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认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23:30: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再认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再认识学习 再认识教育

首先,我非常高兴在这样一个怡人的地方给大家讲我第一次涉猎的一个领域;第二,我也很高兴恰好今年我50岁了,我该为我人生的第二阶段作预科了,我觉得我是一个预科生,老年大学是我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今天,我也非常荣幸能为各位老师做报告,在座的有些是我的前辈,我看到很多年长者还在做老年大学的工作感到很敬佩,也很欣慰。

我04年至05年在美国弗不莱特学院作访问学者。当时,我住在一个美国人家里,这个美国人家里的先生是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授,已经退休10年了。他每天忙的不得了,我说你在忙什么,他说忙着读另一个硕士学位。他是学教育的,然而在他退休十年的时候,正忙着准备一个有关中世纪音乐教育的答辩,正在准备论文。我当时特别激动。他说:你不知道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做研究有多少创造性的东西,年轻的时候做研究带有急功近利的性质,或者不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现在做研究有很多很多新的体会。住在这位老先生家的这两年,使我初步体会了老年教育的魅力所在。今天受老年大学协会的邀请,我主要讲讲目前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和老年教育有关联的研究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可能在座的老同志和各个老年大学的负责人其实都清楚,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教育都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研究教育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但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我们国家教育整体研究的一个趋势是,就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比较而言,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今年开始才有所好转。我们国家是拥有几亿劳动人口的大国,但我们的职业教育是很差的,这个问题很明显,孩子们什么都学,但却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这是我们教育的第一大缺失。

第二大缺失是,就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而言,我国太重儿童教育,成人教育的研究机构、研究学者、研究成果极少,这和整个国际社会相比是非常明显的。我给大家讲一个很笑话的事情,我们经常做教师培训或校长培训,我们的好多教育学家都不懂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在心理上有什么不同,把成年人当儿童。在过去的儿童教育中,我们最大问题是把儿童当成人,但是,目前我们在成人教育里面却缺乏规律可循,缺乏研究,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开发,所以说第二个缺失就是在儿童和成人教育里面缺乏成人教育。

第三个缺失是就正规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比较而言,我们对学校系统小学、中学之外的校外教育研究非常不足。几天前,中国儿童中心25周年庆典时请我去做了一个发言,我发现我们的应试教育搞的仿佛所有的孩子只有到学校里才是读书,学校之外的生活就不存在学习,离开校门就可以不读书,这个是我们在研究方面的第三个薄弱的环节,就是在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之间只重视校内教育。

从目前的情况看,就年龄阶段而言,青少年教育和成人的一些正规教育与老年教育相比,老年教育可能是所有薄弱环节里面最薄弱的,老年教育研究环节可能又是所有研究环节里面最薄弱的。临来之前,我请教了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教育社会学的一些学者,我说能不能贡献一些国内外关于老年教育方面的成果?好几个教授都说你怎么搞这个?我说:我已经步入这种生活。还有一个最有意思的事情,中国今后可能是最大的老年人国家,那么我是怎么计算的呢?最近我看到一些经济学研究,比较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优势,印度的很多领域,比如软件行业的白领比中国比例高。印度有很多问题比中国严重,但是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的人口优势即将失去,他们为自己的人口优势感到非常自豪。他们所谓的“人口优势”是指劳动力年龄阶段的人口。中国即将进入“劳动力人口”的是独生子女,而老年人口却不断增多,印度认为这是未来20年可以和中国较量的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个结果特别刺痛我,但又感到无可奈何。大家都知道,我这个年龄阶段,也就是50年代出生的人,家里平均人口是4个人,而这批人现在普遍只有一个孩子,1对年轻的夫妻可能要负担4个以上的老人,这的确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第二个触动我这个搞教学研究的是老年人才的浪费。我们中国已经进入所谓的“老龄社会”,而50、60年代包括40年代走过来的这群退休或者接近退休的人是目前人力资源浪费最大的一群人。这群人吃过苦、有相当的工作经验,但是由于我们劳动力人口的压力太大,年轻人进入这个劳动力市场以后,使得这群人过早的退下来了。在美国要求65岁才能退休,只有65岁退休以后才能拿得到津贴。在中国50-55岁就可以退休,还有一些要50岁以前退休。国家培养这么多年,积累了这么多的经验,我们能不能在年老的时候让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得以提升,使得下一代人(20-30岁)身上的压力能够少一点?谈到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相比较,我们的人口劳动力优势将要失去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怎样去弥补?在我们目前的教育学当中应该非常重视成人教育学,尤其是老年或老年教育教学的研究。在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时候,在分析一个家庭的结构和一个社会人口的结构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看到接近老年或老年在这个社会被过早地被埋没,有些是被年轻人的无知而埋没。例如,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年轻人常常被他们所看过的书本上的知识,或者是简单的崇洋媚外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来替代非常行之有效的、可持续的、节约的、老年人的一些养育、教育孩子的方式。目前有很多年轻人,本身挣钱就少,还要学高消费的方式抚养孩子。老年人建议让孩子去外面跑一跑,练一练他的运动机能就好,而年轻的夫妻必须要给孩子送到辅导班去才能练平衡能力。这就说明年轻人过分地相信一些消费性的生产和文化。而老年人在他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经验能够表明: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不需要消费其他的财富就可以解决。这些类似的冲突我们在儿童教育中就能够看得出。工作当中也是如此,我们国家的老龄化提前到来,导致我们的人口压力也提前到来了。这时,就有很多经历还很旺盛,智力、精力和思维力都处于最佳状态的一群人就被迫戴上了老年的帽子,就提前撤退。在这个撤退过程当中,年轻人不一定能在数量和质量上替代原来社会上的一些角色,也会带来很大的人才浪费。这就可能是我们研究老年教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第二个契机就是得益于我们对教育、教学包括生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老年教学、老年教育的规律是有着许多的潜能。我们在人才教育、儿童教育方面有些像我们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模式,即急功近利。在儿童教育上拔苗助长,明明是5岁开始学就可以,非要3岁开始学,明明是可以循序渐进学习,一定要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尽快学成。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影响儿童发展。现在青少年的学习就是为了结果,结果就是一种文凭,但实质上,真正能力的培养是要花时间的。俗话说:“要把自己浸泡在知识的海洋里”,而现在的青少年把自己浸泡在信息的海洋里了、浸泡在文凭的海洋里了。实际上对很多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的学习,也是比较生吞活剥的,缺乏实践锻炼的。现在老年人所说的以前的事情、以前的苦日子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去学习的。相反的,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是处于国家经济发展飞速的时期,中年人包括青年人都没有做好富裕的准备,这个富裕就来临了。在富裕的一瞬间,人们眼花缭乱,尽情地享受光怪陆离的物质生活,但是人类更深刻的一些财富,原有的一些财富可能大家不重视。比如,跟孩子说前辈没有吃过“麦当劳”,孩子就有这样的反映,前辈怎么那么穷啊!结果,孩子们认为仿佛过去穷的日子就没有财富,这就是年轻人容易忽略中年人或老年人身上云集的智慧、经验、包括品行方面的财富。现在是一个崇富的时代,而不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时代。因为中国是乍富,突然地富裕带来父母辈、子女辈不知道应该珍惜什么重要的事情。比如中国的父母为什么把所有的钱全部都花在孩子身上?为什么还要帮已经20多岁了的孩子洗衣服、买生活用品?就是说特别愿意把自己的很多财富加置在孩子身上。有些家长甚至自己没有工作,还要供养孩子去参加各种课外班;孩子结婚买不起房子,就替孩子买;等有了孙子,还要替子女看小孩;等培养孙子的时候缺钱,还得去补贴孙子辈。而看一些西方国家或先富裕起来的国家,为什么他们不这样做?为什么西欧国家的家长就不这样宠着孩子,而让他们的孩子18岁就经济独立?据资料介绍,他们国家也经历过物质上的乍富阶段,他们的孩子也曾被严重地“包裹”起来,失去自理能力,就像鸟儿失去了飞翔的能力。他们失败过,他们吃过子女不独立这种亏,他们吸取了教训,所以才有他们今天非常严格的规定。比如,孩子上大学必须贷款,之后孩子自己还。令人担心的是,中国目前也面临着在工作上的新老交替,在生活经验上的新老交替,抚养子女经验的新老交替。如果我们不加强研究,尤其是研究历史经验,恐怕我们要出问题。我们总是觉得西方人冷血、个人主义、不疼孩子,中国人疼孩子。如果简单这样来看的话,我们国家可能有一两代独生子女将要吃苦头、吃大亏,甚至整个民族的整体力量衰弱以后,我们才能感觉得到,这批孩子就像“新八旗子弟”一样,这批“傍老族”一直要傍到当这个民族力量要衰弱的时候,父母们才知道,怎样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教授给孩子们。这也是研究中老年教育、教学规律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下面,我按照发言提纲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经验。

查看全文

知识型制造业再认识

知识型制造业的再认识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特征着手分析,揭示了制造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形势和应该作出的选择;指出了只有进行最具竞争力的资源配置和整合,制造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才有生命力;最后提出了如何构建知识型制造业的建议。

关键词:知识知识经济知识型制造业知识型制造企业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当今新型经济就是知识经济。世界银行副行长瑞斯查德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汇率更重要的经济要素。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条件。而国际互联网络在以年增百万用户的高速度,意味着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本文围绕着知识型制造业问题进行探讨,对文章结构作了这样的安排:首先重新阐明了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特点、定位与作用,之后,指出了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和应该作出的选择,最后,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知识型制造业。

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再认识

查看全文

关于“三农”问题的再认识

关于“三农”问题的再认识

一、先来看看对农业问题的认识。农业工作的牛鼻子是投入问题,发展的动力是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农业基础设施需要大量投入,农业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行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工业化,就需要靠投入来加快产业化经营,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同样也需要投入。

在我国,国家财政及各级财政虽然也在不断对农业投入,但投入的力度和投入的到位程度(因为中间有截留)并不理想。比起全国各地投入大量资金率先建设城市现代化的速度来看似乎并不相协调。现在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在财政税收政策的制订上体现倾斜政策,继续加大国家的投入和注重投入到位,另一方面是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民间投资,鼓励有胆略的优秀商人进入农业,吸收外商进入农业,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军农业,加快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可否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在政策和资金上重点扶持那些规模大、深受农民欢迎的、能够带来众多农户致富的龙头企业。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那些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支持和扶持农民经纪人,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依靠科技进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加长产业链条,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加工环节所带来的利润。

二、对农村问题的认识。农村工作的重点是社会稳定,从长远看是怎样在农村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首要的问题是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抓紧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干部后顾之忧,稳定干部队伍。农村基层干部普遍反映过去农村基层政权的一些部门都变成条条管理上收了,农村基层组织依靠何种手段保持农村稳定需要研究和解决。其次是解决农村治安状况问题,直正使老百姓能长久放心地去发展生产,这是农民最关心的一件事。再次就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防止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的出现,防止迷信活动,特别是“”类似组织在农村死灰复燃。这也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呼吁。

三、至于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可否换一个角度来谈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后,农民的生存权基本解决了。但是维护农民的生存权,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使农民的发展权得以充分实现,关心最大人群的根本利益,则成为党和政府的首要问题。同时我们仍有5%的人口即5800万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维持生存权的基础就是土地,维护生存权的焦点是农民利益如何得到保障。农民的发展权是如何使农民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得到社会保障。突出的问题是如何使农民增收。最大的问题是成千上万农民的就业问题,也就是“人到哪里去”。有效的办法是让“农民变市民”、让“农民变工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农业工厂化,实现产业化经营。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还是农民自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提高农民素质,由农民提高自身能力来解决,农民要自己解放自己。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

眼下可考虑采取这样一些办法:一是想尽一切办法扭转农民增收下降的趋势。二是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下,充分考虑农民的根本利益,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制定有效可行的土地流转制度。目前土地流转中采取的六种方式,能有效地解决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三大难题,规避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矛盾。其中土地使用权入股这种方式所占比例很小,但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这种方式值得提倡,它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可以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和企业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建议国家在土地流转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文件予以鼓励和遵循。不要因为土地流转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急于刹车或急于规范,要允许各地去试。三是健全农村的科技、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县乡两级在优良品种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生物技术应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服务,积极发展各类农业技术协会和民办科技组织。结合小城镇建设,新建和扩建一批农副产品交易批发市场,打破地区封锁,畅通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依托已有的农村经济信息中心,建立各省的信息平台,形成横向连接农口各部门,纵向连接农产品批发市场、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专业生产经营大户的信息网络。

查看全文

布鲁诺再认识论文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史界耶兹的布鲁诺研究作为反辉格式研究传统的典型代表,成为诠释布鲁诺形象的一个经典。鉴于国内现有相关研究对其研究成果一直缺乏系统全面的介绍,尝试以耶兹对布鲁诺的研究为案例,在对其思想进行述评的基础上,对布鲁诺的认识做出一些科学编史学的考察和分析,期望以此有助于拓展国内学界科学史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耶兹、布鲁诺、赫尔墨斯主义、反辉格

Abstract:Sincethefiftiethofthetwentiethcentury,FrancesYates,anotablehistorianinthewest,madethestudyofBrunowhichhasbeenregardedasaclassicalworktypicalofanti-Whiginterpretationofhistory.However,therehavenotbeensystemiccomprehensiveintroductionoftheYates''''studyindomesticcorrelativeresearch..Accordingtoit,thispapertriedtoanalyseandreviewtherecognitionofBrunointhesenseofthehistoriographyofscienceonthebaseofdiscussionandanalysisofthemainideaofherstudy,expectingtohelptowidenthethinkingofthehistoricalstudyofscienceinourcountry.

Keywords:FrancesYates,GiordanoBruno,Hermetictradition,anti-Whiginterpretationofhistory

1引言

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Bruno)是举世闻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作为思想自由的象征,他鼓励了19世纪欧洲的自由运动,成为西方思想史上重要人物之一。他一生始终与“异端”联系在一起,并为此颠沛流离,最终还被宗教裁判所烧死在鲜花广场上。他支持哥白尼日心说,发展了“宇宙无限说”,这些在他所处的时代中,都使其成为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因而,他常常被人们看作是近代科学兴起的先驱者、是捍卫科学真理并为此献身的殉道士。人们也常常将处死他的宗教裁判所代表的宗教势力与他所支持的哥白尼学说所代表的科学,看作是一对存在着尖锐冲突的对立物。

查看全文

关于科技伦理作用再认识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直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使得某些科技活动对整个社会起到负面和消极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必须从多个角度进一步加强科技伦理对科技活动的引导和规范,从而使科技活动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类,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伦理危机科技伦理

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经被世界各国所共识,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来看,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都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尤其是在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极大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的需要。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在某些情况下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也会导致恶的结果。如果失控,将会导致人类的灾难,为了克服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通过科技伦理知识普及、教育、认识,不断深化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影响,规范人们的科技行为,使人们的科技活动产生善的结果。

一科技活动引发的伦理危机

人们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实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只不过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当事人对于利益的不同考虑和追求,才导致了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一项科学成果,一种技术手段,往往既可能被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满足某些人的邪恶需要。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不是所有的都按照人们的良好愿望行事,于是在发展过程中,给人类生存、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查看全文

关于科技伦理作用再认识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直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使得某些科技活动对整个社会起到负面和消极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必须从多个角度进一步加强科技伦理对科技活动的引导和规范,从而使科技活动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类,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伦理危机科技伦理

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经被世界各国所共识,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来看,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都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尤其是在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极大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的需要。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在某些情况下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也会导致恶的结果。如果失控,将会导致人类的灾难,为了克服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通过科技伦理知识普及、教育、认识,不断深化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影响,规范人们的科技行为,使人们的科技活动产生善的结果。

一科技活动引发的伦理危机

人们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实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只不过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当事人对于利益的不同考虑和追求,才导致了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一项科学成果,一种技术手段,往往既可能被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满足某些人的邪恶需要。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不是所有的都按照人们的良好愿望行事,于是在发展过程中,给人类生存、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查看全文

再认识三个代表

展开党史,我们可以把党与国家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代:时代、邓小平时代和时代。毛、邓、江,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带领三代国家领导集体,不断吸取实践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领导着中国人民群众从立国到富国,由富国到兴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一步步走来,几多沧桑,几多艰难。在短短的建党80多年里,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党更在实践中前进与壮大着,党的指导思想更是日趋完善与成熟。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完美结合而产生的伟大的思想理论。

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神州,经济建设的巨轮驶进中国人的21世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已是时代的特质与要求。主席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立足国情、党情,为建设好我党,为我们党在新世纪里能更好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他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三个代表”把党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大业联系在一起,在指明建党战略思想的同时,也进一步指明了如何促进国家发展,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思路。“三个代表”思想深刻体现了我党的本质和追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与建设者的青年一代,应该也有必要准确而全面把握“三个代表”思想。

从哲学的高度去把握与理解。“三个代表”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有三大原理:《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二》、文化是经济基础与政治结构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与能动性;《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三个代表”思想正好与三大原理完全吻合,是结合中国国情、党情的发展了的“三大原理”。“三个代表”思想是建立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上的思想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辨证关系。

“三个代表”思想存在于党的发展全过程,而不是今天才存在。翻开党史与历史文献,或是阅读和邓小平同志以及其他党政重要领导人的论著,我们不难发现“三个代表”的雏形。我党之所以能革命成功,之所以能带领人民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其中最为关键与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党一直都在努力代表着“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思想是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理论走向成熟的必然产物。自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以来,我党就一直以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更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形成了思想与邓平理论的伟大思想成果,这些都是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思想理论上的必然产物。“三个代表”思想既是党历史活动的本质规律的科学概括,又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的科学总结。80多年来,党的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党取得一系列成就从某种程度上说都离不开“三个代表”思想的贯彻。

查看全文

提升对服务文化建设的再认识

提升对服务文化建设的再认识

————服务文化的构建必将促进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笑云飞

中国入世后缺什么,缺服务、缺观念。经营者和员工缺什么?缺态度、缺理念、缺文化,落后与先进的差距、传统与现代的差距,首先在于观念的差异。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大发展。当务之急是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建设先进的服务文化,实施观念突围自我超越、改变自以为是的思维模式、确立全新理念,让服务工作者重新审视反思体验服务,把握服务的真谛和服务创新的趋势,实施服务革命,提升服务资质。服务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的沟通和互动,顾客无时不在的品评挑剔影响着企业的服务文化,每个员工无时不在的创造、传播展示和享受着企业的服务文化,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回报就是观念创新。只有把服务提升到文化层面,才能使服务走出误区,走向全员全程、走向经营管理、走向每个环节部门,形成城市、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切实遵循“真诚服务、共谋发展”服务理念,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塑造服务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履行“四个服务”宗旨,更有力地推进“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

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服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对外塑造形象增强亲和力、对内强化理念形成合力的重要作用。服务文化的本质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客户满意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以服务机制流程为保证,以服务创新为动力,紧密相连国计民生的公用性、基础性、服务性企业,把握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与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供电优质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构建服务文化,提升服务品质,是新形势下“人民电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发扬光大;是建设“一强三优”发展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是迎接市场挑战、争取竞争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是履行企业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助推和谐社会构建的根本途径。切实加强服务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推进和协调管理。

深刻理解服务文化的基本内涵:服务文化应该定位在体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价值观上,其基本内涵为:

查看全文

透析内外因地位作用的再认识

【摘要】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构成了运动,引起了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其中联系有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间的,也有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从事物发展的原因上去分析,促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事物内部的联系,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矛盾着的双方既互相依赖又相互斗争,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力量此消彼长,从而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它不仅提供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而且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关键词】辩证法;内因;外因;作用;再认识

近日看了关于某作家的小说介绍。说在其小说中否定了马克思的内外因辩证关系理论。提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在事物变化中的作用重于外因,这是典型的愚民哲学。”“无产阶级时代,应该出奋起反击的英雄的时代,为什么,一个英雄也不见出,人那时为什么都成了愚蠢的奴隶?还有1957年,为什么一夜之间,几十万知识分子就被打成了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右派?天要发动那场,天要有1957年,天要使许多人在中拿着枪炮互相进行疯狂地残杀,天要使许多知识青年在中上山下乡成为缺乏科学知识的一代,天要使许多无辜的生命,在中,一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就要受到反动的血统论的株连坑害。这些,不都是外因决定内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的有力证明,永远推翻不了的证明么!再从自然界上讲,是先有了宇宙的出现后,才有了我们人类的产生,人类的产生依赖于宇宙存在这个外部条件,从人的产生上,也证明了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决定着内因的产生和发展。”“谁拿毒药让你们喝下去死了,给你们致悼词的时候也要这样致,你们的在天之灵才会坚信你们的内外因学说是正确的:呜乎哀哉!由于死者的肠胃不是金属的,所以,他们被毒死了!他们应当对自己的死亡承担主要责任。”

看了以上论述,感觉其观点有失偏颇。这种观点在这里有两个问题没搞清:一是承认内因是根本原因,并不排斥外因的作用;二是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并不要求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把内因作为主要方面来考察,当做研究的重点。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因,即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原因,即一事物与他事物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同,因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构成了运动,引起了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其中联系有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间的,也有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从事物发展的原因上去分析,促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事物内部的联系,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矛盾着的双方既互相依赖又相互斗争,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力量此消彼长,从而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它不仅提供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而且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并非是什么“天要……”,中国社会当时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革命思想几乎普及到了每个人的头脑中,而因为历史原因,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中国人在当时的人口比例中又是绝对的少数,这使得个别人的错误被极端的放大,从而形成了一场灾难。肯定的说,的发生是中国社会自身内部存在的矛盾激化的结果。从个人来说,面对社会的外部环境影响,有人选择了疯狂,也有人选择了理智,更告诉我们没什么“天”要大家如何。

同时,在肯定内部矛盾、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也承认事物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即外部矛盾、外因也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必然会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周围其他事物的具体情况往往会影响到事物本身的变化发展。水有三态(气态、固态、液态)的变化,这是由于热运动引起的分子间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在量上的彼此消长所造成的。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超过100℃时,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呈气态;温度降至100℃以下,排斥力减小,吸引力增大,呈液态;温度降至0℃以下,吸引力处于绝对优势,呈固态。从这里,可以看出,即使物质内部具有某种可变性,但如果没有温度这个外部条件,就不能使这种转变成为现实。外在环境对人的选择肯定是存在影响的。比如刘少奇的小女儿当时被人广泛宣传说她说要与反动派父亲划清界限,但后来根据她自己的回忆,当时可能说过这样的话,但那是一个年幼的小孩一种无意识的表达,当时说这话,应该是一些人有意的引导,故意的宣传。就她懂事后的记忆,从来没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什么反革命,也谈不上划清什么界限。同样的条件会有不同的发展,一个人能否作出正确的选择与社会密切相关,但更起作用的是他自己。堕落都是自我堕落。人不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因为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选择,自己决定自己。同样事物发展也是内因作用的结果,事物自身矛盾激化,才会不断变革。

查看全文

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再认识探索论文

摘要:中国企业成功地“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关键的一步。本文在对新形势下“走出去”的涵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走出去”的必备条件和发展战略,最后提出了成功走出去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并论述了中国经济经过一段国际化发展以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再认识,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国际化;走出去;发展战略

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国内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于是,经济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对称性的问题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那就是,当中国降低壁垒、承担WTO有关义务以后,外国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会不断地进人中国市场,而中国的企业却不能很好地利用WTO的有关规则,成功地、不断地进入国际市场。这自然地会引起人们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再思考。第一、对“走出去”的界定问题。例如,在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过程中,什么样的国际商务活动可以被界定为“走出去”?是否任何到国外的经营活动都可以定义为“走出去”?第二、成功“走出去”应该具备的条件。在经济不很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容易把“走出去”与“去西部淘金”等同起来。为了克服由于盲目“走出去”而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应该做好充分准备。第三、“走出去”的战略问题。中国的经济形势在不断向前发展,具备“走出去”条件的企业越来越多,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应该注意对“走出去”战略进行研究和合理的选择。

一、“走出去”的涵义和企业应该具备的条件

“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专有名词,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被选出来的并赋予特定涵义的专有名词,其涵义是泛指国内企业到国外市场直接投资、开办企业、就地生产和销售产品的跨国商务活动。

1.“走出去”的由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