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15:57: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语文学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学法指导研究论文
[内容]
要提高教学质量,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道理已被众多事实所证明,中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要想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紧紧抓住学法指导这一关键,因为学法指导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
关于语文学法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有精辟的见解。“善喻”主张是其中之一,它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善学、乐学。这里的“善学”则蕴含着学法指导这一内容。“五四”以来,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理论与实践也卓有成效,尤其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先人们的见解和理论无疑对我们当代的学法及教法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需要的变化、教材特点的变化等等诸多原因,尽管先人们重视学法指导的理论众多,仍不能完全解决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研究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它们必定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局限性。目前,对教法的改革较多,而对学法指导的研究甚少,因而至今还不能脱离“师传生受”的老框子。但就当前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教改的潮流都趋向于加强学法指导这一内容。国外学者把学习定义为“学习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界的流行口号。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美国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学习学习方法”的口号,国际上已经建立了“学习学”,专门研究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国内继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之后,人们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探索学法指导问题,都或多或少地总结了些经验,但尚无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方案出现。从《学记》中的“善喻”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复需教”的古今教育理论,多是某种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只能起到指示方向的作用,实施起来具有某些不确定性、模糊性。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为了更快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了把应试教育切实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具有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朱逸老师经过长期探索、研究、实验,把自己对学法指导的探索总结了出来,既从理论上加以了阐述,又在技术上给以指导,因而形成了一部专著《分步阅读法》(199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这对我们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尤其是探讨语文学法指导的同仁来说,又多了一个新的有利的工具。
学法指导的立足点是从“学会”提高到“会学”的高度上来,以达到不复需教的目的。这样中学语文学法指导的目标则应确定为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自学的能力——自能识字、自能读书、自能写作、自能听说。《分步阅读法》就是围绕着培养自学能力的目标,以分步阅读训练教程为主轴,逐步推动识字、读书、写作、听说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作为学法指导的内容,它应该具有科学性、程序性、功效性和实践性。这本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学法指导书《分步阅读法》,在这几个方面的特点表现是很突出的。
首先从科学的角度来考察其科学性。《分步阅读法》中训练教程的结构体系可以从两方面论证。其一,分步阅读训练教程与一般阅读心理过程相吻合。阅读的一般过程是读者以大脑为中心,对读物的文字信号,经过目视、耳听、大脑思考和口诵手记来完成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的全过程,也是一个感受、理解、动情、想象、表达的过程。这与初读、精读、品读、和创造性应用的分步阅读基本训练教程相吻合。其二,分步阅读训练精读部分中的四步结构与文章构成的要素和写作过程是呈相对应状态的。精读部分是整个训练教程的关键,是对文章的内容形式加以剖析、综合和判断,是理解性的阅读。精读中四步结构为析句——分层——提要——求旨,亦即从文辞入手,通过对文辞的剖析理解,从而体味出文章所展示的生活意义。从写作过程来看,都是先有生活素材而后经过构思再用文辞巧妙恰切地表达出来,它的过程是立意——选材——布局——组句。再看文章构成要素,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由内容和形式构成,是二维一体的,而内容和形式又有自己特定的组成成分,内容包括观点和材料,形式包括结构和语言,由此推出文章由观点、材料、结构、语言构成。如此叙述何以看出精读的过程与写作的过程及文章构成的要素相对应呢?我们不妨用图表展示:文章构成要素:观点材料结构语言
小学语文学法创新论文
[关键字]:小学语文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法创新?
一、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新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思索和联想广泛地搜集和这“中心新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创造个性,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幻想、敏感性等。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喜好喜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似乎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新问题而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和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和这一中心新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定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互动的学习形式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重新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和自己的相同,哪些和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影响讨论的实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新问题,形成新的创见。同时,还要注重运用调控手段,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误见,听进别人的意见,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语文学法指导分析论文
魏书生同志站在时代的高度,大胆改革,探索出一条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育人之路。他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最主要的表现在科学的方法、民主的观念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笔者在本文所要谈及的只是魏书生老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部分,仅就“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看法。魏书生的“学法指导”整体结构主要是“一个学科,两条原则,三大部分,九项措施”。
一、一个学科一个学科,魏书生老师任教的是初中语文学科。然而他所教的这一学科并不是人们一般理解的初中语文,而是“大语文”。也就是说他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受教材的限制,不受学科的限制;他语文教学的时间不受课堂45分钟的限制;他语文教学的空间不受教室或校园的限制等等。
二、两条原则魏书生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原则是多方面的,而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如下两条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魏书生要求学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知识占有的水平,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自学内容。魏书生说:“我不要求学生的‘齐步走’,而要求他们‘各自为战’”。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魏书生从不要求学生在知识的占有和能力的发挥上“整齐划一”,而是经常鼓励学生要“日有所得,循序渐进”。尤其是教育那些学习落后的学生,在与同学做横向比较看不出成绩时,要做自我纵向比较,“新我一定要战胜旧我”,做经常性的自我竞赛,这样久而久之,自我强化意识自然形成,自学能力也就不断提高。
三、三大部分魏书生常常把学生比喻成一辆汽车,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动力部分、能源部分和操作部分。
语文学法指导管理论文
立体式语文学法指导,即指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性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独立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技能导引。其特点是体现思维的连续性(即时间概念,反映了不断深入认识事物的规律)和系统性(即空间概念,反映了认识由点、线、面向多维空间转移的规律)。在语文学法的指导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学法的外在表现的个体作用(如:阅读中的浏览、粗读、精读和快读等),更要引导学生掌握学法的“双重”的内在联系的整体功能(如:先浏览、再粗读、后精读和快读等,继而把它们与各种相关的其它学法结合起来)。这样,即可顺应学生学语文的复杂心态,扩大阅读的容量,加大阅读的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诸多的语文学法中,相关性的学法是很多的。如:观察与思维,联想与想象,理解与记忆,阅读与质疑,笔记与写作等。它们之间(包括上述成对的学法之间的“二元”联系)既有先后时间关系,又有多维空间联系。
如果能从立体角度深刻剖析它们,综合运用它们,势必产生运用学法、提高学习效率的良性循环。现以阅读与质疑为例具体阐述如下。
“善于读书的人,也善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一定善于质疑。”此话不无道理。质疑,即提问题,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阅读能力是体现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系等方面的。这就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阅读与质疑是一对“孪生子”。“读”中见“疑”,能在一般人不觉得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重要问题,并且使这重要的、新颖的问题得到最完善的、最合理的解决,从而取得成果和创造奇迹。以“疑”促“读”,使阅读目标明确化、具体化,进一步激发求知欲,使阅读进入更高层次,达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怎样把阅读与质疑紧密结合起来呢?
阅读的一般方法是“浏览”、“粗读”、“精读”和“快读”等。这些方法还可以扩展、掺合、融化,使之成为更切合实际的、更有效的读书方法。如“浏览”包括整体阅读、鉴赏阅读;“粗读”包括提要阅读、积累阅读;“精读”包括理解阅读、局部阅读、眉批阅读;“快读”包括交叉阅读、剪辑阅读等等。
立体式语文学法研究论文
立体式语文学法指导,即指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性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独立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技能导引。其特点是体现思维的连续性(即时间概念,反映了不断深入认识事物的规律)和系统性(即空间概念,反映了认识由点、线、面向多维空间转移的规律)。在语文学法的指导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学法的外在表现的个体作用(如:阅读中的浏览、粗读、精读和快读等),更要引导学生掌握学法的“双重”的内在联系的整体功能(如:先浏览、再粗读、后精读和快读等,继而把它们与各种相关的其它学法结合起来)。这样,即可顺应学生学语文的复杂心态,扩大阅读的容量,加大阅读的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诸多的语文学法中,相关性的学法是很多的。如:观察与思维,联想与想象,理解与记忆,阅读与质疑,笔记与写作等。它们之间(包括上述成对的学法之间的“二元”联系)既有先后时间关系,又有多维空间联系。
如果能从立体角度深刻剖析它们,综合运用它们,势必产生运用学法、提高学习效率的良性循环。现以阅读与质疑为例具体阐述如下。
“善于读书的人,也善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一定善于质疑。”此话不无道理。质疑,即提问题,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阅读能力是体现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系等方面的。这就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阅读与质疑是一对“孪生子”。“读”中见“疑”,能在一般人不觉得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重要问题,并且使这重要的、新颖的问题得到最完善的、最合理的解决,从而取得成果和创造奇迹。以“疑”促“读”,使阅读目标明确化、具体化,进一步激发求知欲,使阅读进入更高层次,达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怎样把阅读与质疑紧密结合起来呢?
阅读的一般方法是“浏览”、“粗读”、“精读”和“快读”等。这些方法还可以扩展、掺合、融化,使之成为更切合实际的、更有效的读书方法。如“浏览”包括整体阅读、鉴赏阅读;“粗读”包括提要阅读、积累阅读;“精读”包括理解阅读、局部阅读、眉批阅读;“快读”包括交叉阅读、剪辑阅读等等。
语文学法管理论文
[内容]
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这是现代教学论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目前,教学改革已从片面研究教法趋向于学法的探讨实践。这方面笔者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定向法。就是有目的的学习方法。
在信息丰富的现代社会里,学习应该有高度的选择性、针对性、时效性。读书要有一定的目的,或扩大知识视野,或获取信息和材料,或品评赏析。目标明确,注意就有了重心,辨识就有了头绪。泛泛读书,什么都注意,意谓着什么都不注意,就不可能有意识地去“咬嚼”、“钻研”。
二、序列法。就是安排一系列的自学程序,让自己定向发展。学习一篇文章可这样安排:读(朗读、默读、速读、细读)─→查(查字典、词典、参考书)─→思(思考)─→批(眉批、旁批)─→练(做练习题、作业)。这几个步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有作用。
三、辨体法。就是根据不同文体,相应变通学法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社会功能,有的侧重于叙事而使人知晓,有的侧重于解说而使人明白,有的侧重于议论而使人信服,有的侧重于抒情而使人怡情益性。懂得了这些,可采用相应的阅读步骤和方法。
语文学法指导框架探讨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学法指导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
一、教给普通的学习方法
(1)预习的方法。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预习方法。低年级语文预习要学会查字典,解决音形义等问题。中高年级在新教材讲读之前,阅读有关资料,将要讲到的内容先自读2-3遍,从中找出不懂的难点和不甚懂的疑点,带着这些难点和疑点,在上课时予以解决。(2)听课的方法。指导学生沿着教师教学思路,积极参与。听课不仅听教师,还要听同学对问题的各种建议、看法,并敢于提问“为什么”。(3)练习的方法。除普通的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外,应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新知识解答,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得出的结果,都应做到理解、掌握。(4)复习的方法。分课后复习,单元复习,学期、学年复习。各种复习应以教材为重点,对照笔记,检查作业,分析重点、难点,打破教材顺序,运用对比方法找出知识异同。(5)考试的方法。考试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解题要从易到难等方法的指导。
二、传授基础知识与学法指导
标点、字、词、句、段、篇的学法指导,低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量大的阶段,要教会查字(词)典。中年级以句、段为指导重点,高年级以篇章结构、文章训练为重点。根据教材结构特点,中高年级每册教材八个单元,互相独立,又互为整体,每单元遵循着一个由“教——扶——放”的过程,精讲课文教者在“传道授业解惑”同时注重“学法”渗透,利用教师的学法指导去学习课内自学课文,教者只要恰当点拨。最后让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第三类课文,是学生运用“学法”的阶段。语文课是教者传授知识的主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传授,渗透学法,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如:讲授《桂林山水》一文,分析桂林的山有三个特点:奇、秀、险;要求学生依同样的方法自学下一段,桂林的水也有三个特点:清、静、绿。作者运用了“抓住特征,分步描写”的方法,学生通过学法指导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出:描写自然景观,要抓住它的特征分层、分段叙述。
三、以培养智能为内容的学法指导
语文学法指导管理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学法指导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
一、教给普通的学习方法
(1)预习的方法。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预习方法。低年级语文预习要学会查字典,解决音形义等问题。中高年级在新教材讲读之前,阅读有关资料,将要讲到的内容先自读2-3遍,从中找出不懂的难点和不甚懂的疑点,带着这些难点和疑点,在上课时予以解决。(2)听课的方法。指导学生沿着教师教学思路,积极参与。听课不仅听教师,还要听同学对问题的各种建议、看法,并敢于提问“为什么”。(3)练习的方法。除普通的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外,应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新知识解答,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得出的结果,都应做到理解、掌握。(4)复习的方法。分课后复习,单元复习,学期、学年复习。各种复习应以教材为重点,对照笔记,检查作业,分析重点、难点,打破教材顺序,运用对比方法找出知识异同。(5)考试的方法。考试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解题要从易到难等方法的指导。
二、传授基础知识与学法指导
标点、字、词、句、段、篇的学法指导,低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量大的阶段,要教会查字(词)典。中年级以句、段为指导重点,高年级以篇章结构、文章训练为重点。根据教材结构特点,中高年级每册教材八个单元,互相独立,又互为整体,每单元遵循着一个由“教——扶——放”的过程,精讲课文教者在“传道授业解惑”同时注重“学法”渗透,利用教师的学法指导去学习课内自学课文,教者只要恰当点拨。最后让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第三类课文,是学生运用“学法”的阶段。语文课是教者传授知识的主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传授,渗透学法,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如:讲授《桂林山水》一文,分析桂林的山有三个特点:奇、秀、险;要求学生依同样的方法自学下一段,桂林的水也有三个特点:清、静、绿。作者运用了“抓住特征,分步描写”的方法,学生通过学法指导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出:描写自然景观,要抓住它的特征分层、分段叙述。
三、以培养智能为内容的学法指导
小学语文学法创新论文
一、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新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思索和联想广泛地搜集和这“中心新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创造个性,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幻想、敏感性等。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喜好喜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似乎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新问题而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和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和这一中心新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定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互动的学习形式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重新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和自己的相同,哪些和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影响讨论的实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新问题,形成新的创见。同时,还要注重运用调控手段,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误见,听进别人的意见,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交还自主权,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然而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学法指导教学论文
[内容]
目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呈现着千姿百态的可喜景象,从理论和教法两个方面在进行广泛的探索和尝试。然而综观这些教改的特点,笔者认为,始终忽略了“学生怎样学”的研究,而这个问题,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居于主动地位,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把教法与学法结合起来,是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必由之路。
下面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谈一点浅见。
一、精问导思学习法。即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立足教材,把握重点,精问导思,让学生思有所获。在说明文教学中,可用“引证提问法”、“因果提问法”、“递进提问法”、“逆向提问法”、“总结提问法”等侧重精问用以导思。如在教《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时,可采用“引证提问法”来“导”思。《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首先对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特点作了概括性的说明,课文本身采用的是按照参观路线和空间方位相结合的说明顺序写的。教学中可设问:课文中选了哪些例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印证“雄伟壮丽”这一特点。学生通过自读思考后答出:以万人大礼堂、宴会厅、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为例,分别从建筑面积、体积及外观轮廓等方面加以证明,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让读者对人民大会堂有一个鲜明具体的印象。此外,还可提出:“壮丽”的“丽”是“美丽、好看”的意思,为了显示它的“丽”,课文又采用了哪些较多的描写说明。学生们看书思考后即明白对“屋檐”、“柱廊”、“国徽”、“石柱”、“大铜门”、“屋顶”、“五星灯”、“挑台”等的描写,都表现出人民大会堂不但雄伟,而且壮丽的特点。有的说明文,在文章的段落结构上具有因果关系,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采用“因果提问法”。为了让学生掌握说明顺序确立的依据,可采用“逆向提问法”。通过挖掘教材的难点,采取不同的问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等能力。
当然,“导”思切忌“满堂问”,“导”问既要抓住课文的重点,又要适当地把握住启动学生灵感的突破口。教师要灵活地调整提问的难易程度,及时地纠正学生回答中的偏差。
二、撮要学习法。一篇好文章,总是要有鲜明的主题,有作者的独见。教学中,只有抓住课文的关键,才能使阅读有条理,主次分明。阅读课文时可使学生在自读时提纲挈领,运用序号和符号(圆点、圆圈、三角、横线、波浪线等),分出层次,勾画要点。这样,既可显示出文章整体结构,又便于理解文章的逻辑联系。如《恰到好处》一文分为三个层次,可加上序号,总结其大意;第二段中第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可用符号标出;第二段中在论证什么是“恰到好处”时,列举了五个正面例子,应用符号划出来;第三段中在论证为什么要做到“恰到好处”时,列举了三个反面例子,也应用符号显示出来,如此等等。在背诵上,也可采取“撮要”方法。如用板书图示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要求及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板书图示,作为读书笔记,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鱼我所欲也》第一段有九句话,语意曲折,层次较复杂,机械记诵,既费时,又易错漏句子。若指导学生理解其逻辑联系,画出结构图,照着它逐层诵记,就比较迅速、准确、牢固。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