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支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13:23: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预算支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县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示建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财预[2010]31号),深入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工作,规范基层财政专项支出公开范围,细化基层财政专项支出公开内容,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的重要意义
基层财政直接面向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基层财政专项支出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公开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人民群众深入了解基层财政专项支出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向,加强对财政专项支出的监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深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促进基层预算管理,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增强工作主动性。
二、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的重点范围
基层财政专项支出主要包括上级财政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基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支出预算的公开力度,特别是要重点公开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以及“三农”等方面的财政专项支出。
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探究论文
关键词:新型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
一、建立我国新型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的必要性和依据
(一)从财政支出预算供给范围看,现行支出预算已不能满足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现了越位与缺位并存的局面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将社会管理者职能与所有者职能融为一体,职能范围覆盖了从生产到消费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领域和事务,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方式,其支出预算供给范围也必然呈现出大而宽的特征。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是市场,政府的职能应转变为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高服务和检查监督,弥补市场不足。财政支出的供给范围也应以政府实现其职能为依据、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本质及时调整,保证财力供给。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财政支出预算的供给范围仍未有效地统一规范在政府应转变的职能范围上来,仍然保持着范围过大,包揽过多,特别是向竞争性生产建设领域延伸过多的格局,远远超过了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而面对那些真正急需的社会公共需要的一些开支项目则又无力顾及,使那些不应以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占用了大量资金,而应由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却得不到应有的资金保障。这种状况不仅造成财政资金严重紧缺,使财政工作十分被动,而且还因资金供应不足导致财政对国家重点支出项目难以实施更加有力的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政府职能的转变难以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趋于缓慢。
(二)从预算约束力来看,现行支出预算的公共项目保证已明显呈现软化
一是预算分配中预算指标到位率低,执行中预算追加频繁,年度的实际支出数往往高于年初预算数;二是预算分配缺乏可靠依据,人为因素较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三是预算年度的起始日期先于人大审批日期,造成预算审批通过前就已开始进入执行期,形成预算审批的法律空挡;四是法与法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以法压法”的现象严重。如教育、科学、农业等方面的法律和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规章,都对财政支出作了限定性的规定,要求某项支出增长必须高于财政收入或支出的增长等,而《预算法》则又明确规定,在安排支出预算时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等等。法律、法规的冲突与不统一,严重减弱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论述政府支出预算缺陷补救策略
摘要: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合理性、有效性关系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在支出供给范围、结构、管理及监督诸方面的缺陷及不合理性,提出了对其进行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缺陷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管理为主,宏观、微观一起管理的状态转变为间接管理和宏观管理为主。对各项社会事业的管理方式,也就要求根据社会的公共要求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加以调整。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是政府公共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所需开支的分配计划。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涵盖了政府活动的全范围,反映着政府活动的方向,是调控宏观经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支出管理的核心任务。然而,必须看到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预算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发展形成的,虽然几经改革,但仍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对此,笔者试从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结构及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高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合理性、有效性。
一、政府公共支出预算范围、结构亟待重新界定和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应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参与社会资源配置,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必须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来界定和规范。所谓社会共同需要,是指一个国家从事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公共需要。其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和实施才能实现的事务。二是只有政府举办才能有效协调各方面利益的事务。三是企业和个人不愿意举办而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事务。按照社会共同需要的标准,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应主要限定在国家机关及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非营利的领域或事务,具体说应包括以下三方面:1、维持性支出。即消耗性支出,一般指资源直接置于政府支配之下,配置于各部门作直接消耗。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一般是指政府不直接消耗的那部分社会资金,这部分社会资金是通过再分配方式转移出去的。3、公共工程支出。公共工程支出一般是指大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支出。
按照上述理论,再审视现有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供给范围,不难发现,在支出预算供给范围中存在着“缺位”与“越位”并存的现象。这使得一些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必须由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却得不到应有的资金的保障;而一些随着改革和政策变化已不应再由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却占用了不少资金。最为典型的事例是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减震器”,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不可或缺的社会控制机制,从宏观角度看,社会保障是财政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社会保障的收支与财政收支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已构成了某种函数关系。
政府公共支出预算合理性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缺陷改革
[论文摘要]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合理性、有效性关系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在支出供给范围、结构、管理及监督诸方面的缺陷及不合理性,提出了对其进行改革的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管理为主,宏观、微观一起管理的状态转变为间接管理和宏观管理为主。对各项社会事业的管理方式,也就要求根据社会的公共要求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加以调整。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是政府公共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所需开支的分配计划。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涵盖了政府活动的全范围,反映着政府活动的方向,是调控宏观经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支出管理的核心任务。然而,必须看到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预算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发展形成的,虽然几经改革,但仍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对此,笔者试从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结构及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高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合理性、有效性。
一、政府公共支出预算范围、结构亟待重新界定和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应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参与社会资源配置,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必须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来界定和规范。所谓社会共同需要,是指一个国家从事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公共需要。其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和实施才能实现的事务。二是只有政府举办才能有效协调各方面利益的事务。三是企业和个人不愿意举办而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事务。按照社会共同需要的标准,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应主要限定在国家机关及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非营利的领域或事务,具体说应包括以下三方面:1、维持性支出。即消耗性支出,一般指资源直接置于政府支配之下,配置于各部门作直接消耗。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一般是指政府不直接消耗的那部分社会资金,这部分社会资金是通过再分配方式转移出去的。3、公共工程支出。公共工程支出一般是指大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支出。
按照上述理论,再审视现有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供给范围,不难发现,在支出预算供给范围中存在着“缺位”与“越位”并存的现象。这使得一些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必须由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却得不到应有的资金的保障;而一些随着改革和政策变化已不应再由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却占用了不少资金。最为典型的事例是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减震器”,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不可或缺的社会控制机制,从宏观角度看,社会保障是财政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社会保障的收支与财政收支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已构成了某种函数关系。
公共支出预算问题探究论文
一、建立我国新型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的必要性和依据
(一)从财政支出预算供给范围看,现行支出预算已不能满足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现了越位与缺位并存的局面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将社会管理者职能与所有者职能融为一体,职能范围覆盖了从生产到消费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领域和事务,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方式,其支出预算供给范围也必然呈现出大而宽的特征。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是市场,政府的职能应转变为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高服务和检查监督,弥补市场不足。财政支出的供给范围也应以政府实现其职能为依据、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本质及时调整,保证财力供给。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财政支出预算的供给范围仍未有效地统一规范在政府应转变的职能范围上来,仍然保持着范围过大,包揽过多,特别是向竞争性生产建设领域延伸过多的格局,远远超过了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而面对那些真正急需的社会公共需要的一些开支项目则又无力顾及,使那些不应以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占用了大量资金,而应由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却得不到应有的资金保障。这种状况不仅造成财政资金严重紧缺,使财政工作十分被动,而且还因资金供应不足导致财政对国家重点支出项目难以实施更加有力的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政府职能的转变难以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趋于缓慢。
(二)从预算约束力来看,现行支出预算的公共项目保证已明显呈现软化
一是预算分配中预算指标到位率低,执行中预算追加频繁,年度的实际支出数往往高于年初预算数;二是预算分配缺乏可靠依据,人为因素较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三是预算年度的起始日期先于人大审批日期,造成预算审批通过前就已开始进入执行期,形成预算审批的法律空挡;四是法与法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以法压法”的现象严重。如教育、科学、农业等方面的法律和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规章,都对财政支出作了限定性的规定,要求某项支出增长必须高于财政收入或支出的增长等,而《预算法》则又明确规定,在安排支出预算时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等等。法律、法规的冲突与不统一,严重减弱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三)从预算的分配方式看,现行支出预算分配方式不当已降低了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带来了财政支出控制机制的紊乱,甚至失去了控制功能,影响了正常的财政分配秩序
高校支出预算管理模式分析
[提要]本文探讨建立高校支出预算管理模式的意义,分析当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研究构建高校支出预算管理模式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完善建议,以促进高校建立起科学且完善的支出预算管理模式,提升高校资金使用效率。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高校支出;管理模式
在高校的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预算管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通过预算管理可以促进高校完善经济预算模式,加强高校对于自身资产的管控效率,促进高校日常运营以及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对于高校各项支出预算的投入,积极分析高校在日常运营以及发展阶段会产生哪些经济支出,并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从而促进高校管理体系不断优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建立高校支出预算管理模式的意义
高校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高校教育工作能够完善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工作,逐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效率,以此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在发展阶段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发展水平,强化高校对于自身资产的管控质量,需要高校在发展阶段加强预算管理,构建起科学且完善的支出预算管理模式,以此实现对于高校内部各项经济支出的有效管控,从而使高校能够科学管控自身资产,充分掌握高校在各个运营以及发展环节的资产支出情况,进而制定充分契合高校发展实际情况的成本管理举措,促进高校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高校对于自身资产的管理效率以及水平,从而助推高校发展效率不断提升。基于此,需要高校持续性强化对于支出预算管理工作的投入,不断探索全新的支出预算管理方法,逐步完善支出预算管理方式,从而构建起全新的高校支出预算管理模式,助推高校资产管控水平的不断提升,持续性强化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优化高校发展效率。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要求探讨
预算支出使用与效益调研报告
财政支出管理是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随着财政“蛋糕”越做越大,财政支出规模也快速增长,地区一般预算支出由2005年的83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178亿元,增长了114%。这必然要对财政支出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分析和总结近年来的财政工作可以看到,财政部门在积极做大财政“蛋糕”的同时,一直非常重视财政支出管理。突出表现在:一是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顺利实施,从2007年开始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二是部门预算改革继续深化,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预算编制的完整性、预算管理的规范性、预算分配的科学性不断提高。三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本级已全部实行(零余额帐户)。四是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向纵深迈进,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五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完善,不仅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加大、转移支付结构也在优化。六是财政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加强,重点监督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支出使用情况。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财政支出管理中仍然存在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审计年年审,问题年年有,“重收入、轻支出”、“重投入、轻效益”的现象仍一定程度地存在,对此,已经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财政支出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以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前提,构建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公共财政支出框架,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应有的公共服务和必要的保障,同时在支农、重教、科技兴市、关注和改善卫生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科学合理编制政府收支预算,严格预算约束和预算执行
1、科学合理编制政府财政收支预算是财政良好运行的根本保障。收入方面,综合运用经济指标和各种预算编制方法科学编制财政收入预算,尽量缩小与收入决算的差距。在支出方面,严格坚持“一吃饭、二建设”的原则,足额安排基本支出预算,保民生、保稳定,始终坚持厉行节约、量入为出,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2、建立和规范财政预算指标管理体系。财政支出预算指标管理是核算和控制财政支出预算业务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对财政支出预算指标变化过程的记录。2004年起取消过去一直延用的预算指标拨款单,统一使用预算指标文件,规范了预算指标的起草、审核、签发和下达。不仅使各预算单位及时掌握本单位每年预算安排情况,而且有计划、科学的执行预算,进而严肃预算纪律,硬化预算约束。
政府公共支出预算合理性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缺陷改革
[论文摘要]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合理性、有效性关系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在支出供给范围、结构、管理及监督诸方面的缺陷及不合理性,提出了对其进行改革的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管理为主,宏观、微观一起管理的状态转变为间接管理和宏观管理为主。对各项社会事业的管理方式,也就要求根据社会的公共要求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加以调整。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是政府公共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所需开支的分配计划。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涵盖了政府活动的全范围,反映着政府活动的方向,是调控宏观经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支出管理的核心任务。然而,必须看到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预算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发展形成的,虽然几经改革,但仍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系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对此,笔者试从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结构及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高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合理性、有效性。
一、政府公共支出预算范围、结构亟待重新界定和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应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参与社会资源配置,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必须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来界定和规范。所谓社会共同需要,是指一个国家从事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公共需要。其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和实施才能实现的事务。二是只有政府举办才能有效协调各方面利益的事务。三是企业和个人不愿意举办而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事务。按照社会共同需要的标准,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应主要限定在国家机关及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非营利的领域或事务,具体说应包括以下三方面:1、维持性支出。即消耗性支出,一般指资源直接置于政府支配之下,配置于各部门作直接消耗。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一般是指政府不直接消耗的那部分社会资金,这部分社会资金是通过再分配方式转移出去的。3、公共工程支出。公共工程支出一般是指大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支出。
按照上述理论,再审视现有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供给范围,不难发现,在支出预算供给范围中存在着“缺位”与“越位”并存的现象。这使得一些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必须由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却得不到应有的资金的保障;而一些随着改革和政策变化已不应再由财政资金供应的领域和事务却占用了不少资金。最为典型的事例是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减震器”,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不可或缺的社会控制机制,从宏观角度看,社会保障是财政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社会保障的收支与财政收支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已构成了某种函数关系。
公立医院财政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研究
摘要:目前,公立医院财政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存在缺乏科学合理的立项,项目库建设滞后,预算执行与项目进度匹配度不够,绩效管理需要加强等问题。本研究介绍了公立医院财政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政策,建议:事前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细化预算编制;事中以绩效监控为手段,严格预算执行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力;事后对财政项目执行结果进行追踪问效,与预算安排挂钩。
关键词:公立医院;项目预算管理;财政;支出预算;项目库;绩效
大部分国家政府会参与卫生财政补偿方式决策,制定政府卫生预算目标,并将其细化到具体医疗卫生机构或财政拨款项目[1]。我国于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并于2000年起陆续启动和推进了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已经基本构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预算管理体制框架。项目支出预算是公立医院为完成其特定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包括基本建设、大型修缮及大型购置等项目支出。目前,部分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不够,与政策、改革、规划及单位中长期发展结合不紧密,编制和执行“两张皮”,只是将预算编制作为申报经费的手段;预算决策缺乏科学合理的立项,论证不充分,项目质量不高,项目库建设滞后,绩效目标编制不规范;预算执行进度较慢,预算执行与项目进度不匹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绩效管理需要加强[2]。现有政策文件对公立医院财政预算项目绩效管理做了原则性的规定,缺乏符合项目特点、可操作的分项目绩效指标内容和指标值。部分公立医院财务人员仍然面临以下困惑:绩效目标申报表如何填、年度绩效目标申报中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填什么?本研究拟对公立医院财政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进行探讨。
1公立医院财政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相关政策
1.1全国层面关于财政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政策
为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全国层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财预〔2014〕85号)、《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通知》(财预〔2015〕82号)、《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财预〔2015〕88号)等文件,要求把绩效管理理念和要求融入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各环节,加强项目库建设,改进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建立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评价、结果要运用的全过程绩效运行机制。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管理制度论文
我国正在进行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改革,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攻坚战”,其中关键之处是确立我国的公共预算制度,形成正常的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在2001年4月11日举行的“政府预算管理与会计改革国际研讨会”上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前一段的改革重点集中在财政收入管理方面,今后将转移到财政支出管理方面来,政府预算编制、国库管理制度和预算科目体系等基础性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改革的重点。财政部楼继伟副部长在1998年地方财政决算汇审会厅局长座谈会上指出:与财政收入管理相比,我国支出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而支出管理改革,特别是政府采购制度,国库支付制度和预算科目分类体系的改革是加强支出管理的基础。从实际情况看,我国财政支出由于改革滞后,在支出规模、支出结构和支出效益等方面急需完善,所以迫切需要改革我国的预算支出制度,用预算来规范政府的收支行为、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因为政府预算是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国家财政活动的基本制度和手段。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预算支出体系,本人认为应以合理界定支出范围为前提,完善部门预算、逐步推行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和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及现代化的财、税、库计算机网络系统为配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系统。
一、构建公共预算支出体系的前提:调整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优化公共支出结构。
公共支出预算范围是指公共预算下资金分配使用的领域,它是由政府职能的范围决定的。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应由市场经济的共性和中国的特性共同决定,它至少包括以下部分:市场干不好但政府可以做得更好的领域,经济转轨时培育和完善市场的任务和中国国情决定的特定任务。据此,公共预算支出的范围可以界定为以下四个领域:
1、公共服务领域。该领域重要包括政权建设和事业发展两部分:国家政权机关包括国家立法、司法、行政管理、国防等部门和机构,由于国家政权机关提供的公共服务属于纯公共商品,无法通过市场交换方式补偿其耗费的成本,因此,必须以公共预算拨款的形式来保障其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在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下,依法成立的政党组织、政协常设机构及部分人民团体等,也由公共预算拨付资金来保证其开展活动所需的必要财力。
由公共预算供给资金的事业发展领域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纯公共商品的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基础研究单位、卫生防疫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等。纯公共商品具有很强的收益外部性,私人不愿或无力承担,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并由公共预算保证其合理的经费需要:另一类是提供混合商品的事业单位,如高等院校、应用基础研究单位、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特殊艺术团体等,它们提供的产品虽具有公共商品的部分性质,但其发生的耗费也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收费获得部分补偿。公共预算对这类单位只是拨补其正常收入不能抵补支出的资金差额。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预算资金管理办法