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变异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17:01: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语言变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透析网络交际的语言变异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电脑并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这一方式进行人际交流。时下,网络交流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键盘开始取代纸张成为书面交流的主要媒介,打字取代了笔墨成为交流的主要方式,许多人开始断断续续地捡起并熟识遗忘多年的汉语拼音。然而,写(打)字毕竟没有说话来得快;键盘打字又受到其按键设计的限制,同时说话者的面部表情、神态和心理状态也因为书面交流中听觉和视觉的缺失而得不到传达,因此在网络交际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满足快速便捷的交流目的,同时又希望达到声情并茂的交际效果,语言交际者常常突破语言常规,创造性地运用符号,大胆地创造新字、新词和新的句式,从而使语言在网络上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实,网络语言是一种伴生于网络技术的文化现象,由于大多数网民都很年轻,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变和创新等特点,于是他们蔑视传统,具有极强的反经典意识,崇尚创新,完全不受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规范和标准的约束,因此创造出一种方便网络上应用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语体。而大众口中所谓的“网络语言”,既指那些在传统词汇当中并不存在,而只存在于网络上特有的语言符号,又指那些在网络交际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传统语言符号[1]。这些新的表达方式或意义既是对传统语言的冲击和挑衅,又是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和发展。本文拟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就如何认识和规范网络用语略陈管见。
一、语言变异的语用依据
人们在话语交际过程中须遵守一定的语言“常规”(norm),即人们所公认的言语交际标准。然而,在特定的场合或语言环境下,语言使用者故意偏离常规,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造成语言的变化及其表达上的突兀感,实现精妙、干练和传神的语义表达。这种偏离语言常规的形式就被称之为语言变异(languagedeviation)。语言变异的形式多种多样,GeofferyLeech将语言变异的形式归纳为常用的八种,即语音变异(phonologicaldeviation)、词汇变异(lexicaldeviation)、语法变异(grammaticaldevia-tion)、语义变异(semanticdeviation)、书写变异(graphonogicaldeviation)、语域变异(deviationofregis-ter)、方言变异(dialectaldeviation)和历史时代变异(devi-ationofhistoricalperiod)[2](p42-52)。当然,语言变异并非仅限于此,它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变异形式。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这些变异现象随处可见,俯拾即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语言是相对稳定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一套固定的语码系统,即语言常规。依据这一常规,人们可以顺利地进行话语交际。同时语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当一个新字、新词或新的表达方式被大众普遍接受之后,它便进入了语言的“自动化”(automation)程序,成为了语言常规的一部分。然而,长期的使用使它失去了刚出现时所具有的新鲜感或美学潜力,所以,它不断地偏离常规,出现变异[3]。
其次,语言的变异决定于语言本身及其表达对象的复杂性。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相当微妙,语言的表述常常会受到局限,人们常常会有思想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无助感。在表达语义的变化及细微的差别时,仅使用常规性的语言是不够的,人们往往还要借助于语言变异,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来达到常规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效果。再次,语言的变异又决定于交际者的语用目的。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人们常常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交际情景。为了达到某些特殊的语用目的,人们往往需要突破语言常规,有意改变词汇、语法和句法等,从而造成语言的变异。最后,语言的变异也决定于特殊的文体风格。作者为了突显自己独特的风格,除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常规以外,有时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变异。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styleisdeviationofthenorm)[4](p96)。语言变异通过创造出与常规不同的语言形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助于形成作者与众不同的文体风格。
二、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
网络语言广义上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可分为三类[5]:一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软件、病毒、宽带、登录、在线、聊天室、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文化现象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第四媒体、网恋、网民、电子商务、政府上网、虚拟空间、注意力经济等;三是CMC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和符号,如美眉、菜鸟、青蛙、酒屋、酱紫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在语言变异上,也以第三类最为显著。本文仅从狭义层面对网络语言变异进行分析。
社会语言学词汇变异对比研究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新兴的一种交际语言。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语言,在其各自的语言体系中,已经涌现出大量的网络用语。本研究基于社会语言学理论,实时在线收集近千条中英网络语言作为语料,从词汇方面对比分析英汉网络语言的词汇变异现象;并从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分析两者在变异中出现的异同点,研究发现网络语言的变异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关键词]网络语言;中英对比;词汇变异;社会语言学
语言是不断发展和进化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和发展的,因此,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然而,语言也存在相对稳定性和惰性。语言的惰性意味着语言不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立刻发生改变,语言中所负载的社会传统和社会习俗是相对稳固的,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是高度稳定的。因此,语言和社会的共变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个同步的过程。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网络语言作为现代社会新兴的一种交际语言,其发展盛况空前,已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普遍重视。基于社会语言学的语言与社会共变理论,本研究通过在线收集到的上千条中英网络语言的基础上,从词汇变异方面对英汉网络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探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并从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进行解析。对中英网络语言的语言变异研究不仅有利于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沟通与深入,同时也从理论层面促进了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
一、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现状
国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起步早于国内。早在1997年,关于网络语言的研讨会已经在美国哈特福德大学的世界语言中心举行。在这次会议上,邀请到许多有国际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会议讨论了一些有关网络语言的问题,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网络语言的现状和网络语言教学等问题。之后,在2003年9月18日,一个关于国际网络语言的研究在西班牙举行。这两次会议是网络语言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使得全球语言学家逐步开始关注网络语言这种特殊语言。在2001年,《剑桥语言百科全书》的编辑DavidCrystal在他出版的著作《语言与因特网》是第一本研究网络语言现象的学术专著。同时,这本书也使得Crystal成为网络语言研究的带头人。在该书中,他讨论了网络环境、邮件中、聊天室和网页上的用语、虚拟语言。他指出互联网的革命是也是语言学界的一场革命,它仍然影响着语言的未来。在2002年和2003年间,丰富的网络语言较多出现在《语言与英语语言教学》杂志中。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对网络语言的研究。LisaShaw(2004)在《网络语言如何影响英语和我们交流的方式》一文中给出了网络语言的定义,分析了为什么网络语言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越来越受欢迎,并讨论了网络语言的优缺点。她指出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可以区分网络语言与普通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汇和句法方面的差异,而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却不能完全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主要受网络语境的限制,因此,在课堂上对网络语言的传播能够影响到新一代年轻人的英语能力。另一位学者Sanel(2008)指出网络语言的词汇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他认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传播工具,具有全球化、互动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此外,各种在线词典突然开始流行起来。总之,国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范围较广。然而,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只是简单介绍了网络语言的定义及其对社会生活和人民产生的影响,对网络语言的一个系统地分析却很少见到。我国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大约从2000年开始,国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网络语言词典的编写、网络语言的现状、网络语言的修辞手法、网络语言及教学等等。2000年,由易文安编著出版的《网络时尚词典》是中国第一部汇总网络用语的词典。根据网络术语的类型,该词典将词语分为俚语、行话、技术术语和其他类型的数字网络语言,共收集了1000多个新的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词汇。2001年,应用语言学届的于根元教授编撰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是我国第二部网络语言词典,词典收编了1305个网络词汇。2003年,一部名为“金山鸟语通”的网络专用词典正式启用,是我国第一部网络词典和非正式出版的动态词典。本词典是网络的一个创新,它收集了数千个聊天中的网络词汇,并以开放式网络文本为载体。通过超链接,它成为BBS(公告板系统)中的热点问题,不断向网民提供修改和补充的机会。201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网络语言词典》收录了网民在网络传播、交际过程中高频使用的网络词语,计2946条,另收网络符号280条。这几本词典内容丰富,释义详尽,是广大网民和广大读者查阅网络文章、阅读网络文献的便利工具。更重要的是,网络语言词典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和研究对象的标志,网络语言已经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填补了中国出版的网络词典的空白。目前,许多有关网络语言的学术著作已经在我国出版发行。第一部是于根元教授(2001)的《网络语言概说》,这本书探讨了因特网的历史和网络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的简介、网络词语的分类和网络语言的特点、网络语言的优势和劣势、对网络语言的态度等。之后,另一位权威学者刘海燕(2002)主编的《网络语言》系统地阐述了网络语言的特点,包括环境、风格及其标准化,同时探讨了网络语言和社会的关系、网络术语的形成。
二、语言社会共变理论
文学翻译中语言变异分析论文
一、文学翻译及其变异现象
文学翻译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文学。综合中外论者对文学一词的阐释,我们知道文学具有以下主要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是emotion-centered;它有审美价值,其语篇功能主要是用艺术的语言叙事、画物、言情,达到感染人、娱悦人、教育人的目的。文学的这些特性也是它有别于其它文体的地方。要说清楚文学是什么虽然不易,但人们却能很容易地告诉你: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是文学。如此说来,文学语言就该是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文体也就该是这些文体的总和。尽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中又能分出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家作品,但我们的注意力这里主要集中在英语各体类之间的文学共性的东西,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一直被认为是派生的、模仿性的、第二位的文学形式,处于文学研究的边缘,极少受到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应有的重视。评论文学翻译的标准大多是先验性的,重原文文本轻译文文本。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先验性的“等值”标准提出质疑;描述性的、动态的翻译研究应运而生。人们不再用“等值”、“正误”、“好坏”、“对错”等标准来评判翻译文本,而是将翻译文本中出现的“差异、谬误、摸棱两可、多元指涉,以及‘异质’的混乱”视作“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特定文学抉择的宝贵资源”。
研究文学翻译的变异现象,首先要给文学翻译的常规与变异下一个定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活动首先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与社会学中行为规范的功能类似。文学翻译的常规是用来辨别合适的或不合适的翻译行为的准则和标准.它由具体的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过程、方法等理论组成.与社会学中的越轨行为一样,文学翻译的变异是指违背了文学翻译常规的翻译行为或活动和不恰当的使用翻译技巧等行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变异现象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由此更是增加了文学翻译的难度。
二、文学翻译中的变异现象及其文体效果
文体学和文学紧密相关,一直被用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同时它也是翻译工作者的必修课,翻译工作者具有文体学知识将有助于发现原文的特色,从而忠实地翻译原文。
小说语言观念变异论文
一、语言学转向前后的语言观:“工具论”和“本体论”
新时期文学发展和文学观念的变革中,内在地包含着小说语言观念的变革。从变化的总趋向看:是由过去的语言“工具论”到语言“本体论”。二者之间的学术界限是语言学转向。
语言学转向前,语言是“工具”、“手段”、“形式”、“载体”、“媒介”。在词典中的经典表述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小说中,语言只是一种载体,它的功能在于表达生活和情感的内容,自身并无价值可言;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处于被内容决定的地位。
工具论意义上的“语言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成为创作的信条。无论是作家,还是理论家抑或是批评家,都将语言视为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工具”,语言不过是创作的副产品,小说语言的选择只不过是工具性的选择,而不是小说存在方式的选择。
但西方现代语言哲学所定义的“语言”区别于上述语言观。海德格尔有一个著名的命题:“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说明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一切认识离不开语言。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认为:“最好的词汇的最好的排列就是诗”。正像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语言也是诗的存在方式,而且,语言按最好的排列方式组合起来,才成为诗。从语言的自然存在到语言的最佳排列,存在一定的审美法则,这决定了构成诗的语言不可能是简单的工具。按雅各布森的说法,“语词在诗歌中的作用不只是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是实实在在的客体,是自主的、具体的实体……词和词的排列、词的意义、词的外部和内部形式具有自身的分量和价值”在这儿,语言是本体,是文学的元素,语言在文学中不再只是“表现”生活,塑造形象的“工具”,语言本身也是艺术形象的组成部分,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组成部分,语言本身就是艺术、就有美。这里虽然谈的是诗歌语言、文学语言,但涵盖了小说语言。
受西方这一理论的影响,我国的小说语言观念也从“工具论”逐渐转向“本体论”。1980年代后小说语言观念的转变在创作和理论中已经若隐若现。
网络交际的语言变异诠释
论文关键词:语言变异网络交际网络语言
论文摘要:语言的变异是网络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通过实例对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就如何认识和规范网络用语提出参考意见。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电脑并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这一方式进行人际交流。时下,网络交流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键盘开始取代纸张成为书面交流的主要媒介,打字取代了笔墨成为交流的主要方式,许多人开始断断续续地捡起并熟识遗忘多年的汉语拼音。然而,写(打)字毕竟没有说话来得快;键盘打字又受到其按键设计的限制,同时说话者的面部表情、神态和心理状态也因为书面交流中听觉和视觉的缺失而得不到传达,因此在网络交际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满足快速便捷的交流目的,同时又希望达到声情并茂的交际效果,语言交际者常常突破语言常规,创造性地运用符号,大胆地创造新字、新词和新的句式,从而使语言在网络上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实,网络语言是一种伴生于网络技术的文化现象,由于大多数网民都很年轻,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变和创新等特点,于是他们蔑视传统,具有极强的反经典意识,崇尚创新,完全不受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规范和标准的约束,因此创造出一种方便网络上应用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语体。而大众口中所谓的“网络语言”,既指那些在传统词汇当中并不存在,而只存在于网络上特有的语言符号,又指那些在网络交际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传统语言符号[1]。这些新的表达方式或意义既是对传统语言的冲击和挑衅,又是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和发展。本文拟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就如何认识和规范网络用语略陈管见。
一、语言变异的语用依据
人们在话语交际过程中须遵守一定的语言“常规”(norm),即人们所公认的言语交际标准。然而,在特定的场合或语言环境下,语言使用者故意偏离常规,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造成语言的变化及其表达上的突兀感,实现精妙、干练和传神的语义表达。这种偏离语言常规的形式就被称之为语言变异(languagedeviation)。语言变异的形式多种多样,GeofferyLeech将语言变异的形式归纳为常用的八种,即语音变异(phonologicaldeviation)、词汇变异(lexicaldeviation)、语法变异(grammaticaldevia-tion)、语义变异(semanticdeviation)、书写变异(graphonogicaldeviation)、语域变异(deviationofregis-ter)、方言变异(dialectaldeviation)和历史时代变异(devi-ationofhistoricalperiod)[2](p42-52)。当然,语言变异并非仅限于此,它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变异形式。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这些变异现象随处可见,俯拾即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语言是相对稳定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一套固定的语码系统,即语言常规。依据这一常规,人们可以顺利地进行话语交际。同时语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当一个新字、新词或新的表达方式被大众普遍接受之后,它便进入了语言的“自动化”(automation)程序,成为了语言常规的一部分。然而,长期的使用使它失去了刚出现时所具有的新鲜感或美学潜力,所以,它不断地偏离常规,出现变异[3]。
其次,语言的变异决定于语言本身及其表达对象的复杂性。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相当微妙,语言的表述常常会受到局限,人们常常会有思想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无助感。在表达语义的变化及细微的差别时,仅使用常规性的语言是不够的,人们往往还要借助于语言变异,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来达到常规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效果。再次,语言的变异又决定于交际者的语用目的。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人们常常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交际情景。为了达到某些特殊的语用目的,人们往往需要突破语言常规,有意改变词汇、语法和句法等,从而造成语言的变异。最后,语言的变异也决定于特殊的文体风格。作者为了突显自己独特的风格,除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常规以外,有时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变异。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styleisdeviationofthenorm)[4](p96)。语言变异通过创造出与常规不同的语言形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助于形成作者与众不同的文体风格。
小说语言观念变异研究论文
一、语言学转向前后的语言观:“工具论”和“本体论”
新时期文学发展和文学观念的变革中,内在地包含着小说语言观念的变革。从变化的总趋向看:是由过去的语言“工具论”到语言“本体论”。二者之间的学术界限是语言学转向。
语言学转向前,语言是“工具”、“手段”、“形式”、“载体”、“媒介”。在词典中的经典表述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小说中,语言只是一种载体,它的功能在于表达生活和情感的内容,自身并无价值可言;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处于被内容决定的地位。
工具论意义上的“语言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成为创作的信条。无论是作家,还是理论家抑或是批评家,都将语言视为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工具”,语言不过是创作的副产品,小说语言的选择只不过是工具性的选择,而不是小说存在方式的选择。
但西方现代语言哲学所定义的“语言”区别于上述语言观。海德格尔有一个著名的命题:“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说明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一切认识离不开语言。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认为:“最好的词汇的最好的排列就是诗”。正像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语言也是诗的存在方式,而且,语言按最好的排列方式组合起来,才成为诗。从语言的自然存在到语言的最佳排列,存在一定的审美法则,这决定了构成诗的语言不可能是简单的工具。按雅各布森的说法,“语词在诗歌中的作用不只是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是实实在在的客体,是自主的、具体的实体……词和词的排列、词的意义、词的外部和内部形式具有自身的分量和价值”在这儿,语言是本体,是文学的元素,语言在文学中不再只是“表现”生活,塑造形象的“工具”,语言本身也是艺术形象的组成部分,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组成部分,语言本身就是艺术、就有美。这里虽然谈的是诗歌语言、文学语言,但涵盖了小说语言。
受西方这一理论的影响,我国的小说语言观念也从“工具论”逐渐转向“本体论”。1980年代后小说语言观念的转变在创作和理论中已经若隐若现。
春晚流行语艺术语言学探析
摘要:艺术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它独具特色。艺术语言学强调语言艺术遵循情感逻辑而非理性逻辑;艺术语言学注重语言的变异,是一种追求异变美的语言艺术。春晚流行语充分体现了艺术语言的特色,春晚流行语的情感活动和语言变异突显了艺术语言的风采。从艺术语言学的视角分析春晚流行语,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春晚流行语的语言魅力,也利于我们理解和应用艺术语言学。
关键词:春晚流行语;艺术语言学;情感逻辑;语言变异
艺术语言遵循的是情感逻辑而非理性逻辑,这种情感逻辑就是想象、直觉、意象等思维活动。情感逻辑的实质就是发话主体对客体的属性所产生的主观的心理反应。艺术语言的运用遵循情感逻辑,是为了充分体现和理顺发话主体的情感思绪和情感结构,因此,艺术语言的特点有别于规范语言。春晚流行语会打破语言的常规形式,忽略固定的意义或用法,创造出奇特醒目的变异形式。春晚流行语中存在大量的语言变异形式。“从艺术语言的语言形式来看,它可分为词语的语音变异、词语的义位变异、词性类属变异、词语的组合和搭配变异、词语色彩变异等。”[1]春晚流行语变异形式主要是词语的义位变异、词语的色彩变异、词语的搭配变异。
一、词语的义位变异
词语的义位是指一个词所具有的各个义项。词语的义位变异是词义的超常用法,也就是词的各个义项在句子中具体运用过程中发生变异。艺术语言学中的曲解、反语等就是由词语的义位变异而形成的。春晚流行语中有大量的词语义位的变异,主要通过曲解的形式突显。曲解是一种自觉的语言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和目的,有意地歪曲地解释某些词语的意思。春晚流行语曲解的运用,活跃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增加了语言幽默诙谐的特色,有时也能达到辛辣嘲讽的效果。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外国生的,就是外甥。——相声《五官新说》人们常用“暗送秋波”来比喻男女间暗中眉目传情,表达相互爱慕之义。其中“秋波”是指美人如秋水的眼波,形容美女的眼睛像秋天的水波一样清澈明亮。“秋波”含义是很明确的,没有任何歧义。但在这里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和表达的需要,故意歪曲解释成“秋天的菠菜”。同样把“外甥”曲解为“外国生的”,也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这种荒唐有趣的解释增加了春晚流行语幽默诙谐的特色,使人印象深刻。
二、词语的色彩变异
鲁迅文章前景化手法鉴赏
作为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鲁迅的作品风格幽默含蓄、辛辣机智,描写形象生动、鲜活深刻,文势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不仅以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进程,更以其别具一格的语言方式及由之产生的无穷魅力而深深打动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在其精湛语言艺术的王冠上,鲁迅对于语言前景化的运用是那颗最璀璨的明珠。前景化带来的语言偏离和变异在其作品中俯拾即是。对这些前景化因素的分析,将为揭示及欣赏鲁迅作品的深层美感内涵打开一扇窗。前景化前景化概念源自俄国形式主义思潮,其代表人物什克罗夫斯基认为,“为打破感受的自动性,就需要采用反常化,创造出新的形式”。利奇认为,前景化就是一种对艺术的有目的的偏离,包括八个类别:词汇偏离、语音偏离、语法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离、语域偏离、方言偏离和历史时期偏离。前景化语言最明显地存在于诗歌及小说语言中,违反常规的非自动化以及非熟悉化,即前景化,充分彰显了其美学价值。前景化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表达效果,使读者产生新鲜感,增强作者、文学语篇与读者之间的动态的相互关系,并赋予读者无限的美学享受。前景化语言的目的在于以背离常规的表达方式引起读者对语言主体更多的关注,使其感到新鲜、惊异、陌生,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并激发其想象,将其带入一种新的境界,使其心灵陶醉在语言创造的艺术意境中。前景化的体现及作用。
一、词汇偏离
词汇是构成语言中概念和范畴的最基本单位,也是语言交际和文学创作的基石,各民族语言在自己的基本词汇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点现代汉语的词或固定短语既有总体组合上的凝固性,又有因为组成成分各有意义而产生的某种程度上的松散性。在特定语境下,语素才可以临时当做一个词来使用,并且在语义上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或增加,或萎缩,或转换,或模糊。词汇前景化是语言运用在词汇层面上的表达形式和意义内容的偏离。鲁迅作品中比较独特的词汇偏离有拆词变异、构词变异、色彩变异、仿词变异、飞白变异等。语言中新词的产生通常是约定俗成的结果,然而文学作品中为了寻求独特的表达效果,往往会在特定语境中采用超常规的、无固定理性意义的“造词”,即构词变异,如“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越喜欢玩笑他”。(《阿Q正传》)“主义”一词本指“系统的理论或主张”,且文辞正式、语域固定,但此处阿Q的“怒目”显然谈不上什么“系统性、科学性和理论性”,鲁迅冠之以“主义”,通过前景化的偏离方式创造出一个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的词语,让阿O妄自尊大、精神胜利的劣根性跃然纸上。在《阿长和(山海经)》里,鲁迅故意用别字,采用飞白变异的前景化手段记录阿长的不准确的语音“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了”,增强了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二、语音偏离
在对语言界定中离不开口语的第一性。人类语言的源起也是自语音始。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偏离是语言运用的外在形式变异,这种语音前景化的修辞手法在鲁迅的作品中得到了超乎寻常的使用,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其语音偏离主要体现在音位、拟声、超音段音位三个方面。汉语作为声调语言的代表,其音系系统与其相对的如英语等语调语言的音系系统存在着鲜明差异。汉语中音变的情况少之又少,因而一旦前景化则更加凸显。如在《阿Q正传》中的音位偏离就匠心独运:“……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溯古观今,并不曾存在所谓的“柿油党”的党派。为表明以未庄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对当时种种政党的无法理解,让读者深刻体会其时中国民众对于政治的愚昧无知,揭示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鲁迅此处独辟蹊径,将音位有意偏离,把“自由党”中“自”字的声母刻意误为“sh”,在音节内部结构上进行了变异。这种前景化的艺术手法使得原本是常规术语的“自由党”,完全被“以讹传讹”,蜕变成了一个毫无理性意义的“柿油党”了。语音的前景化在拟声词的辞格上也有积极意义的体现。拟声词因其对声音的“模拟”而非“实录”,故而内在具有可偏离性,不同人感受不同,主观色彩不同,对拟声词的使用也不同,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尤为突出,如《离婚》中:“‘呃啾’的一声响,爱姑明知道是七大人打喷嚏了,但不由得转过眼去看。”此处拟声词的选用方式看似平淡,实则见奇,旨在更好刻画故事中的这一要人吸鼻烟,玩“屁塞”,横行乡里,是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恶势力的代表。
三、语法偏离
文学翻译研究论文
一文学翻译及其变异现象
文学翻译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文学。综合中外论者对文学一词的阐释,我们知道文学具有以下主要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是emotion-centered;它有审美价值,其语篇功能主要是用艺术的语言叙事、画物、言情,达到感染人、娱悦人、教育人的目的。文学的这些特性也是它有别于其它文体的地方。要说清楚文学是什么虽然不易,但人们却能很容易地告诉你: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是文学。如此说来,文学语言就该是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文体也就该是这些文体的总和。尽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中又能分出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家作品,但我们的注意力这里主要集中在英语各体类之间的文学共性的东西,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一直被认为是派生的、模仿性的、第二位的文学形式,处于文学研究的边缘,极少受到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应有的重视。评论文学翻译的标准大多是先验性的,重原文文本轻译文文本。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先验性的“等值”标准提出质疑;描述性的、动态的翻译研究应运而生。人们不再用“等值”、“正误”、“好坏”、“对错”等标准来评判翻译文本,而是将翻译文本中出现的“差异、谬误、摸棱两可、多元指涉,以及‘异质’的混乱”视作“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特定文学抉择的宝贵资源”。
研究文学翻译的变异现象,首先要给文学翻译的常规与变异下一个定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活动首先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与社会学中行为规范的功能类似。文学翻译的常规是用来辨别合适的或不合适的翻译行为的准则和标准.它由具体的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过程、方法等理论组成.与社会学中的越轨行为一样,文学翻译的变异是指违背了文学翻译常规的翻译行为或活动和不恰当的使用翻译技巧等行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变异现象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由此更是增加了文学翻译的难度。
三、文学翻译中的变异现象及其文体效果
文体学和文学紧密相关,一直被用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同时它也是翻译工作者的必修课,翻译工作者具有文体学知识将有助于发现原文的特色,从而忠实地翻译原文。
透析即兴演讲变异修辞运用
摘要:如何在演讲中,特别是即兴演讲中抓住听众的耳朵,吸引他们的眼球是极为重要的。演讲者需要合理恰当地运用一些技巧和手段来点缀他们的言辞,而变异修辞的运用尤为值得关注。
关键词:即兴演讲变异修辞运用
一、即兴演讲概说
演讲又叫讲演、演说。“演讲”这一概念最早见诸荷马史诗。相传双目失明的行吟诗人荷马,常年云游各地,演讲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事迹。在我国,“演说”一词较早出现在《北史·熊安生传》:“公正于是有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说文》:“演,长流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言之讲,引也,故为长远之流。”转义于语言,就是语流之意。《说文》称:“说,释也,从言,兑声。一曰谈说。”段注云:“说释者,开解之意。”可见“演说”就是通过语流进行铺陈解释发挥。对于“讲”,《说文》解释为“和解”。段注云:“不合者调和之,纷纠者解释之,是曰讲。”这说明“讲”者有剖析矛盾、解释分歧之意。现在,在人们的语感中,“演讲”一词与“演说”同义,就是专指人们“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1]
现在所谓的演讲,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以有声语言和相应的体态语言为手段,公开向听众传递信息,表述见解,阐明事理,抒发感情,以期达到感召听众的目的。它是一种直接的带有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演讲按不同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在这之中,即兴演讲尤其值得注意。即兴演讲是演讲中的快餐,也是演讲中的精品,是演讲者在某种特定景物或人物、气氛的诱发下(或被要求、邀请)而作的一种临时性演讲。我认为:在各种类型的演讲中,即兴演讲使用率较高,应用范围最广。因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加快,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的交际领域不断拓宽,即兴演讲也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婚礼祝辞、迎送致辞、丧失悼念、聚会、演说、讨论、访问等,都需要人们临时做即兴演讲,或助兴,或助威,或联谊,或缅怀,等等,它成为人际交往中深受欢迎的形式。有研究表明,即兴演讲已成为未来演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但是即兴演讲具有动因的触发性、准备的临时性、时间的短暂性等特点,要求演讲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展开思维,找到话题,形成完整的腹稿,立即从容地表达出来,因此有一定难度,最见语言功底,一般人难以把握,可以说如果能把即兴演讲发挥得恰到好处,必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刮目相看。那么即兴演讲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我认为这与恰到好处用地运用修辞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即兴演讲中的变异修辞,更值得我们推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