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19:13: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语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透析色彩造型的语意

摘要:色彩与造型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重要作用。如何思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将形状比作“富有气魄的男性”而把色彩比作“富有诱惑力的女性”。而查理·勃朗克也说过:“形状和色彩的事对于创造绘画是必需的,正如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对于繁殖人类是必需的一样。”艺术家只有从积极的角度去认识形、色结合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充分发挥造型、色彩的配合作用,才能创造理想的艺术形象。色彩传达感情最为直接,色彩的表情与人们的心情息息相关。无论是兴奋还是忧郁、欢快还是平静、轻松还是沉重,都能从色彩中寻出“知音”。因此,色彩所具有的风采和情趣常使人们心悦神往。

关键词:色彩造型环境艺术

一、色彩在建筑外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特性

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同其它一切物体的色彩设计一样,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与文化性等许多共同性质,同时也具有一些特殊的应用特性,其中最主要的有如下三个:

1、识别性:色彩常常被人们用来表现个性、特点、身份、地位与领域,这是由色彩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所以就色彩的识别性而言,色彩的作用有些类似于记号与标志,其目的在于视觉传达。一个成功的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作品,能够很好地突出建筑的功能、个性与特色,并能成功地让人们识别、发现。例如举世闻名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那洁白的建筑外部环境色彩与优美、独特的建筑造型,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就酷似一组乘风破浪的帆影,给予人们一种分外夺目的视觉冲击力与悦目的识别效果,以使人们能够一见到这个特异的白色造型物体,即可想到悉尼乃至于澳大利亚。

2、象征性:色彩具有象征的作用,特别是建筑的外部环境色彩,常常用来象征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例如北京故宫中金碧辉煌的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处理,可以说在世界建筑的外部环境色彩设计上达到了极至,红色的宫墙、汉白玉色的石台基与精致富丽的建筑彩画色彩,特别是建筑黄色的琉璃屋顶,更是使得故宫建筑外部环境色彩的运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筑外部色彩还可用来表示方向,青色象征东方,赤色象征南方,黄色象征中央,白色象征西方,黑色象征北方;而且它还能用来表示等级差别,正色象征尊贵,间色象征卑贱,在使用上是经纬分明、不可逾越的。

查看全文

玫瑰情话 朵数的不同语意

送花、收花,其实是一件风雅、又动人的事。只是利用花儿来表达你的心,那不是更凭添您俩情投意合的默契吗??俗话说:数大才是美,虽然一点都不错,不过一年难得送她一大把花,倒不如细水长流,随时送她一束馨香。保证她会打从心底对您献上体贴与温顺。

送花该送几朵呢??答案一定是愈多愈好!!当然,1001朵玫瑰可以表示您的热情与衷心,不过好花一朵也不嫌少。

1朵你是我的唯一

2朵你浓我浓

3朵我爱你

4朵誓言;承诺

查看全文

产品语意现代设计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产品语意学的发生、发展的论述,对优秀工业设计作品的展示,提出现代工业设计应以人机工程学和美学为基础,设计出有助于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欢乐的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产品。【关键词】:产品语意学、符号、象征、功能

设计是时代的艺术。当代社会,工业发展已经进入到高科技阶段,手工业、工业、高科技工业已融为一体,可持续发展、关注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被空前关注,信息化已迅速被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设计处于一个重新构造语言的时代。无可置疑,设计精良的物品是今天视觉文化的中心,然而充斥在人们生活中的产品总不是那么令人满意,许多产品令使用者感到困惑,可能看上去让人难以理解它到底是一件什么产品,或者不明了如何使用它,电子器材“黑箱化”现象的泛滥,对设计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芬兰著名工业设计师汉诺·科赫伦(Hannukahonen)说:“我对那些‘过分的设计’、反自然形态的设计感到厌倦,它们使产品更加复杂而难以使用,在我看来,理想的产品应有助于日常的生活并尽可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如何运用设计符号创造出符合现代人类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是当代工业设计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产品语意学的本质正是在于通过产品外在视觉形态的设计揭示或暗示产品的内部结构,使产品功能明确化,使人机界面单纯、易于理解,从而解除使用者对于产品操作上的理解困惑,以更加明确的视觉形象和更具有象征意义的形态设计,传达给使用者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

所谓语意(Semantic)顾名思义,即语言的含义、意义;语意学(Semantics)即探索、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产品语意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借用语言学的一个名词,它产生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符号学理论,但它的产生,却具有社会、历史、哲学的背景,工业设计史上关于产品语意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一战之后,全世界物质匮乏,现代主义提倡的功能主义顺应历史条件,满足并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当时产品设计考虑的重点是“物理机能”,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是工业设计的理论支点,在1920—1950年间,功能主义设计是人类设计史上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时代的来临,社会财富的增加,使得人们对产品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六十年代的过度开采开发造成了地球环境的危机,生态设计被提出并在设计的各个层面予以实践。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注重环境机能,注重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强调“沟通、对话”,设计界也引进了各种新学科: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行为学、语言学、信息理论等,同时,电子产品的出现使得造型与机能失去了必然的密切的联系,导致单一的“黑箱”现象的泛滥,商品同质化的出现呼唤更迎合使用者内心的产品,现代主义对于“功能”的过分强调和对于“形式”过分的漠视导致工业产品的粗糙、冷漠、僵硬,有人形容那是一个“大量生产、大量购买、大量消费、还大规模的毒害数不清的环境”的时代,后现代主义在此时出现,它重主体精神、重文脉、重符号语意,对产品语意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83年克里彭多夫(KlausKrippendorf)和郎诺何(R.Butter)夫妇正式提出“产品语意学”(Productsemantics)的概念,并定义为“产品语意学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态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并将此运用于设计中”;1984年克里彭多夫对产品语意学下了进一步的定义,他认为产品语意学是对旧有事物的新觉醒,产品不仅要具备物理机能,还应该能够向使用者揭示或暗示出如何操作使用,同时产品应该具有象征意义,能够构成人们生活当中的象征环境。

产品语意理论的基本构架来自于语言符号系统。符号学理论提倡用符号的观点来研究一切学科和现象。符号学之父索绪尔(Saussure)说“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他认为每种符号都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是能指(又叫意符,Signifier)指物体呈现出的符号形式;二是所指(又叫意涵、符指Signified)指物体潜藏在符号背后的意义,即思想观念、文化内涵、象征意义。

查看全文

现代产品语意学设计管理论文

设计是时代的艺术。当代社会,工业发展已经进入到高科技阶段,手工业、工业、高科技工业已融为一体,可持续发展、关注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被空前关注,信息化已迅速被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设计处于一个重新构造语言的时代。无可置疑,设计精良的物品是今天视觉文化的中心,然而充斥在人们生活中的产品总不是那么令人满意,许多产品令使用者感到困惑,可能看上去让人难以理解它到底是一件什么产品,或者不明了如何使用它,电子器材“黑箱化”现象的泛滥,对设计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芬兰著名工业设计师汉诺·科赫(Hannukahonen)说:“我对那些‘过分的设计’、反自然形态的设计感到厌倦,它们使产品更加复杂而难以使用,在我看来,理想的产品应有助于日常的生活并尽可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如何运用设计符号创造出符合现代人类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是当代工业设计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产品语意学的本质正是在于通过产品外在视觉形态的设计揭示或暗示产品的内部结构,使产品功能明确化,使人机界面单纯、易于理解,从而解除使用者对于产品操作上的理解困惑,以更加明确的视觉形象和更具有象征意义的形态设计,传达给使用者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

所谓语意(Semantic)顾名思义,即语言的含义、意义;语意学(Semantics)即探索、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产品语意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借用语言学的一个名词,它产生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符号学理论,但它的产生,却具有社会、历史、哲学的背景,工业设计史上关于产品语意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一战之后,全世界物质匮乏,现代主义提倡的功能主义顺应历史条件,满足并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当时产品设计考虑的重点是“物理机能”,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是工业设计的理论支点,在1920—1950年间,功能主义设计是人类设计史上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时代的来临,社会财富的增加,使得人们对产品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六十年代的过度开采开发造成了地球环境的危机,生态设计被提出并在设计的各个层面予以实践。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注重环境机能,注重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强调“沟通、对话”,设计界也引进了各种新学科: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行为学、语言学、信息理论等,同时,电子产品的出现使得造型与机能失去了必然的密切的联系,导致单一的“黑箱”现象的泛滥,商品同质化的出现呼唤更迎合使用者内心的产品,现代主义对于“功能”的过分强调和对于“形式”过分的漠视导致工业产品的粗糙、冷漠、僵硬,有人形容那是一个“大量生产、大量购买、大量消费、还大规模的毒害数不清的环境”的时代,后现代主义在此时出现,它重主体精神、重文脉、重符号语意,对产品语意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83年克里彭多夫(KlausKrippendorf)和郎诺何(R.Butter)夫妇正式提出“产品语意学”(Productsemantics)的概念,并定义为“产品语意学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态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并将此运用于设计中”;1984年克里彭多夫对产品语意学下了进一步的定义,他认为产品语意学是对旧有事物的新觉醒,产品不仅要具备物理机能,还应该能够向使用者揭示或暗示出如何操作使用,同时产品应该具有象征意义,能够构成人们生活当中的象征环境。

产品语意理论的基本构架来自于语言符号系统。符号学理论提倡用符号的观点来研究一切学科和现象。符号学之父索绪尔(Saussure)说“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他认为每种符号都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是能指(又叫意符,Signifier)指物体呈现出的符号形式;二是所指(又叫意涵、符指Signified)指物体潜藏在符号背后的意义,即思想观念、文化内涵、象征意义。

克里彭多夫关于产品语意的概念正是基于索绪尔的符号观念,他将使用者对产品的理解划分为四个阶段。A、产品辨明阶段:使用者通过相应的视觉线索来区分产品类型;B、自我验证阶段:使用者实际操作物品(或其控制器)然后观察这些运行不同程度的成败反馈;C、发现新形式阶段:使用者在使用中熟悉其工作原理,或许还能发现新的使用方式;D、解读符号语意:使用者依据自身类型、个人理解、社会特征及美学价值,通过与其相关产品的比较来解读产品内涵。从以上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者通过对产品形态的视觉印象在心中对产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是什么产品),随着自我验证实验即实际操作物品过程的进行,会逐步全面、深入地扩大对产品的了解,同时对最初的视觉印象予以更新、强化或反感、排斥。所有对产品形态或语意符号的初期预想,在自我验证阶段得到是或不是的检验,如果设计师的初衷和使用者验证后的感官体验达成一致,则证明该产品的形态成功的表达了它的内涵,也正因为有此一致性,使用者才有继续深入的操作和研究,才有发现新形式的可能。最后,使用者会给产品一个客观的评价,当然,这个评价是受到使用者自身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性格特征的影响的,同时又受到社会约定俗成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推进及信息化的发展,影响产品设计的地域性、文化性限制会越来越小。但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一个设计师都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在此方面北欧和日本的工业设计做得很好。

查看全文

产品语意学与建筑文化的结合

1产品语意学概述

研究产品语意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一理论探求产品存在的内在意义。产品语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识别特征,产品识别是多方面感性语意的交汇,通过产品所表现的语意涌现新的认知,传达给用户特有的设计感和逻辑,进而激发强烈的购买需求。二是传播特征。产品语意设计的关键问题是产品语意能否顺利传播并被相关人群接受和理解。产品语意学和岭南建筑文化是两个基础。产品语意学提供了一种方法,即通过产品语意去表现岭南文化的方式,一种用当论演绎传统文化的方式,岭南建筑文化提供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延续历史、把握当下、面向未来。通过对产品语意的理论的研究,在设计中拓宽思路,将社会化、生活化、艺术化的相关知识运用于产品开发。探索出来的基于产品语意学的岭南建筑文化产品设计方法。

2岭南建筑文化主要形式

岭南文化是我国悠久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来分,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传统的艺术文化,粤语、粤剧、岭南书法、岭南建筑、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等都反映出岭南文化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受到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因素的影响,岭南文化逐步形成了既有中华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表现出务实、重商、开放、包容的鲜明风格和灵活求变、敢为人先的独特个性。岭南的传统建筑代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骑楼,经中西传统文化结合而演变的岭南地区特色建筑形式,它的形成受到岭南气候和南方商业文化的影响很大,是岭南建筑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骑楼主要由顶部的女儿墙、中间的楼体、底部柱廊三部分组成。(2)西关大屋。广州荔湾一带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为名门望族及官僚所建。多是青砖木结构,大门采用可推移的“木趟栊”,有“三重门”之称。窗户是图案色彩缤纷的“满洲窗”。西关大屋一般为左右对称格局,厅与厅之间用天井隔开。大屋对内较通透,对外较为封闭,以廊道连接厅和房,布局细致而规整。(3)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的多层塔楼式建筑,集自我防卫、日常起居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塔楼顶部,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4)客家围屋。围屋的外形主要为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部分也有前方后半圆形、椭圆等形状。牢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突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围屋是富有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是中国五大特色居民建筑之一。

3产品语意学与岭南建筑文化结合的意义

文化常常被描述为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相关,牵涉到语言、习俗、信仰、艺术、思想以及行为的过程。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都起到相当的影响与促进作用,产品在文化的渗透下丰富与发展。文化对产品设计的各个层次与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产品设计始终是在文化的约束与滋养下进行和发展的。文化性能使产品的视觉识别度提高,深化产品的用户体验感受,也能使产品附加值提升。将产品语意学与岭南建筑文化元素结合是岭南文化产品发展的新的方向之一。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1)创新性。对岭南建筑进行元素提炼展开研究,将产品语意学与岭南建筑文化结合,可以弥补岭南建筑文化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产品语意学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态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并将此应用到设计中。不仅指物理性、生理性的功能,而且也包含心理、社会、文化等被称为象征环境的方面。从产品语意学入手,以岭南建筑传统文化为基础,探讨岭南建筑文化元素产品语意及运用。2)学术性。从语意学的角度对岭南建筑文化元素的设计思想、造型纹饰展开深入研究,深入探讨岭南建筑文化元素中造型、图案、工艺及材料等相关理论范畴及其关系,同时针对语意学在岭南建筑文化元素中的运用形式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3)指导性。产品语意学通过产品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并通过产品形态上的明喻、暗喻、隐喻、联想等多种方式建立产品与社会之间的视觉联系。针对普遍存在于产品设计中的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本文从语意学在岭南建筑文化元素的反映中寻找办法,用设计实践来解决问题。通过对岭南建筑文化的积极元素的提取,用于设计活动中以正能量来体现,注重积极向上的、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展现,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查看全文

产品语意设计程序管理论文

布西雅(JanBaudrillard)融合了马克思理论与符号学观点,总结了人为“物”的三个属性:强调“使用价值”的“工具”属性,其支配逻辑是日常生活的领域的功用逻辑;强调“交换价值”的“商品”属性,其支配逻辑是市场的领域的经济逻辑;强调“符号价值”的“符号”属性,其支配逻辑是地位和声望的领域的符号逻辑。产品就是充满、交织着这三个属性的文本,购买、使用产品的过程本身就是消费者的解读过程,通过对显在的形态、符号、语意的解读,进入隐藏在表层注释背后的意义象征,从而完成从明晰的实用功能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积淀的转向。产品语意学无疑是有效完成这一转向的利器。以下,就从产品语意学的历史沿革入手,结合现代设计程序与方法,探讨产品意义发生、转化、实现的程序与方法。

1、产品语意学发展回顾和理论简介

语意(Semantic)即语言的意义,产品语意学(ProductSemantics)则是研究产品语言(ProductLanguage)的意义的学问。其理论架构始于1950年德国乌尔姆造型大学的“符号运用研究”,更远可追溯至芝加哥新包豪斯学校的查理斯(Charles)与莫理斯(Morris)的记号论。这一概念于1983年由美国的克里彭多夫(K.Krippendorf)、德国的布特教授(R.Butter)明确提出,并在1984年美国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CranbrookAcademyofArt)由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所举办的“产品语意学研讨会”中予以定义:产品语意学乃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态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以及如何应用在工业设计上的学问。它突破了传统设计理论将人的因素都归入人机工程学的简单作法,扩宽了人机工程学的范畴;突破了传统人机工程学仅对人物理及生理机能的考虑,将设计因素深入至人的心理、精神因素。会议论文结集由《创新》(Innovation)杂志专辑出版。1985年在荷兰举办了全球性的产品语意研讨会,飞利浦公司在布莱克(BlaichRobert)的领导下采取“造型传达设计策略”而获得空前成功,展现了产品语意理论的具体应用成果。1989年夏,荷兰赫尔辛基工业艺术大学举办了国际产品语意学讲习班。由此,产品语意学被推广到欧洲。1991年毕德克在《设计——产品造型的历史、理论及实务》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产品语言和产品语意的众多论述,并指出“产品语言”是设计领域的深层知识(In-depthKnowledge)和设计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1997年,德国《form》杂志再度以产品语言为主题(OnLanguage,ObjectsandDesign),重新对产品的表现形式与诠释意义加以探讨,并提出各方见解。[1]

克里彭多夫自1984年以来对产品语意学提出了广义的陈述:产品语意反映了心理的、社会的及文化的连贯性,产品从而成为人与象征环境的连接者,产品语意构架起了一个象征环境,从而远远超越了纯粹生态社会的影响。他将产品语意划分为四个层面:1操作内容(OperationalContext):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工物的交互行为;2社会语言内容(SocialinguisticContext):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际是一种关于特殊的人工物、人工物的使用及其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因而人工物成为现实生活组成部分的同构;3起源内容(ContextofGenesis):设计者、制造者、销售者、使用者和其他人都参与创造和消费人工物,并在不同程度上导致文化和物质的“熵”变;4生态内容(EcologicalContext):技术和文化的自动拷贝将影响“物体系”内的交互行为。设计一种产品,也就是设计一种语言。[2]

M.Mccoy则在探讨产品造型时,则从以下五个问题进行产品语意设计。

1环境(EnvironmentalContext):产品的形态、大小、材质、色彩等应该与产品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

查看全文

色彩造型语意实践分析论文

1色彩在建筑外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特性

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同其它一切物体的色彩设计一样,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与文化性等许多共同性质,同时也具有一些特殊的应用特性,其中最主要的有如下三个:

1.1识别性:色彩常常被人们用来表现个性、特点、身份、地位与领域,这是由色彩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所以就色彩的识别性而言,色彩的作用有些类似于记号与标志,其目的在于视觉传达。一个成功的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作品,能够很好地突出建筑的功能、个性与特色,并能成功地让人们识别、发现。例如举世闻名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那洁白的建筑外部环境色彩与优美、独特的建筑造型,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就酷似一组乘风破浪的帆影,给予人们一种分外夺目的视觉冲击力与悦目的识别效果,以使人们能够一见到这个特异的白色造型物体,即可想到悉尼乃至于澳大利亚。来源于/

1.2象征性:色彩具有象征的作用,特别是建筑的外部环境色彩,常常用来象征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例如北京故宫中金碧辉煌的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处理,可以说在世界建筑的外部环境色彩设计上达到了极至,红色的宫墙、汉白玉色的石台基与精致富丽的建筑彩画色彩,特别是建筑黄色的琉璃屋顶,更是使得故宫建筑外部环境色彩的运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筑外部色彩还可用来表示方向,青色象征东方,赤色象征南方,黄色象征中央,白色象征西方,黑色象征北方;而且它还能用来表示等级差别,正色象征尊贵,间色象征卑贱,在使用上是经纬分明、不可逾越的。

1.3装饰性:不同的审美观念,对色彩装饰美化的评定标准也各不相同,诸如设色多样而不单调、统一而不零乱、和谐而不突变、细致而不粗陋、明快而不晦暗等。然而如何应用,则有赖于寻求到人们共同的审美感受。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色彩往往用来作为装饰与改善建筑物体功能和审美感受的手段,如将建筑某些部位涂上纯度很高、色彩鲜明的色块,可用以装饰建筑外观,改善建筑的视觉形象,丰富建筑的空间环境,增加建筑之间亲切、欢快的感受。公务员之家

2色彩在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查看全文

商务礼仪之电子邮件篇

现实环境中,我们在待人处事之间,常会根据对方的言行谈吐、用字遣辞来衡量评估,并推敲其所要传达给我们的讯息。相对地,自己也会因应不同的场合、对象来表现自己的意见与想法。

在使用Email时,基本上也是如此,唯一的不同就是只能透过文字来传达感受,我们无法看到对方的肢体语言、声调、表情,因此在文字上的表达就更显得重要。通常在撰写寄发Email时,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的:

*.内容简单明了

大多数的人在看邮件时,都不太有耐心,而且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所以所要表达的内容,尽量简单扼要、条理分明,避免长篇大论。并善用邮件主旨(Subject),将主题于主旨内简要说明,最好不要超过15个字,更易让对方一目了然。

*.语意清楚:

写信是一门艺术。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只是各有巧妙不同。无论如何,字句的段落分明、语意的清楚连贯,避免跳跃性的思考,以免对方产生误解或摸不找头绪。

查看全文

翻译原文信息处理论文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活动。翻译的过程首先是对原文理解的过程。任何译者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原文,如何理解和处理原文中作者表达的各种信息。有些信息是作者明示表达出来的,而有些信息是要译者结合作者明示表达的显性信息,结合语境推断出来的。换而言之,有些信息是显性信息而有些信息是隐性信息。翻译的过程也是一种译者与原文作者通过原文交流的过程,因此它同样受到语言理解模式和语言理解交流规则的制约。

一、原文的理解模式

(一)语码转化模式

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从符号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交流提出了语码转化模式。他认为语言理解的过程是说话人编码与听话人解码的过程。语码是一整套使信息与符号配对的规则体系,这套规则体系使编码和解码得以顺利进行。语码转换模式的最大缺点是它未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说话可以有言外之意。它忽视了句子语意表达与言语思想表达的差距。它忽视了语言交流过程中非语言语境因素对言语理解的影响。例如:

Tomisaniceboy.

语码转化模式未能解释为什么此句话有时可以用来表示赞美,有时却可以用来表示讽刺,而有时仅仅表示一种事实陈述。

查看全文

传统图形下公益广告创新设计论文

一、传统图形在公益广告设计中的价值与意义

传统图形作为凝聚民族历史的视觉物证,承载太多中华民族情愫与信息密码,有着文字难以描述的生动性与感染力,这也正是传统图形在我们现代设计中广泛运用的价值所在。但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任何图形都包含了能指与所指,都具有特定时空中蕴育出的精神张力与视觉意象。就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形一样,代表着青铜时代不可一世的王权、威猛与恐怖。从语意学的角度讲,任何传统图形都蕴涵特定时期里社会的政治理想与文化观念,都具有文化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由此可想,传统图形在现代公益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完全的“拿来主义”并不可取,因为传统的语意并不能完全地诠释出当代社会的政治理想与精神追求,它需要在内容与形式上双向扩充与转换,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信息传播与思想文化引领作用。为此,我们要从形与意相结合的整体性原则出发,进行传统图形的创新设计。

二、传统图形在公益广告创新设计中的策略

公益广告中传统图形的创新设计,本文主要指静态二维平面类型,非指动态影视、立体图形。从形态结构入手进行创新的话,我们认为可采用的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就是采用扩展法进行创新。即在传统形态结构基础上,进行扩充与添加,使原有的形式语言在形态上变得更加丰满与缜密,形象更加具体与生动,如图1中“三阳开泰”的图形所示。从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出,设计师对三羊在形态上进行了扩充与添加,形成与前不同的形象特征。无论是羊头部上的眼、鼻、嘴的装饰与添加,还是羊双角的曲形转折与变化,不论是羊身花卉植物的装扮与描绘,还是双腿雕花的表现与刻划,设计师都采用了“加”法进行装饰,使画面中三只羊的形象以前所未有的新样式打动观赏者,产生耳目一新的审美魅力。

第二,就是采用缩简法进行创新。缩简法是指对传统图形过于繁杂的形式语言进行压缩或简化,从而生成新图形的方法。如“中国梦•吉祥梦”公益广告中的图形,采用的是我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形式。该图形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观念,深入刻划一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预示着中国大吉大利、吉祥如意。图形元素中有两处采用了缩减或简化的手法:一处是鸡冠与鸡头、鸡颈部分,除了眼部细节外,其余部分都概括成轮廓与剪影,与鸡身与鸡尾的繁琐表现形成对比,新形象极具感染力;另一处就是石头图形,表现得更是简化与概括。使整体图形视觉意象与昂首向上、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面貌相协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