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16:15: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语文阅读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逐步增大识字量,提高阅读速度

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大,学生会越来越喜欢阅读。一开始读书的时候,学生可能读得慢,还可能会有增减字、读错音、读破词、停顿不当等现象。学生往往觉得读书非常吃力、紧张,对所读内容也不是很理解,只是为读书而读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扩大识字量,并逐步掌握阅读技巧。

二、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完生字和生词后,应给学生留出大量的阅读时间。在课下、在生活中,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言交流也变得越来越自如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主阅读,进而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学生独特的看法进行表扬和鼓励,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温馨、和谐、自由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善于阅读。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合理提出阅读要求,找出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文本,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阅读。例如,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拼音读一句话,知道这句话的大体意思就行;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要稍高一点,要求学生断句阅读要准确,要能准确理解语句的含义;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要更高一些,要求学生能把单句话放到文中去理解,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等。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阅读要求,根据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可能还不理解什么是方法。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阅读方法,对阅读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开始,要让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词句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大,让学生学会欣赏小说,学会快速阅读和略读。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在阅读的海洋里畅游,学习过程才能得到优化,语文综合素质才能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计划,坚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不能想起什么读什么,还应养成做笔记、摘抄、写感想的好习惯。每个学期,教师都要为学生开列阅读书目,指导学生阅读。当然,选择书目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查看全文

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研究

一、语文阅读教学艺术价值分析

以阅读课堂的提问为例,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学生认为没有任何疑问了,教师采取于无疑处提出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对于一些看似较难的知识点,教师采取化整为零的提问方式,一步一个台阶,让学生感觉到该部分的知识点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这对于树立学生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当然,艺术性并不仅仅在于教师如何提问、如何讲授,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是否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策略,使对学生的评价也具有艺术性。如果教师的评价仍然是呆板的,那么语文阅读教学的艺术教学就会沦为一种形式。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审时度势的提问、富于技巧的讲解、充满鼓励性的评价等,都会加快语文知识转化的进程。同时,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化对策

艺术教学对于提高和巩固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关策略,充分发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作用。

1.诵读激活语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将诵读放在首位,这对于激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意义。诵读不是读一两遍,而是要“熟”读。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读,可以采用默读、吟诵以及朗读等各种方式,通过熟读让学生学会边思考边理解,用心去体味文章所包含的意境和情味。比如《背影》一课,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语气的升降、改变,可以从内心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美文是用来欣赏的,而要真正领悟美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只有读者自己去用心感受,才能够体会到“四次背影虽然不同,但是,却都体现了作者想念父亲的至深之情”。阅读的教学艺术,不是由教师找出关键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而是由学生自己去阅读和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知、联想以至触摸作品的内涵,进而引导学生独立体会作品的精髓。同样以《背影》为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诵读,将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然后由全班学生共同选择“佳句”,请学生当堂诵读,再对学生在语调的高低、缓急以及强弱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接受“思念”之情的效果非常好。

查看全文

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大多数情况下,语文教师除了学科教学之外,还需要担任班主任等工作,从而在客观上导致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深入学习新课程教育理念,更没有时间去深入学习阅读教学相关的教育书籍,再加上语文教师自身普遍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愿望,甚至有一小部分的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之间缺乏真正联系。不少语文教师对新课标认识不够,仍然固守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难以使用新课程教育理念去指导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二)学生主体地位普遍缺失。目前,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内容繁杂再加上教学任务繁重,语文教师为了更大限度地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利用课堂的每分每秒开展相应的阅读教学活动,更加注重进行知识讲解,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引导学生掌握与理解教学知识,忽视阅读教学应有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没有给予学生运用和消化课堂所学知识的机会和时间,学生只能完全按照语文教师的要求开展阅读学习。长此以往,只会使阅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负担,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导致原本应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普遍缺失。(三)学生缺少阅读学习兴趣。阅读,本应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形容自己对于阅读的喜爱就如同“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然而,在现实中由于许多学生对于阅读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使得学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阅读学习上,即便阅读也只是随便看看,囫囵吞枣而非品味鉴赏。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过于关注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背诵,而忽略了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没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导致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缺乏学习积极性,极容易挫伤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四)阅读教学模式单一落后。目前,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且落后,往往使用分析式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按照以下标准流程开展阅读课堂教学:首先由语文教师进行相应的介绍,然后再解释字词,进而概括段意以及中心思想,最后是分析写作特色。这种固定教学模式将阅读教学变成一种僵硬化且程序化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另外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呈现出严重的“套路化”,难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与感悟优秀作品的机会。

二、新课程背景下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及个体差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以民主的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主动放手,将学习的权利回归学生,从而使学生发挥自身个性,进而释放出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潜能。同时,语文教师应该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和鼓励,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探索热情,从而使他们敢想、敢说、敢问。语文教师还应该站在学生立场上开展阅读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开展“因材施教”,由于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我们应该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分层次教学。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及个体差异,才可以不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例如,我们在进行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阅读教学时,可以运用师生互换角色的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20分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思想情感。然后再组织学生个人或者小组到讲台上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转化成为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小老师”。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中,中学生不能再借助教师这根“拐杖”,而只能依靠自己和同学进行自主思考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二)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学习的最好动力,如果学生自身没有阅读兴趣的话,学生自然会厌烦,反之则自然会不厌其烦地主动学习。不同年龄的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书籍性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年龄较小的学生更加喜欢童话故事,而伴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对童话故事的兴趣则不断递减,开始对惊险故事、英雄故事、战争故事产生兴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针对学生这种心理特点,抓住有利时机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地开展更具针对性的诱导,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应与时俱进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曾经强调过“硬塞知识的教育方法”只会引起学习者对于书籍的心理厌恶,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反而会导致这种学习能力的退步。而语文教材选用的每一篇范文都具有不同目的性和代表性,如果教师面对每一篇课文都是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的话,必然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因此,要从根本上真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话,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开展个性化阅读、多角度阅读以及多方法阅读并用的教学,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利用课内外资源拓宽学生阅读面。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于个人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不仅专业化要高,而且知识面要宽。然而,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将传授知识作为一种应试教育,在这种功利性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学生的阅读范围必然十分受局限,大都只是局限于语文教科书,学生可以接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尔布雷希特•胡塞尔明确指出,生活世界不仅仅是教育发生的重要场所,而且也是建构教育意义的重要场所,教育只有回归于生活才可以真正体现教育的真谛。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将阅读教学延伸出去,主动和社会生活接轨,从而使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现实、接触大自然以及亲近日常生活,从而走进更为宽广的阅读领域,激发他们对阅读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我们在进行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和这一童话作品相关的动画视频,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来了解其中的一个故事情节。(五)重视阅读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应该说,教学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对于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给予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首先,教学评价要与阅读学习目标相互对应起来,才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对学习较差的学生一旦达到学习目标,语文教师就必须及时给予相应的表扬以及鼓励性评价,从而使这部分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教学评价要与相互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从而有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部分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不断提高自身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邹刚强.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7(64).

查看全文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方式探索中的通病

最近十几个月里,听了几十节全国性的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公开课,这些公开课大都冠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方式”名号,试图展示、交流、推广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中的一些新鲜经验。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了旧有的体现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流程,从文章的某一问题切入且围绕一个个问题展开“研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是,许多探讨似乎还失之浮浅,有的甚至把路子走歪了。比如,课堂上虽然没有见到以往那种“抽筋扒骨”式的理性分析,但是,在一节课里不管所学的是什么文体,也不管文本理解的难易程度,还没有好好组织学生阅读文本,就急急忙忙地进入设疑问答程序,或师生互问互答,或分开小组“七嘴八舌”,其场面的确活泼热闹,以致让不少听课教师误以为这就是自主、合作学习。

跟前些年那种过于单调、沉闷的课堂讲授方式相比,这种充满生气的教学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反映了语文教师们对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探索。但是,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满堂“多问”“杂问”和满堂“多讲”“杂讲”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是否就是我们这次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它与过去的由教师一个人“独霸”课堂的满堂讲、满堂灌相比,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通病在于都没有抓住汉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多读书、多感悟、多积累。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改革中的几个认识问题

探究个中原因,大概有三点。一是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二是对新课程实施中现代阅读理念理解存在着严重偏颇;三是对汉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不甚清楚。

第一,关于自主、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

查看全文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人类的阅读活动原始于文字的产生,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学士的阅读经验,也如散珠碎玉,丰富而珍贵。但以往对“阅读”的研究很不够,1979年版《辞海》没收“阅读”这个词目,《现代汉语词典》仅解释为“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在现代社会,阅读作为一种智力技能,已成为每个公民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缺乏阅读能力的人被称为“功能性文盲”。迫于这种形势,80年代“阅读学”应运而生。

一批有识之士意识到阅读学研究是时代的需要,开始辛勤探索,迄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表了一大批论文,出版了几十本阅读学专著和教材。如董味甘主编的《阅读学》,王继坤著的《现代阅读学》,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先后出版,曾祥芹、韩雪屏主编的《阅读学丛书》也于1992年问世。

中小学阅读教学也逐步深入,成为阅读学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高原、刘fěi@①fěi@①主编的《朗读——研读——速读阅读三级训练课本》(初中),程汉杰的《实用快速阅读法》,晏茂心、贾林成主编的《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丛书》(初中、高中、大学、中专)等阅读教材,都主要是为中学生编写的。在此之前,1988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郑州成立了阅读研究中心,也把中学阅读教学作为研究重点。

阅读学理论来自阅读实践,尤其是中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学阅读教学也需要阅读学理论的指导,吸收其研究成果。

阅读能力的基本层次

阅读的实质是什么?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卷一)界说为:“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前者着眼于阅读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后者着眼于阅读本体的社会功能,均言之成理。章熊、张建华同志认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再认识》),指出信息不仅需要“筛选”,而且要“结合”储存材料,引起“思考”。《阅读学原理》指出:“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程”,强调了读物的“情感信息”,这两种观点都值得重视。

查看全文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运用网络环境,使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和“学”两方面同步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优化。笔者通过对中职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中职语文网络化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进行中职语文阅读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21世纪是网络世纪。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互联网+”战略。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目前已形成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互联网+新生物。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全新网络化的教育也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今的阅读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已发生革命性变化,网络的普及改变着传统阅读教学的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思维方式。

一、中职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

1.现状

(1)中职学生阅读水平下降:中职学校生源“量”减“质”降。多年以来,职业教育在中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在许多人的眼中,就读高中才有机会考上普通高校甚至名牌高校,这样的学生才脸上有光;就读职业学校是因为考不上普通高中不得不作出最后的选择,导致中职生有自卑感及社会地位低下。许多地方政府部门扩大普通高中规模,绝大部分初中毕业生就读普通高中,有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越来越难。为了多招生,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不将录取分数降之又降,生源质量每况愈下已是不争的事实。中职学生语文水平基础薄弱,严重影响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语文成绩越来越差,语文阅读水平不断下降。(2)中职学生阅读量不足。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一般分布在县城或大、中城市里,为了方便联系,家长都给学生配有手机,有的甚至购买苹果等价格不菲的名牌手机。教室、学生宿舍等校园里都有wifi信号,随时可以手机上网。学校的电教室里配有电脑、电视机,晚自习对外开放,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里来此看电视、上网,因为从电脑、电视获取的信息更加丰富、更加刺激,更加有吸引力。他们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课外阅读名著等读物越来越少。中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足,必然导致阅读效果的下降。(3)中职学校对阅读不重视:大多数中职学校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语文课更处于无足轻重的境地,一周的阅读教学由原来的4节减到2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教学,更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的理解和吸收。

查看全文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对策

【摘要】德育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对中职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良性行为养成、综合素养提升有着独特作用。为提升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效果,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提出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促使德育教育在中职语文阅读课堂绽放了新的生命力。文章从中职语文阅读课堂入手,探析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举措,力求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价值,在有效语文阅读教学中促进中职学生道德发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德育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能够教人向真、向诚、向善、向美,能够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知识、感受道德。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落实开展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阅读导入,引入作者背景,进行道德教育

由于教材的篇幅关系,很多阅读文本在教材上只能够展示主体内容,其附加内容,如作者的介绍、文本的创作故事以及创作背景等都一笔带过,甚至不提。实际上,要想让学生深度理解阅读文本,中职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等。这样能够让学生将文本放置在特定的时空内,开阔学生的视野[1]。同样也能够通过介绍作者、创作故事等方式来渗透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具有特殊的德育作用。如在学习《定风波》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作者苏轼,讲述苏轼的生平、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在了解苏轼的基础上,去了解该首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文章虽然写到了各种各样的小事,但却表露出作者开阔的胸襟、笑看人生的洒脱。正如同“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品析字句、品析作者以及创作故事时,学生能够被作者的乐观豁达所感染,学习其笑看人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这是中职语文教师落实开展德育教育的着力点。

二、挖掘文本主题,找准德育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查看全文

语文阅读教学思考论文

一、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无分地读,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潜心读书中,进行认读、体悟、融情、碰撞和思索。如何让学生“潜心读书”,针对当前“读”的现状,笔者再谈几点思考。

(1)潜心读书中,要适当领读和范读。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潜心读书时,要侧重于悟读。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如一位老师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的朗读时,针对一些同学把“颤动”一词作重音重读强调的现象,教师作了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这样重读‘颤动’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生命的轻微的颤动”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很多同学不由自主地读“颤动”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再轻读’‘颤动”,其效果不言而喻。

(3)潜心读书要有目的和层次。读,要有一遍又一遍的目的,要有一遍又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比如:一位老师在教《一夜的工作》时,自始至终贯穿读,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效果很好。

二、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读书的时间、自由思考的空间。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执教《西门豹》时,一开始,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时让学生思考: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读了这篇谋文你心一中佩服不佩服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7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何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的?然后用半节课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几个I,p7题直接问在学生的内心感受上,把学习谋文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了起来,使学生不再是冷峻的“读者”,而是事件的参与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索、感觉、体会几的空间,一个情感、思维自主感受和发挥的余地。其次,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对话可以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两两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可以就阅读理解的,或者情感思想的,也可以是多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对话和讨论。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积护的、有效的学习。需要指出的是,在对话、交流过程中,可以进行讨论,甚至争论。但教师一定要加强调控vJ、导,避轻就重,不能只图形式上热热闹闹,不讲实质效果。一定要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学会学习。

查看全文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以前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中年级开始,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求分段、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津津有味地让学生分析:“哪一句是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哪一句描写人物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思想起什么作用?”等等不,看似内容充实,把力用在点子上,其实这样的分析除了对付考试,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并无太大的作用。现实的情况是学生能够分析什么是比喻句,但在作文中却较少运用比喻句;能够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但在写人的作文中却把人写得干巴巴的千人一孔。这样教语文知识,除了对付考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何实际意义?下面是笔者就产生这个误区的主要原因进行的初步分析,并提出的几点解决方法:

一、产生这个误区的主要原因:

目标把握上的错位。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即要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并能积累较多的语言,以至能够说,能够写,运用语言这种工具进行交际。可是现在较多的老师把阅读教学目标定在: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特点等。虽然这些分析与运用语言有一定的联系,但它绝对不是小学生所掌握的技能。

教学要求认识上的越位。教语文的老师可能有同感:不少文章的分段有多种方法,不知用哪一种好,有些文章的中心比较隐晦,自己读了几遍,也不能明确把握中心,必须借助一些参考书才能把唯一标准的答案很困难地搞出来。受过一定专业训练的教师尚且如此困难,哪以怎能叫刚刚入门的三、四年级的学生去分析文章呢?

在语言学习上的不到位。长期以来,由于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朝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几乎不成比例。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但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地在自己说话、写文章时用的少得可怜。

二、走出误区的方法

查看全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感悟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目前很多阅读教学课堂不能做到简单高效。本文从语文学科特点和课程培养目标出发,指出三个留下———留下形象、留下语言、留下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留下形象”是指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丰富学生认知;“留下语言”是指学会语言运用技巧,提升语文能力;“留下情感”是指结合文本提升学生思想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形象;语言;情感

1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形式语文教学有效模式层出不穷。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都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究竟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是有效的?怎样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对此,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观点,“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要摒弃语文教学中那些和语文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旁枝末节,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形成语文素养。[1]要达成这一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完成“三个留下”足矣。

2留下形象———把握文本重点内容

概括文本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对文本语言特点的理解分析,对文本思想内容的领悟,都有赖于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让学生在初读文本之后留下形象,就是引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过程。这里所谓的“形象”,是指出现在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情感、道理等等。这和小说体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不同的。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留下形象”,是让学生对作品中表现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认识,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为学生形成更多能力素养奠定基础。举个例子,朱自清的《春》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很经典的一篇文章。我们完成这篇文章的教学之后,学生知道了江南春天的特点,这就说明学生学了《春》,留下了“形象”。根据文体的不同,让学生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留下形象”有很多方法。像《春》这样的写景散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概括其特点就可以了。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就要找出主要人物,并且分析其主要特点,例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需要学生留下的“形象”,就是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技巧。以记事为主的课文,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导学生“留下形象”,可以让学生按照记叙文“六要素”来概括出事件的主要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