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功能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19:49: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语用功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用功能

剖析身势语的语用功能

摘要:身势语是交际行为中的非言语成分,身势语在日常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身势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本文根据身势语的特性,探讨它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以便交际成功进行。

关键词:身势语;语用功能

1.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同时,还常借助于诸如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一系列非语言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用体态来传达一定信息的无声语言在语言学上称作身势语(gesturesandposes)。因此可以说,对话语含意的推导和理解不能仅仅只依赖于话语自身的言语特征,还应观察和透析说话人非语言的体态特征。因为说话人的意图有时不是通过言辞的表达,而是通过姿势、体位、面部表情的变化来传递的。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只有预先了解某些身势语在对方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含义,才能在交际的同时破译对方的身势语,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对方的意图,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沟通,使交际更简单、更成功,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2.身势语的语用功能

2.1身势语在交际中的合作原则

查看全文

商务信函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论文

摘要:商务英语信函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持商业联系、促进贸易合作与保持良好商务关系,其表达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或公司的经济效益。模糊限制语广泛应用于各种商务英语信函中,而模糊限制语对于商务英语的交际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根据分析了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指出合理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能使商务交际更准确、更灵活、更礼貌、更有效。

关键词:商务英语信函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商务英语信函逐渐成为人们在全球经济领域内国际贸易双方进行书面商务信息沟通的重要手段,通过它人们可以交流信息、联系业务、商谈贸易、磋商、处理问题、传递友谊等,其撰写成功与否对企业的业务很关键。目前模糊语言广泛应用于多种商务信函中,这些模糊语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使得商务信函更加严谨、准确、礼貌、得体,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从而实现和对方良好的沟通,以达到目的。因此,对于商务英语信函中的模糊语言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模糊限制语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模糊限制语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拉科夫(Lakoff)于1972年提出并开始研究的。拉科夫把模糊限制语解释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语言。由此可见,模糊限制语是指人们有时无法说得很精确,甚至有意说得“模糊”以达到某种语用目的的语言。模糊就是指语言的不确定性。“模糊”并非“稀里糊涂”,也绝非含混不清。语言是交际艺术的重要手段。艺术上的模糊,是委婉含蓄的体现。模糊限制语在商贸谈判、政治外交、法律用语、新闻广告等方面广泛应用,具有很强的语言应用价值。

查看全文

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研究论文

摘要:从语用学角度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对比,揭示出英汉委婉语在语用功能方面的相似性,都具有避讳、雅化、礼貌、掩饰及淡化和夸张功能。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相似性

委婉语是用曲折、含蓄的方式表达思想的语言在英、汉语中,委婉语的使用极为广泛,是进行语用研究的很好语料。英、汉委婉语作为一种文化限定词,虽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但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

委婉语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交谈中凡是涉及到说出来有可能令人感到难堪、不悦甚至反感的言语,人们通常都采取曲折、委婉、含蓄的说法来表达,让交谈双方能从心理上淡化甚至消除某些不愉快,从而达到容易接受的目的。从委婉语的语用功能来讲,英汉委婉语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避讳功能、雅化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及淡化和夸张功能上。一、英汉委婉语避讳功能的相似性委婉语的产生源于语言禁忌(LanguageTaboo),语言禁忌源于人类最初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困惑和误解。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日月交替风雨雷电、火山地震以及人和物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理解,故幻想创造了神,认为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的根源。因此,神灵不可亵渎,与神灵有关的东西都应被尊为灵物,被列为禁忌,不可冒犯。英语中,God(上帝)、Satan(魔王撒旦)等均有婉称,汉语中有国讳、圣讳、官讳或家讳。疾病与死亡为人之大忌,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十分忌讳疾病与死亡,所以在交际时都尽量回避这些字眼,以婉言称之。

(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

人们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如:passaway(逝世),benomore(不在了),depart(去世),begone(走了),jointhemajority(会见老祖宗去了),gotowest(归西了),gotoglory(升天了),gotomeetonemaker(见上帝),tobeatpeace(平静了),thefinaldeparture(最后离去),finalsleep(最后一觉),togotooneSlonghome(回到永久之家),tohavefoundrest(得到安息),inheaven(在天堂),withGod(和上帝在一起)等。与之相对,汉语中有:“去世了”“仙逝了”,“到极乐世界去了”,“逝世”,“谢世”“过世”,“下世”,“不在了”,“走了”,“过去了”,“离开了我们”,“毙命”,“归天”,“长眠”,“与世长辞”对特殊人物还有专门的术语,如:和尚死了叫“圆寂”,皇帝死了叫“驾崩”,诸侯死了用“功甍”,妻子死了叫“断弦”,为了守节而死叫“玉碎”,执行公务而死叫“殉职”,为正义而死叫“牺牲”等。“死亡的委婉说法还有:

查看全文

英语形式重复的语用功能诠释

论文关键词:英语;形式重复;语用功能;模式

论文摘要:人们一般都把重复当作一个整体来谈论。本文反其道而行之,借用奥斯汀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突出重复各项的语用功能,提出了四个模式,拓宽了重复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路子。

英语中的形式重复(FormalRepetition)是与优雅重复(ElegantVariation)相对应的一种重复形式,它是英语中的一个非常普遥的语言现象,充斥于各种文体的语言材料之中。从表面上来看,这种语言现象非常简单,不过是些相同的字、词、句不止一次地出现在语言材料中而已,可它所表达的意义非常丰富,很难理清说透,不是孤立的个别语义分析所能概括的。在语法书中,人们常常对形式重复的意义进行单独的描述,指出他们在什么场合下表示“强调”、“表达不断增加的程度”、“表达一个过程的延续或重复”、“并列的强化作用”、“增强连接”等。这样处理,虽然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一些形式重复的意义和用法,但缺乏横向联系和整体感,人们不知道这些意义是怎样得出来的:在目前国内的英语修辞的论著、论文中,人们对形式重复的研究,相对来说形式和位置分类谈得多,意义和功能方面的探讨还比较少,本文拟按照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意义分析的基础上,将形式重复中的各项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并简化成一些功能模式,直观地展现出他们的意义变化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为系统处理其微妙的意义提供方法指导。当然,对奥斯汀的语用分类,人们有不同的意见,他的学生塞尔曾进行过重要的修正补充;也有人觉得言外行为的译文不妥,容易引起误解;但我们认为,在剖析重复这一语言现象时,奥斯汀的总体分类还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一、形式重复中的各项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

英语中的形式重复,指的是相同的字、词、句在较小的语篇范围内反复出现。这种重复可能是一个词(或词组、句子等)连续出现两、三次;也可能是处在句首的词在句末又出现。不管这些相同的词在什么位置出现,它第二次出现时的意义和作用一定不同于第一次,因为按照会话合作规则,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另外的窝意和功能,某一词项的再次出现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在讨论重复的功能时,过去我们都是统而言之,把他们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这样处理现在看来确实过于笼统,它不能反映出这一语言现象的内在语义和功能变化,不利于我们把握该语言现象蕴涵的共变领域和意指关系,所以我们有必要把重复现象中的各项分开来分析处理。让我们来分析一段例文:

Tiger,tiger,burningbright

查看全文

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重点论述话语标记语“总之”的语义关系和语用功能。根据“总之”在句中的位置和关系,我们将其划分为七种语义关系,即推论关系、强化关系、目的关系、解说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和假设关系。并且归纳出其四种语用功能:推导性标记语、强调性标记语、总结性标记语、让步性标记语和话题标记语。

[关键词]总之;语义关系;语用功能

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话语标记语”。如英语中的well、Youknow、Imean、inotherwords[1]等和汉语中的“好”、“总之”、“我觉得”、“也就是说”等。对于这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语言学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2]。就命名来说,最近使用较频繁的话语标记语、话语联系语、提示语和语用标记语,究竟是统称为话语标记语好,还是统称为语用标记语更为贴切?众多学者对此展开了讨论。Schiffrin在语篇分析的框架内认为,话语标记语使话语或语篇更加连贯,将话语单元在各个层面上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展现出来,给话语理解提供指引[3]。Blakemore提出话语联系语连接的是语境假设;它们的作用是对话语理解进行语用制约,明示语境假设,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时可能付出的努力[3]。Fraser将话语标记语置于语用标记语之下,明确指出,只有那些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的词语才能叫话语标记语。使用话语标记语是为了让听话人准确识别语义关系[3]。冯光武指出,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展现对话语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判断,语用标记语展现说话人对话语命题的主观评价。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不能混用[3]。

本文赞同冯的观点,即,话语标记语的作用是点明或突出同一语篇中两个话语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语用标记语则关注的是发话人的说话方式、对前述话段信息的主观评价及语境关联对受话人认知推理的影响。话语标记语是语用标记语的一种。并以此为研究基点,对现代汉语话语标记语“总之”从语义、语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一、“总之”凸显的语义关系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总之”用来表示下文是概括性的话。“总之”可以作为话语标记语,用来连接多种语义关系,原因是:一、“总之”虽然仍保留一定的语义,但语义已较虚,衔接作用大于信息意义,体现了语用语法化特征。二、在现代汉语中,“总之”具有一定的总结、提示之义,可以用来复指上文,引起下文,这增强了其一定的承接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指代关系中,编码使用得越多,听话人所需要的推理就越少。“总之”作为话语标记语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这样的提示作用可以减少“听话人”解码的时间。因此,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总之”的作用在于加强话语的延续性,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可以付出更小的努力来理解话语。

查看全文

身势语的语用功能论文

摘要:身势语是交际行为中的非言语成分,身势语在日常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身势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本文根据身势语的特性,探讨它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以便交际成功进行。

关键词:身势语;语用功能

Abstract:Bodylanguageiselementsofnon-verballanguageincommunicationalbehavior.Itplaysanimportantroleindailycommunication.Likeourverballanguage,bodylanguageisalsoapartofourculture.Butnotallbodylanguagemeansthesamethingindifferentcultures.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bodylanguage,thispapertriestotalkaboutitspragmaticfunctioninthedailycommunicationwiththepurposeofthesuccessfulcommunication.

KeyWords:bodylanguage;pragmaticfunction

1.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同时,还常借助于诸如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一系列非语言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用体态来传达一定信息的无声语言在语言学上称作身势语(gesturesandposes)。因此可以说,对话语含意的推导和理解不能仅仅只依赖于话语自身的言语特征,还应观察和透析说话人非语言的体态特征。因为说话人的意图有时不是通过言辞的表达,而是通过姿势、体位、面部表情的变化来传递的。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只有预先了解某些身势语在对方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含义,才能在交际的同时破译对方的身势语,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对方的意图,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沟通,使交际更简单、更成功,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查看全文

废话语用功能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语言的本质是正确地利用冗余的信息。不会说“废话”其实是不会说话。“简洁精练,言简意丰”不是最高明的智慧语言。应该摆脱用书面语规范口头语言的藩篱。当今广播电视媒介的语言应用更需要适度的冗余,它是修辞手段,更是有效传播的保证。“废话”的意义在于“没有什么意义”之外的“意义”。适度地淡化话语主流意义负载的所谓“废话”,可以成为节目的内容或资源,也可以是节目创作的“同构策略”。冗余和“废话”有不同的语用层次,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关键词】废话;语用功能;冗余;信息

广播电视媒介语言中的所谓“废话”,通常是指话语表述中的冗余成分,有时泛指缺乏主流政治文化价值或离开话题主旨的言语。因为它们是“毫无意义”的,故称之“废话”。探讨“废话的功能”并不是提倡多说废话,而是觉得权威的媒介语言理论有时过分强调说话“简洁精练、言简意丰”有所不妥。去年在研究会听讲学,论者将这个观点推向极致,要求主持人们说话时要做到“不多一字、也不少一字”,并告戒大家要杜绝一切“没有什么意义的废话”。

但是,什么是“没有什么意义”?这里“废话”被设定了一个很模糊的“意义”评判标准,也就赋予人们武断的语用评价的便利。其实,这并不公平。因为那可能是脱离具体语境的、静态、平面化的语用评价,如果放在特定的话语情境中整体地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没有什么意义的废话”可能是一种修辞手段,可能属于很适当的“有效冗余”,是具有某种交际功能的语用策略。

不妨说几个有趣的例子。

美国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电视谈话节目,叫“CosbyShow”,节目主持人Cosby在电视上口若悬河地说,说得妙趣横生,但见这位主持人的语言根本谈不上“简洁精练、言简意丰”,而且会话附加语特别多。“会话附加语”是一种附着于意义表述之外的很嗦的话语,是随口说出的不表达具体实在意义的口头语,通常被斥之为“语言的杂质”,甚至被看作“口头禅”。加利福尼亚一家报纸刊登文章说,Cosby在一个半小时的节目里共计使用了178个会话附加语,但是,据说正是这些“可有可无”而又“毫无意义”的附加语,使他的话听起来“更加生动风趣”;原本是说家庭问题的一组对话,据说在Cosby的口里因为裹挟着许多的附加语,而显得“情深意厚、趣味无穷”了。

查看全文

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相似性论文

摘要:从语用学角度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对比,揭示出英汉委婉语在语用功能方面的相似性,都具有避讳、雅化、礼貌、掩饰及淡化和夸张功能。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相似性

委婉语是用曲折、含蓄的方式表达思想的语言在英、汉语中,委婉语的使用极为广泛,是进行语用研究的很好语料。英、汉委婉语作为一种文化限定词,虽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但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

委婉语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交谈中凡是涉及到说出来有可能令人感到难堪、不悦甚至反感的言语,人们通常都采取曲折、委婉、含蓄的说法来表达,让交谈双方能从心理上淡化甚至消除某些不愉快,从而达到容易接受的目的。从委婉语的语用功能来讲,英汉委婉语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避讳功能、雅化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及淡化和夸张功能上。一、英汉委婉语避讳功能的相似性委婉语的产生源于语言禁忌(LanguageTaboo),语言禁忌源于人类最初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困惑和误解。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日月交替风雨雷电、火山地震以及人和物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理解,故幻想创造了神,认为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的根源。因此,神灵不可亵渎,与神灵有关的东西都应被尊为灵物,被列为禁忌,不可冒犯。英语中,God(上帝)、Satan(魔王撒旦)等均有婉称,汉语中有国讳、圣讳、官讳或家讳。疾病与死亡为人之大忌,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十分忌讳疾病与死亡,所以在交际时都尽量回避这些字眼,以婉言称之。

(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

人们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如:passaway(逝世),benomore(不在了),depart(去世),begone(走了),jointhemajority(会见老祖宗去了),gotowest(归西了),gotoglory(升天了),gotomeetonemaker(见上帝),tobeatpeace(平静了),thefinaldeparture(最后离去),finalsleep(最后一觉),togotooneSlonghome(回到永久之家),tohavefoundrest(得到安息),inheaven(在天堂),withGod(和上帝在一起)等。与之相对,汉语中有:“去世了”“仙逝了”,“到极乐世界去了”,“逝世”,“谢世”“过世”,“下世”,“不在了”,“走了”,“过去了”,“离开了我们”,“毙命”,“归天”,“长眠”,“与世长辞”对特殊人物还有专门的术语,如:和尚死了叫“圆寂”,皇帝死了叫“驾崩”,诸侯死了用“功甍”,妻子死了叫“断弦”,为了守节而死叫“玉碎”,执行公务而死叫“殉职”,为正义而死叫“牺牲”等。“死亡的委婉说法还有:

查看全文

文学语言探索

语言与文学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两门学科,在人们的认识中往往把语言与文学联系在一起。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就有人论断:“倘若一位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诗学功能充耳不闻,或者一位文学研究者对语言学问题漠不关心,对语言学方法不精通,那么他们显然都落后于时代”。从理论上来说,文学与语言学是互补的关系,两者之间缺一不可,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的构建来实现的,没有语言的表达和抒发,文学作品就不会存在。随着语言理论的发展,文学的研究与分析已被重新定义,文学语用的理论逐步形成。本文从文学语理论框架建构的必要性出发,论述了文学语理论体系的构建原则,并详尽的分析了文学语和应用文语言语用功能的差异。

1文学语理论框架建构的必要性

随着语用理论的研究的逐步深入,理论的真理性和研究的科学化已初步形成框架,从外国理论的引荐和评述到自主的探索,我国的文学语用研究已经能够取众家之所常,做到总体研究方向的一致。学术界在研究文学语用框架的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有时对“文学语用研究是什么”和“什么是文学语用理论”的概念有所混淆,这就影响到了文学语用研究的“合法性”,给文学语用研究制造了许多障碍。结合现实情况,文学语用理论研究的范围还较小,从事研究的学者也相对较少,造成理论模式的建构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进行研究,这影响到了文学语用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在研究过程中文学语用理论的研究人员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引发这类因素主要是以理论设想不健全、受限于具体文体的分析、借用理论的基础不可靠、超出自身研究范围而不知等,所以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理清文学语用理论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对自身的性质和特征进行探寻,同时强化文学与文学语用活动解释的有效性,做到文学理论与语用理论相结合并形成良性发展的规律。

2文学语理论体系的构建原则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总结单独学科构建前的两个重要问题,第一是“这个对象是否存在”,第二是“这个对象究竟是什么”,结合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我们也要研究什么是文学语理论?其基础特性有那些?整体框架有何特点?理论范畴有多大?理论主体具有那些素养?理论形态和演化有无规律可寻?文学语用理论的话语结构和表达形式与其他话语的区别是什么?其研究价值何在?总之,我们需要把文学语用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范畴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和论证。现今,我们对文学语用理论的基础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和分歧,首先是文学语用理论概念所包含的范围较为模糊,造成研究范围的无限扩大,人人从事研究,方向各不相同,研究结果必然也不一致。其次,文学语用研究没有条理和具体的定义,形成理论根据薄弱,论证无据可查。综合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要做好文学语用的体系的构建应包含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文学语用应适用于当代文学的概念范畴,其理论依据必须结合实际,在研究过程中要与语用模式、语言学理论、文学特征相比较,对出现改变和问题进行论证;第二,文学语用中存在一定的“观念”,这类存在的方式包含文学与语用学,也包含两者的结合和重组,需要理论研究者结合语言学、心理学、语言哲学、美学、当代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帮助,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总体结构,以帮助理论研究;第三,文学语用范畴研究从意义上讲是比较宽泛的,其应用涉及的范围和学科较多,但主要还是以文学现象和文学语言活动为主体,研究中不能脱离文学理论和语言学理论,如果脱离其研究必将失去意义;第四,在研究文学文本的语用分析过程中,其文本研究形成的方式较多,在表达过程中意义各不相同,方法和立场也是有所区别的,所在研究过程中要考虑全面;第五,文学语用研究产生的根源在于语言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文学语言发生变化,所以研究的语言理论也随之发生转变,而这种变化对文本语言自身和研究方法也产生的一定的影响,甚至改变了以往的文学本质认识和文学理论,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3文学语和应用文语言语用功能的差异

查看全文

英语教师论文:当代英语教师多模态话语解析

本文作者:江加宏余义兵工作单位:安庆师范学院

多模态话语的信息突显功能话语是一个过程,是说话者在某个特定语境中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实现自己意图所使用的某个语言单位,其可为一个单词,或一个短语,也可是一串句子[14]。与传统句法学对句子论述不同的是,这里的话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生成,随语境的消失而消逝,是动态的物质事件[15]。在实际话语交际中,脱离非语言媒体(包括说话时的声音、身体动作等)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是很难实现有效的交际目的;同样,非语言媒体也只有在一定的话语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意义。因为,语境因素和多模态话语的意义解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6]。构式语法理论[17]认为,话语接受者/听话者首先进行的语言处理是一种纯语言分析,即获取话语的意义或字面意义,然后根据情景信息去调节自己的理解,进而进行一定的语用加工处理。而话语又具有言内信息和情景信息,且二者共同构成认知的背景;根据情景信息,听话者可将话语的语用信息(言外信息)图形化,被图形化的语用信息成为交际的焦点,是交际的重点信息。由此可见,现实语言交际中的背景是由话语的言内信息与情景信息体现,而现实语言交际中的图形则是由语用信息体现,且在很大程度上图形信息是由非语言媒体传递的,即非语言媒体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充当媒介的作用。实际上,图形-背景的体验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如Ungerer[11]157著名的“脸-花瓶”试验,究竟是以“脸”为背景来突显图形“花瓶”,还是以“花瓶”为背景以突显图形“脸”,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具体情况,因为图形与背景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如在课堂话语交际过程中,教师一般在向学生讲解比较难理解的概念时,通常借助于物体、动作、手势等非语言媒体,像轻叩黑板,PPT展示中字体的不同颜色、字号、声音等。教师在PPT上显示句子“Peterwaskilledinatrafficaccident”,同时可读出句子,在PPT画面上配以车祸的照片、或播放一段发生车祸的录像,配上车祸发生时的声音等。通过获取的听觉或视觉模态,学生常常很容易从这些非言语模态话语中提取相关信息。因为在课堂交际语境中,讲台空间成为该交际语境的子框架,该框架内的图形即为教师,屏幕/黑板则是背景,教师常为使学生掌握主要板书信息或关键信息,采用不同的非言语媒体如用手轻轻叩击黑板等形式突显关键信息,这样,主要/关键信息就由原来的背景位置被前景化,转化为图形,可见,此时的话语信息被图形化是由非语言媒体实现的,显然,图形-背景的动态变化充分体现了不同模态话语的认知功能。多模态话语的交际组篇功能在课堂教学话语交际中,话语结构通常以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呈现:1)IRF结构: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即引发-反应-反馈;2)IRFR结构: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response,即引发-反应-反馈-反应(模仿或重复)[18]。在以上两种话语构型中,交际者常会交换话轮,目的是让话语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并成为具有一定意义的话语语篇,为此,交际者往往会以一些非语言媒体的方式启始或引发交际话轮,从而有效地传递话语信息,完成交际,实现相应的交际目的。可见,非语言模态的话语对话轮的启始具有显著影响。在课堂交际环境中,教师常以一些非言语媒介如发出如Uh,Uhm,Well,Oh,Yeah等声音,或伴随的肢体媒体如手势、微笑、点头等常见的副言语/身势语,对话语信息给予反馈或引发可能的后续话轮。受话者/学生则在认知上从这些非语言媒体中提取教师的鼓励、欣赏、赞同等认知语用信息,因为这些非言语模态的话语增加了学生继续下一话轮的勇气和信心,使课堂教学交际持续,教师的教学意图也可实现。如下一典型课堂交际实例:T:Uhm,howtorespondtoothers’gratitude?(引发)S1:Nevermind.(反应1)T:Yeah,uh,nevermind.(反馈1)S2:Itismypleasure.(反应2)T:Yeah,anythingelse?Uhm?(反馈2)S3:Itdoesn’tmatter.(反应3)T:Uh,right.Nevermind.Itismypleasure.Itdoesn’tmatter.(反馈3)认知语言学把图形-背景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或认知模型,图形是所要描述的对象,认知上较突显;背景是环境,认知上不突显[19],图形/背景的分离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原则。如上文所述,图形在语言中的现实化体现为话语的语用信息/言外信息,背景在语言中的现实化体现的是话语的言语行为/言内信息和情景信息,而语用信息才是说话者的真实意图。非言语模态的话语成为沟通二者的桥梁,即非言语模态的话语将背景中蕴涵的话语语用信息分离出来,构成现实语境中的图形,交际者可依此感知分化相关的语用信息,这样交际话轮会顺利延继,预期的交际目的也会很好地实现。显而易见,非言语模态的话语在话语语篇中起着组篇的作用。由此可知,非言语模态的话语能使交际双方完成对话语信息的认知,使话语过程得到延续,并最终使交际双方完成话语交际。与此同时,非言语模态的话语还可以对话语的交际过程进行调整,对交际题材和交际形式进行优化,以实现最佳的话语交际效果。多模态话语的认知语用功能单一模态的话语行为的显著特征就是其能够指示一定的意义,且其还可依据不同的交际语境传递不同的话语语用含义,非言语模态的话语行为在实际交际中同样具有相应的认知语用功能。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包含一个语段或话语的整个非语言背景[20]。而与一个语言单位有密切关系的上下文或语言背景就称为语言语境。因此,非语言模态的话语总是与一定的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非语言模态的话语突显和强化了话语交际中的言语行为的语用信息,前景化原本蕴涵的语用信息,使之成为交际语境中的图形。如一些学生因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常借各种理由如“太忙”等予以辩解,此时教师可能会以含责备或讽刺的声音调式说:“Ireallyknowyouareverybusy!”从教师的声音调式这一媒介,学生不难从听觉模态上辨别出教师的“口是心非”,这时的非语言模态的话语虽与实际言语行为相矛盾,但学生的认知能力足以从教师的这一话轮中将话语中所隐含的批评和责备等信息提取出来。因为交际过程中,说话者/教师与听话者/学生共享课堂这一语用环境,学生能有效地分离图形信息与背景信息,这样的信息处理实为一个动态的认知语用过程[20]。根据已有的“未完成作业”这一背景信息,学生很容易对教师的“言非所是”进行解读,教师的“言非所是”就是突显的图形信息。此外,非言语模态的话语本身同样具有指向某种话语意义的功能。在课堂语境中,教师常借时空非言语媒介,表达多模态话语信息。通常情况下,教师很多时候都是在讲台上授课,同座位上的学生有着一定的距离,这样的距离可称之为体距。显然,体距语这一非言语模态的话语在课堂交际中具有一定的认知语用功能。一方面,其显示的是教师此时的威信和地位,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威严是教学的必须,另一方面,其表明了师生间应具有的界线,因为课堂交际中师生间的界线有助于教师控制课堂纪律。但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却不时走下讲台,来到学生身边,学生从视觉模态上感受到与教师距离的缩短。师生间距离的动态变化实际上体现了在课堂交际语境,交际双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即交际中的图形和背景的发生了动态变化。教师走下讲台使其在空间上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这就使教师由课堂交际语境的图形位置移到该语境的背景位置,学生则由原先的交际背景变成交际中的图形。因为师生间的空间距离缩小,他们之间原有的心理距离也因此缩小,所以课堂气氛也会由此改变,自然活跃起来,这时体距语这一非言语模态话语又指向其他的认知语用信息,如老师和学生之间存系的某种人际关系。毋庸置疑,非言语模态的话语在课堂交际语用语境中具有很多认知语用功能,如调整、替代和补充等,这些认知功能会有助于交际另一方/学生有效提取课堂交际中所隐含的交际信息。非言语模态话语的这些认知语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和优化话语的交际效果,使交际双方更有效地传递或提取话语信息[20]。

多模态已成为人类言语交际的普遍特征[21]。各种不同的非语言媒体为话语交流提供了大量的可选择方式,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模态来实现话语的意义。本文对教师课堂交际中的多模态话语功能从认知维度进行了探讨,旨在识解多模态话语的语用和认知功能,使交际者尤其是课堂交际主体之一的教师充分意识到多模态话语对于交际效果所产生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由分析可知,多模态话语为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交际中提供了话语意义建构的多通道表达方式,多模态话语的恰当运用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