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控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23:01: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栽培控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栽培控制

甜椒疫病栽培控制论文

摘要:介绍了保护地甜椒抗疫病的为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并提出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以有效控制疫病发生。

关键词:保护地;甜椒疫病;发病规律;栽培控制

疫病是甜椒保护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发展很快,几天内可使成片或整个温室大棚植株枯死,损失惨重。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发现,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并且辣椒产量高、效益好。但在已发病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冶。

1为害症状

甜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尤以现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发病,茎、叶、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茎部受害,近地表茎基部和分枝交界处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环绕茎1圈,病部表皮腐烂,容易剥除,仅病部维管束变褐,病健分界明显,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极易落叶,直至光杆。叶上病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绿色水渍状,气候干燥时,病叶似茶叶。果实多从蒂部或果缝开始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迅速变褐软腐,有时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白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果干缩不易脱落。

2发病规律

查看全文

保护地甜椒栽培控制论文

论文关键词保护地;甜椒疫病;发病规律;栽培控制

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地甜椒抗疫病的为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并提出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以有效控制疫病发生。

疫病是甜椒保护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发展很快,几天内可使成片或整个温室大棚植株枯死,损失惨重。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发现,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并且辣椒产量高、效益好。但在已发病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冶。

1为害症状

甜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尤以现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发病,茎、叶、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茎部受害,近地表茎基部和分枝交界处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环绕茎1圈,病部表皮腐烂,容易剥除,仅病部维管束变褐,病健分界明显,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极易落叶,直至光杆。叶上病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绿色水渍状,气候干燥时,病叶似茶叶。果实多从蒂部或果缝开始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迅速变褐软腐,有时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白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果干缩不易脱落。

2发病规律

查看全文

保护地甜椒疫病栽培控制论文

论文关键词保护地;甜椒疫病;发病规律;栽培控制

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地甜椒抗疫病的为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并提出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以有效控制疫病发生。

疫病是甜椒保护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发展很快,几天内可使成片或整个温室大棚植株枯死,损失惨重。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发现,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并且辣椒产量高、效益好。但在已发病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冶。

1为害症状

甜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尤以现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发病,茎、叶、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茎部受害,近地表茎基部和分枝交界处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环绕茎1圈,病部表皮腐烂,容易剥除,仅病部维管束变褐,病健分界明显,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极易落叶,直至光杆。叶上病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绿色水渍状,气候干燥时,病叶似茶叶。果实多从蒂部或果缝开始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迅速变褐软腐,有时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白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果干缩不易脱落。

2发病规律

查看全文

保护地甜椒疫病栽培控制论文

摘要:介绍了保护地甜椒抗疫病的为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并提出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以有效控制疫病发生。

关键词:保护地;甜椒疫病;发病规律;栽培控制

疫病是甜椒保护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发展很快,几天内可使成片或整个温室大棚植株枯死,损失惨重。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发现,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并且辣椒产量高、效益好。但在已发病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冶。

1为害症状

甜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尤以现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发病,茎、叶、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茎部受害,近地表茎基部和分枝交界处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环绕茎1圈,病部表皮腐烂,容易剥除,仅病部维管束变褐,病健分界明显,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极易落叶,直至光杆。叶上病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绿色水渍状,气候干燥时,病叶似茶叶。果实多从蒂部或果缝开始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迅速变褐软腐,有时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白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果干缩不易脱落。

2发病规律

查看全文

豇豆质量安全控制及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豇豆是人们喜爱的重要蔬菜品种之一,需求量高,效益比较稳定,在我国种植规模较大,对蔬菜市场的供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豇豆的质量安全问题是近年来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豇豆的质量安全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农药造成的农药残留超标,还包括重金属超标及产后处理过程中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采用先进栽培技术,加强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使豇豆质量符合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已成为豇豆生产的重中之重。本文作者从豇豆的产地选择和环境保护、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后处理、生产废弃物的处理、生产档案等方面介绍了豇豆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及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豇豆;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栽培技术

1产地选择和环境保护

产地环境应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NY/T5010)的要求,基地周围无化工污染源,空气状况良好,远离公路干线,禁止向产地倾倒生活垃圾、污水和工业“三废”等。应选择地势高燥、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排灌方便、3~4年内未种植过豆类蔬菜的地块。施药防治病虫草害时要优先选用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水剂、水乳剂、微乳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和可溶性粒剂等环境友好型剂型,及时回收处理田间废农膜、农药空瓶、空袋、包装等,防止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施药后及时清洗所用器具,并将器具及所剩余药液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基地周边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有可能对生产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选用长势强、分枝性弱、熟性早、抗逆性强,优质、丰产,对光周期不敏感的品种。选择有光泽、无虫伤、无霉烂、饱满的种子。播种前晒种1~2d,以提高发芽势和发芽整齐度。

查看全文

透析葡萄设施栽培环境调控技术的应用推广

摘要:在葡萄设施栽培中,环境调控对葡萄设施栽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温度、湿度、光照、气体等方面阐述了葡萄设施栽培环境调控技术,以期为葡萄设施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葡萄;设施栽培;环境调控

葡萄设施栽培,是利用设施创造适宜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在不适季节或不利条件下的一种现代果树保护地栽培。葡萄是主要果树之一,以露地栽培为多。生产中存在易受气候影响、病害多、品质不高、采收期集中等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葡萄生产的发展。葡萄设施栽培可缓解上述问题,且可拓宽栽培葡萄品种的选择范围、提高葡萄品质、调节果实生育期,从而增加经济收益。因此,近年来葡萄设施栽培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在设施中,与葡萄生长相关的温度、湿度、光照、气体要进行人为控制。因此,控制的适宜与否,是设施栽培中的关键。

1温度调控

一是休眠期温度的调控。设施葡萄7.2℃以下需要经过1000~1200h才能通过自然休眠,翌年结果才有保障。因此,设施栽培葡萄必须先满足其低温需求后再进行生产。实际生产中常在11月中旬,白天加膜盖草帘,关闭通风口;夜间将草帘揭开,并打开通风口,使温室内温度在7.2℃以下、-10℃以上。这样既增加了低温量,又使葡萄植株不致遭受冻害。12月中旬用20%的石灰氮涂抹结果母枝的冬芽,迫使其解除休眠。二是开花后至浆果采收期温度的调控。萌芽至开花前,最低温度在5~6℃,最高温度在28℃。正常情况下白天应保持在20℃左右,夜间10~15℃。如果此期内温度过高,升温过快,花器官分化发育太快而发生畸形变态,花器官发育受阻,坐果能力降低。开花期前后,白天保持28℃左右,夜间16~18℃,最低不低于15℃。幼果期白天保持25~28℃,夜间18~20℃,最低不低于15℃,但也不要超过20℃。当外界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0℃时,即可除去薄膜覆盖,使之变为露地。着色成熟期,白天28~30℃,夜间16~18℃,或更低些,这样有利于浆果着色和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

2湿度调控

查看全文

野生齿瓣石斛引种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齿瓣石斛作为一类药用价值较高的植物品种,将野生齿瓣石斛进行引种驯化栽培,对于商业化种植活动的推广有着积极意义。文章基于齿瓣石斛生物学特性,对于引种栽培地处理、植物繁殖处理、栽培模式选择、生长过程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进行整理,其目的在于积累相应的引种驯化栽培经验,为规模化生产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引种驯化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生长质量;生物学特征;种植规模

齿瓣石斛为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广西和贵州等省及缅甸、越南、老挝和泰国等国。云南省年平均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平均海拔较高,适用于栽培野生齿瓣石斛的引种和驯化。通过整理云南地区成功引种驯化栽培野生齿瓣石斛的经验,对于进一步扩大齿瓣石斛种植规模,增加当地农户经济收入有着积极作用。

1齿瓣石斛生物学特性分析

齿瓣石斛为多年生附生草本,多悬垂附生于树上,也可生长于半阴半阳的岩石上。茎丛生,多节,呈圆柱形,细长,长短不一,最长的可以达到170cm,秋冬收获季节,除去叶鞘膜可见茎的表面多为紫色;叶互生,质地薄,长3~11cm,宽0.6~4.0cm,卵状披针形,叶鞘灰白色,膜质,抱茎,冬天落叶,叶鞘仍然附着在当年生的嫩茎上。总状花序侧生,具1~2朵花,萼片和花瓣白色,先端带紫色;萼片长约2.5cm,花瓣卵形,与萼片等长而较宽,先端尖,边缘具短流苏;唇瓣近圆形,基部具短爪,两侧具紫色条纹,边缘具流苏;唇瓣两侧各有一个黄色斑块,密布短毛。蒴果,长约3~5cm,具棱,种子呈粉末状。因此俗称紫皮石斛或紫皮兰。多生长于海拔600~2000m的森林里,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

2云南野生齿瓣石斛引种驯化栽培技术

查看全文

探究桃树结果期管理技术特点

摘要:介绍了大棚桃树果期管理技术,包括:温度、湿度与光照控制,肥水管理,疏花疏果,修剪,套袋等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棚桃树;果期;管理技术

桃以鲜食为主,不耐贮藏,季节性差价大;而且树体相对较小,结果早、产量高,是最具设施栽培价值的树种之一。大棚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相比具有光照弱、温度适宜、湿度大、水肥充足、土壤肥沃等环境特点,桃的设施栽培刚刚起步,对栽植密度、品种选择、整形修剪和土壤管理等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管理体系和技术规范。这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正在随着设施栽培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提高。栽培中往往造成桃树落果、色泽淡、果味淡、易裂果(尤其是早熟品种更为突出)等现象。为进一步提高大棚栽培桃树的果实品质,增加桃树大棚栽培的经济效益,现将大棚桃树的果期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一、温度、湿度与光照控制

幼果期是桃树对温度最敏感的时期,适宜温度是:前期白天20~22℃,夜间在5℃以上;后期白天为22~25℃,夜间10℃左右,其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为宜。硬核期的最高温度应控制在25℃左右,不要超过28℃,最低不要低于10℃,日平均温度以15℃左右为宜,棚内温度超过25℃,应立即打开通风孔和揭开底脚棚膜通风降温。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为宜。根据多年的设施栽培经验,要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目的,必须采用增光措施,使棚内光照强度增加,改善树体对光照的需求条件。除选用优质材料和采用透光率高的塑料薄膜外,还要采取下列措施:挂反光幕;树下铺反光膜;延长光照时间,缩短覆盖草苫时间;经常清扫棚膜;适当灌水,降低湿度。

二、肥水管理

查看全文

地区月季栽培与养护技术研究

摘要:西北地区月季的栽培与养护技术,应根据区域实际条件以及月季化的品种、生态特征、生长习性等合理进行技术方案制定,满足其生长所需条件,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使之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在这一过程中,肥料使用可以为其提供养分,强化其生长效果,且肥料在满足其正常需求下,使用越多,效果越强。所以,在肥料使用方面应做到适量、适时、适度。

关键词:西北地区;月季;栽培;养护

月季栽培和养护工作的开展对于月季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在具体操作时,应合理选择并有效实施,将其与生长环境结合在一起,强化实际效果[1]。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加强对月季生长状态的监督,对于其所处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成分等实时检测,基于检测结果进行生长环境改善。

1生态特征与习性

1.1生态特征

月季属于半常绿灌木,在科属方面被划分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被称为“花中皇后”,常见的有藤本月季、大花香水月季、丰花月季、微型月季、地被月季、树状月季等。在外表方面,具有与钩形状相似的表刺,小叶为3.0~5.0片,在形状方面表现为广卵至卵状批针模式,长度为2.5~6.0cm,先端部为尖状,边缘位置存在锯齿,两面无毛,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的光泽,在叶柄与叶轴位置,皮表面的尖刺散乱从生,并存在一些短腺毛[2]。植株高度为1.0~2.0m。在花朵方面,表现为簇生模式,直径为5.0cm,花朵颜色较多,包括深红、粉红或者为白色,具有微微的香味,果实为卵形至球形,长度为1.5~2.0cm[2]。

查看全文

小议保护地栽培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保护地栽培面积已跃居世界第一,但目前普遍采用的生产设施仍是相对简陋的,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及出口创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从总体上看,我国保护地栽培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十字路口,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对保护地栽培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力求为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地发展道路提供借鉴。

1.国内外保护地栽培的发展趋势

1.1国外保护地栽培发展趋势现在世界各国的保护地栽培发展很快,一些发达国家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正向着完全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二点:1.力求操作自动化保护地栽培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而目前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为此,发达国家发明了机器人来进行作业。另外发达国家也进行了种苗特性、优质种苗的选择方法、间苗方法等基础技术的研究。计算机的应用还为温室节能、施肥、经营管理提供了方便。例如园艺强国荷兰,以先进的鲜花生产著称于世,玻璃温室全部由计算机操作。2.环境因素控制自动化为满足植株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必须能够实现对环境的控制与调节。一般而言,对环境因素的控制常采用二种方法:①单因子控制。指对温度、湿度、光照和CO2等环境因素进行单个控制,其中主要是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很容易影响到内部的小环境,靠人工不可能实现动态调控。②多因素综合控制。指利用计算机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调控。具体作法为:将各种作物对环境因素的要求输入计算机,当某一环境因素发生改变时,其它环境因素便会在计算机的自动调控下作出相应的改变。

1.2我国保护地栽培发展趋势我国保护地栽培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主要是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在推动保护地栽培的发展,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保护地栽培得到了迅速发展。据资料显示,至1999年底,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保护地栽培面积已近100万hm2,居世界第一。但采用的生产设施仍然相对简陋,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及出口创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我国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保护地发展道路。

1.发展无公害蔬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原来的吃新鲜、吃特色,到后来的吃营养,再到现在的吃健康。现如今,人们在购买蔬菜时,更多的是关注无公害蔬菜、绿色产品。无公害化生产是指在生产、运输、销售、贮藏、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因此,无公害蔬菜在符合人们消费心理的同时,也确实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无公害蔬菜将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

2.保护地栽培将实行重点区域发展目前,我国的保护地栽培呈现遍地开花的局势,有些地区没有经过调查研究便盲目上马,结果导致连年亏损,即使盈利也是少之又少,起不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为此,我们必须进行适地适栽。纵观国外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凡是保护地栽培发展较快、发展较好的国家,都是实行适地适栽的国家,这样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保护地栽培的快速、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