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资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23:33: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再融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再融资

公司再融资

1文献回顾

经济学家Myers和Majiluf(1984)提出了资本结构中著名的融资顺序假设,该理论认为,由于经营者比企业投资者更多地了解企业的情况,而且,企业的经营者总是试图为现有股东而不是新股东谋求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投资项目前景看好,经营者宁愿进行举债融资而利用财务杠杆的正效应获利,而不愿发行股票筹资使高额收益被外来者瓜分。

与国外上市公司的融资特点不同,我国上市公司普遍优先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大股东具有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并从中实现对中小股东的掠夺。黄少安和张岗(2001)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发现融资成本、体制因素等是导致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李康等(2003)认为由于国有股的控股地位,上市公司只是大股东的影子,大股东可以从股权融资中获利而偏好股权融资。而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研究表明,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平均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同时还可能受到破产风险、负债能力约束、成本和公司控制权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资本规模和自由现金流越低,净资产收益率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公司越有可能选择股权融资方式。

2案例回顾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中国平安控股设立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控股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公司、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平安信托依法控股平安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使中国平安形成了以保险为核心的,涵盖证券、信托、银行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2004年6约,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公司股份名称“中国平安”,股份代码2318。2007年3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在上海证卷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股份名称“中国平安”,股份代码601318。

在A股上市近一年后,中国平安再次开启融资“阀门”,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

查看全文

股权再融资低回报思考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大量通过配股和增发进行股权再融资,而融资后这些公司股票回报却持续下滑,从市场择机、企业內在的投资冲动、募集资金投向的短视野倾向这个三方面对该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定启示。

关键词:股权再融资;市场择机;投资冲动;短视野倾向

公司上市后的再融资行为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根据Myers和Majluf(1984)的融资成本理论,公司在融资时,对再融资方式的偏好顺序是:内部融资优于外部融资,当使用外部融资时,债权融资优于股权融资。当我们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时,却发现了有趣甚至相反的情况,即一方面上市公司大多数保持了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仍对股权融资极其热衷,几乎没有上市公司放弃其利用股权再融资的机会,甚至不惜进行大规模的盈余管理以期达到股权再融资的标准,我们把这现象称为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然而,与我国上市公司大量通过配股和增发进行股权再融资现象相对应的是这些公司股票回报的持续下滑。资金的充足本应该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增强其竞争力,而实际效果为何不理想?本文拟从市场择机、企业过度投资冲动、募集资金投向的短视野倾向这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一、股票发行的市场择机(markettiming)行为

行为公司金融(behavioralcorporatefinance)的基本假设是股票市场非理性,股票定价偏离公司的真实价值。他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当股票的市场价格偏离公司的真实价值时,具有长视野或短视野的公司经理人员在融资活动中将会如何决策,即市场择机的作用。所谓市场择机,是指在股价被高估的时候发行权益进行融资、股价被低估时则回购权益。在对融资决策的分析中,Jung,Kin和Stulz(1996)Hovak,Opler和Titman(2001)都发现股票的增发总是伴随着公司股票市场的高估而出现。Lakonishok(1994)及Wurgler(2000)指出,股票增发是对未来股票投资回报的可靠预测指标,因为经理人员的融资决策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他们会选择时机,在股价跌回实际估价水平之前的高点增发股票。Graham和Harvey(2001)对300多家美国公司的管理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3的公司首席财务官认为股价被高估或低估的程度是进行融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Longhran和Ritter(1995)通过研究美国数据发现,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方式和公司股权再融资回报偏低这些现象说明公司发行股票具有市场择机行为。

我国股市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为国有企业“圈钱”解困的怪胎,长期以来,股民以追逐利差利益为主要的动力源,非理性炒作现象异常严重,股票价格严重偏离其基本面价值,强烈的投资者情绪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股市涨跌获得超额利润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施东辉(2000)对沪市1999年实施了配股方案的62家公司的配股动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配股动机与股票价格呈显著的正相关性,揭示出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股票被高估的机会进行融资。从下表可以看出,市盈率越高,进行股权再融资的公司数量越多,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确实存在着利用股标价格被高估这样的时机增发股标获得超额收益的现象。

查看全文

公司再融资及融资额度刍议论文

摘要:近来许多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向市场筹集资金,通过对中国平安的天量再融资计划进行分析,对上市公司再融资以及融资额度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再融资;融资额度;案例分析

1文献回顾

经济学家Myers和Majiluf(1984)提出了资本结构中著名的融资顺序假设,该理论认为,由于经营者比企业投资者更多地了解企业的情况,而且,企业的经营者总是试图为现有股东而不是新股东谋求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投资项目前景看好,经营者宁愿进行举债融资而利用财务杠杆的正效应获利,而不愿发行股票筹资使高额收益被外来者瓜分。

与国外上市公司的融资特点不同,我国上市公司普遍优先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大股东具有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并从中实现对中小股东的掠夺。黄少安和张岗(2001)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发现融资成本、体制因素等是导致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李康等(2003)认为由于国有股的控股地位,上市公司只是大股东的影子,大股东可以从股权融资中获利而偏好股权融资。而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研究表明,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平均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同时还可能受到破产风险、负债能力约束、成本和公司控制权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资本规模和自由现金流越低,净资产收益率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公司越有可能选择股权融资方式。

2案例回顾

查看全文

上市公司再融资融资额度案例分析论文

1案例回顾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中国平安控股设立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控股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公司、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平安信托依法控股平安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使中国平安形成了以保险为核心的,涵盖证券、信托、银行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2004年6约,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公司股份名称“中国平安”,股份代码2318。2007年3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在上海证卷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股份名称“中国平安”,股份代码601318。

在A股上市近一年后,中国平安再次开启融资“阀门”,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公告称,为了适应金融业全面开放和保险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强公司实力,为业务高速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公司拟申请增发A股。根据增发方案,中国平安拟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不超过12亿股A股股票,发行价格则不低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或前1个交易日的股票均价。按公告前一交易日中国平安98.21元的收盘价计算,中国平安公开增发募集资金额将达到约1178亿元,再加上412亿分离债募资额度,其再融资规模将接近1600亿元。

2008年2月28日,相关媒体报道国家税务总局将对中国平安进行税务稽查,而平安千亿再融资计划或延至7月。当日中国平安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梁家驹表示,税务总局对中国平安的税务稽查并不是针对再融资计划,也不会对再融资计划造成影响。

2008年3月5日,中国平安的股东大会,在万千中小投资者的质疑和不满声中,毫无悬念地高票通过了董事会提交的融资议案。

查看全文

上市公司再融资偏好探究论文

(一)配股所谓的配股就是上市公司按一定比例向原有股东配售新股的一种筹资行为。原有股东一般是以现金认购的方式参加配股,且配股价格一般低于原有股票的市价。之所以成为上市公司最得心应手的的融资方式,是因为配股后股东所持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例未发生变化,不会影响到新老股东之间利益平衡关系,操作也很简单。(二)增发增发,即在原有股本的基础上,向包括原有股东在内的全体社会公众投资者新增发行一定数量的股票。由于增发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投资者,因此,稀释了原有股东的股权比例,改变了原来的股权结构。增发新股的价格往往低于首次发行价。与配股相比,虽然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都是股权融资,但增发更符合市场化原则,同时由于发行价较高,一般不受二级市场价格限制,因此也更能满足上市公司的筹资要求。(三)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兼具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双重特点,然而又比这两种融资方式都更为灵活。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固定收益债券,持有人可以在适当时候以一定比例(或价格)转换成普通股。当股价低迷时,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筹集资金情况会很不理想,可以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利用固定收益来吸引投资者,投资者可享受到利息收益;当股市看好时,对于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相当于以理想的股价增发新股,投资者则可将可转换债券卖掉,获取差价或者转成股票,享受股价上涨的收益。因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可转换债券既能保证收回本金,又有很大可能获得高收益。同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面对可转换债券的转股和兑付压力,他们在决策时不得不更加谨慎,更加努力来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结构及发展趋势由于B股在配股和增发方式上没有太明显表现,且1998年以前,配股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唯一手段,直到1998年初,增发新股才作为一种优惠政策,成为一种新的再融资方式,可转换债券也开始成为一种融资手段。本文选择了上证所和深证所1998至2010年A股和可转换债券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及发展趋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经过了资本市场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的各种融资方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配股一直以来都是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首选。在1998年以前,配股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唯一可行手段,但随着对配股资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和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且增发条件比配股宽松,硬性指标条件降低,可以募集到更多资金,1998年增发开始成为市场新宠。从表1中可以看出来,2002年配股所占比重急剧下降,相反增发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2001年以来,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一直大于7%,融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上市公司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分红压力,股权融资的成本也不再低廉,增发和配股在资本市场的地位将会逐渐下降。而由于可转换债券的优点非常明显:对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两者皆有利;融资成本较低;在同等条件下,相比于配股和增发,可转换债券可以募集到更多的资金;还可以避免股权稀释、利润摊薄等问题,因此,很快成为了再融资的重要手段。根据表1数据计算可知,在2003年,可转换债券所占比例增长到49.34%,2004年也占43.34%,成为了特定条件下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然而好景不长,2005年开始,可转换债券的规模又缩小,配股和增发继续占相当大的比重。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成因分析

(一)股权融资成本偏低—股权再融资偏好的直接原因融资成本高低是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选择考虑的重要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相对成本的高低(其中股权融资成本主要包括交易费用、向股东支付的股利、发行股票的负动力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成本;债权融资成本包括交易费用、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破产成本以及预算硬约束的厌恶成本),相对于债权融资成本,股权融资过程中所付的代价更高。然而,股权的实际成本可能远低于该理论成本。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常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支出股利的比例很低(见表2)。黄少安、张岗(2001)计算得出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只有2.42%,然而当时债务融资成本中1年期和3年期借款利率分别为5.85%和5.94%,得出了实际市场上的股权融资成本要比债权融资成本低的结论。(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深层次原因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很好地确立,现有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两者合称国有股)往往是公司最大的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导致了公司股权结构的失衡,从而使公司治理结构失效。一方面,由于国有资产投资主体不明确和委托关系复杂,国有股的股权人格化无法得以实现,使得国有股股东对企业的控制表现为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和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基础,便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高价配股或增发不会稀释国有股股东和法人股股东的股权,反而会增加每股净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债券融资所带来的利润。另一方面,国有股股东的缺位、产权的残缺,使经营者成为了企业的实际控制者,而且他们不必像西方国家的经理那样时刻警惕来自资本市场投票的压力,市场机制未能真正起到约束经理层的作用。他们基本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取向选择融资方式和安排融资结构。由于经理不参与利润分配,他们不愿意失去经营控制权,如果采用债务融资,不仅会使他们面临还本付息的压力,提高公司破产风险,还会由于固定的利息支付减少他们在职消费的可能。因此,经营者宁可采用保守的股权融资方式来进行融资。

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理性化回归的政策建议

(一)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由于上市公司不分红、少分红,且现金分红比例很少。在我国特殊股权结构造成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治理结构下,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实际上是由大股东控制的,中小股东的意愿很难表达。因此,证监会应当大力提倡多分红,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二)建立上市公司经理层约束机制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来讲,如何建立起对经理阶层的激励约束机制比起单纯配股或增发融资而言,显得更为重要。只有上市公司经理层不再过分看重对资本控制权的追求,转向关注对企业投资回报,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才会更加理性。一方面,突破现有的干部管理模式,在委托关系中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全社会中有经营能力的职业经理来经营和管理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建立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将企业经营好坏和经营者长期利益挂起钩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建立以年薪制为基础的长期激励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深圳等部分地区实施了职业经理人年薪制,大体包括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奖励年薪三部分,且从绩效年薪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抵押金,用于补偿因经营失误给公司造成的损失。第二,运用福利手段。除薪酬等“硬”手段外,公司还要对职业经理人采用“软”手段,通过福利表示对他们的重视。只有很好地满足经理人的需求,才是有效的福利。第三,运用股票期权激励方案。由于股票期权至少一年以后才能实现,因此要求职业经理人改善公司经营管理,保持公司股份的长期稳定增长,才能获得收益。(三)优化股权结构并降低国有股持股比例只有合理的结构,公司的管理行为以及融资行为才会更加合理。严格监管上市公司资金的使用行为,以避免上市公司成为其控股股东的“提款机”。从当前情况看,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来引入其他战略投资者,或者利用募集来的资金对股权结构进行调整,降低了国有股持股比例,使国有股股东从绝对控股转为相对控股,这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和治理结构的完善。

本文作者:陈平王文婧工作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查看全文

上市公司再融资及其额度探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文献回顾;案例回顾;案例分析;结论和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经济学家Myers和Majiluf(1984)提出了资本结构中著名的融资顺序假设、我国上市公司普遍优先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企业资本规模和自由现金流越低,净资产收益率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中国平安控股设立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A股上市近一年后,中国平安再次开启融资“阀门”、自中国平安公告再融资方案后,社会各方的反应及其强烈、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很随意、融资金额不与投资回报挂钩,凸现股市融资制度的重融资、轻回报、规则设计待推敲、审批制度需完善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近来许多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向市场筹集资金,通过对中国平安的天量再融资计划进行分析,对上市公司再融资以及融资额度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再融资;融资额度;案例分析

1文献回顾

经济学家Myers和Majiluf(1984)提出了资本结构中著名的融资顺序假设,该理论认为,由于经营者比企业投资者更多地了解企业的情况,而且,企业的经营者总是试图为现有股东而不是新股东谋求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投资项目前景看好,经营者宁愿进行举债融资而利用财务杠杆的正效应获利,而不愿发行股票筹资使高额收益被外来者瓜分。

与国外上市公司的融资特点不同,我国上市公司普遍优先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大股东具有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并从中实现对中小股东的掠夺。黄少安和张岗(2001)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发现融资成本、体制因素等是导致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李康等(2003)认为由于国有股的控股地位,上市公司只是大股东的影子,大股东可以从股权融资中获利而偏好股权融资。而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研究表明,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平均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同时还可能受到破产风险、负债能力约束、成本和公司控制权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资本规模和自由现金流越低,净资产收益率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公司越有可能选择股权融资方式。

查看全文

小议股权再融资的状况与特点

企业再融资作为企业资金链的有效补充,是企业生存和壮大的有效供给,可说一个成熟的企业再融资模式能为企业带来新的生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企业的成熟,一个完善、有效、合理的再融资市场就成为稳定经济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凸现的特点就是偏好股权再融资,不仅股权再融资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手段,具有低成本、高融资额、稳定的优点,由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所决定,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在融资也体现出不同现状与特点。

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在融资相状

证券市场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再融资市场的融资规模,再融资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到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就筹资达8680.17亿元,其中A股首发筹资达4590.62亿元,股权再融资筹资3132.37亿元,是证券市场融资额的36%,相当于首发筹资的68%。截至2008年2月20日,就有44家公司提出再融资预案,融资额达到2599.2亿元。其中,有35家公司提出增发计划,融资金额1791.38亿元;2家公司提出配股计划,融资金额27.3亿元;7家公司提出发债计划,融资金额780.6亿元。如果按43家公司来计划的话,意味着2008年2个月不到的时间内,上市公司再融资总额已经达到2594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融资额为60.32亿元。而2007年全年,有190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总额达到394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融资额为21亿元。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再融资规模已从1998年的338.60亿元增长了近十倍,甚至在2004年、2005年超过了IPO融资的筹资额,我国再融资市场在不断的完善、发展。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A股市场IPO仍然是融资规模最大的融资方式,而股权再融资方式则经历了由配股融资方式成为最大的再融资渠道,到配股、增发、可转债共同发展、从2005年起增发融资在几种融资方式中独占鳌头的局面。

1998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较小,融资方式单一,主要是以配股融资为主。由图中可知,自1998年,增发、可转债就得到了发展,逐年增加,再融资工具从单一的融资方式发展为配股、增发、可转债多种融资工具。2001年,配股开始呈下降趋势,而增发、发行可转债开始呈增长趋势。到2005年,增发融资量已经明显高于配股、可转债的融资量,我国再融资形成以增发为主,配股、可转债为辅的再融资模式。

2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特点

查看全文

股权再融资低回报成因分析论文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大量通过配股和增发进行股权再融资,而融资后这些公司股票回报却持续下滑,从市场择机、企业內在的投资冲动、募集资金投向的短视野倾向这个三方面对该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定启示。

关键词:股权再融资;市场择机;投资冲动;短视野倾向

公司上市后的再融资行为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根据Myers和Majluf(1984)的融资成本理论,公司在融资时,对再融资方式的偏好顺序是:内部融资优于外部融资,当使用外部融资时,债权融资优于股权融资。当我们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时,却发现了有趣甚至相反的情况,即一方面上市公司大多数保持了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仍对股权融资极其热衷,几乎没有上市公司放弃其利用股权再融资的机会,甚至不惜进行大规模的盈余管理以期达到股权再融资的标准,我们把这现象称为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然而,与我国上市公司大量通过配股和增发进行股权再融资现象相对应的是这些公司股票回报的持续下滑。资金的充足本应该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增强其竞争力,而实际效果为何不理想?本文拟从市场择机、企业过度投资冲动、募集资金投向的短视野倾向这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一、股票发行的市场择机(markettiming)行为

行为公司金融(behavioralcorporatefinance)的基本假设是股票市场非理性,股票定价偏离公司的真实价值。他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当股票的市场价格偏离公司的真实价值时,具有长视野或短视野的公司经理人员在融资活动中将会如何决策,即市场择机的作用。所谓市场择机,是指在股价被高估的时候发行权益进行融资、股价被低估时则回购权益。在对融资决策的分析中,Jung,Kin和Stulz(1996)Hovak,Opler和Titman(2001)都发现股票的增发总是伴随着公司股票市场的高估而出现。Lakonishok(1994)及Wurgler(2000)指出,股票增发是对未来股票投资回报的可靠预测指标,因为经理人员的融资决策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他们会选择时机,在股价跌回实际估价水平之前的高点增发股票。Graham和Harvey(2001)对300多家美国公司的管理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3的公司首席财务官认为股价被高估或低估的程度是进行融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Longhran和Ritter(1995)通过研究美国数据发现,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方式和公司股权再融资回报偏低这些现象说明公司发行股票具有市场择机行为。

我国股市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为国有企业“圈钱”解困的怪胎,长期以来,股民以追逐利差利益为主要的动力源,非理性炒作现象异常严重,股票价格严重偏离其基本面价值,强烈的投资者情绪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股市涨跌获得超额利润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施东辉(2000)对沪市1999年实施了配股方案的62家公司的配股动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配股动机与股票价格呈显著的正相关性,揭示出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股票被高估的机会进行融资。从下表可以看出,市盈率越高,进行股权再融资的公司数量越多,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确实存在着利用股标价格被高估这样的时机增发股标获得超额收益的现象。

查看全文

上市公司再融资风险防范论文

[摘要]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一大功能,同时在我国特定的资本市场环境下,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关注。本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我国上市再融资两种特定方式上的优缺点,并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过程中风险的防范进行思考。

[关键词]股票增发分离交易可转债资金成本财务风险

2008年,对于中国的证券市场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人民币在2008年加速升值,而世界经济正由于美国次级债问题出现了衰退迹象,全球经济正面临通货膨胀的挑战。中国的证券市场在牛市里也经历着严峻的考验,高通货膨胀率正考验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上市公司进行巨额再融资,一时引发了牛市的大回调。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自2007年6月以来,剔除增发预案未被通过和已公布方案停止实施的公司,一年来,沪深两市共有220家A股公司计划实施定向增发177次、公募增发43次。以6月12日的收盘价计算,剔除4家尚处停牌的公司,在99家公布了增发价格的公司中,目前已有70家公司的收盘价跌破了预计增发价,占比高达70.71%。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在这样的状况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上市公司带来了损失。为什么上市公司更乐于选择股票增发,而极少采用分离交易可转债方式进行资金筹集,这种现象的背后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本文仅从股票增发和分离交易可转债这两种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财务利弊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对融资风险的防范思考。

一、再融资两种方式的优点分析

查看全文

小议认股权证与在上市公司再融资中的运用

一概述

认股权证,又称“认股证”或“权证”,其英文名称为Warrant,故在香港又俗译“窝轮”。在证券市场上,Warrant是指一种具有到期日及行使价或其它执行条件的金融衍生工具。而根据美交所(AmericanStockExchange)的定义,Warrant是指一种以约定的价格和时间(或在权证协议里列明的一系列期间内分别以相应价格)购买或者出售标的资产(theunderlying)的期权。

广义上,认股权证通常是指由发行人所发行的附有特定条件的一种有价证券。从法律角度分析,认股权证本质上为一权利契约,投资人于支付权利金购得权证后,有权于某一特定期间或期日,按约定的价格(行使价),认购或沽出一定数量的标的资产(如股票、股指、黄金、外汇或商品等)。权证的交易实属一种期权的买卖。与所有期权一样,权证持有人在支付权利金后获得的是一种权利,而非义务,行使与否由权证持有人自主决定;而权证的发行人在权证持有人按规定提出履约要求之时,负有提供履约的义务,不得拒绝。简言之,权证是一项权利:投资人可于约定的期间或到期日,以约定的价格(而不论该标的资产市价如何)认购或沽出权证的标的资产。

认股权证通常既可由上市公司也可由专门的投资银行发行,权证所代表的权利包括对标的资产的买进(看涨)和卖出(看跌)两种期权。因此有时所称的认股证是广义的(即包括认购证和认沽证两种),但更多的则是仅仅指认购证;而在香港则往往是指备兑认股证。为澄清一些称谓上的混乱,下文将首先对权证的种类加以介绍。

二认股权证的种类

有关Warrant一词的中文称谓相当不一致,例如有认股权证、认购(售)权证或衍生认股权证等。实际上,这只是缘由不同的划分依据所致。理论上,单就权证标的物而论,凡有明确估价且在法律上为可融通物,如股票(单一股票或是一篮子股票或称类股)、股指、黄金、外汇或其它商品均可为之,此为广义的认股证。而狭义认股证,乃是将权证标的限于一“股”字,即指以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为标的资产的认股证。除该广义狭义的一般区分之外,根据不同的标准或依据,还可对认股权证作其他不同分类,这主要有以下几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