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16:00: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语文学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学科

语文学科益智功效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性质是其工具性,即要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对提高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发展其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语文学科的益智功能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注意力。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由于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因此必须依靠学生的有意注意才能顺利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互动过程,而注意则在其中起到基础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水平还处于发展性阶段,语文教学过程恰恰可以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促进智力的发展。

2.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提高对事物本质认识的能力。语文学习中,观察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文学习中的写作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素材中找到自己作文的资料,并结合所学语言文字进行表达。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提供了观察的素材和示范,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好好把握这一优势,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3.记忆力。是指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如果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在记忆中贮存,需要时又不能提取,那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语文教材往往是以单篇课文的形式进行编排,所包含的知识点也比较零碎、分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对一些优美片段进行朗读、背诵和默写等,一方面是要让学生欣赏和模仿这些课文的优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强化和促进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往往需要采用整合的方式将知识系统化进行教学,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整合和运用知识,这也无形中对学生记忆力的提高起到了帮助作用。

4.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脑概括地、间接地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能力,它是智力的核心要素。思维和语言往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思维是语言的高度集中化,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语文学科恰恰是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性。在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多元思维和理性思维方面有突出作用。想象思维。由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学作品,因此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和教育价值。尤其是一些自然场景、景色描写较多的文章,对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进行《美丽的小兴安岭》(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有关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象发生的变化,品读其中描写景象的句子“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

学生在头脑中不自觉的就会根据课文中描述的景象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对他们的想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多元思维。接受美学认为,文学的全过程应当由两个基本环节,即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以及三种要素—作家、作品和接受者组成,它们虽然各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彼此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不能把它们绝然分割开来,更不能突出前者(创作活动、作家和作品)而贬斥后者(接受活动和接受者)。’7这就是说,在语文阅读中,作者是通过文本与读者进行对话、交流,才能使文本潜在的意义得以在读者心灵中敞现出来,对读者的生活、生命产生影响,也使作品的意义得以生成。而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情感、思想等价值取向和知识、阅历等知识储备(即期待视野)来阅读文本的,并因此获得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所以,语文阅读活动不是读者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过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与文学作品进行对话,解读出不同的文本意蕴,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多元具有独特贡献。

查看全文

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综合

一、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音乐与语文学科,虽然各具特色,各有侧重,但都要依托语言文字体系(音乐尚需记谱体系,这是其学科特点),都要依靠学生的理解、思维、分析及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这就为两门学科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充分运用,音乐与语文教材的编写注重两者之间的综合(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直接将歌词作为课文),也为学科之间的综合提供了保障和支持。在当今形势下,强化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不人为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倡导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的潮流和发展趋势;培养复合性、综合性的通才、全才也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需求。因此,进行学科的综合极其必要。

二、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的途径与方法

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主要有管理体制、发展能力、人文素养三个方面的综合。

1.以管理体制为突破,实现学科综合

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是将所有教师按照所担任教学任务的不同,分别归列为不同的学科组,甚至在安排办公室时,也是根据学科组来考虑。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同学科的教师“各自为阵”,极大地限制了学科之间的综合。因此,要实现音乐与语文课程的综合,在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上就应当有所突破。如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办公室,以多学科组参与来组织教研活动,以学科渗透来组织教学内容等,真正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人员上、理念上、内容上、组织形式上各方面的深度综合。

查看全文

语文学科课程改革论文

一、是坚持突出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我国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主体是汉语汉文,受教的对象主要是生活在汉语文环境中的中国青少年。因此要推进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首先必须掌握好汉语汉文的特点及其学习规律。这是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基础工程。这项工程过去已有许多学者在做。比如我们已经有了汉字学、汉语语法学、汉语修辞学、汉语辞章学等等方面的一批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多半还是表态研究、分割研究的产物,一旦进入“汉字书写”和“汉语表达”的社会交际领域,以往的表态研究和分割研究就远远不够了,还必须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结合语言运用的实际进行动态的、综合的研究。即把原有的知识系统,按照学习和运用的需要重新组合;把原来因分割而各自独立的某些内容,按照学习和运用的需要彼此渗透,彼此联结,以能够充分说明各种语言现象为依归。就像当年张志公先生曾经尝试着为初中语文课本写的几篇知识短文《陈述和陈述的对象》,《肯定和否定、全部和部分》,《形容和限制》、《相关、相承、相反》,《因果、假设、条件》,《句子的变换》等等那样,使语法、修辞、逻辑和词句篇章等知识可以结合的内容尽可能结合起来,借以说明种种带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有了类似这样一批新的研究成果,相信我们语文学科的课程教材内容将大为改观,教学效率也将明显提高。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重视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从事基础教育的人应当树立“以人为本”,“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己任”的现代教育观。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之后,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又有新的变化。核心的问题是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可见,国家已经把新世纪教育的功能定在“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点之上有战略眼光的教育决策。

三是坚持在继承中求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的知识、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新的需要和条件,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新的结论。所以,创新和继承是不可分割的。更何况我们要面对的是汉语文的教育,也就是所谓“汉语教育”。我国有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传统,其中的精华部分应是“汉语教育”研究的瑰宝,在追求“创新”目标的时候,务必要以充分研究和汲取传统语文教育中的精华为前提。中共十五大在讨论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历史性课题时,深刻指出,要“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来在继承中求创新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上述三个“坚持”的理念支持之下,我设想语文学科课程教材建设应有如下一些特色。

一、要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育人功能。

语文学科是培养和提高我们国民素质的一项奠基性工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各门学科共同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而语文学科在这方面又具有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为此,在语文教材建设方面,一定要树立起“精品”意识。所谓“精品”,其标准在我看来至少有这样两条:一是选文的语言精湛,堪称典范;二是选文内容精湛,即对于学生形成并提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启迪作用。在编选的指导思想上,要适当增加一点难度,即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要让学生感到“一眼能见到底”,失之于浅。另外,还要适当增加一点分量。课外固然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课内阅读也要有一定的量的扩充。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育功能,除了要重视教材编写的质和量以外,至少还要解决好这样三个问题,一是语文教师的人格影响问题。“德为师之魂”,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髓所在,千万忽视不得。二是重视教法改革问题。要重视语文训练与语文教育相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意志培养、情感熏陶密切结合,改革教法以增加阅读量和写作量。三是要紧贴时代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努力使学生在多元文化中提高鉴别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合理而正当的价值取向。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原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一个部分,是依据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它强调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1.利用现代媒体的大容量存储技术,广集信息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学生通过网上提供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感受动物的可爱。教师再让学生结合图片,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口述。这样,学生就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了。

2.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有效认知

查看全文

中职语文学科微课实践研究

一、中职语文学科教学应用微课的作用分析

微课教学的出现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规律,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微课开发和应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微课在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作用。(一)解决了中职语文教学中部分实际问题。目前,中职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为主。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如果教师讲授占大部分时间,学生听得累,效率不高;如果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文学透,但是教学进度跟不上,而且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时间一久就忘记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载体,将来会更多地应用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在课堂上教师也需要一些短小精悍的微课进行讲解或演示。与一般冗长的教学视频不同,微课是围绕某一知识点来展开的短小视频,它本身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因此,微课是适宜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另一方面,中职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微课的充分运用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现在许多中职学校都开通了校园WIFI,方便学生随时使用手机,这更为我们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采用微课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以“短小精悍”著称的微课学习资源可以像一个随叫随到的小老师,在学生预习时,可以打开微课梳理知识,重难点事先轻松了解,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也只需要打开微课,并可反复观看,利于巩固掌握。(二)丰富了中职语文教学的资源和手段。微视频课程资源可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内容资源、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个体差异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支持性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易用、易得、实用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辅助资源,为学习模式的创新运用提供有力支持。尽管中职学校微课的开发和应用起步较晚,部分教师对微课知识了解偏少,微课开发和应用能力不高,但大家对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相当有兴趣。所以,中职学校要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微课开发制作能力,还要积极倡导教师开发使用微课,尤其要通过校级层面来以赛促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微课应用水平,从而不断丰富中职语文教学的资源和手段。(三)改变了中职语文教与学的方式。微课的开发和应用改变了中职语文的教学方式。于教师而言,促进了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教学角色的转换。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微课的出现促使课堂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演员向导演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课前的资源整合者、课中的活动组织者、课后的效果检测者。于教学内容而言,教学内容在课前就经过微课进行传递,课中是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内化。于教学手段而言,微课更多地融入了信息化手段,构建了生动的、立体的语文课堂。于教学效果而言,优化了语文教学活动,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提高了语文教学成效。同时,微课的开发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前提,确定独立的教学目标,预设指向的教学内容,融合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样式,依托多元的教学情境,教授学生知识学习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要点、方法。用于课前,解决课堂教学的“先学”问题,改变学习方式;用于课中,是以先期充足的资料视频解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用于课后,是补充语文学习资源,方便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但是,微课不是课堂教学的替代品,它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的,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它转变了教学方式,丰富了语文课程体系。

二、中职语文学科微课开发原则

教师开始学习微课程制作的时候,应转变教学理念,掌握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1]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笔者结合近几年的语文学科微课开发和应用实践,觉得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创意领先原则。微课设计要有好的教学策略或创意。设计和应用微课站在学生的角度就是以好的策略或创意解决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首先要精选微课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然后围绕微课设计进行材料的准备、文字的组织等等。二是学生为本原则。微课设计的最大意义是支持学生学习或促进学生的学习。[2]微课设计不是用来帮助教师如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是用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教师通过微课设计联手完成课堂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提升学习效果。三是两结合原则。微课设计要基于教材和学情,要熟悉教材和学情。对某一课时的教学,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的整体规划、重难点、教学要求,还要根据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充分研究学情,明确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学生的困难点和障碍点在哪里。由于基于教材和学情,充分挖掘课时教学中的难点,准确把握教学难点,找到教学的难点,也就明确了微课的设计思路。[3]四是规范化原则。语文老师微课制作水平难以短时间提高,满负荷的工作状态成为制约中职语文微课开发的瓶颈,与企业合作或与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开发高质量的语文微课成为必然,所以规范化的脚本设计是关键。规范的脚本设计包含微课系列名称、微课名称、知识点来源、基础知识、教学类型、适用对象、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技术支撑这几个部分,其中教学过程又细分为教学环节、内容、画面、时间。其中内容部分要流畅,完整呈现整节课的教学语言,画面要将所有用到的素材汇集在PPT内,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设计好每个环节的时间,这样规范的脚本才便于制作人员按照脚本实现预期的微课效果。

三、中职语文学科微课开发策略

中职语文微课开发要理念先行,形成系列。开发流程要细化,做到脚本设计规范。制作要精美,作品要体现语文味。在微课设计环节上更要注重开发策略,笔者认为可在导入设计、案例选择、文化意境三方面采用以下策略。(一)微课导入设计策略。相对于传统课堂,经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微课,最大的优势就是能绘声绘影地创设情境,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其中简短的30秒的导入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导入的设计大致有三种:开门见山法———直接表达学习内容和要点;起兴铺陈法———搜集大量资源用合理的信息化手段呈现,阐明学习内容的重要性;问题引导法———以某个故事引出某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入学习。当然也可以综合运用。以上三种可以大致概括为影片剪辑策略和场景再现策略。(二)微课案例选择策略。依据语言发展规律,模仿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微课设计中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案例讲解的技巧要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突出重点、难点、热点。选择的策略就是要指向教学的关键处、学生的薄弱点、考试的热点处。如:口语与交际关于讲解技巧学生最难掌握的就是“突出讲解对象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的说明顺序”,这是说好“讲解”的关键方法,也是考试时的考核点。因此,笔者在设计这一课时,选择了“讲解一次实训过程”作为案例进行讲解示范。在讲解中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讲实训过程的要领,再分步解说。分步解说时又按照工作顺序和空间顺序。这样的案例设计既贴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又扣住教学重难点,充分体现讲解的要领“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言之有序”。(三)文化意境设计策略。目前的语文课堂大多是“一解题、二字词、三段落、四总结”之类的教学方式,希望学生在考试中依葫芦画瓢、汇聚答案、提高分数,至于文本的涵咏、情境的体悟都省略了。语文微课开发就是要纠正这些弊端,充分利用音乐、图片、影片等资源将文字转化成可观可感可悟的情境化课堂,让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同时,微课与一般的教材是不同的,教材是显性知识,而且是固化的,而微课有了教师的讲解,除了有显性知识以外,还有隐性知识。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施教者的情绪、爱好、兴趣、激情、信念等情感价值观的东西,最终都通过教师的声音、动作、体态呈现出来。融合了与文本内容一致的音乐、图片、影片,再加上老师的声情并茂的解说,让语文微课形象起来、生动起来,充满语文味。

查看全文

语文学科过程评价论文

赞科夫说冒号“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1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融入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小学语文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但长期以来,小学生评价1直沿用终结性评价,期末“算总账”,这种评价方法把本身并不科学的评价结果视为教学成功与否的惟1标准,强调的是对人的甄别、选拔的功能,其目的是选择适宜于更高1阶段学习的人,在淘汰、选拔的过程中,使大多数学生无法尝试学习的成功,无法发现自己的潜能。因此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具核心特点是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要求达到的“3化”是冒号1.评价主体互动。2.评价方式动态化。3.评价内容多元化。

语文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如何才能最有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活力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初步探索。

1、准确定位评价的性质,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目标

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必须首先准确定位评价的性质。我们所说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是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1种综合性评估。这1综合性评估,既可以是针对学生某1学期或某1学年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状况的阶段性测查,也可以是针对学生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层次等状况的总结性测查;这1综合性评估,是对学生某1学期、某1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水平、语文能力情况等的显示,因而也是1种目标参照性测查,即主要词查学生在1学期、1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对语文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目标是评价的依据,又是评价所致力于达到的终极结果,因而可以说,没有评价的目标也就无法进行评价。我们所构建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目标体系,既应包含每1课、每1单元的目标,更应着力构建好每1学期、每1学年和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使之包含小学阶段各学期、各学年直至整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全面反映小学阶段各个时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要求,成为1个知识结构层层递进、能力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完备型整体系统。

2、评价应建立在尊重学生,重在鼓励的基础上。

查看全文

语文学科的法制教育初探

要让法制教育自然、适度、有效地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一种自发行为,在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上也一直存在,只是还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提出来。而要将自发的行为转变为自觉的建构,就需要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的设计和实施。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法制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形成和意识的培养,而不是法律条文的介绍和解读。因此,教师在渗透法制教育时要将课文情节与生活实际自然结合,启发学生思考某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或背景,自然引出现象反映的法制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建立应有的法制意识。例如,在《祝福》的教学中,祥林嫂被婆婆强"嫁"出去这一情节就是典型的法制教育渗透点。在教学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婆婆为何可以为所欲为?祥林嫂为何无力反抗?如果是在今天,祥林嫂可以怎样保护自己?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法律的问题,而教师适时指出人生自由、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而侵犯家庭成员自由、虐待家庭成员的行为都是违法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法制意识,也让学生对祥林嫂悲剧产生的根源有了更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法制教育的渗透自然而然,没有突兀之感。渗透的适度就是要让法制教育顺理成章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点明即止,不可节外生枝。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游行学生被虐杀这一事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法制教育渗透点。但需要老师把握好渗透的尺度,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合法有序的集会、游行、示威是公民的权利,而反动政府虐杀学生的行为不仅是在践踏生命,也是一种无法无天的行为,点到即止。如果过多的去讨论学生当时游行的合法性以及对现实中游行示威的认识,势必占用过多时间,喧宾夺主,甚至还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适度渗透、巧妙引导,可以让教学过程推进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有效渗透就是要求教师准确把握课文渗透点所反映的法制问题,通过点拨让学生产生思考,有效地树立法制思想,培养良好的法制意识。《小狗包弟》一文中,作者表示了对小狗包弟的怀念及歉意。这是一个很好的法制教育渗透点,但处理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直接指出相关法律法规,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要做到有效渗透,就要选好角度,让渗透对学生产生启迪作用,引起学生的思考。该文的渗透可以从作者的生命观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命与人的生命的平等地位,纠正某些意识中人可以任意处置自然界生命的思想。然后再引入动物保护的相关法规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命受法律保护,并思考法律精神里体现了怎样的生命观,体现了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当学生意识到法律的精神与大师的精神与情感融为一体的时候,法制意识就会陡然增强,遵守和维护法律就很容易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要让法制渗透与语文教学的中心目标巧妙结合、相得益彰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就是要使法制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二者之间不应是油水并存的关系,而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例如《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有作者感叹古书不存,后世谬传的遗憾。在教学中即可乘势引出,为了将来不留下同样的遗憾,国家才制定了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让学生既感受到王安石博大的胸怀和强烈责任感,也意识到维护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艰巨与光荣。《陈情表》一文中有作者敢犯圣意而决意尽孝的内容。当教师在让学生体会李密诚挚孝心、感受他超卓人格的时候引出宪法及相关法律,会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李密超越时代的情怀和思想,也认识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主题与法制教育合而为一。但如果渗透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法制教育与主题的分离。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有林冲杀人雪恨的情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学生产生误导。我们对林冲的行为是赞赏的,是因为他是代表人民用暴力反抗黑暗的统治势力。他的行为是正义的,这是阶级斗争必然采取的方式,但不属于法律层面的问题。如果教师硬要给林冲的行为寻找合法性依据,那就难免陷入逻辑混乱的境地,让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可能影响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正确判断和对主题的深刻理解。

总之,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教师要自觉、主动、规范的设计和实施,但也要避免泛滥,避免因刻意强调法制教育对文学形象和文章主题带来的损伤。

本文作者:郭先林工作单位:贵州省黔西县水西中学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学科素养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重要目标,也是各个学科的关键教学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全面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就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现代化、综合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实现核心素养发展。对此,下面就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下教学策略创新途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创新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核心素养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语文思维、能力、行为、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发展的最终方向,在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发展需求,灵活的调整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可以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上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1.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包含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四个方面,具体内容为:(1)语言的构建和运用,其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并且学会应用语言知识,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的认知社会,才能提升自身文化水平。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基本的要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特别看重学生语言素养培育。(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其要求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思维能力提升,这样学生就会以思维为前提,实现语言、知识构建及应用,从而促进自身综合能力提高。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思维。(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在语文教育中,审美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语文中蕴含着很多美的元素,这些元素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形成。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审美培育,就很难发挥出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也会造成学生核心素养不健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美,并学会创造美。(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语文学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对中华民族的母语学习。新时期下,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语文教育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将优秀文化融入到语文学科教育中,指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正确文化观念,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

2.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查看全文

大学英语语文学科分析论文

一、语文概念及其教育功能

我国各种典籍对“语”、“言”、“文”等语词皆有释义,例如《说文》:“语,论也。”段注认为,“一人辩论是非谓之语”,“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辞源》将“语”与“言”界定为:“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据此可知,语与言的内涵皆指口头的语言,即言语。“言”常指自言;“语”,常谓之与他人的口头交流。《说文》曰:“文,错画也。”据段注,“错”,当作“(辶昔)”。(辶昔)画者,交(辶昔)之画也。《辞源》将“文”界定为:①彩色交错。引伸为文雅。②纹理、花纹。③文字、文辞……,又作动词用,指撰述。由此推知,“文”的初始意义乃指色彩,通“纹”,是纹的通假,并以此引申为文雅,即cultured。可见,此义中、西相通,故“文”的意义在汉语中与“语”和“言”一样十分丰富。语,指口语;文,指书面语。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将“语”与“文”界定为:“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叶老的这番话是基于我国历代的学校教育“言"、“文"不分家,且倚重“文"的传统,做出的系统总结。

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除北外主办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称其为“外国语文月刊”外,其它如《外国语》、《外语界》、《现代外语》、《外语研究》等,并没有将其划分为研究外国语文的范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概念都无界定,只是对课程性质进行了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

再以语文的英语对应词philology为例。语文与philology意义相近,但philology没有汉语中丰富的语义。如Webster''''sNewAmericanDictionary将其定义为:①thestudyofliteratureandrelevantfields;②linguistics(p390)。LongmanModernEnglishDictionary对其定义为:①thestudyoflanguagefromthewrittentextsbywhichitisknown;②thestudyoftextsandtheirtransmission(p842)。

综上所述,语文之概念可概括为:①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基础应用性较强、交际性较强的学科或课程;②语文的语篇选材既有古代的、文言的,也有现代的、白话的;③语文的语篇内容既有口语的,也有书面的;④语文的语体既有文学的,也有应用或实用的;⑤任何国家的语文课程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具备一定的教化、教养作用,即人文性。

查看全文

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分析论文

一.找准契合点,大胆整合。典型新颖的成语故事、详实科学的有关史料、历练情操的文化积淀,是语文与历史的契合点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是语文和地理学科整合的着手处;数理化学科的定义定理的表述以及逻辑推理的过程,则是语文学科说明文教学,特别是语言的归纳概括、根据已知信息推断新信息、长短句变换等语文能力的支撑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同思想政治学科的宣传教育性,正是二者整合的前提,后者强调道德法制的规范性作用,前者强调熏陶渐染的提升作用。同是语言学习的外国语教学,我们应充分尊重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注重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将重点放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上。总之,找准“契合点”是学科间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作用。如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神州五号飞船上天,物理学科侧重的是重力、加速度等,化学学科侧重大气酸碱度、飞行环境等,数学学科可能侧重飞行轨道、各种参数等,地理学科要研究大气状况,历史和政治学科可能关注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等,而我们语文学科则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报道训练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新闻报道写作能力,如利用相关的报道材料训练学习者的语言压缩(概括)能力、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强烈的探究心理,及时组织一场有各科老师参与的热点问题讨论会,让各个学科发挥其特长,身体力行地引领学习者关注生活关注科学,激发其学有所用的学习意识,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习者实践精神和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三.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尝试多种多样的适合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1.组织辩论会。如围绕“三峡工程的利与弊”这一论题,语文老师认真组织文综老师参加,语文老师从学生的语句修辞、中心与材料等方面评价,历史老师从人类的进步角度引领,地理老师从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师从思想政治方面分析总结,最后再由地理老师做简短的综合性评价。

2.撰写科技小论文。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章“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课后作业;“请你写一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的短文,把自己想象成茫茫沙漠中的仙人掌。那里雨水稀少,骄阳似火。你使出浑身解数寻求水,珍惜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还可以向人们发出节约用水的呼吁。”这个练习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题目。

3.学写调研报告。语文老师可参照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材,主动与该科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语文主要应侧重于语言的准确性,实验过程表述是否清楚等,让学生养成语言精练、思路清晰的良好语文习惯。科学考察科研课题考古发掘

4.再现历史,展示自我。课堂渗透应是“科际”合作最常用,最便捷的一种形式。如在讲述人物传记类课文时,可插入一些历史课本上有关的内容;在学习说明文时可以联系一些其他学科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帮助理解课文。表演话剧历史再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