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15:21: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语文课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研究论文

面对课堂上50多双清纯的眼眸,我经常扪心自问: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学生们!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理想的语文课堂又应该给予学生些什么?或许,一千个语文教师会有一千种观点;或许,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都会有不同的理解。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终极答案,但每位语文教师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的应答。

其实,我们的教学实践,就在有意抑或无意间做着属于自己的诠释和演绎。我想: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带给学生快乐的享受,情感的升华,信念的坚定,理想的憧憬。那么,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盈着愉悦的氛围,洋溢着浪漫的色彩,升腾起生命的激情,张扬起科学的本真吧!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快乐的、诗意的、生成的、真实的!

一、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快乐的。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内心愉悦的体验,是一种惬意、幸福的感觉。神奇教练米卢在备战十强赛时,让队员观看影碟《热血男儿》;临阵前又让队员反复欣赏精彩的射门镜头;还要求队员手拉手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入场……“享受足球”的理念让队员们精神奋发、斗志昂扬、勇往直前,从而一举冲进了世界杯决赛圈。可见,快乐是多么重要!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快乐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应然观照。学习着,就是快乐着。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这应成为师生共同的信念,并矢志不渝。

快乐的语文课堂,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快乐的语文课堂,没有教师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大声斥责;也没有学生的正襟危坐、唯唯诺诺、面面相觑。快乐的语文课堂,没有教师的训骂、侮辱、嘲讽和体罚,也没有学生的恐惧、紧张、担忧和不安。快乐的语文课堂里,师生将共同沐浴在人文关怀的灿烂阳光下,师生绽放的笑靥将成为课堂上永不衰败的花朵。

查看全文

语文课堂研究论文

一、现代课堂需要对话教学

当代社会,对话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作为对时代精神的回应,对话精神已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一)对话教学是顺应教学观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观念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是课堂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它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和沟通。而对话教学正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方式,是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教学形态。

(二)对话教学是新时期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学生观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这就要求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积极配合教师教法的改变,积极参与到学习进程中去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获得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机会、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

查看全文

中职语文课堂研究论文

课堂语言艺术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诠释母语的魅力,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语言本身就是学生学国语言的示范,是学生模仿教师正确表情达意的标尺,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媒介。教师规范、优美的教学语言是汉语魅力最直观的体现,它所展示出的文本的深层次的生命活力,是母语魅力的最好诠释,由此激发出的学习热情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动机。

解读课文内涵,弘扬人文精神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课文解读,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论、创获文本的积极过程。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文化本身。语文教师饱含激情的教学语言,既是对文本内涵的真情阐发,又是对学生情感态度的深情呼唤,充满鲜活的人文精神,表达出浓郁的人文关怀,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是中职教师科学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优美流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在轻松愉快的参与中体现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及运用

紧扣汉语的科学性,准确地表情达意首先,语文课堂教学应使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普通话”。运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必备条件。如果用五花八门的方言土语朗读课文,必然造成交流的困难,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其次,语文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应该准确无误。只有清晰、准确、合乎逻辑的语言才最有科学性。教师讲课要做到字斟句酌,要防止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含混不清、逻辑混乱。有的教师喜欢在教学中加入过多的语气词,以为这样会更有亲和力,还有些人养成了“口头禅”的习惯。这些做法都会影响互动,影响教学效果。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应该干净利落、简洁精炼、清楚明白、准确规范。

查看全文

语文课堂研究论文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课本中选入了7篇,都是重点讲读课文,主题深刻、语言精炼、篇幅较长,如果按照教学常规的串讲模式,面面俱到地罗列知识,学生会不胜其烦,影响教学效果。这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我在上《笑的武器——浅谈华君武“动物”漫画》一文时,让学生介绍课外阅读中自己喜爱的漫画,并在黑板上描绘出来。其中《今天我请客》画的是一位中学生把同学带到公厕前说:“我爷爷在这守门。”道出受困于请客之风的学生的无奈。并由此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生活现象。《请求》画的是一群身背与自己身体同等体积书包的中小学生在一所减肥中心前排队请求给书包减肥,道出学生对学习负担过重的强烈抗议。学生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领会到幽默浪漫的情趣。通过赏析漫画,培养关心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上《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书籍形式的演变发展中领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引进了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有关知识。在上《语言的实际应用》时,我设计了一组模拟招聘,并穿插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杨澜(现主持凤凰卫视中文台《杨澜工作室》节目)在应聘《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时的出色答辩。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上《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查看全文

语文课堂“三度”摭谈

一、“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语文课堂的深度。 一节语文课上完以后,除去“水分”,剩下什么,应该能拿出来“见人”。一教师上《伤仲永》,从春天的美丽景色,引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此,引出课文作者,引出课文。课堂上有朗读教学,有课文分析,还有续写训练,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乍一看,不错。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不觉有“苍白”之嫌。朗读教学,始于教师范读,继之于分散朗读,终于齐读。文言文语言精练,富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教师应联系课文把这些特点给学生讲授清楚,以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语体特点,按规律诵读。如“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用现代文表述应为“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全句按现代文标点,中间要加两个逗号,在文言文中是通过停顿表现出来的。学生明白了这中间的道理,自然会读会用。教学中泛泛而读,不讲,始终在层面上摇摆是难有突破的。分析课文,教师要学生找出文中写方仲永奇才的句子,学生凭直觉也能找出“忽啼求之”等句,仅此而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凭直觉,只能粗略感知,老师应设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不妨设问“这些句子能说明方仲永是奇才吗?”深入讨论,落实字词。至于读写课文更有画蛇添足之嫌。由此观之,上课如射箭,“靶子”或硬或软都要用力“射”进去,从“箭入石棱”中显示教学的力度。

二、“塘狭鱼可跃,林展鸟仅飞”———语文课堂的宽度。 课堂教学要深入,训练重点确定以后,就必须设法组织有效的训练。一位都是正在组织学生进行“十二生肖成语运用对抗赛”,他把学生分成男女二组,抽签将十二生肖平分给两组,比赛共四轮,依次名曰:“一长一短”、“说长道短”、“扬长避短”、“长短结合”,其中“长”“短”分别指含有宿相的褒义成语和贬义成语,如“马到成功”、“鼠目寸光”。第一轮每组每人依次说自己组的一长一短,第二轮各组说自己的长,道别人的短,第三轮扬自己的长,补自己的短,第四轮把自己的长和别人的短合起来,编一个富有新意的小故事。纵观活动的全过程,展得开,收得拢,形式活泼多样,训练集中有效。如果活动不安排这样的轮次和形式,训练便无从进行。如果活动完全放开,听其自然,那场面可想而知。我们说宽度恰到好处的语文课就像鱼塘,也像树林。塘虽狭,可供鱼逐跃,林虽阔,仅够鸟练飞。

三、“过江千重浪,入竹万竿斜”———语文课堂的进度。 课堂进度,与课堂宽度和深度息息相关。前面那位老师之所以不很难堪,是因为课堂进度把握得还可以,各环节衔接得紧密,过渡照应得好,推进速度适中,课堂容量足,有宽度。后面这位老师上课时急于求成,推进速度过快,缺乏对学生活动的必要评点,课堂略显草率,影响了课堂深度。好的创意,不能很好的实施。所以只有课堂进度处理得巧妙,全堂课才会疏密有致,有快有慢,有高潮,也才谈得上有课堂深度。进度适中的课堂教学,犹如骤起的疾风,吹过江面,烟波荡漾,美不胜收;吹进竹林,万竹摇曳,幽韵无穷。

查看全文

农村语文课堂分析论文

“柳絮因风起”,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行,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不管是轰动一时的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还是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杜朗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都在很大程度上给教育界的广大同仁以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并且成为大江南北模仿的对象。尽管大家都深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界的领导也一再提醒广大教师不要生搬硬套,但很多教师却仍然在模仿作秀,课堂教学改革流于形式。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始终在教师的牵引下,照搬照抄洋思中学或杜朗口中学的教学模式。

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自主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教师“干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动。可当学生动起来后,新的情况又发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维持,任务难以完成。

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管学习哪一篇课文,都要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这种看似热闹的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却流于形式。练习、作业、分工协作讨论讨论就可以了,不必人人都做。有的学生完成分工就与其他同学谈题外话,有的同学趁机偷懒开小差,可有的学生还在冥思苦想。甚至,很多没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一看就会的问题,教师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学生会深入思考吗?有思考的价值吗?于是,整个课堂上,有的学生忙这,有的学生忙那,教师里乱糟糟、闹哄哄的。尤其是有些教师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上此起彼伏的热闹场面。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管某一教学环节是否训练到位,而是生硬地、机械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吃了“夹生饭”。甚至,有的学生对某一问题快思考出来时,老师却打断了他的思维,没有给他充分地思考余地,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真正、自主的发言权利,没有机会提出自己不知道而想知道的问题。于是,很多教师就由原来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张扬。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让“绿色”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太高和太多都容易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也不容易完成。太低和太少学生就没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心理。

教学环节也并非不能一成不变,一层不少。当学生启而不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越过某一环节去学习,谁能说不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呢?也并非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都要热热闹闹地去分组合作,去讨论,平静的大海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查看全文

语文课堂感悟分析论文

10月23号,在美丽的羊城举办的“名师之光”的系列活动中,有幸听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节课,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被深深地触动了——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啊,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老师啊,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理想的语文课堂啊!

王老师执教的是《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我也教过,可和王老师的课比起来,简直有天壤之别,相形之下,甚是汗颜。整个一堂课,王老师以其极富诗意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浑然天成的教学设计、不断闪现的教育智慧和饱含深情、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把每一位学生、也把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带进了总理那“极其简单”而又不简单的办公室,看见了总理那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夜工作,在场每一位学生和观众的情感都被最大限度地调动出来,分不清课上课下,也忘记了大家在做什么,只觉得已经融进了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里,那就是感动,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好总理而感动,为自己有这样一位不辞劳苦、辛勤工作的总理而感动,为自己有这样一位为了新中国而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的总理而感动,更为我们已经失去这样一位总理而深深地悲痛!所以,当播放完反映总理生前和去世前的一段录象资料,王老师连说三遍“下课”时,台上台下居然都没有反映!

感动之余,也引起我深深的思索……

首先,我想到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个什么样的课堂?不管它怎么变,但首先它必须是情感的课堂。

这是语文作为人文性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语文情感因素很浓的学科特点去发展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品格,“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肩负着要把学生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使命。

这也是遵循教育规律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育只有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真挚情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就像本节课,老师没有说一句“要热爱”的大话空话,但我们都有理由坚信的精神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位同学心里。

查看全文

农村语文课堂分析论文

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自主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教师“干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动。可当学生动起来后,新的情况又发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维持,任务难以完成。

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管学习哪一篇课文,都要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这种看似热闹的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却流于形式。练习、作业、分工协作讨论讨论就可以了,不必人人都做。有的学生完成分工就与其他同学谈题外话,有的同学趁机偷懒开小差,可有的学生还在冥思苦想。甚至,很多没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一看就会的问题,教师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学生会深入思考吗?有思考的价值吗?于是,整个课堂上,有的学生忙这,有的学生忙那,教师里乱糟糟、闹哄哄的。尤其是有些教师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上此起彼伏的热闹场面。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管某一教学环节是否训练到位,而是生硬地、机械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吃了“夹生饭”。甚至,有的学生对某一问题快思考出来时,老师却打断了他的思维,没有给他充分地思考余地,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真正、自主的发言权利,没有机会提出自己不知道而想知道的问题。于是,很多教师就由原来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张扬。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让“绿色”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太高和太多都容易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也不容易完成。太低和太少学生就没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心理。

教学环节也并非不能一成不变,一层不少。当学生启而不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越过某一环节去学习,谁能说不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呢?也并非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都要热热闹闹地去分组合作,去讨论,平静的大海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在教学内容上,面对名篇佳作不一定都要肢解得支离破碎,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品味,不一定非要教师亲自设计问题。学生住在回答问题时要给他们充分的思考余地,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去年国庆节期间,我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做完了一份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测试题。我给她批改后,发现她做得不错,就鼓励了她一番。她突然问我初中的语文测试题怎样,面对女儿的好奇,我没有应付,而是怀着试试的心理把我班一名优等生的试卷拿给她看,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让她做了其中的两道阅读题,一道是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一个片段,一道是冰心先生写母爱的一个片段。她迅速地看了一遍,把后面的问题口头回答了一遍,竟然比我班那名优等生做得还要好。从这件事,我感到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要仅仅满足于师问生答,环环相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由产生问题始,以解决问题终,循序渐进。也不要为了赶课把学生严格控制在45分钟的课堂内,不要让时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要因时间而中断了学生的思维。一个45分钟不够,可以延长到下一个45分钟。本节完不成的学习任务,可以下一节继续去完成。而不是教师所谓的教学环节进行完了,就等完成了教学任务。教育有关部门更不能仅仅以此来评价教师,否则,教师在课堂上能不“作秀”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吟诵,或品味,或积累。有争议的地方或讨论或分析。只有这种“和喈、宽松、平等、民主”的绿色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成为学生心灵自由翱翔的天空。学生才能在这样的绿色课堂里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查看全文

职校语文课堂提问优化

一、分解难问题,由浅至深提问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会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而难以将内容清楚地表述出来,进而影响学生理解。在这种情形之下,教师不应急于求成,而要将问题化难为易,由浅到深地提问,对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分解难问题,将其转换成若干个有趣的小问题进行提问,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提问方式,使原本比较复杂、困难的内容逐步被简化,学生在此过程中,对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章主旨也有基本了解,从而取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切换角度,使问题生动形象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仍然存在提问过于标准和统一的现象,这对于学生发散思维非常不利。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异同之处,变换角度和说法,提出形象、生动、新颖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中,主要是对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时,老师如果设置这样一个问题:“通过阅读本文,在你的眼中,林黛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可想而知,这个问题过于宽泛而且比较老套,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鉴于此,教师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切入,创设有趣的情境:如果你是林黛玉,进贾府时,面对贾母等人的热情招待,你会怎么做呢?这个问题与前者相比之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寻找描述林黛玉动作和语言的关键词汇,展开对其性格特征的探讨,通过这样的一种提问方式,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思想也更加深刻,学生更能理解那个时代的特点,更能准确地抓住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进而体会到作者在刻画林黛玉人物形象时的巧妙之处。

三、抓住实质,课堂提问具体明确

从目前职校的语文教学情况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教学注重形式,却忽略了实质,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教师应当在这些方面有所改进和突破,摒弃过去注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做法,从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看待语文课堂上的提问环节,注重对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当保证提出的问题具体明确,在有一定深度的前提下,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例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课中,老师提问:“对于‘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一句话,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个问题显然比较突兀,学生一时很难理解,甚至不知道如何回答,最终导致课堂冷场。如果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情?这和下面叙事又有什么联系呢?”不难看出,这个问题更加具体,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如此,学生能够很好地理清文章思路,并理解作者写这句话的意图。语文教学一直是职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随着新的教学改革的深入,过于单一、笼统、宽泛、平白直叙的提问方式已经被淘汰。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反思传统课堂提问方式的缺陷,然后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强化课堂提问技巧。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语文课堂本是精彩的课堂,课堂提问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更不应该简单呆板、一成不变。同时,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好的提问能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使之放射出光彩夺目的火焰。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如何把握提问的契机?怎样的问题才能不断指引着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等等。如何高效、扎实地上好每节课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寻求答案,这些都是我们所要不断追求的。这是教师的使命,也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查看全文

语文课堂中的考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课堂评价中,我们教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们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来评价学生呢?

一、倡导民主化的评价

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民主式的评价能给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多元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能用“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思维,应该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例如: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面对面包店老板的行为,笔者向学生提问:“小朋友,此时此刻你们想对面包店老板说些什么呢?”有的说:“面包店老板,你这样做他会饿死的,你太冷漠了,我讨厌你。”有的说“:面包店老板,你不应该只讲等价交换,你应该帮助这个留学生。”有的说:“面包店老板,你只想赚钱,你没有爱心,我们都讨厌你。”……孩子们边听边点头,教室里还不时传来阵阵掌声。这时,又有一个小朋友举起了小手,她说:“我觉得面包店老板也挺好的,如果不是他的这种做法,就不会真切地体现出留学生的爱国精神。”对这意想不到的答案,笔者马上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这个小朋友说的多好啊,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才让我们更能体会到留学生的爱国精神。”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发扬教学民主,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培养了学生自信的个性品质。

二、坚持多元化评价

课堂上如果合理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力!”

1.教师的评价。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机智风趣的评价语言,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赞许,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ā、ō、ē》时,学生在玩开火车读拼音的游戏。读的正起劲时,一个小女孩因上课没注意听讲而不知读什么,其他学生议论纷纷,甚至有的在嘲笑她,她也着急的快要哭了,这时笔者灵机一动,非常自然地走到她面前,微笑地对她说,小火车你怎么不动了?她居然俏皮地对笔者说:“小火车没油了!”引来全班一阵大笑,笔者摸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老师帮你加点油,咱们让小火车快点开动起来,大家都等着呢!好不好?”她高兴地答应了,这节课也一直沉浸在快乐的海洋中。这种根据特定内容随机引发的机智风趣的评价,不仅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也渗透了思想教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