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15:14: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语文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教学研讨

摘要: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文)和思想品德教育(道)的辩证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讲究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熏陶,使蕴含在语文课程中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育;语文课程的性质;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思想品质教育;审美教育;讲究方法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一项伟大的塑造人的灵魂工程。教育是教育者以其完整、严格而科学的系统,博大精深的知识,从道德、智力和体力等各方面对人进行再加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语文课程在人才培养的整体系统中因其特有的性质发挥着特有的功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这说明语文教学不但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蕴含两个层面的境界:一是“教书”的境界——把书本上的知识与技能传授于学生;二是“育人”的境界——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即学生良好的修养和气质。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课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接下来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二者的统一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难也难在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上。要既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对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千万不能阉割。”我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一定要全面认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充分地体现。

查看全文

语文课程教育功能研讨

摘要: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文)和思想品德教育(道)的辩证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讲究方法,随春风潜入,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蕴含在语文课程中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讲究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这说明语文教学不但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蕴含两个层面的境界:一是“教书”的境界——把书本上的知识与技能传授于学生;二是“育人”的境界——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即学生良好的修养和气质.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人们为什么要重视语文?语文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究竟是什么?我们现在的中小学开设语文课,到底是为了什么?解决语文应该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这个更基本的问题。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作用

查看全文

透析语文课程教育功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这说明语文教学不但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蕴含两个层面的境界:一是“教书”的境界——把书本上的知识与技能传授于学生;二是“育人”的境界——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即学生良好的修养和气质.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人们为什么要重视语文?语文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究竟是什么?我们现在的中小学开设语文课,到底是为了什么?解决语文应该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这个更基本的问题。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作用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且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说,语文工具性一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工具;一是“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工具。

语文,首先它是一种工具,这恐怕是无可置疑的吧?有谁不运用语文的知识到生活中去的,在生活中又有谁能不运用语文的?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查看全文

中职语文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中职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抓住学生兴趣点并引导其进行主动学习。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结合情景理论,运用微课形式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是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本文通过对资料进行梳理,旨在理清中职语文教学情景微课程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析合理的微课程设计。同时,也对中职语文情景微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中职教学;语文课堂;情景;微课

互联网+已经将各行各业连接在一起,处于人类知识文化传播重要环节的教育行业也不能例外。第三次浪潮改变了人类接受与传递信息的形式,网络成为人们进行交流传播的主要手段与重要媒介。在这种背景下,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微课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有明确要求,除了基本的语文掌握与应用能力以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重视语文学习也逐渐成为业界所关注的焦点。

一、情景模式微课程教学手段的概念特点分析及应用

情景模式微课程是现今非常新颖的一种语文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它是将情景教学与微课程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使其深入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情景模式微课程主要由情景教学与微课教学两大部分构成。1.情景教学的概念与特点。情景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被应用的手段与方法。它是指通过某一情景或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助探究。语文在所有学科中具有基础地位,它不仅可以逐步提升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与理解能力,更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中职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阶段,精力与想象力都十分充沛,与此同时又十分叛逆,因此,在课堂中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激起他们的兴趣与好奇心,促使他们的语文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情景教学的首要前提是进行情景的创设,语文教师需要将自己置于学生的视角,将心比心,感知他们的所思所想。只有深入学生群体之中,才能够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期盼。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有效的情景创设途径主要有两大方面:虚拟情景创设与表演创设。虚拟情景创设对条件要求不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与感染。教师可以利用手边现有素材,例如生活经验、图片、音乐或道具,对学生进行引导。不同体裁、类型的课文有不同的情景创设方法。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配合音乐,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知诗歌的魅力。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将文字转化的过程。因此,在一些散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会利用图片让学生体会文章想要表达的意境。而对于一些较为新奇的事物,老师可以寻找实物向同学们展示,例如在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拿荔枝实物展示给同学们。此外,表演创设也是情景创设最重要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对场地、课程时间要求相对较高,也要求课文本身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例如在对古典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行扮演,让他们体会人物的复杂情感。2.微课程设计的概念与特点。微课程设计与传统课程设计的区别在于“微”,传统课程设计强调课堂的完整性与连贯性。互联网信息时代碎片化的传播模式将人们接收与传递的信息割裂成分散的小块。中职学生作为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在信息接受上也相对碎片化。因此,微课程设计应运而生。具体而言,微课程设计是指用以展现某个知识点或是教学环节的为教学视频设计。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置学习场景,并在此环境下进行在线的教学。信息技术是微课程设计的核心与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可以将本节课的难点、重点用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课后采用流媒体技术手段保存在电子介质上,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此重点或难点进行展开。教师在采用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邀请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锻炼他们深入探究的能力。情景教学与微课程相结合存在必然性。首先,二者都需要进行必要的情景创设,才能够不断完善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其次,这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情景教学与微课程教学的过程都是发挥学生主管能动性的过程。在此环节中,老师一直处于引导地位。这对与正值青春期需要进行自我寻找的学生来说,顺应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但又不缺乏保护措施。情景教学又要求教师能够在充分体谅学生的前提下进行课程设置,微课堂又可以引入讨论,这两种方式相结合,能够迅速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语文课堂也可以在更融洽的气氛中开展。最后,情景教学和微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有相似之处。二者都采用了丰富多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表演、活动等线下形式抓住学生注意力,而微课程又可以以点带面,通过对重点难点的突出和强调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可以见得,情景教学微课程设计是现今较为新颖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大变革与突破,更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情景微课程的设计重点与难点探索和突破

查看全文

现代语文课程的言语性特征探究论文

一、“言语性”的提出

言语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作过专门论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大讨论;而言语概念运用于语文教学论领域,则是在八九十年代,由此,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在九十年代的语文课程性质大讨论中许多人将“言语”概念的引入作为武器,对“工具性”提出挑战,其中代表人物有王尚文、李海林等,只是王尚文得出的结论是“人文性”,李海林则只破不立,并未明确地界定语文的性质。不过,李海林提出语文教学论要由“以‘语言’为主体的本体论”变为“以‘言语’为主体的本体论”,对“言语性”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式提出言语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的是福建师大的潘新和先生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5期的一篇题为《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的文章,只是到目前响应者寥寥无几,而质疑者则指出“言语就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说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似乎等于什么也没说。而且,显然外语课也具有言语性。”由此,笔者深感“言语性”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还未获得应有的理解和重视,故撰此文,以期抛砖引玉并就正于方家。

二、“言语性”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1.区分语言和言语是语文课程“言语性”的立论依据

现代语言学将语言分解成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两个概念,“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不同,它或指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即所谓‘言语行为’),或指人运用语言的结果(即所谓‘言语作品’)。”“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包括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两个方面。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言语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区分言语和语言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搞清语文内涵的真相。

2.言语是“语文”的真正内涵

查看全文

初中语文课程分析论文

一:语文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范畴,由于课程资源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所以理论界对此做出的定义并不多.

1:语文课程资源内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查看全文

语文课程发展论文

一、语文课程的发展趋势

语文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范畴。语文课程改革是语文教育改革中最为关键和敏感的部分,它往往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首要突破口。那么现代语文课程的改革如何进行,其发展特点和趋势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指的是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观点。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还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学生的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所开列的“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学知识综合化的明显加强,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指的是语文课程要简化头绪,加强综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综合的全面提高。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教学任务是有效地整合其它课程跟信息技术,激励信息技术在其它课程教育的普遍应用。而在信息化的教学背景下,有效地整合语文课程的教育与信息技术,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语文课程的教育,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仿真模拟特性非常强,能够以视频、音乐、图片等方式演示乏味的语言文字,从而保证教学知识的直观化与形象化。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有助于良好教学气氛的创设,最终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2.有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作为人文课程的小学语文来讲,其具备的人文信息的丰富性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材与辅导资料是学生累积信息的来源,而这种信息质量与累积量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引入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信息获取平台的扩大化,由基础的纸质文本向大数据库转移,信息培养可以将高质量、最新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实时地获取要求的知识素材,还能够探究到教材上未曾牵涉到的内容。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对策

1.网络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结合网络技术的特性,能够由下面几点整合信息技术跟语文课程:即共享资源、自主学习、远程教育。2.自主学习。语文课程跟网络技术的整合,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技术不仅仅属于一种教学的方式,而且属于一种教学平台,在网络世界中,能够学习的知识无不涵盖其中。开放性的网络冲破了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学生能够实时地学习。尤为关键的是,网络将大量教学课堂上难以涉及到的内容提供给学生。3.共享资源。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长期性的,并非短时间可以实现。在长期累积知识的过程中,常常要求学习很多的课外内容,这就要求具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而网络具备丰富的信息量。为此,互联网能够将很多的资源信息提供给语文课程的教育。4.远程教育。作为信息技术一个关键方面的远程教育包括非常多的事项,其涵盖网络在线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等。基于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会受到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从而能够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整个城市或者是相同区域的学校,甚至是国内的所有小学学校等都能够建设一致性的“基站”,从而统一优秀语文教师的教育课程,要么是定期地安排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针对某个范围学校的学生开展远程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5.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鉴于多媒体技术的显著优势,语文课程跟多媒体技术的整合需要立足于下面几点:一是将必要和便捷的资源提供给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等环节上。二是应用有效和简捷的方式营造教学情境。三是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教育的趣味性,从而活跃教学的气氛。电子阅读设备的应用:电子阅读设备的特点是重复应用、携带方便、容量大、节约用纸等,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倡导节约型的低碳社会形势下,电子读物的应用有助于无纸化教学与办公的开展。尽管电子读物难以真正地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文本,可是其能够实现“文本”再应用率的大大提升,并且便于制作,从而吸引了社会各个行业的重视。手写板的应用:当前,作为一种耳熟能详的“手写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其属于计算机手写绘图输入设备,一般不想用中文输入法或者是键盘的人群都可以应用手写板。除此之外,手写板还能够应用于输入数据、文本、绘画等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能够通过书写板规范地进行书写。电子白板的应用:又被叫做“交互白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属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一种新教学方式。其是立足于计算机技术,融合资源系统、硬件系统为一个整体的平台,结合投影在交互白板大屏幕上投影计算机显示器的教学知识,且借助定位感应笔取代鼠标,十分方便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环境当中。并且,交互式电子白板具备的一系列优点从技术上保障了互动式、全面性教学环境的建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丰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为了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师应当体现课程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功能,从而奠定小学语文教学的良好基础。卢云江,山东昌邑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查看全文

语文课程资源观构建浅析论文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操作有很大借鉴作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查看全文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是一门具有职业特色的、应用与人文相统一的基础教育课程。本课题探索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课程育人作用,推动形成育人合力。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探索的背景

准确把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时代内涵。从本质上明确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突出了“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017年12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课程经常被称作“高四语文”,由于学生基本素质和教育类型的特性,课堂教学以基础知识为主,面临着讲深了听不懂,讲浅了没意思,讲多了没兴趣,讲少了没收获的尴尬局面,亟需寻求突破。另一方面,由于学制、课程目标、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师生开发运用大学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功能的思想意识不强,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思政资源发挥德育功能效果不明显。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功能定位和可操作性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背景下,伴随着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职教20条”颁布、“双高”建设项目实施、高职院校扩招百万等重大利好政策,各高职院校亟需在创新理念、打造特色、优质办学、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内涵发展催生了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内涵底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的需求。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利用大学语文课程特性,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德育优势,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这既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功能定位,也是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应有之义。大学语文课程具有育人功能。职业教育中的《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通识课程,主要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文学类内容为主,包含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多种题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兴观群怨”“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中对诗歌社会教育作用的概括,还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文以载道”中对文章表达思想、弘扬精神作用的提出,以及如今课堂上师生共读共赏文学作品时感受真善美的力量并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等,都充分显示出,大学语文课程天然就具有育人属性。大学语文课程蕴含思政资源。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蕴含着该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念,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充分展示了理想信念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内容,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些文学作品发挥着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弘扬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作用,能够将向善向上正能量的信息传递给广大青年学子,帮助他们塑造精神、传承知识和涵养文化,从而达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宗同源”。从课程设置上看,大学语文课程和思政课程都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受众具有一致性。从课程属性上看,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都属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同时涉及到大量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等人文社科知识,课程内容相似、相交或相融,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发挥思政作用,可以推动两类课程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形成育人合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