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兴趣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15:53: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语文兴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综合实践激活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了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精心设计并花了较长时间进行了《可爱的牵牛花》课题实验,对在低年级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坚持在课外下功夫,带领学生种好牵牛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了给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平台,今年春天我带着学生在校园一角种下了牵牛花的花苗。挖坑、植苗、培土、浇水,看似简单,做好不易。坑挖浅了,花苗站不稳;坑挖深了,花苗出不了头;土培紧了,花苗压死了;土培松了,花苗又倒了……先让学生看着自己的花苗有多长,挖的坑的深度和它一样高。然后再给他们做示范:把花苗立在坑中间,左手扶苗,右手把土轻轻拨到坑里,让土填满了坑,再放开左手,然后松松地压一压土。学生仔细观察了我的示范,学着扶苗、拔土、压土。有些学生观察不到位,我就再示范.给他看,他再动手植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苗种好。
牵牛花长叶、抽蔓了,该给花搭架了。我给学生示范,每棵花苗边插一根竹竿,把花蔓轻轻绕到竹竿上.,这样花蔓就能顺着竹竿往上爬。大部分学生是按照我的方法搭架,有几个学生在观察了牵牛花花蔓的长势后,自己琢磨了一种搭法;因为花蔓弯弯曲曲,怎样绕也绕不到一根竹竿上,所以他们用三根竹竿措成三角形,这样不仅架子站得稳,而且牵牛花蔓无论倒向哪一边,都有竹竿可爬。还有几个学生的竹竿较短,他们就把竹竿稍稍歪向旁边的栏杆,这样花蔓能顺着竹竿爬向栏杆。看来,观察确实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这几个学生正是在仔细观察了牵牛花及周围的环境后,想出了这些好办法解决了实际问题。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还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牵牛花,学生培育出了美丽的牵牛花,对牵牛花的钟爱让他们流连忘返。他们观察蔓、叶、花的形态,就连叶子上细细的绒毛都观察到了,还能通过这些绒毛分辨出哪些是刚刚长出的嫩叶,哪些是长出几天的老叶。对自己喜爱的事物,学生的观察兴趣特浓,观察能力也尤为突出,这就为他们说写牵牛花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在搜集资料上下功夫,指导学生搜集牵牛花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深人理解、融汇贯通的过程,是开阔眼界、不断提高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资料,就等于建立了一座知识的宝库。学生没有种花的经验,对牵牛花的生活环境及怎样种植都一无所知。有的学生还好奇地问我:“老师,这种花为什么叫牵牛花呢?”面对这些问题,我启发他们去搜集资料,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资料,如何去搜集资料。我指导他们:家里有电脑的让父母帮助上网找找有关牵牛花的资料;还可以到书店去找一找有关花卉栽培之类的书籍,寻找有关牵牛花的资料;也可以问问爱种花的亲友或邻居,向他们请教关于牵牛花种植方面的知识。学生的兴致很高,把家长都发动起来了,上网、跑书店、请教别人……过了一个星期,同学们找到了关于牵牛花的各种资料,有介绍牵牛花生长习性的、种植方法的、名称来历的、药用价值的,还有介绍牵牛花藤为什么能缠绕而生、牵牛花为什么朝开暮合等特征的,可以说,学生几乎把关于牵牛花的所有资料都找齐了。于是我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小组成员把资料集中起来,分门别类地整理好。这个任务难度较大,我就分组指导他们按外形特征、种植方法、药用价值分类,把资料整理一番。
语文兴趣培养论文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关键词】学生;人物;环境;生活Transfersthestudentemotiontostimulatethestudenttostudythelanguageinterest
【Abstract】Intheteachingpractice,utilizesbythesentimentfervor,theemotioncommunicationmethod,letsthestudentbringownlifefeelingtoinquireinto,
tocomprehendthetextonowninitiative,causesthetexttheemotionfactorandstudent'slifefeelinglinksup,hitsthethoughtthespark.
【Keywords】Student;Character;Environment;Life中学现代文课堂教学如何从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扩展性思维,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中学语文课多是文学篇章,而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中学生也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当作品中的某种生活和学生的某种生活相似或相通时,教师恰当一点拨,就会产生情感对流,形成畅所欲言的态势。我是从下面几点着手进行的。
1抓住人物形象引发学生内外联想,激发情感文学是再现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艺术表现,散文中的人物更带有原型的明显痕迹。教学中教师利用艺术真实引发学生联想生活真实,再回头品味艺术真实,从而增强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学生的兴趣也随之调动起来。例如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文章主要通过描写父亲的行动来刻画形象。我教这一课,就让学生带着对自己父亲真切感、亲昵感去体会父爱。我引导学生说,你们觉得文中哪些事情最能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文中的父爱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说,父爱往往用行动而不用语言,作为子女的一般不易感受的到。我接着引导,你们感受到过深沉的父爱吗?比如送你们上学,半夜送你们上医院等等?这一问,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纷纷谈论起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爱自己,不怕累不怕苦等。我再问,那么你对自己的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又踊跃发言。然后我顺势转入课文,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在文中对父亲的感情是什么。
学习语文兴趣锻炼策略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我们教师在教学实施中的重中之重。无论学习什么都要有浓厚的兴趣和百倍的信心,这样才有利于学习好、领悟到、应用好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尽管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但是要真正掌握语文知识之精华还是存在着好多问题和困难的,更需要我们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着手,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寻找学习窍门与捷径,让学生动心学习,焕发出学习勇气,大胆质疑问难,全面提高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基于以上想法,笔者认为要从下列几方面着手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
1.精心设计导课,引导学生动心
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虽有教法,但无定式,而且在不断地变化。由于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导入新课、创设质疑情境则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创设一个美好和谐的情境则能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地动心学习语文,学习语言技能。所以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应在导入这一环节上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促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进入探究新课。
2.尽量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巧设悬念,往往能够接触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最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在教学《,J、桥流水人豸一文时,教师巧设悬念:“同学们,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你有什么感觉?”同学们肯定会畅所欲言的。有的说是一个“如诗如画、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有的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等学生说完,教师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然后问:看到课题,你们能想到了什么?同学们一下子就想到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尼中的句子。他们开始质疑:为什么课文要以它做题目?以此诗句做题目到底写什么呢?让学生读读课文,体验一下自己的感觉对不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了他们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从而在愉快热烈的情绪中投入学习生活。
3.鼓励质疑问难。引发学生兴趣
浅析职校语文的兴趣教学
一、修正教材,因“趣”施教
所谓的修正教材,即对现有的这套高教版语文教材大胆取舍,注重实用性、趣味性。改版后的这套语文教材,虽比以前有所进步,如强化了“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但明显弱化了“阅读与欣赏”,所选篇目在思想性、艺术性、影响性以及赏心悦目方面都差强人意,教学这样的文章,老师没有激情,学生没有兴趣,枯燥至极。即便是“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两块也略显得教条化、程式化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实用性也不强。由于职教生普遍学习缺乏动力,更需要外力鼓劲,因此语文教材所选诗文就既不能太平淡乏味,也不能艰深晦涩,而要多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名人名作,或可读性强,趣味性强,艺术感染力强的美文,在这方面现行教材明显不足,甚至选编的一些美文也被人莫名其妙的删减的面目全非,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绘六朝少女采莲盛况的诗文不知何故被删去,这是删除精华呀!它破坏了该文深沉的意境,破坏了该文优美的音律破坏了作者情绪的表达,不知朱先生在天之灵有何感慨。当然现行教材也有一些好文章,如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清汤面》,就是一篇励志的感人泣下的美文,可惜,这样的文章太少了。所以,语文教师要对现有教材大胆取舍增补删除,再者,职教语文教学注重实用性学生也会兴趣盎然。由于与普高培养目标不同,职校生毕业去向是走向社会,成为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劳动者,因此,职教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实用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掌握走向社会后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与技能,授课内容应尽量渗透与所学专业有关联的内容,以语文课堂教学来配合专业课课堂教学,对某些实用性不强的知识可少教或略去不教,反之,某些教材中未编录的而实用价值高的知识则可以不受教科书的限制,大胆引进。如文言文,现行教材所选篇目面对所有专业,难免照顾不周。如果在旅游班选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沈括的《雁荡山》,学生肯定欢迎,如上工艺美术专业的语文课,则可以补充讲授一些美学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像讲授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一词,教师在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进而欣赏词中的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同时,可让学生提笔作画,勾勒出“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的田园风光。只要取舍得当,切中实际,就能提高学生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遵循素质教育的宗旨。
二、研究对象,突出主体
大家都知道,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对象和主体,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状态又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事实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动状态能否发挥出来又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看法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手段有关,试想一下,一个语文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一点不了解,不知学生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学方法古板陈旧,学生有兴趣上语文课吗?教学效果会理想吗?众所周知,职校生是初中应试教育的失败者、牺牲品,他们普遍上有自卑感,在学习目的上很茫然,在学习态度上自暴自弃。新时代的职校生,90后们,他们个性强,自尊心强,他们从网络上快速接受信息,见多识广,接受能力强;他们不盲从有主见,不愿随便接受别人的教导;他们讨厌成绩,鄙视分数,喜欢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因此,职校的语文老师要上好语文课,如果不动脑筋,教法得当,真的很难。笔者认为要上好语文课,让学生学有所成,一定要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学主体的兴趣爱好,研究他们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彰显他们,突出他们,让他们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一句话,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校职的语文老师应去除功利思想,实打实地做好教学工作,也就是说职校的语文教学不要过多地关注外在的东西,关注成绩、关注分数,而应该多关注内在的东西。特别是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关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学生而言,它体现在学习中对成功的需要。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了成功体验,语文学习兴趣就很高,那么他就对自己的努力给予肯定的态度,他的自我效能感就高,老师要充分赏识和鼓励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无论如何不能去打击它,哪怕是一个字眼,一个轻微的眼神,对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的打击都是致命的。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情绪必定是积极的、愉悦的,具有满足感,会增强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他们乐意在语文学习方面去探索,而且不畏困难,有毅力坚持和克服,所有这些由于成功而继续得到强化,从而形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要知道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他们犹如一块乌黑的煤炭,蕴藏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的是火花,语文老师就是火花,起的作用就是点燃,一经火花点燃,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这种火花就是一种赏识的眼光,当学生获得成功感觉良好时,要及时给以鼓励、强化,教师及家长不要吝啬表扬,学生只有在表扬和鼓励中才能树立自信和自尊,这其中尤其要鼓励那些取得同样成功但付出更多努力的学生,给予他们良好的评价。我们关注语文学习过程,不是不问耕耘结果,而是不问眼前的结果,优化了学习过程。最终优化了语文学习的结果。我们的语文老师教学要讲究务本求实,不能追求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装点门面,要确实强调突出教学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语文素质。
三、教法先进,激发兴趣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已臻成熟,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日益显现,语文老师如果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结合传统教育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必将开拓一块教学新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谓的兴趣是指人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一精神力量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多媒体提供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较之传统的书面的文字和教师的口语,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现在那里呢?由于教学手段的革新,以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的语文教学的内容、观念、方法、模式等因素都得到全然不同的变革。传统语文课堂的信息量不足,语文教师习于“讲书”信息传输单一单向,学生对语文学科普遍缺乏兴趣等痼疾都得到改善。具体的说,现代教学手段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势表现在:第一,感性直观,化抽象为具体。如教授《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一文,学生在学习“泥石流”这一概念时,大多数学生没有印象,按传统教法老师就是讲解分析概念或出示几张挂图,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甚了解,而借用现代教学手段,学生直观地看到什么是泥石流,它对人类的巨大危害,通过声像讲解,学生还知道泥石流爆发的三个因素:陡峭的地势,破碎松散的山体,饱和的吸水量以及怎样避免泥石流。泥石流爆发时的山崩地垮使学生终生难忘,非常感性,这是传统教学手法难以企及的,这样的学习不仅遵循了感知到思维的心理规律,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营造情境,激起共鸣,所谓情境,一般指的是以学生的情绪调动为起点,与语言对象所波及的特定的语境相适应的某些场景与某种氛围。学生能否很好地进入语境领悟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少不更事的青少年很难进入语境。比如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如果用传统教法无论老师怎样交作背景,都很难调动学生的情绪进入语境,不能进入语境又怎能理解作者的心境呢?因此用传统的教法教授《荷塘月色》很难得到理想效果,如果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恰当地呈现课文的情境,就可能发挥极大的作用,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情感需求,推动学生进入课文的语境。考虑到写作背景时代距离远,学生对背景生疏,情感上有隔膜,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1927年国共分手时,国民党镇压共产党的惨状,那样草菅人命,那种血雨腥风,一幕幕的图景营造了恐怖彷徨的学习氛围,很快就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投入到课文的语境中,理解了作者为什么内心不宁静,为什么要寻找一个解脱的地方,最后不得而终,最后对课文的诵读与品味就水到渠成了。第三,信息量大,事半功倍,传统教法上一篇文章,信息全靠老师口头传授,黑板手书信息量少,教学节奏慢,教师累,学生烦,教学效果差,被斥为“少慢差费”事倍功半,如果用多媒体教学,同样是《荷塘月色》,除了原课文的文字教材,还可以附上大量的相关材料,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成就,写作背景,专家学者点评。同时,还可以附上展示“叶子与花”、“一丝的颤动”神韵的荷塘月色的画面,和谐的“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声中著名播音员的录音范读,以及现实的清华大学荷塘的美景,这样的信息量,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不可企及的,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第四,师生互动,主体突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由于信息来源窄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话互动受到条件限制很难进行,强调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也很难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极为顺畅,课堂教学手段也丰富多彩起来,因而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角色发生转变,即是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单纯地以传播知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启发者,引导者和教学资源的组织者,而学生也从传统教学中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自觉地学习,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必然,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大增,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就好了。赞可夫说:“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得更好———这是一个创造性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职校的语文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要有长远眼光,语文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并调动在学生中蕴藏着学习语文的积极因素,并促使它形成一种兴趣来推动语文学习,使学生在边学习边实践中,越学越有趣味,取得万花筒的效果。
中职语文教学兴趣研究
【摘要】新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对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尤为重要。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从中职学生语文兴趣低下的原因入手,提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策略,希望对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学生兴趣;问题;主要策略;方式
1.中职学生语文兴趣低下的原因
1.1中职生语文基础较差。近几年,中职院校的规模越来也大,学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加,而学生的素质普遍较差,尤其一些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对语文学习毫无兴趣甚至对语文课堂产生抵触心理。1.2中职教师没有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中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专业课程上,反而忽视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甚至一些教师认为语文学科的学习没有必要,以至于中职语文在实际教学中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此外,教师没有认识到语文知识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也是学生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1.3国家对中职语文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几年,虽然中职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并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由于中职院校的教学没有受到国家的监督所以学校没有贯彻和落实相关政策。中职院校没有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至于中职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中职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策略
2.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前提就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它也是营造语文课堂氛围的基础。在活跃的语文课堂氛围中,学生更容易融于到课堂中参与课堂活动,以最好的心态去学习,而且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给教师提供了解学生的机会并且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情况。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意识。同时教师应该和学生成为朋友,互相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利用情感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2.2利用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导入环节是语文教学的开始,课堂导入环节的效果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导入环节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式。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课堂导入环节的价值,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时融入到课堂当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2.3发挥多媒体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已经被普遍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其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主要工具。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声音、视频、图片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语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中职学生对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有较大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方式的目的。2.4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课堂产生抵触心理,而且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内容无聊乏味,导致学生不爱听讲。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有耐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建议,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兴趣教育机制分析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兴趣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本位理论的发展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以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兴趣教育以及新区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教育深化改革做一些贡献。
关键词:语文;兴趣教育;研究
在现代化教育理论中,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小学语文作为来源于生活而又反作用于生活的学基础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奠定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又能够充分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技巧。
一、兴趣教育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中西方对于兴趣教育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已经提出了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更能够深入探究逼近论点的本质,后来赫尔巴特正式提出了性兴趣教育理论,兴趣教育理论正式形成理论体系是由著名教育学者杜威完成,他将兴趣教育理论在西方广泛推广,同时借助来华讲学的机会将兴趣教育理论带入了中国。但其实我们国家兴趣教育理论其实很早,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西方的兴趣教育理论体系进入中国之后,我们国家的学者也纷纷进行实验和研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兴趣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
语文兴趣教学培养论文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几千年前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就给我们总结了这一做学问的方法,它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确实,兴趣能激活主体,使学生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随之大幅度提高。
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它是一门人文性、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极强的科目。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当书记员、听众,往往忽略学生主体作用和本身的巨大潜能,往往忽略学生个体经验和感受,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现在的教学理念大相径庭。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呢?
一、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放飞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教学,它不能局限于课堂、课本,而要内外兼修,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进广阔的文学世界,不能让学生成为一只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安排学生课外阅读一些文学作品,要求他们写出作品所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以及自己读后独特感悟,同时,每天要求学生摘录一条名言警句,每一个月组织一、二堂课外阅读的交流课。学生对这样交流课非常感兴趣。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你会惊喜的发现,同学们阅读兴趣和写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作文有了一定的深度,有了个人的感觉,多了一份真情实感,而少了许多空谈阔论。上一届有个叫刘宏的同学,写了一篇叫《雨伞》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独坐窗前,静静的品尝着这‘润如酥’清新与凉爽,蓦然,一朵天蓝色的美丽‘小花’穿过雨丝沿着小路跳入我的眼帘。啊,是小雨伞,雨伞一直令我情有独钟。
语文作文兴趣培养论文
提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兴趣的培养应该是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贯穿于作文教学全过程。教师应该在作文的命题、辅导、评改、讲评等各个环节把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以期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培养兴趣命题辅导评改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应该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兴趣的培养应该是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贯穿于作文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任务。从当代国外作文教学的状况看,有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着力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和能力。[1]在国内,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为文指出,中学作文教学应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不少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自觉贯彻这一原则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兴趣总是带有肯定性的“功利主义”的情感去认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对象。一般学生对未来的需要总是朦胧的,他们对需要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考试的成绩上,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不光是考试获好的成绩的需要,而且也是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其次,兴趣的产生除个体需要外,还需要一个条件,即人的探究心理——好奇心,人人都有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表现的又特别突出,教师要利用这种好奇心,以新异的刺激引起学生定向探究活动,尽力扩大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以新颖、生动的命题,扩散型的诱导等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此诱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其三,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实践的成败对人的兴趣的形成、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从心理学讲,当人们多次地重复做某件事情后,便会在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产生一个相当稳定的兴奋点,以后只要主体再做此类事或仅仅想到这类事,甚至与它有关的事物就会产生强烈的兴奋感。特别是成功的实践会使人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愉悦,对持久深刻的兴趣形成有重要作用。
作文兴趣的培养在实践上是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并贯穿于作文教学全过程的。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下面就作文教学的几个环节分析有关能力与兴趣的培养。
命题。是作文教学首要一环,题目命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无兴趣写,能不能写好。它是一次作文成败关键所在。学生写作的欲望直接导源于教师的命题,命题的能力是一位教师作文教学水平的反映,在这点上应该是慎之又慎的。早在50年代,我国语文教学的前辈们就提出了作文命题的原则应该使学生能写,会写。[2]所谓能写,就是适应学生的生活范围,使他们有材料可写,有话可说。所谓会写,就是指适合学生的写作能力,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这种使题目来源于学生生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原则,至今看来仍不失它的现实意义。要把作文题目命得让学生“爱写”,除了在命题形式,方式,语言上作一些探讨外,根本还在于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感情,他们关心的热点,90年代的学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感染,又受到多种视听媒体的影响,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这一切都远非既往年代的学生所能比拟。作文命题应该有利于学生直抒其对生活的感受,这就会诱发他们的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
一、借助绘画,激起学生兴趣,加强知识的巩固。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飘渺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这样的情景单靠老师一人的想像+显得苍白无力。于是我让同学们动起手来,把自己头脑里的想像用笔描绘出来,且让一两名同学上黑板,画完之后,给同学讲解这样画的缘由,并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看着这副画结合朱先生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们兴致都很高。尽管好多学生的绘画技巧不是很好,描述不是很流利,但学生们能把自己心中所想以及所感用绘画加以形象化,用语言加以直观化。这不但有助于体会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优美情景,更能使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加以迁移,得到巩固。课后,好多学生把自己的画拿来让我看,并饶有兴趣地给我讲他是如何想的并怎样画的。其实,学生此时已经真正地融入自己的绘画以及朱自清先生的描绘之中了,真正地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希望的结果吗?最为难得的就是有一位学生竟然画了五副荷花组图。第一幅名曰:君子荷花;第二幅曰:月下荷塘:第三幅是:百态荷花;第四幅是:荷塘嬉游;第五幅为:荷塘清韵。特别是第二幅和第三幅,仿佛真的让我们看到了牛乳中洗过的叶子和花,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以及“刚出浴的美人”那袅娜的身姿;“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的打着朵儿的花苞。难道此时的语文教师不应感谢这位同学吗?“教学相长”诚如斯言。
鲁迅,是众所周知的伟大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学生对其事迹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知其有“横眉冷对”的一面。因此,在教《锁忆》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给鲁迅先生画像,好多学生都画的是他“满头是倔强的一蔟蔟直竖起来的头发”且“目光如炬,脸上棱角分明,”给人一种“斗士”的形象。画完后,我先让学生讨论是否鲁迅先生真的只有这一面,并带着这个问题看课文。当课文学完之后,学生自然明白鲁迅先生还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此时,我又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绪,画两幅图,分别表现他的两个方面。学生有了文字的帮助,不但画得快,而且质量较高,这就完成了对鲁迅整体形象的勾勒。
绘画教学,直观性较强,不但让学生动手、动口,更让他们动脑,不但巩固新学的知识,而且对旧知识有迁移作用,对学生的潜能有开发的功效,进而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顺口溜,组织小品等形式引起兴趣,帮助学生学习。
在介绍鲁迅的生平及作品时,涉及到鲁迅的杂文较多且较难记,我就给学生把鲁迅的杂文编成了顺口溜如下:“华盖花边又热风,三闲而已在二心,文里文外是化(花)学,南北自由谈风月,一贴(且)一阶(介)一亭子,鲁迅杂文在里头。”这样利用顺口溜,既记住了鲁迅的主要杂文名,又启发学生语文本身就有许多值得掌握的记忆方法。又如在教《季氏将伐颛臾》时,我想学生对此文章教难理解且对古文天生的不感兴趣。我提前让他们四人一组把课文内容变成小品的形式,课前认真排练。当然在排练时,对文章内容我适当地作了指点,特别是孔子那一段话,让他们可以不拘泥于课文,不管哪种方式只要能把孔子的意思讲出来就行了,然后进行课堂表演,在表演时,好多小组能推陈出新,活用课文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把这一课教完几乎人人都能熟读成诵了。
语文作文兴趣训练探究论文
“教书几十年,最怕教作文。因为我不管怎么努力,学生就是不喜欢作文。你说怎么办?”“作文不易指导,往往是你在写作上谈了很多,但是学生的作文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语文老师经常有这样的抱怨和困惑。问题症结到底在哪儿呢?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从写作心理来看,写作的原动力常常来自于作者的兴趣,而作者的兴趣又缘自急切表达倾诉的需要,缘自写作内容的趣味,缘自外界一些有效的物质和精神的激励。因此,中学作文教学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方面来作一些尝试。
一、平时教学实践中的兴趣导引与培养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期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也证明:当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写作积极性就会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曾经做过很多的尝试:
1、我首先尝试着把学生领进文学大门,让他们了解文学、亲近文学、热爱文学。我每天在课前花几分钟时间给学生讲“一日一句”。可以是诗歌、可以是名言、可以是一句有哲理的话、也可以是一句优美的描写。这样就慢慢地引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进而带动他们自己主动去搜寻学习。达到了引趣的目的。
2、开设“文学欣赏课”。我每周会利用下午的一节自习课来给学生上一堂“文学欣赏课”。具体做法是:教师选择名家名篇来阅读给学生听,往往教师读的声情并茂,学生听得如醉如痴!
3、开展“讲故事比赛”,训练、引导学生去阅读,去说话。这个环节我一般是利用早自习来展开,孩子们说故事的积极性往往是很高的。对于说的好的我会当场给与夸奖,让她在同学们面前小小的“扬名”一把,使他们更加努力的去做这件事情。精彩的故事我还会让他们写下来,渐渐地引导他们自己去创造“故事”。长期坚持下来,孩子们再也不会感觉无话可写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