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16:11: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语文阅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阅读

语文矢量阅读策略研究

[摘要]目前中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学习负担重,大部分学生缺少阅读时间,缺乏阅读热情,没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上述问题,立项了国家级课题“课程整合理念下语文矢量阅读策略的研究”。矢量阅读,是指有基点,有方向,可以无限拓展的大阅读。可以用“1+x”来表示,“1”是指一个基点,即学生主体;“x”是指“异径”对接,即走出文本,打破传统的线性阅读方式,通过多种整合,形成课内外、师生、家庭、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呈辐射式“球形”立体阅读方式。通过课内阅读整合、课内与课外阅读整合、阅读与写作整合、阅读与实践整合等多种方式,解决目前的阅读困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程整合;矢量阅读;语文素养

一、课内阅读整合,冲破文本樊篱课内阅读整合

可以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实现情感的共鸣,避免教学的功利世俗。课内阅读整合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横向整合,即同类文体、同类主题作品的整合。如在学习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几首诗歌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情感,以“愁”为主题来整合教学,让学生思考:(1)细读《望江南》和《武陵春》,两位女子各自在为何而愁?哪个更愁?(2)比较三位男诗人,为何而愁?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3)比较诗词中两位女子的愁和三位男儿的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横向整合学习,打破了五首诗歌之间的隔阂,学生通过比较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歌。二是纵向整合,以主题阅读为主,即以作者生平为线索进行整合。如对初中阶段入选的李清照的几首词(以南渡为分野)集中学习,知人论世,纵向整合,冲破每首词固有的樊篱,以作者生平贯之,使学生不但对词作本身,而且对作者也有透彻的了解。

二、课内外阅读整合,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进行课内外阅读整合,在课内搭建课外阅读的平台,在课外体现课内阅读目标的实现,可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为此,我们根据部编教材,编辑与其同步的《拓展阅读读本》,以单元课文编排主题为核心,展开课内和课外的链接阅读;以教材中某一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文章扩展或向相关联的内容延伸;以节选课文为基点,向整个作品延伸;以某一作家的作品为基点,向这位作家的经典作品及传记性故事扩展;以各个单元的综合性训练活动为契机和阵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课外多翻资料,多查阅一些有用的书籍,多接触一些名人大家的经典著作,以扩大知识面,增长阅历,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如阅读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后,拓展阅读他的《寡人之于国也》,加深理解孟子说理笔带锋芒、气势磅礴、论证严密的特点。值得提醒的是,进行课内外阅读整合时,在推荐课外读物的同时,更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查看全文

语文阅读能力研究论文

(一)破除封闭的教科书教育,倡导开放的读书教育

所谓封闭的教科书教育,是“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的产物。在这种教育中,学生“读书”主要是为应试、为拿学历证书,读书的目的完全是功利性的,多数学生整天围绕教科书或教辅读物(教辅读物其实是教科书的变种或衍生物,如各种版本的参考书、习题集、练习册、试题汇编、词语手册、辅导与练习、竞赛题精选、作文大全等)打转,整天忙着做各式各样机械繁琐、简单重复的作业、习题或试卷,根本无暇涉猎课外阅读。他们节假日、星期天里所谓的“课外阅读”究其实质不过是“课内阅读”的变种而已。而开放的读书教育,则完全是非功利的,它不为应试、不为拿学历文凭而读,只为寻知音、求真理、长智慧而读,因而,读书的范围远在教科书之外。除了上面所提及的两个区别外,封闭的教科书教育与开放的读书教育还存在其他一系列的区别。概括起来有:第一,前者带有相当的强制性、被动性,不管所读书籍是否合乎自己的胃口都得读,后者完全是自由的、自动自发的,学生可凭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读什么书、不读什么书,并能从中得到乐趣;第二,前者使学生头脑中装着许多“压缩饼干”式的事实简介,只能让学生获得作为第二手报告的间接知识,从中所获得的知识多半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而后者则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经典著作,从而有可能真正领略到一点原创性作品中所包含的经验与智慧;第三,前者往往限于生命中某一段时期内(如青少年时期),学生只要考试过关或拿到学历文凭证书,所读教科书或教辅读物就会丢得远远的,从此之后永不再看,以后再见此类书籍都会反胃,而后者则是终身性的,它贯穿于人的一生。

[2]

当然,开放的读书教育并不否定教科书教育本身的地位与作用,它只是反对封闭的、单纯的教科书教育。

封闭的教科书教育对提升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中小学生阅读的范围严格限制在教科书、教辅读物的范围内,如果他们读书完全是功利性的短期行为,如果他们的读书完全是被动的、无奈的,如果他们所读的书都是转手介绍性的,我们怎么可能指望他们具有较高的阅读水准?我们知道,语文学习很大程度上要靠积淀、靠感悟、靠熏陶。积淀的少了,感悟的少了,熏陶的少了,人哪来的灵气,哪来的悟性?拿什么去充实心智?又拿什么去体验、去想像、去升华、去创造?令人欣喜的是,新修订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应多读多背,并具体规定了各年龄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与背诵量。如新的小学大纲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得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五年制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得少于150万字;新版的初中大纲和高中大纲,也都在附录中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并声称其意在于“有助于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少,背得少的状况”。的确,“应试教育的弊端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它只重视书本知识。毋宁说它根本就不重视书本知识,它以课本代替了书本,培养了许多不会读书、不懂读书的人。”

[3]这一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查看全文

语文阅读测评调查论文

──为什么从小学到中学,从中考到高考,语文试卷都把阅读测评作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现行的语文高考试卷,阅读测试已经占据了显著的版面。有专家评说,在试卷中测评阅读能力,选文的不确定性和题型的相对确定性已经构成了高考语文卷的特有景观。再者,时下的许多试卷还把字词句的基本功放在阅读中考查,这就更加突出了阅读在测试中的重要地位。加之,编制阅读试题常借鉴国外标准化考试的题型,较多地采用了选择题,使评分比作文更客观,利于量化、区分、甄别。因此,有人认为,现行的阅读测试已成为我国语文考试中科学化程度较高的1部分内容。于是,以甄别、选拔为目的的高考语文试卷,就特别具有影响力,中学、小学当然依葫芦画瓢,构成了现行语文试卷的“老3块”,沿袭多年,牢牢地控制着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方法,严重地影响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

──对考卷中的阅读测试,学生的反应怎样?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也应当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他们对现行的阅读测试题感受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小学生说,不少阅读题又繁又细又碎,做起来嫌烦,平时做了大量阅读习题,越做越难把握,难应付。初中生说,试卷中的选文,开始读起来觉得有意思,但是做起那些分割开来的题目就头疼,即便有些感悟,硬要你把只能意会不便言传的用笔回答就难了。高中生说,那些似是而非的选择题故意忽悠人,蒙得你头昏脑涨,答题“拿不准”。总之,对现行的阅读测试,学生只觉得越考越“烦”,越考越没兴趣阅读。

──对这样的现状,你怎么看呢?

──对这样的现状,语文界1些专家判断说,学生“难把握”,“拿不准”,不想读,正是阅读能力低下的表现,并且郑重提示今后语文高考将进1步强化阅读测试,1方面对阅读文本的人文色彩、文化色彩、思辨色彩进1步看重,另1方面对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的要求将进1步提高。这3个“进1步”单为选拔中文系或文学院的大学生似乎很有必要,若是为选拔接受通识教育的所有大学生是否有点“过”?这种试题1旦面世,中小学势必如法炮制,体现这3个“进1步”岂不是1场灾难?多年来,为了应付阅读测试,教师煞费苦心,讲析文本,选编习题,学生忙着做习题,什么“课课练”“每日1篇”,没完没了。整个语文学习几乎都被做题目挤占,哪有时间“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即使能读书,也没心思去感悟、品味。

查看全文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概要:阅读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内动力,增强阅读的深刻性,避免流于形式,泛泛而谈,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为此,必须改革程式化的课堂结构,贯彻阅读教学整体化原则。

关键词:阅读教学内动力整体化

正文: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既给《语文课程标准》“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广泛阅读各种读物”的要求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容易让学生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界,容易形成学生阅读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泛泛而谈,不能带着真正的情感去阅读、品味、理解、思考,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为此,笔者提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启发内动力,增强阅读的深刻性。请各位前辈和同仁不吝赐教。

搞好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中学阅读教学就要注意从最新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激情,沟通情感,即运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如情境、情趣、情态等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或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自觉主动地探求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采用这种以情激情,情感沟通法进行教学。现实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父母或亲人的爱,虽然学生家庭有贫富差别,家庭亲人给予爱的方式各有不同:或是贵重的服饰珍贵的书具,或是粗淡的饭食简陋的衣物,甚至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都体现着亲人的爱,只是学生没有感受到或者感受不深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阅读课文,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背影”所体现的父爱。父亲在家境窘迫、四处奔波的情况下执意要送儿子上学还不辞劳苦地为儿子买橘子。这与我们下岗工人的家庭节衣缩食给子女请家教、买学习资料,与许多父母不辞辛劳为子女找好的学校就读、接送上学,送衣送伞、问寒问暖何等相似?教师若能把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景沟连起来,“背影”所传达的父爱怎能不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产生强烈的共鸣呢?事实上,很多课文都可以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主动探求。如:《小巷深处》、《藤野先生》等。

启发学生的内动力,激发阅读兴趣还要注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程式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课堂教学的程式化主要表现为讲授课文,大都按字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巩固练习等几个步骤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会失去语文的感染力。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到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这种训练应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叶老所说:语文教学应不再像以往和现在一样死读死记,死摹仿程式和腔调,而是将在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整饰思维语言,获得表达技巧等种种事项上下功夫(《认识语文教学》。叶老的这段话,讲的是一种活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相结合的。近年来成功的课堂教学范例,都是紧密结合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才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点,才引起生动的、热烈的反映。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程式化,搞好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就要注意贯彻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为注重阅读教学的三要诀:笼块——勾连——循序,先字词,再句段章的阅读教学法既违背学生的阅读心理,又违反阅读教学的自身规律。无论哪篇文章都表现出严格的整体性。故阅读教学要先笼观整块内容,前后勾连照应,遵循阅读材料的内部结构顺序分析,也就是说树立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探路(摸清作者思路),入境(进入作者写作时境,产生情感共鸣),采集(采集精彩的感受最深的语句),接轨(用过去的经验吸收新信息,使原有的积累与新知识接轨),架桥(帮助学生架设从“学会”到“会学”的桥梁)等渠道上整体感知文章。实践证明,只有在整体感知阅读内容上下功夫,找规律,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

查看全文

语文阅读分析论文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误区

毋庸置疑,加强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读写能力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语文教学的悲剧让我们既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外国学者先进的理念,却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唯讲是上”的死胡同,并且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落后的教学理念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但在很多地区,语文教学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的即便在形式上花哨了一些,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

语文学科,原本是最生动有趣、最富有创意和激情的一门学科,而现在却沦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学课。个中滋味,让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感到心酸。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番话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惨痛代价。

忽视课外阅读,难免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每日只能看到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若井底之蛙,见识太少。课堂上回答问题,语言表达干涩,思维缺乏创意,作文模式化倾向严重,雷同的材料随处可见,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这一恶果正是我们自己一手酿造的。

二、走出课外阅读误区的方法

1.培养阅读习惯

查看全文

语文阅读观研究论文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段话说明了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主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所谓的个性化也就无从谈起,自主阅读又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而只有定有创造性的阅读,教师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从《大纲》到《标准》,阅读教学的轨迹就是从关注教——关注教师关注教本、关注教课、到关注学——关注学生、溶液学本、关注学习。阅读行为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阅读改革的根本出路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学生终身发展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存在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学生、教师与编者等。阅读教学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阅读过程中特别重要。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

根据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套路分析课文,没有学生的阅读,没有学生将课具体化,课文只能是未完成的作品。因而,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学生对课文的接受过程就是阅读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这样,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

随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入人心,阅读教学的单一化已经被打破,文章意义解读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已不可逆转。人是个体的人,不同家庭经历、情趣的人,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独特理解,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寻找合理的内核;要提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答案,提倡在多元的碰撞中获得更多。

查看全文

语文阅读习惯论文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给阅读教学提出的两大任务。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语文教育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哪些阅读习惯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在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方法是多种的,笔者的看法,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引发阅读动机。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阅读的内部动机,也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引发阅读动机,首先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端正阅读态度;其次要通过讲述、对比、训练等方式暗示习惯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

2.激发阅读兴趣。实践证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启发学生自觉。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

4.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关键。阅读方法指导要寓方法于实践,主要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科学的训练程序来实现。如通过《古井》(六年制第八册)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就可按下面程序进行训练:

查看全文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查看全文

语文阅读文段分析论文

一般的文段都有中心句,考场阅读的文段也不例外。在考场阅读题中,如果能够迅速地找到中心句,对于我们快捷准确地理解与把握文段是大有好处的。中心句在文段中出现的位置是多样的,有时在文段之首,有时在文段之中,有时在文段之末,有时中心句又不明确地写出来,而是要求我们去自行归纳。这里介绍的文段与中心句的关系,主要是指中心句明确出现了的一类文段。

文段中句子之间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组合的手段标志也常常是各不相同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关联的方式、指代的方式、物联的方式、时空的方式等等。我们在考场阅读题中,就要利用这些文段组合的方式去分析文段的结构,准确把握文段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找出中心句的相关因子作答、进行中心句的逻辑分析解题、进行中心句的关联判断答问三种得用中心句来解答考场阅读题的方法。

根据中心句的相关因子作答

根据中心句的相关因子作答就是说在文段阅读中,只要中心句是明确的,就一定要充分使用好中心句,利用并逐一在文段中落实中心句的相关因子,这样,我们的理解就会比较踏实。因为一般的情况下,中心句与它所在的文段中的每一个句子,有一种融洽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心句既不应该大于文段里的支撑句,也不应该小于支撑句,更不会游离于支撑句。根据中心句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对文段进行阅读分析时,逐一落实了中心句的相关因子,也就全面准确把握了文段的真正含义。

如:1989年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所选的关于朱自清先生新诗现代化理论的文段,其后第五题: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作者是从几个方面论述的?把每层意思概括成一个句子,每句前用序号标明。

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并要求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回答第一问,要弄清楚这段文字的层次结构:第一句提出论题,然后展开论述,这时如果注意寻找文中提示层次的关联词语,就会发现“……首先注意到的……”、“……还以十分明确的语言……”和“……他也着重于……”中的“首先”、“还”、“也”,它们所在的位置正是文段分为三层的语词标志。因此,第一问的答案为“三个方面”概括层意,在这里主要表现为考查考生选取中心句的能力和摘取关键词语组成句子的能力。也就是说,中心句的相关因子在这里就是本题目所要求作答的内容了。第一层首尾都有中心句在相互呼应,因此,把它们摘出来就是答案,即“①新诗与时代及时代先进思潮之间有血肉联系”。第二句首句是中心句,可以直接拿来就是所需的答案,即“②从新诗运动开始,就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诗”。第三层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需要我们摘取关键语句,把它们联缀成为一句话就是:新诗人所表达的国家观念是一个现代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标准答案为“③新诗中的‘爱国诗’所表达的国家观念是一个现代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探索

【摘要】阅读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组成部分,教材中蕴含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汉语言的典范,能够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化传统内容,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同时也可以熏染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甚至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对自身的阅读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引入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推进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基于此,主要以比较阅读法为例,探讨其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较阅读;文质兼美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都是以文字为媒介,向阅读者传达其特定的情感。为了构建一个高效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师应该要认识到具有实用价值的阅读技法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要认识到新课程改革下要求的新型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发展的必要性。而比较阅读教学法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颇受关注,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将比较阅读法整合运用,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基本概述

比较阅读法主要是对两种存在一定差异的对象展开对比与分析,进而提高人们对其的感知能力,有利于激起人们对这一对象的探究兴趣。在比较阅读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中,若是学生能够在其引导之下深化理解文本内容,并且加深对文本内容的记忆,则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归根结底,比较阅读法就是要对存在异同关系的语文知识进行深入又细致的观察与分析,直到找到微妙之处,再进行深入的阅读与理解。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若是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法来展开语文教学,则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并且使其在脑海中构建起“类”的信息群,对学生以后分析不同的对象时,就可以提高其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