为96—104千卡/m㎡,年平均日照量为1486.1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6.6℃,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5230.5℃,大于20℃的活动积温为3344.4℃,无霜期272天,年降雨量1440.9mm。常况下,显示为4-5月低温寡照,6-7月洪涝成灾,7-8月高温干旱。普通小旱为三年一遇,大旱为十年一遇。中等水灾为五年一遇,较洪水患为十年一遇。

(2)地舆前提。县位于西北部的中游,处山东南麓与东北尾端交汇处。总面积5850.21平方公里,为南北高起、中心沦陷谷地地貌。境内山峦堆叠,溪河纵横,地形复杂,二水纳百川而纵贯全境。出现两山夹一谷之势,山地上积大,散布广,占总面积的72.75%;平地、岗地占总面积的5.488%;丘陵占总面积19.12%;水面占总面积的2.65%。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辖23个乡(镇),有等25个民族,总人口65.3万,农业人口为52万人。据1984年地盘详查材料及县志记录,五强溪吞没前有稻田53.1万亩,蓄水后吞没稻田4.27万亩。现全县实有稻田面积48.83万亩,人平实有耕地上积0.747亩。全县水稻近年栽种面积达42万亩;旱粮栽种面积近28万亩,个中玉米6.5万亩,薯类9万亩,豆类8.5万亩,荞3.5万亩。粮食总产彷徨在22.3万吨左右。境内农业植被与生态资本非常丰厚,存有1000多种珍稀与孑遗植物,丛林掩盖率达71.2%。

(3)劳动力资本。现有总人口65.2万,个中乡村人口52万,全县共有劳动力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4.5%;个中男劳动力19.52万人,女劳动力15.98万人;初中以上文明水平约18.5万人,文盲7.8人万人。

(4)农业技能资本。现有县级农科所一个,农技推行中间一个。全县总专业技能人员345人,个中县级13个专业股站有专业技能人员(含技能工人)169人;23个乡镇农技站共有技能人员(含技能工人)186人。全县共有推行研讨员1人,高级农艺师16人,农艺师58人,初级职称98人。

查看全文

粮食增产先进单位通知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有关部门:

**年,全县各级各部门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把粮食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各级促粮扶农政策,切实抓好摞荒地复耕、扩大复种指数等一系列工作措施落实,充分调动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全县粮食总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完成了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按照年初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要求,经过客观、科学、公正的考核,县政府决定对在**年度粮食生产中作出显著成绩的拾万镇等12个先进单位予以通报表彰:

一、一等奖(2个)

拾万镇棠香街道办事处

各奖现金8000元,奖牌一个

二、二等奖(3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