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15:35: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语文实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实践

浅谈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课文,是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的又一篇展示多姿多彩的民居、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文章分为两部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分别介绍了客家土楼和傣家竹楼的的民居特色和民风民俗,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1]客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祖祖辈辈生活在土楼里的客家人,用聪明智慧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客家土楼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淡薄,很多学生对家乡的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因此,充分利用土楼文化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获亲身实践的体验,激发学生寻根尊祖、爱国爱家的情怀,也为举一反三学习其他特色民居的文章作铺垫。

一、立足课文,在语文实践中积累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客家民居》介绍的恰好是笔者家乡的永定土楼,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开展以“各具特色的民居”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1.搜集土楼资料,了解土楼民居

中国民居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历史遗产,古老独特,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学习《客家民居》,首先要认识了解土楼。课前,学生广泛阅读,查阅资料,认识各具特色的土楼民居。教学时,先请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展示各具特色的土楼民居,让大家欣赏:学生们有的张贴收集的图片,有的播放录像视频,有的出示自己的简笔画,有的结合自己的旅游谈体会,有的写成调查小论文……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在交流中,学生们对土楼民居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后,要求学生向家长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座土楼民居。

2.摘抄土楼楹联,品读传统文化

查看全文

增强语文实践培育语文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是说,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那么,语文实践活动怎样开展呢?这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如下。

读———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笛卡尔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所以,要“以读为本”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可先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然后默读全文,找出不懂的地方;最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读,并说说自己的收获。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生解决了疑难,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由此,养成一种好的读书习惯,并将这种好的读书习惯运用于课外实践中去,学生将获益匪浅。《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可见,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背———《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70篇。背,绝不是一种过重的负担,而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途径。小学生记忆力旺盛,通过背来积累大量的精彩段落或篇章,可以充分库存语言,并从中领悟体会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用句、表达方法等,对培养语文能力有百益无一害。当然,教学中除了课文规定背诵的内容外,教师还应把课外读物或课文中的一些生动的句子、好的开头、结尾、优美的语段等,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去背诵,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演———演课本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学生通过亲自演课本剧,对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很有帮助。例如,在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分角色表演被捕时面对反动派士兵的情景,一次演不好,多演一次,直到学生演到满意为止;通过表演,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区别:共产党人的人生目的是为了全中国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国民党反动派的人生目的是“为了发财”。课本剧的表演不只拘泥于课堂内,还应充分发动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选一些内容来排演;也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定一些剧目。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学中要安排大量时间,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口语实践中反复经历、体会,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机敏性,形成好的语言习惯,增强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如到商店买东西,学一学如何与售货员对话,最终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即使学生开始说得不很恰当,也不要紧,因为我们旨在让学生通过无拘无束的口语交流,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的培养,教师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来锻炼学生口语能力。

写作———写作,主要是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学生的思维会更加严密、合理。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基础训练中的习作,具体说明了写作的内容和要求,这种安排,便是学生练笔的好机会。除了这种习作,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练习来增强学生写作能力。为了扩大学生的写作空间,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征文活动,以及编辑班报、校报等,让学生大胆去进行各种写作实践,来培养其能力。

查看全文

语文实践能力培养

一、课前学习为课堂学习铺垫

我们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上课后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习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开展“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就强调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事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课文,对所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如教学《观潮》《海底世界》《说茶》等课文,可事先让学生查找有关“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海底世界是怎样的景象”“茶的历史、茶的种类、茶文化”等资料,拓宽他们学习的渠道,让他们在课前先体验学习,进行实践活动,为课内学习夯实基础,触类旁通,学起课文来就水到渠成、一触即发了。

二、课堂学习向课后学习延伸

传统的教学活动就是把所有问题在课内解决,无问题结课。而“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强调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到课外,带向生活,带向社会,带向终身,从而在实践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语文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学了《咏柳》《绝句》这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后,要求学生课外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细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表现春天的并在活动课中交流;学习《燕子》后,让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并写成文章。学生的习作可谓多资多彩,有诗歌形式的《春来了》,有散文形式的《迎春》,有记事形式的《找春天》。他们在文中写道:“叮叮咚,叮叮咚,泉水在欢快地歌唱:春来了,春来了!”“桃花擦上胭脂,春雨弹起钢琴,柳姑娘跳起长辫舞,她们在干吗呢?她们在迎接春天!”如课文《落花生》,课堂学生讨论“你想做苹果式还是落花生式的人物”,课堂上不给统一答案,让学生课后采访当地杰出人物,把这一人生观问题带到课后。这样,课后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就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实践中更深更真地体会到了文章内容的妙与真。

三、与日常生活结合

“语文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时刻离不开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机会。我班的××同学获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全国特等奖,应邀去北京参加夏令营活动。新学期开始,全班学生听说她去了北京,都好奇地围着她,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见此情景,我就提议王业涵召开“小记者招待会”,满足大家的要求。在“小记者招待会”上,学生有的问:“你去了长城,登上长城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你都见了哪些地方来的朋友?”你们都聊些什么?”“北京有什么特点?和我们这儿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一边回答一边拿出从北京带回的相片,一一介绍了长城、故宫、天安门等旅游胜地,还娓娓地讲述了在北京与小朋友一起的生活趣事。全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情高涨,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今天这场面记下来,有的写了《难忘的“小记者招待会”》《一堂有趣的语文课》《难忘一刻》《欢迎新北京人》……在这节课中,许多学生虽然没有去过北京,但通过××学生的介绍,他们也了解了许多于北京的知识,同时这又是一个很好的习作题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习作情境,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查看全文

语文实践活动试验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集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于一身。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陷入了“抱着课本打滚”的怪圈:教师抱着课本教,学生抱着课本记,训练抱着课本做,考试抱着课本考,语文教学就是用几篇课文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印证和针对语文和知识进行的重复训练。结果把学生禁锢在小天地里,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封闭了他们的视野。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这一点看,素质教育与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小孩子”“教学做合一”“手脑口并用”的教育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素质教育的方向就是让学生生动和谐的发展。语文教育的核心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格修养。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就是给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一、用心灵去感悟

读书,读书,就是让学生自己来体验读书,学会读书。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输入量,一册书只有二三十篇文章,讲得再高明,再精彩,也很难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没有相当大的输入量,学生要积累没积累,要经验没经验,要体会没体会,什么都谈不上。为了加大阅读的输入量,加速学生阅读的自我进步,我们开展了“3分钟朗读活动”。基本想法是以课外丰富课内,以课内推动课外。具体做法:利用下午的预备时间按座号轮流来朗读。第一步,由于学生缺乏辨别审美能力,我把好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做充分的准备,然后再给全体学生读。第二步,学生有了筛选作品的能力,要求学生把最近读到的,觉得有价值的名篇佳作以演讲的方式向同学作推荐介绍。介绍包括:作者介绍、作品价值、内容概括等。演讲时可以列提纲,但鼓励“脱口秀”。个别程度较低的,允许“照本宣科”。“3分钟朗读活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且使之不断丰富发展,形成序列和特色,成为学生的最爱。

二、用心灵去聆听

语文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读是吸收,写是输出,只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各种各样的新知识如排山倒海之势向我们袭来,如果还固守原来学就的一丁点知识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的。只有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吸收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可见,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阅读,并不仅仅为了考试,更是为了生活。几年来,我一直坚持每天给学生读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每天欣赏一篇美文,就犹如每天品尝一次美味佳肴。我还坚持选一些时文进入语文课堂,这一做法大受学生欢迎。这些时文,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既有科技的,也有人文的……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从每天听读一篇文章中得到了益处,不但培养了我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我的写作能力,我的语文成绩的提高得益于每天听读一篇文章。”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中学生的视野,惟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的精神巨人。

三、心灵的自由放飞

查看全文

小议语文实践对语文能力的影响

一、联系生活实际来积累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是相等的。语文教学不能封闭在课堂内,而要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而联系生活进行品读,能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加强语言的学习与积累。如在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时,有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积累:“爸爸是怎么解释‘骄阳似火’的?请同学们把文中相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写了什么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爸爸是用他所看到的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的。接着,教师就顺势利导:在生活中,你见到过这类“骄阳似火”的景象吗?同时出示句式:“,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学生根据句式,回答得很精彩:

生1:烈日当空,水池里的水都被晒得热了起来,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生2:树上的知了“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让人心情烦躁,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在这一片断中,教师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文本的知识,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把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外化为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通过学生自主的、生活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获得的。联系生活来积累,就能使语言学习与精神成长同构共生,学生生动的、智慧的、活泼的语言就会如清泉般汩汩流个不停。

二、在解惑处培养

查看全文

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论文

一、倡导综合学习,丰富人文内涵

三年级下册分别在第二组“环境保护”和第五组“人间真情”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对家乡环境的调查和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两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与课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密切相关,把学生从课内学习有条不紊地引向课外,实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实践的结合。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环境保护”和“人间真情”两项综合性学习活动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两项活动的内容看起来似乎相差甚远,但基本精神却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两项活动可以培育学生保护环境、关爱人类和奉献爱心、关心他人的朴素情感。学生走出课堂,了解周边环境,对环境污染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爱护人类共同家园地球、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不断认识亲情友情的重要性,同时懂得伸出援手,给予别人真诚的帮助,献出一份爱心。这样的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小学生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就要积极地去走访群众,在与老百姓的沟通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定西。讲话的语气、交流的方式,都是学生成功进行社会调查的保障。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可以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为学生的习作训练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活动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建议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或者虽有兴趣,却不知道怎么做,那么“自主”和“积极的参与”都无从谈起,综合性学习的效果也就打了折扣。所以,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活动思路是开展好两项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条件,是我们应当优先考虑的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文本,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铺路搭桥学习文本第二组的“保护环境”,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读导语开始,让天空碧蓝,让河水清澈,让草木茂盛,让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激起学生对环境的关注,接着概括提示全组课文的内容,并初步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让学生对周围环境注意观察,对保护环境注意思考。《一个村庄的故事》触目惊心,小村庄的悲剧发人深思──人类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至此,时机成熟了,文本布置了综合性学习──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文本一连串提出四个问题,分别针对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环保意识,然后提出活动的内容,并对活动形式提出建议。这样,我们就能引导小学生把握要点,做到活动前心中有数,活动中有条不紊。第五组教材“人间真情”的学习套路也是如此。2.精心谋划,为学生创设综合性学习的情境我们在布置“环境保护”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除了利用文本提供的导语外,还可以自己精心设计导语,饱含深情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可是近年来,地球母亲已不像当年那样生机勃发,青春无限,而是百病缠身,伤痕累累了。你看,森林不断减少,水土大量流失,土壤严重沙化,海洋污染加剧,物种濒临灭绝……让我们做一名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来保护地球母亲吧!我们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你知道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种吗?你知道哪些鸟是益鸟吗?你知道世界地球日是哪一天么?针对“人间真情”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可以提问,父母过生日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呢?你周围有需要帮助的人吗?你曾经给予过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么?如此等等,都有利于综合性学习情景的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三、拓宽活动渠道,开发课程资源

综合性学习,从总体上说是强调自主和探究,但是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设计活动的形式和步骤,都可能存在一些困难,教师的启发引导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前提。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领会文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情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和展示方式,创造性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应当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以和同学生商量的口吻,作一些必要的提示,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例如:(1)活动内容:阅读环保书报、收集环保资料,收集废旧电池,检拾废旧塑料袋,清理学校附近的草坪,清理河湖池塘中的垃圾,收藏保护鸟类等环保邮票,宣传爱鸟知识,举办环保知识竞赛。(2)活动形式:查阅书报,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讨论、采访。(3)呈现方式:倡议书、建议信、环保手抄报、壁报、实物展览等。可以举办环保主题班会或少先队队会,还可以模拟环保展览会讲解员、无公害蔬菜推销员、编演环保小品、编写绿色产品广告。

查看全文

增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要求从字、词、句、语法修辞到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手法面面俱到,偏重于以学生学习知识为指导思想。只着眼于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中难以显现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特的个性。使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差,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较慢,也远远落后于素质教育和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当今的语文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指导思想,突显理论联系实际与启发性的教学原则,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加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语文。语文实践,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为提高语文素质,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今天的语文教学为了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语文能力应作如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变革旧的教学模式

1.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教师们的教和学生们的学,应试教育的观念使得教师的教学行为谨小慎微,学生被动地听讲、做作业、背课文,应付各种考试,长时间过着苦行僧式的学习生活。为了分数,教师不敢求新求变求发展。这是有违我们的教学目标的。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在不断实践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最终达到不需教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离开学校后可以继续独立发展。

2.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改革教学方法。现有的教学方法,视教育的对象为传授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特的个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特别是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明确对于问题的解答不仅要在意结果是什么,而应更注重于得出结果的方式与过程。

二、加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1.引导实践的方法,增加实践的机会。学生思维的发展,总是和各种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学习的活动中感知事物,在头脑中产生表象,再对各种表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内化”,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导之以实践的方法。语文的实践多在听、说、读、写几个主要方面。在“听”与“说”的方面应该教给他们正确的听、说态度,仪态自然,注意力集中。抓住关键要领,加以吸纳,分析和准确表达。“读”的方面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读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通过整体的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阅读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写”的方面要求学生端正写作态度,应该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思考,表真情实感。鼓励想象与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并理解生活的丰富性,捕捉事物的特征并力求生动准确地表现它。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精讲巧练,切忌满堂灌,尽力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课堂内外有较多的实践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更多更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查看全文

浅析语文实践的对策

小学语文试用修订版教学大纲,十分强调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不明.策略不当,不仅会降低实践活动质量,还会影响老师组织和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因此,讨论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研究开展的策略.对于提高语文实践活动价值,具有积极意义。笔者认为,考虑语文实践活动的策略,要在大语文教学观的指导下,做到六个“有助于”。

一、有助于语文的理解和运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新大纲规定的语文教学目的之一。语文包含课内语文和课外语文教育资源。有助于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就是有助于课内外、校内外语文的理解和运用,使课内语文的学习促进课外语文的学习,课外语文的学习服务于课内语文的学习,课内外相互促进,有机结合。课文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全部,社会有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怎样使课内外语文相互“有助于”呢?一是课前奠定基础。例如上课文《冀中地道战》前,可要求学生阅读反映抗日战争的读物.像《地雷战》等,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奠定基础。二是课中适当引进。学习《冀中地道战》时,让学生联系课外收集到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斗争方式,加深对课文反映的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中国人民智慧无穷这一思想内容的理解。三是课后有意延伸。例如召开抗战故事会,召开读抗日书籍心得交流会。这样设计,使课内和课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语文实践互相促进.有机联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课前课后有意识开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诸如课外阅读,召开读书、看影视的心得交流会,写读书笔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有助于课内外语文理解和运用的实践活动。同时,要注意根据单元语文特点,有的放矢地组织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使课内外语文实践目的一致,相互服务,相互促进。要注意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学语文用语文的引导.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语文积累”是新大纲的新要求,需要凭借大量的语文实践才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口积累语言应该多途径多渠道。首先,我们要注重课内积累语言的实践,做到读一篇课文,摘录一次锦词佳句.逐步养成习惯。其次.要重视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养成积词积句的实践习惯.做到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次读书笔记。三是通过平时听广播、看电影、电视、上网积累语言,有意留心社会上各种人物的语言和各行各业的专门用语,并随时作记录。积累形式上,摘录锦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办手抄报都不失为语言积累的好方式。管理上,一要配发语言积累专用笔记本。二要把语言积累视作语文作业,定期检查;把语言积累视作必考核的内容,定期评价,逐步让学生认识到积累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三要定期主办语言积累优秀成绩展览.正确导向,激励超越。四要培养习惯,通过教育、督促学生经常积累,在语言积累实践过程中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针对小学教育实际,我们应该通俗理解“发展”,以便克服老师对“发展”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和可望不可及的停滞感。学生由不会预习到学会预习,由不敢举手发言到能大胆举手发言,都应该视作发展。同时,发展是针对学生综合素质而言的全面发展,不可仅视作语文素质的发展。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在选定语文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时,首先应考虑所选活动能否促进学生发展.能促进学生哪方面的发展。例如学习写景文章时让学生充当导游员,.以导游的特色语言介绍语文描绘的风景特点,是为了促进学生社会生存的工作能力的发展,让其体验导游角色的味道。一般而言.听说类的语文实践活动,诸如影视心得交流会.专题辩论会,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心态和能言善辩的口才;情景仿真或角色扮演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诸如让学生充当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小记者、矛盾调解员、展览讲解员,或充当现实生活中的其他角色,都是为学生终生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能促进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发展。其二.我们也应认识到.发展是语文实践活动反复影响或作用于学生身心,使学生某方面产生质的飞跃的一个渐进过程.不要指望一次两次活动就能使学生有很大发展,应该把它融进平时每节课的教学中.渗透到每项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其三.夯实每次语文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保证。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语文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使学生通过活动有所知,有所悟.有所体验和锻炼,是克服形式主义、促进发展的基本条件。

四、有助于学生社会才干的增长。才干,应该理解为能适应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具健康个性的人的社会生存能力。这种才干须在长期的语文实践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学语文用语文.又锻炼了社会才于。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教学视野上要高瞻远瞩,面向社会发展,不要把眼光仅盯在课堂上教学行为上.要变封闭为开放,让学生多参加语文社会实践.如调研本地生态环境,学写情况反映。或把社会生活搬到教室.让学生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充当社会生活的某些淆色,体验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角色味道,增长办具体事情的能力,例如演绎人际交往中待人接物的生活情景;或就思想品德领域的问题组织专题辩论会,辩中让学生明确是非,锻炼雄辩力。这样,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在仿真语文实践中,不知不觉中获得社会生活才干。

五、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增强和创造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它说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校校、师师、时时都能做到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更需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尽量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例如演课本剧是学生最喜欢的语文实践活动,它内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既可创新情节又可创新语言;让学生充当仿真调解员去调解同学间的纠纷.会给学生开辟以理服人、化干戈为玉帛的想象天地;竞选班长的活动,无疑给学生插上想象翅膀,治班新策定会层出不穷;就解决某问题召开出点子会,让学生人人出谋划策,也定会妙计连环。但是,在活动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创造,必须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要根据活动进程,学习上引导超越,思维上引导求异.讨论中弓}导争辩,评价时引导挑剔,都是激励创新的好策略。

查看全文

高职语文实践探析

【摘要】高职院校里五年制班级的语文课,应该打破“为考而学,为教而教”的状态,语文教师应以在课内外开展语文活动为突破口,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是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科目,其教学的内容和运行的形式都是语言文化。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观,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品德,健全人格。

一、开展大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荆州教育学院是一所高职院校,学院在所有五年制班级中都开设有语文课,每班每周4课时,但是,在深入调研后发现,语文教学在总体上呈现出“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的状态:首先,在教学上,很多教师只是限于对教材、理论知识的讲解,在教学模式上,更多的是对初、高中语文传统教学的一种延续,未能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进行相应的变革,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大,也就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语文课的评价方式上显得较为呆板。很多教师一般只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考题的设置较多采用经验式命题,试题所覆盖的知识面较窄,很少结合实践。阅卷时,大部分教师主要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学生的最终得分则可能受阅卷人的情绪、兴趣、经验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会与实际产生较大的偏差,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加上考试答案强调“标准化”,从而导致语文模糊化、多样性和多义性的特点难以得到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个性的培养。[1]教育部在颁布《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根本目的是把大学语文的基础性特点和人文性特点发挥出来,努力适应当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创新教学理念,把语文的教学目标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表明,在语文的教学中如果适当扩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则可能是一个突破口。语文实践活动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在职业教育体系下,以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为导向,以就业需求为牵引,以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和全面提高为目标而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是语文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该课的实践活动中可结合学生的专业和能力水平,将历史、自然、科学及人生规划等有机融合;二是相比传统语文课堂而言,开展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资源更多,学生的体验、应用感更强;三是通过实践活动,利于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发现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发展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的能力,养成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

二、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素质化教育的提出且不断深化,教育界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多方面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语文学科的目标也不仅仅是提高成绩,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小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对新鲜的事物,比如多彩的大自然,有趣的游戏活动,都会有很大的兴趣。但是他们也天性好动,没有耐心坐下来一直与枯燥的东西相处。小学更主要的是对学生的启蒙教育。所以语文课堂更要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策略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说白了就是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一堂课或者一个专题的学习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而后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实的体验,并对知识加以巩固,学会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学生思维比较鲜活,容易被有趣的东西吸引。实践活动的开展就大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小学语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也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但是教育不能浮于表面,光有形式,没有内容。教师不仅要积极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还要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保证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有所收获。下面,本文将谈谈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

一、以情境吸引兴趣

要想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开展,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创意来设计活动。当然在这其中学生的配合也是很重要的。毕竟活动的中心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地配合了活动,才能有效地开展。然而,要小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在学生的眼中,师生之间一般都是上下级的关系。教师进行任务布置,学生进行听从完成。这种任务式的关系非常不利于学生参与活动。所以,教师还要拉近师生关系,与学生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才能真正地吸引学生。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情境就非常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拉近师生关系。教师创设的情境,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最重要的一点是,活动的中心是学生。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认知内容,创造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情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了教师创设情境的一种常用方式。比如说苏教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中有一篇课文是《东方明珠》。教师在设计制作ppt时可以插入东方明珠的照片,多方面展示东方明珠的风姿。学生在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的同时,也会对生活中的事物更加留意。除了使用多媒体来创设情景,教师还可以用提问题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实际的环境。不过这些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吸引力,主要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再比如,在教学《小动物过冬》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你们的家里有没有养小动物?”“你们养的都是些什么动物?”“你们家的小动物需要过冬吗?”“它们是如何过冬的?”这些问题来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实践调查,让他们自己去留意观察小动物的过冬方式。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交际能力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二、以合作共同进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