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榛子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3 01:42: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杂交榛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分析杂交榛子品种培植技术
摘要:对引种试验表现较好的杂交榛子品种进行了介绍,并从苗木繁育、建园、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榛子栽培技术。
关键词:杂交榛子;品种;栽培技术
近几年,随着榛子引种、选种工作的开展,新宾县林业局与辽宁省果树所进行技术合作,开展了杂交榛子栽培技术研究。于2001年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培育的杂交榛子新品种进行试栽。引进当年,在木奇镇建立了杂交榛子示范园,面积1.3hm2,2003年开始结果,2004年示范园总产量150kg,2005年300kg,2006年700kg,至2007年达1200kg,产值6万元,平均产量923kg/hm2,产值46153元/hm2,现将表现较好的品种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抗寒良种
1.182-11
树势中庸,树姿开张,树冠中等大。坚果圆锥形,红褐色,美观。平均单果重2.4g,果壳厚中等,出仁率达41%,果仁饱满,光洁,果仁皮易脱落,风味佳。早果性、丰产性均强,七至八年生树平均株产1.4kg。越冬性强,休眠期可耐-30℃低温,适宜在年平均气温7.5℃以上地区栽培。
杂交榛子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对引种试验表现较好的杂交榛子品种进行了介绍,并从苗木繁育、建园、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榛子栽培技术。
关键词杂交榛子;品种;栽培技术
近几年,随着榛子引种、选种工作的开展,新宾县林业局与辽宁省果树所进行技术合作,开展了杂交榛子栽培技术研究。于2001年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培育的杂交榛子新品种进行试栽。引进当年,在木奇镇建立了杂交榛子示范园,面积1.3hm2,2003年开始结果,2004年示范园总产量150kg,2005年300kg,2006年700kg,至2007年达1200kg,产值6万元,平均产量923kg/hm2,产值46153元/hm2,现将表现较好的品种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抗寒良种
1.182-11
树势中庸,树姿开张,树冠中等大。坚果圆锥形,红褐色,美观。平均单果重2.4g,果壳厚中等,出仁率达41%,果仁饱满,光洁,果仁皮易脱落,风味佳。早果性、丰产性均强,七至八年生树平均株产1.4kg。越冬性强,休眠期可耐-30℃低温,适宜在年平均气温7.5℃以上地区栽培。
杂交榛子品种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摘要对引种试验表现较好的杂交榛子品种进行了介绍,并从苗木繁育、建园、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榛子栽培技术。
关键词杂交榛子;品种;栽培技术
近几年,随着榛子引种、选种工作的开展,新宾县林业局与辽宁省果树所进行技术合作,开展了杂交榛子栽培技术研究。于2001年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培育的杂交榛子新品种进行试栽。引进当年,在木奇镇建立了杂交榛子示范园,面积1.3hm2,2003年开始结果,2004年示范园总产量150kg,2005年300kg,2006年700kg,至2007年达1200kg,产值6万元,平均产量923kg/hm2,产值46153元/hm2,现将表现较好的品种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抗寒良种
1.182-11
树势中庸,树姿开张,树冠中等大。坚果圆锥形,红褐色,美观。平均单果重2.4g,果壳厚中等,出仁率达41%,果仁饱满,光洁,果仁皮易脱落,风味佳。早果性、丰产性均强,七至八年生树平均株产1.4kg。越冬性强,休眠期可耐-30℃低温,适宜在年平均气温7.5℃以上地区栽培。
杂交榛子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对引种试验表现较好的杂交榛子品种进行了介绍,并从苗木繁育、建园、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榛子栽培技术。
关键词杂交榛子;品种;栽培技术
近几年,随着榛子引种、选种工作的开展,新宾县林业局与辽宁省果树所进行技术合作,开展了杂交榛子栽培技术研究。于2001年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培育的杂交榛子新品种进行试栽。引进当年,在木奇镇建立了杂交榛子示范园,面积1.3hm2,2003年开始结果,2004年示范园总产量150kg,2005年300kg,2006年700kg,至2007年达1200kg,产值6万元,平均产量923kg/hm2,产值46153元/hm2,现将表现较好的品种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抗寒良种
1.182-11
树势中庸,树姿开张,树冠中等大。坚果圆锥形,红褐色,美观。平均单果重2.4g,果壳厚中等,出仁率达41%,果仁饱满,光洁,果仁皮易脱落,风味佳。早果性、丰产性均强,七至八年生树平均株产1.4kg。越冬性强,休眠期可耐-30℃低温,适宜在年平均气温7.5℃以上地区栽培。
野生平榛垦复技术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野生平榛;垦复技术;辽宁新宾
论文摘要新宾具野生榛子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介绍了平榛的垦复技术,包括榛林规划、清理林地、疏间与补植、开辟新榛园、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以期为实际推广该技术提供参考。
榛子为榛科榛属植物,在中国分布很广,主要产地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榛属植物全世界约20种,中国有12种,在辽宁主要分布有平榛和毛榛。榛仁含油脂51.6%~63.8%、碳水化合物12.2%~16.5%、蛋白质16.2%~21.0%、灰分3.50%~4.01%,还富含维生素和糖。榛仁性味甘平,主治功用为调和脾胃、助消化、明目。榛子的主要特点是适应性强,尤其是抗寒性强;其次是果实储运性好,销售时间长。
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因此,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不断培养地区新兴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榛子作为该产业中的小干果树种,因其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喜爱,价格也在逐年上涨。
1新宾县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野生平榛垦复技术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野生平榛;垦复技术;辽宁新宾
论文摘要新宾具野生榛子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介绍了平榛的垦复技术,包括榛林规划、清理林地、疏间与补植、开辟新榛园、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以期为实际推广该技术提供参考。
榛子为榛科榛属植物,在中国分布很广,主要产地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榛属植物全世界约20种,中国有12种,在辽宁主要分布有平榛和毛榛。榛仁含油脂51.6%~63.8%、碳水化合物12.2%~16.5%、蛋白质16.2%~21.0%、灰分3.50%~4.01%,还富含维生素和糖。榛仁性味甘平,主治功用为调和脾胃、助消化、明目。榛子的主要特点是适应性强,尤其是抗寒性强;其次是果实储运性好,销售时间长。
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因此,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不断培养地区新兴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榛子作为该产业中的小干果树种,因其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喜爱,价格也在逐年上涨。
1新宾县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农场经济管理策略探究
农机投入仅2012年就投资7930万元更新农机具,投资21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46665平方米现代农机装备管理服务中心,实现大型农机统一停放、统一管理。现农机总动力6.8万千瓦,拥有大马力拖拉机54台,进口47台,GPS导航系统58套。畜牧业以绿色生态养殖为主,2012年,农场实现肉牛存栏6447头,生猪存栏2.9万头,羊存栏2.5万只,重点打造了万丰牧业和龙庆乳肉兼用牛养殖场两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场。林业凭借丰富的林业资源,建立林业经济复合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和加工产业,建成垦区最大的林下参种植基地,种植平欧杂交大榛子2450亩、特色种植9000亩、生态养殖6.5万只、食用菌20万袋。农场科学合理确定“三横五纵配两环、三区三场带三园”的城镇建设格局。2012年以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投资4500万元建设了职工医院、艺术中心和小学教学楼,投资1500万元建设保障性住房9972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新建北环路3.02公里,投资500万元改造308省道两侧人行道4000米;投资340万元改造净水设施,投资660万元建设排水工程,全力打造现代生态宜居精品城。
打造了“大美北兴体育之乡”文化品牌,这主要是依托了北兴深厚的体育运动传统,因为这里先后走出了袁大任、刘凤岩等国家乒乓球界的名人及国际马拉松运动健将黎叶梅,2013年农场职工子弟刘先慧也成功入选中国乒乓球二队,这些元素都为打造“体育之乡”文化品牌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群众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创建了“一街一品”大众文化,每年举办近30场广场演出,观看群众达4万多人次,与周边市县开展场县、场矿共建体育交流赛事30余场次,推动场县共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博园、兴龙潭公园、运动广场、体育馆、图书馆为群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休闲运动广场设施齐全,早晚热闹非凡,展示着快乐、健康、和谐的幸福生活场景。
一、农场在全国推进现代农业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垦区在现代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上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并起着示范带动作用,是全省顺利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关键因素。就北兴农场而言,地处七台河、勃利、宝清、宏伟、密山、桦南、双鸭山的交汇处,周边农村密集,仅2012年就出动机车160台套,完成“六代”(即“代耕、代育、代种、代灌、代收、代管”)作业45.5万亩,利用“博园”科技园区培训周边农民300余人发展棚式经济,向地方销售良种200余吨,建立区域数字天气雷达预警系统,为周边农民提供高科技气象服务。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主管农业副市长和勃利县主管农业副县长先后带队来北兴农场科技示范基地召开现场会,两次与会人数达300多人,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二、农场规模未来的发展发方向
“中国农业必须走规模化、科技化和专业化协作的集约化生产的发展道路”这是农业专家张炎夏所说的,而黑龙江垦区凭借丰富的土地资源,先进的基础设施,优秀的管理理念,专业的技术队伍,良好的政策、市场环境,在现代化大农业之路上,突显了农场强劲的发展态势,它必然会引领中国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但它也必须要与时俱进实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形态的战略升级,才不会辜负历史赋予垦区的光荣使命。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建议。一是坚持现代化方向。农场在建场时,农业发展的定位就是建设现代化农业,通过几十年三代垦荒人的艰苦奋斗,已经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早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国有农场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2013年国务院又确定了黑龙江省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决策部署,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走现代化之路才是农业的出路。二是要有专业性的管理人才,为现代化大农业提供坚强保障。有了专业性的人才队伍才会制定出科学的发展规划,才能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才会有“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等农业发展新思路。
探索农业科研单位推行人才战略问题及措施论文
摘要:介绍了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做法及成效,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实施人才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人才战略;做法;存在问题;对策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是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的果树专业机构。“十五”以来,根据科技和产业发展要求,进行了学科结构调整,基本确定了以下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一是果树资源与育种,其学科的研究方向为苹果、李、杏、树莓、蓝莓等果树资源与育种研究;二是果树栽培,其学科研究方向为苹果、梨、葡萄、李、杏、树莓、蓝莓、枣、榛子、板栗等果树栽培、设施栽培(李、杏、葡萄、桃、甜樱桃)、果树植保、果树土肥;三是果品加工与贮藏,其学科研究方向为果品加工、果品贮藏;四是观赏园艺,其学科研究方向为观赏果树及林木资源利用研究;五是干坚果研究,其学科研究方向为枣、榛子、板栗等新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六是设施蔬菜研究,其学科研究方向为国外优良蔬菜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在上述研究领域中,果树资源与育种、果树栽培、果品加工与贮藏为重点学科。
1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做法及成效
一是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在全所人才资源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科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需要,制定了《辽宁省果树所“十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辽宁省果树所“十一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目标,根据辽宁省果树科研所科研、开发、管理工作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分学科、分层次进行不同形式人才培养,既要突出科研人才,又要重视经营开发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既要开发现有人才,也要培养后备人才。二是将人才培养与所重点学科的建设结合起来,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人选,必须是重点课题或重点研究领导的优秀青年,引导人才的走向。三是选派一些政治素质好、有事业心、专业拔尖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到国外进修,或到高等院校攻读学位,“九五”以来,已选送6名同志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国外进修,6名攻读博士学位,已有2名毕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0名,在读10名,学费等相关费用由所、课题、个人按比例承担,先以个人借款形式支付,毕业后按规定报销,签定协议并由经济担保人担保。四是设立“青年科技基金”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申请所自选项目,经过个人申请,所学术委员会对论证报告把关,由35岁以下优秀青年主持,给科技人员提供脱颖而出的条件和环境,课题人员组合上,明确规定在科研项目执行中要有青年科技人员担任课题主持人,副主持必须是青年科技人员。五是注重学历层次,把好进人关。为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文化层次,建立起一支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队伍,除鼓励在职人员继续进行学历教育外,重点把好进人关。规定今后新进人员原则上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实行考试、面试评议制度,严格把好入口关。六是创造用好人才的环境。在职称的聘任上按照科研、科技服务、科技开发、管理各岗位的不同特点,制定各岗位的聘任标准,单独打分排序,同时将指标数按同比例分配到各岗位中,在职称聘任上创造同等机会;对学术造诣较高、承担国家重点课题的博士研究生、学科带头人提供楼房1套;对新分到所大学生安排食宿,每人每月给100元生活补助,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关心人才成长,营造一种环境的亲和力。对于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能够推动“三农”发展的优秀科技人员,不拘一格让其脱颖而出,在职称晋升、奖励措施等方面给予倾斜[1]。七是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党政班子共抓人才发展规划以及人才培养、引进、优化人才结构的工作机制;制订人才激励政策,在优势学科中筛选出学风正派、学术造诣较高、熟悉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能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把握学科研究方向、具有组织和指导重大科研项目和培养高级科技人才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对获得国家、省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每项奖励5万元,获二等奖每项奖励3万元;获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每项奖励2万元,获二等奖每项奖励1万元;获国家其他各部委一等奖,每项奖励1万元,二等奖每项奖励5000元。成果鉴定每项奖励2000元;取得专利的技术(或产品、品种)或保护权的品种每项奖励2000元。品种鉴定并登记备案后,通过杂交自育的品种每品种奖励5000元,芽变选种每品种奖励3000元,引进品种每品种奖励2000元。获院科技创新一等奖,每项奖励5000元,获院科技创新二等奖,每项奖励2500元,获院科技创新三等奖,每项奖励1000元。不断完善培养、引进、使用等激励保障措施;创造人才施展才华的科技发展平台,促进人才团队优势的集聚;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创业环境[2]。通过实施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的总量和结构得到了优化,质量得到了提升,科技人员的内在动力极大地得到了激发,“十五”以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研究、开发、推广等项目143项,科研经费从2000年的4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35万元,获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1项。其中,国家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政府成果转化二等奖1项,省农业科技贡献一等奖3项。18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品种备案登记,获专利2项,产生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
2存在的问题
植物驯化与文明发展探究
作物的栽培是农业起源和定居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的生活资料的获得也从原先的狩猎、采集带有掠夺性的方式进入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生产性经营方式。自从人类栽培植物以来,各类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纤维作物和各种蔬果就开始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对于它们的起源和传播研究无疑将对我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探讨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现在相关的资料调查还有很多欠缺,这方面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仅就笔者所见的一些资料对早期我国栽培植物的起源和发展作一些非常初步的探讨。
一、西北地区
西北向来被认为与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有重要关系的一个地区。传说中的神农产生于陕西岐山西面的姜水。而神农在先秦以来的古代传说中正是农业和医药的创立者。这种情况的出现恐怕不是偶然的。
传说中的神农以水为姓,即姜姓。一般认为姜姓是古羌族的一支(1)。《说文解字》中释羌字的意思为牧羊人。但诚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甲骨文中的羌字更可能是伪装成羊的猎羊人。实际情况很可能是随着第三纪晚期以来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我国西北的甘青地区不断干旱化(2),后来生活在这里的古羌族"猎羊人"狩猎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南迁进入黄河支流的渭水流域和长江支流的嘉陵江上游开始了农业生产。
进入渭河流域的古羌族人可能很早就开始了对粟(稷)的驯化工作。从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粟遗存可以发现这一点,这里地处富有森林的秦岭北坡,又处黄土高原南面,而且处在渭水的上游,既可以有森林作为庇护所,并从中采集、狩猎各种生物资源,又可以在干旱的黄土高原这里得到莠(粟的野生种)等适合当地干旱和黄土等气候和地质条件的一年生禾本科作物的籽实,满足食物的需求,使人们对莠的周期性迅速繁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逐步地人们开始了粟的栽培和果树的管理和培育。
上述过程在古籍中记载的传说中也可看出一些痕迹,《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虫龙之肉,采树木之实,时多疾病伤毒之害。于是神农氏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条记载说明,由于采集和渔猎所得古人容易得病,因此神农发明了农业和种植业。但在《新语·道基》上还有这样的说法:"……民人食肉饮血,衣皮衣,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食,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似乎是说,渔猎所得不足以养民,于是开始发展农业。《周书》中也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蓐,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食"(3)。开始了农业生产。
植物驯化文明起源管理论文
作物的栽培是农业起源和定居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的生活资料的获得也从原先的狩猎、采集带有掠夺性的方式进入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生产性经营方式。自从人类栽培植物以来,各类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纤维作物和各种蔬果就开始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对于它们的起源和传播研究无疑将对我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探讨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现在相关的资料调查还有很多欠缺,这方面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仅就笔者所见的一些资料对早期我国栽培植物的起源和发展作一些非常初步的探讨。
一、西北地区
西北向来被认为与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有重要关系的一个地区。传说中的神农产生于陕西岐山西面的姜水。而神农在先秦以来的古代传说中正是农业和医药的创立者。这种情况的出现恐怕不是偶然的。
传说中的神农以水为姓,即姜姓。一般认为姜姓是古羌族的一支(1)。《说文解字》中释羌字的意思为牧羊人。但诚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甲骨文中的羌字更可能是伪装成羊的猎羊人。实际情况很可能是随着第三纪晚期以来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我国西北的甘青地区不断干旱化(2),后来生活在这里的古羌族"猎羊人"狩猎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南迁进入黄河支流的渭水流域和长江支流的嘉陵江上游开始了农业生产。
进入渭河流域的古羌族人可能很早就开始了对粟(稷)的驯化工作。从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粟遗存可以发现这一点,这里地处富有森林的秦岭北坡,又处黄土高原南面,而且处在渭水的上游,既可以有森林作为庇护所,并从中采集、狩猎各种生物资源,又可以在干旱的黄土高原这里得到莠(粟的野生种)等适合当地干旱和黄土等气候和地质条件的一年生禾本科作物的籽实,满足食物的需求,使人们对莠的周期性迅速繁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逐步地人们开始了粟的栽培和果树的管理和培育。
上述过程在古籍中记载的传说中也可看出一些痕迹,《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虫龙之肉,采树木之实,时多疾病伤毒之害。于是神农氏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条记载说明,由于采集和渔猎所得古人容易得病,因此神农发明了农业和种植业。但在《新语·道基》上还有这样的说法:"……民人食肉饮血,衣皮衣,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食,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似乎是说,渔猎所得不足以养民,于是开始发展农业。《周书》中也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蓐,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食"(3)。开始了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